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科幻片美国2007

主演:大卫·李·史密斯,托尼·托德,约翰·比灵斯列,安妮卡·彼得森,阿丽西丝·索普,威廉姆·卡特,理查德·雷西尔,艾伦·克劳福德,史蒂文·利特尔,罗比·布赖恩

导演:理查德·沙因克曼

 剧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7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8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9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7:01

详细剧情

  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

 长篇影评

 1 ) 一场不精彩的说教

  作为一个影迷,我无法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视作一部经典,甚至无法欣赏这部电影。就电影技术上的基本元素来说,此片毫无亮点。大多时间镜头只是根据对话需要机械地在每个角色之间转换;画面的构图无甚美感;配乐——如果有任何配乐的话——完全没有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节奏掌控也乏善可陈;演员们的演技也普遍痕迹显著。当然,作为一部以谈话内容为主要情节的低成本“科幻”电影,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电影技巧的讨论,将重点放在片中的故事以及作者借以推销的世界观。   本片故事按照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即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存在一个人,可以从旧石器时代一路活了一万四千年,一直活到现在?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 就这个题目,我认为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叙事方法应该是逻辑上推演的。当你由于严谨的推理而不得不接受一个难以置信的观点时,心理上的抗拒以及震撼就要比仅仅是被灌输该观点要强烈的多。所以如果本片的思路是:男主人公John提供事实和线索,周围的人通过逻辑推演,不断逼近事实真相——即John是来自远古的不死人。那本片可能会更吸引人。不过本片的故事采用了另一个思路,即男主人公John在故事开始不久就提出自己是长生不老的原始人,影片的其余部分则是在试图证实或证伪这一事实。        这样的思路不会使故事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事实”的证实或证伪都尽在编剧主观掌控,而不需要观影者头脑的参与:无论编剧希望John是/否原始人,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出不可辩驳的证据;观众只需要接受编剧抛出的事实,而不需要逻辑推理。其实让观众(以及电影中的诸位科学家们)相信John长生不老这件事本身并不难,他只需提供证据证明他已经活了一百年即可——从违背常识的角度讲,活了一百年(而且看起来一直都是三十五岁)和活了一万年同样不可思议。而凭借过去一百年人类的科技进步,这个男人过去一百年的照片和任何生活痕迹都可以证明他的存在。正如影片结尾时,John轻易地通过回忆出生活的细节而让其中一位教授——后来我们得知他是John的儿子——意识到John真的不会衰老。但是这个结局不会给我们任何心理上的冲击。举个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第六感》不是让观众在结尾才发现了惊人的事实(此处不做剧透),那么该片就不会带来如此大的震撼。本片中我们不是很早就已经接受了John是原始人的事实了吗?那么这个结局又有哪里是意料之外呢?        于是整个情节的发展中,观众和影片中的科学家们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就已经接受了John的理论,即他是一个一万四千岁的原始人。影片的推进于是成为了John(背后其实是编剧)对于人类学、生物学、历史及宗教史发表个人见解的媒介。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本片其实更重视了“幻想”而少有科学的推理。如果按照柏拉图以来的逻辑推演法,我们只能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得出结论;相反,在本片中,编剧任意添加的“事实证据”可以使这个故事更加圆满,但是却已经失去了“科学性”。 这也是我认为本片的故事情节失去了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来源,以至于观众很难感受故事的带入感。        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使得影片中关于针对John身世的质疑所作出的回应,大多诉求于两类解释,第一类是将历史个人化、故事化以求更可信;第二类则是通过与普通人的经历相类比,使John的行为合法化。 而这两类解释也都是编剧的主观演义,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        关于第一类的例子,比如当John刚刚透露自己是原始人后,谈到了他曾经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他说自己虽然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仍然害怕哥伦布的船会在某个地方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再比如后来有人问他是否曾经留下洞穴壁画,他讲述了一个关于LesEyzies壁画的故事,用以说明原始时代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存在风险的。这些故事都不是在回答“John是否原始人”这个问题,而仅是“John是原始人”这一前提可能的推论。它们都通过将历史事件个人化以求更可信的一种手段。        关于第二类的例子则更是俯拾皆是。比如当被问到普通人连小时候的事情都记不住,John何以记得几千年前的事情时,John通过类比人类对小时候的记忆来加以解释:他对于千年前的记忆和普通人对儿时的回忆类似,仅仅是片段式的。当被质疑地球地理没有发生过变化,John何以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时,John通过类比普通人也记不清小时候居所四周的地貌环境得出“人无法回到家乡,因为家乡已经不在那儿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赫拉克利特关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见解。)        而当我们更细致的检查这个看似自圆其说的故事本身时,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内容都没有逃脱出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范畴。本片很难说成是一部“科幻电影”,因为全篇唯一的创造性的事实就是John活了一万四千年这个前提,剩下的则都是通过人类在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方面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甚至故事中最大的颠覆:关于基督耶稣以及基督教与佛教关系的另类解读,也不忘要从印度教和希腊神话已有的知识当中寻找论据。稍有科学素养的人,就会发现编剧从零星的证据出发就“推导”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多么的没有“科学依据”,也是有违科学的严谨的。当我们考虑到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多么匮乏的时候,就不禁会觉得影片中的世界观过于狭隘,甚至要怀疑编剧的想象能力之匮乏了。我们看科幻电影的时候往往会抱着一点预期,可以得到关于看待宇宙的另一种不同的见解,但是在本片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只是得到了一个个人色彩严重的、主观臆断的人类知识演义而已。        整个故事(如果可以算作是故事的话)更类似是编剧关于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主观的价值取向的宣讲。如果是其他类型电影,这一点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这种说教就难免招人反感。影片开始的讨论即在为John这个旧石器时代人寻找生物学上的支持(旧石器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在解剖学上没有差异,也没有智商差异等等),这里暗示着作者是相信进化论的;但是从后面John对于是否有神存在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John不相信任何已有的宗教理论,但是并不排斥可能有神存在。没有得到科学上严格证明的进化论以及无法进行科学证明的神学,同等地作为解释这个世界的“可能性的”理论,编剧没能说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在这一方面,编剧的判断是个人色彩浓厚的,甚至是武断的。从编剧对于赫拉克利特早期辩证法理论以及进化论的引用中,我们不难想象编剧自己可能是略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自由主义者。但是编剧没有说服力地灌输个人信仰,就容易引起任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的怀疑和反感。        影片中最重要的理论颠覆,即关于基督教理论的“演义”,更是充满了个人色彩。影片的编剧JeromeBixby自己很可能就是一名佛教徒(虽然我没有查到他明确的信仰,但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如他写过一部叫做<禅>的小说),所以他一整套关于基督教教义起源自佛教教义、耶稣本人就是佛教徒(就是片中的原始人John)这样的解说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这个理论也不是编剧的原创,但我们可以想象编剧本人就认为佛教作为解释世界的手段更为高级和玄妙,于是简单粗暴的将佛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以为撼动了西方文明的基石。但有意思的是,佛教教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无神论的(释迦牟尼从来都没有说他是神或者神的儿子,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就是一个人类的儿子,而且还曾娶妻生子。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佛,这本身就使佛与一神教的神不同了),而且佛教的教义并没办法解释宇宙的起源,禅宗的关于世间万物的思考充满了辩证……这些理论和John本人——我们可以想象就是编剧本人——的信仰非常相近。 编剧甚至直接忽略了基督教出现之前数百年古希腊哲学直至斯多葛派的思想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直接将基督教的神学与东方的佛教(编剧信仰的佛教恐怕还是后世传入中国后被改良了的)等同在一起,稍有西方哲学史知识的人,都要禁不住嘲笑编剧的幼稚可笑吧。        于是看完影片,如果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还没有被片中掉书袋似的专业词语搞懵的话,也很难获得类似看完《2001太空漫游》等电影之后的关于宇宙观上的震撼,而更像是听了一场并不吸引人的演讲。

 2 ) 让我们只是海阔天空的聊一场

有在科幻版大家闲聊的感觉,就着一个命题跑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设定、讨论、置疑、细节和情境演变。第二遍看的时候还是蛮舒服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很无聊,一是觉得散,剧情(主要是问题们)的推进演化毫无层次甚至毫无逻辑。二是很明显的,也被许多人诟病过的,问题根本没有冲着置疑John的身份去、感觉问的都很没有水准。 ---- 其实这两点可以合为一点,既然整个片子就是构筑在一个问答测试(有人还拿大专辩论赛来做比)形式上的,那么以提问来巧妙的推进剧情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片子整个把这个创意弄拧巴了,胡乱扔出来一堆杂七杂八彼此无关的问题,渐进、高潮、转折缺失破坏了讲个好故事的秩序,跟形式类似的比如12 angry men那严密的“逻辑推理服人的故事”根本无法相比。

所以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感到对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08年总有网友“发现新大陆”式的在推荐这部片子)一直备受推崇的这部片子很失望。

但是鉴于第一遍实在是印象太浅,以至于和人讨论这部片子都无法进行,俺决定再拖着回顾一遍。这次的感觉居然好了很多。期望不同的缘故吧。

发现这片子的很多问题设置还是有道理的 ---- 只要不按着大专辩论赛的标准来看,也就是揪着一个问题死磕到底一定要把对方驳倒的标准。
比如一开始的设定其实是那个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自己回答出来的 ---- 这个洞穴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他的身体和环境适应性、他不死的原因 ---- 他们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的设定;比如那个女学生问的问题都比较浅显甚至无意义,这符合她的身份;心理学家上来的第一个问题总是John的自我认同 ---- 什么时候知道你自己的身份的(第一次是洞穴人,第二次是耶稣), 还有他后来也问到了John怎么认知自己父亲这样经典的问题,以及一些我第二遍看的时候也想问的问题:John怎么在这样的社会中克服自己的孤独感(感觉迷失,很大的情感缺失,没有真正的亲人、朋友、爱人)、疏离感(离群,隔阂,感觉不属于这个种族),厌烦,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变的很有意思了,当我不再关注于剧情的发展或只是作为一个外面的好奇者时,而是以一个关心John的朋友的身份去考虑这些问题 ---- 这也可以看做片中的人没有很mean的追问一些很容易拆穿John的穷根究底的细节问题的原因吧(比如你怎么伪造自己的身份,怎么逃脱那么多次灾难之类的)。呵呵,这就是科幻迷的好处了,习惯了并不完美的设定,然后只去享受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设定里海阔天空的yy。

说说片子里欣赏的一些idea或说yy点:在海洋尚未到来的时代,从法国的西南部看见过不列颠群岛,层峦叠嶂耸立在深不见底的峡谷的另一侧;冰川期的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低纬度地区以及平原更加暖和;John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以为那里会更暖和;他经历过艺术的诞生 -- 早期人类根据一个族人绘出的壁画来捕猎;他经历人类从捕猎到种植、学习、知识的增长、城市的出现。。。他走过不同的地域,冒充不同的人种,时而独行时而不得不融入群体。他不只一次提到过,仰望星空,怀着对神祗的期待和疑惑,他很喜欢人类能移居火星这个想法 ---- 让我对这个人物很有好感。
他们还讨论了人对方位的记忆 -- 你不可能回到故乡,永远不可能;探讨了人对时间的感觉是否是一种幻觉;人对自然科学的认知 -- 有时候科学的结论违背我们自身的感觉,而有没有可能更接近真理的理论又会违背我们现在的科学认知呢?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不能解释的东西,而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即使他有14000年的经验,他的知识依然仅仅止于他生活的年代、甚至对于他经历过的时代他的认知依然可能只是一个人、对他一无所知的世界的“观点”。John还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常常最先通过艺术的想象假设出来。当然,还有心理学家第二次出现修正了自己认为John不疯的结论时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怎样怎样,他完全有可能表现的很有理性的坚持这个结论,而一个知识渊博到一定程度的人则完全可能说服其他人(不过说实话,这个idea不算新鲜)。

还有一些揶揄学术界的东西:每个领域都存在“你们想掐死的跟自己意见相悖的家伙”;“过不久你们就会置疑你们现在听到的东西,以为我有精神问题或者为这个玩笑而恼火” ---- 人们对于自己理解范围以外的东西的抗拒是如此深刻。“We knew so little.”

还有一些非常值得yy的东东:这样一个人,他会特意去保留任何东西吗(不会);他如何看待整个人类的进化(缓慢的,人类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他的情感诉求,看着生命中其他人一个个的流逝,麻木还是痛苦?时间越来越飞快,总是转眼又是百年。。。(那段描写很喜欢,“那些人像海浪,潮来潮去,又像麦浪,随风卷拂”)还有,一个跟哥伦布一起航海,求教于释迦摩尼,跟梵高是朋友。。。啊。。这样一个人的人生。。。可以5cent买入AT&T的股票和无数的重婚史。。。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从意识到自己的不同,然后置疑自己,到转向信仰寻求解答,是否自己负有使命。。。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真实。
另一个同样看起来非常真实的设想是,当遇见一个或许跟自己一样的人,彼此的反应,居然也会是怀疑,而且是多重怀疑(他要相信我才怪呢)。幸好这个设想片子给了解答,那个人很有可能也是真实的。

还有些点/话题(topic),我觉得是片子干的比较拙劣的:比如人的嫉妒心、对异于自己的/自己不能理解的人/事物的排斥甚至憎恨。虽然在过程中,关于彼此的信任、“你是不是在偷偷嘲笑我们”之类的小话题不时插进去,但是整体上每个人对John的态度变化由于“人多嘴杂”也好、问题设置无序或者根本就没想有序也罢,反正是把这个变化过程搞得很没有说服力。另外就是一些很隐晦的环保倾向。

哦,片子细想起来还有不少很妙的小trick,比如jonny walker,比如心理学家总是从“谈谈你的母亲吧”开始,洞穴人喜欢壁炉源于童年记忆,无知的少女学生一语道破天机:oldman是一个双关语。另外那个生物学家明显是调节气氛用的,他的谜语、十个字的十诫、家庭内多宗教共存都很有意思。

最后,说说关于宗教,宗教显然是片子的一个大题眼,前半截还只是时不时插进来一些关于原始人类的神灵观形成啊、信仰是解释第一推动力(the source)的途径啊、宗教的起源和演变之类的小噱头,直到John抛出那个大惊喜,这片子算是进入高潮了。批判宗教这个话题不算新,观点、论据也并无特异,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很有意思:
1)宗教>是一种认知>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不,那只是我们不能解释,万事万物总有其规律>那么还有什么比活了14000年的人的存在更违背规律的呢?
2)宗教的产生,“信仰教义并不带来虔诚,是错误的理解导致(人们觉得必须虔诚才行)。”
3)神化 -- 把人“神”化,如其他事物在历史中的演变一样,只是时间的工作而已。
4)信仰来源于思考,不思考的人反而不会有信仰。
5)宗教,总在贩卖些什么,希望、生存守则之类的。《旧约》贩卖恐惧和罪行,《新约》贩卖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
6)信仰一旦出现裂缝,置疑一旦出现,即使被一时否认,却将永无停止的困扰。

俺对待这部片子,跟片子里人类学家对待John的说法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两个简单的选择,我们可以为此气愤,也可以理智对待,挑战逻辑,或可以简单的放松和享受,我可以待着批判的倾听,可我不必接受任何事物。

 3 ) The Man from Earth

The Man from Earth,暗指cave man,总觉得中文怎么翻译都没那个味道。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灵感出自那个预言者John Titor。 可惜最早看的那个版本中文翻译错误百出,对影片的理解肯定会有误。 约翰说得也对:这些教授正是完美的聆听者,对有求知欲和解密爱好者来说,这片子正中下怀。 反复的质疑,试图推翻,相信,再次质疑,再次发现……这其实也是人类思考中反复在经历的事。 从第一次看开始,后来又反复看了5、6遍(以前从来不会这么反复看一部电影),才看明白里面一些有趣的细节,所谓的“疑点”。 首先,约翰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经常用的英文名字。 然后:其实约翰的房间充满了他曾经的东西,包括那瓶Johnnie green walker——John ‘Johnnie’ Walker,还有梵高的朋友雅克是法语中john的爱称,字幕就没翻译出来;还有“耶稣”和“john”的演化过程(我看的字幕没有翻译出来)。 比如:约翰在剧中有几次突然不说话看着窗外,第一次是觉得有人来了(搬沙发的工人),第二次是老教授来了。这很符合他万年养得的警惕个性。 比如:剧中John拿了will的枪,还取出子弹,端详了一下,可在后来的剧情里都没有用上这一幕 ——他追出去是怕老教授因忍受不了亡妻之苦自杀,而那一幕不是取出子弹,而是枪本身是空的。老教授也许正在思考是否了结自己生命的问题。 比如:那句冷幽默:放《春之祭》不是更合适吗?“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一个生活场景吧……一个假日。设想这是一个人们庆祝春天太阳的胜利的假日。(春之祭)“。 比如:歌德和伏尔泰的宇宙观,艺术假设总是早于科学研究,可是科学却总是轻视艺术。 比如:伊迪斯(年纪大一点的女教授),告别的时候亲吻约翰的方式是亲吻耶稣的方式。 比如:最后黑人教授开车看那石头——之前有911通过,他从出门开始就已经缓过情绪在思考这些问题了。几乎所有人离开的时候都是半信半疑的。他也一样。 比如:暗恋约翰的女同事——这个地方我一直怀疑她是约翰的后代,影片中实际上有交代她的家庭。还有生物学教授说的:“这里最起码有一个人是你的直系后代”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生怕情景蹦到3D电影特技里去,幸好没有。 这才是真正的好剧本,一波三折,迷人的故事,零漏洞(比如提及比利时监狱,与当时的时代正好相符,而17世纪遇见同样长生不老的人,200年之后在布鲁塞尔“火车站”,1840年蒸汽火车才发明,布鲁塞尔那时的确有火车站),幻想的本源本就是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中解放思想,深度思考。 还有宗教,我有活佛的朋友,有学佛的朋友,有道士朋友,有天主教朋友,有伊斯兰教朋友……这么多宗教凑在一起从来没有争吵过哪一位才是真神,他们是否违背了他们的教义呢?那不是很奇怪的事吗?我们给自己太多框框了。宗教本同源,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不存在的。 我后来想,要是最后影片只是约翰对老教授耳语了几句,老教授就心脏病发死掉了(而不是亲子相认),留着这个悬念,会不会更神秘一些——但是要是这样,估计观众和约翰的同事都会因为不知道真相而痛苦死的。 人何苦不是在短短的生命里寻求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借口,以便能撑下去。人要的根本不是真相。 始终不觉得真正存在于这世界上的奇迹会比现实脱节到哪里去。我们所认为的神秘实际上都来自于无人经历的时光,无法考证的过去,与源自于想象的未来。 奇迹不会像宗教一样行于水面,不会阿凡达那样在天上飞,不会像星球大战一样耍激光剑,也不一定会有异型出来吓唬人。 总是要披着哄人的外衣才会让人臣服,人们慢慢也默认了这才是“奇迹”。 我们活在2010年,在上个世纪我们曾幻想过多少次“未来”?克隆技术、宇宙飞船。我们就生活在未来,有几个人认为我们自己就是奇迹? 而凡世间真正的奇迹早已站在眼前,只是看你是否愿意相信。

 4 )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非 常 失 望!

很多人推荐之后看的,所以对他期待较高。有人吧这个故事和十二怒汉相比,于是期待着一场激烈的智力和思维的碰撞。独幕剧往往是考验编剧功力的,尤其是这样的小场景长对白常常容易让观众犯困,能做好不容易。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来看这部电影,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整本电影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正如很多人所说证伪的难度不大,主角并没有什么办法在逻辑上杜绝证伪,而往往是采用我不喜欢等方式排斥证伪的方法。这种做法和耍流氓没什么区别,任何一个命题只要你把所有的证伪方法定义为会对你造成某种伤害而不去做那么就没法证伪。因此其实这个男人无论真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挑点实在的漏洞,一个重要的漏洞是作者假定我们现在对古人类和古地质的认识是几乎准确的,因此john才能从教材中回忆过去。这是一个非常扯的说法,因为即使板块构造说也只是个假说而已,而这几乎就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另一个漏洞是除非主角向鲁鲁修里的CC一样有不死的能力,否则我想一个人能够survive所有的兵荒马乱而活下来的几率几乎等于零,无限趋近于零。而按照他的说法,有他这种能力的人没几个,算一下概率,那么这毫无疑问是一个reasonable doubt了。
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让我失望的还是双方之间的智力碰撞,其辩论水平和逻辑水平实在是对哈佛教授的污辱。跳跃性极大,涉及面极广,而深度非常差。只有关于时间那个命题比较上路,差不多达到了康德那个时代的哲学水平。生物学、地质学楼主不熟悉不妄加评论,但是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的相关讨论实在是不堪入目。而对于死亡的大篇幅讨论也是让人不知所云。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不专业,而是讨论本身缺乏针锋相对,似乎每次john说完这帮高级知识分子就怂了。至于佛陀和耶稣这样的世界宗教一元论,西方公知民历中信的人还不少,中国公知中也有说什么黄帝是埃及人云云,上不得台面。稍微对佛教和基督教有点了解的人都会觉得奇扯无比,两者之间表面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逻辑框架乃至思想主旨都截然不同,把两者扯一块实在是搞笑。。。说john是Jesus,oh my god,你就这么想调戏一下可怜的可爱的小基督教徒的脆弱而纯洁的心么?
剧情方面,只能说充满了违和感。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人们不断逼问而无所得,一步步走向崩溃。事实上我没看出来除了基督教老大妈以外其他人有什么可崩溃的。而其崩溃的过程也是让人蛋疼到碎,充满了各种不知所谓的表演。而男主动不动一脸装逼的走出去,走进来,难道是编剧怕老让他们坐着观众容易睡着么???
最后剧情神展开,尼玛这货真的是14000岁,真心把这部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扯没了。如果不是的话,这是对科学对理性对逻辑的一次重大挑战,是对近代化以来现代社会的基石的一次质问——逻辑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是真的吗?这个问号太强势太有力了,简直可以一俊遮百丑。然而导演显然觉得这个结尾不够带感,先让人狗血淋头的给他搞出个儿子来然后搞死了,然后这个男的看起来看破生死了一脸茫然开车而去,尼玛那个傻逼女的居然还跟上去了,真是亮瞎狗眼。。。简直不给这本电影一条活路了。。。。。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渣字,实在是吐槽不能。

 5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现实生活中,人们尝尝用“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来阐释无法证实的问题,而该片则恰恰截选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以作者那强大而不凡的创作功底来填补投资及技术的欠缺之处。整部影片也在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功夫,观影过程中,观众无需时刻捕捉绚烂的视觉特效场面,却深深被这个制作团队弄得内心波澜壮阔。称此片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典范之作,应当之无愧。

 6 ) [影评]The man from earth: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搞哲学的,你对这部电影怎么看?我首先回答说:电影中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到的程度,对于一个搞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了。对方仍旧追问我:那你的看法是什么?我想了想,这样回答了ta:

古希腊人说过:“死亡是哲学的缪斯。”哲学是从人的有限性的存在开始的,倘若不死,就不会有哲学,也不会有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所以,我对永生这件事是连想象都没有的。
进而,如果不是永生,而只是比别人活得长一些,那么,一些基本的问题不会有多大的改变。要知道,长短是个相对的概念,哪怕14000年,相对永恒来说也不过是个瞬间,而相对一般人,我只能说,那这个长度就真的活得不耐烦了……如果只是一个个体活得特别长,长到了超出了人类之前的界限,那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所谓“经验”,是社会性的,单独的个体无法构成什么“经验”(何况就算有,他的“经验”对任何一个他人都没有意义。比方讲,一个七八十岁的人说:等你到我这年纪就怎样怎样,多少还有些意思,但一个14000岁的人说这话,难道不是很扯淡吗)。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只会停在八九十岁左右,他不会变得更有知识(如电影中所说,他不会比这个时代最渊博的人懂得更多),也不会更有智慧,换句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八十之后,他不会孤立地创造出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道理其实只须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足够了:无论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因此无论里面谈到的领会多么高深,你觉得那需要活14000年才能获得吗?)
说到底,电影不过是用这种假设来反思我们有限的人生罢了,而这种反思方式,在我看来,是过于戏剧化因而反倒显得相当笨拙的。借用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我没有作这种假设的需要。而我们的古人说得就更加直接而痛快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短评

精彩绝伦的阴谋论,单一场景,靠室内主角们的唇枪舌战,竟然烘托出玄妙之感;其中几个大学教师,在他的娓娓道来中,陷入对世界观的重新考虑;不得不提的一点是,那些虔诚教徒果然心灵脆弱,有人质疑或推翻他们笃信的《圣经》,动不动就玩精神崩溃的姿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8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理论上能活190岁的人类,为什么正常情况下都活不过一半?因为我们短视,我们贪婪,我们愚蠢,我们固执已见,我们相信便宜的宗教,我们制造欺骗大脑的海洛因,我们相互掠夺又相互依存,我们制造汽车又花大把时间在健身房,我们研究高营养食品又憎恨肥胖,我们创造货币又被货币奴役,我们的一半死于欲望

10分钟前
  • 有病要读书
  • 力荐

确实和标签里写的一样 有思考价值 这部电影低成本的低到普通人也可以拍了 但是里面蕴涵的深度比大片可牛多了

15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再一次见面你就在天堂了/火星以西,水星以东/草痴长了几春,叶枯了几秋。一眨眼沧海又成了桑田 /释迦牟尼的袈裟传给了耶稣//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每隔10年我都要重复转折的命运/一万年太难捱了/别人的女人那么美,欢乐那么大,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而我只能在车前为你停留一瞬间

20分钟前
  • 墨墨
  • 力荐

比起《12怒汉》还是弱得多,主要是戏剧张力不够,因为说白了这就是个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就听个新鲜,所以冲突还是起不来。所以最有戏的部分也就是那个老太太跟男主争耶稣基督的地方,不过老太太缴械得也太快了,还是信仰不够坚定啊。

2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对宗教的解读很有意思。

25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真绝了,所有成本,一间小房子,几个主要演员,然后从头聊天到结束,但却跌宕起伏,精彩无比。编剧要有这水准,制作费省下来的钱都应给他...

27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电影若都这样拍不止要节省多少成本?里面关于历史、宗教、生物、心理等方面的探讨固然深刻、引人入胜,可是……带给我的思考并不多,感觉很遥远。整个片子就像小时候几个朋友围坐讲鬼故事……蛮有趣的。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围炉夜话神游八荒,科幻真正的魅力不是视觉效果能取代的。

34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典型的密室谜案,只是没人找到破绽。不过里面的观点却很有趣。有几个问题是动脑子的了:1、玛丽亚是你亲妈?2、你会多少种语言?3、可以测一下基因吗?如果您存在了14,000年,基因能证明。4、你怎么辨别配偶是不是自己的某个后代?5地球一半子孙出自你门下?6、有多少存款?定期转存应该也很吓人了吧。7、你怎么伪造档案?

36分钟前
  • funny_vee
  • 力荐

一部成本极低的软科幻佳作,以围炉夜话的形式呈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编剧的光芒几乎盖过了一切,但男主角极具信服力的表演仍然不可忽视。这个故事/假说反映了人类文明根基的脆弱和虚无,也反复提醒我们自身存在的有限性。(9.0/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围炉夜话的小成本,反而提供了科幻片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40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推荐

骗子!我还以为片尾会是一群外星人把“这个来自地球的男人”接走!

44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Fucking Amazing!!!

49分钟前
  • 和菜头
  • 力荐

单幕剧、文本化、够思辨、够硬朗、够简单,念头抓人,惊鸿一瞥的开了个联想丰富的引子,受益匪浅---从创作角度看

5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Man from Earth = Cave Man,Earth在这里是“洞、穴”的意思。好玩的是,电影名字弄错了,并不影响观众看懂这个片子……

56分钟前
  • 笑来
  • 还行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搬沙发的工人。

59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如此令人惊艳!李敖说,你们骂人是“王八蛋”骂过就算了。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不但骂他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他就是“王八蛋”。

1小时前
  • 犀牛
  • 力荐

哪位管理员把影志那个【意外结局】的豆列删了,我都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还没看就被他剧透了,这货是反社会人格吗,要抓狂了。

1小时前
  • 沉歌
  • 推荐

电影与文本的区别在于它有自己的镜头语言。如果连小说就能搞定的东西要电影来干什么?

1小时前
  • CARSO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