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综艺大陆2006

主演:易中天

导演:未知

 剧照

易中天品三国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9-12 16:49

详细剧情

  《易中天品三国》,央视CCTV-10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长篇影评

 1 ) 笔记

曹操与袁绍的头脑区别

兵者凶器也,杀鸡焉用宰牛刀?

袁绍对付太监一事——斗争要先下手为强,但不等于到处树敌。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凶残的敌人。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战争,一比拼的是实力,实力的背后,也就是经济实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比的是政治实力,所谓师出有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版的生产军团,居住方式军事化,耕种方式集体化。既是兵源,又是粮库,还解决流民问题。

 2 ) 品三国英雄人物,做当下随和阿宅

第一次看,是中学时好基友推荐的。 在基友家一起看了电视,然后被易中天老师以故事说人物,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所吸引。

比如谈起人物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不同时,曾聊到“关公与曹操讲价求婚,结果反被曹操NTR截胡”的一则轶事,由此催生群众口口相传“曹魏好人妻”的典故。 诸如此类,给少年时的我不小的冲击。 Σ( ° △ °|||)︴

还有老师、教授上课是这样上的啊?太过瘾了(不对,划掉),太有趣了。 因此那时看电视,准时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就因为易老师。

作为品三国的第一个篇章,易老师大谈曹操的“不拘小节,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以及随之而生的成功之路。 比起死板教条的历史课,内容非常新颖,也由此网络上大家对曹操有了“曹老板”的称呼,很是吸引只看过《三国演义》小说的我。


后来大学时代,在B站把电视上没追完的“孙刘联盟”之后的部分看全了。

在这段精华篇章中,易老师以士族阶级的历史形势为切入点,来看待三国各自的发展路线和最终命运。 (什么是士族?中国历史上曾经跨越相当长时间,世代读书为官、垄断上升渠道的名门望族。)

将“三国历史”总结为,“士族地主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挡的反潮流历史”。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就是“逆流而上”的代表。

观点精辟,自己看课本时闻所未闻,颠覆了对三国停留在“文臣武将各领风骚”的印象——这多半是受日本光荣的各种三国游戏影响。 因此有一种刷新世界观的大开眼界之感,也让刚上大学时追求深度的心理颇为受用。(可以键盘吹牛了!)


现在特殊时期,经常宅家不出,B站引进了《易中天品三国》的正版,此时自己已经工作了几年,又重温了一遍。

这一次看,已经不单单是看说三国本身。

有些针对品三国内容锱铢必较的长评,我也认真看过,但历史评说都乃主观上的一家之言。不做历史的学问,也不懂,就看看即可,不参与论辩。 这回看品三国,是通过易老师讲课的方式,无形中对个人学习为人的思路,有一点收获。

易老师在《品三国》这个节目(还有以前的《汉代风云人物》)中,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这是一种我以前称赞过,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而且易老师讲课条理清晰、缓缓道来,这点也让人非常欣赏。 再看现在的播客文化,好似每位UP主讲话都如同开机关枪一样,虽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还有在《品三国》最初几集的弹幕中,经常有人提议“调成X倍速”观看为佳。

不禁感慨,面对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代沟”。 慢一点,沉下心,又何妨?兴致所至,易老师还会时不时来上一首呢。

不过也不是对此做批判状,易老师自己就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讲课不有趣的老师”。 这让我又回到了中学时看《品三国》节目最初的心态,因此易老师是心中老师的典范。


易老师是怎么作为老师来表达的呢? 先阐述各方观点,摆事实依据,再根据逻辑思维推导,由此旁列自己的看法。 虽有个人立场,但并不过度渲染激烈的情绪。 这在当今,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说话态度。

就拿自己来说,因为相当长时间泡在网络论坛中,(比如NGA、贴吧等等) 讨论话题往往有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辩论打擂台”的口吻,这是很不好的。 最初可能会在网上获得一些认同的“网友”,但之后也会被曾经认同的人所厌恶。

正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往往就在不经意的时刻表现出来,很难控制, 所以更需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做人不要当键盘评论家(我实在是太管不住自己,去留言评论一番了,坏事啊)。 面对攻击和批评,也要用虚心的态度来思考,而不要去反驳打嘴仗。

不过,当今移动网络,喷子成风,口吐芬芳,祖安人遍地横行,这又是我远远不及的,小巫见大巫。这是另外的话题,略过。


还有一个重点是,易老师在“用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的方法之上,蕴含着“抽象继承”的历史观。

抽象继承,这是对个人看待事物最有启发的一条。

什么是抽象继承? 我对此的体会,就是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都有他个人所受的具体背景所影响,其表达也有具体的语境。

对于古人,要站得更高,但也要有同理心; 对于现在的人,不可剥离对方说话的环境,去揣测立场、做阅读理解。

认可的就学习,不认可的就保留意见。别动不动就在语言上“批斗”、“打倒”对方。 这对当今的网络风气,是很有价值的,哪怕非常难以人人做到。

比如对诸葛亮,我们要追求他的“公开、公正、公平”,而对于他治理下的蜀汉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不可全盘照搬,也不妨对他不得以之处抱有理解之心; 比如对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当时的时代有着宗法制度的背景,因此没有必要揪准了“性别歧视”,这样就能理解他脱口而出对“分寸感”的抱怨; 对曹操,欣赏他用人的“智慧”,对所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知道了是愧疚悲伤的心情下后,则可以保留态度,而不必放去大扣“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帽子。 (当然罗贯中是基于小说的文学创作理论去做的,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这就是抽象继承。

同理,可以抽象继承: 曹操(前期)的唯才是举; 刘备(前期)的坚韧不拔; 孙权(前期)的随机应变; 诸葛亮(始终)的务实精神。 等等。


抽象继承是一种大气的认知方法, 由此进一步引申,用眼看他人事物时,也不妨大气一点。 我将其理解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什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我从易老师评《品三国》最大的两位主角,曹操与诸葛亮的解读中,感悟出来的。

曹操怎么用人: 面对别人的优点,睁眼;面对别人的缺点,闭眼。 坚守政治原则,不纠缠鸡毛蒜皮。

诸葛亮怎么看书: 睁眼观其大略;闭眼不求甚解。 把握大纲,不抠字眼。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都处于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办坏事的灰色地带。 不必过于求全责备,也不必追求中立客观。

只要多开卷,多换角度看问题,打开思路就行了。 与人相处也是,多欣赏亮点,少挑刺攻击,不要做高低批判。

有经有权,不认死理。根据情况,适当的睁眼闭眼。

现在的网络,常常有人带着显微镜断章取义,曲解原意, 眼睛时刻睁得大大的,不知道适时闭眼。

将一切化为简单的敌我斗争, 将一切化为个人的吹黑好恶。

这是不好的。


如此讲下来,已经跳脱了三国历史事件的范畴。 看似偏题,但这是我从《品三国》中收获最大、觉得最需要学习的东西。

从《品三国》、从易老师本身中“抽象继承”全部,可能是没有本事,做不到的, 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最终能学到个一两点,也就够了。

正如我成为不了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 但仍可对其为人,表示深深的敬仰。

 3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集花了四天时间看完。由于时间有限,不得已便是开了倍速快进。

虽然易中天先生没有完全详细地把三国人物都评论完,包括像吕布等等一类的,说得比较少,魏蜀吴三国之中等等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我一个对三国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已经是十分宝贵的知识宝库。易中天老师讲解了很多三国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国,细品三国,品读出很多宝贵的干货,有营养的知识。其中各国的发展到灭亡的启事,三国英雄的种种处事作风,为人性格的命运与从高处与深处看三国的眼光,都十分值得借鉴与思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距离当今虽然遥远,但是其中的人性却是人类所不变的,所以在品读三国的时候,为历史人物哀叹的时候也是在从他们身上择优弃劣。另一边,也解析出了许多三国迷题的可能,后人对待三国的矛盾,如诸葛多智而近妖,面对总总矛盾问题,易先生使用了正确的历史眼光对待,真如一次精神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4 )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多少豪杰

一个月的陪伴,最终完结,很是不舍。细细想来,收获良多,是这一乱世人才辈出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也是易老师风趣讲解让我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解析与思考启迪。

1.行文逻辑

首先,整部品三国听下来,能浅显了解到一个历史学家的思维逻辑。如《三国志》“《裴送之注》”《史记》etc被当作正史相互参照,从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历史谜团做出判断或是推论。诸子百家,风云人物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中,需持有自己的、坚定的观点,而这份坚定是来自严密的证据以及理智的勇气。其实在听讲的过程,我也有过疑惑。例如人物之间的话语,陈寿如何获得,尤其是某某与某某屋顶密语。(弹幕奇语:陈寿搬着椅子在屋檐下偷听ing🤣)也许不必太过纠结,毕竟,当时的史料新鲜的多。

2.人物感受

之前接触三国,完全是来自三国演义,而学习后发现,真实历史与文学演绎相差甚远,对各个人物的理解让我着实有了180+360xn(n≥∞)的大变革。第一个说的那必须是曹操,其实第二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已经对曹操的印象很有转变,认为他的处事风格很有当世的借鉴意义,而了解完正史,更是十分崇敬。易老师说他是可爱的奸雄,可爱谓之何?我想是敢于突破桎梏,在条框中自由驰骋,好不痛快,任尔东西南北风。而奸雄呢?他是个透彻的理想主义者,心系成就一番霸业。“忘不了荀彧那忧郁的目光”的他,最终未称帝,也正是与他可爱的呼应。跟早年的曹操做朋友(没有生命危险),应是很有趣的,才子文章,风流倜傥,说说笑笑,共图大业。他成功笑,失意笑,他永远站在沧海旁的碣石上,眺望远方,快意人生。

再说诸葛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秉公执法,一个孤独的伟人。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他其实没有那么高的军事才能,相比起来,治国理政他更胜一筹,我的感觉可能有些小“轴”,不是特别灵活(可能是与个人心理落差作祟🤣)他的处事风格很稳,很谨慎,很奉献,所以也很累,蜀国百姓得之甚喜(除了天天打仗之外)。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疯子”——祢衡,的确作死,估计也是恃才傲物导致的,确也证实了“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说的是曹操在大殿上召见他,因为之前他大骂曹操,因此想趁机羞辱祢衡。由头是祢衡欲为大家击鼓,曹操却说需穿特制服装,要求他当堂换上,除非他求饶。可祢衡不慌不忙,极具士人风度,扒光自己又逐件换上,倒惹得曹操与众人羞。

3.新冲击

①政治立场可能是某个人做做某件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很可能不会理解。政治因素的能量很强大。②“正义”,”正道“的力量对战争成败起很大的作用,对行事做人呢?③攘外必先安内,内部因素可能是致命的,也可以引申到体制问题,有漏洞的体制,后期会很艰难,如蜀国。④因地适宜,外部势力驻扎本地,需要适当团结土著。

 5 ) 天下大势和人性(及其他演讲)

易中天品三国

8集,曹操,年轻初创业时,胜感谢别人,败检讨自己,得人心;贾诩,神机妙算,深谙人性,洞察人心。

易中天其他演讲:

演讲1,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中西文化差异:

1)西方文化核心是契约。来自古希腊工商业需要的个人主义,瓦解了氏族。处理人与人关系就靠契约:法律、上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中国文化核心是血缘。群体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核心。人本、现实、艺术。

 6 ) 我理解的三国

一直想看易中天品三国,刚好放假在家,开始看起来

1-20集

喜欢教授的讲解方式,会把历史和小说放在一起,把所有记录的史料也揉在一起,也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分析过程和自己的理解,比单独看三国演义小说好看多了。

一直是喜欢曹操的,以前一直知道是奸雄的想象,现在看的更加真切,就像教授说的,曹操的野心是一点一点撑大的,在刚做官的时候,曹操是想做能臣的,也在努力去做,但是后来发现政权的腐败以及无药可救,辞官在家,自我提升,等待时机。有一点觉得曹操很厉害,功劳归于别人,失败检讨自己,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自己。还有曹操知人善任,原来知人善任含义这么丰富,先要知道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还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且曹操不是和稀泥的手段,他喜欢名声好的人,但更看重做实事的能力,如果两者不可兼得,那么唯才是举,但是不等于他不提倡道德和名声,对于有才能私德不好的人,不去处罚,但是对于主抓记录的官员提出一些人私德不好,曹操也是鼓励和奖赏的,也是让大家看到还是有道德底线的,很厉害。还有个觉得很可爱的对比,袁绍刚愎自用,不听田丰劝阻结果打仗失败之后,杀了田丰,而他的老婆在袁绍死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5个小老婆杀掉,还毁了容,袁绍和他老婆一样,遇到问题遇到失败归因于别人;而曹操遇到失败的情况,检讨自己,教授也说也有检讨不充分的,但是遇到成功把功劳推给别人,在人才方面更注重能力而不是名声,他的第二任夫人,出身不好,但是人品好,办事也行,曹操打仗带回来的战利品珠宝首饰之类的,会先给夫人挑再分给别人,夫人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坏的,挑的是中间的,不虚伪不贪财要的是实惠,曹操和她夫人是一样的,挺有意思的。

其他人呢,更喜欢一些谋士,更好奇那些长命的谋士,能把人心看的很透,洞察人性和人心,这点曹操也很厉害。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最欣赏那种自己有实力和能力,然后又懂的规则,懂得人性,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选择一个好的主公,采用合适的方式出谋划策,既帮助主公也帮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保护好自己,这点很厉害。

21-30集

跟着教授更了解曹操,曹操多疑,容易骄傲自大,如果当前赤壁之战前,曹操拿下荆州后,没有那么骄傲自满加轻敌,也就不会遭受赤壁之战的惨败。根据教授的说法,曹操有好多次可以成功,比如军队有传染病,先不打先休养生息,安抚荆州人心,或者是乘胜追击,先消灭刘备,不给孙刘联盟创造条件,都可以,但是曹操赢得荆州,势如破竹,骄兵必败,修养两个月,时间很尴尬,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安抚荆州人心,给刘备以机会联结孙权,又在寒冬腊月以短对长,北方陆军对江东水军,惨败。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战争大部分是半途而废,没有完全取得战争胜利,是由于后方不稳定,不能打长时间的战争,要时不时会后方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军事上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是政治上一次比一次收货颇丰,也许就是政治家的权衡结果吧。

曹操在选继承人的时候,曹植文才好但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相对来说说曹丕比较合适,但是曹操的政策是唯才是举,而曹丕为拉拢士族采用的是世袭制度,结果曹魏政权50多年就没有有,被士族中的司马家族取代了,唏嘘不已。

所以呢,骄傲自满,轻敌草率是致命的伤害,做事归根结底还是做人,想要走的长,还是要做人。不能骄傲自满。

31-35集

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之前还很疑惑,既然荆州那么重要,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会留关羽在那里,诸葛亮看人很透难道会不了解关羽吗,听到教授的分析,条件所致,当时的关羽比较合适,有品德有能力又忠心,但是关羽性格有缺陷,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又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而且当时诸葛亮还不能直接下军令,监管认命将领,整个刘备团队都停留在刘备取益州取汉中称汉中王的胜利氛围中,小瞧了陆逊,也错估了形势,现在孙权的首要敌人不是曹操,而是刘备,因为刘备控制了长江上游,对下游的孙权集团威胁很大,环境形势加个人性格所致,一败不可收拾。

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当袁绍骄傲的时候,对家曹操赢了;当曹操骄傲的时候,对家孙刘赢了;当刘备骄傲的时候,孙权赢了。就像教授说的,关羽是个大侠,不是个好大帅。关羽看不懂政治布局,形势变化,性格有致命弱点,而在关羽张飞都死了之后,刘备一意孤行,在无文无武的情况下,也犯了小看陆逊的错误,被火烧连营,仓皇出逃,狼狈不堪。

就教授的结论,关羽是被刘备集团惯坏了,所以任性,又因为任性所以天真,可见溺爱多可怕,会让自己弄不清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的能力,看不清世界的现实,结果遭遇失败,对自己是意料之外,对旁观者是意料之中。

36-40集

一直以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想到诸葛亮曾经的评价是很聪明,人是复杂的,那么诸葛亮被托孤后,一直总揽大权,可能是为了恢复西汉的制度(皇上是个吉祥物,三公处理事务),也可能是当时蜀国内忧外患,每一步都要小心,犯错代价太大,不管是怎样,如果刘禅聪明,但是不给他实践锻炼的机会,就会变成恶性循环,一直不懂一直不亲政然后又一直不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发现政治有的时候真的要违背自己的本意,又不得不牺牲,为了实现法治的理想,在马谡可杀可不杀,又是亲信又有能力还有威望的情况下,杀马谡平众怒,贯彻依附治国,不得不牺牲,感觉一个好的政治家,要摈弃个人的感情和喜好,从大局和利益出发,也有点违背人性吧。

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对方谋反,两个人都是傲气十足的人,虽然都是有能力,但是一旦骄傲,好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三国时期,只要骄傲必败。忽然想到之前提到的东吴集团,周瑜和鲁肃政见不合,但是私下是好朋友,周瑜死前推荐鲁肃,而鲁肃和吕蒙政见不合,私下也是朋友,鲁肃死前推荐吕蒙。而蜀国这边,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恃才傲物,私怨极深,结果互相告发对方谋反,最后魏延被杀被夷三族,而杨仪被贬被流放,都比较惨。

教授也说,一定要纠正一种思维,两个人一方对那就是另一方的错,魏延和杨仪从各自的角度都是对的,都没有错,也都委屈。

教授还说,人都会犯错误,但是犯错后敢于承认错误,是很厉害的事情,像曹操,像诸葛亮,犯错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都是很厉害的人。而且之前教授也说过,小孩子不要老觉得他不会,什么也不让他做,越不让他做他越不会,让他去犯错,错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对。

41- 45集

听了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孙权当年那么不容易,一个十七八岁左右的少年,爸爸和哥哥都不在了,被推上那个位置,当时东吴的政权和基础并不牢靠,和蜀国的政权类似,蜀国分为三个层次,荆州集团(刘备旧部),东洲集团(刘表旧部),益州集团(本地土著),而本地土著站在食物链最底层,而东吴政权,其实是由江西过来的,不是本土的江东政权,所以也分了三个势力,一部分是跟过来的江西将领(枪杆子),一部分是流亡过来的士族(笔杆子),另一部分是本地士族(钱袋子),而当时的孙权年轻又没有什么功劳,当时多亏了周瑜和张昭,帮忙顶住了天。

没有想到孙权很厉害,最后实现了政权的江东化,最后上层将领由江东士族担任,而对比蜀国政权,刘禅被益州集团的士人樵周劝着投降了,最后曹魏政权把荆州和东洲的官员调往中央,蜀人治蜀,益州集团也算赶走了侵占自己的外来势力,自己人统治自己了,这也看出来实现政权集团层次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比了四位的用人方针,曹操是唯才是举,刘备是重义,和关张同食同寝,诸葛亮是法治,而孙权是以情感人,对待将领基本上都是骨肉恩,或者是叔叔,哥哥等,很厉害。而且孙权在对待曹魏和蜀国的时候,真的是出人意料,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势力强刘备势力弱,联刘抗曹;在刘备占了汉中益州壮大的时候,和曹操联合,在曹操和刘备都称帝的时候,对曹操称臣,总的来看就是一方势力大,联合另一方,而对曹操称臣的时候,虽然是弯腰,但也是抬着头,很厉害,能屈能伸又有底线。

正当我觉得孙权这么厉害,政权也稳定了,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时候,为什么政权最后会被曹魏吞并,然后教授就说了,重情的人疑心也很重,孙权后期疑心过重,连儿子都自相残杀,又设置了一个类似锦衣卫监控言行的人,诬告也就多了,真的是人无完人,或者人是一直在改变的,真的很让人意外。

46-50集

看到陆逊担任宰相一年之后,就被逼死,第一反应是道德层的谴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后来听教授分析,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从道德层面看待历史太肤浅。想到自己想的太简单,孙权虽然实现政权的本土化,但是内心有不会信任本地士族,认命士族的人为最高将领,任用士族的人,只是为了将士族的命运和自己的政权绑到一起,但是孙权和士族是有父仇的,所以任用陆逊是为了自己的目标,陆逊出将入相是最顶峰的时候,也是孙权觉得该报仇的时候,杀了陆逊和一部分本地士族人。

看起来有点荒谬又确实符合规律的是,诸葛亮在蜀国打压本地士族,真心想复兴汉室,依法治国,结果就是因为治理的太好,反倒是最先灭亡的,而孙权使用的是吴人治吴,把自己的利益和士族的利益帮到一起,但是内心不信任士族,而且有仇,反而比蜀国后灭亡,但是最后也是灭亡在西晋的手里。而曹丕,曹操走的唯才是举,不依赖士族,但是当曹丕晋位,条件是和士族们妥协,采用中正九品制,这样士族垄断了做官的资格,最后的司马懿就是士族阶层的代表,最后三家归晋,由士族阶层统治。

比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没有小说里面那么情真意切,诸葛亮是想复兴汉室,而自身品德特别高尚,而刘备的建国是剽窃曹操的建国,曹操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但是在夺益州汉中的时候,从道德层面是欠缺,但是从政治层面是很合理的,但是如果诸葛亮在身边应该过不去自己道德的一关吧,而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曾经阴谋论过是不是刘备在点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人前发誓不会自立为帝的意思,听教授说完也许还有种可能,是刘备给予诸葛亮废立皇帝的权力,但是皇权还是要在刘家人手里。还有一点是,原来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军事能力弱于政治才能,在三顾茅庐到赤壁之战之间,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应该还不错,但是赤壁之战之后,原来诸葛亮是一直负责后勤粮草等,没有指挥前线战役,刘备夺汉中夺益州也没有带诸葛亮,而关羽攻击樊城也是自作主张,而且不需要向军师诸葛亮请示,和以前的了解到的很不一样。

51-52集

了解到诸葛亮没有那么神话,也了解到诸葛亮有政治理想有蓝图,治理蜀国,政治清明,没有或者极少有贪官污吏,人人奋进,治安良好,从自己开始清廉,但是又因为诸葛亮要镇压本地士族,盘剥他们的钱袋子,不得已不停的北伐,也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很苦,面黄肌瘦,百姓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而诸葛亮自己本身也是孤独的,根据形势不得不做一些东西,比如北伐,比如斩马谡,又不能和别人把事情说透,而自己本身又是极度负责的人,最后也许是累死的,既孤独又被累死,最后理想也没有实现,唏嘘吧。

最后教授分析了诸葛亮和曹操,看了老师的三国更清楚的知道,人是复杂的,我们传统的社会没有宗教,把人神化,但是诸葛亮和曹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人就会犯错,就有缺点,但是为了文学的戏剧性,也为了政治需要,为了人心中的圣人情节,把诸葛亮的优点放大,把曹操的缺点放大,塑造了正反对立的两个典型,其实也是人的正反两面。

总结

跟着教授了解了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中三国的人物,人是复杂的,政治和道德要区分开,评价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当时的形势,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特点,有些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底层深意的,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学习一种更加客观看待问题的方式。

人是复杂的,有善和恶,而且不管是人际关系,人本身,还是外界的形势,都会变化,实时更新自己的地图,三国中善终的谋士都是洞察人性和人心,又随着情况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值得学习,是保护自己的方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骄兵必败,骄傲就会轻敌,就会考虑不周,要特别注意。

 短评

从去年看到今年,经典确实是经典啊,放个十几年再看,还是觉得好。最后五集升华了,与后来的中华史的史观一脉相承。看到很多人批易老师贬刘贬亮,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看的,易老师口中的诸葛亮明明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鞠躬尽瘁的相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比演义里多智近妖故弄玄虚的诸葛亮可敬可爱多了。另外我也终于明白早年间看的三国脆皮鸭同人为什么都是东吴背景了,实在是,东吴美男子天团太!好!嗑!了!绝对的官逼同死,动不动登堂拜母,动不动互赠信物,动不动赤裸 play,而且还都是英雄出少年,不写对不起陈寿,不嗑对不起真人。

8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

在百家讲坛里算是讲得非常好的了……

13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推荐

n年前百家讲坛看过这个节目,真看不下去,最近在喜马拉雅听了一遍,感觉奇好,这个就得听,不能看,是个耳朵节目

16分钟前
  • 钱多多
  • 力荐

易中天的品三国,有个优点,就是有理有据,每个观点都引经据典而不是靠脑补

1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当时是真火,现在看名副其实,易中天的确做到了深入浅出,大师之风

21分钟前
  • 北落師門
  • 力荐

央视捡到宝了,你懂我意思吧?

24分钟前
  • ༺ༀགྷཱྀ 魏武™ གྷ
  • 力荐

奥斯卡欠先生一座影帝

29分钟前
  • easyfresh
  • 力荐

他品我听

34分钟前
  • Michele
  • 推荐

当年每天盯着央视10套听讲看易中天讲三国。学生时代竟然买过唯二的两正版书籍,下册后面还附有一张CD。认认真真写了好多心得。

3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当年上学时拷在MP3里听的,说什么也要给豆瓣填进去。

37分钟前
  • owen
  • 力荐

易教授在表演了44集脱口秀后,终于在最后几集拿出了些干货。

41分钟前
  • salo
  • 力荐

小时候在央视看的,三国入门,浅显易懂,诙谐有趣

46分钟前
  • 猫二
  • 推荐

感觉是中国电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系列节目。

4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

53分钟前
  • 小张
  • 力荐

—— 三國迷擴展包

56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操哥去世之后的三国令人食之无味。

60分钟前
  • 狗打墙
  • 力荐

易中天教授太幽默太会讲了,看了根本停不下来。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把政治、历史、文学,结合当下各种比喻和解释,生动形象,精彩无比。

1小时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

回想起《百家讲坛》,脑海中就浮现起《易中天品三国》的画面…… -12721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听易老师讲三国,听的是英雄豪杰,听浪花之下的潜流暗涌,听大势所趋,看云扬风起,如英雄乘势挥洒,安一颗国士之心,填一双苍然深眸。

1小时前
  • Alex
  • 力荐

不去讲评书、单口相声、脱口秀等白瞎了,至今还记得那句“可爱的奸雄”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