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战争未了 剧照 NO.1战争未了 剧照 NO.2战争未了 剧照 NO.3战争未了 剧照 NO.4战争未了 剧照 NO.5战争未了 剧照 NO.6战争未了 剧照 NO.13战争未了 剧照 NO.14战争未了 剧照 NO.15战争未了 剧照 NO.16战争未了 剧照 NO.17战争未了 剧照 NO.18战争未了 剧照 NO.19战争未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48

详细剧情

  西班牙1936年夏。著名作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决定公开支持有望肃清国家混乱局势的军事起义。 他即刻被共和党政府解雇,不再任萨拉曼卡大学校长。与此同时,弗朗哥将军设法将他的部队加入反叛阵线,并私下着手准备成为战争的总指挥。面对冲突带来的血腥,同事遭受的监禁,乌纳穆诺开始质疑起自己最初的立场与原则。弗朗哥将总部搬到萨拉曼卡并被任命为国家元首后,乌纳穆诺前往他的住处,提出了请求.....
  上映日期(西班牙):2019年9月
  2019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官方选择(主竞赛单元)

 长篇影评

 1 ) 战争未了

看完了电影,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下观后感,理清一下自己的情绪。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两种感受。一种是主人公无力的抗争,这也是电影,大部分时间在讲述的。作为一位姿势分子,作为在西班牙文坛享有盛誉的人,在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前途的关键时刻,却显得十分无力。这种无力感脆弱感来的非常真实。 第2种是主人公最后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面对长枪党军人的演讲。虽然演讲内容十分的格式化,没有新意,但也足够令人感动。,这个时候电影的主题就真正显现了,即表现知识分子的良心,即表现,笔杆子的力量。 然而回归到现实当中,情境却要复杂得多,电影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表现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与良知。情绪渲染,也似乎倾向于认为知识分子的挣扎是对的。然而回归到现实当中,挣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各种主义,各种学派,各种思想吗?是但也不是。各种主义都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正义,为了良知,为了生命。然而现实世界是非常残酷的,它并不是按照这样完整的一套按照知识分子设想的程序运行的。

 2 ) 戰爭未了(Mientras dure la guerra,2019)

1、認識烏納穆諾是因為他的著作生命的悲劇意識(del sentimiento trágico de la vida,1912 ),以及佛洛姆著作中所提及與分析的那場在「死亡萬歲」這樣由「死亡崇拜」、「虐待狂」與「戀屍癖」三重心理衰竭症候口號環繞下的起身演說——試問,在槍桿的死亡威脅下,世間有多少人能淋漓酣暢的說出真話,並且還帶著對生命的啟發、敬意與熱愛(注意:有些人在死亡威脅下說話是因為他就是想死——他有死之勇氣,卻沒有生之勇氣,缺乏大生之勇氣),他的這一場演說是人類黑暗時代中不滅的光芒。他義正詞嚴,旁人千叮萬屬怕他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他言所當言,求仁得仁,隨後遭受軟禁是西班牙社會與歷史的悲劇,可是是他個人生命圓滿的喜劇,這個圓滿的喜劇就在於他做了自己(電影用了好幾個夢境讓他自問自己是誰),淋漓盡致的活出了自我(而這自我不僅是小我私己的成就,還是一種大我的成就;不僅是個人性的,還具有歷史性與精神指標性的),請參考以下辛意雲論語新說卷一百四十七談「回也其庶乎!屢空」,節錄:

顏回他的生活情態,就自己性情之所近,開展出自身的生活,創造出自己的命運,如此沒有遺憾。顏回被公認有如此高的智慧,卻過如此窮困的生活,在西方會認為這是個悲劇,可是在中國呢?他不被認為是一個悲劇,因為這其中沒有任何的不得已或被逼迫,一切都是他自己生命中的最好的選擇,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伯夷、叔齊他們當時選擇了隱居,拒絕了接受西周的賞賜和封地,因為他們質疑——用戰爭解決戰爭真的是和平的一個可能性的作為嗎?他們從最高的生命哲學去思考,所以他們不贊成周武王的這一種伐紂的作為,於是他們說不能因為周武王成功了,也就不談這個問題了,接受賞賜而活下去。最後,因為不接受這些賞賜,隱居在深山中,採野菜而吃,而後慢慢的營養不良而去世了。有人問孔子:「這有沒有遺憾啊?這是不是一種悲劇呀?」孔子說不是。為什麼?這是他們自己依自身的性情和因自身的生命的那分哲理、原理原則,選擇出來的結果,他們承擔了這個結果,這叫作求仁得仁,如此何憾之有,有什麼遺憾呢?

2、戰爭未了(Mientras dure la guerra,2019)雖是一個世紀前的故事,卻也是現在的故事,只不過現代國家與社會的醜態經過形變與粉飾,大眾難以輕易辨識罷了(比如美國以扶植他國政府的方式行殖民之實)——高遠的理想在人為的末流中「化而欲作」,成為了人世間各種汲營的政體與主義,而烏納穆諾這樣挺身而出捅破窗戶紙的典型在宿昔,放眼當今世界在反菁英與扁平化的風潮下,不僅是政府,連民間都是不允許有這樣精神性領導人物出現的。

3、片名「戰爭未了」,或者說「戰爭還在繼續」,指的不僅僅是過渡的政體——從君權、共和到獨裁,而今的民主也不會是世界上最後一種或者最理想的政治體制(這點是普世性的,中國近代史也不在其外);另外,片名指的更是烏納穆諾的一生,耄耋之年仍不放棄人類群體之理想與幸福的追求,至死方休。烏納穆諾並不像評論者所說的那樣矛盾、衝突、搖擺、混亂,如果讀過他的著作,會知道他的人生統攝於愛與理性的大主題之下。我們說孔子是「聖之時者」,烏納穆諾也是「時者」;烏納穆諾還是烏納穆諾,而變動的是時局——他生於君權時代而反抗君權,不因共和政府授予他終身教職就全然與之妥協,即便資助起義也還能再收回他的支持,烏納穆諾人到老年仍能「戒之在得」,不斷更新自我,不像是某些人緊抓著、占有著過去的形名、觀念、主張、經驗、地位、聲望或輝煌記憶,而不肯與時俱化。這裡可以留意一個電影情節的布局,當薩拉曼加市市長夫人來請求救助時,烏納穆諾說能提供的僅是金錢的援助;幾個月後當前市長夫人來請求金援,這個時候烏納穆諾拿不出這筆錢來——這是因為烏納穆諾不守信嗎,前言不對後語嗎?這是他從前虛應故事而後來無法兌現嗎?這是他為了延緩託推而演的一場戲嗎?不是吧!是因為時局瞬息萬變。

4、我們對知識分子有所指責,因為士畢竟不同於庶人,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對於所有努力之知識分子的理解和感謝,似乎遠不如我們的指責多。在黎明之前(Vor der Morgenröte–Stefan Zweig in Amerika,2016)中褚威格整天忙於寫信,將朋友從納粹的手中營救出來,在戰爭未了這部電影中,烏納穆諾忙著讓獨裁者釋放遭清算者,對褚威格或烏納穆諾,其實這些任務都是過度的要求了。他們能救一人,那就是一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是他們在文學、哲學、歷史、文化與文明上的表現對人類與後世更重要——這是顧炎武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所以,對烏納穆諾的批評要客觀,不用無端指責,因為他不是當權者或劊子手。

 3 ) 我看《战争未了》

今晚,看了2019年的西班牙电影《战争未了》。它获得了第43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影片的提名。

每个人看电影都有目的。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希望得到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历史普及。它的确做到了。导演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作家乌纳穆诺在内战中的摇摆与痛苦,另外一条是佛朗哥将军在军阀乱象中脱颖而出的过程。

乌纳穆诺是当年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差点获得诺贝尔奖。与海明威等外国人不同的是,这位大作家深谙西班牙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错综复杂。这让他在“站队”时左右不决,但每次做出决定的时候,都满腔正义,高贵而凛然。这位西班牙的良心,最终被佛朗哥软禁而死。一位哲学家对此哀叹:“我担心我们的国家将进入可怕的沉默时代。”这个评语的重要性在于,它指明了:观点不重要(哪怕是错误的观点),重要的是人们能表达观点的社会氛围。我想,即使放在今天,警世恒言仍然有效。

很久之前,我对弗朗哥的理解是单向度的:一位右翼的、亲近法西斯的、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但如果放在当时的情景下看,这可能是这位小个子军人的标签之一。在这部电影里,佛朗哥与乌纳穆诺有一场对话。乌抗议佛的右翼铁腕。佛则对乌说:“我们是仁慈的,至少允许他们死前忏悔,让他们有机会上天堂。可他们连这个机会都不给我们。”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内战本质是一场国际较量。各国各种势力都渗透其中。这一点,很像后来的朝鲜战争。只不过炮弹落在了西班牙土地上而已。从头到尾,即使在双方各自的内部,意识形态的争斗从没停止过。在战场上,双方则都表现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内讧较少的一方——佛朗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方面,看看海明威的论述就可以略见一斑。

电影的结尾,描述了乌纳穆诺一生的高光时刻。面对行纳粹礼的长枪党党徒们,他慷慨陈词,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如果在别的强国,臭老九被当场打倒,几乎是必然的。但电影忠实地再现了史实:在极端分子们掏枪行凶之际,恰恰是佛朗哥夫人伸出手,护送乌纳穆诺平安回到了家。尽管在此之后,他被软禁至死。

二战之后,佛朗哥政权并未随德意纳粹覆灭,而是一直执政到了20世纪70年代,并获得了国际的普遍承认。有着“非此即彼”思维的人们恐怕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既然无法理解,干脆就回避不提好了,全当没发生过。很多人,岁数很大了,历史认知还停留在中学课本——“老师说了,不是黑体字的不考”。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这样造成的。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真好:战争未了。不知在其他国家,战争“了”了没有?

2020.4.22.

 4 ) 战争末了

西班牙1936年夏。著名作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决定公开支持有望肃清国家混乱局势的军事起义。 他即刻被共和党政府解雇,不再任萨拉曼卡大学校长。与此同时,弗朗哥将军设法将他的部队加入反叛阵线,并私下着手准备成为战争的总指挥。面对冲突带来的血腥,同事遭受的监禁,乌纳穆诺开始质疑起自己最初的立场与原则。弗朗哥将总部搬到萨拉曼卡并被任命为国家元首后,乌纳穆诺前往他的住处,提出了请求.....

 5 ) 回归真实的生活

看完了电影,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下观后感,理清一下自己的情绪。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两种感受。一种是主人公无力的抗争,这也是电影,大部分时间在讲述的。作为一位姿势分子,作为在西班牙文坛享有盛誉的人,在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前途的关键时刻,却显得十分无力。这种无力感脆弱感来的非常真实。 第2种是主人公最后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面对长枪党军人的演讲。虽然演讲内容十分的格式化,没有新意,但也足够令人感动。,这个时候电影的主题就真正显现了,即表现知识分子的良心,即表现,笔杆子的力量。 然而回归到现实当中,情境却要复杂得多,电影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表现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与良知。情绪渲染,也似乎倾向于认为知识分子的挣扎是对的。然而回归到现实当中,挣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各种主义,各种学派,各种思想吗?是但也不是。各种主义都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正义,为了良知,为了生命。然而现实世界是非常残酷的,它并不是按照这样完整的一套按照知识分子设想的程序运行的。 面对不公,杀戮,仅仅是靠写几篇文章,发表几次演讲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毫无用处的。面对邪恶,我们往往无能为力,甚至不敢与其正面对决。如果一场演讲真的能够唤醒千千万万的人,那么牺牲我的生命,何尝不可。但是明明有更好的方法,与邪恶妥协,并在适当的时候揭露他的真面目,倘若有无出头之日,那就尽力把损失降到最小。仅仅为了什么主义而去前仆后继是不知道的,人不应该为主义服务,主义只是人的意志形态罢了。

 6 ) 你们以力服人,却不能令人心服。你们能去征服,却不能令人皈依。你们能让人屈服,因为你有武力,但你们永远无法让心信服,因为使人心服需要你们以理服人。

在萨特的理论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让人类和事物自身的意义重新编排。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世间的人和物的意义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有人、所有物的存在都会变成“在战争中的存在”。当战争影响了一个人的存在,为了让自身变得自由,那么一定要采取必不可少的的行动,从而让战争变得不可能。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人的力量注定是势单力薄的,在法西斯的面前,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在战争面前,没有胜负、没有输赢,有的只有死亡和对人类自由的抹杀。经历过战争的亚历杭德罗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亚历杭德罗的电影中才具备着这种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在影片《战争未了》中,亚历杭德罗看似是在为观者讲述西班牙内战那段黑暗的历史,实际上则是在讲述主人公德乌纳穆诺心路历程的变化。一开始,德乌纳穆诺认为只有用政变的手段才能推翻原有的暴政,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正当他想要品尝政变的果实的时候,他的好友何塞、米格尔却被他所支持的弗朗哥以危险分子的罪行私自处刑。好友的相继离去、亲人的责备让德乌纳穆诺变得苍老甚至身体状况每况日下,在德乌纳穆诺生病期间,德乌纳穆诺对自己之前支持弗朗哥的行为感到了后悔。在梦境中,德乌纳穆诺见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妻子,他也明白了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和伤痛。这一刻,德乌纳穆诺决定反抗弗朗哥。影片的最后,德乌纳穆诺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的思想。可以说,导演亚历杭德罗在该片中强调主人公德乌纳穆诺只是战争中无数人中的一个缩影。正如影片最后,德乌纳穆诺当众指责弗朗哥和其他军政要员:“你们以力服人,却不能令人心服。你们能去征服,却不能令人皈依。你们能让人屈服,因为你有武力,但你们永远无法让心信服,因为使人心服需要你们以理服人。”

 短评

爱国影片,拍得太好了。 对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西班牙内战,做了内部形势解析。5星推荐

8分钟前
  • bugz
  • 力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内战,为什么西班牙人会失去自由。大作家自诩看破世事的精英,抢先站出来支持叛变,结果眼睁睁看着西班牙滑向深渊,此时以勇敢著称的他再想发声已经晚了。没多久他就去世,想来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10分钟前
  • 江左
  • 推荐

“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提的多了,仿佛已经成了一个很轻巧就能说出口的词组和一顶很容易就可以给一类人扣上的帽子,可是一个人经历的苦痛与挣扎,与历史一样,又岂是一个词组能够简单概括得了的?

12分钟前
  • 半糖冰茶
  • 推荐

所谓“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就在于一旦卷入政治,那么必然会在左派与右派之间两面不是人。

14分钟前
  • Matrix
  • 还行

“Es el templo de inteligencia, es mi templo...”

17分钟前
  • Beatriz
  • 力荐

很好👌👍

20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没有主义才是活人

21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总有一种导演已经息影的错觉。)很扎实平淡的传记题材,也算是观看质量尚可的历史补充片,了解了Unamuno更为后人尊敬的理由和其在亲法西斯派政变中勇敢发声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每个环节没有差错,但似乎也很难投入;尤其是他在和Franco之间的交手,本应作为全片高潮,却略显“雷声大雨点小”。

24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今天抓了个教授

26分钟前
  • 东门
  • 推荐

最近新出的几部电影资源以二战中的西班牙为背景题材的倒是挺多。此片主要讲述的是著名作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为国内局势与党政军阀【弗朗哥】抗争并奔走相告的故事,战争时期作家的笔端和思想能否对抗喊着“死亡万岁”口号的拥趸,结尾字幕告诉了答案。

30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换旗高歌,延长乱世,胁迫政敌,树立标签,回溯宗教极端民粹,巩固个人崇拜;五千军费,来不及道歉,异见争吵直至落日,亡妻身边躺着的陌生人,我们没错因为敌人更糟,理性敌不过口号……文艺作品也许难以抵抗全球左右分裂趋势,稍显逆耳的作品在某些国度甚至无法存在,但至少还能在别国作品中看到相似的灵魂拷问

3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3.5。一部基于真实的西班牙历史,以及撰写过《生命的悲剧意识》的西班牙存在主义作家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在大环境里的电影。不知道是我对作家的滤镜还是他们特有的气质,即便是拿着手杖敲门,都优雅到极致。里面的配乐很棒,但史诗级的节奏都没有把坐在我旁边的日本小哥吵醒,他睡得太香了。

35分钟前
  • Salomé
  • 还行

4.0。1.亚利桑德罗·阿曼巴导演新片,导演是个类型片高手,但殊途同归,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在探讨主角内心的持守和挣扎,即使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2.知其不可而为之,知识分子的彷徨、勇气和责任,政客不理解,普通百姓不理解,甚至于同类也不理解。3.你可以用武力征服,但不能让人心服口服。4.如果导演能拍一部佛朗哥,就更好了。

39分钟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推荐

文人左右摇摆的尴尬。喜欢在萨莫拉的争论和结尾的演讲。“既然沉默会被理解成默认,那我必须要发声了。”

44分钟前
  • III🌙
  • 推荐

乌纳穆诺多么痛苦啊,从怀疑站到了怀疑的反面。不是信仰造就了殉道者,而是殉道者造就了信仰;幻想产生爱情,爱情又使幻想破灭。他的存在主义式的对二元论怀疑,最终使得他有勇气在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说了不。他去世的那天应该是伤心的,因为他知道后面是一个独裁的弗朗哥的西班牙了,民族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都不是他要的。他想了半天,觉得生命就是这样在永恒的理性与欲望之间摆动,摇篮就是坟墓,死亡就是母亲,子宫就是西班牙。

45分钟前
  • 李卜克内西
  • 推荐

知识分子用「思想和良知」对抗独裁,也是当下电影语境中「政治正确」。

48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身处动荡时代但没有亲历战争,要如何对环境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可能是属于慢热的,但历史变化的感觉逐渐涌现,变化也不是在一瞬间发生。

5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很好。

5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乱世之中,知识分子想要蜷缩在象牙塔里,以“莫谈国事”来泰然处之是不可能的

5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阿梅纳瓦尔新作,获今年西班牙戈雅奖17项提名(5中,其余奖项几乎全是输给阿莫多瓦《痛苦与荣耀》)。影片温和而克制地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时乌纳穆诺的痛苦彷徨与佛朗哥的上台历程,呈现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纷争中的无力与挣扎,无论怎么发声,怎么站队,似乎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又无法真正改变现实。最后的演讲激动人心(独臂独眼将军vs智慧殿堂祭司:“你们能让人屈服,却不能让心信服”)。影片布光和配色非常考究,还加入了青年时期恋爱的田园图景(略有超现实色彩的闪回)。多次复现的画面:远景广角镜头中的孤独一人,尽管饱含纠结与无奈,但总有一束束明亮而圣洁的光线照射进来。(8.8/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