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狐步舞

战争片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2017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希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导演:塞缪尔·毛茨

 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8

详细剧情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长篇影评

 1 ) 谁在命运面前都无计可施

(文/杨时旸)

怎么说呢?《狐步舞》甫一开场就弥漫着一股荒诞不经却又严阵以待的古怪气质,它始终肃杀、阴郁却时不时斜刺入一截让人们忍俊不禁的桥段,但似乎又让人笑不出来,很快就被挥之不去的阴冷与凝重遮盖掉了。它就这样在不同的气质之间跳来跳去,塑造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特殊腔调,混搭着家庭剧和战争片的类型,既没有宣泄讲述家庭中的情感也没有铺排战争的现场,它似是而非,但意外因此力道十足。导演毛茨自己说,他想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出古希腊悲剧的气质,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去看,它确实做到了,用一个现代故事呈现了古典的意蕴——悲怆的感情氛围,宿命的轮回报应,无处可逃的命运之手。

故事是从报丧开始的。镜头紧紧盯住母亲的脸,然后,人物晕眩,露出背后玄关的一幅画作,抽象的线条,缠绕在一起,像胡乱挥就又像有条不紊,散发浓郁的精神狂乱气质,镜头转过弯,露出站在原地震惊不已的父亲。这一层一层的显露和剥落就像一次对之后故事的预言,一切都是一层藏着一层,有待于慢慢展开。

《狐步舞》是那种适合细细观看细节的电影,相较于剧情的演进,那些丰沛细节中的象征、隐喻以及背后展现的精神危机,是更有趣的内容。玄关悬挂的那副抽象画,以及这所宅邸铺满的几何图案的地砖,还有方圆相称的窗子,都在通过明确的构图展现意义,一切层叠又排布,充满眩晕感但又不停地强调秩序。这就是《狐步舞》想要显露的特征,混沌与清晰,非线性与线性的干扰与缠绕。

那场报丧是肃穆的,军队的相关人士前来告诉父母,他们的儿子死亡的消息,但旋即,这种肃穆被推到极致之后产生了间离的荒诞感,士兵们训练有素地给昏死的母亲注射镇定剂,像在战场上照顾伤员一样,配合起来将她送到卧室,给男人设置每小时一次的闹钟提醒对方喝水,生硬地和对方谈论丧礼的细节。导演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以色列军队去报丧时基本就是如此,有一套高效的流程。而当这套流程被艺术化地呈现在那幢充满隐喻符号的房间里时,产生了一股难以言明的感受,死亡的降临是急促的,但亲人的接受过程应该是缓慢的,但在这里,这种应该缓释吸收的悲伤被纳入了一套军事化的规训,荒诞再一次被凸显,而更荒诞的是,当悲伤即将被确认的瞬间,反转又一次降临,父母被通知,发生了错漏,死难者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男孩,但谁知道这不是喜讯,只是另一场命运玩笑的开端。

随后,一切转移到战地场景。这故事分为三幕,空间,也就成为了《狐步舞》的另一层重要的叙事基础。房间——战地——房间,就像狐步舞,平移,后撤,平移,回归。在一种看似对称,平衡和闭合之中,袒露那些微妙的变化,一切从表层上看,已经回到原位,完成闭环,达成平衡,但实际上,内里一切都已彻底改变,这就是这部电影想传递的况味。所以,非要总结这部电影的情节,无非就是一次虚假的死亡和一次真正的死亡,以及夹杂在二者之间的私密与宏大交织的意识流。

如果说第一幕房间中呈现的是荒诞,那么第二幕战场的荒诞感就更加浓烈,而在浓烈之外又平添一丝超现实的气味,那个荒凉哨所外每日途径于此的骆驼,一副无辜的表情,面对着同样无辜的值守士兵。与其说那是战地不如说那更像流放,而现实层面的流放之外更有精神意义的放逐,几个人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身世,这身世里掩藏着宏大的历史,浓缩的个人经验,庄严的精神悸动和燥热的性启蒙互文,典籍与色情杂志呼应,这一切微妙的窃窃私语都化进了冰冷泥泞的现实。

这故事讲了周而复始,以及无法挣脱的苍凉,年轻人躲避于战火,却死于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骆驼,惹人发笑吗,却又无比凄凉。最不可言说的两个字或许就是“命运”,在它面前谁都无计可施。这部电影的海报中,人脸上有一个橡皮膏交叉粘贴的×,那标记来源于色情杂志封面敏感部位的张贴,欲盖弥彰的封条,看似禁忌实则充满魅惑,就像这欲盖弥彰又出人意料的生活。

 2 ) 《狐步舞》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以为是战争片,结果很失望。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士兵和他的父母。讲的是某一天以色列军方的俩人突然造访费德曼,告诉他,他们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值勤中遇难。噩耗传来,一家人悲痛欲绝。过了几小时,军方又来,告诉他。死掉的是另一个乔纳森,现在他的儿子平安无事。乔纳森在边境的一个执勤点上,和三个战友一起,设置路障,检查过往车辆。余下的大量时间,则穷极无聊。他的父亲利用关系将他调回,不料回家路上,却遭遇车祸。真的死了。

将近两个小时,就这么个简单的故事。影片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慢性子,听到外面的信息或是看到外人,都是痴痴的盯上半天,然后再默默的思考半天,结果仍然是一言不发。充分阐释着”后好莱坞主义“的精髓。

那么编导向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

如果说是影片中间接描述了隐含的政治主题,那么以色列这个国家确实有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二战之后,为了让漂泊多年的犹太人有个自己的家园,列强们强行在中东给犹太人划了个地盘,以色列建国,却始终没有安定的生活,纷争不断,四面受敌,生灵涂炭。战争与不安就是以色列人生活中的常态。曾经看过一篇龙应台的游记,对以色列和瑞士这两个国家做了比较。在瑞士,人们似乎在人间天堂里生活,风光壮丽的山水,平静悠闲的生活。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冷漠的,人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别人的事情,外界的纷扰,只要与自己无关就好。在以色列,人们最关心的是土地还是和平。邻里关系紧密,国家的认同感也很强。大街小巷满是背枪的人,警惕的目光中也饱含热情。如果你是游客问路,会有许多人为你解答。影片中乔纳森的小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聊的生活着。一个荒无人烟的边境执勤点,他们住宿的货柜在慢慢倾斜,检查站旁的破旧大巴上涂着美女明星的过时海报,除了偶尔的过往车辆,只有孤独的骆驼在漫步。四个人寡言少语,偶尔间才有气无力的聊聊自己的生活。通过的每一辆车,都会使他们的精神紧张,都可能是潜在的敌人。因此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四个年轻男女的车辆经过,乔纳森和里面一个美女四目相对,刚刚准备送上秋天的菠菜,一个啤酒罐掉出,士兵们误认为是手榴弹,立刻拔枪扫射。顿时车内烟尘四起,硝烟散尽时,无声。下一个镜头里,挖掘机缓缓的将千疮百孔的汽车推入坑中,一切归于平静。留下的只有乔纳森对汽车和挖掘机的速写。此时又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新闻。几位以色列士兵面对远处示威的巴勒斯坦群众,在商量着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射杀他们。这样的事情在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人们会责怪谁呢?是以色列的凶残,还是巴勒斯坦的极端?两边的人们难道不都是追求着美好平静的生活吗?只是由于命运之手,才将这些原本是善良的人们带入了无休止的杀戮中。

纵观整个影片,我觉得政治的背景远远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这部影片所要反映的是命运的无常和人们面对这命运的无奈。

影片一开始,当费德曼得知儿子的不幸后,他的神情显得很茫然。摄像机从俯拍的角度慢慢追随着他的失措的脚步,从客厅到走廊到卧室,像是在展示上天对他的无比压力。这时他感受到的首先不是悲痛而是这种压力。在他得知儿子真的死亡后,这种压力就更大了。画面用中央特写的近景,看到了费德曼的那眼神,无助、悲哀、忏悔。看到他留在眼眶中的泪水。儿子的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尽管在外人眼里,费德曼是个标准的成功人士,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有自己的公司,无忧的物质生活。然而在此时,他和妻子之间没有物质的纷扰,只有感情的折磨。最了解他的妻子说:“为什么他不能在第一次通知时就死去?正常、合理的死去,为什么成了一种惩罚?或是复仇?是神要向我们报复。抱歉,是向你报复,我不想抢你功劳。你曾经那么坚持带他回家,就算你无意杀死他,也于事无补。我还是无法和你共同生活。我曾经可以陪着你的伤口过日子,假装看不见,不让你窘迫。我过去靠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你不晓得我早已明白,你很脆弱。你不齿于你自己。你的一生:公司、我们、名车,以及你努力展示的可靠形象,一切都只为了掩饰你的软弱。”我倒是觉得说费德曼性格上的软弱是对的,但是他在此时此地想的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了儿子的死。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造物主在对费德曼的错误实施报复?

影片中向我们传达了人们经常所犯的错误,一是军方弄错了乔纳森的死,二是乔纳森误杀了人,三是费德曼托人让儿子回家。如果这些错误没有造成后来的结果,那么也就不成其为错误了。如同一个驾驶员操作失误,没出车祸,最多也就是自己私下反省一下;而如果因为这错误撞死了人,那么要承担的后果也许会影响许多人许多家庭。进一步的问题是:谁又能够预测这些错误所产生的后果?谁又能保证以后永远不犯错?

接下来引申到的是:谁能够预测命运?长期以来,无数的人求助于祭司、神汉、算命先生,更多的人祈祷上帝佛祖的安排。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提前预知自己的命运,以便尽早趋利避害。可实际上,你信与不信,命运都在那里。似乎在挖了个坑等你去跳。平凡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坑在哪里。

面对命运,人们有几种态度。不信邪的人屡屡向命运挑战。例如贝多芬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种勇气确实令人钦佩!结果是,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而他自己,一生未婚,饱受耳聋的折磨,晚年贫困潦倒;无为的我只能“但做好事,莫念前程”,好好去生活,管它天塌地陷,坦然接受和面对任何不可知的命运;而理性的人们更专注于那种大概率事件。所谓大概率,就是人要向上。可是什么才是向上的标准呢?一些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也有一些人追求权力,追求财富。只要不影响别人,这些都不能说是错的。向上的结果,也许会使自己的命运变得好一些。但仍然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即那些偶发因素的纷扰。而这追求这些无为这些抗争,不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吗?

影片用“狐步舞”的规则,借助费德曼的口告诉我们:“人不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同样的起点”。这似乎是说,人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挣扎、快乐、痛苦、享乐,人可以有不同的信念和理想,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还是要回到人原本的思维中。面对命运,人仍然是个瞎子,如这个电影海报中所描绘的那样,无奈的在看不见的世界中爬行。这样的解读不知道对不对?

本人评分:6.5。

 3 ) 宿命

“我们既像小孩子被遗弃,又像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粗鲁,又悲伤,而且肤浅——我相信,我们毫无希望了。” 电影《狐步舞》是一部以色列与法国联合制作的申奥片,导演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站在了本国的角度去面对了国家的现状表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无形而沉重的伤害。 影片中光影的运用非常巧妙;片中多次出现阴阳脸以突出人物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在拍摄以色列官方通知麦可乔纳森的死亡时,麦可家里的灯光也为一半昏暗一半明亮,麦可家的走廊同样也为一明一暗交错,表现了一种荒诞。 在得知长子死亡后,麦可呆坐在客厅里此时导演第一次使用了俯视镜头与环形调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与晕眩感从而突出表现麦可的悲哀与绝望;在不久后麦可躲进厕所逃避,导演第二次使用了这样极端的俯视镜头整个空间显得像罐头一样狭窄又封闭,突出了人物此时的不安与焦躁。当镜头给到在边境线跳舞的乔纳森时导演第三次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乔纳森及其战友在北部国境处的悠闲生活 ,表现了一种和平,这也与后半段乔纳森毫不犹豫地向类似恐怖分子的过路客一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狐步舞”这一舞蹈形式一样,它只有短短几步走来走去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电影开头,中间以及结尾都出现了这种舞蹈,分别由麦可母亲,麦可长子乔纳森以及麦可演绎,这也表现了电影主题——宿命。麦可曾在年轻时用圣经换取了一本色情杂志将母亲逼疯,色情女郎胸部上的叉象征着错误。而麦可将这本色情杂志传给儿子乔纳森也象征着上一代的错误又被下一代所继承,延续着相同的仇恨与痛苦,这就确定了乔纳森必死的结局。就像一个圈,绕来绕去终究还是会回到原点,一切仿佛都是上天早有的安排。 电影采用三段式结构来讲述这个现代的古希腊式命运悲剧。父亲麦可年轻时阴差阳错间让战友为自己付出了生命,而儿子乔纳森前一秒还在和有好感的女孩眉目传情下一秒就因为队友的一句怀疑射杀了她和她的朋友。在处理这件事时乔纳森并未担责,土地呈现一明一暗两种颜色而在推车将汽车埋在地底填平后,明亮那一面土地被暗处的土地全部覆盖。此处又运用了俯视镜头表达了一种压抑。这些年轻士兵早已被战争折磨磨平了棱角,在镜头下他们居住的宿舍逼仄狭小像一个集装箱将这些年轻士兵永远关在这里,逼着他们变得冷酷多疑。父亲麦可担惊受怕一辈子最终还是派人将儿子接回家,谁曾想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儿子只是因为躲避路上的摩托而出车祸意外死亡,这个结局很草率但也极具讽刺性与荒诞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灵感来源于导演缪尔·比茨的真实经历:他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决定督促女儿按时起床坐公交上学而不是由他接送。一天女儿去上学了,缪尔却听说有恐怖分子公交车上自焚,十多人失去生命而他的女儿因为没有赶上公交而幸运存活下来,这也是宿命。 战争就是如此荒谬 它让太多生命就这样白白牺牲 可这一切其实都是宿命

 4 ) 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

4.5🌟 (写不下改长评好了

1、三段式结构,很喜欢中间这一幕!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就单论“集中营的圣经”与“战后的黄色刊物”这一笔对照就写的太强了。

2、现代战争是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

“我们正在被录像,而眼前的一切都是幻像”。边境线无战事,战争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它在片中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弥散成一种真假难辨的幻觉,玩弄着生死。

第二幕里,玩着电子枪战的士兵们问:“我们在这里打什么仗”,房屋在倾斜、在下沉、被逐渐吞没,而人们仍安静地坐着,咀嚼、睡觉、无法离开。他们迷失在现代战争的迷雾里,失控也就在一刹那。

在这团迷雾里你甚至不用去担心杀人的罪名,因为连掩埋都是悄无声息的,而雨水会在最后帮你抹去轮胎的痕迹,那么等价交换,你的墓碑上也只会记录“倒下”,而非“被杀”。

这场幻像不断扩大,第一三幕精准地刻画了它所笼罩的每一个人。母亲这个人物丧子后安静的崩溃,独特又真实,她在一摊废墟中否定儿子,宁愿用多年前的堕胎掐灭一切痛苦的源头,她恨丈夫因而不再假装依赖他,但她也和丈夫一起抽儿子留下的烟卷,跳一支简单的狐步舞。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单论战争的电影,战争电影盲点外,它也在只言片语中涉及了婚姻困境、命令他人开道替死的道德/阶层困境、或许还有点宿命循环的宗教意味?

3、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视野里巨大的鸟群、破车旁水塔下的狐步舞、公路上的塑料玩具战士,每一帧都想截图!塞缪尔·毛茨似乎很喜欢用旋转的俯瞰镜头,是否在完成一种大胆的抽离感。

在编织影像时,他贯彻了这种抽离感,把不同类型的媒介串在一起,再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当然这不只是简单的拼贴游戏,一本漫画既能串联起二三两幕的父与子,也能让人后知后觉地体会到他们所跨越的生与死,漫画主角脸上画的叉叉❌又被父亲的眼泪打湿,重新变为墨水…好高级好高效的叙事技巧,学到了学到了…

4、第二幕的四个士兵都很有辨识度,眼睛里有一种近乎残忍的迷茫。

ps1一直在想第一幕里反复出现的狗指什么用意?后来恍然个大悟,麦克斯是这只狗啊…鸟啊、骆驼啊、狗啊…有点自然主义那味儿了

ps2记得补《黎巴嫩》

 5 )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

贴在眼睛上的X (几乎可以做成另一个独立故事)

影片结束后是观众问答环节,末了有个女观众问了个我以为非常愚蠢的问题:说你这戏这样严肃沉重深刻的主题,为什么加那么些喜剧元素,看得老娘我直跳戏。导演和男主角你看我我看你,小心赔笑道还好吧,稍有几个comic relief,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喜剧效果啦——我们在以色列送审和威尼斯影展的时候,骆驼踱过来时观众里也会有一些嗤嗤暗笑的,但没像你们这样全场哄堂大笑的。话音刚落观众又哈哈大笑。 茂兹在答这话的时候我疑心他英文不够溜,或许辞不达意。影片里这些冷幽默于我看并不是卡通色彩的喜剧元素,而是absurdity,是ridiculousness。这些荒谬与滑稽正好彰显创作者对战争与国家主义的看法,无关喜剧色彩。 和大多那个年代的男孩子一样,我小时候的游戏喜欢舞枪弄棒,大些后的成长过程中也看了不少描述战争的电影。我们在中国战争片里学会了国家主义和民族情结;在苏联战争片里见证了恢宏、浪漫、甚至诗意;在美国战争片里我们享受到了无懈可击的视效音场以及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当然我指的是主流院线和一般电视台愿意做的片子。虽然我从没有参加过战争,也永远不想参加战争,但我总疑心真正的战争是和看过的那些电影里的那些不一样的。 真正的战争大约并不会让所有参与者都热血沸腾,而且绝不会那么——怎么形容来着?——那么“好看”。 ≪狐步舞≫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荒谬的设定:军部的人来到父母家,门才打开就老老实实通报:你儿子死了,“为国捐躯”,现在作烈士等论,军衔照例加两级,丧礼明天下午,你想的话可以帮忙去抬棺材,不过我们建议你还是扶着你老婆...... 当娘的往后一仰开始要抽搐了,这些人二话不说把她放平了衣服撩起来就打了一针镇定剂。看着不是报丧,简直是预备劫持了后撕票。当爹的脸上表情都还没有全部就位,这些人在他开始发作前早替他计划好了下一步适当的反应:来喝口水。按着脑袋再喝一口。我们替你把手机校好了闹铃,接下来半天里一小时闹一次,闹铃响了你要记得喝水,渴不渴都要记得喝,待会会有计划丧礼的军方人员来做心理辅导... 看到这第一节时,我只当它是导演玩弄什么意像的什么的魔幻主义先锋主义之类,因为荒谬得瘆人,看着只可能是寓言而不是现实。谁知最后的问答里茂兹那些人说以色列的军方报丧就是那样的,有一套严格而完善的程序可走,负责镇定的心理疏导的各类人职真的都现场侯在那里。那么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战争的阴翳虽然可能随时降临,但至少此刻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 在这种状态下军人的身体已经属于国家了,那没去从军响应号召保家卫国的人们呢?他们的身体、应激反应、表情、甚至情感、难道都也都一切属于国家? 接下来——咦艹弄错了,死球的不是你儿子,闹重名了。要不要再来杯水?再打一针? 这场发了疯原地打转的狐步舞跳到第二步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他家的公子——原来不过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还以为驻守的是什么了不得的危机四伏的关卡天堑,原来却是戈壁滩上孤零零的一条破路。不要说什么哇啦哇啦嚎着的恐怖份子圣战士,除却4个年轻美丽的娃娃兵外,连个他妈的人影都难得见到。一匹野骆驼比他们还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地踱过来踱过去。

身体。思想。感情。一切的荣誉归于国家

这四个小兵哥要放在美国片里,估计满嘴妈妈叉叉的扎姘头段子和大麻烟。放在苏联片里他们保不齐突然很专业地合唱一段俄罗斯民谣。放在中国片里他们随便哪个一张嘴都能说出许多保家卫国的崇高道理。但他们是以色列兵,格局小了很多,顿时看上去呆滞了:他们并没有怨言,但相互间交流也不频繁,俊俏的大眼睛里是as-matter-of-factly的空洞。除此之外他们在做着一些大约沙漠里的文艺兵才会做的很文青的事情:修复古笨的军用电台,雨夜里放老歌,将父亲和自己的黑暗秘密画成漫画,就着老歌跳艳舞,等等。只有那些时候他们看上去身体和思想才不再属于国家,看上去不再呆滞,开始有了灵性和人格。 但这群年轻的,美丽的,有灵性的娃娃兵不管多么纯真和文青,那个时候到来的时候,他们下一秒就会变作杀人机器。眼都没来得及眨一下,就可以把一车同样年轻美丽的男女扫射成马蜂窝,而且理由可以简单淳朴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以他们国民的焦虑感替这几个小兵做解释——天天生活在恐惧与警惕里不容易,毕竟是居住在抢掠来的土地上。可他们一旦发觉闯了祸,很快地又脑子情感统统上缴国库,因为知道会有国家爸爸来擦屁股,脸上复又呆滞的表情。他们自小受的系统训练大约如此。 这出戏里并非都是这类任由国家安排的木头人。饰演父亲的国宝级演员阿什肯纳齐演技奇好,他做的Michael是全片最有反骨的角色。小时候偷了老娘从集中营里带出来的希伯来古董圣经去换了黄色画报,长大成人后又将威严的满口德语的母亲送入精神病院。虽然也服过兵役,但他基本的人生走向都是自己的设定。这样的不服管束放在国家民族利益的宏大前提下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死而复生的乖乖宝贝儿子,最终还是等于间接死在了他自己手上。

自古红颜多薄命:水嫩如斯,莫明其妙就死球了

狐步舞最后跳回原地时,那军车在破败的野路上驶着。我屏着气息等着地雷爆炸。一颗火箭弹呼啸着飞过来。一个捆满炸药包的黑衣阿拉伯婆娘啦啦啦啦啦地锐叫着朝车子冲上去。 结果都不是。钟灵毓秀的Jonathan死的是最无聊没有意义的死法。看上去简直是最愚蠢的牺牲。这说出去了居然也是冠冕的为国捐躯。 这戏在威尼斯得了评审团银狮后,据说在以色列国内被文化部暨军方点名批评了。观众问答时茂兹说那儿骂什么的都有,似乎叛徒卖国贼之类的话居多。那你为什么想到的是这个题材、这个切入点?观众席上一个大胡子的男青年接着问。“因为我是以色列人。因为我会为这个国家忧虑。因为我care。” 茂兹缓缓回答道。 我忽然一下子想起来另外一个国家。想起了过去现在的许多事情。

导演和男主角

TIFF 2017 Wed Sep 13th. Elgin Wintergarden

 6 ) 在狐步舞中沉没

狐步舞本身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和憧憬,但在影片中,狐步舞好像变慢了、重复了、回环了,不再向往了。前后左右的挪移变得无味,无论如何走位都会回到原点。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相同的那段波折的路,同样的长镜头,第一视角的记录,看到的是同一段路,也许是去边境的,也许是回到家乡的。乔纳森的命运也如同这条曲折的路,通往战场和家乡,从离家到回家。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展现了费尔德曼的客厅、厕所、乔纳森居住的环境、四人每天进出度过的小河等场景,清晰地交代了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境的变化。费尔德曼的客厅大而空旷,印有圆状花纹的地毯与圆桌、圆椅等圆形物件相呼应,暗示乔纳森命运的起伏和最终的回环,同时也表现出费尔德曼经历了战争创伤后仍然无法抹去的感觉再次回来了。 费尔德曼痛苦地用开水烫伤手留下的肿泡、戴弗娜故意自残留下的手指关节的破裂。多次对二人手部的特写,体现出二人知晓真相前后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落差之大,但无论二人如何挣扎,却始终逃脱不了最终儿子真的身亡的厄运。或许在他们眼中,第一次的消息便已经让儿子在他们心中真正死去,倒下了。 费尔德曼在挣扎,乔纳森也在挣扎。第一次提到并跳起狐步舞的是在岗不久的乔纳森,他的舞步欢快、自由,随着音乐的切进,乔纳森、路栏、刚经过栏的骆驼和延伸至远方的公路处在同一画面中,并且有前后递进和虚实的关系,暗示了乔纳森对来此驻守边境远离战场的放松状态。狐步舞结束,音乐戛然而止。暗示着暂时放松的状态和心理是短暂的。而与片尾费尔德曼跳起的最后一支缓慢、悲伤的狐步舞相比,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不同的主体和人物视角,体现了费尔德曼对战争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乔纳森看似安全,实则仍身处战争的不安与恐慌的蔓延。 铲车和汽车的画,即是对乔纳森误杀四人的悲剧的应证,也是对费尔德曼和戴弗娜感情变化和关系的暗示。他们从绝望到希望再到最后真正的绝望,经历了情感起伏的大起大落,最终也体现在了二人的情感和关系上。乔纳森的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费尔德曼最后跳起狐步舞时说的:“人不管走到哪儿,总会回到同样的起点。”乔纳森曾说:“对抗未知,我们终将沉没。”战争没有结束,恐怖仍然笼罩着每一个人。在看似平静的边境,白天和夜晚总会闪过那鲜红的信号灯,警示着,告诉着每一个人,战争无处不在,没有人走的出来,只是在一个永远会闭合的圆环中来回踱步,每个人都跳着自己的狐步舞,直到生命终结。

 短评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7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男孩手握钢枪起舞,圣经换色情杂志。漫天黑鸟飞旋,化作冰冷阵雨,虽然浑身尴尬僵硬,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也要散发出特供电影节拿奖片的光芒

1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调度精彩,三幕戏的形式很有意思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不能被剧透。三昧的特点是追求极致。这种极致不只是回到原地的三段闭环,而是每一个段落都安设了悬念+压抑+躁狂的影像风格,专治强迫症死星人。1、3段被压缩在房间里,对伤口和表情的大特写(第2段破洞类似)。2段的旷野放逐舞台,貌似远离战场,但恐慌与不信任分秒存在。宿命的灾难,从未远去。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A / 倒悬的命运悲剧包裹的是战乱中中产生活幻梦的破灭。通过双重“伪善”的道德议题、地理空间与动物意象将风格各异的段落巧妙黏着。叙事节奏非常自成一体气定神闲。暴力与恐惧的控制与释放极为精准,大音希声。慢速俯拍与快速摇镜气若游丝令人屏窒。更为现实残酷去戏剧化的《焦土之城》。

2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2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3.5 虽然是这个主题,但是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属于讨论宿命论的。所以整体感觉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但是形式上做的还可以。三段很割裂,而且故意把时间线打乱,尤其前两段之间,属于明明看得很认真但会狂敲脑壳以为自己刚才不小心睡着了。然后看到第三段才发现竟然真就是这样转场…

2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塞缪尔·毛茨与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导演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让女儿以后乘公交车上学——不再开车送她。一天,女儿去上学,半个小时后,他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人在那次事件中丧失了生命。但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差一步没有赶上那班公共车而平安无事。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HKIFF#太好看了,越想越好看的那种好看。换别人拍可能一小时不到的剧情,被塞入了大量接近静止的无声的只有微妙表情变化的镜头,动作也极缓慢,必须要你目不转睛沉浸其中才会发现,沉默比语言牛逼多了,这些细节太棒了。幽默都来自荒诞,彻骨的冷和夹杂其中的温情拿捏得特别好,非常克制,显得高级

35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本片真是部影视院校教授艺术技法的好教材!“三幕剧”,编得奇妙;演摄美,样样精强。连只露几面的家中狗、路上骆驼,也是绝不可缺。虽有些刻意,但导演的才气已经让人咋舌!这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八年前其处女作《黎巴嫩》获金狮奖,本片去年又获得评委会大奖。送上好久没有给过的满分!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生命的过程就是栽在沼泽里慢慢下沉的过程,有时则一个不小心直接跌进深渊,但电影始终在精彩的人物运动与黑色幽默中保持了静谧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需要时间去理解,如呆滞的骆驼般行走的“路人们”,就丝毫进入不到主人公的心境中,看不见脸上那个大大的叉。

44分钟前
  • TWY
  • 推荐

没有硝烟,但拍出了战争的压抑。故事结构非常精巧,构图更是没得说,但可能细节太工整了,反而显得匠气。两支狐步舞很喜欢:一支很释放,一支很含蓄......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张弛有度,男孩的狐步舞迷人。

50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敢说男主角不像我们James Murphy?音乐太好。

5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十佳候选,漂亮,非常讲究的电影,对摄影、构图、光影的讲究已经到了近乎洁癖般的工整,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次俯拍都干干净净,为了好看穷尽了角度。整个故事却冷森森的,和真实生活有距离感,像一个黑色幽默,三段,每一段都有荒诞的影子,所以悲伤看起来没有那么悲伤,不如跳舞,打战不如跳舞。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难道就我一个不喜欢么…父母那段也太假了吧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用浮夸异常美丽的风格取悦观众 当然还是很喜欢年轻军哥哥们聊以度日的有趣生活部分的

59分钟前
  • Serutopia
  • 还行

#Venice2017# 一步登天的毛茨第二部很谨慎但是出手极为稳健。还是战争创伤题材,第一幕悲恸,第二幕荒诞(没想到拍得这么飞!),第三幕解脱,尾声把之前的黑色幽默推到极致。恰似狐步舞(片中是小队代号)的四组舞步,结构精妙。视觉上也很有风格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宿命的寓言救不回气若游丝的叙事,异位的懦弱中产主视角抑制了环境的可笑。第二幕的狐步舞与死寂时刻倒是完全可以独立出来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对照,一个在月亮升起的水塘边上,一个在燃烧弹坠落的地方,都出现过那么绝望又渺小的一辆车。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1小时前
  • 唐小万
  • 力荐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1小时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