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科幻片英国2013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乔治·克鲁尼,艾德·哈里斯,奥托·伊格内修森,法尔杜特·夏尔马,艾米·沃伦,巴舍尔·萨维奇

导演:阿方索·卡隆

 剧照

地心引力 剧照 NO.1地心引力 剧照 NO.2地心引力 剧照 NO.3地心引力 剧照 NO.4地心引力 剧照 NO.5地心引力 剧照 NO.6地心引力 剧照 NO.13地心引力 剧照 NO.14地心引力 剧照 NO.15地心引力 剧照 NO.16地心引力 剧照 NO.17地心引力 剧照 NO.18地心引力 剧照 NO.19地心引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00:48

详细剧情

  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深不见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一台隶属美国的空间站,数名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饰)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每一个部件。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他幽默风趣地活跃着团队的氛围。就在此时,休士顿总部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  瑞安一行遭到碎片重创,有的同伴不幸身亡,而她和科沃斯基失去控制坠入宇宙深处。幸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赖,拼尽全力朝向故土前进……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767年,发现塔希提岛的沃利斯探险队宣称,他们曾在太平洋落日的余辉中瞥见过南边大陆的群山。两年后,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詹姆斯•库克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长征。
经过十一个月的远航,“奋进号”到达了沃利斯描述的地方。库克船长接着率领全船耗时一个月绕过了社会群岛,但仍无任何大陆的影子。此时天气已变得很冷,但向南前行的路却只是刚刚开始。由此处不断向南又开了足足三个月,奋进号已经通过了南纬40°的死亡极限,然而南方大陆的存在依然是毫无踪迹。
此时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被惊风激起,席卷着向船只袭来,船身颠簸不已,船员都无法休息。库克船长知道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调转船头向西行驶。在高纬度风浪的摧残中,整个航船已经处于倾覆的边缘,长期离岸使船员精神崩溃,争吵、谩骂声不断。库克每坚持一天,都要忍受更大的压力。无数次,身边的人质问到,我们还要沿着这一纬度前行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向北回到故乡?而船长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保持沉默。
终于,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航行,海面上出现了海草和漂浮的木头,海鸟成群的在空中飞翔,很显然,这是陆地将近的信号。全船一片欢呼,感叹着时隔许久,终于又可以踏上坚实的土地。

这是两百多年前库克船长人尽皆知的冒险历程的一部分。而让我看完《地心引力》之后,满脑子萦绕的不过是这伟大探险时代遗留下来的无数传奇故事的一隅。
你身在iMax宽阔无匹的巨幕中体会了些微宇航员的冒险生活,但你可曾设想过那个时代一名船长和水手的人生?他们本身既非人中翘楚,也非兵中猛将。他们在成为水手之前可能是任何人,但在登船之后却只是一种人。他们每天望着绵绵无际全无尽头的海面,吹着毫不浪漫咸湿刺脸的海风,晒着毒辣无情炽热无比的太阳,吃着绝无新意缺乏营养的食物,不断忍受着瘟疫,败血症,腹泻,呕吐,幻听,失眠的考验。死亡对一艘远航的船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称呼,与其说是冒险者,不如说是流浪者,面对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馈赠,大陆,孤岛,或是尽头。
在太空尚未进入人类视野之时,海洋是人类最不可知的险境。它绝不是我们今日拿着地球仪随意一转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纪录片肆意拉远景或潜水描绘的乐园。无数船长带领着他们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马德拉停靠后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中与陆界限永别,在赤道无风区吃光所有身边人后痛苦的死去,或是贴着海岸线求安稳却葬身于无尽的暗礁之中。你看地心引力时可曾感受过那种周际无边无垠的绝望感么?那就是几百年前人类面对无尽的冰蓝时所体会过的绝望,那是一种今天或许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但它们只是变换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时代重聚。
在无尽的旋转,破碎,飘零和失重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伟大时代重影的痕迹,它们是如此相近,就像时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长之后的倒影。
也许你看到了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却看到碧蓝清明永无止境的海洋。也许你体会到了破碎零件扑面而来的恐惧,我却看到了风暴来临时呼啸过境的悲鸣。也许你在长镜头里感受到星球巨大撼人心脾的体积,我却看到了冰山在前壁垒横行自然的伟力。也许你目睹了瑞恩穿梭船舱留下的曼妙身影,我却在滑翔与转动中看到了人类在水中的泳迹。也许你能想象出氧气耗尽沉沉睡去迎接死亡的窒息,我却更直接的体会到了巨浪滔天时扑面而来掩盖一切的死亡气息。
这一切,何其熟悉?日光之下绝无新事,人类只是在百年之后重温了过去的记忆。

遗憾的是,今天在面对大海时,已经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留天性中遗传的恐惧。那种面对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时的畏缩。还有大多数人永远只会向着后方退却,而却有极少数人要把步子往前迈去,置生死于不顾的历史。公平的是,这种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永不会止息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意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永远的敬畏,同时考量着人类最高尚最珍贵的情操,并在这种择选中挑剔出人类最最精英的那一部分,将所有退后者贬为畏惧的凡人。
你是否在大的无可想像的星球和和包裹这一切的更无可想像的宇宙中感知到了人类的小?这是人类永远的渺小。你是否又在玛特脱手而去的壮烈和包含这一切的更壮烈的放手一搏之中瞥见了无穷尽的大?这是人类永恒的伟大。
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尽的大的宇宙。而人类所有情操中最为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从此刻出发,架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大者,非身形也,非天赐也,非趁势而为,非顺水行舟。大者,逆也。浩翰压之而不惊,死亡逼之而无惧,时光摧之而不毁,是为大。

我或者化身为传奇,或者被烈焰所吞噬。这句话在人类历最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被演绎了多少次?在梦中滔天的巨浪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感谢卡隆,在最触及人心的深空中,我重温了旧日海蓝的波涛汹涌。
当最终斯通在水中挣扎,晕厥,抵抗,撞破,浮游,潜出,冲回水面时,我仿佛看到了星光和水光交汇的节点。就像我在经历这一切时脑中一直浮现的那样,这两点终于在这里交汇了。
进而,你看到了什么?嗡嗡的飞蝇,深色的水草,平静的湖面,软绵的泥沙,青蓝的远山?
非也。这一切已然不一样了。
让你劈波斩浪无数道再回归母港时,当你走遍千山万水再路过出发的家门时,当你击溃无数进击的敌人告老还乡时,当你在勇敢迈向无尽的世界再凯旋而归时,当你已在化为灰烬而无惧的传奇中回到地球时,你看到的一切还是当初的样子吗?
点燃一柄夏尔南区最好的烟草,坐在翠绿鲜艳的花草丛中,悠然吐出一缕青烟。你眼中的世界,难道还是曾经的世界吗?
不是了,当然不是了。那时候一切再重来的最最平常的事物,也会变的完完全全不再相同。
因为这是上天对于冒险者最珍贵的馈赠。

当我感知“Gravity”摄人魂魄的字体带给人的向银幕而去的聚心力的时候,海浪和星空在我心中最为贴切的交汇成了一副场景。在经历可怕的眩晕和痛苦的摧残之后,我重新聚回了对现实的理解力。在一场人声喧嚣吵闹无比的世界里聆听历史传来的巨大声响,在91分钟冒险结束时久久在脑海中回荡。
在这一刻,我想请所有人停下来感受将你们紧紧抓住的地心引力,因为那是人类所能体会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伟大的冒险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伟大的旅途,那是由这场电影启迪和昭示的下一个伟大史诗的开端时人能从原始的本能中重新发觉的踪迹。那是挑战者气贯长虹的全新起航,那是脆弱躯体包裹下的憾然远征,那是人类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2 ) 卡隆,以后我就叫你卡小神吧!!!

2009年到2013年,整整四年了亲!我等了整整四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看了零点场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写点什么才能舒缓心中之摧枯拉朽般澎湃喜悦的电影了啊!!!

网上说看完了会眩晕站不直,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冷汗湿背心,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感觉自己真的去了次太空,是真的!!!

网上说是今年最佳商业大片,是假的!!!瞎了眼啊,这分明是超级文艺的小清新电影好吗!!!

既然已经这么晚了,大家就原谅我长话短说语无伦次好了!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后最革命的电影!为什么?它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有人说它不是“高概念电影”,完全同意!《地心引力》脱离了所有本应该沾上边的各种“类型片”束缚,鹤立鸡群,妖娆至极!你见过只出现过两张脸的科幻片吗?你见过开场10分钟内就把主要矛盾统统展现的悬疑吗?你见过无视所有剧本构建法则让主角像超级玛丽一样一路通关到底的动作片吗?在这部电影里,原先无数好莱坞经典创造的法则统统不成立!国际空间站着火的逻辑性?让位!天宫一号下坠的逻辑性?让位!美国宁会操作神舟的逻辑性?让位!所有的电影逻辑,所有的故事情节,统统让位!让位给什么?让位给物理!!!

是的,让位给物理!!!让位给距离和角度!!!让位给空间感!!!让位给倒计时!!!让位给氧气存余量!!!你不是在看电影啊亲,你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次元最顶级的3D技术的恩泽下,身临其境地跟着主角玩第一视角的“逃离神庙”啊!快跳!快抓!快躲!你有在任何电影里有过这样爽的体验吗???在目前好莱坞动不动玩黑暗,动不动玩基情,动不动玩卖萌,仿佛不搞这些就没办法卖座的可耻的大环境下,这!就!叫!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而这些革命的本钱,就是卡隆抓住了3D的终极奥义!

什么是3D的终极奥义?

两点!一,长镜!二,短焦!

归结成一点,就是模拟你我肉眼的视觉!你的肉眼会从全景急推到特写吗?你的肉眼会动不动搞正反打吗?不会呀!当你从茫茫人海中想看清一个人的脸,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拨开人群,走到这个人的跟前,凑近看!这才是3D的终极奥义!!!

我很奇怪,这么明显的3D理念,能贯彻的人为何这么少?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真正有体现3D价值的电影不超过5部。《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IMAX纪录片。《雨果》和那俩纪录片我没有看3D版,仅就《阿凡达》、《少年派》以及这部《地心引力》的3D效果,和什么《变形金刚3》、《超凡蜘蛛侠》、《复联》、《星际迷航2》、《钢铁之躯》这些算得上“顶配”的3D,其创作者对3D的理解真的差了不是一点点!好莱坞,想赚钱也别这么粗鲁啊!

总而言之,《地心引力》可能不是大部分观众原先所想的那种电影。它从镜头长度(卡隆的长镜头真的就不多说了)到叙事手段到场面调度到各种新鲜技术,统统充满了实验性。而我想好满足地讲,实验成功!!!不负吾爱卡神吐血推荐呀!!!

话说卡神对这位卡小神新作的殷殷急荐之情,基情满满,感人肺腑!都是自编自导的技术控,卡神你就收他做徒儿吧!!!

EVARNOLD
20131119



博客链接:
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3101931757224/

 3 ) 电影前路上,这已不仅是“高概念”那么简单

通常,在电影开始后的20个镜头以内,我们便能够大致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影片节奏样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模型。在开场12-15分钟第一场戏基本结束后,有经验的电影发烧友便能嗅出故事所使用的发展策略甚至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走向。当今的观众,早就不是被《火车进站》吓得四下逃窜的“观影幼儿”了。现在的观众都是monster,不仅口味不是一般的重,而且各个身经百战,一般画面和噱头也就仅够他们抠脚一笑罢了。而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只身来到影院准备嘲笑那个把《哈3》拍成翔的导演的新作。
在出发前去电影院之前,我瞟了一眼预告片。很明显,“高概念”嘛。很少有预告片敢放这么长且连续的细节镜头,且完全没有“剧情”的概念和线索在预告片中。“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大不了就是美丽的太空,蓝色的星球;为了回家,辛苦波折;稳扎稳打,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规规矩矩的剧情推进,且最后一定要成事儿。(事实上确是这样。片子情节简单到,想要不剧透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儿不说。按who/where/what表述剧情就是——“宇航员,在太空,要回地球”的故事,连why都不用给。没了。)

可当《gravity》的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立刻停止聒噪了(也许是因为有人故意让我们以此记起库布里克曾给我们留下的太空梦魇)——我们如卫星般,处于万里之上无氧气无生命的无垠宇宙空间凝望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不禁心下“wow”——想必在空间站上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如此所睹也必然由此所思所wow吧——果然,镜头前景进入了美貌大叔宇航员乔治克鲁尼凝望地球的脸。在蓝色星球的映衬下,也许这会是克鲁尼大叔所有片子里把他拍的最美的一个镜头。因为他要代表全体观众开启折扇凝视太空之门。

我们都是没有上过太空的人(排除那零星几个),如果你非要说你看着画面中的日落极光、地球上的山川海洋,太空的深远无垠,以一颗流星的视角却什么感觉都没有,那你就ZB了。管你BBC纪录片看过几百套,面对超大屏超逼真近在眼前的“幻景”,你的生理本能就是鸡冻。3D,IMAX之类是未来电影导向,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知道光看景就猎奇得很有感觉也不能代表这是个好片子讲了好故事,但静心细想,这种独处万里太空之中艰险求生的影片,如果不是在此情境中,你还会看么?这此的剧情虽然是放在太空,但其实和传统的荒岛求生,密室求生…如出一辙。奇观。和噱头。没人做得比它更明晰和彻底了。
影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跟一般的逃生电影无疑,困难,困难,一个接一个“差一点就搞定了”,甚至它的剧情设计比其他片子还要牵强一些,bug还要更多一些。(因为……以我shallow的太空知识也觉得,凭谁在太空如果遇上飞船失事,也是一百个死定了吧喂!导演,你和你儿子这么敢想敢干,我有那么一瞬间,突然为之勇气很感动!)
电影不仅是梦境,还是神话。那么神话嘛,制造神奇之人惊奇之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太过苛责的。如果你在观影是没有因为逻辑bug影响你屏息凝神,那么这些bug其实便不成立。(商业电影好像没有负责流芳百世这个选项。但若导演不只追求商业电影的几把刷子,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当桑德拉·布洛克从湖里爬到岸边,突然得到的gravity使她一站之下竟然没有爬起来。这么个轻轻地一个“爬不起来”,胜过多少大片里男女主人公相互抱着在夕阳里啃来啃去。虽然其本质其实也相当于此,只不过主人公是“人类”与“地球母亲”。
因此,《gravity》并不是没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我们几乎都不能自觉的情感。是大部分的作者提起它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却一下笔又汪洋千里。(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Diego。)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依恋,是地球人对地球,我们对母体的依恋。存在之于存在的意义。男女之爱,母子之爱,友情,道义,都让位于这最基础的情感。
通片导演都没有讲什么“生有多么好,死有多可怕”这类的说教,连大帅哥克鲁尼的从容赴死消逝夜空中也美好平静得跟诗一样。布洛克本也想学了他的样子从容赴死,但死前的回光返照让她涅槃了。这么一涅槃,什么都有了。(不得不说,此片的价值观,是把《黑客帝国》的主导价值狠狠抽了个底儿朝天的嘴巴子。现在明白为什么黑客帝国里自由人要一个劲儿的往地底下钻了。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母体”的伟大正确温暖异常啊。)
活在地球上,污浊的一切已经让人不想再活,如何才能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呢?到夜空中去吧。面对着这样一个水灵灵,充满生机,独一无二的蓝色球体……你还有恨吗?不到太空中去,你知道地球母亲对你有多“亲”么?gravity,一个你可能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没有想过要为得到它而拼死挣扎的东西。在太空中,你可明白了?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电影是梦境。是神话。还是寓言。它愈是简单,可被解读的空间就越大。
(有木有人觉得“神zu”的外壳跟美国的一比在片中看起来有点像玩具;俄罗斯的卫星内部起火灰飞烟灭那是一瞬间的事儿,跟前苏联一样;美国宇航员被汉语戏弄,最后还借鸡生蛋的情节,为毛让我一下觉得美国人对外债这个事儿那么耿耿于怀呢,感觉好莱坞对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怀着非常“复杂”和“纠结”的态度欲拒还迎心猿意马啊……)



                                           * * * * * * * * * * * * * * * *

我的点,其实要说不是该片的视效有多牛逼,编剧路子对不对,有多狗血,故事背后有什么思考空间……而是我们的所谓“肉体经验”,如何从新成为了观影的主导,成为了引诱观众绷在影院座椅上呼吸紧张的主因。
而大呼“神片”的观众,应该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老子阅片无数,身经百战,居然在看你这个diao片子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全神贯注坐了90分钟!你很牛b,你神!”其实这感觉与“火车进站”时观众乱窜是一个道理。他们当时也是这么赞叹电影是个神奇的玩意儿的!
(而讨厌它的人,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情绪或心理活动被如此逻辑简单的剧情搅扰的挫败感吧,要感谢他们“宁死不屈的理智”。)
这样看,此片倒像是电影原教旨主义的进步。笑


                                           * * * * * * * * * * * * * * * *


bo的电影资料馆放完《gravity》还要放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本想看的(在国外,看默片最省力有木有!!),结果冻得坚持不了便走了。边走边感慨,历史果然是在不断画圈……所谓螺旋上升。总会到达一个原点上方的位置,与原点心心相映~
当100多年前电影发明时的“名片”《火车进站》把观众吓得四下逃窜的时候,让他们震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电影的“逼真”,而被代入了影片的时空,进行了真实的心理反应。而今天,当观众们瞪视着宇宙的夜空和蔚蓝的星球,当片中宇航员因为氧气不足而憋气时,所有的观众也如昨日初生的“电影观众”般与他们一同憋闷,在他们摘下面罩呼吸时与他们一起大喘气。而片中被影评人和观众吐槽太简单太生硬的剧情,多次出现的“最后一秒营救”,1%的氧气,“一线”之牵,诸如此类狗血老三套…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老一套剧情构造?
其实这就是一部如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如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不需要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表达的影片。“GRAVITY”是什么?是佐罗手里的剑,是“国家的诞生”。而《佐罗的面具》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还比这个片子复杂得多,它们有太多大义凌然和潜台词在其间。它其实更像1905年的《义犬救主记》,或者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结尾——从月球逃生重返地球,总共就五个镜头。而《gravity》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求生剧情。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娘胎里!

电影史走了一百多年……突然体会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犹如突然听到“爱你始终如一”般感动。
原来电影学院老师在电影史、电影理论课上叨叨的——电影最本质的的“物质复原与再现”功能,那些打乱你心理节奏的老套桥段,那种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肉体经验——其实一直没有远去,一直在支撑着电影的进步。

电影理论的先导和教父巴赞一定想不到,电影行至今日,电影“现实”的定义已经被打破了。比“现实”更加“清晰”的反而是那些虚构的“非现实”,而我们的“凝视”本身也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意义。按照巴赞的说法,我们已经很难讲《GRAVITY》是一部相信画面的导演所拍,还是相信真实。面对一个能让你看到你所想的一切,一切疯狂画面的电影技术,蒙太奇的定义也许也该被改写了。如果蒙太奇是为了制造节奏和戏剧性,那么观众在一个镜头内震惊于看到自己“梦境”或幻境的这种戏剧性,又叫什么?(我懵在这里了。前路漫漫,老师,我们该不该放胆去想?而不是copy?)不管相信真实还是相信画面,《gravity》至少在二者结合的路上生出了新枝。

不要拿什么3D IMAX的《环太平洋》《阿凡达》来跟这个片子比较,那些是科幻片,是虚构和完全虚构。这个片子的基石,是非常现实的。因而此片才显得特别,值得我打这么多字。它是个纯粹“梦境”,却又现实到适合每个地球人设身处地的自我投射。(别告诉我你看阿凡达时也幻想自己变成蓝色,看环太平洋时也幻想自己站在机器人儿里跳舞啊。情感认同和心理投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能让你产生某种“间接”的“肉体经验”。)《GRAVITY》所基于的角度是,当每个地球人凝望夜空时的幻想。那是在我们八岁左右,我们刚学会思考,有一天曾问父母:地球的外面是什么样子?从地球的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这部片子的出现,说明世界电影发展的排头兵——“好莱坞”,已经在更深的理念上探索“新电影”的突破与创新。这种创新是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和新技术下大大被延伸的视觉可能性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细想,觉得其实这部片子在剧作上可以做得更精巧,可以放入的内涵其实可以更多。至少如果库布里克还活着,让他接手这个idea,一定比阿方索拍得更有力更令人回味无穷。但作为一个商业片,阿方索·卡隆和制作方已经在导向未来电影的先路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脚印(what a lucky boy!)。
通向未来电影模型的一步步,有无穷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idea去一步步实践。



(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欧洲街道上拎酒瓶子的各色trash,努力把泪忍回去——回想到国产电影的思维和现状,除了尼玛炒就是抄——感觉自己和这些trash无异。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压力,有时真的让人挺难过。很害怕,有生之年来不及做到……如此……酣畅)






@乔酒

谢绝转载

 4 ) 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作者:欧欧将军Nenya http://www.douban.com/people/Nenya/

--------------------------------------原文的分割线---------------------------------------
      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dal_force/)。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正确。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459/)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过!了!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064/)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25324/)《国际空间站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880/)。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785/)。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26/)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回答我。

 5 ) 神舟的宇宙宣传片

这是一部让技术控、科幻控都感到很满足的影片。通过高水准的拍摄和高科技的特效真切的还原了科幻文学的经典主题。

其实它的故事很简单朴素,感情也很简单朴素。可贵在于表现手法:没有煽情没有大话,将镜头尽情的放置在太空之中,让观影者直接进入宇航员的世界,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感受着探索旅程中发生的一切。甚至还有许多或由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长镜头,增加了宇宙绵延无尽之感。一大半剧情背景都是在宇宙中飘啊飘,完美得欣赏了3D视觉效果下的浩瀚宇宙。

当然故事虽然简单,但也并不显得无趣,前半段有乔治克鲁尼这个话唠各种插科打诨,让你边揪心边笑着,后半段则被之前的剧情牢牢吸引,迫切得想看女主如何一步步的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成功获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始引发危机事故的是俄罗斯自行击毁的本国卫星碎片,而最后让女主安然着陆的则是神舟号。他们自己的空间站,飞船,接连出故障,我们的神舟号却坚强的挺到了最后,成为女主的救命仙丹,这部影片真是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份大礼啊(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宇航事业的强大地位)~

如果你热爱天文热爱宇宙,那么影片极具代入感和冲击力。如果你喜欢看故事,那么影片可能略无趣。

你该看看恒河的日落,多美啊!

 6 ) 活着的意义——评《地心引力》(含详细剧情)

首先,我不认为这种电影能有什么被剧透的。就像看《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不用看到最后也会知道他能获救,看《绝命毒师》不用等到大结局也知道他会死。看《地心引力》的时候,你知道桑姐一定会活下来,但是你仍然会为她的命运和挣扎而牵肠挂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们喜欢看这个过程。


首先是分析总结一下整个影片组成部分:

1. 小修理
这段是开头,介绍背景。Explorer和哈勃望远镜连接在一起。我们知道Ryan是一个专家,有特定的任务,她和休斯顿不停沟通,想修复哈勃上的一个bug。这段同时介绍了乔治克鲁尼的角色。我们知道他是太空行走的人员,是领导,有特定的装备(喷气背包)可以让他控制在太空中的飞行方向。(还记得Wall.E里面Wall.E用灭火器和伊娃飞的那一幕吗?喷气背包就有点像好多灭火器集合在一起,分不同方向喷射)而Ryan是不能自由飞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方向。我们从谈吐中还知道克鲁尼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典型的Space Cowboy,而且这是他最后一次太空行走,他打算打破前人的记录。休斯顿总部告知他们俄罗斯卫星被轰,产生碎片,小伏笔。我们同时从谈话中知道Ryan是一个偏理论的人。她总是用模拟器,没什么实战经验,而且连模拟的降落她都坠毁了。这是她的flaw。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看Ryan的flaw, driving need 和obstacles如何阻挡她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她如何战胜困难的


2. 第一次被砸+回空间站
这是Inciting Incident,就是主角的Normal World被打破的事件。俄罗斯用导弹轰掉自己的废弃卫星,造成的碎片又打到了别的卫星,制造出更多碎片,以飞快的速度向桑姐他们袭来。由于损坏的卫星太多,NASA也要和他们断掉联系了。飘过来的碎片击中了桑姐他们的工作区域,造成巨大破坏。混乱中桑姐被甩了出去。由于她没有克鲁尼那样可以控制方向的装备,她不停的在空中翻转。急促的呼吸让她的氧气浓度下降很快,同时她和NASA也断了联系,GPS也没有了她没法知道自己的位置,情况危急。氧气不足是一个ticking clock,让观众紧张和有期待

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了桑姐对于危机情况的response:完全的恐慌。这很正常,也瞬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这事放谁身上不慌啊。这个恐慌也为后面她的成长做出了铺垫。人物总是要有一个character arc的建立过程,从普通开始才有上升空间

但是后来她和克鲁尼有了无线电的联系,她告知了自己相对于explorer的方位。他利用自己的装备飞到了Ryan面前,用绳子和她连住,然后他们一起飞回空间站。他让他设置倒计时一个半小时,因为根据碎片飞行的速度距离他们第二次被碎片袭击大概是一个半小时。这又是一个ticking clock。这个过程中我们领教了克鲁尼调戏别人的能力,Ryan因为自己的性格很保守加上氧气快没了,基本没怎么说话。但我们知道了关于Ryan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她女儿死了,Ryan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她牵挂或者牵挂她的人了。她自己说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自己就有点像机器人般的活着,生活似乎没什么意义。我觉得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她的driving need:去和她女儿团圆(就是去死)。注意Driving Need和Objective的区别, 前者一般是内心的,后者一般是外部的,可以够着的。本片中她的Objective就是回到地面,是一个tangible goal,但是她内心的driving need是和她的目标相悖的,影片后部会更加突出两者矛盾


3. explorer被毁+向国际空间站进军
他们俩人回到自己的explorer后发现被砸的不行,有几个微重口的镜头描绘了那些死的宇航员。他们俩是唯一的幸存者。于是他们决定往国际空间站飞, 那里的紧急逃生舱可以帮助他们回家。这里是point of no return,就是说主角的旧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必须努力适应新世界。克鲁尼牵着桑姐往国际空间站走,克鲁尼继续调戏她,两人的性格对比就又出来了。

4. 登陆国际空间站
克鲁尼的喷气背包不能用了。他们撞上了空间站,努力想抓住一切东西,但是非常困难,什么都没抓到。就当他们俩都要飘走的时候桑姐的脚被降落伞绳索缠住,固定住了,但是克鲁尼还接着往外面飘。桑姐努力想用连接他们俩的绳索把他拽回来,但是每拽一次,她脚上的绳索就松一下,支撑不住两个人。克鲁尼决定牺牲自己,断开了他们之间的绳索,自己飘向了虚无的太空,只为让桑姐有能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他们俩之间的无线电联络还没有断,所以克鲁尼用自己的知识指导桑姐怎样找到入口,怎样进入。克鲁尼告诉她往中国空间站天宫飞,那里可以寻求帮助。这个时候由于氧气量太少桑姐已经快不行了,干什么都是挣扎的,所以克鲁尼继续调戏她鼓励她,让她保持清醒,说些小幽默比如在飘走后说:“我太空行走的记录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破的了。”(让我好伤心,因为知道他自己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能这么幽默,真是用欢笑突出悲伤)

这个地方比较突出的就是克鲁尼让她说:”I am gonna make it.” 这个时候克鲁尼已经飘走,加上氧气量不够和她内疚恐慌等多重情感的影响下,她愣了一会儿才回复克鲁尼,”I am gonna make it.” 克鲁尼又告诉她:“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let things go.” 一是指放开他会死这件事,二是指她要学会放开她女儿去世这件事,要move on

桑姐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登陆了空间站,补给了氧气。她利用中心控制室的无线电联络克鲁尼,让他告诉自己他的坐标这样她可以去救他,但是这时他们的无线电联络已经断掉了。绝望中,桑姐向总部汇报:“我是唯一的幸存者”。总部仍然没有回答。从这里开始,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不管她再怎么缺乏实战经验,再怎么孤独,她必须走下去。

5. 出门剪绳索+第二次被砸
国际空间站也是一团糟,什么人也没有。窜出的火苗让空间站起火,混乱中桑姐拿着一个灭火器到了那个有推动器可以前进的舱。前进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舱后面的降落伞和空间站的整体缠住了,所以她根本前进不了。而这个时候距离碎片的第二次袭击时间只有7分钟了,桑姐决定出舱把那个该死的降落伞弄掉。在她快完成的时候碎片袭来,造成了巨大破坏,桑姐回舱躲过一劫,但是国际空间站基本上就全部被砸报废了,她的舱还算完好。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I hate space.”

6. 放弃+恢复希望
躲过了一劫,桑姐决定向中国空间站天宫进军,但是发现自己舱的推动器没有油了,根本就动不了。她陷入了绝望。她试图用无线电向天宫联络,没有人回答,但是她接收到了一个似乎是地球的信号,里面的人说的是不是英语的语言。

这个部分算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这里没有处理好,全片只会沦为出色的肾上腺素电影。人物是需要有挣扎和转变的。前面说过她的driving need是和女儿团圆,但是现在她仍然对死亡恐惧。”Everybody dies. It’s just that I am going to die today!” 这算是她死亡前的小反抗,人都会这样的

但是等她一听到广播里传来婴儿啼哭声和广播里男人的摇篮曲,她就决定去死了,她屈服于自己的driving need了。”Is that a baby? I used to have a baby too. Keep singing......”然后Ryan自动降低了舱内的氧气含量,准备面对死亡了。也许她一开始有恐惧,但是广播里的婴儿声唤醒了她的driving need. 她也不在乎自己的objective是什么了

然后就是关于克鲁尼的幻象。 幻觉中克鲁尼还活着,从太空敲门,进了舱,告诉她不要放弃。如果启动降落程序的话,纵使没有油,这个舱还是可以向前走的。 我们把这里的克鲁尼可以理解成是她的潜意识。他也算是问了全片最重要的问题:”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你可以选择在这里死去,或者回到地球。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 经过一番挣扎,Ryan恢复希望,提高了舱内氧气含量,决定拼死一试。她战胜了什么?她战胜了自己,她决定move on了,她重新发现了活着的意义。在准备的时候她的独白很是有力量:“Matt,如果你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那就是我女儿,替我向她问好。告诉她,妈妈会好好活着,我不会放弃”

Ryan启动降落程序,向天宫进军

7. 登陆天宫
天宫已经进入入地轨迹,要进入大气层了。桑姐换上了宇航服,带上了一个灭火器,在自己的舱和和天宫快交接的时候把自己弹射了出去。利用灭火器飞行调整方向,努力抓住天宫的任何部件。然后她努力的向上爬,找到了入口,进入天宫。(请注意太空中任何运动都非常费体力,不要被我这段的轻描淡写欺骗,桑姐找到入口可是非常费劲的)

8. 第三次被砸+进大气层
天宫很明显也受了碎片打击,里面什么人也没有。Ryan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按了一堆按钮启动程序,自己向大气层出发。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她又分离了几个舱,然后等待自己命运的宣判。她的独白仍然很有力量:“我也许会在接下来的10分钟烧成灰烬,我也有可能成功回到地面。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配着超级雄浑的音乐,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Ryan的转变和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9. 出水+上岸
桑姐也够倒霉的,自己的舱降落在水里。宇航服的重量导致自己往下沉。她努力脱下宇航服后向上游,又被水草缠了一下。我周围的老外居然都在笑,估计是觉得她够悲催的吧。然后她上岸,趴在了沙滩上(太空呆久了回地球腿是没有力气的)亲密抚摸地球的土壤。她说了一句“Thank you.”她终于体会到了原来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然后她在史诗般雄浑的音乐中努力的站了起来,慢慢的一步步走向前方....

这部片子除了真实体现出太空的一切以外,最出色的就是对hero’s journey的塑造。我们在影片结束后为什么获得如此之大的catharsis(情感宣泄)? 不仅仅是因为她战胜表面上的困难回到了地球,而是她战胜了自己,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的flaw, driving need, obstacles是如何复杂的阻止她达成自己的目标,更是如何塑造她的转变的。如果没有战胜自己那一部分,本片就是典型的企图用真实的特效音效和各种ticking clock各种幽闭恐惧症让观众的心悬着最后放下来的肾上腺素电影,然后看完就不会记得了。而本片探讨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到达地面以后她对土地说的”Thank you”更是体现了她的重生。

然后说一下整个影片技术上的一些特点吧,先是Sound Design

影片最开始你可以听到宇航员和NASA的对话,一个从影院左边传来,一个从右边传来,非常立体,必须到影院体验

其次我觉得整个团队都是在努力还原太空中真实的声音传播。不像星球大战那种两个船互相追互相打枪都会有生效的那种娱乐片。所以基本上在第一次被砸的时候,你听不见太多夸张的音效,你只听得到桑姐不停被甩的时候的尖叫声和一些不太大只能骨传播被砸的声音。而这尖叫声也是被处理过,听起来是透过宇航服头盔的那种闷闷的感觉,因此你听到的就异常真实,好像真的在太空一样

还有声音大小的对比。桑姐发现自己的舱没有油的时候大吵大闹,然后镜头一下子挪到舱外,声音也配合镜头瞬间消失了,你只能隐约听到桑姐发狂的闷闷的声音,就好像你真的是在舱外看着她一样。还有很多时候前一秒还是声音爆大的音乐或生效,下一秒瞬间变成死静。这种非常突出的对比把太空的那种压抑和绝望突出的淋漓尽致。太空中谁也听不到你的尖叫

原声带也很不错,渲染情绪很到位,同时不喧宾夺主。结尾处的那个雄浑的音乐让人听的异常澎湃,我现在想起来都还激动呢

然后我想说一下镜头。不是专家啊,有错请纠正

镜头视角角度变化很多。桑姐在第一次被砸后在空中不停翻转,镜头是随着她动的,好像观众也在不停的翻转。很多在舱里的镜头,整个银幕也在转动,好像在模拟在真实环境中舱的那种转动。桑姐有时候是正的,有时是倒着的,有时候是斜在边上的。这就真实体现了太空中什么都是飘着的那种状态。同时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桑姐看到的,包括她面罩上的显示屏,她呼吸在屏幕上形成的哈气,配合闷闷的生效,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真的受不了。在桑姐努力爬上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的时候也有很多第一视角镜头,因此观众可以体验她的奋斗历程。

特效真的很完美。同样是整部片子基本上都是在绿幕下完成的,阿凡达和本片就有巨大的差别。地心引力的特效和少年派的特效很像,都是主要为故事服务的,不是那种炫技的魔幻大片耀眼类特效。特效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是相当牛逼了,因为你根本察觉不到特效,你真的以为一切发生在太空。这也是特效的一种境界。

对白可以看出是很用心的,有很多呼应,使得很沉重的电影有了小幽默和情感。比如:

“I am brown eyes”出现两次,一次是桑姐告诉克鲁尼,另一次是克鲁尼告诉桑姐

克鲁尼总是唠叨自己的前女友和一个毛发很多的男人跑了。在Ryan企图用无线电联系他时又提到了“给我讲讲那个‘毛发很多的男人’呗”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出现两次,第二次很明显提升了很多含义,也体现了主角的转变

这是属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所以各位不要犹豫啦

 短评

本片出现了两个极端...

5分钟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力荐

彻底被技术层面所折服;摄影,音剪以及混音无懈可击。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宇宙的黑暗空洞即是恐惧的源头,正因为被这恐惧所操纵,才使我毫无防备地被后半段好莱坞传统主旋律煽情给击中。卡隆用极简的故事诱出了人类最原始情感。

7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当时看这部电影就几个想法:1,开头啥都没有两个人的对话时间也太长了吧,耐心再耐心,毕竟豆瓣评分8.6了;2,靠,这电影成本也太低了吧,就两个人;3,靠,又被骗了,上次被豆瓣评分骗是一部号称超过盗梦空间的好莱坞大片;4,啥时能结束啊,我想走了;5,怎么睡醒来后,剧情还是没有变化

9分钟前
  • 生姜
  • 很差

一部科幻片从头哭到尾。开场近20分钟的长镜头,外太空俯瞰地球致敬《2001》。人物的空间位置也是心理位置,Gravity在这双重意义上体现——重力牵引下空间位置上的回家、人情羁绊中心理位置上的重生(婴儿-脐带-亲吻大地-重新站立的意象)。这是人对地球母亲的依恋,也是与生活母体的和解。

12分钟前
  • A。
  • 推荐

伪片儿。没见到香飘飘奶茶的踪影。

17分钟前
  • 王多功
  • 推荐

豆瓣上有些好评也太夸张了吧?!本来就不是冲故事情节去的,但太空常识上居然有硬伤,然后还非把庸俗的美国主流家庭价值观装进去。给三星是因为毕竟小时候喜欢过太空,一些画面还是挺深邃有感的,但一想到都是摄影棚里、电脑做出来的又觉没劲。卫星碎片什么的那些实在无聊。

21分钟前
  • 沁云
  • 还行

第一感觉:好短!就这么没了——细细一想好像也编不出什么来了。俯瞰西奈半岛等场面还是让人挺感动的,太空如此安静和诡秘。但是,人物话太多,编得有点俗,虽是太空灾难主导,但整体格调明显降了啊,不够惊悚不够恐怖不够绝望。BUG什么就不捉了,好好享受电影很重要。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不3D就没有意义了,所有感官异常真实,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奥斯卡最佳视效也出炉了,音效配乐剧本都有戏!强推给所有人类

26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宇宙浩瀚,星空美丽,终究是冰冷无情的存在。 只有当布洛克慢慢从潮湿的地球泥土中站起身来,美丽才变成了壮丽,荒芜才长出了诗意。阿方索·卡隆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太空故事,更是关于生命的起源。那种求生的意志和决心才是推动一切进化的原力。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布洛克姐姐大闹天宫!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各半小时。卡隆和鲁贝茨基一对视觉系老天王保持水准,第一个镜头13分钟。音效大成功。可喜的是剧本进步了,周期的且持续的好莱坞式高潮设计,很精彩。

2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Unbelievable experience! 技术的完全胜利!观影效果无与伦比。手心攥出涔涔细汗,宛若一同漂浮在宏大的太空,仅剩一点点信念维系。苍茫的宇宙,无边的恐惧最终敌不过最简单原始的情感和信念:棕眼睛的我们,每天在地心引力制约下日夜活着的我们,何其有幸。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这么好的技术被好莱坞平庸的剧本给毁了,这片基本上看开头和结尾就行了(除去最后30秒),哥在想,如果这个电影能有飞向太空或者2001十分之一的故事那该多好。还有,哥能吐槽最后的灭火器这一大Bug嘛...

3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神舟行,我看行。二人转,转不停。

3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如果你一个人在野外绝望了 请看荒野生存 如果你一个人被困 请看127小时 如果你一个人在大海里漂流 请看少年派 如果你一个人在太空孤零零的飘呀飘 请看地心引力 ps:天宫一号哪有那么大??

40分钟前
  • dream persuer
  • 推荐

太空体验片。首先是个新体验,观众是又一位宇航员,如进入太空,跟角色一起飘着。打破空间及重力的约束后,镜头可更自由的旋转漂移,如漂浮中宇航员的一双眼,这都增加了临场感。片名叫引力其实最缺引力,角色大部分时间连脚都不着地。母体、脐带之类的暗示都很明显了。故事有点拖后腿,太离奇了。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4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美国的航天飞机毁了,国际空间站毁了,俄罗斯飞船毁了,只有天朝的“天宫”才是王道啊!而且质量没话说,安全把你送回地球!

44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第一镜19分钟酣畅淋漓。布洛克脱去太空服的一场戏,让我想到了《太空英雌芭芭丽娜》里简.方达的脱衣戏,从笨重的外壳到肉体的原生态,两部影片都是一种女性美的展示。《地心引力》中褪去太空服的布洛克,就像胎盘中熟睡的婴儿一般,注意那根绳子正好是脐带的位置。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阿方索·卡隆的长镜头兼具技术含金量、叙事功能和导演特色,加上IMAX 3D,全程让人感觉失重犹如漂流太空,这是一部在技术的层面上趋于完美的好莱坞商业爆米花电影。一个女宇航员在太空求生,故事的细节和事件又都以现实为基础,加上商业类型片剧本起承转合的套路模式,一切都相当完美。★★★★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片是用来搞笑的。。。水里的青蛙果断最佳配角啊

53分钟前
  • 没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