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

爱情片英国2017

主演:艾丽·范宁,麦茜·威廉姆斯,道格拉斯·布斯,斯蒂芬·迪兰,汤姆·斯图里奇,琼安·弗洛加特,蓓尔·波利,本·哈迪,休·奥康纳

导演:海法·曼苏尔

 剧照

玛丽·雪莱 剧照 NO.1玛丽·雪莱 剧照 NO.2玛丽·雪莱 剧照 NO.3玛丽·雪莱 剧照 NO.4玛丽·雪莱 剧照 NO.5玛丽·雪莱 剧照 NO.6玛丽·雪莱 剧照 NO.13玛丽·雪莱 剧照 NO.14玛丽·雪莱 剧照 NO.15玛丽·雪莱 剧照 NO.16玛丽·雪莱 剧照 NO.17玛丽·雪莱 剧照 NO.18玛丽·雪莱 剧照 NO.19玛丽·雪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40

详细剧情

  玛丽(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个从小就沉迷于怪力乱神的鬼怪神话之中的鬼马少女,她继承了父母的先进思想,个性独立自强又桀骜不驯。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玛丽的父亲将她送往了自己的友人威廉(德里克·里德尔 Derek Riddell 饰)家中,在那里,玛丽遇见了浑身充满了忧郁气质的年青诗人雪莱(道格拉斯·布斯 Douglas Booth 饰)。  玛丽很快就被雪莱迷得神魂颠倒,当她决定跟他私奔到伦敦后,玛丽才发现,原来雪莱早已经有了家庭。然而玛丽不在乎这些,她坚定的选择和雪莱在一起。因为背叛了家庭,雪莱失去了来自父亲的经济资助,贫穷没有拆散他和玛丽,令他们的感情分崩离析的,是雪莱的不忠。

 长篇影评

 1 ) 为玛丽雪莱立传?还是侮蔑他们的自由思想?

玛丽雪莱,因为写作《弗兰肯斯坦》被视为科幻小说之母;珀西·雪莱,创作了《西风颂》等诗篇而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这是历史书上给出的介绍。

但几乎从他们生前一直到现在,他们在坊间却有另一些不怎么雅观的称号。无他,因为他们的思想太过激进,保守的人们无法接受。小报乐于挖掘他们八卦绯闻的蛛丝马迹,迎合观众们猎奇又厌恶激进派的心态。

八卦小报怎么看他们的呢?

雪莱?那个因为不服牛津学校“学长制”而对高年级同学大打出手的小流氓?那个胆敢发表“无神论的必要性”的“疯子雪莱”?瞧瞧,他把原配抛弃了,去追求一个这么小的小萝莉!他把老父亲抛弃了,因为父亲不认同这个激进的儿子!他竟然鼓吹革命万岁、穷人造反!他竟然鼓吹婚姻自由!他竟然支持爱尔兰独立!

还有玛丽?那个反对婚姻的疯子老爸,和鼓吹女权的疯子老妈,生出来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好的!小小年纪就被骗子雪莱诱拐走了,这还是个有妇之夫!他们逃去欧洲还带了个叫克莱尔的女伴,不用说,肯定和雪莱有奸情!玛丽摊上这么个风流浪子,迟早被抛弃!什么?在雪莱死后,玛丽还一直称颂俩人的感情和雪莱的伟大?肯定是玛丽为了自己的面子,给雪莱文过饰非来着!

很遗憾,这样的八卦非常有市场,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大家仍然愿意相信。胡布勒写了本《怪物》,根据玛丽的《弗兰肯斯坦》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她竟然写出这么悲伤、恐怖的故事,一定经历了特别可怕的事情吧?结合八卦小报的记载和雪莱夫妇日记中蛛丝马迹的搜寻,《怪物》编织了这么个逻辑完整的故事:因为雪莱的自私无情和风流滥交,让玛丽受尽折磨,一个被抛弃的妻子,一个被伤害的女性,催生出《弗兰肯斯坦》这么个怪物。

幸好,可能胡布勒没注意到玛丽还曾写过小说《Matilta》,暗示了女儿对父亲乱伦般的爱慕。不然,《怪物》这本书可能还会加上乱伦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看了《玛丽·雪莱》这部电影,基调基本和《怪物》一脉相承,就是用雪莱的“渣”,反衬玛丽的“受害”,其实棒打两头,把两人的成就和思想贬到了泥土里。

到底这些八卦有没有根据?

雪莱夫妇生前的熟人罗塞蒂,写了一本传记《雪莱夫人》,澄清了其中不少谣传:比如所谓克莱尔和雪莱的绯闻,很可能是子虚乌有,被人编造出来的污蔑之词。

而更重要的,是对雪莱夫妇思想的侮蔑。

比如雪莱鼓吹的婚姻自由。

这部电影里有个镜头,雪莱以为玛丽有婚外情,反而兴冲冲地说,没事啊,我支持你自由追求你的爱情!

这个镜头,俨然把雪莱的“婚姻自由”思想等同于滥交,或者说得轻一点,open relationship,就是那个年代的道德家对雪莱等人最常见的污蔑之词。

而雪莱到底是怎么看这点的?

从他的诗作和论述不难看到,雪莱痛恨一切压迫人的东西,封建专制、腐朽习俗、宗教迷信,反对压迫和追求自由,这是雪莱一切诗作和行动的出发点。的确雪莱主张废除婚姻制度,这是因为在他眼里,婚姻就是压迫人制度的一部分,让自由相爱的人们不能在一起,把妇女束缚在完全没有感情交流、专制独裁的丈夫身边。从“伊斯兰的反叛”中的茜丝娜,到“倩契”里的女儿,雪莱笔下有大量独立、坚强和伟大的女性形象,更别提雪莱是个享受孤独和厌恶社交的人,很难想象雪莱会沉迷于风流乡中,追逐乱交的乐趣。

雪莱主张的,是相爱男女之间的自由契约,出发点是尊重双方的自由意志,但绝不是否定对配偶的忠贞和热爱。终其一生,雪莱和玛丽都在感情上彼此相依,思想上碰撞交流,事业上互相支持。玛丽编的《雪莱诗集》,在几乎每首诗前都有大段的前言,记录了夫妻俩的生活往事和思想探讨。比如雪莱怎么鼓励玛丽进行文学创作,赞美她在写作上的才华;比如玛丽怎么和雪莱一起欣赏自然美景,钦佩他的天才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雪莱和玛丽的“婚姻自由”思想并非无水之源,深深受到了玛丽的“疯子”父母的影响。

要知道他们生活的19世纪初,英国社会还是相当保守,但雪莱夫妇胆敢如此激进大胆,玛丽父母的榜样力量功不可没。玛丽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本身就是废除婚姻论的大力倡导者。而玛丽的母亲沃尔斯通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首位女权主义理论家,一位大胆、坚强的女丈夫,虽然早在生产玛丽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但对玛丽和雪莱,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本人,就是“婚姻自由”思想的践行者。她相信相比婚姻制度本身,男女间的相爱(affaction)重要得多。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所谓“真爱至上”,在《女权辩护》一书中,她提出男女间的结合,最完美的就是从充满激情火花的相互吸引,转变为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伙伴关系。她甚至不否认妇女要重视端庄仪表、要注重抚育子女,但这必须基于妇女本身接受了良好教育、具备了德性品质,以及丈夫的充分扶持基础上。

换言之,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眼中,取代婚姻的,应当是一种自由的联合(free union)。

人要先自立、自足、自由,才能相爱,这已经有些接近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理论了。

而这种“自由联合”的婚姻思想,深刻影响了她的丈夫葛德文,尤其是她未能谋面的女儿、女婿。我们知道,雪莱一开始就是葛德文的大粉丝,对葛德文追求进步、废除婚姻等思想深信不疑。他上门拜访葛德文,这也是促成雪莱和玛丽相识的契机。

雪莱、玛丽同时也对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敬佩有加,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在她的坟墓前,他们约会、私定终身。而当雪莱带着玛丽私奔时,身边就带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游记《Short Residence in Sweden》,里面记录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对北欧地区男女自由恋爱传统的赞扬。当他们旅行到意大利比萨,遇见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生前的好友King女士。King讲述了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和对她的热爱,让雪莱夫妇欣喜不已。总之,雪莱夫妇踏着葛德文夫妇的思想足迹,同样追求着自由,这种追求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当然,可能相比这些,大家还是对八卦更感兴趣。我只是想说,玛丽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总是哭哭啼啼、受着委屈,她和雪莱可能更享受自由,更加坚强,更有思想。

她和雪莱并不是怪物。

 2 ) She has a story to tell.

It seemed impossible to imagine Frankenstein was created in the 1900s. Now, after peeking into what might have happened to Mary. It kind makes some sense.

A feeling of abandoned and isolation. Words can be so powerful sometimes. Do I have a story to tell?

 3 ) 真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

因为我很喜欢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加之这部划时代的作品确实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借鉴之处,我兴冲冲地看了这部电影,然而仿佛是冥冥中的注定,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沾边的故事都拍得“一言难尽”,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美和蛋泥的某部。

本片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传记片,画面精致,服装考究,配乐优美,流水线式地讲述了“弗兰肯斯坦之母”玛丽雪莱的故事,从艾丽的脸到配乐布景都想呈现出哥特式的空灵感,但奈何匠气十足的剧情把空灵压得一丝不剩。看到卡司,除了某五方脸演雪莱让我极其不满之外,对其他选角还是满意的,然而五方没让我失望之余,影片的其他部分也步了他的后尘。影片想极力传达女权主义的思想(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也想极力撒诗人八卦的狗血,然而整部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亮点,注定激不起任何水花。

关于女权,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私以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并不好。这部电影也和不少女性主义电影一样,打造了一个“男女对立”的世界,男性角色几乎没有一个出彩的, 除了展现父女情深的爸爸之外,其余的男性很难找到优点,尤其和玛丽相比,全都黯然失色,变成了女性觉醒的工具,甚至脸谱化(不过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都很脸谱化)。女性的强大和美好是通过展现男性的无能和丑陋来达成的,这种看似“女尊”的表现方法,其实还是把女性放在男性的角度进行审视。没有男性的陪衬,女性很难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女性的强大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周围的男性,甚至是一部分女性太不争气了,这种二元对立下的参照,并不能真正展现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目前社交媒体上一谈到男女问题就戾气很重,把男女的性别差异过度放大,甚至认为二者的差异可以大于人性,非要非此即彼,针对性别一争高下,这种“男女对立 ”的思想恐怕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玛丽之前就是一个沉迷爱情的少女形象,关于她的才华和聪慧的镜头非常少,我想她能写出那样重要的作品,不是只靠被爱人伤害,和医生谈恋爱,看到妹妹被玩弄的经历写出来的吧?我真的看不到玛丽的才华(也看不到其他人的才华)。在最后的读书会上,雪莱承认玛丽是真正的作者,玛丽最先燃起的不是对自己的性别和才华被承认的激动,居然是去和雪莱你侬我侬!仿佛玛丽的一切抗争只是为了让雪莱对她刮目相看,只是因为她和雪莱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虽然不排除有这种原因的可能,但是编剧这样处理无疑把刚刚通过呼号和抗争铺垫下来的女性觉醒线索给生生掐断,真的无疑当头一棒,本来想看到玛丽走上众人中间,没想到是走向了雪莱的怀抱,感觉之前的那些宣言实在是苍白无力。

玛丽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影片仿佛怕观众看不懂一样不停地通过镜头展现或者角色之口来展现这一点,然后极力展现其继母的压迫者形象,包括克莱尔近乎愚蠢的感情失败经历的副线,都在为玛丽的觉醒找催化物。然而作为一部讲述玛丽这样一位内心丰富的女性的电影,对于其内心的刻画非常少,使得其形象毫无生气,我们似乎察觉不到玛丽的心路历程。这样几乎被动的刻画方式,使得玛丽的种种行为似乎都有其动机,但又显得难以理解和捉摸,看起来非常别扭。除此之外,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现还停留在梦境上,从玛丽的脸上和他人的互动上很难感受到女性的细腻感受,艾丽范宁是小仙女不假,但在这里演技明显不够,除了掉泪和大吼,基本没有什么感情起伏。

玛丽写作的过程本来可以有较为立体的展现,但上一段提过,影片对于展现人物内心似乎不敢兴趣(正面教材参见《时时刻刻》),所以写作过程变成了一个MV式的快剪(其实更像预告片?),范宁摆出各种姿势写作的串烧,配以章节节选字幕,真的可以直接配乐了,这个过程基本草草带过。

那么,这部电影大部分在讲什么呢?就是讲玛丽的感情经历,大部分故事都在讲玛丽和雪莱的虐恋情深,建议此片改名为玛丽和雪莱。

玛丽雪莱到底是以什么名垂青史的呢?是和雪莱的爱情吗?显然是她的作品《弗兰克斯坦或是现代普罗米修斯》啊。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把几乎全部笔墨用到爱情上去了,还是老样子,害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了克莱尔和拜伦的感情线来衬托玛丽和雪莱的感情。玛丽的婚外情也加入其中,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没完没了,雪莱和拜伦都变成了彻底的渣男(虽然历史上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在电影里渣到我都不理解了,基本毫无铺垫。导演啊,你都没工夫好好刻画玛丽了,就更没功夫刻画男性角色了,这里面的所有角色都是“扁平”到脸谱化,没有一个让我感到有爱有欲望,甚至我有一种看《傲慢与偏见》的感觉,玛丽是伊丽莎白,克莱尔是吉蒂,根本没有角色本身的特色。

作为一部在英国取景的电影,大量美丽的风景自然不能缺少,不断闪现的天空的镜头,氤氲着水汽的树木,加上生硬的剪辑,静态镜头太多,人物又没有大幅度的动作,让本片有了一种PPT电影的感觉,剪辑师仿佛不会转场。

拍玛丽雪莱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挖掘女性主义,探讨一个开始不能署名的女性作家的心路历程,探讨雪莱作为一个浪漫派,崇尚自由的诗人又怎样有意无意地扮演一个压迫者的角色;可以探讨小说的创作,科幻,哥特,关于生命创造,关于规训,有很多宏大的主题可以挖掘。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沦为了一场名人八卦,一部“套路”的传记,一句苍白的女权宣言,真是非常可惜了。

 4 ) 玛丽雪莱

终于完成了英国作家传记看单的最后一部《玛丽·雪莱》关于科幻小说之母在爱情与创作中的历程。她与著名诗人雪莱的爱情故事本以为是唯美的,也可能是没有读科学怪人作品的缘故才会如此认为,我一向不喜欢诗人,他们太炽热太可怕也太脆弱了,一般的人又怎么能接近诗人而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呢?像克莱尔接近拜伦落得个遍体鳞伤,但像玛丽这样的天才接近诗人便会从痛苦中挣扎变成更沉稳又强大的灵魂,我记得芬尼说过如果可以拥有小说家和诗人爱,她会选择诗人,而我会选择小说家。玛丽的小说在出版上也遇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作品的质疑,出版社认为女性无法创作出强大优秀的作品而要冠上他人的名字才可以出版,记得玛丽说“当我可以生育的那一刻起,我也有能拿起笔的力量”幸好幸好她没有看错人,雪莱依旧是高尚的依旧是她值得爱的人“我从未许诺过你一段不痛苦的人生,但我低估了我们将要忍受的绝望的深渊和遗憾的重量” 这部小说叫《弗兰肯斯坦》作者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温“我的选择造就了我,我毫不后悔” 还有在伴随着科幻小说的问世中,第一部吸血鬼题材的书也问世,是和玛丽一样在拜伦的那场鬼故事宴会中获得萌芽,作者是拜伦的医生波里道利,这堆人里只有强大的玛丽坚强的活了下去,其他人都早死![/cp]

 5 ) 事业型中年女性困境

写这种标题也是羞耻感爆棚了。

而且女主角完成小说也不过二十岁,我硬扯到现代中年女性也是有点远。

我无意于洋洋洒洒写长篇感想或者说个什么大道理。疲倦的中年妇女已经够累了,懒得说。随便扯几句算了。


我觉得元凶就是我觉得太累了,没人能够分担。
真的很累,这种类的状态我一个人承受也行,但是周围一旦有导火索就很容易发飙。。。瞬间就发飙了~
你能体会到那种一股子气上来,你能感受到激素对身体的控制感吗?

看着雪莱读玛丽的初稿,然后把她从梦中叫醒,说这故事应该写天使的时候,我正在劝闺蜜不要对刚小学的女儿发脾气。

范宁演的玛丽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听着雪莱关于 perfection 的描述。而我眼前闪过闺蜜家老公懒洋洋无所谓的脸。我上次和这对夫妇吃饭,趁闺蜜去结账的时候,和闺蜜老公表达觉得闺蜜最近终于从恶劣环境恶劣心态里走出来开始振作了,很开心。

哦,她刚换工作不适应,天天和我抱怨。一开始我还能劝几句,后来我也受不了啊。
她要是做不下去那就不要做了嘛。整天和我抱怨搞得我很烦的。

这位坦荡的直男脸上写了“自私”二个大字。

看起来我比他更了解他妻子曾经历的难过。

孤独使得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写出好作品,能流传下来。而科研界的女学者们,论文里可不能带着什么情绪。

之前看到一段话写“中年男人”的孤独,什么目所能及都是依赖他的,没有他能依赖的。我只想评价,哦呵呵。

当然,赚钱挺不容易。另外,有事业心的男人女人都挺不容易的,

但要赚钱养家,要带娃的中年女性的孤独,特别是操心刚上学的小孩子的那种劳心劳力,很多中年男人不懂吧。。。大部分妈妈们都懂的。

我很多三十岁以上的事业型女性朋友都比她们的伴侣更累。

所以大叔们,别叫苦了知足吧!

 6 ) 《弗兰肯斯坦》这么多改编,是时候认识一下“科幻之母”玛丽雪莱了

这真是一部非常“年轻”的人物传记片。

范宁仙女刚好在玛丽雪莱写弗兰肯斯坦的年纪,虽然眼底的经历还是不够,但于同龄人她真的很优秀了,可以撑起一位大女主。

汤姆斯图里奇他在我心中一直还是属于漂亮男孩那一片的,85年的他居然已经是主演里年纪最大的了。

我又要由衷感叹一句:英国演员全是天赋异禀。

诗人中的摇滚巨星拜伦勋爵我觉得斯图里奇这样诠释很可爱啊,毕竟就是属于放荡不羁那一卦的。(还蛮符合《扯蛋英国史》的形容)

特别是见到珀西雪莱时那个kiss,I dig it!要是把他和珀西雪莱、波利多里的一腿加进去完全可以凑一部迷你剧,就叫“雪莱夫妇、波利多里和拜伦勋爵他们在日内瓦那个著名的夏天里的故事”,想看。

我一开始以为本哈迪在这部只是个客串,他居然演的是波利多里,算是意外之喜,而且妆发造型都很还原哎。

当然缺点是有的,为了塑造玛丽雪莱自由不羁聪明勇敢,别的角色都太简单单薄,看完感觉珀西雪莱和拜伦勋爵都被黑了一把。完全可以把开头谈恋爱和中间过日子简略一点把重点放在写作上。而且写作时候那个墨点的后期让人很出戏,感觉在看劣质MV剪辑,明明是用铅笔写的为什么墨点这么有存在感!

最后我觉得这部让我看到了未来英国电影的顶梁柱们在逐渐长大,真好。

 短评

一个女性的成长,就是面对孤独、绝望还有背叛,又不断走过的过程。在玛丽的人生中,父亲、丈夫、出版商,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男人们,不断将她抛入一个又一个深渊,“你将被海浪卷走,迷失在黑暗和远方”。出现过的女人,看似不怀好意,却最终都是她的同类,物伤其类。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所谓的科幻大作倒不是源于对科学的热忱,而是人性深处最深刻的悲悯。写作是一种拯救,解脱自己,启迪他人。科学带给我们契机,但不要努力让它成为另一道枷锁。

8分钟前
  • 查理的天使
  • 力荐

看完很好奇雪莱真的那么渣吗?查了资料徐志摩和郭沫若都奉他做男神也就没啥奇怪了。剧本有点散,高潮太多也就没有高潮。

11分钟前
  • 毛小惺
  • 还行

雪莱夫人永远无法同弗兰肯斯坦分开了

13分钟前
  • 还行

My choices made me who I am and I regret nothing.

16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quiver with anger and thankfulness, for the monster she brought out from all of us

20分钟前
  • Säger
  • 力荐

拍得太吓人了,原来期待另一部明亮的星,结果噌噌来一堆隐婚爱豆艹粉+原配自杀+小三+少女前卫科技博主+未成年妈妈,每个关键词放到现在都能上头条一万次,不过人家是维多利亚时代,摊手。五方君有一种演什么都油腻的特殊技能。多一星给范宁。看好你姑娘!

22分钟前
  • ANNA
  • 还行

第一本Sci-Fi的诞生,当然不是来自于赛先生,不是来自于不负责任的年轻诗人雪莱,而是来自痛苦,来自孤独,来自于不被爱的焦虑。当玛丽雪莱告诉出版人不要质疑 a woman‘s abllity to experience loss、death、betrayal时,想为她鼓掌。

25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如实反映了诗人是渣男。如果没有科学怪人这本书,妻子名份都没有的Mary可能不为我们所知。故事里只说了她的大女儿去世,没说她四个娃都去世了。弗兰肯斯坦的孤独、被抛弃感的源来淋漓尽致了。人们逆天改命,自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拼凑起来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怪物…这个核心是最具科学性和哲学性的

26分钟前
  • 慕思倩
  • 推荐

年轻不是你的错,要怪就怪你太zuo。

30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以前也许只是当一个见闻看看,但是现在真的感觉一个女人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作品,要克服多大的困难。my choices made me who I am. and I regret nothing.

31分钟前
  • 9o1o31
  • 推荐

女性该如何过上勇气、智慧与幸福兼得的人生呢?假如她对爱情,还有不切实际的浪漫期待,而期待与行动和选择之间,又无法逻辑自洽…既然选择一个为了自己抛弃妻子的男人,又如何用忠诚两个字去捆绑他,用长久两个字去寄望关系?真是绕不出来的悖论。把爱情两个字镶在人生匾额上,奉为最高准则的同时,就该甘愿一并忍受它的变卦和无法独占;你不能既享受他的变心,又期望他的忠诚。一部玛丽.雪莱的传记片,倒是激起了我对她母亲——一个200多年前的女权主义者的兴趣。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传记片,看后才明白那个科学怪人其实是玛丽自己,不被理解,被最爱的人漠视,对自己怀疑和否认,多少反映当时女性悲惨命运。里面对我国推崇的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刻画充满讽刺。浪漫主义名不符实,浪漫的背后是滥交和不负责任。玛丽十八岁著成佳作,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值得敬佩。

37分钟前
  • 金格格-Sophia
  • 推荐

片里塑造的拜伦和雪莱一个赛一个的讨厌,演拜伦爵爷的那个演法真的油腻得我两眼一黑,有个地方还好,是小医生拿着自己出版后的印刷书送玛丽,上面署名却是拜伦,玛丽要为他质问拜伦,他说拜伦早和出版商说过了,拜伦根本瞧不上他这本书。范宁是真的好看小仙女!年纪还小,爆发力慢慢来

39分钟前
  • 123456
  • 推荐

台词把诗歌串起来,还有舞台剧的效果。最后一幕说的很好,玛丽对雪莱说,我放弃一切跟你在一起,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后悔。这才真女权主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对错

43分钟前
  • 伦敦在逃火野丽
  • 推荐

雪莱拜伦,两大渣男。腐国的确名不虚传,两位诗人不假思索地上演了同性之吻。虽然不免怀疑历史上的雪莱到底是否真的有和Mary妹妹眉来眼去,暧昧不清,以及雪莱到底有没有出轨。最期待的Maisie Williams戏份居然才这么少,转瞬即逝。大脸圆圆的Ben Hardy实在太可爱啦!珀西·雪莱对于“自由恋爱”的理解可谓搞笑,“自由恋爱”是可以自由地去爱自己所喜之人,而非自由地爱很多人。玛丽·雪莱,女权主义者之女,二十出头便能写下《科学怪人》这部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实在厉害绝顶,膜拜!平心而论Elle Fanning各方面都不差,输就输在无论如何都祛不去某处心机婊一样的气质,叹气。Douglas Booth和Tom Sturridge虽然都挺帅,但他俩在我眼中一直都是腐国两大嫩牛五方【。

4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爱丽范宁还是不太能撑得起雪莱夫人这样复杂的人物。

5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艾丽·范宁年纪轻轻就敢挑战玛丽·雪莱这等大女主戏份,虽然年龄上是符合的...说点什么好呢,勇气可嘉吧。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我在牛津看过一个以 Mary Shelley 主题的书信展,很有看头流连忘返,因为不仅她自己是写出《弗兰肯斯坦》的大作家,她的家人也都个顶个的厉害,爸爸 William Godwin 和妈妈 Mary Wollstonecraft 都有名著传世,丈夫是大诗人雪莱,就连妹妹的情夫都是大诗人拜伦。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过于平淡,但我能看到克制对白下的澎湃情感,而且台词优雅耐人寻味,以至于让我连看两遍。

58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怎么说呢,虽然 在母亲墓前看哥特小说、踩着钢琴声奔跑什么的 满足了我一部分幻想,但真的就是标准三星传记片,不带一点激情和作者气息的。这类电影太多了,拍玛丽这样,拍雪莱可能也这样。选角也失败,非我看不起演员,但俩主演气质真不太像有文化的人…唯一喜欢的是那个呼应了开头的结尾吧,像流水

60分钟前
  • 000
  • 还行

拜伦和雪莱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女朋友真是太美了 太美了 太美了

1小时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