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2022

喜剧片美国2022

主演: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迭戈·卡尔瓦,珍·斯马特,托比·马奎尔,麦克思·明格拉,李丽君,约翰·艾德坡,P·J·伯恩,卢卡斯·哈斯,奥莉维亚·汉密尔顿,罗里·斯卡沃,凯瑟琳·沃特斯顿,弗利,杰夫·格尔林,埃里克·罗伯茨,伊桑·苏普利,萨玛拉·维文,奥利维亚·王尔德,菲比·汤金,斯派克·琼斯,詹妮弗·格兰特,弗雷德里克·凯勒,托德·吉贝哈恩,克洛伊·菲内曼,乔纳·普拉特,肖恩·奥布赖恩,鲍勃·克莱德宁,马科斯·A.费拉斯,达蒙·冈普顿,雷恩·哈珀,里安·里斯,米拉吉·格尔比克,卡莲娜·布里奇,布莱克叶·埃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巴比伦2022 剧照 NO.1巴比伦2022 剧照 NO.2巴比伦2022 剧照 NO.3巴比伦2022 剧照 NO.4巴比伦2022 剧照 NO.5巴比伦2022 剧照 NO.6巴比伦2022 剧照 NO.13巴比伦2022 剧照 NO.14巴比伦2022 剧照 NO.15巴比伦2022 剧照 NO.16巴比伦2022 剧照 NO.17巴比伦2022 剧照 NO.18巴比伦2022 剧照 NO.19巴比伦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16:50

详细剧情

  本片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时代的过渡时期。本片聚焦于一对男女主角的事业与情感,并追随了这一时期其他三位虚构角色的起起落落;他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原型。  1926年的洛杉矶,墨西哥裔移民Manny(迭戈·卡尔瓦 饰)作为打杂工来到Kinoscope制片厂高管举办的放荡狂野的派对工作,在这里他邂逅了来自新泽西底层的金发女孩Nellie LaRoy(玛格特·罗比 饰);她刚来到洛杉矶,狂放粗鲁,却又野心勃勃,希望在好莱坞成为一个电影明星,而Manny也对她一见钟情。  参加这场派对的还有当时已声名大噪的中年男演员Jack Conard(布拉德·皮特 饰)和华裔女演员朱菲(李丽君 饰),还有尚在打拼的非裔爵士小号手Sidney(约翰·艾德坡 饰)。在派对上,Manny还结识了Jack,并在后者的引荐下来到了电影的拍摄现场工作,并因其过人的工作表现而受人赏识。同时,在片场的另一边,Nellie也因其惊艳的舞蹈和表演而被发觉,拍摄了一部让她声名鹊起的无声电影。  在后来的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这永远地改变了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格局。Manny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逐渐成长,成为了电影制片人;Nellie却因为自我放纵,无法再跟上有声时代的步伐,逐渐沉沦,被制片厂要求强行改造。Jack因其表演能力已不再适应有声时代,进入了备受煎熬的中年和事业双重危机。朱菲因其同性恋身份,无法再被日趋保守的好莱坞包容。Sidney成为了黑人爵士音乐片的演员,却被要求“把脸涂得更黑”以迎合刻板印象。  在此之后,五人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声貌诡异、行为变态的洛杉矶的黑帮头目James McKay(托比·马奎尔 饰)因Nellie欠下的赌债突然介入,打断了Manny的美好人生,电影也在此时进入一种黑暗的氛围。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似乎在此逐渐消逝。那些曾经在影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也在变革的阵痛中被历史抛弃,在时光流转之下被世人遗忘......

 长篇影评

 1 ) 再进一层思考生命该怎样度过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朋友圈,说去西部支教,本来抱着改变当地教育的理想

没想到被学生给改变了,有个男孩天天台球喝酒骑摩托,也考上了高中

放假蹭车去拉萨,像武侠小说里的人一样边玩边结识朋友

他们没有什么见世面的需求,在小县城的生活也一样生命力十足

这几年经历这么多事,很多人对于所谓“做题家”改变命运早就嗤之以鼻

一方面是客观上不太可能,“过上好日子”再也没有路径依赖

另一方面对好日子的定义也越来越分裂,到底什么是幸福、满足、快乐

大家都在寻找答案,再进一层,我问过朋友,快乐一定是要正面的嘛?

如果我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我可以尽情放纵吗?也许这是个伪命题,再往下讨论更没完没了

回到巴比伦,比好莱坞往事更加浅薄张狂,电影艺术的理由让一切人物的疯狂有了支撑

但我觉得和电影没太大关系,这拨红楼梦中所称的清气和浊气中的人,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套用一句最俗套的话,他们不疯魔不成活,

他们要创造、要表演、要把自己的灵魂大开大合

能量则来自疯癫、酒精、赌博和性

他们是火,要把自己的命快快烧掉,这样过一生,也可以吧?

 2 ) 一场混合着屎尿屁的自以为是的闹剧

(塞这里是因为短评放不下了)

一场混合着屎尿屁的自以为是的闹剧,还有各种自我感动式的致敬,莫名其妙的伤感缅怀。

导演真的好懂电影噢,好棒棒噢,要给他送锦旗吗?旧坞黄赌毒版逐梦演艺圈是吧,像毕导拍的是“最真实”的演艺圈一样,导演拍的想必也是“最真实”的“已死”的电影圈吧。三个小时除了混乱以外还有什么,毫无意义地争吵、死人,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没拍好,连爱情都能拍烂……完全不知道导演想把这个片子给谁看,不管从影视幕后人员、演员还是观众的角度都感觉不到尊重和用心,还有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罗比能吐得像在演惊声尖笑版驱魔人一样,别再演疯子了求你了。

最后的最后,这段影史混剪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首尾呼应,从头烂到尾!如果一部电影可怜到要靠前人混剪来升华全片拉高评分,那它就是屑!干脆所有导演不拍电影了,去做混剪up主好了。强行塞这么一段在片尾,不会让我觉得,哇噢这部电影好有内涵,好不一样,只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些影史经典比起来,更!烂!了!无声片到有声片有那么多故事可拍的,非要揪着《雨中曲》不放是吗,我甚至没看到片里的“演员”拥有了什么成就(除了狂开淫乱趴以外),瞬间就又过气了,怎么,他们这样就值得怀念了?话说回来,罗比的条件放默片时代绝对糊得一塌糊涂,再不想看她演疯子的电影了。

 3 ) 自我毁灭的好莱坞,生生不息的光影

关于好莱坞往事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也一度以为这将会是另一部《好莱坞往事》。看上去同样也是讲好莱坞的那些纸醉金迷和电影发展历史中的人来人往,甚至同样也有布拉德皮特和玛格丽特罗比领衔,似乎别无二致。但看完之后觉得达米安这次和昆汀三年前那部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且先不提时代背景的不同(昆汀那部着眼于通心粉西部片和波兰斯基《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六七十年代,而达米安则聚焦于从默片转型有声片的二三十年代),两部片子对好莱坞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昆汀的导筒下,好莱坞只是一个大背景,电影本身才是叙述的主体。如果将其用绘画做类比的话,电影这个世人皆知却无比难以具像化的概念是所描绘的主体,小李子皮特小丑女所扮演的角色是画家昆汀的笔触,而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则是解释为什么昆汀用的是蛋彩而不是水粉的大背景。可这一切在本片里是不一样的。电影是达米安所想谈论的主体,可并非唯一主体。好莱坞本身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导演叙述的主体,而非背景。片头字幕之前将近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party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是那个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好莱坞,乃至洛杉矶,我一直觉得达米安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一点从他电影镜头里就能看出一二。《La La Land》开头那场长镜头,烈日下堵车的高速路是燥热无趣且嘈杂的,但看是被禁锢在高架桥上动弹不得的加州人又纷纷衣着靓丽生命力旺盛,唱出"The rhythms in the canyons that'll never fade away"般的曲调;本片开头滋养出荒淫无度不计后果的party的洛杉矶,在人去楼空喧闹之后也会带来最如幻似梦的日出时分。

这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也引出了导演对于好莱坞乃至电影本身的态度:这里有着浮夸放纵以至于令人作呕的极度癫狂。比如开头的那场纸醉金迷又淫乱不堪的party,比如Manny第一天到片场时看到中世纪战场上血肉横飞乱作一团甚至害演员殒命的片场。但在一切的混乱与疯狂之后,总能让人看到那么一丝单纯质朴的美好。比如淫乱party之后的Nellie在收到片场邀约后奔跑出门迎接加州粉紫色的清晨,比如Manny拿到摄像机一路飞奔回来赶上最后余晖的那场接吻的镜头,都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magical,仿佛之前一切的混乱和癫狂都是值得的。这帮人口中magical的好莱坞无疑是这样的,Manny和Nellie嗑嗨了之后眼睛泛光谈论到的电影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关于导演

和他的前作们一样的是,达米安依旧是野心十足。对于这部片子而言,他的野心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浮华的镜头语言上,也体现在他的叙事上。这是我看过他的片子里面第一次尝试多线叙事的(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片子时长与前作相比长这么多),并且仅可能保持了他之前的镜头水准。拿开头的长镜头举例吧,之前《La La Land》开篇也是一个(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可那段长镜头感觉更多是单纯炫技的,整个长镜头,只有音乐和群像,没有人物,叙事效率略等于零。而今次的长镜头一上来就几乎明示了哪几个是本片可能的主要角色,并且在摇镜头的过程中把几个人物的初始关系都能挑出来点一下,而且整个过程并没有以牺牲群像和音乐为代价。开片长镜头的整体观感和技法与《La La Land》相比我觉得是高明了不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对景深叙事的运用。最直接的例子还是开片party时Manny和别人在画面上一左一右交谈时,两人中间还有一个完整的背后宾客的淫乱特写。同样是在party时,Sidney Palmer和乐队的同伴交谈时的背景也能看到侏儒的表演。在之后第一天片场的时候,前景是Jack Conrad和剧组人员焦头烂额,背后虚景是一帮群演乌合之众乱作一团的样子。这些镜头语言在导演前作中都难觅踪迹,在本片中屡见不鲜。

不过夸归夸,改吐槽还是得吐槽两句,导演除了叙事表达欲丰沛之外,对炫技是也是很执迷。开片party好是好,但总感觉吧,拍摄手法和被拍摄的主体一样的过分华丽。就像一个建筑系学生刚接触到新的设计流派,便总想方设法把新学的东西找个缝也得塞进自己下一个作品里一样,达米安总想着办法把新的一套拍摄手法见缝插针地塞进每一场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授们习惯说你这个作品设计多了。对于这样年轻气盛的达米安,我觉得他多少有些被其自己所痴迷的技法裹挟的样子。

关于梦境与超现实

关于party戏,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开头那场,还有后面Manny被James McKay带去隧道里的地下party那场。说实话,托比马奎尔所饰演的James McKay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就觉得多少有点不对劲。这种不对劲不是指其为人阴险不老实,而更多是指不真实。场务给Manny打电话说钱有找落了的时候,Nellie正在他家手舞足蹈抽嗨了。那个场景里面我觉得不仅Nellie是不清醒的,Manny自己也多少有些不清醒。换句话来说,他可能已经入梦了。而James McKay带他们去地下party的时候,眼前的现实愈发像是梦境,是超现实的。他们见到巨人之前,先后穿过了无数癫狂的宾客,戴着面具的性奴,全是《象人》一般的畸形马戏团,和一条巨鳄鱼。没有一个意象是属于三十年代流光溢彩的洛杉矶的,而每一个意象都是典型的噩梦标配。这是Manny的噩梦,也是一个对旁观者近距离窥视好莱坞光鲜亮丽背后之后的噩梦。如果回溯一下为什么Manny会出现在这个地下party,那也是直指Nellie放荡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好莱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片场的表世界,是如幻似梦灯红酒绿的;那另一个就是地下party的里世界,是欲望赤裸龌龊肮脏而难以逃出的。无论是那个世界的好莱坞都有着极强的自我毁灭倾向,地上的Nellie用毒品酒精和赌博枯竭了自己的事业与才华,地下的怪胎性奴鳄鱼和巨人让宾客声嘶力竭迷失自我。

另一个超现实的段落是1952年的Manny重新回到影院那场戏。在影院里的Manny看着《雨中曲》(值得一提的是,《雨中曲》也的确是1952年上映的),而其中的情节和他自己过去在Kinoscope的人生经历极其吻合的。在片厂老板说需要有声电影的那些话他自己听着Jack Conrad亲口说过,片中女演员不习惯话筒位置所造成的收音的麻烦他也曾目睹Nellie经历过,甚至《Singin' in the Rain》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其实他在片场和时任配乐乐手的Sidney Palmer还有过交谈。虽然他很久没有回到洛杉矶没有去过电影院了,但当这些桥段向他袭来的时候,他看到了Nellie第一场戏的眼泪,他看到了自己在片场第一天余晖下的Jack Conrad。作为观众眼睛的Manny在整场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和我们互换了角色,成了真正的影迷,所有那些影响你我影响影史的电影从Manny眼前闪过。他看到的一个无比虚幻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的虚无缥缈;与此同时他所看到的又是无比真实的影像世界,像巴比伦一样世人皆知。无论你我是否错过了《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或是《阿凡达》的上映,无论我们生于哪个时代,这些影片都会是在影迷生命中真切存在的瞬间。

关于自杀的乔治

George在片中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小人物,没有多少镜头和对白,更没有他的视角。但之所以需要把他特别提及,主要是由于他是Jack Conrad的暗线;或者往大了说,他也是片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征兆。

从表面上看,他是Jack Conrad的好朋友,或者更像是那种废柴一样的朋友。他的每次出场都是沮丧颓废的,每次都是女人离他而去,每次都是郁郁寡欢哭丧着脸。而Jack Conrad每一次都是想方设法逗他让他振作起来。跟George的颓靡相比,Jack Conrad总是那么积极乐观。事实上,Jack Conrad何止是乐观,他简直是勇敢激进的。在party之后Manny开车送其回家后,他站在阳台上对懵懵懂懂的Manny发表了长篇大论。他说电影不应该仅仅是现在的样子,他不想跟比弗利山庄那帮衣着华贵无聊的人一样,他希望自己的电影哪怕当下不被看好,只要未来的观众看到之后能够跟他隔空击掌感叹一句"Eureka!"就够了。作为一个功成名就,在好莱坞名利场这么吃得开的当红炸子鸡,他这番言论无异于当今语境下的阿汤哥说碟中谍没意思,自己想拍的其实是博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而就是这么一个进步的成功的红极一时的影星,最后还是被他想造就的时代所淘汰所遗忘了。回到1930年,在厕所的他偶然听到别人提到有声电影之后,他就立马回去打算投身于默片到有声片的变革之中。可作为先驱的他并没能避免自己后来有声片的失败。以至于影评家Elinor后来采访他时,问到自己是否怀念默片,他自己倒是先沉默了。也许Jack Conrad怀念的不是默片,而是那时候受欢迎的自己。从现在的角度回望过去,他的努力并没错,但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George自杀之后,他赶走了自己高高在上的百老汇演员未婚妻。他说George是第一个欣赏他才华的人。George也许废柴,也许巨婴,也许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但无论怎样Jack Conrad都需要他,需要这个患难之交的朋友,需要一双肯定自己的眼睛。而现在,这双眼睛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片方和观众对他的喜爱。在和影评家Elinor的最后一次对峙之后,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他可能没法再往前走了。在同样落寞的Lady Fay告诉他打算去欧洲闯荡时,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乐观勇敢了,他问Lady Fay愿不愿意帮助他此时的妻子/未婚妻(或未来的寡妇),他不会去希腊看美妙的建筑了,他不会在威尼斯或是布拉格与Lady Fay相遇了。他想念George,一心向前看的Jack Conrad此时决定望向身后,他累了。

这是全片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死亡,而之后其他的主要人物也开始各自逐渐鞠躬转身,退出舞台。想到谢安琪的《年度之歌》,里面唱的大概也是这番境遇。

回望昨天剧场深不见底 还是有几幕曾好好发挥 还愿我懂下台的美艺 鞠躬了就退位 起码得到敬礼

关于没有过去的人

Nellie第一次在片场一鸣惊人的那场哭戏之后,导演惊讶的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能要哭就哭,要几滴眼泪就能几滴?为什么你的眼睛总能准备好眼泪?这在片中是非常简短的一段对话,甚至一抹就过去了。Nellie无疑是有表演天分的,第一次试戏就能大放异彩,至于为什么,不重要。She is a genius, period. 可事实上Nellie尴尬地笑笑说, "I think of home". 我觉得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Nellie的home,也并不了解Nellie的过去。感觉有点想《盗梦空间》里面说的那样,我们往往无法想起梦的开头。对于Nellie,除了她在纽约的时候在精神病院见她妈妈那一场戏之外,我们对她的身世一无所知。

事实上,我们对片中几乎所有人的身世都一无所知。Jack Conrad在初次亮相之前就已经是大明星了,Lady Fay在片头开嗓独唱的时候已经万众瞩目了,Sidney Palmer在长镜头摇到他脸上之前已经在爵士乐队先声夺人了,哪怕Manny在运送大象之前的生活,导演也不曾交代太多。只是和Nellie在车里顺嘴提了一句说小时候和家里人从墨西哥跨越边境来到了美国,家人们都生活在洛杉矶,开车过去看看打声招呼也不会太远,但也从来没真的去过。Nellie顺着他说,是啊,you are on your own。电影是关于你的,或者说对于电影而言,只有你,且现在的你,是重要的。你的过去,或是你的将来,对于电影而言都并不重要。

想起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革命之路》的一个玩笑,说既然男女主演都是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要是《泰坦尼克号》里面的Jack和Rose都活了下来,那他们的婚姻生活会不会就是《革命之路》呢?当然电影并没有这些如果,因为《泰坦尼克号》里Jack是没有未来的,也不需要有任何未来。卡梅隆需要Jack在爱情最灿烂的时候死去,达米安需要Nellie在没老去之前跳着舞消失在夜幕里。

说回本片,Jack Conrad在得知自己已成米高梅的昨日黄花之后愤怒地跑去找影评家Elinor讨要说法,Elinor也放下手上的赶稿坐在Jack面前跟他有了一段谈话。这段谈话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一定程度上促成了Jack Conrad最后的自杀,也让导演借影评家这个角色之口说出了他对电影这个产业的看法。Elinor意思上说,其实你早就过气了,只是你现在才意识到而已。不过没关系,你迟早会过气的,以后的世界上还会有成千上万个Jack Conrad,也会有千万个我这样的影评家,而他们也终会过气。大家会忘了我们,不过不会忘记电影,因为电影是一个概念,只要有人去做,它就会一直存在。其实听原本的英语对白不难发现,这段对话和开头party时Manny和Nellie躲在房间嗑药聊对电影的憧憬的那段对话高度相似,句式是对应且工整的。前后两段对话都提到了Movie is bigger than this, bigger than life. 只不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彼时他俩卑微不堪又孑孓无趣的生活,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电影要大于任何一个影星,任何一个个体。

这让我想到《Hamilton》里面Alexander Hamilton唱的那样,"I wanna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nna outlive me". 我看的时候觉得这大概就是导演在最后那段超现实的混剪里面想说的吧。

Movie did outlive all of them. May it outlive all of us.

电影是造梦的,是逃避现实的,是大于生活的。 希望它也是大于任何个人的,是经久不衰的,是生生不息的。

 4 ) 尽管它是史诗级票房毒药,但却打动了我!

影片一开始,一辆货车载着大象上山,行到斜坡,货车承载不了大象的重量,往下滑动,车上的人不得不下车推行。

然后,货车上的大象,喷出了……排泄物……

推车的人惨遭屎倒淋头……

这只是开胃菜,当众人千辛万苦把大象送上山顶别墅,打开房门,你会更震惊:

放眼所及,皆是失去禁忌的跳舞、音乐、嗑Y、X交……

人在里面无所禁忌地喧闹,仿如原始动物丛林派对。

前20分钟,这部电影展示一个癫狂的视觉与事件冲击,也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

这部电影就是由《爱乐之城》《爆裂鼓手》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编剧执导、布拉德皮特、“小丑女”玛格特·罗比、新人迭戈卡瓦尔主演的新片。

《巴比伦》

这“又”是导演写给电影发展史的一封情书。

阵容强大,投资更大——8000万美元的成本,但在去年年底仅上映一个月就下映,累计票房仅有1523万美元,对于要2亿多美元才能回本的电影来说,《巴比伦》可以说是

2022年电影商业史诗级的惨案

国内的网友还为此嘲笑:这不就是美国版的《逐梦演艺圈》吗?

因为票房实在太差,流媒体不得不提前上线。

本来我对它的兴趣,也仅仅是“想看它有多烂”的幸灾乐祸心态。

但点开观看之后,就被接连不断爆炸一般的画面、剧情镇住,狠狠地按在沙发上,毫无尿意把这部三个小时的长片看完

这是一部非常个性化的电影,讨厌的会很讨厌,喜欢的会很喜欢

我,就属于特别喜欢的那一类。

01 癫狂的好莱坞有声电影发展史

这个影片主要通过五个主要角色的人生故事,勾勒出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好莱坞从默片到有声片转型的疯狂图景。

都说电影圈是纸醉金迷的名利场,但影片开始展示的电影公司举办的庆功派对尺度之大、底线之低还是让我瞠目结舌。

男主迭戈饰演的曼尼,是个初入圈的墨西哥裔杂工小弟,耳濡目染下,对很多匪夷所思的事都见怪不怪。

所以,他能尽量想法把大象搬到派对上,只因老板想要;

他对派对出现的美女美酒毒品也视若无睹,那不是他关心的。

他一门心思想入电影片场,做出成绩,因为那是很有意义的事!

直到他遇到了由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內莉。

她出身卑微、家庭复杂,外貌亮丽,放荡不羁,若无其事地闯进这个演艺圈名流齐聚的派对,肆无忌惮地热舞、喝酒、嗑药……

那身性感红裙吸引曼尼的注意。

他对她一见钟情。他对事业的一心,也开始了二用

这个派对里,少不了巨星压场,当时的顶流,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克康纳德也在其中。

他声名显赫,风流不羁,对待感情却很随便,其中一个爱好貌似是“不停离婚和结婚”……

在进入派对之前,他的第N任妻子已经受够了他的装腔作势,甩了他一巴掌,留下“离婚”的怒言愤然离去。

但杰克一点都不在意,进入派对喝酒作乐。在他眼中,这一切都是演戏带来的附属品。

他真正的热情,是演戏。婚姻更像是他寻求灵感的人生游戏。

此外,还有由李丽君饰演的亚裔演员、歌手朱,和约翰·艾德坡饰演的爵士乐小号手西德尼,他们在当时白人至上的娱乐圈也都有一席之地。

朱参演宴席歌手表演,偶尔接接戏,做字幕工作;

西德尼有高超的吹奏乐技巧,身在小乐团,但对搭档的糟糕表现满腹牢骚。

这两个人出现在这种场合却不违和,可见当时是一个发展多么澎湃,以致于都来不及有“非我族类”的意识存在。

这场疯狂派对就像音乐篇章一个音调超高的序,所有人都意志高昂,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用电影改变人生,甚或改变世界。

转机很快就来了。

派对里有个女星嗑药过猛神志不清,舞池里狂舞的內莉被制作人员一眼相中,接替女星去片场演一个放荡女。

她抓住机遇,靠着放肆夸张的舞姿,以及眼泪说掉就掉的演技,成为这部电影的华点,跻身演艺圈,人气一时无两。

曼尼则是继续工作,稳打稳扎,对影片制作的敏感和感知,从杂工小弟,逐渐成为厉害的电影制作人;

西德尼被曼尼发掘,拥有电影镜头,被更多人所知,水涨船高,离开小乐团,走向大舞台,晋升名流;

杰克继续结婚、离婚的风流史,他热衷演戏,拥抱新技术,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更多发展名垂青史。

朱保持着一股神秘的东方气质,和众人保持距离,但在给內莉配字幕卡的时候,被內莉的表演打动,并对其倾心不已。

故事和人生一样,有起有落,这一切电影给众人带来的美好,达到高潮,直到……

有声电影的到来

內莉虽然爆火,爱她的影迷甚至不惜追车。

但她母亲精神分裂,身为经纪人的父亲又是个只会挥霍她钱财的人渣笨蛋,导致她内里带有自毁的倾向。

默片的演出是她发泄情感的途径,但随着有声电影到来,她的声音演出不被认可,人气急转直下。

加上她吸毒赌博滥交,负债累累,渐渐成为好莱坞影业的弃儿

乔治的电影之路也来到了尽头。

他是最先拥抱有声电影的明星,但当他带有口音的台词一出口,整个电影院都在发笑。

两部票房失利,让他无法东山再起,活渐渐减少,甚至只能去接烂戏。

他表面放荡不羁,但实际视影如命。当观众抛弃他,电影不再需要他,他整个人也日渐消沉。

曼尼,也真的如他所愿,凭借踏实和智慧,成为一个颇受重视的制作人。

但內莉却找上门来,她因为烂赌欠下某黑社会大佬一屁股巨债,这笔钱连曼尼听了都倒吸一口凉气。

但架不住爱意,他想尽办法替她偿还。却阴差阳错把大佬给惹怒了,背上追杀令,最后逃亡墨西哥,也断送了自己的电影之梦。

西德尼虽然成为大明星,但上流社会的话题让他格格不入。

彼时种族歧视氛围愈加浓厚,为了打进南方市场,身为黑人的他居然因为影片显示不够黑,要涂上黑炭表演节目。

权力让他低头,只能扮上黑装,进行屈辱的音乐表演。

朱曾和內莉有过短暂的情侣生活,在曼尼的干预与工种的缩减下,她离开內莉,淡出好莱坞,疯狂的派对难以寻觅她婀娜的旗袍身影。

你以为这是逐梦演艺圈,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并不是。

影片最后,內莉吸毒身亡、杰克吞枪自杀、朱远走欧洲、西德尼重回小剧场……

而曼尼,十几年后带着妻子回到旧日工作之地,一个人在电影院看着电影,而今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走向彩色,想到这些年月的沧桑巨变,多少弄潮儿此起彼伏,只有电影在不断迈步前进,不禁在电影的微光中,落下难以自持的泪水。

02 浓烈的色彩,不加节制的音乐节奏

这部影片依然带有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浓烈的个人痕迹。

色彩特别浓烈,节奏紧凑激烈,就像一套可视化的疯狂爵士乐进行曲。

整部电影呈现的几乎是不疯狂不成魔的画面。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色彩有两场戏。

影片开场那个放浪的影人派对,橙红土黄浓郁黑,所有人都极尽所能做着各种龌龊事。

这样浓郁色彩里,內莉的红色更是扎眼,自信性感桀骜不驯的气质,在镜头的对焦下,成为舞池焦点,让我们跟着曼尼沉迷的眼光,沦陷为她的裙下之臣。

另一个是在影片结尾,曼尼带着伙伴去见黑社会大佬,被阴森可怖的大佬带去“看有意思的东西”。

“蜘蛛侠”托比饰演一个如同小丑的大佬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城,每下一层都能看到超越想象的罪恶行为,直至最底,舞台中央,一个全身肌肉的面具人在围观者发疯的呐喊中,表演生吃活老鼠。

恶心的红与黑交汇,给曼尼很大震撼。

相对来说,地面上以前经历的放荡派对,简直是小儿科,甚至更像天堂一样的存在。

导演用这些至明至暗作为那个年代的底色,混乱、迷人且极具危险

再说回节奏。

达米恩在《爱乐之城》《爆裂鼓手》已经展示过他对音乐电影卓绝的音乐控制力,这部影片虽然音乐不是主角,但却无处不在。

不说里面给派对或默片伴奏的乐队,单单镜头的切换,就很有爵士乐的节奏感。

比如在影片前段,人员密集的拍摄影城,意外事件层出不穷,需要赶在太阳日落前找到坏掉的摄影机替代物,內莉要在导演要求下呈现不同的落泪表演,现场出现火情必须赶快救火,超千人的战争场面混乱至急继续调度……

现场各种急迫被交替剪辑在一起,好像一切都要玩完了,但随着曼尼争分夺秒抢来了摄影机,拍摄得以进行。所有的危机在最后一刻化险为夷。

在温暖的日光下,杰克在千军万马的背景下与女主接吻,一只蝴蝶停靠在他的肩膀上;

另一片场大火终于被及时扑灭;

內莉的第一场戏,如导演要求,落下珍贵的一滴泪……

激进之后,迎来温柔篇章,曼尼看着眼前所有一切,眼含热泪。

这是电影美好的奇迹时刻。

这种像《爆裂鼓手》一样,带着炸裂鼓点的节奏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因为录音系统的不完备,错漏百出,一场简单的进门戏拍了七八遍。

这七八遍重拍被导演全程记录下来,从调试、出错、暴怒、打架、收尾……每一次变化都站在一个音律改变的节点上。

有声影片到来,让杰克找工作、曼尼调整片场、西德尼蒙受耻辱拍片……

每个人的命运变奏,像被分成不同声部一样,紧密相连,十分过瘾。

在影片最后,曼尼坐在电影院落泪,甚至有致敬《爱乐之城》的意味,

历史上第一个“影片”骑马的人开始,一直到有故事的电影,从黑白到彩色到3D,从声音到特效,从《雨中曲》到《阿凡达》,最后又回归到曼尼的眼泪,

从他的泪水中,串起整个电影发展史。

很难不想起《爱乐之城》结尾畅想男女主角另一个平行时空幸福美满结局的设计。

03把一生都耗尽了的表演

这是一部疯狂的电影。连同演员的表演也是疯狂的。

罗比贡献了比小丑女还疯一万倍的表演。

电影里的內莉自信满满,粗俗下流,百无禁忌,但也脆弱不堪,自我堕落。

她可以毫不在意自己裸露,肆意展现美貌身材;

但她也接受不了伪装,以及别人对她意有所指的诋毁。

爱上这样的女人,是非常危险的事。

曼尼爱她,不惜身败名裂、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远走他乡。但又无怨无悔。

整个戏里,罗比显得又脏又美。这让她最后从曼尼的车离开,哼着小曲,迈着舞步,走入黑暗,特别让人唏嘘。

这是她注定好的命运。

谁的命运,在这场浮华梦中,又不是都注定好的呢?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花心名角,表面处乱不惊,甚至可以说没有心。

但当他得知当初告诉他“你能演戏”的挚友吞枪自杀,露出的震惊,

以及被影评人赤裸裸地指出“他没有任何机会”的痛苦,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对电影的幻想与幻灭。

包括他最后和老友交谈之后,生无可恋,前往房间自杀的那场戏,也特别有人味。

在布拉德皮特这张老脸上,想到他戏里戏外的人生,我感受到了那种“俱往矣”的悲怆

新人迭戈一出来就能担纲这部大投资巨著的电影,但他没有被巨大压力压倒,很多场景他都HOLD住了

比如对內莉一见钟情的场面,比如被杀手追杀到尿裤子,比如最后,最重要的,对电影落泪的场面,都聚焦在他的脸上。

完全看不出新人的痕迹。

重点是,他长得好像基里安·墨菲啊!

都有硬朗的面孔和深邃的眼神,无论是愣头青还是职业精英,或是历经磨难的中年人,他忠实地还原之后,还不忘散发那神秘且带有忧伤的气质。

其他角色都有贡献了专业的演技。

无论是西德尼的不甘受辱,还是朱的东方神韵,也为本片增添亮色。


以上提到的这些角色都有历史原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其他影评了解一下哟。

《巴比伦》到底象征什么呢?

有一个说法是来源《好莱坞巴比伦》的八卦书,这书讲述了许多好莱坞黄金时期明星的八卦新闻,涉及各种瞠目结舌的丑闻,包括卓别林、玛丽莲·梦露、鲁道夫·瓦伦提诺……但都未经证实;

还有一个是从名字出发,一个坍塌的空中楼阁,一个毁灭的文明……

大概,影片中的很多人,他们在好莱坞的经历,都象征着浮华之梦的坍塌。

但也正是有着这些人,在电影中前仆后继的奉献着艺术生命,让电影的艺术和技术,才能踊跃地发展发光。

他们的逝去,并不代表一种绝望。正如影片中,影评家对布拉德皮特所说:“当有人在放映你的镜头时,你又会活过来!”

这部电影,真的很挑观众,但相对于多年前我看得一头雾水的《好莱坞往事》《曼克》,它又猎奇又易懂。

《曼克》

它不是一部高尚的完美的片子,里面有太多问题,没有清晰的主线,表达的东西多而杂,观感也很挑战普通观众,加上三个小时的时长,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可能是一部让人备受折磨的片子。

所以它不那么值得推荐,但刚好击中了我的红心,我的情绪。

所以,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跟大家唠叨唠叨。

就酱紫啦。

让我们,继续在电影里,做梦吧。

 5 ) 看到烂番茄新鲜度55%我就应该提高警惕

一种正常人硬装躁郁症的气质。用力过猛,矫揉造作,大段大段的台词直抒胸臆,直接论述电影的魅力,就差把“你知道我有多爱电影”砸脸上了,我还是没能感受到电影人对这个行业真正的热情。那种苦苦思索拍摄手法的执着,那种对人性痛苦的批判与深沉的赞美,这些电影最重要的特质在本片消失无踪。

但那些人有多热爱名利与纵情风月倒是展示得很透彻,搞得我中间反复追问:WHAT IS WRONG WITH YOU HUMAN BEINGS? 不搞黄暴不能活是吗?要我说,就是因为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喝到吐,穿湿衣服睡觉,没有让肉身处于干净舒适的状态,精神才难以获得平静。

剧本烂演技也烂,女主性感小野猫这个设定就已经够厌女够性化女性了,女主的诠释还那么做作,一到激动的时候就双手揉头发,全片揉了不下二十次。布拉德皮特也是,疯癫也癫不起来,沉郁也沉不下去,连最后那个背影都是如此普通。醒醒吧!你就是曾经皮囊还不错但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虽然我不喜欢昆汀,但同风格同题材的好莱坞往事比本片好太多,可能因为昆汀是浑然天成的疯球吧。只有 Fay 这个角色 slay 全场,她刚出来唱那首乳女歌曲我也是猛翻了几个白眼,但后面短短的一点背景故事介绍,人物立刻有深度了。一个在名利场进进出出的亚裔女性,头脑始终清醒,眼神戏非常好。

不过电影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有色人种在好莱坞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还算中肯。有色人种从来就不是现在才因为正直正确出现在好莱坞,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度融入其中。那些经人筛选过的史实,多多少少掩盖了这一段。配乐也还不错,虽然我极度不喜欢jazz,但电影院音响效果又好,编曲也不错,特别是 Palmer 的 trumpet 部分真的好听,还算行。光影也很好,应该说本片唯一算得上好莱坞一流水准的就是光影布景,真的每一幕都是油画的水平。摄影有很多长镜头和手持镜头近景,配合本片想要极力打造的疯球气质,我只觉得更pretentious了。

另外看完这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洛杉矶跟其他大都市一点都不一样了,它从来就不是传统商业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不需要那么多skyscrapers,又带着曾经好莱坞散漫狂野的气质,所以所有的街区都非常粗犷,跟精致和小而美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全片最有看头的就是最后五分钟,那些电影人造过的梦,那些冲洗胶片的红蓝药水,想到我所在的电影院正是电影中出现过的地方,时空在这一刻短暂交汇,内心又隐隐升起一些感动。

但这部片本身是配不上电影所蕴含的全部意义的,一星给光影和音乐,一星给Fay。

 6 ) something bigger

查泽雷的电影存在一种连续性,这点显而易见。但《巴比伦》同他以往的电影有一点显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视角的扩张,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整部电影抻得很长。对比罗伯特·奥特曼等人的电影便可发觉查泽雷在群像处理方面的稚嫩之处。当然这并不重要,如果查泽雷选择拍一部关于当下的、而非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说不定会更好(这部电影也会像是《爱乐之城》的另一面),然而这并非他本人所能决定。

电影中多次借角色之口表达对电影的迷恋,但相比《爆裂鼓手》的疯狂和《爱乐之城》的甜蜜,这部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感伤中,或许这也对应着导演本人成名后的惘然。保持激情地生活和创作很容易燃烧殆尽,就连最初光彩熠熠的好莱坞也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单调中——陈词滥调正是它的主题。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好莱坞也和一百年前一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如同周而复始的生活——永远没有什么something bigger, Manny最终的和解不过是一种宽慰,真正的结局只可能是奔赴死亡。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Manny可能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相比之下皮特饰演的Jack Conrad直到最后一刻才在评论家的话中认清现实。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好莱坞——尽管Manny自己也这么说,但他后来追寻的实际上仅仅是Nellie的爱,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呢?

查泽雷的电影总是关于孤独的人,唯独《爱乐之城》是个例外,每每回望这部电影都会觉得无比纯真。那里也有想要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人,也有梦想向现实的妥协,但却在四季流转的瞬间中意外地创造出了永恒。

《巴比伦》是一部关于物是人非的电影,查泽雷像费里尼在《阿玛柯德》里回忆童年那样“回忆”了自己曾经理想中的乐园,十年过去(对于查泽雷自己的执导生涯而言),彼时的风流倜傥已成为梦幻泡影,任何没能理解这一变化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而此刻的好莱坞已经失去了希望的眷顾。

 短评

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沈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願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後回歸質樸。愛、天才和感情驅動了許多奇跡的發生,但資本與奇觀欲求的大開眼戒也在消弭著純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最終電影中劇組拍攝的影像、屬於這部電影的影像和電影史的其他經典影像,消除了邊界達到了共時,在顏料和剪輯中解構,成為了最純真的情感記憶。這對一些人很重要。

4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比起阿凡达2,这部才是我觉得更值得讨论的电影,也是更属于当下的电影,虽然它讲的是20年代末的好莱坞。来看screening的影评人和记者都被开篇那场酒池肉林大戏震住了,主演们也都把看家本领亮出来了(Margot Robbie和Brad Pitt继《好莱坞往事》之后再度联手),真是目眩神迷,能去电影院看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回头细说~

8分钟前
  • 潘萌SoPhia
  • 推荐

前半段屎尿屁奇观密集节奏爽到拍腿,后面非要把六个人的故事讲圆非常拖沓,最后的混剪真是太没有必要了。Fabelmans / Empire of Light / Babylon 都在十二月排队给电影送情书,感觉电影好人卡都发不过来了。停止没意义的怀旧吧,劝导演听布拉德皮特自己的台词:别迷恋默片,别逆历史而行

9分钟前
  • 陈不懒
  • 还行

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莱坞浮世绘,也可以看成导演对一个震荡电影时代的旁观。白、黑、亚和南美,四个族裔在那个荒诞、纵欲、疯狂又无法形容的时代,跟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的变迁,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令人无尽唏嘘。电影最后看似混乱的蒙太奇,恰巧贴合着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混乱,但这也正是电影借助光影,穿梭时代,表达着对电影这项艺术、或是工业的一种期待。看着男主角面对时代变迁后的影院泪流满面时,真心希望电影不死,我们可以永远面对大银幕,永远可以热泪盈眶。

12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导演想拍《好莱坞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罗比想要《爱乐之城》,男主想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珍想去《宿敌》,托比想到《小丑》,丽君想扮《一代宗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却没人许电影一个未来。

17分钟前
  • 艇仔粥罐头
  • 还行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20分钟前
  • 瓶装火箭
  • 力荐

震撼到无以言表,真正的史诗。关于好莱坞最好的电影,真正的好莱坞往事。如同那段影评人与影星的对话一样,这栋大房子谁都不在意。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浪头。耀眼的那些也转瞬而逝。但是那些电影,那些面孔,会留下来,在一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一个年轻人路过看到这个画面,他会觉得似曾相识。强烈推荐电影史课放这部片子。太过迷影,而电影又值得着迷。今年最好的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混剪,让我颤栗。

25分钟前
  • Lipsky
  • 力荐

“好莱坞往事”乱入“爱乐之城”。同样讲述拍电影的初心,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让我感到廉颇老矣的匠气,达米恩·查泽雷却用嗑了10公斤coke般的迷幻癫狂带给了我惊喜。默片变有声的风起云涌,明星们的命运浮沉,通过如痴如醉的爵士乐串起,3个小时的高饱和视听就像一场自我沉浸的趴体。好莱坞从来不缺酒池肉林和纸醉金迷,然而最终让我们走进影院的却是小小的雨中曲。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方面不太喜欢整部戏被塞得太挤太满,前半段屎尿屁元素太over让人生理不适,戏院那段混剪出现得有点生硬表达的情感也太过赤裸。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角色在被时代抛弃后,尝试无果后的那份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和优雅告别(Nellie拒绝被拯救,黑夜中翩然离去的背影;Jack在感叹“没关系,我已经当过世界上最幸运的混蛋了”后做出了人生选择)。以及当技术更迭时代变迁人生悲剧已成定局时,回头发现最初那些酒池肉林群魔乱舞荒诞又癫狂的时刻,竟有一种原始又磅礴的生命力,如梦似幻,那也是属于他们最后的喧闹和最美好的时光。

32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爱这部电影的人,不免是有一些抖M倾向在身上的。他/她们需要一个强悍的、技艺超群的、令人心悦诚服又独属于他/她一人的抖S。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结尾拼接属实没必要……

38分钟前
  • 黑脸素珍
  • 推荐

这个导演就是喜欢最后来概括中心思想…

39分钟前
  • Enid
  • 还行

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讲一个这么满的故事啊,感觉被导演晃着肩膀质问“看懂我的意思了吗!” I’m exhausted.

41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还行

从爆裂鼓手到爱乐之城到登月第一人,查泽雷的主题一直是那些辉煌成就之下看不到的昂贵代价,就像浮华的古巴比伦下埋藏的尸骨,电影里每次有电影职员死掉都有喧嚣的音乐来掩盖。像江南写过的一句话:用什么珍贵的东西,换回了空白。多少影人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电影技术的进步。可是在电影将死的今天,如果这样的天才导演都只能用电影最后的影史回顾让观众惊呼啊德莱叶啊伯格曼的话,那我想电影是真的完了。

45分钟前
  • 哥哥停雨了
  • 还行

LaRoy把男的都叫去看她爸抓蛇的那场戏,Lady Fay Zhu像去对面gay bar问赵妈需不需要帮忙救火的铁t

46分钟前
  • 黃半仙
  • 推荐

三星半,一封名为《好莱坞进行时》的恐吓信兼情书,由现任好莱坞工业之子书写,呼唤回归影院在表层,呼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里层。电影可能真的快死了,但它毕竟早就死过八百回了,所以就静待其下一次的重生吧。另外,1、收尾部分的电影史混剪堪称一次真诚地抖机灵,动人归动人,却也完全不是Chazelle的过往水准,实现效果有待商榷。2、李丽君与玛格特·罗比贡献了年度级别的GL时刻。

49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稳稳当当给四星。前面本来看得还算开心,但这结尾实在是一言难尽。知道想干嘛,但这么用力地回顾致敬和前仨小时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写给电影的情书”实在是有点多,行业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来救,不是靠跟观众说一百遍我们一路走来多不容易¯\_(ツ)_/¯

54分钟前
  • 伊瓦
  • 推荐

当镜头从打破第四面墙的蒙太奇切回坐在电影院里的男主的时候 我和他是一模一样的笑中带泪表情 谢谢电影和做电影的人们

55分钟前
  • Pain_n_Glory
  • 力荐

《巴比伦》几近对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影史进行了回顾,技巧和调度尤其是大场景的景观和人物调度如此恢弘简直可以称为奇观电影。各种族各主角命运走向的叙事完成度也都很高,政治正确却不惹人厌。特别是用拉丁裔的刀去杀戮其他族裔的桥段很有戏剧张力,黑人不够黑的一幕很震撼,堪称绝佳表演。缺点是叙事太直给,生怕观众看不懂各种糊你脸上,恶趣味也拉得太满。结尾也太拖沓非要用蒙太奇拉出整个影史来蹭大腿,和《天堂电影院》一比显得很廉价。同样是对电影工业的追缅,《巴比伦》显然立意和格局都比《造梦之家》要好,但如果今年的名导们仅能用对电影本身自怜自哀来拍电影,那是不是更印证了电影行业的日薄西山?电影未死而挽歌大作,我们正如男主角一样,见证其夕阳西下、百年兴亡。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难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玛格特罗比居然把《好莱坞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过各种号称写给电影的情书,达米恩的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为五星定调:似乎很久没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够令观众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图的情形下,还甘愿走进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圈套当中。只是后半段走向还是将影片框在了《好莱坞往事》与《爱乐之城》的结合架构里,让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乐团队为这部影片几乎是原样打造了一张2.0的原声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几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过分着墨的感情线加分不少。尽管导演再次用过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较平庸的叙事能力,但却也并未将好莱坞往事真正变成好莱坞狂想。

1小时前
  • 竹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