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之底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狄波拉·盖夫娜,丽莉·吉欧,瑞琪·琳德赫姆,克里斯·加恩,考莉·埃尔南德斯,杰西卡·马金森,丽兹·科菲,斯凯·埃洛巴,杰克逊·江恩,瑞克斯·林恩,托弗·戈瑞斯,佐莎·马梅特,安娜贝尔·德克斯特-琼斯,卢克·拜恩斯,艾莉·麦克唐纳,维多利亚·布鲁诺,格蕾丝·范帕滕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银湖之底 剧照 NO.1银湖之底 剧照 NO.2银湖之底 剧照 NO.3银湖之底 剧照 NO.4银湖之底 剧照 NO.5银湖之底 剧照 NO.6银湖之底 剧照 NO.13银湖之底 剧照 NO.14银湖之底 剧照 NO.15银湖之底 剧照 NO.16银湖之底 剧照 NO.17银湖之底 剧照 NO.18银湖之底 剧照 NO.19银湖之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2:48

详细剧情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33岁的Sam(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住在洛杉矶,虽然没有正职,却依然渴望出人头地。当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Sarah(丽莉·克亚芙 Riley Keough 饰)突然失踪之后,Sam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面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长篇影评

 1 ) 当臭鼬变成了狗狗。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2 ) 洛杉矶狂人日记

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被影像气质和诡谲的氛围打动,沉醉于高速流动又极富冲击的画面。影片信息量极大,且匆忙交代不停设置。但不去理会专注与谜团本身而去关注氛围和情绪,你会得到更多乐趣。这不是传统式悬疑片那样让观众拥有远超于角色的全盘信息然后安详俯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而是让人置身其中,跟随主人公的视角心境一起体验洛杉矶光怪陆离的世界。当你正真浸入其中,反而会对很多发生有所明白。

第二遍去搜查影片细节之后,我联想起另一部同为18年戛纳主竞赛的影片《燃烧》。都在讲一位底层男人寻找下落不明心存爱恋的女人。而在探寻过程中不断有不可捉摸,十分蹊跷的谜团发生。这两部片子也都最后或明或暗地阐释废柴们求而不得的女人最终主动投奔向上层富人。更重要的是,两部电影都展示男主反抗的方式或发泄的途径都只是——意淫。只不过李沧东为这一动作设有更圆满的铺陈在于刘亚仁是有着渴望创作的作家身份。电影最后他想象自己拿刀捅了上层人也是主观去构建。

这一部的加菲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妄想症患者,并没有自我意识到自己的癔症。导演没有直接说出而是模糊掉虚实界限直接程现男主的头脑活动。影片后段频繁出现离奇的杀人事件和人物抽风一样的神情,我一边兴奋一边认清这都在胡扯呢。

男主奇幻历险一幕

男主第一次手冲的图片

正如《燃烧》里女主倏忽消失让男主匪夷所思一样,加菲对一夜之间隔壁房屋空无一物倍感疑虑。房东的解释似乎在隐瞒什么故意不说。可最后有一处细节交代,当男主因拖欠房租过久而面临门口警察和房东的强制搬出命令,也是在夜晚进行,且房东也非常强硬地吩咐加菲立刻搬出,是一旁警察提出再给予一天时间。所以很可能女主就真是因房租而连夜搬走,继而靠出卖身体去依托富人。这么看男主整一部电影费力去追逐的全部荒谬无意义。再进一步对男主作心理分析,其实也已经看到有从构图上分析指出影片反复冒出的狗杀手就是男主本人,那从心理角度出发,男主几次幻想面对着女性不断发出犬吠的压迫。遭到杀害的狗死前拼命发出叫声变成男主潜意识恐惧的来源。

关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我思酌许久。他的这一套探寻过程不像是《燃烧》那样着重于反映韩国现实社会,探讨韩国贫富差距问题,李沧东导演是在以人文情怀关注着男主角那样的人物。但这里却感觉恰相反,导演只是借助男主病态的大脑为窗口,核心即打造一个似梦迷离,诡异错乱的世界。可作为戛纳主竞赛影片,我想必然不仅限于此,自己就又咂嚼试着拉扯出一条表达脉络。

影片不断给展现出当代社会各个媒介。游戏,广告,音乐,杂志,电影,电视。男主一位朋友和他在家玩超级玛丽时说到:“我们那一代人啊,都沉迷电子游戏、密码、外星人。。。。一百多年前的时候,任何一个蠢货都可以在树林闲逛,随意翻起一块石头,就发现了无与伦比的事物,那个时代结束了,那些让一切显得意义非凡的困惑感不复存在,我们渴望神秘,因为神秘已经消失殆尽。”

种种流行文化渗透侵略每个人的生活,无可避灭的在我们精神世界当中占有统治地位。片中那位比男主更加神经质的漫画家提出多种荒诞不经的阴谋论,但其中说到广告中设计暗含性暗示与软色情确是事实。说到底,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皆是他人考量开发,经过算计,对受众群体进行心理,需求研讨,继而精准投递到个人身边。媒介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思想管控都是真实情况。而媒介的掌控着全都是社会上层,他们筛选信息,给底层某种文化价值,那些他们所赋予的东西却成了底层真实生命当中重要组成。这些在电影中就都放在那个老头身上,而导演一定要让男主狠狠砸死他。

结合当下的大数据,媒体的智能推送。那位看似疯癫的漫画家所担忧好像不全是谬论。鲁迅在《狂人日记》借疯人疯语从看似失去理性的思绪中点明社会实际上某种真实气质。这部电影也一样。再次重复我第一遍看本片的感受是很愉悦的,人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会对不可预料的东西抱有期待。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对重复规则的生活百无聊赖,对太过明了的事物感到痛恨。好在有人会借助电影去构建精神世界,从书籍中发展想象。可是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被互联网吸引,而它所提供的往往是不具营养内涵的奶头乐。同时信息时代扼杀了人对于空白的想象。

 3 ) FUCK YOU

我没看过Ready Player One,但我可以确定去年被用来形容它的“终极pop culture电影”这个标签更适合这部银湖之底。这也是部后现代的电影,用美国人最擅长的迷幻而又浅薄的流行文化来批判解构流行文化,可能还有晚期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之怪现状。Corporate overlords给我们灌输的岂止是sexual innuendo啊,看啊人人都异化成什么样了——我们都被body snatcher入侵了——“你们这些蠢货,还没看出危险么,他们的目标是你,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失败的现代性,意义的缺失能引发极端暴力(音乐家的结局),诡异cult思想的入侵(主线的结局),也可以就呈现为,有钱人花式消磨时间寻找刺激(welcome to the purgatory! Some weird pop performance inside a glass cube! Chess party! Singing gospel in gothic attire!),进行着得体空洞的社交(主角与广告牌女孩的encounter得是年度最佳场景了——"You know, I'm working hard!"),或者巧用先进的无人机科技来填补空虚,或者就像我们的主角那样,成天看片吃垃圾食品泡妞打飞机,对每个路人美眉行注目礼,研究阴谋论,在cereal box上寻找意义。

然而那大量浅白的好莱坞和希区柯克reference可能根本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后窗窥视,比如驱车跟踪桥段里的配乐和画面过渡方式,比如壮丽的音乐家宅邸远景竟然是一幅童话——看,这位傻逼观众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线索——可你知不知道多少年来的每首流行歌里其实都隐藏着暗号——那些暗号是什么意思?我他妈哪记得,这些你珍视有加的精神食量只是我的流水线量产作业而已。你以为你能逃得掉精神消费主义?你最爱的Kurt Cobain和那把芬达吉他,那manufactured rebellion,和好莱坞电影一样都是假的。好莱坞嘛,鹦鹉学舌罢了。

而我写下这些,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徒劳的。我早早已落入了导演的圈套。

 4 ) 《银湖之底》一些有趣的致敬与彩蛋

这部片子属于老派悬疑的神叨叨的片子,主题还是很有意思,一个即将被驱逐出出租屋的卢瑟男,四处寻找一个神秘失踪的女孩,中间牵扯到各种密码邪教阴谋论,虽然有些地方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是对于真正的电影迷,不论从剧情推进,拍摄手法,配乐以及转场方式等各种技术因素上,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作品。特别是看似不经意却很用心穿插的各种致敬与彩蛋,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下面简陋说几个我能看出来的。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

1,Janet Gaynor。片子一开始男主Sam妈妈打电话提到Janet Gaynor主演的默片《第七天堂》,片中Sam从墓地醒来接到妈妈电话抬头正好看到Janet Gaynor的墓碑,片尾结束时男主回家也看到了这部片子,听到片中女主说“never look down,always look up"时,Sam也受到鼓舞从而热泪盈眶。

2,希区柯克。片中有很多致敬希区柯克的地方,很明显的有露天电影院前的墓碑,还有男主房间里的海报《精神病人》和《后窗》。

3,上图中,除了希区柯克的两部片子外,最左边的是,Boris Karloff主演的《两傻查案记》,恐怖迷对Boris Karloff应该很熟悉,他因为参演了经典恐怖科幻片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和科学怪人的儿子而出名。而右边第二张海报则是由Bela Lugosi主演的恐怖片《狼人》的海报。

4,玛丽莲·梦露。Sarah和Sam躺在床上电视里放的片子是《愿嫁金龟婿》,Sarah房间也贴着这张海报,片中三大女主梦露,贝蒂和劳伦·白考尔也按戏中造型被做成了玩偶摆在电视旁边。另外Sarah后来在Sam的臆想中泳池戏水的戏也致敬了梦露的《濒于崩溃》。

5,还有两大经典海报,《海底两万里》和陀螺《水形物语》的致敬之作《黑湖妖谭》,这两个片子科幻恐怖的主题也对应本片片名《银湖之底》。

6,截图中除了上面两部,还有一部经典恐怖老片《吸血鬼》,和另一部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改编的电影《战地春梦》,后面这张海报正好出现在Sam怒而砸烂作曲家的头之后提着枪回到家的场景里。

7,电影一开始,男主和炮友啪啪时的镜头墙角里贴着奥森威尔斯大名鼎鼎的《上海小姐》的海报。

8,片中还有一段经典原版视频,一个男人对着屏幕怒吼"Look, you fools! You're in danger! Can't you see? They're after you! They're after all of us! Our wives, our children, everyone! They're here already! YOU'RE NEXT!" 这部片子就是来自经典科幻恐怖片《天外魔花》。

9,Sam和女主啪啪时,墙上还有个海报不太明显,是62年的科幻恐怖片子叫《不死之脑》。

10,另外片子一开始Sam和炮友啪啪完事后烟聊天的时候聊到第一次打飞机时看的杂志,镜头给到杂志封面,上面有一行小字,也提到一部邪典情色片子叫《娃娃谷》。女炮友说自己第一次是在《Charles in charge》重播的时候,后面这部应该是一个家庭青春剧。

11,另外,片中还有一个很好玩的角色设定叫猫头鹰之吻,还给出了具体的漫画和真人形象,类似吸血鬼科学怪人和狼人一样的设定,也足见导演对老科幻恐怖题材的兴趣。片中还提到英年早逝的詹姆斯迪恩,约翰尼戴普和格蕾丝凯利等著名影人。

12,另外就是和石头姐的拉拉蓝串场同框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哈哈。

13,最后一个很好玩的是,Sam和Sarah在床上聊天时,Sam注意到Sarah腿上有一个动物纹身,然后问她是不是永久的,Sarah回答说是一次性的糖果贴纸。认真地看了好几遍那个动物,基本可以肯定是一只贱贱的加菲猫!!哈哈!!

 5 ) 宅男拯救女神,谁来拯救宅男?

又是拖欠房租的一天。

诡异的大字标语写满橱窗,胶片唱机的声音在空荡的街上盘旋。

天使之城阳光明媚的四季背后,藏着一个冷色调的加州洛杉矶。罪恶、麻痹、幻象……

“你问我会不会有一天厌倦你,我的心是否将失去对你的渴望——不可能,我的爱。”

报纸头条里,梳着史蒂夫·泰勒发型的乐队主唱,一手挽着一个烟熏辣妹;

油腻的快餐店柜台后,美得不真实的金发女郎,看都不看我们的屌丝男主一眼。

冰蓝色的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山姆并不是讨喜的角色

第一眼,一切都是混乱的:

散落在一处的拥挤房屋,随处飞来的臭鼬尸体;出租屋后那片小游泳池,佯装着从未存在过的情调。

导演似乎在试探观众:你听到我抛出的问题了吗?

每个人身上的生机都好像即将被夺走,冷漠、窥视、藏匿中,偶尔能碰见一点善意——

黑色的大幕已经挂好,山姆持着仅有的温暖火光,行走在七月下旬的暮光里。

不,我们看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这幅画上布满泥点,处处都是偏差

绯红天际线和反光的高楼之下,是一片不堪与失调

跟随着他拖沓的步伐、慵懒的视角,我们走进一个华丽与破败交织存在的社区,走进这个天堂与地狱穿插前行的城市。

山姆寻找着昨晚的女孩,却在侦探的角色扮演中,掘出了这片山谷深处最骇人的秘密

他想挣脱,都已经晚了;当洛杉矶在他面前掀开神秘面纱,他不能逆转已直视过的东西。

可他真的能救回突然消失的姑娘吗?这期间牵扯到的千丝万缕,又怎么会放过他。

巨大的现世机器,将每一个行人捞入搅拌轴承,压出令人胆寒的模板,迷惑了无数双眼。

在这里,你寻找不到答案;因为真相,藏在那银湖之底

[银湖之底]

01

犯罪与情色

暗处的战场

黑色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一个落魄的主人公(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魂藏得很好,但这次不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女郎,一宗难解的案件,无数次艰难的决定

构成黑色电影的主要元素,往往是以上几点,加上个令人窒息绝望的大环境

但真正论核心,是很难定义的——

不像其他类型的电影通常有个明确的表意标准,黑色电影中的价值观、主题,总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样,混沌不清

因为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山姆的日常,偷窥穿比基尼的邻居们

除了山姆墙上的海报,这是最明显的致敬希区柯克片段

[后窗]中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男主角偷窥邻居,是为了打发难耐的养伤时光;

而在[银湖之底]中,山姆的窥视行为只是欲望的外化,一个死宅的顽劣趣味。

“偷窥”这个逾越了道德界限的元素,放在这些片里会让人生厌吗?并不会。

因为走进此类电影的一刻,观众已经把善恶观边缘擦拭模糊,将行为准则全权交给了故事主人公——

我们不再去判断主人公某种行为的好坏,我们更多的是在试图理解他或她的一切行为,将其合理化;角色的真实感,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观众们也想凑到山姆的望远镜后面,看看他都瞧见了什么。坐在银幕前的偷窥欲,难以抵挡。人类原始本能,此刻也顾不上不好意思承认。

再比如暴打熊孩子的片段,起因是熊孩子朝他和别人的车撒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熊孩子咬牙切齿,却不大可能真的像山姆这样实施惩戒手段——

但山姆这样做了。是他挑起的事端吗?不是。他打了未成年对吗,对的。所以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观众们,有没有产生共感,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借漫画隐喻整部电影走向(背景是加菲主演过的[超凡蜘蛛侠]漫画原本)

[惊魂记]和[后窗]的海报、希区柯克的墓碑,导演在致敬大师的同时给本片定义了黑色基调

[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等科幻恐怖片海报也纷纷出现,还有电视里[天外魔花]的片段,这一系列彩蛋更加强了迷雾般的氛围。

而贯穿全片的寓言,是来自开头山姆在书店迷上的一本漫画——

“只有我知晓银湖之底的秘密,待到时机成熟,我将公之于众。”

黑色电影元素的基础之上,神秘主义色彩和阴谋论的气息,让本就晦暗的故事背景更加难以捉摸。

只不过,可怜的山姆啊,寓言里只说了秘密会被揭开,并没有告诉你下一步是什么

有人说这大量的埋梗,仿佛B级片版本的[头号玩家]

比起疯狂砸彩蛋的模式,我觉得两部电影更像的是另一个方面:

男主角都是旁人眼中的撸瑟,几乎完全没有冒险片和侦探片中、主人公若隐若现的英雄气息(请暂时忽略俩人一个演过蜘蛛侠、一个演过镭射眼的事实);

但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掌握程度可能超过了地球上99%的人口,而在这混乱的世界上他们有坚定的心之所向——

泰勒·谢里丹饰演的韦德来说,是在“绿洲”打通关、发掘神秘人物的过往;对于本片中的山姆来说,是找到那个失踪的姑娘,推倒掌权的犯罪网络。

这些,是他们不堪的生活中唯一的光芒,是他们摇摆不定的价值取舍间唯一确定的东西。

一旦触到那个光点,就是死宅的胜利

然而比起斯皮尔伯格的未来世界,反乌托邦式的洛杉矶显然是另一个维度

山姆在进行这次处处怀旧的旅程时,并非一路披荆斩棘,而是发现他遇上的事情越来越荒谬,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

除了他之外,没人意识到他们处在犯罪的中心,没人想挣脱这个“极乐空间”,没人想一探黑暗的根源

他如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如同黄金时代每一部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一样——

在这个复古的侦探故事中,他洞悉了一切,却什么也做不了

大众不想看到华丽楼宇的崩塌,他们只需要一个替罪羊

然后,就可以继续歌舞升平,维持着他们摇摇欲坠的幻象

无处不在的男性视角,也是典型的黑色电影象征

女主角的泳池戏致敬梦露[濒于崩溃],而这也是山姆幻想中的内容

山姆眼中的女性躯体男性视角下的情色元素,也与上文讲到的“偷窥欲”相呼应。

电视里的女网决赛正在直播,巴瑟尔和拉尔森击球时的叫声,与床上炮友的呻吟贴合得分毫不差。

而后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脸部周围仿佛环绕着圣光,如同在怀旧黄金时代那种仙境似的打光效果。

还有什么比一个自杀的摇滚明星更能象征阴沉气氛的呢?

科特·柯本的自杀结束了九十年代初油渍摇滚的鼎盛时期,给无数年轻人留下了不羁年代的烙印;

柯本的音乐仍在涅槃,而片中情节里,山姆被告知连最著名的那首“少年心气”都是一个巨大骗局时,他的抗拒和绝望,是流行文化倾覆的最后挣扎

——别侮辱我的智商和信仰,那是撑起我整个生活的希望啊,no, not Cobain.

还提到同样早逝的詹姆斯·迪恩,背后的好莱坞山在凝视

没错,这里有个完全不是过度解读的[爱乐之城]对应点

[无因的反叛]格里菲斯天文台从此有了无上的象征意义,在这个静谧的地标俯瞰这座喧闹的城市,再仰头望望晴朗的星空——

神秘女郎消失、亿万富翁毫无踪影、横行的狗狗杀手、古怪作曲家的惊人言论、隐于尘世的诡异组织,都不是人们关注的事。

洛杉矶真是个适合造梦的地方,却独缺解梦的人;而山姆,即将点中城市的致命穴位,却不知道他并没有规划揭秘后该怎么做的蓝图。

02

死宅之潦倒

亚文化登堂

这通亚文化大乱炖,可能让部分观众全程都看得一头雾水——

甭担心,卡司们拍得也是一头雾水。

加菲:我在片场,有太多的时间是忙着搞清楚,今儿到底特么在发生什么……

“真疯狂,没有考虑时间,做就是了。”他直言不讳,“这真是我参与过的最诡异、最放飞、最奇特的事儿。”

不过懵圈了的小伙儿,还是把自己放心交给导演

大卫颇有远见,他了解自己、知道想看到什么效果,提的要求也具体而明确,我很感激。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我完全放弃控制力,彻底把主导权交给大卫了。“尽管告诉我你想怎么做吧。”

加菲也将导演的手法和技巧,与大卫·林奇作比较。

没错,[银湖之底]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林奇式痕迹:

不仅有[穆赫兰道]那种虚实相交,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

更直接的,本片的卡司里,还有来自[穆赫兰道]的演员。(饰演漫画作者的派特里克·费斯克勒,曾在[穆赫兰道]饰演丹)

当然,也有林奇电影里,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释怀的结局

[银湖之底]和[穆赫兰道],处处可见相似的肌理

[银湖之底]的闷声狂欢之势,从诞生之初就被定好了——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和妻子坐在家里,望着好莱坞山上的房子,心里琢磨着:那上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个吊诡的想法,外加过量的咖啡因,就有了这部片子的剧本初稿,一部定位在洛杉矶的黑色惊悚片

“最开始是照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那风格拍的,对希区柯克和林奇的致敬也自然而然出来了。”

对于电影史中描绘的洛杉矶、人们看待这个城市的视角,米切尔十分着迷和热爱。

于是,那些彩蛋、梗和经典电影桥段,在他写作的时候,都主动跑进了他的脑海。

故事无关个人感受,但导演的“组成部分”都在角色里

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

不仅塑造了美景,还反映出人物复杂动人的情感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成为一种黑暗而扭曲的幻象。”

整部电影充斥和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奇怪符号

片中的故事像电影本身一般神秘

巨大的谜团,忽隐忽现的暗示,藏匿的可能性……

大量的流行文化灵感,恐怖传说和现代人文社会的对接,美国梦与神话的溃败,戏剧化的罪恶转折;

色彩缤纷的来往人物,银湖畔的混乱社区——

米切尔从自己身边汲取无数元素,然后将男主角塑造成矛盾至极的形象,拥有奇特的魅力,可爱又糟糕;既私密、又普世。

这是导演对洛杉矶这片惑人迷雾的拷问,其实更是一封写给天使之城的情书

想要从中得到启示,无疑需要时间

如同透过百叶窗窥探春光的山姆一样,观众要找到答案,同样得踏上一段心灵之旅

银色湖水的底下,藏着数不清的欲望,沉淀着无数梦魇

男主角惨兮兮的状态,和他想要的生活模样,在电影中化作一个个文化符号,化作他追寻真相的冲动渊源。

这部怀旧的、浪漫化的黑色电影里,那种黑暗和沮丧、甜蜜和丑陋,虽由大量的虚构排列而成,却真实得令人发指,充满激情地挑战着观众的神经。

没看懂?没关系。

听听导演的建议,多看几遍,自然会明白[银湖之底]里的天堂和地狱。

参考资料:

[1] Spider Man in the Hollywood Hills | Eye For Film

[2] Andrew Garfield left confused while film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Youtube

[3] David Robert Mitchell On Cannes-Premier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Deadline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6 ) 好莱坞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产生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自身的神话。单纯的丰盛取代了(以灵魂为交换)带来的黄金和财富的魔鬼。而丰盛的契约取代了与魔鬼的协议。另外正如魔鬼最令人恐怖之处,从来都不在于其存在,而在于人对其存在的相信一样——同样的丰盛并不存在,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它就会成为一种有效的神话。—— 鲍德里亚 《消费主义》”

《Under the Silver Lake》最近频频出现在友邻的年度十佳中,在标记“想看”后的335天的凌晨两点半,终于看罢,喜爱至极。一看导演,倒也不意外,前一部作品是《It Follows》,也是2016年最惊喜的恐怖片,分外喜欢。同前作相比,导演依然是喜欢用隐喻的手法,只不过这一次讽刺的对象由青少年性病传播变为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全片像一部“洛杉矶提喻法”。

如果说从《It Follows》惊诧导演David Robert Mitchell对于“恐惧”的另类的解读以及对于电影节奏的把控,那这一部导演把自己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迷弟气质表现的淋漓精致。全片从加菲饰演的失业宅男家中的装饰海报到漫画家藏品,都隐藏着各式好莱坞作品,其中更不乏一些经典的B级片、早期恐怖片供影迷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影片从一开局就透露着一种老派:不断渗入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彩色电影的画外音;主角的对白的声音处理也显得很复古;公路追踪戏的镜头都还是淡入淡出的手法,我上一次看到这么用的电影还是《La La Land》; 整个解谜的过程多少都效仿出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感,除了明目张胆的贴海报、立出希胖的碑,小号和弦乐以及鼓点的配乐使致敬环节更加明显。

好莱坞古早恐怖片海报

擦玻璃女孩身穿的是The Door 乐队的主唱Jim Morrison

男主角的心头好 柯本 吉他后来成为复仇武器

除此之外,导演本人大概还是位恐怖爱好者。除了早期恐怖电影的海报,整个男主角的设定完全犹如从Lovecraft小说里走出来的男主人公一般:终日痴迷解密,沉迷神秘主义漫画;与社会脱节,失业在家但并不担心因拖欠房租面临被驱逐;露宿公墓,沉迷密码学和阴谋论,妄想从倒置的乐曲中找到暗藏的玄机,坚信现代文明背后有人在暗中操控,这一情节设置简直就是爱手笔下男青年的复制品。提及这一点,虽然全片并无提及手艺大师或者任何克苏鲁神话,但整体却透露出一股克总精神内核:由现代科技(手机、电话、电视、电影、任天堂游戏)和流行文化(古典音乐“欢乐颂”,摇滚乐“大门”“小妖精”,朋克音乐“柯本”等等)构成的现代文明非常脆弱,在原始蛮荒面前不堪一击。这一看法在全片与音乐家对话的一场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全片我最为触动的部分。供奉着价值连城乐器收藏厅堂中,垂垂老者被定在钢琴前一刻不停的弹奏:从萨蒂到贝多芬再到柯本,中间纵横百年,均是出自一年之手

均出自一人之手

这样大胆的假设,还不是最令我震动的部分。其后而来的,便是犹如爱手艺一般冷酷的反讽:

但就是这样违背了正常科学、人类生理寿命的人,在顶级的资产阶级面前,也毫无自由意志而言。当男主看到柯本的吉他,谈及作曲家已经获得一切时,作曲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和难言,让我想到是否这样存在百年、创造出经典的人就这样沦为食物链顶端的消费享乐的工具罢了!即使在开枪时,这样的琴声也从未停止或者说不准停止,就这样把为普通阶层视为精神偶像的艺术家定在这琴凳上几百年,何其可怖!还有一处细节值得一提,说到动情之处的作曲家在道出真相之时,弹得正是来自Pixies乐队的《Where is my mind》,先不谈歌名的暗讽,这一首歌在电影中最出名的一次出现应该是《Fight Club》的结尾:

搏击俱乐部著名结尾

当代表着现代资本的金融大楼全部崩塌的时候,人类的自由意志到底在何处?物质和文化能否代表人类本身的存在?而这些在《Fight Club》中有更加露骨的表达:

所以当被告知拯救你的精神偶像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伟大,你也不会因此成为“special snowflake”,男主角Sam如同爱手艺笔下的民科、舰长、极地考察队员、地质勘测家在科技不能解释的恐惧面前失去理智,从而手刃了艺术家。

手艺大师对于被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点亮的人类文明充斥着悲观态度和毫不留情的反驳,在其笔下刻画出的全球神秘恐怖事件中,即使是被理性支配的精英分子也会在现代科技难以解释的恐惧中失去心智。而本片中,导演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具体到现代文明中的消费主义,更是抛出现代文明亘古千年可能也只是被无形的手来操控的阴谋论。更有甚者,在一种隐匿的符号中,即使宗教成为科学尽头的避难所,也有可能是全部是虚构的高级概念。正如片中出现的带有宗教气质的乐队,三女一男的设定实则与最后追寻永生的富豪和三个妻子是毫无二致的。

漫画家的设置也非常爱手艺了

对于这种悲观的刻画,除了作曲家对谈,利用动物的隐喻也是表现之二。片中一直不断出现动物的刻画,从摔死的松鼠、袭击人类的臭鼬、美元中隐藏的猫头鹰、往往关键时刻出现郊狼、再到贯穿全片的宠物狗被虐杀。而关于猫头鹰的暗指,使我想起在蝙蝠侠New 52漫画中的《蝙蝠侠:猫头鹰法庭》和《蝙蝠侠:猫头鹰之城》,描绘的都是隐藏在哥谭地下、潜伏百年的精英权贵暗中操控城市的故事。除此之外,其中在郊狼出现时,曾有一处重要的提示:

我们创造的经济与文明,在土地上高屋建瓴,其实一切都受制于更为低级的生物,人的神圣性是不存在、不值一提的。另外,导演设置了一个流浪汉之王的角色去深化这种想法。男主在深夜对流浪汉进行抨击时,殊不知整个阴谋论背后除了暗中操纵的阶层顶端,负责收集信息、被安拆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眼线正是流浪汉。在漫画家给男主的流浪汉暗语手册中,暗示这种符号充斥着整个城市,而最后也是引领男主走到了好莱坞禁地。

至此,更为粗浅鄙薄的人已经在宏大的布局当中,而芸芸大众却浑然不知。高度文明被原始蛮荒操控时,人类的精神文明被贬低的一无是处,被戏谑,被嘲弄,脆弱,不值一提并可以随手毁灭。如《2001:太空漫游》所描述的,冷静审视过整个地球文明后,精神文明成为消费方式、资本积累中的一环,成为衍生品,地球就是一块废弃的停车场。

如果郊狼暗指权贵阶级,臭鼬暗指流浪汉,那深夜失踪又被虐杀来完成某种变态的满足感而消费,恍惚中看到狗吠的女孩们,小狗们暗指的对象就不言而喻了。虽然从片头开始就不断出现警告的“当心小狗杀手”,但没有人意识到真正的杀手真凶是谁。而对于两次出现的广告牌,最讽刺的是,原本隐形眼镜广告牌上出现的“I can see clearly now”被替换成了暗指金拱门的小丑,十级嘲讽。

片头就出现的巨大提示

消费者自身就是被愚弄的小丑

而有趣的事,除了对流行文化的指摘,对快餐文化也影射不少。垃圾食品成为打着“爱”的名义进入主流餐厅;披萨盒上写出唱片暗含的秘密;每一盒麦片里能找出寻宝地图——人类被快餐文化“拯救”,然而得道升天的秘密隧道也可以指向超市的食品冷藏柜。

除消费主义之外,导演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好莱坞,还在刻意批评纵欲享乐主义。女演员试镜时的包臀裙、可以随时走进的歌舞声色的派队、可以随时召唤shooting star、小男孩在汽车上的不雅涂鸦,性如同排队气球女孩的身上的斑斓气球,在觥筹交错中任何人都可以品尝,获得廉价的快感。

在任何年代,女孩都可以是商品

鲍德里亚在《消费主义》里提到:

“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产生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自身的神话。单纯的丰盛取代了(以灵魂为交换)带来的黄金和财富的魔鬼。而丰盛的契约取代了与魔鬼的协议。另外正如魔鬼最令人恐怖之处,从来都不在于其存在,而在于人对其存在的相信一样——同样的丰盛并不存在,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它就会成为一种有效的神话。

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时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消费唯一的客观现实,正是消费思想…至少就消费而言,它作为消费社会,作为思想消费自己。”

而我们就在这种消费主义中,逐渐分不清真实和梦境,如男主一般,堕入无尽的神秘的符号于迷宫中,只能追寻身体短暂的快感,任由大厦缓慢崩塌,永远不知那只鹦鹉说出的究竟是什么秘密。

 短评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11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1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2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2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44分钟前
  • 悠客
  • 较差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5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很差

天天吃垃圾食品撸管打电动沉迷弦外之音的宅男是不会有加菲这种身材的好吗!pop culture 心里苦,这部才是真·3faces😂村夫实力出镜,以及讲真我能看俩小时超级玛丽

59分钟前
  • 🌈哈尼
  • 还行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1小时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