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剧情片美国1995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科利,维克多·斯勒扎克,吉姆·海尼,莎拉·凯瑟琳·施密特,克里斯托·弗克朗,菲利斯·里昂斯,戴布拉·莫克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廊桥遗梦 剧照 NO.1廊桥遗梦 剧照 NO.2廊桥遗梦 剧照 NO.3廊桥遗梦 剧照 NO.4廊桥遗梦 剧照 NO.5廊桥遗梦 剧照 NO.6廊桥遗梦 剧照 NO.13廊桥遗梦 剧照 NO.14廊桥遗梦 剧照 NO.15廊桥遗梦 剧照 NO.16廊桥遗梦 剧照 NO.17廊桥遗梦 剧照 NO.18廊桥遗梦 剧照 NO.19廊桥遗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瞬间至永恒

电影有没有可能超越文字?把一本通俗流行小报文学烂书变成一部经典电影,伊斯特伍德做到了,这部电影就是<廊桥遗梦>

我看的那本小书,用的是电影海报做封面,情节早就忘却了,语言的小报文学感,至今犹存,我记得当时我掷书大笑:哈哈,美国也有这种书呀!
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这部电影,却看得人欲罢不能,久久难忘。
他们硬是把一个通俗的伤感言情故事升华为理想与责任热情与幻灭的高度。

年纪渐长,你就会逐渐产生人生的幻灭感,感到恐慌,对平凡的生活产生焦虑,有种『人生终将一事无成的恐惧』,据说,年纪再大点儿,连这种恐惧也会消失,就变得麻木、混吃等死了。

故事就发生在女主角从恐惧到麻木的间隙,一切美好都是从桥头上的一个玩笑开始的,她经历了人生中美好的四日和持续了后半生的绵绵不绝的隐秘爱情。
她来自意大利,二战结束时,多少美丽可爱的意大利姑娘因为自己编织的少女梦幻,跟随粗犷的美国大兵远嫁美国,等待她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农场、牛圈、大型拖拉机,一日三餐,子孙绕膝.....孩子们的生活在展开,她的生命在枯萎。

电影中的厨房,大多在表现女主角枯燥的生活和绝望的人生,比如在《革命之路》里,温斯莱特仔细的切土豆洋葱,旁边是滋滋冒烟儿的煎牛排,然后她仔细的洗刷大大小小的盘子,这样的场景就是大部分的人生,周而复始,很少令人感到温馨而是令人感到绝望,又如在《东京铁塔》里,甜蜜满怀的女主角煮了食物却等不来情郎后的怒火万丈,像《美味关系》和《浓情巧克力》这样的厨房浪漫是非常少见的,以至于看上去如梦幻一般不真实,仿佛只能存在于想象当中。

美国小镇的红土,斯特里普的红色皮肤以及夏末的夕阳,浓郁燥热的色调营造一种被无聊生活炙烤的焦虑与不安。这时国家地理摄影师出现了,就像一只蝴蝶飞进她的窗口,而他又是如此的粗犷又不失绅士风度,儒雅风流彬彬有礼,他很绅士的在桥下采了一束花送给她,感谢她的帮助,爱情使人变成天才、灵光乍现,她开玩笑说:那花是有毒的,然后看着他惊慌失措的样子,开心的大笑,瞬间回到了梦幻的少女时代。

她有着大部分女孩少女时代会做的梦:有个武士踩着七彩祥云带她去周游世界,去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数不清的惊险刺激、浪漫与温情。这样的梦做上一生都不会醒,她们相爱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虽然爱情只有短短四日,但却是如此完整的包含了爱情里所有的贪欲嗔念和痴狂,她们做饭、做爱、做倾心之谈,她因为他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女友而醋意横生大发雷霆。她担心相爱容易相处难。她担心他只是一时的心动而不会永远的爱她。。。。。

那个上升时期的美国,新教伦理统治下的小镇,通奸与偷情需要面对巨大舆论压力,几乎会毁掉她和亲人的人生。然而她惧怕的并不是这些,但念及家庭她还是放弃了私奔,最后的烛光晚餐,就要分东西,明天不再有关系。。。。

她冷静的迎回丈夫和孩子,就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大雨中,摄影师等着她最后的决定,她握着车门把手都握红了。。。。。。摄影师绝望的上车,飞驰而去,他终于没有证明自己的真心,怀着忧伤与惆怅离开了。

影片结束来看她的选择,也许真的是最好的结局,生不同寝死同穴,她爱着丈夫和家庭,也爱这段梦幻一般的『外遇』,她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她用这四天来抵抗命运,给她微不足道的一生一个交代,也释去了人生的焦虑,甚至,她留给儿女的遗物--6大本秘密日记--重新开启了一双儿女的人生。从此他们再也不愿忍受各自不理想的生活,我想,作为母亲,这是最伟大的遗嘱。

感慨良久,我不觉得这仅仅是部『中年出轨』的爱情电影,她在命运面前倒下了,就如一个明知是赴死的挑战者,她用自己的生命让命运的利剑在她身上留下了破绽,给下一位挑战者留下了重要的参考。并相信最终有人能够获胜。

所以,诸位再也不要忍受庸常的生活,再也不要把梦想埋在土里。

 2 ) 情书

亲爱的弗朗西丝卡:
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知道你何时能收到此信,总是在我去世以后吧。
我现在已经六十五岁,我们相逢在十三年前的今日,就是当我进入你的小巷问路的时候。
我把宝押在这个包裹不会扰乱你的生活上。我实在无法忍受让这些相机躺在相机店的二手货橱窗里,或是转入陌生人之手。等它们到你手里时,已经是相当破旧了。可是我没有别人可以留交,只好寄给你,让你冒风险,很抱歉。
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三年我几乎常年是在大路上。我接受所有我谋求得到的海外派遣,只是为了抵挡给你打电话或来找你的诱惑,而事实上只要我醒着,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这种诱惑。多少次,我对自己说:“去它的吧,我这就去依阿华温特塞特,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弗朗西丝卡带走。”
可是我记得你的话,我尊重你的感情。也许你是对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五从你的小巷开车出来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艰难的事,以后也决不会再有了。事实上我怀疑有多少男人曾做过这样艰难的事。
我于一九七五年离开《地理杂志》,以后的摄影生涯就致力于拍摄我自己挑选的对象,有机会时,就在当地或者本地区找点事做,一次只外出几天,经济比较困难,不过还过得去,我总是过得去的。
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着皮吉特海湾。我喜欢这样。似乎人老了就转向水。
对了,我现在有一条狗,一条金色的猎狗。我叫它“大路”,它大多数时间都伴我旅行,脑袋伸到窗外,寻找捕捉对象。
一九七二年我在缅因州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一座峭壁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踝骨,项链和圆牌一起给跌断了,幸亏是落在近处,我又找到了,请一位珠宝商修复了项链。
我的心已蒙上了灰尘。我想不出来更恰当的说法。在你之前有过几个女人在你之后一个也没有,我并没有发誓要保持独身,只是不感兴趣。
我有一次观察过一只加拿大鹅,它的伴侣被猎人杀死了。你知道这种鹅的配偶是从一而终的。那雄鹅成天围着池塘转,日复一日。我最后一次看见它,它还在寻觅。这一比喻太浅露了,不够文学味儿,可这大致就我的感受。
在雾蒙蒙的早晨,或是午后太阳在西北方水面上跳动时,我常试图想象你在哪里,在做什么。没什么复杂的事----不外乎到你的园子里去,坐在前廊的秋千上,站在你厨房洗涤池前之类的事。
我样样都记得:你的气息,你夏天一般的味道,你紧贴我身上的皮肤的手感,还有在我爱着你时你说悄悄话的声音。
罗伯特·潘·华伦用过一句话:“一个似乎为上帝所遗弃的世界。”说得好,很接近我有时的感觉。但我不能总是这样生活。当这些感觉太强烈时,我就给哈里装车,与大路共处几天。
我不喜欢自怜自艾。我不是这种人。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不是这种感觉。
相反,我有感激之情,因为我至少找到了你。我们本来也可能像一闪而过的两粒宇宙尘埃一样失之交臂。
上帝,或是宇宙,或是不管叫它什么,总之那平衡与秩序的大系统是不承认地球上的时间的。对宇宙来说,四天与四兆光年没有什么区别。我努力记住这一点。
但是我毕竟是一个男人。所有我能记起的一切哲学推理都不能阻止我要你,每天,每时,每刻,在我头脑深处是时间残忍的悲号,那永不能与你相聚的时间。
我爱你,深深地,全身心地爱你,直到永远。
最后的牛仔:罗伯特

 3 ) 资中筠:热潮退后话《廊桥》

  大约四年前,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应出版社之约翻译了《廊桥遗梦》(直译书名应为《麦迪逊县之桥》)。不意这本小书一下子变成了热门畅销书,一时间大有"满城争道"之势。译事本是我的余事,而且是业余之余。在正业学术研究之余有时心血来潮写点杂感、散文一类,然后行有余力,作为一种调剂,做些翻译。这"余力"就很有限了,所以我翻译的原则是以自娱为主,作品-般远离"正业";同时须得我认为真正有价值,值得介绍的。80年代翻译了巴尔扎克和薇拉·凯瑟的作品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当然当时选择巴尔扎克还有不使自己法文荒疏的目的。但是《廊桥遗梦》却非我的选择。时值盛暑,我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外交史》80万字的稿件正集中在我手里,处于最后统稿杀青阶段,凡是有从事学术著述体验者都可以想见这个阶段之艰辛,挥汗如雨,苦不堪言,不必尽述。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来问,有一本美国畅销小说希望我能承担翻译,并且要尽快完成。我听到"畅销书",就本能地心怀警惕,要求先看了再说。读过之后虽未有所打动,但觉得至少品味不低,还有某种美感,觉得在为那本大书苦斗之余。可以当作一种消遣,如同吃冰棋淋一样,于是就接受下来。原文文字流畅,译起来毫不费力,速度和抄书差不多,中文共八万宇,每天休息时间弄一点,两个月交稿,果然起了休闲作用。与此同时,那80万字定稿也接近完成了。我非作家,没有笔名,但是这一次却不想署真名,胡乱起了个名字,因为觉是这在我纯粹是发了个岔,至今在我的履历表中从不把这本书列入著译作。
  不料无心插柳却引起了"轰动效应"。在《廊桥》热的高潮中有的读者开始对译者产生好奇,不断地叫阵。后来终于纸包不住火,真名被曝光了。于是有一阵电视台记者来访,家里电话不断,各种报纸约稿,提问等等,我的平静的生活忽然因此热闹了一阵。对于这一切,我都以不变应万变,坚决不以任何方式因《廊桥》而公开露面。越是炒得热闹,此意越坚,以至有时在电话中对素不相识,楔而不舍的记者(或自称记者)发了点脾气。现在应该交待一下我当时的心态,那是一种逆反心理:在我所有的工作中,这是付出劳动最少,在价值上也是最轻量级的,尽管这不是一本坏书,我也没有说过根本不值一顾这样的话。我认为我的任何作品都比这值得关注。1994年我在南京讲学,适值《战后美国外交史》出版,有学生告诉我他已经在书店中买到,等我跑去看,已经不见,问店家,说是这类书进数很少,售完为止,与此同时,我恰好见到书架上插有我译的巴尔扎克(已再版过),而在显著地位的桌上以及架上平摊着放的却都是《廊桥遗梦》。那《外交史》是凝聚了包括我在内的多名学者积三、四年之久的艰苦劳动之作,与《廊桥》的命运成鲜明对比,就本人而言,三种作品的劳动与遭遇正好"倒挂",当时就令我感慨系之,自己跟自己比,心理不平衡。再者,我本非名人,也无意求名,不论如何总不该以这本小书出名,让人一看到资某人的名字先和《廊桥》挂钩。这就是我坚决拒绝在热潮中露面之故。我为巴尔扎克和薇拉·凯瑟都写过书评,对这本书既不写书评,也不参加有关的讨论,也是为的不愿凑热闹。
  现在热潮已退,却有一些由这本小书引发的想法欲求一吐为快。我所见到的评论大多着眼于爱情与家庭以及与之有关的价值观。电影我始终没有看过,据说更加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这一面。似乎很少人注意到书中所表达的另一层思想,就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逆反。(根据不可轻易言元的原则,不敢肯定一定没有,因为我并未到处收集评论,看到的大多是热心朋友剪寄的)。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就是这一逆反的化身。他的一切言论、行为都是竭力挣脱市场化了的世俗的枷锁,追求归真返璞。作者借金凯之口有一段简炼而精彩的关于市场扼杀艺术的讲话,里面有许多警句。他摄影所追求的是反映他自己独特的精神、风格的东西,要设法从形象中找到诗,但是这不合编辑的口昧,因为编辑想到的是大多数读者,是市场。下面一段话十分精辟:
  "这就是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谋生所产生的问题。人总是跟市场打交道,而市场--大众市场--是按平均口味设计的。数字摆在那里,我想这就是现实。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可能变得非常束缚人。
  "以后我准备写一篇文章题为《业余爱好的优点》,专写给那些想以艺术谋生的人看。市场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扼杀艺术的激情(重点是本文作者所加)。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以安全为重的世界。他们要安全,杂志和制造商给他们以安全,给他们以同性,给他们以熟悉、舒适的东西,不要人家对他们提出异议。
  "利润、订数以及其他这类玩意儿统治这艺术。我们都被鞭赶着进入那干篇一律的大轮子。
  "做买卖的人总是把一种叫做'消费者'的东西挂在嘴上。这东西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个矮胖子穿着皱巴巴的百慕太短裤,一件夏威夷衬衫……,手里摸着大把钞票"。(译本第54-55页)
  在另一处,金凯提到了现代科技和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使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退化。在"旧世界"里,人强壮而敏捷,敢作敢为,吃苦耐劳,勇敢无畏。而今电脑和机器人终将统治一切。人类操纵机器,但不需要勇气和力量,也不需要上述那些品质。"事实上,人已经过时,无用了"。连性爱都可以用科学来代替。组织起来的社会、矫饰感情、效率、效益等等使人失去自由驰骋的天地。更有甚者,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发明自相残杀的新武器正在毁灭自己。
  我认为这是在那个爱情故事背后贯穿全书的思想。罗伯特·金凯其人也是按这样一种理想塑造出来的。这种思想推向极至,就产生了《从零度空间落下》这篇近乎荒诞派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还原到原始人。进而一直蜕化到生命起源之前。

 其实,艺术与谋生的矛盾,市场扼杀艺术激情,这差不多已是共识,中外皆然。而且这种哀叹非自今日始,不过于今为烈。任何生活在现代的人只要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或者到商场走一圈自然有体会。每当我参观中外艺术博物馆时都有这种想法:而今后,人类还会创作出这么美、这么精致的艺术么?主观上还有这个耐心,客观上还允许这样从容么?近两年有机会相继参观了两次新建的上海博物馆,那神妙的二千年前的青铜器使我心灵颤栗,而在玉器馆中我更进一步发现,真正产生震撼力的美不可言的艺术都产生于商周时代!过去每见到这类古代文物总不免肃然起敬,惊叹我中华民族之早慧,但是没有那样突出地感到早期艺术之不同于后代。也许要归功于"上博"的灯光精巧和陈列得法,使观众能尽情细细欣赏每一件陈列品,同时也就突出地觉察到时代的差异。在那里。处于20世纪末的我特别为公元前20世纪的艺术家(那时有这称号么7)的那种永不可再的纯真、朴实而又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激情所震动。与方今由西方传人的那种故作粗拙以示返璞的风格不同,那是在工艺上也相当精致的。后世艺术家提倡师法造化,我想那时的人就生活其中,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那种本能的感受自非今人可比。到汉以后,特别是东汉以后,就渐趋雕琢、繁琐,离自然越来越远,到清朝的叠床架屋刻意雕琢就匠气十足了。这里的区别在于创作的动力是自发的创作欲还是为满足别人的需要,即使不是面向广大的市场也是为了取悦宫廷贵族。这是指手工艺品。至于书法绘画,一直到近古多半还是文人自娱之作,既不是为出售谋生,也不是为献给王侯,所以情况又有'所不同。这里不是要讨论艺术史,我也没有这个资格。我要说的只是在"上博",特别是玉器馆的感受。这感受与《廊桥》中金凯的议论和追求是--致的。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中国这样一部辉煌的文学史(不包括现当代),特别是诗词部分,大多是读书人官场失意的业余之作,而且决不是卖文为生的,才见真性情。罗伯特,金凯没有中国士大夫那样的条件,他为追求自己的创作自由,把生活降到贫困线以下,最后潦倒以终。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只能如此。
  另一个问题是科技高度发达是否会,或者已经造成人的异化和退化。一切用机器人、电脑来做。人将不入。不但失去了个性、激情和艺术创造力,而且体魄弱化,智力也被扭曲、退化。可能有极少数的天才不断发明出各种代替人力、人脑的新玩意儿,而操作这些玩意儿的绝大多数芸芸众生所需要的智力却越来越简单、低下。"傻瓜"照相机之命名——十分说明问题。就是那少数发明者的智慧也日益狭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跟着一个大轮子转,越转越快,身不由己。沿着命定的轨道不断发明创新本身就是目的,对人类是祸是福或者来不及想,或者想也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百代先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透的智慧和拥抱自然的博大胸怀还能再有吗?今世能出现盖茨,但还会产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的先秦诸子吗?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和人的道德智慧都高度发达,因此人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谋生而有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来随心所欲地从事艺术创造。也许目前这个阶段是人类通向那个美好境界所必经的炼狱。但愿在这过程中人没有异化成非人,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族类的生存条件没有被人类自己破坏掉。当然这种杞人优天不论是否有根据都是无能为力的。人类还是会争先恐后地不断发明征服自然和征服自己的手段,跟着那个大轮子转。像《红舞鞋》里的舞人一样一直转下去,无法停下来。不管儿童是多么纯真可爱,童年是多么值得留恋,人总是要长大乃至衰老,这是无法抗拒的。因此金凯这样的典型只能是"正在消失的物种"。
  书中的爱情故事如果单从弗朗西丝卡的角度看,不算新鲜:一个嫁到边远小镇本性有点浪漫气质的少妇,丈夫善良而不解风情,生活平静而乏味,因某种机遇被激发起了潜藏的激情,圆了少女时代的梦。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辛格莱·刘易斯的《大街》等等异曲同工。但是从罗伯特,金凯的角度就有其独特之处,是与上述的思路相一致的。那是一种摆脱一切世俗观念,还原到人的最初的本性,纯而又纯,甚至带有原始野性的激情。天上人间只此一遭,如宇宙中两颗粒子相撞,如果失之交臂,就亿万斯年永不再遇。作者调动了一切想象力塑造出这样一个"最后的牛仔",与这高度组织化的市场社会格格不入,处处要反其道而行,包括对爱情。这样一种爱情注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即使撇开弗朗西丝卡的家庭责任感不谈,能够想象她跟金凯私奔,然后两个人一起过日子白头偕老么?那金凯还成其为金凯么?这就像林黛玉与贾宝玉终成眷属,子孙满堂一样无法想象。每个故事有它自己的意境和规律,甚至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
  我想如果这本小书有一定的魅力的话,就在于作者以独特的手法通过金凯其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逆反心理和一种追求归真返璞的情怀。我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但是此书对中国读者的吸引力究竟何在,我还是不太明白。

 4 ) 罗伯特金凯去世后寄给弗朗西斯卡的信

亲爱的弗朗西丝卡:
    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知道你何时能收到此信,总是在我去世以后。我现已六十五岁,我们相逢在十三年前的今日,当我进入你的小巷问路之时。
    我把宝押在这个包裹不会拢乱你的生活上。我实在无法忍受让这些相机躺在相机店的二手货橱窗里,或是转入陌生人之手。等它们到你手里时已是相当破旧了,可是我没有别人可以留交,只好寄给你,让你冒风险,很抱歉。
    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三年我几乎常年是在大路上。我接受所有我谋求得到的海外派遣,只是为了抵挡给你打电话或来找你的诱惑,而事实上只要我醒着,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这种诱惑。多少次,我对自己说:“去它的吧,我这就去依阿华温特塞特,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弗朗西丝卡带走。”
    可是我记得你的话,我尊重你的感情。也许你是对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五从你的小巷开车出来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艰难的事以后也决不会再有。事实上我怀疑有多少男人曾做过这样艰难的事。
    我于一九七五年离开以后的摄影生涯就致力于拍摄我自己挑选的对象,有机会时就在当地或者本地区找点事做,一次只外出几天经济比较困难,不过还过得去,我总是过得去的。
    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着皮吉特海湾。我喜欢这样。似乎人老了就转向水。
    对了,我现在有一条狗,一条金色的猎狗。我叫它“大路”,它大多数时间都伴我旅行,脑袋伸到窗外,寻找捕捉对象。
    一九七二年我在缅因州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一座峭壁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踝骨,项链和圆牌一起给跌断了,幸亏是落在近处,我又找到了,请一位珠宝商修复了项链。
    我心已蒙上了灰尘。我想不出来更恰当的说法。在你之前有过几个女人在你之后一个也没有,我并没有要发誓要保持独身,只是不感兴趣。
    我有一次观察过一只加拿大鹅,它的伴侣被猎人杀死了。你知道这种鹅的伴侣是从一而终的。那雄鹅成天围着池塘转,日复一日。我最后一次看见它,它还在寻觅。这一比喻太浅露了,不够文学味儿,可这大致就我的感受。
    在雾蒙蒙的早晨,或是午后太阳在西北方水面上跳动时,我常试图想象你在哪里,在做什么。没什么复杂的事-不外乎到你的园子里去,坐在前廊的秋千上,站在你厨房洗涤池前之类的事。
    我样样都记得:你的气息,你夏天一般的味道,你紧贴我身上的皮肤的手感还有在我爱着你时你说悄悄话的声音。
    罗伯特。潘。华伦用过一句话:“一个似乎为上帝所遗弃的世界。”说得好,很接近我有时的感觉。但我不能总是这样生活。当这些感觉太强烈时,我就给哈里装车,与大路共处几天。
    我不喜欢自怜自艾。我不是这种人。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不是这种感觉。相反,我有感激之情,因为我至少找到了你。我们本来也可能像一闪而过的两粒宇宙尘埃一样失之交臂。
    上帝,或是宇宙,或是不管叫它什么,总之那平衡与秩序的大系统是不承认地球上的时间的。对宇宙来说,四天与四兆光年没有什么区别。我努力记住这一点。但是我毕竟是一个男人。所有我能记起的一切哲学推理都不能阻止我要你,每天,每时,每刻,在我头脑深处是时间残忍的悲号,那永不能与你相聚的时间。
    我爱你,深深地,全身心地爱你,直到永远。
    最后的牛仔:罗伯特
    又:我去年夏天给哈里装了一个新引擎,它现在挺好。

 5 ) 廊桥遗梦25周年: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半生的彼此怀念

曾几何时,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使用“美好”、“浪漫”、“神圣”这些定语来形容婚姻,总是会期待着拥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关系,甚至会作为人生目标。而如今这样一个两性利益共同体似乎越发地不那么稳定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反而会开始用“恐惧”、“焦虑”、“痛苦”来定义。

5月28日,新的《民法典》也表决通过了,2021年1月1日将正式施行“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规定,民意汹涌!我们或许真的需要冷静思考一下婚姻这个命题,既然提高了退出机制的门槛,那么在进入时是否一样要更加谨慎呢?如果已然深陷其中,又该如何自处呢?爱情和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扪心自问,你是否也萌生过一些同传统道德观念也许有所违背的念头呢?是否同自己做过一次坦诚的交流,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爱情或者婚姻。

正好2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5年6月2日,《廊桥遗梦》上映,时年65岁的东木老爷子用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电影非常认真地探讨了“当婚后遇上真爱时”这样一个很多人都会面对却总是选择逃避的话题。

电影曾一度遭到不少非议,别说在当年,即便已经是2020年的当下,敏感词库依然花样百出,很多命题仍然不能放在台面上公开地进行讨论,否则自会有道德卫士捶胸顿足,悲叹礼崩乐坏,如果打开本片豆瓣的差评,理由几乎清一色都是因为无法接受出轨!似乎无法反驳。

著名电影人徐浩峰曾经这样评论道:

叙事艺术是大众艺术,同时是逆反大众的艺术,在看电影、读小说和听评书时清洗头脑中的约定俗成,从而活得放松。这种逆反是生理需要,是一种新陈代谢。

要做商业片,首先在固有习俗、道德、流行趋势中,找到一个东西为敌。以好莱坞为例,《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是偷情,《第一滴血》是爱国主义的破灭,《异形》是对领导阶层信任的破灭,《罗马假日》是爱情战胜不了阶级差异。均在大众梦想和常规道德之外,因为头脑需要刺激。老实人做不了商业片。

所以看电影时不用保有一种道德洁癖,与其高估人性,不如直面人性的真实。《廊桥遗梦》也不应被认为是一部为出轨洗地的电影,他只是在尝试展现这种超出一般伦理之下的爱情所需要面对的彷徨、挣扎、焦虑、困苦以及一样存在的美好、浪漫、感动。这些细腻的情绪也是电影的动人之处,让我们一探人性幽微。

下面请随笔者一起重新回到25年前那场四天的完美之恋吧。

故事一开始由梅特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已经去世,儿子儿媳以及女儿被叫来处理母亲的后事,被告知希望死后可以火化,并将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下。

这座桥因为在麦迪逊县境内,故也叫麦迪逊桥,是一座长20多米有朱红色遮棚的木质结构桥梁,因《廊桥遗梦》而闻名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后和中国的赵州桥结成了姊妹桥。

当儿子听闻母亲这样的遗嘱时,非常震惊,完全不能接受也无法理解母亲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因为在他眼里,墓地早已购买,自然应该入土为安。

困惑之际,他们也看到了母亲生前留给他们的一封信,告诉他们这段一直埋藏在心间的隐秘往事,并留下一把钥匙,指引孩子们找到母亲的遗物。

打开木箱,发现了几台相机、几本札记和几本杂志,以及杂志上的那个男人,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摄影师罗伯特。

在母亲遗书的指引下,女儿拿起了那几本札记开始阅读起来,原来母亲和摄影师的故事源于几十年前仍然是十六七岁的女儿参加的一场比赛,父亲带着孩子们短暂地离家4天,独留妻子一人在家。

虽然作为家庭主妇难得有了闲暇时光,却也一下子空虚了起来,闷热的夏天竟有些无所适从。

此时,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驱车而至,因为找不到想要拍摄的麦迪逊桥前来问路,而倍感无聊的弗朗西斯卡为了打发时光,主动当起了人肉导航。

一段短暂而美丽的旅程就此展开了。

其实一开始,弗朗西斯卡依然比较拘束,甚至有些紧张,毕竟很少有机会像这样同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独自待在车内。

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弗朗西斯卡生在意大利,后来到美国嫁给了作为丈夫的农场主,从此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而罗伯特则是四海为家,是一个仅仅看到美景就会下车的男人。不经意间的肌肤接触也让气氛变得无比微妙。

因为麦迪逊桥距离弗朗西斯卡家只有几里地,很快他俩就到了。罗伯特熟练地架起了相机开始工作起来,而弗朗西斯卡羞涩地站在桥上的朱红色遮棚下方悄悄地观察起这位有些苍老却依然不乏帅气的摄影师。

明媚的阳光,闲适的午后,美丽的木桥,一切都那样如油画般美好,似乎有一些东西开始在弗朗西斯卡心中慢慢生长,慢慢发酵。

罗伯特成熟稳重又不失浪漫,竟然悄悄在桥下摘下了一束野花想要献给她,而弗朗西斯卡却开玩笑骗他说花有毒,惹得罗伯特一下子呆若木鸡,逗得她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欢快了起来。

摄影师完成了拍摄,弗朗西斯卡的导航任务结束,理应就此别过,却转头又邀请罗伯特去家里一起喝冰茶吃晚饭,罗伯特欣然应允。

罗伯特就像充电宝一样,一下子让弗朗西斯卡从无聊、重复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恢复了满满的活力,他们开始一起合作做饭,也通过互相询问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罗伯特也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从事摄影的各种逸闻趣事,让弗朗西斯卡笑得花枝乱颤,也许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一起漫步月下,一起谈论叶芝的诗《流浪安格斯之歌》,彼此都愈发欣赏对方。

不经意间,话题突然转到了一个另双方有些尴尬的内容上,镇上一位女子因为同有妇之夫有染,而被传得众人皆知。

而此时罗伯特问出了一个让弗朗西斯卡有些恼火的问题:你有想过离开你的丈夫吗?NO !她斩钉截铁的拒绝了。

罗伯特不曾料想她竟然会如此激动,这个问题似乎冒犯了弗朗西斯卡,为了避免尴尬,就借口明天一早要工作离开了。

但是这个问题似乎直中靶心,弗朗西斯卡再也无法逃避内心深处的欲望了,它已经开始野蛮生长,蔓延开去。也许,过去几十年循规蹈矩的生活压抑住了弗朗西斯卡内心的焦躁不安,而现在终于迸发出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并学会同自己进行对话,有时候忙碌的生活和繁重的压力让我们无暇顾及内心深处的呐喊,向内审视同向外观察一样非常重要,请不要忽视自己。

弗朗西斯卡或许终于明白了一种新的生存哲学,她提笔写下了叶芝的诗,希望可以再次邀请罗伯特共进晚餐。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张手写留言全片一共出现过4次特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也就是弗朗西斯卡刚写完就开车贴到麦迪逊桥头上,两次的笔迹透过下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来完全不一样,可见道具组和场记还是有些疏忽呀。

第二天,当罗伯特来到麦迪逊继续摄影的时候,发现了弗朗西斯卡的留言邀请,也许冥冥中注定他们不会就这样擦肩而过。

只是弗朗西斯卡毕竟已婚,罗伯特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约会相处可能会引来诸多非议,尤其是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小镇,更容易众口铄金,询问真的要继续吗。

然而接到电话的弗朗西斯卡态度坚定,她很清楚她想要什么?她不想让自己抱憾终身,甚至特意买了一条新的裙子。

会面的地点自然还是麦迪逊桥,这里将成为他们此生的难忘之地。

爱情就这样不期而至。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数的过客,一生就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就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然而罗伯特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一切,显然他不只是弗朗西斯卡生命中的一个配角,他的分量无比重要。

至此,没有什么再能阻挡弗朗西斯卡了。

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拥抱,起舞,欲吻未吻...

一室旖旎。

又是一个美妙的夜晚,两人成长了一番醒来后,为了不负时光不负美景,一并驱车来到了郊外。

席坐草地,摄影聊天,酒吧拥吻...

只是时间也在流淌,第四天如期而至,弗朗西斯卡必须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这种两难的境地使得她变得彷徨、焦虑起来,开始歇斯底里地指责起罗伯特。

这种将要得而复失感觉也许真的太糟糕了吧,弗朗西斯卡只能通过无端的揣测和对罗伯特肆意的批判来缓解内心的挣扎。

她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了。

此时此刻的罗伯特也有些哑口无言,他明白这是他们必须要面临的难题,他无法帮弗朗西斯卡做出选择,但是他必须要坚定地告诉她:我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领我朝你而来!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回!

是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没有什么错,只是再美满的婚姻也无法承载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总有求而不得的人显得更有诱惑力。可是,当你真的跨过界沉迷于此要死要活的话,也许反而会让那美丽的四天变得龌龊,会让这次美好的邂逅变成一场错误。

弗朗西斯卡希望通过放手来保存这份爱情,在心灵深处,守住你我之间最浪漫的回忆。

比赛结束,丈夫带着孩子准时回家,只是真正的诀别依然是那样痛苦与纠结,弗朗西斯卡拉住的门把手在颤抖,本以为分别是容易的,谁知道是这样撕心裂肺呢?

回头太难,前进不易。

日子重归宁静,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在去世前,也向妻子坦言,没能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是我非常爱你!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去世以后尝试联系过罗伯特,但是没有成功。某天,突然收到一份包裹,原来是罗伯特寄给她的,几个相机、一个手镯、一条项链、一本影集还有那张最重要的手写留言。

弗朗西斯卡泪流满面,罗伯特从未忘记自己正如自己从未忘记他,一切都是值得的。

弗朗西斯卡的儿女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选择火化自己的遗体了,他们也终于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

原本无数次想过出轨的儿子决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妻子,抛弃那些反复萌生的念头。原本被无性婚姻折磨地死去活来的女儿也穿上母亲留下的那套特殊意义的裙子勇敢地和丈夫提出离婚。

每个人都想明白,谁是自己生命不该错过的真爱。特别是在午夜醒来更是会感慨,心动埋怨还有不能释怀。

爱是无从捉摸的,是纯粹而又绝对的神秘。

没有人会鼓励出轨的,我相信伊斯特伍德也并不是想要通过电影为出轨行为洗白。只是希望告诉我们不要逃避内心的声音,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并对人性有着充分的预估。

并更加准确的审视婚姻的存在。

2020年了,没有人规定结婚了就不能离婚。女人也不应该像奴隶般锁在婚姻中被无情压榨,应该鼓起勇气,至少要让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

爱情,就算受伤,就算流泪,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到了90岁高寿了,鲐背之年的他相信仍然会老当益壮,继续奉献出更多的银幕佳作。

而25年前的这场《廊桥遗梦》却仍然值得我们仔细咂摸其中的况味,这里面除了有诗意的爱情,更有人生的哲学。

 6 ) 清醒而细腻的爱情

《廊桥遗梦》里所要表现的爱情是清醒的、十分理智的。电影尽管有着细致入微的婚外恋情体现,其所表现出了仍然是一种较为正统的维系家庭的主题。因此,观众在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对男女主人公的潜在压力和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再三决择之后还是选择了家庭,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而影片结尾也以女主人公的两位儿女受到感动重视家庭为结束,这些都是正统的道德观念的体现。 《廊桥遗梦》是一部非好莱坞风格的影片,它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来反映电影的主题,这样的表现手法更像是东方电影。《廊桥遗梦》一片以其对中年人家庭和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同,其传统的道德观也使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部影片以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众多中年观众的共鸣,也促使观众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演员在片中的表现也都十分出色,他们在片中对角色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情感表现也极为细腻。

 短评

记得当年还是初中,看这本书,阅至大雨滂沱的那一幕,泪水便止不住了。电影基本还原了书中的精髓。“我将我的一生都给了家人,我希望将身体留给他”。隐忍的爱情最美丽。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10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情欲是一个终生话题。四天就是她一生的重量。千万不要与你爱的那个人在一起,这是你的幸运。

11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这么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会怎样?有谁会看到其中的美好?” 两句话道尽婚外恋,雨中泣别太精彩。

15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摄影。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这么明确的事,一辈子就一次。

19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这片子看得我痛哭流涕。

23分钟前
  • 力荐

妈妈每次看都哭得一塌糊涂

25分钟前
  • dum-dum
  • 力荐

一个60秒的红灯,用多少年去等一个人。

28分钟前
  • 汪拾叁
  • 力荐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but once in a lifetime.“最纯粹的爱不一定是你的初恋,也不一定是你丈夫,你无论如何压抑,它也不会随时间流逝,只会封锁心中。(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会推翻这句话。)

29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一直以来都以为这是跟«魂断蓝桥»一个年代的片,没想到是95年的……

33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不想需要你,因为我注定得不到你”,相爱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因为明知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却很难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是因为无法结果,花儿才开到胜火红?

39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弗朗西斯卡在卡车里握住车门的那一刻,爱情的意义一下子清晰了。不是个人的欲望主宰着人类的情感,而是责任和隐忍才让真爱凄美动人。

44分钟前
  • Paradox
  • 力荐

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如果你只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出轨”和“婚外恋”,这部电影算是白看了。

4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电影上映后,掀起了美国离婚潮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我不能因你而放弃我的孩子与家庭,可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不能得到你,但我一生都在怀念你。

56分钟前
  • 唐露
  • 力荐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57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我想我也无法做到“遇到美丽的风景就停下来。” 克林特老先生总是可以在电影的尾声紧紧地握住你的心门,让你除了流泪什么都说不出来。其实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难得的感情,而是她丈夫对她说的那段朴实的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

1小时前
  • 高小柒
  • 力荐

又重看了一遍。《廊桥遗梦》这个译名,还是太过抒情太过明白了些,原名《麦迪逊桥》,一个普通的桥名,无情无感之物,衬托有情有感之人,反而更动人。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

发乎情 止乎礼 很多年后我用这部电影里阐述的这个东方道理来教育了美国人劲松同学 不知道他是否能明白的了

1小时前
  • Mathild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