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情片香港2007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51

详细剧情

12岁的侄子宽宽(关文硕饰),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金永花(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刘大凡(赵薇饰)……

 长篇影评

 1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2 ) 小人物的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孔雀》,同一个编剧李樯,同样小人物的命运,同样的贴近生活,同样的悲剧气氛弥漫全场。从每个细节上拼命贴近生活,结果却是愈见疏离,疏离的已经不知去向,客观上产生了某种离间效果,也许离间才是这部影片真正存在的价值。可以看到一个拼命试图接近生活的编剧,最后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疏离效果。
这是一部用放大镜观看上海人生活的影片,但实际上电影里一共三个上海人,一个半鞍山人。他们分别是:飞飞的老年性痴呆外婆,医院里穿黑鞋子的护士,水阿姨是半个,姨妈是半个,她前夫算一整个鞍山人,她女儿也算半个。外甥演得很好,但不知道算哪里人。其他人的心都不在上海。
影片生活逻辑的脱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正经医院的护士在上班时候哪里会穿镶黑花的鞋子,纯粹是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细节。上海摊上的混迹于市井的骗子老男人,无论有没文化,几乎个个都会有点舍我其谁,捶胸顿足的气派,太温婉就不是这个档次的骗子了,骗子最后认错的场景,因此萎软颓败。卢燕的表演脸谱化色彩浓郁,水阿姨这个收入和背景的上海老妇人,酷爱炫耀,但不会做得这样明面而频繁,言语之间会时时表露,却断然不会放在身段上。像卢燕这样东扭西扭,是要被她同阶层的人骂成没品的。别以为上海世井人家的小人物就没品了,他们最讲究品的,只是其划分和一般人概念不同而已。又比如姨妈和杀鱼的女人吵架,场面起得太快收得也太快,断不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仪态,总要你一言我一语,先有苦口婆心,再搞人身攻击,最后才有兵刀相见。中年女人(也就是高级茶壶)生事,必然要有仪式感,否则就不是人杰地灵之所在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法语私教。老太太和老爱人把家安在福州路外语书店隔壁弄堂二楼,两间小厢房,女儿出国了。养一条汪汪叫的小哈巴狗,客人来就把狗圈在厨房里。老太太教我说法语,有时候炫耀一下她在外国的女儿如何能干与漂亮。她平民出身,成长在新社会,外语系毕业后做技术翻译,到老还赶得上上海滩学外语的大潮,能挣到一些钱。她发音纯正,但没什么更新新知识能力,起步教育很合适。她知道我跟读外国语学校一个非常出色的法语老师的大课,就向我要了法语书的笔记慢慢研究,一笔笔抄在自己的笔记上。有一天她教我用法语说一天的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上班。我用法语结结巴巴说了三两句,老太太突然用汉语问,你只花十五分钟就出门了,那你是怎么抹脸和刷牙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法语老师至今孤身一人,女儿和前夫在鞍山,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会不会投身一个老骗子的怀抱,会不会“在上海滩混不下去”。如果她是姨妈,要遇到哪些变故才会走到最后这个结局?怎么排布都觉得这部电影七橇八趔。一句话,局部细节的错误可以理解,人物大命运的扭曲让人无法接受。
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活在自己的生存逻辑里,次一等作家试图接近笔下的人物并安排他们的生活,有时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效果,以至读者或观众可能无法鉴别其区别。然而生活终归是生活,充满虚饰却永远真实。
一个字,浮。

 3 ) 一代人的悲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代人的故事。
没有想到许鞍华来拍这个题材拍的这么好,我觉得她很懂得收敛,关于上海关于那代人有很多可以入戏的,但她只围绕中心选择事件、人物、表达时代特色的景物,这就是老手的老辣之处。这样看起来,内容非常集中,不蔓不枝。
 
当然,开始前几分钟的字幕也够吓人的
摄影:余力为,录音:杜笃之,龙套:芦燕…..

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叶离开东北那决绝又急切的样子,她单手拎者皮箱脚步急促有力,头也不回的奔向新生活。
可她不知道,那时,她已不是十七岁了,后来她对潘之常说:我十七岁你可以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现在输不起了,离开东北时她就应该如是想。
一直没想到会是个这样的结局,多么让人绝望啊。
那个邋遢的老头,嘴里戳着一柄牙刷,兴高采烈的看着东北黄色二人传,亲生女儿是那个德行。我想如果我来编这个故事,我宁可让她死在上海。

可如果这么一改,就没有力量了,真实的生活永远充满貌似荒诞的结局,每当想起这代人,他们的种种际遇,总令人不胜唏嘘。霓虹闪烁的上海和火红钢水的鞍山;冰天雪地的小农贸市场和车水马龙的闹市.看到的是一样又大又白的月亮。这也太梦幻了,无望的美好最美好。
时代多么强势,而个人又太渺小。

发哥演的真好,赵薇演的也不错,王朔帮忙打官司的王子文也还凑合,没什么特别出戏的地方。
有两句对白令我笑出声来:
一是发哥吃着排骨百感交集的说了句:“你烧的排骨和我妈妈烧的一个味道――糖放多了”
一是大雨中,发哥无限深情的揽着姨妈说:“老年人也应该追求爱情的自由”,姨妈干脆的说:“咱俩还是算了吧,老了老了,别让人说闲话”发哥还要继续,她又说:“你一天一斤小排骨,我养不起你”
 
以下照例是八卦时间;
潘之常说:“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直接影射文怀沙个老色鬼,不知道丫会不会告人抄袭,哈哈(我之前已经在Blog里扁过丫了,就不再单独提出来表扬了)
发布会上,许鞍华说还是最喜欢周润发(据八卦大师Vince小道消息透露,当年许曾想过把发哥“潜规则”掉,到老不忘^_^)
向别人说起这个电影,大家都说:名字起的太恶心了,让人听见就不想看,看见了也不想买。

 4 ) 大珠小珠落瓷盘

记得06年初时列了06年期待的几个片目,其中就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曾想一年过去才得窥真容。期待的原因只是因为许鞍华,这个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等佳作等身的香港女导演,从来都有着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和对于历史现实的敏锐洞察。

外甥宽宽来上海姨妈家度假,这个保守、清高、吝啬、矜持的独居中年妇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随之而来一系列生活变故。姨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对于人生的一点小小的理想却在纷繁复杂、孤清无依的生活中无情幻灭。

纷繁杂乱的生活中,原本可以构筑出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但对于整体把握的缺乏,造成了形象的失控,这种失控一方面来自于斯琴高娃的表演,另一方面来自于情节的铺陈:姨妈本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知识分子,但斯琴高娃本身的气质,却给角色带来了市井粗野的一面,而有些细节,例如睡觉打鼾、穿毛线衣游泳等等场景,除了引人发笑,实不知对于形象的建构有任何作用。斯琴高娃的表演虽然时有令人击掌之处,但总体上并没能建构出一个清晰完整的角色,甚而有时过于用力,使表演流于夸张,这也是斯琴高娃一贯以来表演上的缺陷。何为真正优秀的表演?何为收放自如?可以参见许鞍华前作《女人四十》中的萧芳芳。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为了女儿的白血病而碰瓷行骗的史可,终日抱着猫、花枝招展的邻居卢燕,在沦陷在生活的泥潭、粗口成章的闺女赵薇,还有被外婆领养长大、半边脸遭毁容的飞飞,这些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而正是这些人来人往最后造成了姨妈的惨淡收场(也许这种表面上惨淡的人生,表面上没那么光鲜,但却更有安全感、更让人踏实)。配角个个给出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史可的表演,火花四溅,让人大开眼界,而赵薇的表演虽然仍旧那么不靠谱,但相较自身而言无疑是天大的突破。这些鲜活的角色构成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女性群像,一个个鲜活生动。但有时过于抢戏,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且这些角色很多时候游离在影片主线之外,并未能与影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是影片长歪的枝丫。

影片结尾不免让人错愕,情人鸡飞蛋打,邻人魂归西天,女儿从天而降,姨妈的前情旧事终于揭开,给姨妈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注解,好似悬疑故事,终于揭开了谜底。姨妈跟着女儿回到了曾经抛夫弃女的下放之地,开始了一种乏味寻常的草芥人生。影片毫不犹豫地撕开了人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嬉闹生活背后血淋淋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在这里许鞍华依旧保持了对于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

但这样把影片突如其来的带入对于历史现实叙述当中的做法,使得影片就像是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那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只是为了影片最后的现实升华,这种刻意为之的做法并非从影片本身自然生发出的枝丫,非但没有拔高影片的立意,反而割裂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律动和情节逻辑,对于现实的嘲讽和批判在这种前后矛盾的叙述和悲喜剧的犹豫不决中被削弱。

影片中段,姨妈和潘知常穿上霸王虞姬的戏服,细踩碎步,轻甩水袖,乐颠颠美滋滋地从房间舞到走道,久石让的音乐梦幻中带悲凉,整个画面色调暖意浓浓,成为整部电影的华彩乐章。我理想中的影片结尾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女人四十》的结尾,这才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缭乱绚丽,却有着人生无尽忧伤,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可惜许鞍华预支了如此动人场景,空留苦涩绵绵的人世沧桑。

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摄影余力为、剪辑廖庆松、录音杜笃之、配乐久石让等人合力嘈嘈切切错错杂杂弹奏了一曲,弹了出大珠小珠,只可惜珠子大小不同,成色各异,没能用一根合适的线仔细串连起来,因为要拿出来展示,大家催促得厉害,匆忙用一个普通瓷盘盛了端上来,尽管珠光宝气,却也乏善可陈。

 5 ) 好在,活过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终于登场,大喜大悲充斥着我观影的两个小时,其精彩程度也超过了我的预期。

姨妈是影片贯穿始终的绝对主角,斯琴高娃对角色的诠释非常精彩并恰到好处,小人物的矛盾性格自然彰显,初始惹人发笑,随着情节展开却让人心生怜意,如同看到自己身边亲友的遭遇。
电影开篇干脆,以宽宽的角度勾勒姨妈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她自命清高,自私,嫉妒膨胀,甚至有些斤斤计较。邻居水太太表面来看是姨妈的鲜明对比,可纵然她追赶潮流,绝不落伍,内心却和姨妈一样孤寂,一样与时代相左,同样无奈的将满怀的依赖寄托于宠物之上。
少女飞飞以及金永花的引出,在彰显姨妈性情之余,也给观者蒙上了另一种压抑着的悲哀。不得不提史可的表演,戏份虽少,但寥寥几个镜头的勾勒却把碰瓷耍赖的金永花身后隐藏的悲凄无奈表现得让人唏嘘不已,此为亮点之一。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潘知常粉墨登场,几句唱腔,正好拨动了姨妈心中的失意。周润发风流倜傥不减当年,把潘知常的油滑之气勾勒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人寂静,空负貌如花。”借用唱词,姨妈内心长期的寂寥与当时的激荡可见一斑。
两段戏曲的插入,十分巧妙,不但反衬出姨妈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并为影片增加了一抹奇妙美涣的色彩,又十分精准的将姨妈内心世界的作以明示。
猫咪之死算得上影片的急转,潘知常是不是骗走了姨妈的积蓄已经不重要,而床边的一夜相守是否是另一个垂暮之人悲哀的良心回转?
自此,姨妈的境遇急转直下,结束了短暂梦幻又似灾难一般的黄昏恋。而其他小人物的悲哀隐情也随之一并揭开。

由赵薇饰演的姨妈刘大凡形象之出现,是《姨妈》的另一个亮点。街头吵架一场戏,爆发力之强自然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他几处没有台词,只靠眼神表情彰显内心的镜头。鞍山饭店外抽烟的一场戏虽然没有一字台词却非常抢眼,所有的悲哀愤怒不平都化作烟圈被吸入呼出,叹息之后,生活继续,大厨的工作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而此般种种不免让人感叹赵薇演技的成熟蜕变。

如果与许鞍华导演的另一经典之作《女人四十》相比,也许是由于编剧李樯的加盟,再加上许导自身的变化,《姨妈》最难能可贵就是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描绘一个女人的经历和喜哀,与此同时跃上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宏观描绘社会景况,而由姨妈所扩散开来的观感和所遇之人又可以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彩小单元。从此而论,与《女人四十》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唯一遗憾即是过为分明的三段式结构过于分明,在衔接时稍显突兀。
编剧李樯的作品《孔雀》所述即是压抑状态下的不如意,如今再上阵,依然爱用象征。月亮的隐喻十分有趣。姨妈、宽宽、刘大凡都曾被月光所吸引,而他们是否也从月光中获取些许的希望?也许希望只是藏匿在心底,等待被召唤吧。
摄影的功力为《姨妈》增色不少,而久石让的音乐虽然足以渲染气氛,但有些片断与如此写实的风格相配稍嫌刻意了。
电影中每一桩悲剧式的结尾都巧妙的省去了对前因的交待演绎。姨妈的悲哀境遇也许就始于特殊年代造就的错位婚姻;而少女“七公主”的遭遇追根溯源是父母远赴新疆一去不归,也是时代的产物;潘知常虽是骗人骗财的大骗子,可谁有知道他的身后有没有一番血泪史?金永花、灰带鱼的境遇也是一样,都在时代的巨浪洪流中飘荡。其实身处其中,我们又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好一出淋漓尽致悲喜剧!
鞍山,宽宽到来后的饭桌上,刘大凡粗鲁依然的喊着,不禁想笑,却突然感到悲哀,生活之中,我们总有不甘,改变的努力到最后往往却又无力。
电影看罢,不至绝望,也寻不到希望。
也许,生活中境遇之常态就是如此吧,或喜或悲,或希望或绝望,并无什么明确的暗示。
生活仍将继续,没有更好,也未必会更糟。姨妈在时代召唤下从上海到鞍山,又从鞍山离婚到上海本为寻找自己的所谓理想,却终于落得年老寂寥受骗受伤重回故里,一切不过回到并不美好的最初。怎样继续,全指仗当事人是否知足而乐得其所。

我们看喜剧,常常嫌太过肤浅一味讨笑,我们看悲剧,常常觉得悲痛悲哀难以释怀,但生活本身其实很难明确悲或喜。悲喜交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我们的常有体验。
因此,看着电影,忍不住喷笑,也不自主的流泪,只因为,太过真实,真实到残忍。
终于还是瘸腿的宽宽走在雪地之中,身边是想帮忙却已经力不从心的姨妈,宽宽说“我也不瘸过”。
好在,一切都曾经拥有曾经经历,好在,活过。

 6 ) 给上海一巴掌 踹东北一脚

阅遍影评,真是风光无限、好评如潮,令人按奈不住要发上几句杂音。

平日拜粗制烂造的电视节目所赐,对电视电影的内容、情节、角色已有全套挑刺的心得,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整个是一编出来的生活,遍体硬伤。

任何以现实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姨妈的经济来源是鞍山的退休金加上兼职所得,确实是相当微薄。但姨妈所住的地段如片中所示,是福州路至外滩的十多层小高层老洋房两室一厅一厨带阳台(她家在12层)在黄浦江边、东方明珠塔对面,房屋使用面积50平米左右,这里的月租金不少于一千美金。以姨妈的收入,大概很难支付如此昂贵的房租,因此那这套价值在一百万人民币以上的老屋,其所有权应为姨妈所有。

姨妈被潘知常骗走毕生积蓄七千元左右,神思恍惚中失足跌伤,住院治疗花费不会超过二十万元(多少也能在鞍山社会保障局报销40%以上),姨妈说“上海我混不下去了”,为了帮助女儿她情愿回到鞍山,卖掉房子扣去住院、搬家等花费,姨妈至少可以拿到五十万人民币回到鞍山。五十万在鞍山生活是什么概念?至于将这套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房子空置扔在上海,在东北的寒风与大雪中摆摊卖鞋,就着咸菜啃干馒头吗?编剧可以低估人民的智商,但是不能低估人民算经济帐的能力。

大凡上海人,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去支边三线,大多永不泯灭一线要回上海的希望。姨妈退休后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义无返顾的回到上海。(片中交代,此是她的女儿出生不久,姨妈以即将退休的年龄产下小女,是难得的高龄产妇。)姨妈清高、吝啬、好虚荣,却又有坚强自立的一面,退休金虽然微薄,但她在生活上精打细算、并四处寻找打工赚钱的机会,一个人在上海的生活也是有声有色自得其乐。潘知常的欺骗、邻居大妈的去世、女儿来沪的责难……让姨妈不仅狼狈的退回东北,并且还非得跟从来没有共同语言的大老粗前夫复婚、潦倒不堪的一起生活,头脑如此糨糊的上海人,真是平生未见。

姨妈的女儿带着满腔愤恨到上海来“照料”姨妈,这个女儿同样是充满虚荣心,一门心思想要往上走的,电影中有姨妈女儿对表弟出国的艳慕。鞍山——上海——日本——澳洲——欧美,这是所有虚荣的年轻人梦想中的出路。她已经来到上海安定的住下来,姨妈对她也充满深深的内疚,女儿离开上海的可能性便几乎为零。但电影竟让母女俩一起回到东北,继续去过那无穷无尽没有希望、充满怨恨的日子。姨妈无论在不在上海生活,她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假如真是电影中的结局,影片可以叫《疯狂的姨妈》。谁会想都不想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呢?除了编剧。

太想制造戏剧性、制造梦想照进现实后的幻灭和残酷、制造“曾经的海市蜃楼,一段梦境一般的”上海与剧尾阴蔼、肮脏、无望的东北的巨大悬殊。编剧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不仅给了上海人一巴掌、也踹了东北人一脚。

可怜了这么强大的制作班底。

昨日之岛 http://tlccd.tianyablog.com

 短评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7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11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16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21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22分钟前
  • SSEN
  • 较差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27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34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38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40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4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46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48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50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54分钟前
  • 较差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56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57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1小时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