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喜剧片英国2015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布隆森·韦伯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20:52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的故事,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逝者如DoDo

当你走进一间空屋子,该如何从其中的生活痕迹判断居住者的身份?

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架子上放着一排古典音乐——性情内敛保守。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桌上有本蓝色封皮的大相册,里面贴着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来既非朋友又非亲人——唯有这件事令人费解。

福尔摩斯的演绎法至此失效。要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多么难啊。

《寂静人生》的主角John·May,区公所的职员,负责操办社区死者的身后事。看起来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片子的基调是静谧的,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有的冷淡。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以此来强调May的单调生活。主角走过的永远是同样的道路,转过的永远是同样的街角。二楼永远有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我们本以为他会是May的案子之一,结果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断出现的桌面镜头。导演用这种方式来铺列照片,展示死者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册里妥善安放。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May要寻找的,是亲情,友情,以及爱。他寻找这些人活过的证据,然后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轨迹。

这是个缺乏怜悯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连死亡也被物化了。而May的工作,则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鲜活起来,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活着已经足够艰难,离去的时候,更不该像垃圾一般被丢进焚化炉。他们该在信仰的庇护之下,体面而安详地长眠。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年轻的尸体处理员天天埋头于填字游戏,与他的轻率态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实在太过认真太过严谨。而更为悲哀的是,这种为死者尊严而努力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

场景越是重复,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观众们的视线会自行探寻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May慢慢开始改变自己,他犹豫着点了热巧克力而非红茶,他故意错过一班火车,他在电话里对上司撒谎,他悄悄对着讨厌的人的车子撒尿,他的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解雇令,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勇气。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May的最后一个案子,贯穿了剧情的大半时间。他在火车上逆向而坐,仿佛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悲伤与尴尬,而当他圆满地结束旅程的时候,在回程的火车上,则选择了正向的座位。导演在细节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这些细节,令May这个角色变得丰满可爱。

片中出现了两次May在晚上拉开窗帘向外张望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对面的窗玻璃上。那扇窗子属于一个死去的老人,这个镜头既暗示了May的孤独,又预告了必然的结局——他是作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个字,无法飞的鸟类。”

“渡渡鸟。”

May买了两个狗狗图案的杯子,走出商店过马路,他第一次没有左右张望。车头的特写,黑屏。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这一刻他的内心无比安静喜悦,那是圆满结束一件事之后的心满意足。逝者如DoDo,如May,本应存在,却最终灭绝。

这个结局,令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May先生,你一定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鄙视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认为那将会磨灭掉生命的乐趣。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是枯燥的。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就会回报同等的快乐给你。即使这快乐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属于May的寂静人生。死者并不孤独,而活着的人,终将学会如何去爱。

 2 ) 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与日本电影《敛葬师》《彼时生命》及奥地利电影《呼吸》一样,意大利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前往英国拍摄的《寂静人生》(又译《继续活着》2013),也是直接与逝者有关的影片。死亡永远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只是时空不同而已。而片中的“寂”与“静”,犹如两块墓碑,横亘在观者的面前。阴阳相隔,只是一条无形的忘川与冥界而已。

温和的约翰·梅(埃迪·马森饰),可谓极简主义者,饮食清淡,无欲无求,一直孤独生活。他的工作只是伦敦宁肯顿区的一名社区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为那些孤独故去的逝者整理遗物、寻找在世亲人、筹办追悼及丧葬仪式等。

单单寻找逝者亲属,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常常寻而无获。他时常呆立,不置可否。徘徊、伫足而坚定,构成了他疲于奔命的现实光景。但他二十多年来,从无怨言,默默勤快。

即便如此,负责人普拉切特还是告诉他,单位将裁员,他离开之前,只有三天工作时间,去寻找一位名叫比利·斯托克逝者的亲属工作。明知自己已经被“辞职”,梅仍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比利的遗属。只是不想比利的葬礼,如他孤零零的生前,依然冷落无人。

或者说,梅操办了太多冷冷清清的葬礼,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死者求证,乃是他的使命。让在天之灵的他们感知,哪怕他们生前一文不名,终没有枉度一生,仍有亲朋记挂着他们。他希望攥紧天国通往现实的这根易朽的绳索。

可比利老头生前性情暴躁,少有亲朋,只能通过一本遗留的相册,寻觅丝丝生迹。对于这位生前“暴力,拒绝援助”的爷来说,可谓举目无亲,至少表面上的印象及可供的线索,就是如此。但外表平和内心坚定的梅,相信比利一定有他牵挂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玛丽餐厅”,老板娘琼斯,就是比利生前的情人,还跟火爆的比利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已结婚成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琼斯说比利生前并不知道她的女儿,也拒绝参加比利的葬礼。

梅仍然不甘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打听到了比利生前唯一还牵挂的女儿住地。他买来新相册,换上比利抱着女儿等所有的老照片。焕然一新的相册,抚摸上去,让人感到比利并非只是一个蛮横、绝情、酗酒的醉汉,他还是一个内心有纤细之爱的人。

从不饮酒的梅,还请来当年跟比利一起流浪街头的两个流浪汉喝酒,只是为了多了解比利生前的情况。这段时间,梅要么伫立车站,要么赶向远方。他来到比利女儿生活的小镇。

凯莉·斯托克,是个漂亮的女人。可她一提起爸爸就愤怒不已,稍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她接过那本崭新的相册时,她哽咽了。她说她爸爸还有个老战友,一直惦记着他。只是凯莉仍如之前的琼斯那样摇头,拒绝参加爸爸的葬礼。

无奈的梅依然安慰她请求她,但不强求她。凯莉看着他默默而去的背影,表情明显起了微妙的变化。梅来到当年比利的老战友嘉伯住处,老头非常高兴。他说当年他们在福克兰群岛上,生活艰苦,比利怕得要命,只希望早点返回英伦。梅告别了老头,接到一心要开掉他的普拉切特的电话,让他别再过问比利的事了,自有别人来做,不用他操心。

面对挤压、嘲弄与奚落,他解下自己的皮带,系在铁窗上,正准备尝试下比利“自栽”的可能性时,恰好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过,凯莉的电话,希望能见上一面。他急忙赶到站台,凯莉微笑地说她准备参加爸爸的葬礼。她临上火车时,笑着说,如果有时间,想请他周五去咖啡厅坐坐。梅微笑地点头。目睹着凯莉的火车远去,恍惚时间如一条彩带,紧紧维系着他们。以前的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还弥漫着浓浓爱意。

梅兴奋异常,来到小店,精心挑选了一对印有狗狗图形的茶杯,多欢快的一对狗狗。可就在他出门时,正看到对面他要坐的大巴,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结果飞来横祸,他被另一辆车撞倒,血流如注……

弥留之际,他露出了平静的微笑,想必这是他一生少有的欣然一笑。他终于可以彻底放下这人世间的一切,不用再为寻找别人而苦恼,也不用为失去工作而揪心,何况他还带着凯莉的爱意一同飞向远方。

原来梅一直为别人的葬礼奔忙,形同为自己举办一个个葬礼。这是多么寂静的人生。活着从没人注意,死了依然默默无闻。就在比利老头的葬礼举办之时,安葬梅的工作也在悄悄进行,只有两个安葬他的工人,这与对面比利隆重的葬礼形成强烈的对比。

凡是梅生前拜访请求过的亲朋,悉数参加了比利的葬礼。凯莉和琼斯只是往对面看看,她们哪知道那个刚刚寂寂安葬下去的会是梅呢。凯莉还期盼着与梅在咖啡厅会面呢。

所有的人离开墓园,天色渐暗,那些故去的灵魂,纷纷而起,他们一同凭吊这位帮助过他们的人。影片风格异常寂静,如同片名,有时不免沉缓,但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通过梅的人生,反观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生前无论怎样过活,死后也只是一块墓碑。或者没有墓碑,只是一张照片。或者照片都没有,就只是一个编号。或者连编号都没有,就只是一团升起的火焰,然后寂灭无声,如一团混沌远去。

2015、6、2

 3 )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1)

我有点儿喜欢他的工作。

(2)

看着这么安静、平淡故事,中间的某一刻,我莫名其妙的觉得,贾樟柯能把自己家乡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表现出去,挺令人羡慕——羡慕贾科长、羡慕山西。

……

到了结尾,想起来,《三峡好人》的英文名,好像也叫《Still Life》。

(3)

记录一些台词………

老同事说,“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像学校的同学,只是年纪大一些。”

老情人说,“他可以一天之内给你全世界,让你哪儿都不想去,只想跟他在一起……整天有他待在店里实在太棒了。”

老情人还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他不想要一个家,我办不到,那是好久以前的事儿了有太多要去解释……我曾经爱过他,没再爱过其他人……”

………

女儿说,“我十八岁生日那天,他打来电话,他没提是我的生日,但他一定知道,他一定知道,你觉得呢?”,

老战友说,“我第一天入伍就被他揍了…如果没有他,我也活不到现在,他没有把我丢下山上。”

老战友继续说,“喝酒可以让人遗忘,让你睡觉时不会做梦,但这样会窝在心里,无法一吐为快。”

流浪的人说,“他们从来都不交谈,只是一起坐在长椅上,那正是我们都想要的,不是吗,一个可以安静相处的女人。”

(4)

记录一些感受……

“出人头地”真特么是一个肮脏的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清生活,认真生活”,才是每个人该被教导和赞扬的。

生活,就是一坨屎,稍不小心,你就会沾上,有时多、有时少。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5)

约翰是不是为了喝一杯热巧克力,错过了一班火车,改乘了汽车?

 4 ) 活人哀悼死人,走后将被死人纪念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约翰(艾迪·马森饰演)的同行,他的职业“另类”而陌生,我甚至难以准确地说出他工作的名称。但我分明体认到某种肃穆,让人不由己地反思、动笔写点什么。

约翰日复一日地调查死者身份,号召死者的朋友参加葬礼——这一工作本身,暗含龃龉:一个有名字之人,在亲朋好友的环绕下离去,约翰无需在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无人纪念,寂静离开。约翰的工作,让人联想到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让人体面地迎接死亡。可正如约翰的老板、同事的质问:你为这些寂静生命的付出有什么意义?死去的人会知道你为他们做的这些吗?如果生者没有惋惜,死者无从增益,工作的目的何处安放?

我想,约翰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前后两种思维并存的局面,即一方面诉诸宗教赋予逝者以安息,一方面约翰倾其所有关注个体生命的本真。但帕索里尼将“上帝之爱”、“宗教救赎”处理成某种缺席,即神父的悼词仅是一项程序,旨在提示人生旅程的有始有终。内在的,约翰的关怀,是一种“僭越”。约翰向那些流浪汉、酒鬼、瘾君子、生前不被周遭接纳、存在与离开无人关心的群体,表达了充分的博爱。

其次,谁可以被记住?历史关乎伟人,而文明确是奴隶建造的金字塔、是力役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无名无姓的你我他立起的巨石阵。约翰,同他的服务对象一样,在历史上不足挂齿。约翰一丝不苟地记录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为平凡人立传——帕索里尼用影像的方式为约翰立传——而我们,又口耳相传帕索里尼的故事。有关平民的记忆闭环由此形成,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其中的逻辑不难窥探:竭力保存个体的故事,让个体在现世多存在一刻,提醒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与遗忘对抗。或相忘于江湖,或相忘于闾里。遗忘是终点,与之对抗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与决绝。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旅,只在某一段时间,互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彼此共享时间、经历,分享彼此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慨、或仇恨的记忆。他人永远是被观察的他者,自己不是自存的原因。仰赖他人的慷慨,个体的形象得以建立。换言之,现世尚存的个人记忆,无非是他人记忆拼凑起来的残缺。威廉·斯托克,他不是个好工友、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这一定是威廉·斯托克。但约翰不相信这就是威廉·斯托克的全部——他试图展示一个平凡人的丰满面目,以一己之力与偏见角力。

我常说,读小说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生命。其要义在于,人生苦短,但可经历的生活又如此斑斓,人的选择、精力、时间又如此有限。阅读故事,就是使生命在经验的意义上增添一丝醇厚。约翰是在更现实的意义上,进入他人生前、死后的生活。他的生命在任何一刻戛然而止,都不是徒然虚妄。因为,我知道,那些我哀悼过的人,将以相同的方式纪念我。

 5 ) 嘘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是寂静,死之寂静。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6 ) 他的坟前空无一人,却挤满了鬼

(剧透,慎入)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

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短评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6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10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3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15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19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27分钟前
  • 🥨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30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32分钟前
  • \t^h/
  • 还行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3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40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43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4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48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5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5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60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