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婚礼

喜剧片法国2008

主演: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吕明妮塔·杰尔吉乌,Vasile,Albinet,Doru,Ana

导演:霍拉蒂乌·马拉埃雷

 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7 00:5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AlexandruPotocean饰)和玛拉(MedaVictor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r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

 长篇影评

 1 ) 本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片头的和片尾的黑白色,看得让人揪心,衬得那次婚礼的色彩好像莫奈的油画一样,变成一个久远的梦,只有那颈项上的一抹胎记,默默诉说着那段往事。

    那一个一个从断壁残垣中走出的身着黑袍的寡妇,好像幽灵一般,挥散不去。正如那个莫名死去的俄国女人,即像一个梦魇,又像一个预兆,透露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政治宣传新闻,变成了卓别林式的闹剧;那突然出现的马戏团,好像投入这一潭死水的石子儿一样,也像一缕灯光,引得人们像飞蛾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随而去。那个不愿长大的侏儒跟着马戏团走了,是不是预示着那些不甘的灵魂只能背井离乡,才能寻找到一片自由的土地呢。

     那段无声的婚礼,叫人这么说呢,好像一个闹剧;就在这个闹剧结束,一切变得顺利成章的时候,真正的闹剧才刚刚上演。为什么现实变成了梦魇,梦魇又变成了现实?那个宣称会飞的教授最后终于飞起来了,不过已经说不清究竟是在梦魇里还是在现实里。

 2 ) 无声婚礼:铭记过往,心怀敬畏,一个民族和国家自救的最好姿态

这是一部有着沉重时代背景的电影,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影片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场荒诞的无声婚礼的过程,客观的映射出了当时社会下普通民众苦难桎梏的生活。影片的故事线索简洁清晰,但却时刻充满着隐喻之意,将话剧夸张的肢体语言与电影流畅的叙事特点相结合,呈现出了一部发人深省的“黑喜剧片”,是一部难得的轻战争片。

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中,要想看懂这部电影的矛盾点,需要先对时代背景有些了解。罗马尼亚的原生政体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亲德国的国家,二战期间也是主要的德国仆从国之一,1945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后,罗马尼亚便成了苏联俄国控制下的东欧八国之一,强制性的将政体改为社会主义共和制,影片中所处的1953年正是罗马尼亚深受苏联控制之时。

一个有故事的寡妇村

影片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倒卖纪录片的工作组,为了寻找纪录片所需要的新颖素材,找到称之为镇长的戈戈尼卡,一行人在戈戈尼卡的带领下前往拍摄地——一个在共产主义时期被因建工厂而摧毁了的一个村庄,现在人称寡妇村。一路上剧组成员与戈戈尼卡在车上随意聊着天,让人不解的是大家的重点似乎并不是聊天的内容,而是时刻发出的夸张的、没有原由的笑声,当他们来到了拍摄地点时,碰见一位全身黑装老妇,攀谈过程中依然是夸张的笑声,笑声逐渐引来了更多的黑装老妇,她们远远的看着剧组人员,胆怯、质疑,在浮夸的笑声衬托下,显得极其弱势与无助,回到车上,戈戈尼卡向剧组说出了这个村庄的故事。

寡妇村的寡妇们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这也许是当时罗马尼亚千千万万个小村庄中的一个,影片初始,在极力营造一个民风淳朴,平静祥和的小村庄形象,但仍不容忽视的是村庄外围不远处有几辆军用坦克组成的武装部队,此时短暂的武装部队镜头的出现,在平静祥和的村庄对比下,显得极其突兀,这也正是本片的一个突出表现手法之一——反衬法。如果细细深究,该片中基本每个镜头都能找到与之形成对比的呼应镜头,此处的武装部队也是影片后期剧情高潮部分的一个重要铺垫。

男主兰库和女主马拉尔是村庄里的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两彼此相爱着,时常会在野外偷欢,但由于没有正式结婚,女主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村子里有个小酒吧,这个小酒吧可以说是整个村子的信息流通枢纽,镇长来小酒吧通知入党事宜,遭到众人奚落,大骂镇长是俄国的走狗,村民因土地被回收,自嘲要喝酒庆祝,大家在此肆无忌惮的说着玩笑话,哄笑声不断,看似欢快无比,但民众们对苏联俄国、对共和制的深恶痛绝更是显而易见。

被收走土地而自嘲的乌拉比

小酒吧里,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遇到了男主的父亲乌拉比,格里格雷直接表达自己对兰库的不满,身为父亲的乌拉比对自己儿子的事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被激怒的格里格雷想要暴打乌拉比,被众人蜂拥拦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格里格雷暴躁的性格让他几次三番的要与人起肢体冲突,而每一次众人都在众人无比喧闹的劝解下被阻止,众人浮夸的反应,俨然是一部舞台剧的场景,画风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仔细一想,正是这种夸张的舞台剧的表现手法的运用,组合一些戏剧性的矛盾点,让观众在不明所以,急于寻找原由的时候,适时抛出聚焦点——“我会和她结婚!”——兰库答应跟女主结婚,巧妙的将剧情推入了阶段性的进展环节。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是精细的承接安排,导演对舞台剧效果的灵活运用给本片增色不少。

众人几次三番的蜂拥劝架

全村人期待的一场婚礼

接下来便是全村人欢喜筹备婚礼的时候,而就在临近婚礼日期的前几天,一个吉普赛马戏团来到了村庄,马戏团在很多欧洲影视文化里,一直是神秘、阴暗、死亡的象征,而此时出现的马戏团的出现,也像是在暗示着即将会有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为了突出马戏团的隐喻作用,在看似欢快热闹的表演画面之外,却全程配着低沉悠洋的音乐,视听觉感官上的鲜明对比,让观众下意识的做好了接来将会发生意外的准备。

果不其然,紧接着哑巴的女儿斯马兰达死了,女孩死后手里紧紧握着一枚俄国士兵的军徽,大家都默认了女孩被俄国士兵奸杀的事实,也都心照不宣的不做任何反抗。女孩的葬礼办的果断迅速,大家对女孩的死似乎没有太多的悲伤之感,这也放映了众人尽管对俄国深恶痛绝,但至于行动上也能是无奈的接受。

被奸杀的女孩

女孩死后,不久就是男女主角的婚礼之日,村子里像是好久没有办喜事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场婚礼,大家都格外高兴,而就当婚礼进行了一半时,镇长带着一个俄国军官来了,原来军官是来通知,斯大林同志昨天晚上去世,为了悼念领袖的逝世,罗马尼亚全国上下需要7天内不允任何任何公众活动,还要降半旗,不符合规定者将按照叛国罪处置。

而此时婚礼的酒席都已经做好了,如果7天再举行婚礼,准备好的饭食都会坏掉,女主的爸爸格里格雷向军官恳请通融容,军官当场就拒绝了,眼看多说无益,格里格雷与声旁几位村民耳语几句后,便开始撤场婚礼。

夜幕降临之时,村民又陆陆续续聚集到婚礼现场,将白天撤下的婚礼饭食又开始摆上,当众人忙完落定后,大家都只是互相通过肢体动作和辨别嘴型来进行交流,原来他们是想躲避监控,在晚上举行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场无声的婚礼描述得非常生动,用布裹着杯子以防碰杯发出声音、收起刀叉用手抓食、爷爷不得不克制自己敲桌腿的习惯……大家尽可能的阻止一切声音的发生,一场本该热闹非凡的婚礼,硬生生的没了任何声音,虽然大家彼此之间不发声,但每个人都在尽力的释放情绪,有耳语的、有唇语的、有做手势的,甚至连乐队都要煞有其事的做着演凑的动作,让这场长达10多分钟的婚礼场景,虽然没有任何台词,但还满屏的喜悦之情还是呼之欲出,狠狠的讽刺了形式主义的荒诞与无理。

婚礼后期,新娘看着被堵住嘴巴的小孩、被棉布包着的乐器、一张张极力抑制的笑脸……不禁当场委屈起来,正当众人一度淹没在了新娘的委屈情绪中时,天空传来了一阵雷鸣,终于父亲不忍看到女儿继续这般委屈的婚礼,拍案而起高喊:“尽情享乐,祝福小两口!”当即乐队放声演奏,人们也跟着音乐跳起了舞,一场死气沉寂的无声婚礼瞬间变充满欢歌笑语,人们沉浸在尽情释放的欢乐中,殊不知一场悲剧正在向他们靠近。

死亡的气息

正在众人放声祝福婚礼时,苏联的坦克部队破墙而入,当场开枪杀死了女主的父亲,格里格雷还没意识到自己中枪,不停的用手擦拭伤口处留出来你的血迹,像是视图在擦掉不小心滴在身上的红酒,然而残酷的事实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然中枪,他踉跄的倒坐在了椅子上,突如其来的死亡让大家意识到的了事情的严重性,众人争相躲避哄散,但一切都是徒劳,士兵们迅速将所有的成年男性逮捕了起来,只剩下妇女和儿童,他们绝望的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而此时整个村庄就就只有妇女和唯一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男孩,寡妇村便就是如此形成了,后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唯一幸存的小男孩就是影片开头带领纪录片剧组来采访镇长,而此时的镇长正在向剧组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过往,像是个故事的转述者,事不关己的讲述着一切。

小时候的镇长

影片最后,记者采访了一位寡妇,也就是本片的婚礼新娘,此时的女主已经年老体弱,听力衰弱的女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不见记者说什么,却愤恨的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面对答非所问的女主,剧组成员们都忍俊不禁,之后又开始继续大笑了起来,与此时响起来的苍凉的背景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曾多次安排有欢乐的场景配以悲凉的背景音乐,像是在不断提醒观众那些身在当局中人们的无知与迷茫,那段饱受战争与政治斗争残害的岁月,在现今人们看来已一去不复返,多数人有的只是对那段沉痛历史过往的冷漠和袖手旁观,甚至一些灾难的亲历者,竟也会五十步笑百步般的讥讽那些更显可怜的苦难者们,不禁让人暗自感伤现今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也更像是在提醒作为旁观者的人们要对历史谨怀敬畏之心,珍惜眼下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和平,也只有铭记过往,心怀敬畏,才能始终坚定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决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救的最好姿态。

 3 ) 无声婚礼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4 ) 憋死你的快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威吓下,村民不得不低头。但当监视者离开,所有的欢乐气氛再度引发,双方的亲朋好友决定举行一场无声婚礼。席间客人不能做出任何声响,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期间演奏乐器也只能是拿拿样子吹出无声的奏乐,即使是一个笑话也只能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到了最后,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无声婚礼,于是寂静被打破,这样一群狂欢的人们最后招了了毁灭。

这些专制所要带给人们的就是要憋死你的快感,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你的自由。


影片得到很大赞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自由,网上发言要先被审核,如果有言论过激或者敏感词,对不起,你的发言会被删除或者退回邮箱。

于是乎,人们学会了在和网络管理员的博弈中懂得了敏感词分类。原本只是一片小小博文,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将自认为是敏感的地方删除,然后继续发表,发现删除的词语不对,三番五次后终于发现所谓网络设置的敏感词汇也不过是一个人名,一句调侃。如此博弈的结果,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自由言论的空间被一步步压缩,被限制的地方越来越多,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要跳舞,于是智慧无穷的网民便激发出了更大的语言和词汇来和这些限制与不自由做斗争。


与电影相反,追求快感是人最起码要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可以试想一下,做爱要射精的时刻,突然伸出一双手对你说,“现在不行。”,歌曲听到高潮戛然而止,电影看完了漫长前奏,酝酿了好久情绪,就等着高潮迸发的时候,突然黑幕,然后影院工作人员告诉你,“对不起,停电了。”在快感爆发的时刻忽然被人制止,这样的感觉断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不多,一是快感,一是自由,当两者都被钳制的时候,人们就会憋不住,然后就要寻求一个倾泻的闸口,然后如洪水猛兽,喷涌而出,否则,心理健全者回沦为变态,心理不健全者会拔刀相向。


所以,在人们能把握自己人生快感的时候,大家都尽力。熬夜看场电影,只为片中男女演员深情对白的时刻,一首老歌翻来覆去地听,只为了祭奠以往逝去的岁月。
常为《三联生活周刊》写圆桌杂谈的作者大仙曾经打车回家,当时出租车内正在播放一首萧亚轩的歌,大仙正听到兴头上,等车到了大仙家门口,歌曲还没有放完,当司机准备抬起计价器跟大仙结账的时候,大仙告诉司机“麻烦你在我家楼下再绕一圈,等我听完这首歌再下去。”等歌曲终了,大仙才心满意足地结账下车回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王小峰身上,当时出租车内正播放着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还差几句就说完,但出租车已到家门口,于是也和大仙一样,让司机继续往下开,等侯宝林先生都出最后的包袱后才心满意足下车。


所以说,快感和自由其实是一样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东西,是不能被压制和绑架的,要不然,憋死了快感,人生也就真的无奈了。

 5 ) 默默地放屁

      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Nunta Muta>)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以至于我半吊子的概括能力也能勉为其难地说个八九不离十:1953年,乡村青年狗剩(这娃的名字忒难记,姑且这么叫着吧)与村姑玛拉要举行婚礼了,婚礼前夜,革命先师斯大林元帅远赴黄泉向弗拉基米尔同志汇报工作去了,罗马尼亚当局宣布此后七天禁止除追悼会之外的一切集会,违者将处以叛国罪,为了让婚礼如期进行,寂静的乡村秘密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罗马尼亚电影,之前一部是<四月三周两天>,所以就观影经验而言,罗国电影给我的感受都跟专制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大国电影里面,相近的作品我只能举娄烨的<颐和园>(当初是冲着杨宇凌那几场床戏去的).

      电影的开头就有些荒诞,某灵异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一个寡妇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村庄,现在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地唯一一个男人(除他外全都是寡妇)向制片人讲述了寡妇村为什么会没有男人的全部真相.到这里,电影好像有了一些猎奇与考据的味道.

      真相展开时的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在旷野里野合的男女(狗剩与玛拉).正如<1984>里面所描绘的残酷图景:"party所以要搞禁欲主义并不是因为性不能为party所控制,而是人们缺乏对性的调节,易于发生歇斯底里症,因而可以转化为战争和崇拜领袖的狂热漩涡中."更开宗明义地说,那就是对性的压抑,可以让青年们将焚身欲火发泄到忆苦会,"控诉",参战,领袖崇拜,这些变态的行为上,这就是party对性的"控制"和"转化".所以,才会有"唯一被公认的结婚目的,是为了party生儿育女.性交被认为一种好比灌肠那样的例行公事的小手术","只有好性(goodsex)或性犯罪(sexcrime),只有为了繁殖的性交才是好性,其他一切为了欢愉的性爱、同性恋、通奸等脱离正规性行为都通称为性犯罪".可以说,这是在法理上控制了性的发生(这就好像那部反分裂国家法用来遏制法理tai独),而道德上,老大哥通过组织"反性交集会""人工授精宣言大会"这类邪恶组织来"负激励"人们的性的排斥(就好像<感动中国>那样通过正向的激励让人们认可他宣扬的那套道德观).对性的敌对态度,俨然就是专制统治的共性,前几天那个下毛片罚款3000那个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野合,必然会比正常的性生活更能刺激统治者的神经.当歌里唱到"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儿野","阿姐有窝无鸟宿,阿哥有鸟却无窝"的时候,可以想见,有些人一定要抓狂,一定要龙颜震怒,一定要气急败坏.在这个反三俗的时代,越低俗,我们就越舒服.

      野合,酒馆里的头牌妓女,低级玩笑,这些在电影开头部分祥和的村庄里处处有所体现的低俗民风,无疑是对压抑的社会生活的讽喻.对比去年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德国电影<白丝带>,同样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白丝带>中表现的德国乡村的森严和压抑,到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禁锢的少年,严守等级秩序并且缺乏变革勇气的中年,唯有青年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希望被一点一点地撕碎了.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暴力在一点一点升级,纳粹在一天一天养成.那股呆板单调压抑的气氛,连带电影都沉闷到让人看不下去.

      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齐集一堂,大家都兴高采烈去教堂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军方和党委的干部出现了,宣布: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共中央总书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思想家,军事家,弗拉基米尔同志的亲密战友,斯大林元帅去势了.要求婚礼推迟七天(东欧人民也过头七的?),并威胁以叛国罪名.可是新娘的父亲为了婚礼已经宰杀了两头牛四头猪,还有很多炖菜,如果推迟7天的话,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坏掉,于是婚礼只得在午夜时安静地进行,这场戏无疑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为了不被发现,桌椅腿,一应器具,都被套上了布袋,防止撞击发出的声响,门窗也附上了厚厚的布料,乐队演奏时,也只是假模假样地比划,连小孩都被蒙上了嘴,以防他们不小心出声,一切准备停当,婚礼正式举行.那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场面也正式拉开序幕:

      1.放屁.新郎的父亲肚子里的一连串响动,因为晚宴现场的安静而被凸显出来,特别是他放屁时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2.苍蝇.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居然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安静的气氛有提高了一个层级.
      3.传话.类似于"快乐传真",新郎跟其中一位宾客隔空喊话,但是相隔太远,于是他让桌上的人一个一个传过去,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正儿巴经地当回事,认认真真地复述,中间传错几次后,就开始戏谑起来,成了"你老二湿了""你那话儿硬了"之类的低俗笑话.

      除了以上我记住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搞笑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笑料的笑点,都是围绕着"安静"展开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安静"说事.而婚礼之所以要安静地举行,是因为统治者的一纸禁令,因为领袖的去世.所以越是安静,越能体现这个禁令的无理和制度的荒诞,电影里的幽默也由黄色一步一步升级到了黑色.

      西谚有云:"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这个婚礼无疑是一个放闷屁的过程.与其说农民是因为明智,不如说狡黠来得更贴切."默默"二字,憋屈中又透着一点得意,好像在说:我没有能力放抗你,我私底下咒死你.

      电影在狂欢中达到高潮,现场安静气氛的打破源自一个惊雷和之后的暴雨---这些响动可以盖过一切.随后,苏联红军的坦克破墙而入.我不敢断言坦克一定就影射了什么,但是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坦克都是老毛子进城的标志,而大国在春夏之交时,这个物事所寓意的,就更是众所周知了.那天晚上,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参加了婚礼,红军掳走了全部男丁.至于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电影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卡廷森林惨案"中波兰军人的下场(参见波兰电影<Katyn>).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到这里,当然也不得不结束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的老妇不经意露出了脖子上的那个胎记,我们知道,她就是那个新娘,数十年时光的打磨让她垂垂老矣,再不是那个在谷仓里做爱的放荡少女,而她的男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电影结束的时候,仿佛又看见那个白衣少女影影绰绰地出现了.她在婚礼之前一周被苏军奸污致死,婚礼前夕被埋葬后又"尸变"般出现.影片中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一再运用让它备受诟病,如果一定说白衣少女象征了什么,那么只能说是象征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先是被苏军埋葬,却在剧变后得以重生.我怀疑导演是演舞台剧出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舞台剧中才有的夸张的台词与举止,而且导演讲故事的手法也有点嫩,当然,倒不是说一定要像<白丝带>那样成熟到沉闷,但是很多地方的太过直白让故事缺乏张力,也容不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婚礼前的铺垫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到后来就感觉故事没有说圆,比如婚礼之所以要安静的举行,是因为对惩罚的恐惧,而电影好像看不到这些恐惧,仅仅因为一个耳光?

 6 ) 如果只关注意识形态,那你一定不了解东欧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

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

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

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短评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17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2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25分钟前
  • 推荐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28分钟前
  • deus
  • 力荐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29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33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笑聲中眼淚。

37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4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47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49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50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51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推荐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5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1小时前
  • [x]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