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重生

犯罪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罗晋,聂远,辛鹏,姜珮瑶,李嘉琪,黄觉,方励,刘陆,杨一威,孙昊,史策,林津锋,聂君桐

导演:李霄峰

播放地址

 剧照

灰烬重生 剧照 NO.1灰烬重生 剧照 NO.2灰烬重生 剧照 NO.3灰烬重生 剧照 NO.4灰烬重生 剧照 NO.5灰烬重生 剧照 NO.6灰烬重生 剧照 NO.13灰烬重生 剧照 NO.14灰烬重生 剧照 NO.15灰烬重生 剧照 NO.16灰烬重生 剧照 NO.17灰烬重生 剧照 NO.18灰烬重生 剧照 NO.19灰烬重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8:14

详细剧情

十年前,九十年代末的斯城,工人徐峰在继父死后远走,警察陈维坤没有在命案中发现任何线索。  十年后,医生王栋偶然进入陈维坤的视野,徐峰也回到斯城,面目全非。新的角逐就此展开,属于曾经的心灵秘密慢慢释放出来。

 长篇影评

 1 ) 零碎

一看是网大,再看阵容还不错,再看悬疑类,挺有兴趣,应该和烈日灼心差不多吧。

结果,画面光影不敢恭维。墓地那一场黑红光,就感觉是特地营造的,而不是自然流露来影响观众,几分钟演员脸都看不清,出戏。

情节,草率,太碎。有那么一条线贯穿,但是太单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主角,十年前十年后,加上有关联的一些支线人物,各自老婆,工作,俩人之前之后的交集等等,再加上聂远饰演的警察,一大堆太乱了。刚进入又给切走了,没办法形成连贯的画面。

黄觉的角色很自然,故事算比较流畅完整。

本来特别期待聂远的警察有什么牛掰的操作,结果好像也没干啥,罪犯自己都是解决的。

整部片都有种很刻意的感觉,真正的牛导应该是行云流水,让观众自然而然跟着情节走,而不是最后,我看了个啥。

 2 ) 爱情啊,就是块遮羞布。

“爱情啊,就是块遮羞布。”——杜国金父亲说出的这句话,传递出了《灰烬重生》的真实内核。

听说导演李霄峰的《灰烬重生》,是因为两年多之前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去到现场,这份遗憾就一直留到了今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部曾引发巨大口碑效应的影片前几天转网在优酷上映,自然就成了端午假期的观影首选。


01

提起李霄峰,很多人都会想到2014年他的那部《少女哪吒》,从当年的文艺片,大跨步迈入犯罪爱情的商业类型片领域,李霄峰和他的《灰烬重生》到底能让人看到怎样的不同呢?

最直观的,就是其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极具震撼力的表现手法。

比如三场杀人戏,导演的安排就颇见功力,既让观众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又借助镜头语言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挖掘。

譬如马旭东被割喉一段,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其与萱慧登台表演的画面交错呈现。一边是暖色调下的垂死挣扎,一边是聚光灯下的红衣艳影,仿佛让人陷入了一种倒错般的战栗瞬间,光鲜亮丽的萱慧更加凸显了王栋挥下手术刀时的残忍、冷酷。

那一刻,飞溅的鲜血跃屏而出,直击观者内心。

同样震撼人心的还有那些对细节的表达。

最初的王栋,没有太多城府,当萱慧投入杜国金怀抱后,他只是单纯的想要报复,包里藏上一块砖头就去了杜国金的别墅。可当他推开别墅大门看到里面的富丽堂皇,瞬间就被拉回了现实,那种无法逾越的阶级对立。即便向对方挥出拳头,还是很快低三下四的道歉,很讽刺的一个场景,但自此王栋开始明白,只有彻底的消灭才能不被杜国金的阶级继续压榨,他起了杀心。

值得一提的,在王栋的戏份中,音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加速的鼓点、密集的虫鸣鸟叫,这暗示了他永远都在紧张的内心,害怕失去,随时警惕那些对他所占有一切造成威胁的人。

对于徐峰的表现,有一幕更堪称点睛之笔。他回到斯城约王栋墓地见面,出门前回头冲自己的爱人莹莹重新展露笑容。显然,那一刻他已经决定赴死。这一幕,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而对王栋、徐峰两人相识后合谋的展现,导演的安排也非常有意思,用两个男人树下相拥跳舞来暗示了他们人生的转折。两个人的动作,很笨拙,却很开心,是那种犯案之后从未有过的轻松神情,这一刻他们一起向曾经的单纯告别,也如舞步般一同迈向了陌生又似乎难以掌控的未来。


02

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杀人动机?

十年前,作为医学院的高材生,在萱慧父亲这个准岳父眼中,王栋是支“潜力股”。可无法改变的事实却是,“富二代”杜国金轻易抢走了自己的爱人。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杜国金竟是个花花公子,在得知萱慧怀孕后他试图用钱来摆平一切,让王栋成为“接盘侠”。

十年后,“潜力股”实现了蜕变,房子、车子、权力、地位,样样不少,老婆萱慧依然光鲜亮丽,女儿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但他的内心却还是无法释怀。从小,王栋就被父亲教育要成为最优秀的人,即便考试得到99分都是一个不合格的成绩,可为什么萱慧爱上了一个大多数人眼中的“渣男”,爱情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一块盖在金钱、权力和地位之上的遮羞布?

显然,直到最后王栋也没能搞懂,被捕前他终于向萱慧发出了深埋于内心的疑问——“十年间,你到底爱过我没有?”而萱慧只是回答了他:“杀人是不对的。”王栋付出的情感终没有答案,看着王栋哭嚎着、抗拒着被警察抓走,连续不断地说着:“别别别......“那一刻他又变回了曾经卑微的自己,每一声的怒喊都化为了刀插在了自己的心上。

与王栋相比,徐峰的经历展现的更为隐讳。

十年前,因为自己和母亲遭受家暴,他对继父马旭东痛下杀心。

十年间他远走他乡,被杀人事件折磨,而当他带着怒气回家,下意识一巴掌扇在女朋友莹莹脸上时,却仿佛从自己身上看到了继父的身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这可能就是一个人最难以接受的事。而莹莹之于徐峰,可能更像曾经那个单纯、善意的自己,有莹莹的存在,徐峰勇敢的去找回过去,为自己犯下的错去认罪。爱情,真的只有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吗?其实真正好的爱情,会帮助你认清自己,带你走向更好的未来。

当然,任何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演员演技的加持。《灰烬重生》中,罗晋、聂远、黄觉,乃至90后新秀辛鹏、姜珮瑶的表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其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罗晋对王栋的塑造。表面上,他是上进努力的“潜力股”,是首屈一指的外科主任,内心深处,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杀手。强烈的反差让这个人物自带“悲剧”色彩,那种向死而生的毁灭性魅力,极打动人。

十年前,他不惜编造“强奸”谎言,借徐峰之手杀掉情敌。十年后,为逃脱法律制裁他又亲手结束了徐峰的生命。

这样的角色,听上去刺激,塑造起来并不容易。可以说,罗晋完美完成了任务,其时而癫狂、时而儒雅的状态,将一个心理变态者的形象真实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细思极恐,观影过后仍让人背后发凉。

对于罗晋的印象还停留在年初电视剧《安家》中的“徐姑姑”,那个暖心的店长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在本片中罗晋却抛掉“好人”人设,将自己暗黑撕裂的一面呈现出来。无论是面对爱人时的小心翼翼,还是在杀人后的冷酷狰狞,同一个人却用不同的情绪细节展现,让王栋这个复杂的人物生动的立在了观众的心里,让观众与他共情的不止是恨,更有对这个人物的怜惜。

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王栋照镜子的场景,这种巧妙的表达形式凸显了罗晋对角色的驾驭能力。对着镜子为自己画肖像画,这样的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却也让人感受到了角色内心世界的转变,一个曾经懦弱的男人就这样逐渐建立自信,变成了一个颇具威望又冷血无情之人。

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留意下影片前半,检查室中王栋和徐峰重逢的那场戏,只用不多的几句对白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张力,也就此引入了影片的主题——对两位杀人犯各自内心世界的拷问。


03

说到犯罪类型片,冷峻,是很多人潜意识中的第一印象。无疑,这与近年来韩国电影的影响脱不开干系。

但犯罪类型片真的只能唯“冷峻”马首是瞻吗?

打破桎梏的刁亦男,用《南方车站的聚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在这之前,《灰烬重生》已经勇敢地说了“不”。

不同于近年来大多数的华语犯罪类型片,李霄峰这次在摄影和色彩运用上进行了大胆又不失巧妙的尝试。

红、黄、绿、蓝,整片的浓郁色彩对撞,让视觉冲击更强,也加重了故事的压迫感,大量特写和仰拍的出现,更将角色内心的状态和所生活的不同社会阶层直观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要知道,韩国电影人的路子并非唯一,此前的好莱坞,《洛城机密》《毒品网络》这些经典作品早就让我们体会过了原生视角下“重口味”世界的独特魅力。

说回《灰烬重生》,片中有很多处色彩运用和镜头调度都堪称亮点。

自带红色效果的王栋,象征了鲜血和危险,自带绿色效果的徐峰,代表了对人性的客观审视,包围在暖色调下刑警陈维坤给人以安全,而冷色背景的萱慧则让人感受到了冷酷和无助。

在表现徐峰的桥段,对这一生活并不如意的角色,导演反其道而行采用了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湖边击杀杜国金一幕,空旷的背景、静谧的湖水,艳阳高照,一切的铺垫都为随后的击杀赋予了更为强大的冲击力。而按照导演的话说,这场发生在艳阳之下的谋杀也代表了更深一层的涵义——只有敢于展现阳光下的罪恶,才是一部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电影。

而片尾王栋和徐峰的墓地对决,更是全片集大成之处。吞没一切的红光搭配上角色近距离的面部特写,将人物濒临崩溃时近乎扭曲的变态内心展露无遗,完全是一段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神级操作。

如果细心观看,你还会看到在王栋被抓后,电影院内外呈现红、绿光对比两种色调,绿光外泄而出的电影院仿佛一个“鬼门关”,让王栋这个罪人最终被捕。

《灰烬重生》对各个角色、场景不同的氛围营造,既在潜意识中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又让人看到了华语犯罪爱情片全新的打开方式

 3 ) 垃圾电影

体制内的警察都要喝西北风了,尔等屁民是不是就只陪吃屎了,还不一定是热乎的,这个社会怎么了????????????????????????????????????????????????????????????????????????????????????????????????????????????????????????????????????????????????????????????????

 4 ) 《追踪》-阶级夹缝中的试探

《追踪》-阶级夹缝中的试探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一个感觉,无论是王栋,徐峰,还是陈维坤,每个人都被卖过,陈伟坤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徐峰和王栋成为了悲剧。人类从开始农作那天起,就产生了阶级,从此往后,阶级伴随着每一代人,成为了社会的一个背景。富人压迫穷人,穷人反抗,其实富人与穷人并没有标准和定义,他们的存在只是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天堂与地狱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也许开车只需要二十分钟。我理解的阶级是一个下定义的动态范围,同类被区分,有了贫穷与富有,低俗与高尚,片中王栋在院长面前说过一段关于小时候考试的一段话,中国式教育便是如此,家长可以定论好与坏,该怎么做是最好,怎么做才是优秀,让我想起我家中爸妈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于我而言这和指定婚姻雷同,牺牲了本该拥有的亲情。

王栋、徐峰、陈伟坤、杜国金,是有爱情的,王栋无法理解杜国金与萱慧,他不明白即使是“富二代”杜国金其实也并不会表达爱,杜国金成为了他心中的坏人,对待坏人,他会不惜一切手段。徐峰曾经有着单纯令人羡慕的爱情,但在那件事发生后,一切都变了,心仪的对象让他痛苦,曾经犯下的错事让他倍受煎熬,在无尽的折磨中,他选择将这一切画上句号。王栋的爱情最初建立在误读中,他以为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以为这样一切会变好,但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挣脱控制,影片结尾处萱慧一句:“杀人是不对的”仿佛否定了他的一切,让他欲言又止,失去了抵抗能力,在最后成伴随着一声哀鸣被警察带走。没有人是侥幸的的,一报还一报,当时的迷惘和落差让他冲动做下的事最终还是回应在他身上。

如果我出生后未见过山洞以外的世界,那么我只能本分的活在山洞里。如果我什么都见过,然后活在山洞里,那么我无法本分,我一定会反抗。王栋和徐峰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发起者,悲剧就在这一来一回中发生。人的希望无处寄托,只得寄托于恶魔,终于恶魔有了回应,指出一条不归路,没有选择的开始,没有选择的结束。

这部影片我个人很喜欢,算是烧脑悬疑爱情,有很多看注意细节才恍然大悟,影调很独特,第一眼看以为是在红灯区😂另外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文学性特征,Ash 灰烬。

 5 ) 追踪四年的“新电影”—心魔不会灰飞烟灭(没有图片都是字)

如果一个人有了心魔,它总是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状态,别无他法去改变,不如试着和它好好相处,结果反而平凡一些。

故事一开始留在徐峰继父马旭东身上的线很清晰,被杀和嫌疑人都很容易联想到徐峰母子身上,现场干净利索的手法徐峰第一时间也没有想到,因为人确实不算是他“杀”的,如果在脑海中杀一个人一万次也算是“杀”,徐峰自己一直也真的混淆了他对继父的恨与弑到底对不对。

在此之中,20岁的徐峰得不到家庭的爱与温暖,自己碌碌无为且像树叶一样飘忽摇摆,在地摊偶然所得的《复活》,也许是王栋为了给萱慧买一件礼物而变卖的,只有你爱一个东西,才会在它上面反复表达你自己的痕迹。他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寄出了一封封泄愤的信,既像玩乐,也像复仇。徐峰很想要一个像家的家,和像家人的家人,徐峰求之不得。

这是影片的开头徐峰发给我的感受并不好,也一直在猜最后他会有情绪上的反转,想和自己和解但已经太晚的人。

到了影片结尾的最后一系列王栋的表现,一个自私自利既恐怖又悲哀的人物刻画淋漓尽致。最后关头,王栋仍旧关心萱慧是不是爱他,他实际想问:萱慧,我在让你爱我这件事上,我赢了吗?我可以为了你杀情敌,为了你杀杀死情敌的人,我赢了吗?我是100分吗?

如果王栋手里有一把尺,他始终丈量的是自己这个人,而非任何他口中爱着的人。擅长利用徐峰的稚嫩思考和冲动头脑,擅长在萱慧院长父亲面前渲染自己的人设,擅长给萱慧制造他爱她的假象,擅长给徐峰制造杜国金该死的多金潇洒形象,从而让徐峰更好的移情联想到憎恨的马旭东。

这些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能够在他的生活里不再被罚站一夜无法回家,可以得100分。

杜国金如今来看是一个比较渣的男友,但抵不过萱慧爱他至深抵消那些怨恨。

马旭东如今看来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文艺气息的家暴厨子。任何人都不是初一十五的月亮,不是这缺就是那圆,但都一样亮。

不难联想像王栋这样的人,再他的生活里曾经多么的小心翼翼,徐峰这样的孩子如何如履薄冰,但都像徐峰最后说的,他们罪不至死,是我们自己的心魔戏太多了。

我本人是罗晋的演技粉,觉得王栋在他的塑造下,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不够强烈。本弱—翻烈—崩盘的弱。

辛鹏的徐峰用力过猛。最佳还是给马旭东这个演员了,自己吃自己做的菜时候表现,不仅看不见身边那两个人,活在自己无端欢快的世界里,是平凡人最真实的状态。

 6 ) 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

随着年纪的增长,最怕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其实是天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具备的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日益远大的前景,你应该相信线性的进步的价值,并且承认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人总是身不由己,你应该已经接受,世界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为了生存下去犯一点错不过是权宜之计,应酬、攀附、自我吹嘘,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你应该早就习惯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自己取悦和保护自己,不再需要人群。天真,唯独只有天真,不再是你的权力。
在电影《追踪》里,聂远扮演的警察,在看上去已经在生意场上出人头地的前同事的婚礼上,因为劝自己的女人少喝一点,被老友数落,“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这个始终没有改行,并且对多年前一桩悬案念念不忘的老警察,皱了皱眉,冷静,而不解,回了一句,“我哪样啊?”
这句听上去没什么用处的台词,就是我说的那种“天真”的声音。
我想象这句话其实在大多数人心中都经常升起,但更经常的是,一张嘴就吞了回去,像一句不该说的气话,一句没有用的慨叹,一句不属于自己的台词,被自己的理智及时枪毙,连筋带肉把那些不服、困扰、怅然若失的情绪一起都平息了。而天真的人如这个警察,连自己有多天真还不知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就对聂远和他的角色印象深刻。
看他出现在案发地点,四处张望,寻找证据,带家属认尸,属于那种不用穿警服就知道他是警察的类型。看他带着必要的忧愁和痛苦,像一团巨大的决心,也像我的舅舅,像某个在地方派出所执勤的初中同学,像那些不需要联系就知道他们的人生过得多么倔强的故人——他们如同失修的船,都停泊在过去。
在这部电影灼热、诡谲的气氛里,他的角色最有血肉,也最平凡。和导演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样,主体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具有“原型”色彩,被赋予了许多想象和引申的空间,当他们起飞,只有这个警察还站在原地,站在过去和未来的现场,站在一个可以预料的地方。因此我说,不论从表演风格或影片结构上来看,他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根基。
只有一个始终工作在一线、对经手的案件了如指掌、对这个职业本身的正义感有知觉的警察,才能在血案中看见不公,看见所有的不公在时空碎片中残存的证据。如果不是他,这个故事便不存在。他是整部电影的眼睛。
但他不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力,他不是唯一的视点。案件从他这里开启的那一刻,就被另外的力量掌管了。甚至当银幕尚未亮起的时刻,你就能听到某种幽灵的轰鸣,它拖着乌黑而透明、沉重又轻盈的身子,紧紧地贴地逡巡,划出巨大的噪音,却不留痕迹。在所有情节发展的地方,这种音效(以及整部电影的声音叙事)一再出现,不仅作为一种美学提示,也作为一支自主的力量,几乎和镜头运动同时推进,不停地交汇又错开,真正统治了这个故事。
电影的悬疑气质也来自于此,它的悬念并不在于一桩案件的解法,而在于总有一种解法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从一开始就寄生在死人和活人的身体里,被一点点喂养、逼迫、召唤出来。好的戏剧绝不是偶然的,或者说所有看上去精妙绝伦的偶然,本质上都在等待一个确凿的证明。而聂远所扮演的警察,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原型”,是这个更高、更神秘、更不可撼动的力量在这个故事中的代理。

至于这个必然的怪物到底是什么,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秘密。在公映之前,很难完整地谈论它。尽管我向来相信,能轻易被剧透毁掉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像前面说的,所有案件中人都具有超越现实主义的色彩,经过凝练的电影语言,他们的形象像是一面又一面棱镜,冷冽,迅速,短兵相接。有人会突然问,什么最珍贵?有人会突然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有人像哲学家,说,心软的人未必都善良。每一句都需要停顿,需要琢磨,像鱼刺一样卡在那里。我想象那些习惯了来电影院找乐子、图刺激的观众,大概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奇怪。
“哪里奇怪啊?”天真的人会这么回应。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尽量不流露真情?电影偏要重拾这样的瞬间,把大多数人咽下去的那些话,连同我们的迟疑、悔恨、不平和叹息,重新说出来。这反而让他们显得“可疑”。明明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你还醒着?明明明大家都在追逐快乐,为什么你要扫兴?这种可疑并不是指他们心怀不轨,而正相反,在一个人人有所图谋的年代,图谋却不能完全满足你,这显得非常不合常理。
更容易理解的角色是罗晋扮演的医生,只有他的道路清晰可见,从小要拿最高分,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做人上人,这是唯一合理的动机。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这种雕像被粉碎、常识被颠倒、价值分崩离析的声音。

从处女作《少女哪吒》开始,李霄峰就是同代人中少有地直接面对和处理改革开放的社会遗产的一位导演。作为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脱胎于这个母体,也受益于此。但当所有人都在高歌我们在这次辉煌的转型中所收获的一切的时候,他转身发现,原来哀鸿遍野,到处散落着我们失去的东西。
它们像太重的行李,在航行中被抛入海中,成为必须的耗损和牺牲。有的被捞出来,在片子里出现,比如,钢铁厂的特写,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苏联的调子,背景里一对相互搀扶的老人走过去,合唱团的姑娘们唱着,寻找往事踪影……但人们未必能够认出来,因为时代真的不同了,求生的意志胜过一切。
如果说《少女哪吒》失去的还仅仅是爱与青春,一种诚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到这一部《追踪》,失去的是生命本身,是这种可能性在付诸实践之后、仍注定走向毁灭的悲剧。
导演把故事设定在重庆,在这座空间落差天生具有张力的城市,用了好几个触目惊心的俯视镜头。只见那怪物掠过高楼、掠过墓地、掠过死人的眼睛,它看到亚当和夏娃,看到他们的孩子纷纷坠落,起伏的大地上露出赤裸裸的阶级。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质上都臣服于这种秩序,成为它的奴隶。
影片中所有暴力动作的音效和肢体语言,都是象征性的,仿佛是与另一个空间发生的共振,令人震颤的感觉,真实的击打或者屠杀不具有那样的速率。那分明是一种道德感在涌动,在撞击,在追捕。最后凶手被抓住,还是在剧场里,在公有制时代那种工人文化宫,灯光照耀在柱子上,从银幕里溢出来,他痛哭流涕,完全是宗教里救赎与受难的氛围,是报应。
“杀人是不对的。”
“好人不多了。”

李霄峰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造一所遗世独立的房子,用鲜艳的颜色装饰它,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看起来人迹罕至,却总有路可以到达,也的确有人曾到过那里。
这些房子是一个电影导演的神龛,里面放着他相信的东西。现实主义的方法不能完全概括,但脱离开现实和历史的参照又无法理解,山高路远,只留给他那么一条遥远的窄路,为那些逐渐沉没、黯淡下去的物品,重新涂上明媚、纯粹、严厉的色彩。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贯以来的审美特性。
这来自他对电影本体的基本观点,他相信电影制造的不是幻觉,而是彼岸,是梦境。《追踪》里面就有好几幕,主角深爱的女孩在小城里一个老旧的舞台上跳芭蕾,在偌大的重庆开了一家花店,他用最柔和的光笼罩着这些地方,和其他残酷冷冽的部分形成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是天堂一样的存在。
无非只是在说,仅仅有一种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精神世界,仅仅有痛苦是不足够的,还应该有创造,仅仅有此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未来。无非是在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人都有选择,出路就在那里,看你愿不愿意承担它的后果罢了。
姑且就称之为天真吧。让这个词承担、消解所有的罪责,不必把它过度修饰成一种美德,也不要把它当做一句想当然的骂人话。它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事物,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一部分。如今,他们被嘲笑、忽略、抹去,被沉默压得抬不起头来。因为所有人的潜台词都是,认真你就输了,谁撂狠话谁傻逼。承认吧,历史早就证明对人心存过高的期待是虚妄的,得过且过就行了,生活很容易蒙混过关,而且科技这么发达,只会越来越容易。但既然李霄峰坚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会有更多天真尚存的人感到一种义务——把话接着说下去。
哪怕只是一句最轻慢的提醒,下次再遇到天真的人,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配角。
失败者拥有最珍贵的命运。

 短评

在较为精良的工业质感下,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难能的作者气质。表象上是凶杀案件的剥丝抽茧,实质上是借以还原一个时代灰烬的消逝。那个由文学、信封、油画以及破败的国有剧院,甚至是嘈杂中又有序的车水马龙声建构的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的前哨里,它注脚了最后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的消亡史。

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平遥影展#节奏失控,选角失控,布光失控……罗晋后半程放下包袱演技出色,意料之外。槽点很多,红蓝CP,类型气质跟作者气质都不太圆熟导致了很多段落的蜜汁尴尬,结尾的台词真…真是醉。近年看到的八九十年代小镇青年题材往往在精神内核上流于表象(浪漫主义的滥情)

12分钟前
  • 应许
  • 还行

明媚、纯粹、严厉,罕见的电影气质和品格。李霄峰继续直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遗产,当所有人庆祝我们所得到的一切,他珍视的是我们失去的东西。用高度凝练和抽象的电影语言讲述一桩凶杀案,背后是异常清晰的现实政治和历史指向,资本主义鞭笞失败者的创痛,该是我们身上最新的伤痕。

14分钟前
  • 57
  • 推荐

#BIFF# 不妨在隐喻层面将这个鬼魂/复活的故事视为反对父权制度/对抗资本主义的、讲究策略的青春革命,把念念不忘十年后仍有回响的警察视为外化并具象了的罪恶感,那样的话,就是一个大写(Capital资本)的C让Ash死灰复燃了吧。

17分钟前
  • btr
  • 还行

构图、光影都很起范儿,但整体捏合在一起,连同台词一块,完全不伦不类。华语部分导演们,玩逼格之前,要先学会讲故事,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电影院座位看的,文艺不是借口,真正好的文艺片比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幸亏这片没上影线,等电影院开门之后,这种沉溺在自我世界里的产物,希望越少越好

2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较差

是一次进步无疑。工业水准充分体现在卡司、摄影等制作环节。penfriend杀人本身,并不构成悬疑。导演的道德洁癖,是追问杀人者如何心安。墓地与高楼,如重庆十八梯连接的上与下,旧与新。更喜欢前半《追》,法律道德,只缚老实人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 摄影不错 色调诡异 剧情非常predictable 表演太过 台词白目 ”杀人是不对的”。女主造型非常有问题。剧本是ok的 导演的个人风格及创新意识是好的 但是没结合好 ps 一个常识 医院主任医生是不可能去动机器拍片子的

28分钟前
  • leoleo
  • 还行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如果真按照预想来的话,那就两星,最后看完给2.5吧。反正是越到最后越尴尬,还有两场尬舞,故事上也没有太多新意,好在场面调度上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

30分钟前
  • 方枪枪
  • 较差

能有两星完全是因为在码头垫着底 剧情漏洞百出 人物动机行为想当然 滥用所谓的风格化镜头 全程强行给演员尴尬大特写 夸张但缺乏实际意味的光色 聂远以为自己拿了主角的剧本 然而发现后面没自己什么事了 罗晋连演吊丝穷学生都是一脸“我为何帅的如此深沉” 导演还是真诚的 但真的不适合拍电影

32分钟前
  • Line
  • 较差

一件迷雾重生的案件,两个忐忑十年的男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作者型电影导演李宵峰的力作,其实,暗合着回望一个时代,十年,感觉那么遥远。有一段辛鹏和黄觉在泳池的戏挺男男的,罗晋的表演超过想象,和黄觉的对手戏张弛有度,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情绪点很到位。然后不得不吐槽几句电影台词,“你人民JC,你清高,女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她不喝酒你就得喝西北风。”太不舒服了,这句。

35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整个故事看起来一点都不真实,人物情绪也不对。

36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较差

调色堪称视觉酷刑,然而,核心概念还不错:交换杀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影子杀人”,两个人彼此渗透成为彼此的影子,罪恶共同体的爆发,最后迎来罪与罚。这些能构成对整个九十年代消逝的大型隐喻。虽然关键节点的力道都没使出来,还是乐意于给三星。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场实验。光色像湿热的气候,景别像废墟的回音。

39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太可怕了,救救我们的导演吧,别再让他陷在自己的世界了,您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条死路。

41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让我们来数数黄觉一年到底要客串多少部戏。

44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还行

李霄峰的电影具备非常大胆的视觉风格,这在新一辈导演中并不多见,电影在类型框架之中指涉钱权与情感纠结的道德困境更是非常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及批判色彩,十分难能可贵。不足之处是人物关系及人物塑造可以再强有力一些,整部戏的风格化常成为了超越人物的存在,变得有些本末倒置

4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2.5高开低走李霄峰,别再玩儿深沉了。这部还不如哪吒.......不过他结尾说自己喜欢杨德昌,嗯,至少他眼光不错。本片不推荐。

54分钟前
  • 已汪销
  • 较差

听完映后扣1分,故事逻辑过弱,形式大于内容。

56分钟前
  • 傻特
  • 较差

导演很想拍一部有电影感的电影,摄影的调度和灯光美术都很用力,不过摄影从头到尾基本上就一招,用一次还是挺起范儿的,多了就让人觉得过于自我陶醉。灯光用了很多大红大绿的超现实光效,看起来非常夸张,舞台感很强,用来表现罪犯扭曲的内心倒是还不错,不过故事人工痕迹太重,最后既不文艺也不商业。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劇本、台詞、剪輯、表演和每場戲都是災難。尷尬至死。還搞亂敘玩攝影弄調色?笑話!警察角色有毛用?2年前我對《少女哪吒》的評價,完全可照搬:“做作,生硬,割裂。难看得要命。除了叙事的省略与跳跃,人物行为动机莫名其妙,均如提线木偶般做作”。今後再見李霄峰電影我躲著走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