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有情天

剧情片中国香港1995

主演:任达华,刘雅丽,梅爱芬,刘兆铭

导演:陈汗

播放地址

 剧照

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2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3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4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5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6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3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4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5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6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7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8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19告别有情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3

详细剧情

时光倒流七十年代的香港,戴振华(任达华)是法律世家的独子,也是港大法律系的高材生,但即偏偏爱上保良局孤儿淑芬(刘雅丽),连一直暗恋他的姑姑(梅爱芬)也从此无望。门当不互对自然受到家长的阻挠,振华父亲(刘兆铭)多番反对亦不能令振华改变初衷,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姑姑亦下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二人感情虽好,但总要面对生活的艰难,再加上淑芬诞下三胞胎,生活的担子亦落在振华身上,终于,振华藉着一场打胜了的官司而声名大噪,但好景不常,淑芬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振华大受刺激,在绝望的边缘竟又发现自己亦患上初期癌症,死亡的阴影笼罩整个家庭。  在大学读法律的戴振华是著名律师戴崇天的儿子,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热衷做社工的中文系女生李淑芬,她对穷人的关切感染了这个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弟。得知淑芬是天主教徒,振华也走入教堂接近淑芬,淑芬弹钢琴时微笑的样子再次打动了他,而淑芬虽然表面上言语激烈,称振华纨绔,但心里却暗暗喜欢上了他。  在学校,淑芬把自己几本厚厚的日记交到了振华手上,振华从日记中读出了淑芬的身世和她对自己的爱慕,他们很快成了一对情侣。但振华把淑芬带回家见父母的时候,父亲戴崇天却十分不赞成,他并不嫌弃淑芬穷或是出自保良院(孤儿院),而是觉得儿子太过深陷爱情,没了自我。他想把淑芬赶走却遭到了淑芬的顽强反抗,戴振华终于搬出来和淑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也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少爷变成一个需要承担家庭重担的男人。  淑芬因为怀孕而退学并当起了专职妈妈,她一边照顾刚刚出生的女儿雯雯,一边教钢琴挣家用。振华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从法律系毕业并拿到甲等成绩,但他的求职之路却十分坎坷,好容易得到了一家律所的聘用却偏偏赶上淑芬再次生产。这次淑芬一下生了三胞胎,而振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的对手却是和父亲交好的一位律师。振华非常努力地工作,每日早出晚归,而淑芬操持家务,家中的大小事情、教育看惯年幼的子女全在她一人身上。  一次,振华获得法庭辩论的初步胜利而早点回家却发现淑芬不在家中,雯雯正看着三个年幼的弟妹。回到房中,他在桌子的角落里发现了很多药瓶,感到淑芬的健康可能不妙。淑芬在好友的陪伴下回家,振华责怪她没有告诉他真情,好友把所有的真情都倒了出来。原来,生过三胞胎之后,医生就发现淑芬患了肺癌,本来只能活三个月,为了一家人她硬挺了三年。医生催促淑芬住院,也建议振华做个全面体检。躺在病床上的淑芬终于得知丈夫也患了病,她向长女雯雯留下了遗言,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振华在完成了法庭辩论后也住进了医院,但经过积极治疗他得以出院,他还要支撑一个家。

 长篇影评

 1 ) 克制之美——《The Remains of the Day》

大概从这部电影开始知道James Ivory的大名,喜欢上Emma Thompson与Anthony Hopkins的演技。电影不是一部纯粹的爱情作品,它所描述的爱情没有俊男美女的风流韵事,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动人情节,两位主演优雅、真诚的表演诠释了爱的克制之美。两人在数年的交往中始终把自己的感情压抑在心中,即使是在结尾30年后的重逢,也各自尽力保持着年轻时的尊严。
  
电影还穿插了一条政治副线:二战期间,庄园主与德、法等国的外交官与名望人士进行的外交谈判。庄园主外交过程中严格恪守的“绅士”原则,不出所料地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它与主线相呼应——某些美好的东西,已随着时代一起随风消逝而去。
  
电影的中文译名有“告别有情天”“长日将尽”“去日留痕”,我喜欢最后一个译名。不知那段岁月的痕迹,掠过Emma Thompson与Anthony Hopkins心头之时,对他们而言,是喜或悲?

 2 ) 放映简记

这部电影展现了典型的英伦风,包括人物的言行举止,贵族的聚会活动以及豪宅的布置等等,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种贵族旧英伦风气与后来绥靖政策的关联。比起时代背景,这部电影更多的重点还是在于男主角史蒂文斯的悲剧,他作为经典的旧时代的产物,英国管家,在时代变迁中的经历,反应与矛盾。

大家看完可能会很讨厌男主角史蒂文斯,他说话绕着弯,从不表达他的真实想法,压抑他的情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面,这些特质,导致他的与肯顿小姐的爱情,以及与达林顿教子的友情都无果而终,甚至还没有办法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陪在他身边。

史蒂文斯始终拿着管家这个角色来做自我欺骗,他哪怕在回忆中也在不断地掩饰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这点在电影中体现较少,在小说中尤为明显。

史蒂文斯无疑是个悲剧角色,他牺牲了所有的情感奉献给他的工作,结果他给达林顿奉献大半生的工作,最后还是只能让他说出一句“我不认识达林顿勋爵”。史蒂文斯是个优秀的管家,但他隐忍与顽固的性格毁了他。史蒂文斯将管家事业作为了他人生的全部,而作为管家最重要的“尊严”在开头,史蒂文斯父亲讲的那个老虎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尊严”似乎可以等同于“隐忍”,把自我给隐藏压抑起来,把整个人都奉献给工作。

史蒂文斯执着地相信着达林顿勋爵的绥靖倾向是正确的,有达林顿勋爵作为“大人物”自己的考虑,导致他的事业只剩下“那个nazi倾向的勋爵”的评判;他坚守着管家和仆人不允许内部结婚的原则,以防这样的事情影响工作,导致他和肯顿小姐的爱情始终只能停留在暗地里;他为了符合作为管家的“得体”,与勋爵有关的人物保持体面的距离感,导致哪怕勋爵教子多次向他抛出友情的信号,史蒂文斯仍然保持着“管家-客人”的关系,不愿越雷池一步。

对于其他角色,达林顿和肯顿也无疑有非常多的悲剧色彩,达林顿被审判,肯顿在关系中受到的伤害,遗憾的爱与婚姻关系,电影中许多情节对话细节也很有意思,时间问题就不多分析了。

正如片名的另一个译名,“长日将尽“,达林顿勋爵的荣光已经不复存在,肯顿小姐早已变成本夫人,史蒂文斯自己管家的事业也走向了夕阳。史蒂文斯只能选择美化记忆,自我欺骗来获得一些慰藉,来抵挡时间的无力感,抵挡岁月蹉跎的遗憾。最后我们可以再体会一下石黑一雄的三个关键词,”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

 3 ) Nothing Remains in the Day

《The Remains of the Day》。石黑一雄89年的桂冠之作,写英国一所大宅子里一个管家的一生,写了帝国和人生最美的最后一段光阴,一举摘取当年的布克奖,真个了得!93年James Ivory改成电影,安东尼霍普金斯教科书般精湛演技让每格胶片又似乎流淌着文学的血液,实在难得!

好一幅长日将尽。远景是幅马远的泼墨山水,远观堆绮罗丽,细看时绘的却是一幅大英帝国的红日正落西山。达灵顿勋爵位居殊位,参谋军机大事,只想着为不列颠保下最后那点“历尽劫波,相逢一笑”的绅士遗风,不知对德国的绥靖正是养虎为患,大难将临。勋爵大宴欧陆各国使节,力促德国的复兴,整个坐席上宾客如云,只有美国特使Lewis直言众人皆是政治的未熟者(amateur),一语道破天机。达灵顿一生心系欧陆和平,却看不到政治地图上冰冷冷的利害和强权,为本国之和平不惜陷他国于深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后不只宅第易主,身陷囹圄,更留下后世骂名。

近景是篇李之仪的小令,一字一句都说的是寻常小人物的悲欢。史蒂文斯先生位居达灵顿大宅总管之位,生命里只有服从和谨慎,餐桌上一刀一叉的摆法都必躬亲,主人的书房里发生惊天动地的事却也不过问一句。一个女人的到来给他生命带来了波澜,却没有让他这个人有任何改变。她的心,是暮春未谢的一枝梅,一枝一叶都向着他开,虽不着一句言语,却每分每秒都恨他念他恨不能逼他就范;他的心,是汪洋瀚海的百丈冰,连一哭一笑的能力都已失去,浑身上下是岁月刻下深深的一沟一壑,轻视和嘲笑他不计较,友谊和热情他仍然无觉,面具成了自己真实的脸。

20年后再相逢,她才知道自己的一生原来和当初想的隔了那么远,原来她那么不快乐地走着当年不得已走上的那条没有他的路。也许,这次重逢也是上天给的一个让心重聚的机会吧;可是已经经过那么多事,那么多年了,山长水远都走过来了,何妨让这个没有说的秘密留得再久一点,或许留到永远呢?这漫长的一天已经进入最后的长夜。最后的最后,他们在大雨中分别,她只是告诉他可能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他也没有多的祝福,只是目送已不再年轻的她含泪离去。如果什么都不说才是爱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么多年的辛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倘若是别人,历尽劫波,相逢一笑,那也就算了;可是她是你最爱的人啊!她是你最爱的人啊!你拿自己的幸福作代价,把自己的懦弱当高尚,用自己的冷漠当优雅,你毁了她一生的幸福,你忍心吗?

正是: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意千重。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4 ) 告别有情天里的五种人生

从告别有情天里看到了五种人的人生:

Stevens,本片的主角,一个一生都在克制自我情感流露的人,他是最一流的管家,可能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到死前的那一刻都在为主人服务。为了工作他丢弃了自己的思想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尽管可能他意识到了老爷的某些做法是不对的是在被纳粹利用的,他也不敢多做评价,他尽忠职守不该听的话从来不过耳,从主人的角度看他可能是最让人放心的佣人。但是,他并不幸福,面对Kenton,他只会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感情,直到最后一刻的车站离别他都没法说出自己曾对她的情愫,他的一生就像片尾的那只鸽子,飞进一个牢笼后便开始自我囚禁,哪怕窗户开得大大的,他也不愿飞出自己为自己建的这个牢笼。

Kenton无疑是比Stevens更勇敢的人,她工作能力强却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在面对自己的情感时她努力过,在生活凝滞不前时她也积极寻求了转变,然而她的人生也是不幸福的,因为Stevens的退缩她最终选择了和不爱的人结婚逃去远方,然而这段婚姻最终也破裂了。Kenton像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缩影,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曾经挣扎过努力过,但最终我们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将就的人生,最后也无法得到完满。

还有一对和Stevens、Kenton形成对比的人物,就是那对决定辞职结婚的小男仆和小女仆,他们也许是未来的S和K,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结局,但是起码在这一刻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也是整个世界年轻人的缩影,年轻冲动、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虽然未来摇摆不定,但只想抓住此刻,这种选择是幸还是不幸也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了。

如果说上诉三种人的不幸多多少少是因为阶级和金钱的局限性造成的,那么有钱又有声望的人就一定会幸福吗?片中的老爷达灵顿勋爵,可以说是英国阶级顶端的人物,然而他的不幸也是英国旧贵族不幸的缩影,他彬彬有礼、学识渊博却因为不懂政治跟不上局势被纳粹利用,以致郁郁而终,死后留下的也是骂名。他的不幸是时代造成的,如果他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贵族,那么他的一生必定是幸福圆满的,然而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任何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都只能被碾碎。

如果仅从表现手法来说,片中最成功最幸福的应该是那个最后买下达灵顿庄园的美国议员吧,他应该是新兴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虽然路易斯先生是美国富翁的继承人,但他年轻时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能跟上时代思潮的聪明人,年纪轻轻就敢在众多大人物面前指出“欧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一群不懂政治的人在玩政治”,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反而十分有自己的见解,最后由他买下了达灵顿庄园也是一次新旧阶级的交接仪式。只是看到他总免不了想起老爷的教子由休·格兰特饰演的卡迪纳尔先生,同样有思想的年轻人,最后的结局却是死于战争,于是不禁感慨,在战争面前,所有的幸福都能轻易被摧毁。

人的一生,要想得到幸福实在太难了,如果出生就拥有了财富和阶级,也要保证清醒的头脑和战争灾难的手下留情才能幸免于祸,而我们众多普通人只要做到Kenton那样就足够了吧,争取过失去过最后也释怀了,只是爱上了Stevens那样的人实在太痛苦了。

 5 ) 管家的故事

  电影之美可以就是它本身的美,这似乎是一个病句。英国电影《The Remains of the Day》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它没有太多炫技之处,而这就是它的技能。电影理论中一个半专业的词——英国管家式的镜头,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的。

  日本武士和英国管家,可能是民族职业史上最一本正经的两位了。影片中,当了一辈子管家的老史蒂文斯讲了个故事:勋爵在印度开派对,管家发现餐厅里蹲着一只老虎,不动声色取来一杆猎枪,然后悄悄对主人说:我把它打死了。客人们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处变不惊,不动如山,刻骨的沉默与隐忍,太熟练,太周到,太自然,以至于你忘了他的存在:这是英国管家的“境界”,或者叫“范儿”。

  配合着这境界,擅长拍英式庄园故事的詹姆斯•伊沃里的镜头用得中规中矩,平稳非常,没有任何花巧。然而,管家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围绕着“英国管家对主人及历史的评价”,“英国管家的恋爱问题”,“英国管家的父子问题”,本片有一箩筐的话要说。所以看似中性的“管家镜头”在带给你的视觉服务背后,也有它的取舍,它的选择。这些取舍和选择交织成了一个复杂难言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仍然不露声色地来展现内心的痛楚,就像我们有时无以面对某种尴尬,就假装若无其事地把目光转到窗外的草地上。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影片伊始,艾玛•汤普森(片中角色名基顿)用她的“牛津腔”叙述着她写给老搭档安东尼•霍普金斯(剧中名史蒂文斯)一封信:他服务了一生的达灵顿巨宅被拍卖了,对此,她表示遗憾。 很多年前,大英帝国余辉尚在,她还钩着青春的尾梢,她曾与他共同在那里服务。那是1936年,这个宅子里相继发生了许多影响整个世纪上半叶欧洲战争史的大事件。庄园的主人、好心的达灵顿公爵在这里宴请欧美贵客共商国是,结果却促成了绥靖政策,二次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后,公爵被斥为卖国贼,黯然病逝。命运巧合,当年宅子所接待的“不受欢迎的客人”——美国人路易斯接收了它。

  美国人是那场战争众所周知的胜利者,因此不管路易斯本人如何想要表现谦虚和大方,都没有办法驱走历史加给他的洋洋自得。在拍卖现场,英国式的矜持被击了个粉碎,可是路易斯却没有辞换老宅的管家史蒂文斯,这个从来沉默寡言的男人显然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美国主人,英国管家,一个不拘小节,一个保守拘谨,反讽的姿态显而易见。这种反讽的内在脉络,不仅仅属于美国与英国,因为影片原著小说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在当代文学史上,石黑以其看似简洁流畅、实则九曲玲珑的文字著称,文学理论家甚至专为他发明了一个叫做“诗意与反讽”的概念,因为人性总是透过人类的习惯显示出来,而要描述这些习惯并非易事。石黑自年轻时起,便善于觉察到人类行为和语言中的种种习惯模式:比如借别人的故事来倾诉自己,一边忏悔,一边遮掩,一边下意识的自我辩护。在处女作《远山淡影》(1987)里,女主人公轻轻松松、几乎难以觉察的一句口误,整个故事就被颠覆,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考验:要是注意到这个“破绽”,那些故事中压抑着的东西就汩汩流出,尝不出是血是泪;要是忽略了它,你就会被困在那个清淡又美好的故事里,感到莫名其妙地沉重和压抑。

  《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石黑盛年时的作品,更加炉火纯青,难得的是导演伊沃里和他擅长改编文学名著的老搭档编剧鲁丝对原著者风格的心领神会。文学与电影,这两种媒介常常是一对冤家,在本作中却成了“成功搭档”的典范。不像有些电影那样,乍看之下感染力很强,重看却仅剩下伪善,《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主题、风格和思想的完美结合,并因此经霜不变,永葆青春。

  个人总是半推半就地成为时代的标签。甫一登场,新主人路易斯就和史蒂文斯演出了一场“民族性格”的对手戏,然后主人建议管家去休个假,透口气。史蒂文斯竟顺水推舟,真的出发去游历英国了。一辆老爷车,一下子让庄园片变身成了公路片,过去的丝丝缕缕开始萦绕在管家的旅途中。

  也许是新老爷知道史蒂文斯“心有千结”吧。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无暇追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管家也已鬓染双华。或许,关于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情情爱爱,也到了“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时候了:曾经,当欧洲的绅士们相互宣战的时候,世界也转移到另一些人手中。如今,随着“战争犯”的指责一同衰落的还有庄园的名声。这是平民的时代,而“管家”的旅行暗示着,他们那与贵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职业尊严也开始成为一份普通的工作了,光环不见了,他父亲的时代过去了,他应该给自己放个假,或者,追求曾经被压抑了、被放弃了的某些东西。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在最后辉煌的时节,年轻的管家有个头疼的问题:他那为职业生涯自豪了一辈子的父亲已经老年痴呆,却拒不承认自己能力的丧失。小史蒂文斯不得不随时随地为父亲打理烂摊子,既要维持秩序,又要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左右支拙之中,就与新来的女管家——忠于职守、热情认真的基顿发生了冲突,和恋情。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说一个好演员能“刺破银幕”。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就是这样的演员:在拍摄此片时,霍普金斯刚刚完成了他大器晚成的《沉默的羔羊》(1991)。相比于前作的疯狂和睿智,这部电影是关于矜持、保守和被压抑的情感的,老霍的演技低调又高明,配合着艾玛小小的神经质和戏剧性的高傲表情,相斥相吸,天作之合。

  只需一个小细节就能揭示霍普金斯演技的伟大:他卧病的父亲,一辈子嘴里叨叨的是“管家之道”,忽然说,“我跟你母亲的感情渐渐淡了”。他知道这就是最后了。他不发一言,把手指点在父亲的手背上。

  当基顿通知他老人的死讯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只是口头向她表示了谢意。他俩就站在他父亲曾经忘了收簸箕的楼梯转角处,背景是蓝绿色的墙壁,他俩的脸庞陷入黑暗之中。也许就在这一刻,基顿瞥见了史蒂文斯灵魂中的脆弱和矜持。这深深地打动了她。可是,他筑起的屏障是如此地高,职业的、职位的、男性的、父亲的、还有“英国式”的。他的一方小屋像一潭死水,心仪已久的女子用鲜花,用语言,用泪水打开了暗闸,他还是那付波澜不兴的表情,说:基顿小姐,请不要打扰我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怨他:大宅里,贵族政治家们演绎着“蝴蝶效应”和茶杯风波,而管家们的世界自成一体,他们隐身幕后,维护着一出出历史戏剧的布景和道具,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无论是父亲的死,还是德国和法国客人的明枪暗箭,史蒂文斯痛不痛,懂不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露声色地让水流过去,天塌下来也要从容无惧。

  三十岁的老处女的初恋就这样无疾而终,她伤心地离开,嫁给了一个从开始就“错误的男人”。而他看着她离开。在这里,霍普金斯需要把语言——石黑苦心潜习、直至化境的上流社会的语体文转化成毫无内容的面部表情和谨慎而压抑的动作,而导演则提供了一扇红色的门,门上圆形的玻璃孔是供管家观察外部情况的。在管家们波涛暗涌却毫无悬念的情欲故事里,听壁角的行为头一次这么悲伤,这么正大光明,用不上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

  时已过境已迁,他收到了她封信,听出了她的惋惜和遗憾。他开车出发了,目的地?他绝对不会承认的。主人准了他的假而已。对史蒂文斯来说,这是一场“对未来的怀旧”,是追忆,也是救赎之旅。

  到这里,把管家的故事理解成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是一种损失,读成一个历史悲剧同样如此。它也不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围绕着《The Remains of the Day》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东西,超出了英国管家的职业尊严问题,却必须由英国管家来解释。

《The Remains of the Day》

  管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是的,先生,不,先生,好的,先生。在最简单的是非句里,他们保留最低限度的“主观判断”。而在影片中,史蒂文斯几次面对连珠炮一样不依不饶的直球提问,处于法庭被告一样尴尬而痛苦的位置上。他被父亲质问:你真的认为我不能胜任这工作?被主人的客人质问:法国和布尔什维克缔约,是否会影响货币流通问题呢?他被女人质问:这么多年,您没有话对我说吗?在旅途中,他不得不向陌生人承认,他认识那位“叛国的”达灵顿爵爷。对方一语双关地问:您这次要通往何方呢?您没有犯过错误吗?

  这些提问,有的悲伤有的无奈,有的恶意有的无知,有的要求明确的回应,有的要求复杂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他都不能轻易回答。按照电影分析家的行话,英国管家“分享多个认同”,像信号接收器一样记取一切,却不负责过滤。在更深的层次上,史蒂文斯认为这些事情无法用问答来解释。不论是身处于中的历史,还是难于面对的爱情。

  提问者抛出的常常是垃圾,甚至不愿分类,口袋也不扎好。一场毁灭了千万人的战争结束了,总要有人承担总责,就像扔掉垃圾让我们的家干净整洁一样。战后酒馆里歌舞升平、大谈政治民主的景象,与战前的达灵顿大宅欧洲代表和乐融融的情状如出一辙。当旅馆客人为达令顿老爷“盖棺论定”——“他促成的绥靖政策让我们卷入了战争”,曾亲临“现场”的史蒂文斯想必千言万语煎在心,他所能提供的却只是最无力的辩护:老爷在临终时忏悔了自己的过失。就在这尴尬的时刻,女管家基顿的形象复活在史蒂文斯和观众面前,她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在欧洲局势恶化之前,基顿带来了两个犹太女仆,他们是逃难来的。仆人们为了有个安身之所,拼命地说英语,而主人却礼貌地使用德语,他们的对话成了历史形势的一个有趣的映照(这正是石黑擅长的手段)。而随着德国政客的到来,达灵顿爵士表示再也不能收容这两个女孩了。基顿震惊、伤心又愤怒,她向史蒂文斯诉苦,后者却表示听从主人的安排。“这是老爷的安排,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基顿愤怒地反驳:这是造孽。如果她们离开,我也走。

  他俩的尊严观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出于职业训练和本能的考虑,也许还怀着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多年封闭的内心世界,认为保持低调最为重要。他觉得自己懂得老爷的隐忍与无奈,政治的行程是烈焰的行程,选择太少,判断则太难。而她所坚持的只是尊严和简单的伦理事实。她总是坦承自己,能把“我是个胆小鬼”说得义正辞严。如今父亲死了,基顿嫁作他人妇,战争毁了过去的时光,在被问题迎头痛击的时刻,他也许前所未有地理解了她:也许,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也许,真的可以像她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听从自己的心声。

  至此,影片蜕变出了它的真正形态:管家的故事,最终是一个男人的成长故事。不问世事的管家,最喜欢清洁的管家,勇敢地当上了垃圾清理工,去修复那个错误,赎回这段岁月,让历史的坟场和爱情的坟场焕发新生。

  他满怀着希望和爱,在餐馆等到了她的出现。电影将情感伦理的全部力量都押在了这里,他是必胜的,却失败了。这一回,不是被自己的心,而是被情节剧式的戏剧性“一枪毙命”:他不知道,就在她出门之前,她分居多年的丈夫前来告诉她,他们的女儿怀孕了,或许他们应该重新开始。

  这一次,她所遵循的却是史蒂文斯的路:尊严,和并不简单的事实。影片暗示着,错误不仅在他。过去,她足够积极主动,却跟他一样不知道,“面对本心”是怎么回事。

  这一对苦情人在车站坐了一会儿,双方都知道,他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车站的灯光亮起来,人们在鼓掌,史蒂文斯忽然愣住了。基顿在一旁笑道:一到夜晚灯亮了,人们就欢呼。史蒂文斯(依然愣着):为什么? 基顿:因为据说夜晚才是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光。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在这里,我们看到安东尼和艾玛华彩的演技,听到了他内心破碎的声音,嗅到了她淡若清风的遗憾。在他流畅的、成竹在胸的职业形象下,依然是一颗无措的心灵。下起了雨,他们礼貌地告别,在他送她上车的一刹那,导演对他们分离的手采用了轻微的慢镜。即使是在电影史上那些最动人、丰富和美丽的爱情电影中,《The Remains of the Day》的这个车站长廊和那双依依难舍的手也毫不逊色。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石黑和伊沃里成功地探讨了关于责任与尊严的问题。这或许不是最高深的、最极端的问题,却是最困难的问题。非黑即白的简单说教或许无力,却总是搅扰着我们的内心。因此,这是个美丽而流畅的故事,其微妙之处却很难参透,值得一再思索。比如,影片有一个看似很奇怪的情节:心神不宁的达灵顿公爵请史蒂文斯去陪他“为恋爱烦恼的侄子”聊天。管家奉命前去,跟无所事事的小伙子交换了些天气、花朵和蜜蜂之类无关痛痒的话题。这个插曲颇具深意:休•格兰特所饰演的这位侄子在战争爆发后透露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早就反对叔叔的做法。然而史蒂文斯的回忆显示出更多的东西:在他们聊着天时,他正在亲情,爱情和世情之中面无表情地受煎熬,那个“失恋的”格兰特总是问,你是不是身体不好呢?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成名的帅哥休•格兰特对他“之前一段时间拍的电影”颇有微辞:他们以为找个老外写本子,叫上几个英国人来演演,就叫英伦范儿了?

  显然,格兰特是把哲学家罗兰•巴特称作“刺点”的东西理解成了萌点。其实石黑一雄那颗七窍玲珑心,哪里是要表现管家啊,庄园啊,战争啊?要知道,这个故事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渡过青少年时期的“移民嬉皮士”写出来的。在那时,青春期的爱欲、反叛与社会政治风潮是捆绑在一起的,谁也无法透析出理性和非理性的分界线在哪里。也许早在那时,一边拼命学习着“比英国人还道地的英语”,一边做着音乐梦,一边又远观着祖国“战后重建”的石黑就已经在幻想着一位管家式的人物,来为搅成一团的家国历史和人生 划清界线了。

  我们无法判断史蒂文斯的旅程是否赎回了过去。他伤心地回到达灵顿庄园,继续为美国主人服务。一只鸽子飞进了房间,主仆俩合力引导它飞出窗口,他抬起头,深深地看着它远离。这影片所呈现的人生和历史的哀伤,我们无法仅仅一次就看出全部。它值得隔几年重温一次,一次次觉察到事易时移,在岁月之中迁流、改变的自己的人,会一次次领略到它的好。一个影迷说,喜欢它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也可以不需要理由。

《The Remains of the Day》

 6 ) 爱情和自由对他并不重要

    在我看来,Remains of The Day这电影本身的名字比它的任何中译名都好,因为remains在字典里的解释是parts of something that are left。而男主角史蒂文森他漫长岁月之所以只剩残余,是因为没有了肯顿小姐。
    影片开头说到达灵顿豪宅家的男管家史蒂文森先生最痛恨的就是仆人间的“私通”,因为这会使得府上的生活由平静规整变得鸡犬不宁。在面试女管家肯顿时,他曾这么对她说,她也牢记在心中。在后来多少年不断的相处中,他们从摩擦冲突到养成默契互相配合,感情也是愈渐深厚。虽然大致来说,二人在感情方面都比较隐忍克制,这让原本可以生长的爱情一直压抑在心中;但相比之下,肯顿小姐还是活得更加有血有肉的。她虽然不曾直接透露出对史蒂文森的爱意,可一次又一次对史蒂文森的暗示、在数次生命转折点上对史蒂文森的等待,我看出她已经竭尽所能。
    一次,他们在花室里谈论起府上两位被达灵顿公爵赶走的犹太姑娘,仅因为身份问题,她们不得不离开。因为没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史蒂文森先生说自己是十分愧疚的。当时肯顿小姐出人意料的情绪激动,大喊“你有同情和愧疚吗?如果你有,你却不说,有谁能够知道呢?”
    他们的感情何尝不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男管家史蒂文森正是因为有着传统英国绅士的克制、隐忍,才牺牲了自己个人的感情,我却觉得不然,他的内敛克制只是因为他把身份和世俗眼光,看得重于爱情罢了;而她,却追寻自由。其实啊,有着这样不同追求的两个人,即使在一起又怎会合拍怎会幸福?大家对他、对他们爱情的惋惜,其实都是因演员的深情所起。
    我喜欢那句短评:她活得像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短评

情海苦舟难倚,断桥秋雨滴滴。 声声字字,难话别离。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史蒂芬斯迷恋工作,因为工作让时间和空间井井有条,让一切简单化。工作很快从谋生成了生活,又从生活成了逃避生活。工作能够让他避开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以之为借口逃开任何他未曾谙熟的东西。比如爱情。基顿也许不知道,自己之所以爱上史蒂芬斯,正因为他那对生活的义无反顾的逃避有种笨拙的悲壮感。

15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我当然还是喜欢告别有情天这个译名,因为其太90年代了,译名本身就很昨日重现。这是一个恪尽职守、隐忍孤独、内心戏丰富、眼神眉目深邃,以至于害人害己的办公室主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书房的桥段里他的眼睛渴盼又闪躲,和最后雨中他们紧握的手分开,都令我仿佛也被深深的伤害了。

2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英国人对传统的维护,对克己复礼的严格遵行果然已达变态的地步,所以伦敦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城市我一点也不稀奇。我尊重有自制力的人,可自制到宁可牺牲感情去保持绅士的体面,那就是彻底的虚伪了。电影只给三星,还有半星给霍普金斯的演技,的确炉火纯青。

21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压抑隐忍的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眼里总是泪光,太有戏了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原著五星,电影就只能给四星了。算是较为成功的改编,但是结尾太草率了,撤掉了Stevens对Kenton的提问,几乎就等同于撤掉了Stevens唯一一次的情感明示,配合着Anthony Hopkins含蓄的表演,让Kenton自己解释显得多么自作多情。音乐也够诡异,完全没能够辅助电影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听不出遗憾、悔恨与不舍,估计作曲者本人没看懂这片子吧。

26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隐忍理智的爱意比不计后果的热恋更容易让我掉泪,而你变成了我心上的朱砂痣,而已。

28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敏感却不张扬,他们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隐忍,不愿给他人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这样的人最可怜。“父亲离世时候的淡定,面对喜欢姑娘时候却囿于规则与道德而展现出来的风轻云淡与漠不关心。”霍普金斯演绎下的斯蒂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此外,片中政治也算有趣。3.5/5

30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当年这部电影一项奖都没得到,查了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我服气了

35分钟前
  • 底比斯旧梦
  • 力荐

这样的男人是很让人可气的,除了辜负你以外,他们也做不出别的,所以实际上真的是要远离这样的男人。

39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how to be a good butler? the colder, the better. 其實感覺兩人的感情戲份沒有鋪墊,並不能算是全片重點,穿插其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忠誠”這個詞的闡釋才是值得分析的,還有old-fashioned英式信仰與理念的沒落。冷漠隱忍克制悶騷,像摩羯男?indeed. 雖然憋得慌,卻不能算是悶片。

43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重看#@大光明;日不落帝国在一战后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尴尬罅隙中呈日暮西山之势,「残余日子」不仅是两人最好的时光,更是老派绅士作风在新兴生猛豺狼策略前的完败;他明明看到她的心意仍辜负了她,即使在20年后说服自己回归初心,可这份隐忍多年的情愫最终败给沉默。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五星留着将来给小说吧,文字的想象空间总是更大一些。片中演员个个有戏,两位主演更不必说了。影片弥漫着旧时代的气息;帝国的落幕,化作不能实现的一曲爱之挽歌,老派、稳重,且痛苦。

49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太高级了!表面上是被精致缛节和纷乱政局装饰的办公室恋情,实则用爱情和政治重新诠释极度理智与感性的悲剧:爵士因对挚友的愧疚而招致叛国,男仆因职责身份永失深爱。结尾再用扑赶古堡里误入的鸽子,克制地点题,一个无比艳羡的眼神望向窗外,那是他从未获得过的自由。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emma阿姨这份坚毅的演技为人物这份隐忍的爱情增色不少,中文cav6版本的,看得我- -真是想吐槽都无力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他为自己订制了孤独的命运,最终如愿以偿。他,或许活得足够像一名绅士。但她,则更像一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5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8/10。这不仅是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则英国衰落后被美国取代的政治寓言,男主角对管家工作的过分认真与公爵声称和平的高尚升华为英国民族性的傲慢,最终前者成了望妻石,后者则沦为支持纳粹扩张的帮凶。结局令人泪目,美国人买下了见证帝国辉煌逝去的公馆,男主角依然是府里的笼中之鸟而没人将他放飞。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相比隐忍的爱情,影片的历史背景设定以及对传统英伦价值观的讨论更有意思一些啊... 当然,俩主演真是太好了... Emma一哭就让人跟着哭,这什么感染力!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英国#400. 虽然詹姆斯·伊沃里拍遗产电影得心应手,视听上面真是精准老辣(开场那几个叠化真是动人!),但是……还是不如原作啊,石黑一雄原作里面那个第一人称叙事太强大了,而且最核心的梗其实也在于那个第一人称隐瞒信息。其实用全片声画叠用应该能实现一部分的。倒不是失去了这一特点最让人惋惜,而是原作中两人的感情线在这版改变里面变淡了很多……当然这一版改编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庄园里的“业余外交”-政治和国际局势在原作中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在这里却成为了相当外在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还是蛮成功的。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绅士的隐忍,在肯顿小姐想要抢过他手中书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史蒂芬先生当时的神情和眼神恐怕只有霍普金斯才能拿捏的如此到位

1小时前
  • 沉默的若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