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哈

喜剧片美国2013

主演:米奇·萨姆纳  格蕾塔·葛韦格  迈克尔·泽根  亚当·德赖弗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播放地址

 剧照

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2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3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4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5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6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3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4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5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6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7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8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19弗兰西斯·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7 00:56

详细剧情

 索菲是弗朗西斯最要好的朋友兼室友,两人整日里出双入对,关系俨然比情侣要亲密的多。然而某日,索菲忽然告诉弗朗西斯,自己要搬到城中和另一个女孩同住。虽然索菲万般保证两人还是朋友,但弗朗西斯的内心依旧十分失落。  无法独自负担房租的弗朗西斯只得另觅住处,索菲的朋友列夫在关键时刻助了弗朗西斯一臂之力,就这样,弗朗西斯开始了和列夫以及列夫的室友本吉一起的同居生活,并承诺会在圣诞节的舞蹈演出后付齐房租。糟糕的是,没过多久,弗朗西斯便丢掉了工作。一时之间,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现代友情故事

别离没有对错,要走也解释不多,现代说永远已经很傻。

Frances Ha(2012)的创作时间在三部曲中最早,也是Greta Gerwig的编剧处女作(与她的男朋友,也是本片导演Noah Baumbach合写剧本)。但是故事女主角的人生阶段却比另外两部电影Mistress America(2015)和Lady Bird(2017)更为贴近创作者——27岁还是学徒的舞蹈演员的Frances,多多少少和时年29岁星途不温不火的Gerwig有些相像。

Frances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纽约生活,她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要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舞蹈家。然而纽约文艺市场竞争激烈,这么些年来她一直在一家经营不善的演出公司做学徒,为了维持生计还得常常教小朋友的舞蹈兴趣班。尽管事业起色不大,她却其乐融融,因为她拥有一段令人艳羡的友情。室友Sophie是她大学里最好的朋友,两人共同生活,一起做幼稚的游戏,互相分享生活趣事,她们无话不谈,包容彼此的脆弱和疯狂。多年的相知相伴,培养出旁人难以匹敌的默契。Frances觉得Sophie就是另一个自己。“我们俩是同一个人,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

这就导致Frances形成了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的想法等同于Sophie的想法。Frances把Sophie放在生活的第一位,为此不惜拒绝与男友同居,因为她猜“Sophie也许想和我继续住下去”。然而Sophie有其他东西更渴望追求,比如一套地段更好的公寓。Frances把友情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在与男友的相处中也处处考虑Sophie的感受,她对Sophie的感情比对男友的感情更深刻,也想当然地认为Sophie对自己也会是如此。当Frances发现Sophie正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去经营爱情生活的时候,她崩溃了:“一想到你在街上看到什么搞笑的事情,你会首先告诉你的男朋友,而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就感到很难过。”

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同的关系,每个人内心里都会对它们排序。此时Frances对于理想关系的认识,就是关系中的双方其排序表应该是一致的或者相差无几的。这个愿望在两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很相近的时候相对容易实现,也是人在学生时代常常经历的关系。同学之间,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大家的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因受课程表和校历的限制而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世界观因而比较相近。Frances和Sophie的友情能延续到校园外,不是必然的,更多是幸运——社会的选择更多元,她们只是偶然地、暂时性地做了类似的选择(同在一个城市,同样有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Sophie离开以后,Frances还经历两段合租的生活,每一次她都尝试复制与Sophie的相处模式,但都失败了,共同说明了“绝对契合”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难以萌生。

许多人会为此惋惜。有的人会选择放弃,朋友圈随着成长更迭,旧的朋友疏远,新的朋友也会出现,接受变化就是了。有的人会选择坚持,想办法把相近的生活轨道继续往前铺。这也是人们在异地爱情中经常做出的两种选择。但在电影里,如果Frances决定维持与Sophie的友谊,她不能做第二种选择,因为她们都是直女,一方有稳定的男友,同居生活结束是迟早的事。

Frances和Sophie的共同好友们评价,尽管两人年纪相仿,但Frances看起来没有Sophie成熟。我认为这种不成熟,并不是指她在面对分离时不够洒脱。不洒脱是好的,愿意去在乎是勇敢的表现。而是指,她对关系的原有理解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中人的流动性和差异化都非常大的基本情况。Sophie与男友的感情日趋稳定,并即将与之迁居日本,两人人生轨迹偏离的角度越来越大已成不可改变的现实。Frances意识到自己对友情的认识需要拓宽。

我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单身,哈哈。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着他们,你也知道他们也爱你。但你们在派对上,都在跟不同的其他人说着话,都在开心地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目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的这个神秘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公开地、毫无征兆地出现了,没有其他人知道。就像他们说宇宙中还有另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感觉不到……这就是我想从关系中得到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尺子,对方把我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都是无法强求的。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自己是否满足于对方的付出。如果不满足,那就想办法改变或者离开;如果满足,那即使对方没有给到百分百,那也应该满心欢喜、尽情享受全。全心全意不是必然的,需要付出努力和磨炼技巧,还需要做好最终也许不能得到全部的心理准备。事实上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友情/爱情剧本,对关系的理解不同,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僵化对关系的理解,过于执着追求“本质的友情/爱情”,只会徒增烦恼。友情如是,爱情如是,一切人际关系大抵如是。

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1.“我不会因为你埋单就和你上床的。”

生活拮据的Frances得到退税非常开心。好不容易阔了一回的她约了一位对自己有好感的男生吃饭,结账的时候信用卡却刷不了,身上又没有现金。她坚持请客,只好跑出去找ATM机取钱。跑了N条街终于找到了一家,但取现要3刀手续费,这时Frances犹豫了。她的手指在屏幕上的Yes和No之间游移,最后还是无奈地选了Yes。点钞的声音在哗啦啦地响,而Frances手扶着ATM机,在叹气。

我喜欢这个情节,因为它很真实。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为手续费纠结经历,但我们不会公开地表现出来,觉得这不体面。但电影就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你,体面的生活背后是会有很多挣扎的,体面不是自然的,挣扎才是生活的常态。

Frances坚持要请客这事儿也很有趣。男生两次提出为她结账,都被拒绝了。为了做一个独立、平等的女性,Frances为此付出了饭钱+3刀手续费+几公里的奔跑。而事实上,这个男生挺有钱的,可能根本不在意谁付钱,还可能会觉得她的执拗有些滑稽。到Frances真的结账的时候,他模仿女权主义者的口吻开玩笑说:“我不会因为你埋单就跟你上床的。”编剧真是完美捕捉了当代生活的日常尴尬。

2. “在纽约搞艺术的,家里都是富得漏油的。”

Frances的室友Sophie决定要搬去Dream Apartment而不再与Frances在原来的房子续约了。新房子位于曼哈顿下城的翠贝卡,地段和房租都被现在的住所高端很多。她说:“那是我一直都想要的那种房子,它公寓在我最喜欢的一条街上。”为此Sophie需要支付:合约到期前2个月的房子+新房子的房租+房屋中介费。她本人的经济能力并不能承受这么大的支出,所以房屋中介费是她请求父母帮忙给的。

这个电影里没有一个年轻人能够完全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在纽约扎根下来。Sophie请父母给房屋中介费,Frances等到圣诞节回家才看牙医。Frances结束与Sophie的同居生活以后和两个搞艺术的男生合租,Sophie友情提醒“在纽约能搞艺术的,家里都是富得漏油的”,跟他们生活开销会很大。而其中一个男室友Benji也坦诚自己曾低声下气问继父拿过生活费。

但电影里的这些年轻人都是有工作的,只是他们赚的钱完全不够维持心目中纽约客stylish的生活。这些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生存,他们想去不同的派对,想看不同的展览,想住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社区,想夜夜笙歌交游广阔。他们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活,想让生活是丰盈的、多彩的。如果你质疑,很可能他们会说,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又何必来纽约呢?

Frances也对这样的状态很迷恋,文学、友谊、艺术,都是她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支撑她在看不到前途的人生中乐此不疲地活下去。而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是有价格的。她因现实的困顿而选择在文艺中逃避,而文艺消费又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贫穷。倒是她的新室友一针见血地说:“你根本就不穷,你喊穷是在冒犯那些真正穷困潦倒的人。”

哈哈, 想把这句话抄送给那些喝着喜茶喊穷的朋友,你们应该喝水。

 2 ) 一小步妥协

电影的最后,弗兰西斯接受了舞团行政的职位,算是对生活做出了一小步妥协,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所以这之前发生的故事,也许都可以看做弗兰西斯妥协前的“挣扎”。   动人的就是,在这段挣扎里,即便境遇常常是苦涩的,弗兰西斯却总是保持她幽默、古怪、真实、跌倒就能爬起的个性。手头拘谨的时候得到退税就高兴地请男伴吃饭,甚至跑两条街去找取款机;身无分文的时候说走就走去了巴黎;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告诉朋友正忙着圣诞巡演;在看似走不下去的时候还是坚决地对行政工作说不,坚持要跳舞。这些“挣扎”在现实面前多少显得有些执拗,毕竟最后还是要做出妥协。然而就是她“挣扎”的过程,构成了影片令人动容的大部分。   和其它电影女主角相比,弗兰西斯的魅力在于,她所展现的快乐不来自爱情、甚至友情,不来自幸运的从天而降,或者任何一件发生“到”她身上的事,相反,她的故事就是一小步平凡无奇的妥协。但就是因为这样,人物本身的魅力在这里更被放大。这一点很像另外一部独立电影《朱诺》。同样是以女主角名字为片名的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本身无法令人羡慕,却仅仅因为主人公个性而变得有趣而且动人的故事。这里的个性指的是朱诺的勇气,和弗兰西斯快乐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黑白摄影和文青气息使这部影片被称作是当代的《曼哈顿》或者《安妮霍尔》。弗兰西斯显然比伍迪艾伦少了很多哀怨和叨念,但也并不拥有艾伦所向往的他自己的女主角,戴安基顿那样的洒脱气质,她有的是在同样尴尬的处境里却能够自得其乐的“傻乐”精神。像是圣诞聚餐的场景最后,弗兰在说错无数句之后用一段酒后真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正经人”,反而能显出一种可爱。生活里面的痛苦其实她也感受得到,包括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渐行渐远,财政状况越来越紧绷,梦想越看越不真实。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却没有一刻是绝望的,印象最深还是她伴随大卫鲍伊的《modern love》在街上奔跑的那一段,快乐得实在讨人喜欢。   二十七岁的弗兰西斯在这一段零碎而苦涩的成长之后做出了一小步妥协,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她还会继续奔跑……

 3 ) how i relate to frances ha

饭桌上的谈话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琐碎而成年人的对话,自己忍不住说一些非常「幼稚」但负气又解气又为了证明自己不同or whatever的话,然后独自一人散场后回想起这些社交尴尬的冷场暗自憎恨自我难以消解。

又像Frances那样,几乎破产,金钱上缺乏安全感。还被别人说oh come on你根本不算穷人。用信用卡飞去巴黎,以为旅行或带来什么不同。其实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孤独地闷闷不乐。朋友又一次不在same page上。根本不知道惯性的失望是出于对周遭还是对自己。

还有派对上的eye contact,我是如此认同和代入Frances,说到底relationship就是宇宙的平行维度让你不觉得alone而已。

可是电影里那些不快和尴尬,在像新浪潮致敬的黑白镜头下又变得是如此可爱时髦,so hipster。电影结尾,Frances姓太长塞不进信箱,于是就截取了个Ha,哈!正如这全片淡淡的诙谐,痛苦好像可以吞下去咬碎,留下自嘲的回味。其实根本不对!但也对,这样才好不那么难过。

感同身受就在于,周围人都在向前而自己却被困在青春期。

从小看着这些后青春期文艺青年作死的电影/小说,我以为自己打好了预防针,我以为自己走上了康庄大道。其实从内心深处这种无法摆脱的对fit in的抗拒和对rejection的恐惧…矛盾而尴尬。

True Detective里Rust说I know who I am. And after all these years, there's a victory in that. 我也希望我在中年的时候有这份豁达和胜利。

而现在,越老一天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又多一点。无解。所以我要给自己一个42的纹身,不是赶时髦,是给自己一个cheer up, don't panic, you will figure it out sooner or later.

 4 ) Totally relatable but I can't laugh it away

【瞎写】

对2010后大城市单身贫困女青年的困境,Frances Ha做了最精准的描摹。除了和她一样的困境,我和F一样,也有不完美的身材和穿衣品味、尴尬的说话方式、不愿意向实用主义和金钱主义妥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她的爱笑、单纯和乐观。我甚至有点故作深沉、过分忧郁。她可以甩甩肩膀故作轻松,哈哈笑一声,那我呢?

友情:

Frances如此珍视Sophie,不断强调“we are the same person, only with different hair”,以至于扩大社交圈也是通过她,和别人聊天聊的也是她。是因为在大城市孤身一人,对事业无热情、没有爱情,她只能本能地抓紧唯一她认为和世界的最后一点良性的连结。即使处处不如她,被说“look older but less mature”,也深信这个朋友就是她的白月光,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做一对不做爱的拉拉。而友情,对事业有成、拥有爱情的Sophie不是唯一的选择。F对她来说,不过是需要的时候的一种熟悉感、诗和远方的短暂逃离。这份关系严重不对等,分岔口迟早回来,无法撤回地到来。

所谓孤独:

一时兴起刷信用卡去巴黎过周末,带着目的:我要散心,我要CLASSY一下。结果还是一个人无聊的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街道上形单影只晃悠,倒还没有在纽约街头奔跑的那种肆意与自由。睡了两晚,时间可以过得那么慢又那么快。

和世界的联系:

父母家人远在家乡,再好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再undatable也会找到男女朋友)默默淡出自己的生活,工作又是毫无斗志,孤身一人的自己只能觉得和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呢,只能“哈”一声,笑着活下去?



 5 )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姓变成哈的

Frances让我想起一位留学时的女同学,她和Frances发色相近,肩宽差不多,五官类似,而她俩的笑容根本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雕饰、纯粹。

美国大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女孩,相貌一般,智商一般,天天傻呵呵的玩来玩去,喝酒抽烟和认识不久的男孩子约会,永远都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但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她们每天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收拾屋子。Frances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可能更普通了,不可能更真实了,不可能更单纯了。

有一场戏是让我最替Frances捏把汗的,不是她和Sophie吵架,也不是她被解雇,而是她寄人篱下,和一群律师、金融等等精英人士吃饭那场戏。她们聊的话题完全不搭杠,就连Frances吃面包的熊样也格外刺眼,看得我都替她脸红。可是Frances竟然单纯得完全不觉其中尴尬,依然我行我素,拉着精英们聊人生、谈理想。于是就有那段令人惊艳的独白,念得在场的其他人似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样,念得我都替她感到骄傲,总算是为自己的冒失和粗俗扳回一城。谁知到她竟然开口向律师借宿巴黎的房子,然后就飞到巴黎了,当然这趟可能是她经历过的最昂贵并且最糟糕的旅行。

Frances的纯粹可以让她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为了友情跟男友分手,可以为了去巴黎的梦想背负债务,为了作为舞者的尊严跑回学校。编剧给她安排了个美好的结局,傻人有傻福吧。

每当看到一个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想,要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会是怎样,会有类似Frances这样的人吗?可能会有,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选择Frances那样的人生吧。我们和她比起来都太复杂了,思考的东西都太多了,负担也就重的多,钱、车、房、结婚生子,亲友认可,和周围的人比。Sophie对Frances说她总是觉得她们俩是在竞争,而Frances从不这样想。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像Sophie一样的生活,羡慕Frances的单纯,然后在某个压力过大的深夜对她抱怨说,“我真他妈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我多想回到从前啊,多么无忧无虑!”然后第二天早上依旧对自己倍感“疲惫”的日子抓紧不放,甚至在某个时间会对Frances抱有轻蔑的同情,同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和她一样的生活。

复杂的我们总是羡慕单纯的人,然后选择做一个懦夫。

 6 ) 自我地看电影,看自我的电影

作者:石头姐
简介:憋稿致死之人

纽约街头,黑白映像,David Bowie的 “Modern Love” 中,高挑结实的弗兰西丝在街头奔跑,偶尔转几个圈,旁若无人。这里是纽约,她是纽约的穷人、穷艺术从业者,一个身份比一个悲惨。但最为可悲的是她的平庸。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后,另一个偶然看到此片的友人说:“女主角真像你”,一语中的我的观感,真的很像我。相像到“Sorry”的口头禅,对时兴电子产品的迟钝,不喜欢动物,在各个圈子的格格不入,人际关系中的局促又漫不经心,甚至笨拙到无法装作对别人感兴趣。
 
于是我想,一个生活无甚风波,性格普普通通,从相貌到才能都无可言说,也即鲜少戏剧冲突的人生,如果被拍成电影,要如何做到像《弗兰西丝·哈》(Frances Ha,2012)一样,俏皮且趣味横生呢?

《弗兰西丝·哈》海报

我揣度,首先是体面的轻盈感。无论是生活片断的选取,还是音乐,都要充满趣味性。这让我想到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拍成黑白片的疑问,其实某种程度而言,黑白片要比彩色片轻量很多,因为观影者的注意力不会被缤纷的色彩分散掉,你需要注意的,只有人。对于这部聚焦人物状态的电影,十分得宜。
 
电影开篇,在名为“Camille”(意为个性独立)的音乐中,一串生活化的快剪——街边跳舞、奔跑,等待地铁的间隙聊天,做饭、洗衣、下棋、喝酒、抽烟……展示了弗兰西丝和友人苏菲,两个年轻未婚女性的生活状态,默契而舒服。





一连串两人生活状态的镜头,且两人均处于同一画框内。

这一整段的愉悦铺垫,与后来她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尴尬形成对比。


场景切换至弗兰西丝和男友共处,两人相互试探,气氛变得低沉但逗

其次是碎片化,包括镜头、语言信息及场景的碎片化(或者说点状分布)。86分钟的较小篇幅里,观众随着弗兰西丝的迁移,看到她在各色人群中穿梭,朋友、恋人、家人、朋友的朋友、同事,信息量丰富,但大都是日常的片段(即某些场景的重复,比如聚会),得益于紧凑的剪辑以及短小的场景篇幅,让人既不无聊,也能在重复中,感受弗兰西丝的变化(从开始的努力融入,到后来的不以为意)。



聚会场景时,弗兰西丝经常处于画面的后方,且几乎没有她的主观镜

再有是自嘲精神。不去渲染煽情、温情,甚至是调情时刻的情绪,一出现,就被顿挫感的跳跃镜头剪辑打断。这使得生活不如意的弗兰西丝没有时机去自怨自艾,反而充满戏谑。


前一个画面为弗兰西丝在渲染自己有多忙,无法参加聚会,下一个镜

其实本片的优点在于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即没有生活重心,以至于呈现出的一种不稳定性。在各个场景中,她通常都是由与人同画框,转入与其他人物对立(正反打),最终呈现出孤独。如果说我认可人类什么状态是永恒的,那必是孤独。兜兜转转,从拥有到失去,最终仍然孤独。

前一刻她还像是主人一样送走客人。(与本吉、列夫三人同画)


下一刻她就站在了两人的对面,客人/主人的位置分明

但弗兰西丝的格格不入在于,她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比如不自知增长的年龄,比如有限的天赋。记得刘瑜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手里有一副还不错的牌,但却深知不是一把最好的牌,未施为一种可悲。
 
一点点天赋,会引你产生超过自身能力的遐想,并为之拼搏,可到头来不得不承认,人在天赋上的生而不平等。如果理想与能力的错位,那么必然失落,所谓成功,万中无一。
 
电影中,只有一场弗兰西丝在舞台上跳舞的戏,而且并无惊艳,她身躯高大,形体紧绷,动作笨拙。(事实上,比起舞台,仿佛户外的街道、广场才是她得以放松的舞台。导演有意识地略去弗兰西丝消遣的内容:比如耳机里的音乐,看电影的内容,可视为她其实无法真的享受消遣的状态,因为观众也同样无法感受)。当她的理想与能力有限的现实相冲突时,她要如何接受这个事实?电影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舞台上的表演,其实并不精彩

表演结束后,孤独地站在舞台旁边,这更接近她此刻的真实状态。

电影最后,弗兰西丝接受了一份与职业理想相悖的工作,且仍然孤独,但状态却是温柔而放松的。一如狄更斯所说:“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这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却是真心接受自己的结果。接受自己,接受周遭的变化,并且努力生活。
 
看完“普通人”在电影上投射“普通”,我想,任何人想把自己的人生变成电影,首先要做的都是接受自己原本的面目,然后量体裁衣,不要想着刻意升华,那么他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仅以最后一句话,献给国产电影。好吧,我自己就犯了升华主题的错误。)








 短评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个样:兜无分文,心系文艺。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最傻逼的莫过于年轻。最牛逼莫过于永远年轻。

10分钟前
  • ada
  • 力荐

但倘若有一天你经过了一间很有趣的店,与你分享这一切的却是他,不再是我了。

1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动了,跟着鲍巴赫的镜头和弗兰西斯穿行纽约(加州和巴黎还打了酱油),台词又冷又幽默,几位主角可爱又单纯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电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说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欢了

1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剧情散漫琐碎,对白絮叨无止,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任何时刻结束的电影,它可以是5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时的长剧。除了配乐,几乎没有扣人的情节,黑白片也没给影片增添多少亮点。没catch到片子的神韵,倒是感觉女主有点凯特-温斯莱特的大条“体韵”。

1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适合离家的孩子和迷惘女性看—戏剧元素是法国新浪潮(里面也提到了让-皮埃尔·利奥德),黑白摄影和城市载体是《曼哈顿》 。它记录的是新时代的迷惘女性。爱情与友谊、占有与拥有、商业与艺术、舞蹈与现实,它们几乎都是一条条分岔路口。我们希望看到弗朗西斯的谦卑,因为她必须谦卑。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真的就是不做爱的蕾丝片了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文艺怪咖直女版的【周末时光】,看来标准公司对这种题材的片子是真爱,而且HBO最近的几个剧集也是这类都市知性文艺青年的路线。知性生活化的故事,几个巧妙的情节设置让整个故事瞬间变得很巧妙精致,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个性的真实。★★★★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法国佬致敬美国默片,美国佬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家都这么入味,不如在一起吧!Frances是不合时宜得如此可爱,尴尬得如此真实,依恋得如此动人,以致于我不希望她成功长大。就这么一直被困在青少年多好!看她和Sophie在party中对望,自己同自己终达成理想的关系,动人之余也有失落的遗憾。

27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这世上有一种寂寞被这部电影呈现的淋漓尽致。只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打拼,骄傲的以为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朋友不在梦想转弯,才默默接受生活既定的一切。梦想敌不过金钱,友情敌不过现实的道理显得格外真实残酷。影片黑白的画面与极具魅力的复古音乐为全片大加分,毫无疑问,今年看过的最佳独立片!

31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简短好看的独立小品,复古风融合话痨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总有一段类似爱情的友情,总有一人的喜欢胜过另一个人,总有“你好吗?我很好”背后的尴尬慌乱,总有无数个shit的瞬间,哈小姐让每个行色匆匆正奋力打拼的人都会产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倒像<阿黛尔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觉得友情爱情本质上并无大不同,许多时感情投入抽离的方式都差不多。F与S岂止发色不同,她们注定在人生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去往自己分属的阶层,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优裕的中产一员。最后的注视,观众因代入F的视角颇觉荡气回肠,可S怎么想谁知道呢?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高高大大的格雷塔·葛伟格演了一个傻大姐的角色,真诚又有笨拙的可爱。活在理想与单纯中总是会受挫的,但这样的角色反而让人喜欢。因为我们同样是希望活在单纯的人,哪怕仅是希望。好看在于如何把握细节,一些人物细节的情感触动。弗兰西斯对友谊的感情细节,本与她的微妙关系,都颇值得玩味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到一个27岁混的比我还惨的人,周日晚上也没有那么忧伤了。

35分钟前
  • rivert
  • 力荐

Don't let the dreamer die,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who you will become, don't let the dreamer inside you die. Don't let the dance die.

3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如果你也曾经在世界上最势利的城市里这样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诚地生活过的话,这个片子一定会打动你,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像Frances这样生存下来,并且如同结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样,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41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这片和科恩的醉乡民谣是龙凤胎,男文青必看醉乡民谣,女文青必看弗兰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丝追求艺术,死路一条。但只要被电影打动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44分钟前
  • 37°2
  • 推荐

这女孩真是太太太缺心眼儿、太可爱了,我都要爱上她了。朋友点缀了城市,城市因朋友而美丽,无关爱情的随性深得我心。做一个Undatable吧从明天起~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通篇现实,结尾超现实。

52分钟前
  • 你大立
  • 推荐

就像《都市女孩》的电影版,《伴娘》的Indie文艺版,好友都成家立业生娃,undateable的你却被困在过去,要如何才能不改变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诺亚·鲍姆巴赫用一个当代纽约故事致敬法国新浪潮,笑料精彩,细腻动人,不容错过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编剧之一的格蕾塔·葛韦格太出色。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