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夜

记录片华语2021

主演:孟宪明

导演:曹金玲

 剧照

武汉日夜 剧照 NO.1武汉日夜 剧照 NO.2武汉日夜 剧照 NO.3武汉日夜 剧照 NO.4武汉日夜 剧照 NO.5武汉日夜 剧照 NO.6武汉日夜 剧照 NO.13武汉日夜 剧照 NO.14武汉日夜 剧照 NO.15武汉日夜 剧照 NO.16武汉日夜 剧照 NO.17武汉日夜 剧照 NO.18武汉日夜 剧照 NO.19武汉日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2:48

详细剧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900万武汉人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系统及其他行业的一线人员,一起打响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武汉日夜》内容来源于从疫情开始,武汉当地三十多名摄影师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之中。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与疫情抗争、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这些“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

 长篇影评

 1 ) 我觉得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应该看看这个片子。

如果生活一定要给你一枪并把子弹留在你身体里。我们只能选择带着伤痛并尽量活得开心一点对吗?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能挺过去,活下来。我们就是了不起的。相信美好的东西抱着希望前行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态度。

其实一开始当我听说有这部影片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有点早吧?疫情还没结束呢!现在又要春节了”。但当坐在影院抓着纸巾看完整部影片后,我的想法是:我希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机会看看这部片子。

这并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影片,也不存在演员的演技以及设计好的对白。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普通人,却都面对着不平凡的事儿,艰难的做着决定和选择,每个人都为了活下去而不停努力,而活下来的人,所有人都是了不起的。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这部片子我基本上是从头哭到尾的。

2020年从武汉开始的疫情,不仅是武汉,可以说全球的每一个人都被迫裹挟在这个大事件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虽然说影片讲的是武汉的那段非常时期,但我想恐怕很多人都可以在其中见到那个非常时期中自己的影子。对,我们也同样面对过的非常时期的各种困境。

比如:春节前,各个小店贴着春节休业几天的通知。但……春节后就没开过门。只有那张纸孤零零的写着已经过期很久的归期,看着让人心酸。

比如菜市场不开门,不敢做公共交通工具,甚至连共享单车也不敢用,全副武装的出门走路去超市买未来一个星期的菜、肉、鸡蛋、米……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自觉保持1米距离。发现周围也没有大妈插队了。

我并不是武汉人,但我记得从春节开始我每天都在刷手机上所有关于武汉的消息。我记得那段疫情正在武汉肆虐失控时间里我黑色的心情:各种无力感、悲哀、害怕、愤怒、不知所措……等等,以及由这些复杂的负面情绪交织而成低落的状态。我想每个人都好不到哪里去。

今天看到这部片子以后,突然非常感激拍这个片子的所有人,首先拍片子的所有摄影师在那个期间拍下的资料,其实都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才拍到的。第二,我们都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武汉的各种不堪,甚至让人气氛的发国难财的丑恶。但当你看到这些近距离的视角拍到的真实的医护、志愿者以及病患的资料的时候,你会很感动原来那些危难时刻的人与人之间的“暖意”和正能量并不是被宣传描画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真实存在的。

疫情这整个大事件中,涉及到的有无数人和无数事儿,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有好的,也有坏的,甚至有非常不堪的……特别是极端情况发生后我们曾骂过、愤怒过、拼命帮忙转发过的各种事情。

但我举个例子。好比当生活有一天突然给了你一枪,子弹还留在身体里,恐怕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带着子弹和它留下来的伤,坚强并尽量开心的活下去。

简单说,虽然疫情现在仍然没有结束,虽然我们都骂过、怒过甚至恨过,但当最最差的那个阶段过后,伤痛中的我们再回首,我希望能看到那时候更多的真实存在的暖意,并且让我们带着伤痛和暖意继续努力的向前走。

当你看过这部纪录片里平凡的人和真实的事儿的时候,你应该就能明白我说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说的,应该说是“严重剧透”范围内的,如果还没看过电影本身的,建议先看电影,再回来讨论。

首先,对于我这个泪点低的人来说,影片几乎是全篇泪点,而且没有一个泪点是利用电影技巧人工营造出来的。全篇没有配音、没有旁白,只有真实的人,真是的感情,真是的语言。而这种真实存在的记录,却有一种巨大且杀伤力极强的催泪效果。

我的第一个泪点就在开篇不久,

有个大妈带着口罩听电话,听着听着就哭了。

我的人生中有过类似经历:大街上一个电话打过来,毫无心理准备的知道我养了15年的狗狗去世了。然后我就不记得我是怎么回家的,只记得大街上我一边走一边哭。哭的完全没有形象可言,完全不可理喻。

很多时候,当看的人感动的时候,是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

而不停转动身体啜泣的路人大妈在电影一开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

而且在疫情这个非常环境下,她带着口罩,呼吸不畅,还不能大声哭,还有她又不敢随便摸眼睛,她不停的转动身体变换着身体的姿势……

整个影片穿插着讲了很多人很多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有些人只出现了一秒钟,有些人有几段不同时间线的连续故事在影片中穿插讲述。

总体来说,影片讲述了四类人: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志愿者。

先说说医护工作者:

其实非常时期,国内冲去武汉并坚守在那里的医务工作者一直是我认为最值得讴歌的对象。没错,在某些地方因为政府防护措施提供不完善医务工作者带头罢工的时候,国内的英雄们明知道武汉物资紧缺还不停有人赶赴前线!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春节开始以后的关于武汉的记忆中,有很多讴歌医务工作者的。但面对巨大的负面事件下的小幽默和小乐观,让人觉得能感到那种特别具体平凡却感人的正面。

比如那对睡在医院停车场的医生夫妇。

太太那张口罩痕迹深刻的脸,当她摘下保护鼻梁的胶布的时候,她的那句:“这个可以当面膜哎”,以及回应她的那句她同事的“就是没有胶原蛋白”。

其实你能想象得出,每天全副武装面对新冠病人,并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而这样的人居然在脱下口罩的瞬间,伴随着揭下胶带的疼痛,可以说出一句如此幽默的话,就那一秒钟,就觉得她和她的同事都很可爱。

对的,这些人每天对着极端状态下的人们,还在保持乐观,开导着自己,也开导着别人。

他们不光是医学上的治疗病人,物理上的照顾病人,同时还在心理上不停鼓励着病人以及病人家属。

但再伟大,他们也只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夫妇俩睡在车里那一幕让人很难忘。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医务工作者是这种有家不能回的状态。

不是不能回,是不敢回。

毕竟病毒这东西不是开玩笑的,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是带菌者。特别是一线人员。不回家反而能保护家人。

就好像他们后来回家看儿子的那一幕,父母双双站在门外,不敢进门一步,爸爸还在不断的提示儿子,不可以碰到妈妈。

特别能理解这种心酸和团聚的温馨。

让我特别泪目的另外一段是归还家属遗物。

其实当你成长到一定年龄,你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像日本动漫那样,“变成一片樱花慢慢被吹走”,死亡即不浪漫也不美好,是个非常非常残酷且折磨,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特别是作为医务人员,除了面对“我们努力了,但我们失败了“的事实,还需要拿着活生生进来的患者的物品,归还给那些带着沉痛悲哀的家属。

归还遗物这一块,真的很悲伤。医护人员几乎在带着哭腔和病人家属说“不好意思”“对不起”“我们没能救活”。而家属在睹物思人拿到遗物后,几乎每一个家属都没有忘记说“谢谢”。

是的,虽然失去了家人,却仍然感激医护人员……

(这个部分看完电影后又刷了一遍预告片的时候,看到这里我还是哭了。)

志愿者相关的内容相对比较少。

疫情期间出现了无数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这个影片里出现的更加有戏剧性。他们是一群自发组成开着自己的车,送孕妇们去医院的人们。

在整个纪录片中,他们的部分并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个帅气的女孩子最后和其中一个“兄弟”最后喜结连理的部分。

这个勇敢的女孩子中间有一句是这么说的:“等疫情过后,我希望带着我的兄弟们一起去吃烧烤!”

是的,“等疫情过后”,我估计几乎每个人都说过这5个字。但当我们第一次说出这5个字的时候,有没有谁还记得后面的具体内容?“我要好好睡一觉”、“我要带着你一起去旅游”、“我们出去大吃一顿一直吃到老板关门赶人走”、“全家好好吃顿好的”……好好回想一下,基本上所有人后面的内容都是平凡的昔日特别简单就能实现的愿望。是的,一个疫情,几乎所有平时看起来特别容易实现的相聚都变得不可能。我们那个时候都带着这5个字后的美好在隐忍,在等待。

下面说说家属和病患。

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比起来,更能戳到我的是病患以及病患家属之间的各种故事,作为这个事件中的患者、弱者、受害者,这些人是我前面说的真正中枪的人,他们带着这生活的子弹在困境中挣扎,被别人鼓励着,也努力的鼓励着自己和别人活下去。

那个78岁的当过兵的老爷爷给人印象特别深!

自己、老伴、女儿都进医院了,他却能特别乐观的和医务人员交流,还不停的反过来鼓励照顾他的医务人员,说他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

其实看到这一瞬间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希望这个没有唾液不能进食的老爷爷能挺过来。

一直到看到他后面自己掰开柚子的那个瞬间!(太厉害了,事实上健康的我都掰不开柚子…)

同样具有乐观精神的还有这个有点微胖的男人。自己生病还在帮小区统计买菜的事儿。并且在忍耐了呼吸机巨大的不适感后打趣告诉医务工作者自己“心宽体胖,”能吃能睡。

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他回复出院的那个部分,他坚持自己拿着箱子!因为他要表现出“没病了”的精神状态!

看到他的出院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2020年春节后,疫情愈演愈烈,看到和病毒有关系的没一个好消息的糟糕状态中,突然某一天网上看到了一位疫情下康复并出院的内蒙古的大哥的消息。那个是我那段时间知道的第一粒“患新冠成功康复并出院”的人!虽然没看到他的出院的状态的照片或者视频什么的,但仅仅是这个出院的消息,都给我带来了强心剂一样的巨大安慰。

所以当影片中这个胖男人微笑着说自己拿东西的时候。我有一种被安慰了的欣喜感。

然而他自己的康复并不代表着巨大的胜利。

家人的离去也让这部影片再次提醒我,什么叫做纪录片,现实中并不是讨人喜欢的性格就能有大团圆的结局的,生活有时候随时随刻会没来由的砍你一刀。他在出院隔离期间得知了一起住院的父亲并没有熬过来。他最后勇敢的做出决定捐献出父亲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真实的普通人在纪录片中的伟大,感动的力量远远超越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原因是,丧父的悲痛中却捐献遗体的决定,让每个普通人能真实体会到其中的温度和分量。

疫情中的新生儿:

2020年出生的每个中国的小孩,估计父母都有惊心动魄的回忆。疫情期间不得不去的医院……如何担惊受怕,非常时期的各种负面心理压力,如何抱着孩子喜极而泣,我估计每一个2020年出生的小孩,在未来长大以后,都会听到他的父母把他/她出生那一年的各种故事讲一遍的。

而患者本人的新生儿的那些珍贵的画面和珍贵的故事,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故事看得我心潮澎湃。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剪辑带给我的感觉,我感觉同一个医院,那边刚刚有人抢救无效,这边马上就会迎接新生命。当这个叫“小企鹅”的新生儿哇的哭出声的那一瞬间,我也哭了。那种“病毒面前,我们不会屈服,我们是打不倒的”的感觉,很容易能从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中,让人抓到这样的想法。你会感觉到在这样一个疫情蔓延的极端情况下,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奇迹。

家属和病患的纽带,这个部分,影片里也表现得特别真实和温暖。

一直担心着妻子安危的丈夫。

特别是在医院楼下的那一段。

只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远远的看一眼!知道对方一切都好,让这个大男人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其实这个“比视频好多了”的见面,前面医生夫妇间儿子的时候也儿子也说过同样的话。

是的,我想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感慨,还是“见面”好!哪怕远远的见一面都行!这种人与人之间真是的纽带和暖意在这个影片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是一直在“小广播”里和爷爷保持联系的小孙子。

虽然小孙子可能并不知道病榻上的爷爷实际的状况。但乐观的话痨一样的小孙子似乎一直不知疲倦的鼓励着爷爷。并且爷爷最后真的出院了!电影最后那个彩蛋中,看到祖孙俩为了背诗的次数讨价还价的场景,突然觉得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有个词叫做“天伦之乐”。其实就是普遍到天天可以出现的平凡喜乐,然而在疫情之间却是最最渴望的。在这个叫石长江的老人住院期间,已经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了,让他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并最终健康出院的,应该就是他这个可爱的小孙子。

这个影片里真的出现了好多不同的人和事,好多不同的真实而感人的小瞬间。

比如:摸着“仪器战友们”,一一小声说“辛苦了”的医务工作者。

比如躺在病患区喊着“加油”的老大妈。

每一个经历了2020年这个灾难的中国人都有自己关于2020的苦痛经历。对于武汉疫情极端严重并封城的那个时期,我们也都一同见证了很多非常时期的极端负面。

还是那句话,如果生活一定要给你一枪并把子弹留在你身体里。我们只能选择带着伤痛并尽量活得开心一点对吗?

这部影片想说的就是这个: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能挺过去,活下来。我们就是了不起的。再回首,我们尽量带着那个极端事件下却真实存在的暖意继续前行,我们才不被压垮。那么差的时期我们都相互搀扶的挺过去了,相信美好的东西抱着希望前行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态度。

最后说说我觉得片子不太好的地方。

怎么说呢,可能因为本身我有点脸盲。而影片里出现的人有比较多,再加上每一段人的故事都是相互穿插的,而几乎所有人都带着口罩甚至更多的护具。所以有时候看到一半突然有种对不上号的感觉。尤其是那位中途抢救无效的死者。我现在都没回想起来,在抢救之前这个人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要是每个人不只是第一次出场,后面每一次出场都有字幕写着名字就好了。

最后总结一句,真的特别推荐这个影片,我觉得全世界都应该看,不过看之前记得多带纸巾。

 2 ) 导演专访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珍贵

这些影像你从未见过。

影片的素材来自于30位互不相识的摄影师,拍摄于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和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点——

2020年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医院ICU病房。

探长有幸采访到纪录片的导演,曹金玲。

对于这些1000多分钟的原始素材,曹金玲导演却“很生气”。

因为很多素材,一到关键时候镜头就失焦了,甚至摇摇晃晃。

更别说考虑什么运镜和构图。

后来曹导也想通了,电影画面的焦点并不在于镜头,而应该在于内心,在于镜头中所蕴含的情感。

而且,当时的拍摄环境太艰难,这些镜头已经来之不易。

它距离那些医院和病人足够近,也足够真实,但也足够危险。

这些镜头背后,是一台台被包裹着的摄影机,和一个个穿着防护服的摄影师。

在关键时刻,有些摄影师出于职业反应直奔现场,他们甚至没有做好周全的防护,就跑进了污染区跟拍。

摄影师之一,陈卓

曹导演告诉探长。

30位摄影师中,有一位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所有人都在寻找远离病毒的安全之地时,他选择奔赴前线。

临走时他去看望老母亲,说自己要去医院拍摄。

母亲并没有拦他,于是他就走了。

在他转身的时候,他听到母亲小声嘀咕了一句“可能这一走就见不着了”

>>>>真实

正是因为有了这30名摄影师,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宝贵镜头。

要知道,那时候连家属都无法进入医院看望自己最爱的人。

有些家属,是在这些镜头中,才得以看到亲人最后的样子。

幕后花絮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这份真实,导演并没有给影片加煽情的音乐,也没有画外音。

更没有夸张的戏剧化的主观引导,只有默默的客观呈现。

剧组还花了许多钱去做特效,这些特效并不是上天入地的CG,而是让画面清晰,让运镜稳定,或者擦去一些穿帮。影片的声音也进行了大量的还原和重建。

影片开头有位阿姨在打电话,我们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也没有字幕。

但她脸上的焦急与无助,任何演员都无法呈现。

1000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只留下90多分钟,有太多素材也被舍掉。

其中曹导演最不舍的,是一个打不出去的电话:

有个老奶奶已经六七十岁了,她康复后特别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

她告诉护士,她想打给她的妈妈。

然后她就给护士比划数字,7、8、0……

但她比划了整整2个小时,也没能想起那个号码。

老奶奶开始抹眼泪。

旁边的护士在这2个小时里就一直帮她想号码,还说“不着急,没事的,我们想起来再打”。

但护士和摄影师都知道,这是一通永远都打不出去的电话。

>>>>拍不下去的摄影师

探长问曹导演,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曹导演说,他们看素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每天都哭。

面对这些素材,他们都尽量保持冷静,有些副导演本身就是纪录片导演,阅历丰富,也很有经验。

他们看的时候,顶多抹一下眼角,或者去外面抽上一根烟,然后回来接着看。

纪录片中探望妻子的左双贵

但在六七月的时候,大家都绷不住了,状态都不太对。

出品方就让大家放假,给自休息一段时间。

这大概就是剧组最难的时刻。

而对于现场崩溃的摄影师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崩溃的机会。

片中记录了一位叫李超的患者,他和父亲双双感染入院。

他心态非常好,在医院还帮小区采购物资。

他的身体越来越好,每天盼着出院和妻儿父母团聚。

在医院里他和老父亲视频,鼓励父亲坚持下去。

李超乐高高兴兴抱着物品出院的那天,跟拍的摄影师得知了李超父亲去世的消息。

摄影师和医生没有立刻告诉他。

看着乐呵呵的李超,他们都备受煎熬。

住进隔离酒店之后,摄影师告诉了李超这个消息。

但李超没有哭泣,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沉默良久。

这时的镜头开始出现晃动,甚至断断续续。

导演告诉探长:那是因为摄影师在哭。

摄影师崩溃了,拍不下去了。

>>>>陪伴与治愈

探长很好奇,这些镜头记录下来的东西,对于被拍摄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看纪录片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

曹导演的回答很神奇:“有些是患者记忆的补充,有些把患者‘治愈’了”。

导演曹金玲

导演本来也担心,这些记录下来的痛苦经历,当事人是不是不想再回忆。

所以她和剧组对于影片素材的授权并没有抱太大奢望。

其中有一名重症患者叫王枫娇,康复后刚回家的时候他们一家都尽量不提这个事情,他们选择用遗忘来恢复。

住院期间的王枫娇

当她看到影片《你真好》MV,看到自己和家人的镜头,竟然第一次感到了释然。

王枫娇从没有看到过这段时期的自己,当她看到这些视频之后,她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然后她说:“今后如果你们有什么宣传需要,我随时都可以来”。

等到剧组2021年元旦探访他们的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他们在满是烟火气的武汉,吃了一顿大餐。

一家人的愿望也很朴实:“希望我们团聚在一起,健健康康的,过好日子。”

幕后花絮

剧组很快取得了所有人的授权。 导演说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感觉被冒犯,而是感觉到了尊重”。 还有就是他们已经和摄影师形成了信任。

在当时的医院里,尤其在ICU,家属均无法探访。 他们除了需要专业的治疗,更需要人的陪伴。 患者身边除了医生和护士,陪伴他们的就是摄影师。 片中有位老人,努力掰开柚子后,把第一块递给了摄影师。 一切发生的很自然,也很温暖,仿佛摄影师就是他的家人。

片中还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叫石长江。 他曾丧失自主呼吸70多天,那段时间,他没有意识,也没什么记忆。

而那时候,他的孙子经常给他了录音。 在他的枕头旁,就一直放着一个录音机。 孙子会给他读诗,向他汇报家里的情况。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录音机里传出一个稚嫩的声音说: 爷爷你知道吗?我们家养的蓝莓树复活了,还长出了新的芽呢……

孩子的声音充满希望。 第71天,终于发生奇迹,老人竟然恢复了意识。

他出院的那天,做着轮椅一直盯着太阳看。 护士还说,老盯着太阳看对眼睛不好。 石长江老人却说:这是我4个月来第一次看到他。

后来曹导演很好奇,就问老人记不记得孙子孙女给你读诗? 老人说记得,虽然不知道他们俩在哪,但知道他俩在说话,在读诗。 而看到纪录片之后,老人也终于填补上那段消失的记忆。

>>>>人性的实验室

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被托尔特·布莱希特曾说过,戏剧的情景越极致,人性就越凸显。 《武汉日夜》恰恰记录了这个人性实验室里的一切。 有人在这里失声痛哭,失去父亲后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有人在这里结实了新的亲人。 片中有一幕,一位不能说话的老奶奶仅仅抓住医生的手,她说不了话,一直不肯松手。

医生安慰她说,我知道你胸闷难受,但不要害怕,这里24小时都有人。 “亲人不在,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还有位医生在病床旁直接骂出了脏话: “你给我tm撑着你知道吗!”

影片最后是一名医生用死者的电话通知家属,他们的亲人去世了,过来领一下遗物。 医生已经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充满愧疚的不停说对不起。 另一边家属没有任何苛责,而是含着眼泪说谢谢。 在这份愧疚和感谢中,有难以表达的伤痛,也有人性的光辉。

>>>>重生

最后,探长想说的是片中一位吃货老人。 他叫孟宪明,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76岁的重症患者。 他骨子里,有一种战士的不屈与顽强。

在纪录片中,他几乎从未停嘴。 而且,即便是吃热水泡馍,他也很有仪式感,一边大口大口的吃饭,一边嘟囔着: 这会儿是满汉全席,那一会儿是西餐。 在这最危重的病房里,他似乎享受着最香的美味佳肴。

当他坐在电影院观看大银幕上的自己的时候,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好似一个打赢了胜仗的士兵。 边看还边说:重生了,又活过来了!

幕后特辑

接受采访时,他手舞足蹈,信心满满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要死。” 这份顽强,这份乐观,或许这就是战争经历给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幕后特辑

说到遗产,探长问曹导演,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战役,你如何评价? 如果疫情给我们留下一个伤疤,那这个伤疤又是怎样的? 曹导演说: 我们不该遗忘,应该反思……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一种警示?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在世界,在地球上的位置。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都共同经历了痛苦,离别,悲伤。 现在疫情控制住了,或者当疫情结束了,我们又恢复了,我们也又入场了。

这场疫情像是人类历史相册里的一张相纸。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开通道…… 而当我们在十年后,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人类再翻开这个相册的时候,能够记得我们在2020年经历了什么。 有哪些人离我们而去,有哪些人挺身而出? 我们又是如何重生?

导演说:只有当我们记得,当我们反思了,修正了,我们才不会有遗憾。 才不枉疫情我们在疫情中所承受的这么大的伤害。

观众特辑

我们要带着这块伤疤继续生活。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的离别与伤痛,提醒着我们骨子里的不屈与顽强,提醒着我们面对下一场危机的时候要更加自信与坚韧。

日夜更迭,生命不息。 我们要珍惜此在和身边的人,好好去生活!

文/探长

 3 ) 武汉之静

2020.01.23-2021.01.23

我曾以为武汉封城的76天是吵闹的 吵到只剩下了跪倒在病房门口却听不见的嘶喊与远去的灵车后一点点被吞噬的永别;吆喝着百元口罩赚黑钱的商人和不断掐着感叹号按的捐助者。他们说那个被推上神坛的人沾着人血馒头 而身先士卒的警示者被扣上造谣的罪名戴枷示众。有些人继续捡起矛头 有些人后知后觉 与二月、三月、不断上涨的、刺眼的、红色数字一点点地扎痛了我的每一个感官。

可直到今天我才知道 没有被生死离别的悲痛笼罩过的自己 始终都是事外人。

2020.1.23日起的武汉 是那么的静 在那份静下积压着难以承受的痛。

日与夜 无异于生活自中的每一天 新婚夫妇的进行曲还在继续 新生儿们也找到了特别的住宿 女儿的生日依旧要庆祝 学校的课程也从未止步 收音机里不断传来的是孙儿的背书声 而视频里最后一帧的与儿子截屏也可能是人世间最后一张照片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绝望的时刻总是搭配着质朴的愿想 天灾挡住了去路 可河流总是能另辟一道 水便是这么神奇 “彼此分离 却又永远相依”

直到光秃秃的道路上 一点点渗出的春日融化了冬季的雪 直到不止的哽咽化为平静

也许在未来的历史书里2020只是课外补充中被一笔带过的话 而这部影片却不是一部仅此而已的命题作文 它是毫无修饰的记录。放下一切电影的眼光去审视 而是感受 感受每一份无可奈何 感受每一份渺小 感受每一份伟大。

 4 ) 不太武汉的武汉日夜

首先,抛开主题只谈制作本身,我个人并不觉得是一个上乘的纪录片。在叙述上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其次武汉日夜,该作品多是叙述医生 患者,这不免让我这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不太认同,诚然他们是坚毅与勇敢的,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岗位上出勤的人这同也的曾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砥砺前行。武汉日夜应该是武汉的“每个人“的日与夜。

最后,前面说到我也是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画面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张单帧,都有刺痛我的内心。医护抗着生命危险恪尽职守,却还是救不回的生命让人惋惜,而且可悲的是这件事发生了很多次。但是同样也是他们的恪尽职守拯救了许多人,如果没有这些人一线不计后果"拼杀",结果会如何?我无法想象后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新冠已经是全世界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了,如果接着按照这个走势力,很有肯能会成为之最。这个病毒必将成人类历史里永远的烙印,而做为自卫反击的第枪,”他们“的坚毅与勇敢也必将永刻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5 ) 武汉日夜:英雄城市下的平凡儿女

2020年1月23日,湖北武汉因为新冠疫情封城,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紧急按下暂停键——封城。随后,全国陆续派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口罩、酒精、蔬菜、水果等抗疫物资源源不断。

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8天建成雷神山医院。

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解封”。

2020年4月15日,最后一批抗疫医疗队从武汉撤退。

2020年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武汉日夜》是一个以武汉疫情为主的命题作文。相比于同类型的的影视作品如《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一呼百应》、《穿过寒冬拥抱你》等等其他作品。

《武汉日夜》略显朴素、没有明星、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投资。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和平静的叙说。要不是在疫情这个主题下,估计大部分人都不会耐着性子看完。

全片只有写实、只是普通、没有疫情初期的混乱、只有抗疫路上的坚强。

全片从武汉疫情最关键的三个角度出发,医护、志愿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我们看那段时间武汉日夜的时间线救治初、救治中、治愈后。

患者及家属、是这场疫情最直接的受害者,面对前所未有且来势汹汹的疫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他们无助。面对亲人被抢救无效的结果、他们悲伤。

两个孙子的爷爷在病榻上,始终昏迷。床头边的小收音机放着孙子的想念与家常

“爷爷,你要快点好喔。”“爷爷,我想你, 你想不想我呀?”爷爷,我养了一只蜗牛”“爷爷,我想当飞行员,你支持我吗?“爷爷,你要好好吃饭”,一声声的简单而真诚的呼唤在思念爷爷。

还有外卖小哥,自己被治愈在酒店隔离,但是他的奶奶、父亲、母亲、却被新冠夺走生命。

医护,彻夜奋战、24小时在线、始终同患者在一起。

有一对医护、他们是夫妻丈夫是医生,妻子是护士。疫情来临,夫妻成为战友,家是不能再回去的地方,地下车库成为两人休息的避风港,与儿子的视频是她高强度工作的最为放松的时刻,武汉抗疫的每一个清晨,他们从车厢里爬起来,携手共同战疫。

一个始终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面对身患新冠的父亲。却没能从病魔中留住他。面对父亲被病魔带走的时候,她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只是悲痛的歇斯底里叫着“爸爸”!其实医护也是人,并不是天使。也是患者的家属。

疫情之后的患者的遗物归还是个让人难受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他们尽力了,但是她却还一直在说对不起。在一直表达自己的愧疚,亲人的眼泪、医护哽咽般的道歉,感动千万人。

志愿者、也是平凡英雄。他们互不相识、却高度自觉。自发组织起来,深夜转运孕妇、搬运物资、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去哪里。他们可以因为志愿活动认识15天就直接领证、他们用这场战役来宣告自己的爱情、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温暖着武汉这座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英雄的城市与他们这些平凡的儿女始终在一起。这个历程有希望有失望。有人永远离开,但也有那些新生命呱呱落地告慰我们。

片子结尾,太阳照常楼群间升起,阳光明媚、江水缓缓流过,道路上车水马龙。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上班、上学、买菜、锻炼而听着小孙子稚嫩之语流泪的爷爷最后又监督起了小孙子学习,失去三个亲人的小哥坐在街头吃早餐。只不过这次却纷纷戴上了口罩。这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平凡一天的开始。

但为了这样一个平凡的一天,武汉经历了一场如此残酷的考验,而很多人就此永远告别了我们。灾难过后,人们还会好好活着,但也不会忘了内心的伤痛,只是背负着它继续前行。

 6 ) 真诚的陪伴

The film follows the medical staff and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hospital as the main line, and volunteers transporting pregnant women late at night as the supporting line. It shows the touching story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and dueling with death. These "ordinary people" are willing to spare no effort in the face of the epidemic day and night, risking life and death to help each other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ogether. In all the darkest moments, there is always light in the heart. All the fairy tales are worth nothing but human beings. All the insignificant, contain the power of life.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the day and night in Wuhan, not only the empty streets, but also the figure who is trying to live, and more, the new people who "break out of the cocoon", they are fearless and welcome the sunshine. In this city of heroes, nine million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see dawn and dusk. Their faces, blurred

 短评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8分钟前
  • 我是猪贩子
  • 很差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

11分钟前
  • 特特特别想出门
  • 推荐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12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13分钟前
  • 叫我阿圆
  • 力荐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17分钟前
  • 那只小狐狸
  • 还行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20分钟前
  • croya
  • 力荐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23分钟前
  • Erdong
  • 推荐

剪辑得有点乱,但是本身真实的感动太珍贵,感谢所有逆行者的付出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与拼搏。

24分钟前
  • 素年
  • 还行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29分钟前
  • Kiki
  • 力荐

不知道跟《76天》有多少重合,但这部更应叫《武汉医院日夜》的纪录片,很像《金银潭实拍80天》续集,从创作来讲很逊,但能得知李超的抉择,王枫娇与左双贵的重逢,算是有所宽慰。其实整部电影也是在提供某种安慰,大难骤降,生死两线,普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善良、道义与扶持,永远感人肺腑,但是,无法奢望谁能解释为什么只需要他们在让步,在受难,而他们的苦难为何只剩苏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缩影。(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开头有个大错别字,“疫情暴发”应该是“疫情爆发”)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35分钟前
  • 西林
  • 还行

忽如隔世

39分钟前
  • 微凉
  • 力荐

先说电影之外的,由于是CCTV6出品,相当于背靠政府,所以几乎拉了整个娱乐圈过来为电影站台,可谓把明星当民工用,然而这类发声看似声势浩大,实际效果感觉也就平平。另外发行费用应该不少,到处送票,甚至是分派送票指标,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票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宣发资源。再说电影本身,生离死别很难不让人动容,但是整个内容体量、拍摄方式、剪辑效果都不足以表现突出这次疫情的特别与严重,当然因为新冠的突如其来,再加上也肯定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自然也会带来创作的难度。只是单单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说,真的就是一般呀,期待未来诞生更好更有格局的抗疫电影。

4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43分钟前
  • 薛定谔的喵
  • 推荐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44分钟前
  • 推荐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望过去这一年的武汉日夜,很多片段戳了泪点——王枫姣分娩24小时之内被确诊,护士整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医生为医疗器械打气说“辛苦了”。无论是医护、病人、家属哪种身份,都是人间与病毒的交锋,有人重聚有人失去,口罩和手机成为片中最常见的阻断与桥梁,朴素的对话往往最动人,最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从头哭到尾 拍摄手法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点儿没有 但贵在真实 说实话拍成新闻联播我也会哭的

53分钟前
  • Lumos
  • 还行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55分钟前
  • 再也不潜水了
  • 还行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56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1小时前
  • J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