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没有假期

喜剧片英国2008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克蕾曼丝·波西,拉尔夫·费因斯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剧照

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7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8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9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41

详细剧情

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在布鲁日看的《在布鲁日》

前不久,我在布鲁日看了《在布鲁日》。

布鲁日是一个美丽的比利时小城,也是保存完好的一个古城。它应该是比利时风格的典范,而不是已经国际化的布鲁塞尔。布鲁日号称小威尼斯,却没有威尼斯那样商业化,片中出现的许多场景我都刚刚去过,因此颇有共鸣:诸如运河边的风景和游船,广场上的彩色房子和高高的钟楼,装有耶稣的血的圣血教堂…… 这里有几张片中的截图和我在布鲁日的实拍对比,些许照片角度不太一样,但可以认出是一个地方。

【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in-bruges/

影片从一段凄美的钢琴旋律中揭幕,随后这段旋律也贯穿了整部电影,或用管乐重复,或用男中音吟唱,忧郁冰冷,凄美婉转,衬托出了本片的两大特色:布鲁日的美丽风景和英国人的冷感。

是的,这是一部在比利时布鲁日拍摄的英国片。英国人的特点就是冷感和黑色幽默,从电影一开始的几个风光镜头就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视角,请看这位安详的狗君:

本片的主角Ray的演员是科林·法瑞尔,一个长相颇似布拉德·皮特的爱尔兰演员,尤其是发扬光大了布皮傻和囧的一面。在本片中他时常翘着八字眉,一副傻样,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这样的形象却是一个年轻的杀手,可谓绝对的土鳖级活宝。男二号Ken的饰演者布莱丹·格里森也算是老牌英国演员了,他是年长的杀手,在杀人如麻之余又颇有人文情怀。

这样一老一少两个杀手在风光旖旎布鲁日观光自然有不少喜感。一个赞叹这座宁静美丽的城市和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另一个则坚决的认为这里是shithole。

而男三号Harry(拉尔夫·费因斯)则更是阴阳怪气的代表。满口用来做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fxxk组成的絮絮叨叨不紧不慢的超级长句是他的典型表达方式,他还死守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杀人随便杀,但是杀了小孩就必须偿命。

除了3位男主角,本片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和Ray演对手戏的女一号相比,我更喜欢那个文雅美貌的旅馆女老板,绝对让人舒服的美女,又绝无美式的俗气。在关键时刻,她还表现出了她的正直和坚强,让她更加美丽。

冷感的英国人自然少不了刻薄的冷幽默。在片里英国人先后歧视了肥胖的美国人,并把仇恨记在了美国人枪杀了约翰·列侬的账上,揶揄了过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有过虐童丑闻的比利时人,以及比利时人的英语口音(I heet/hit the Canadian?)。当然也不忘挖苦一下英国自己的某城市(托特纳姆?和导演有仇大概),反复无厘头的提及好斗的越南人,在互相追杀的时候还要商量保证自己一定会跳进运河,最后不忘赞美一句“布鲁日真漂亮,要是不在比利时就好了”。

片中还有不少对话很能反映这种冷感:

“You’re from America?”
“Yes. But don’t hold it against me.”
“I’ll try.”
Ken和一个侏儒的对话。侏儒的自卑不在于自己是侏儒,而是自己的美国人身份。

Harry(拉尔夫·费因斯)恼羞成怒的摔烂电话,妻子进来说“It’s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狂怒的Harry骂道“You are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事后道歉,还要强调一遍“I’m sorry for calling you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
这种把拗口的脏话反复念叨的方式还在其他地方可见,Ken和Harry唇枪舌剑,骂到了对方的孩子:

Ken:Harry, let’s face it.And I’m not being funny, I mean no disrespect,but you’re a cunt.You’re a cunt now, you’ve always been a cunt.And the only thing that’s gonna change is you’re gonna become an even bigger cunt.Maybe have some more cunt kids.
Harry:Leave my kids fucking out of it.What have they done?You fucking retract that bit about my cunt fucking kids!
Ken:I retract that bit about your cunt fucking kids.
Harry:Insulting my fucking kids! That’s going overboard, mate!
Ken:I retracted it, didn’t I?Still leaves you being a cunt.
Harry:Yeah, I fucking got that.
黑体这句便是典型。其他还有神经兮兮的比利时人纠结于“Alcove”这个词等等情节。

但这种幽默不是充斥着影片的各个角落,而是本片悲伤基调的点缀。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个中文名叫《杀手没有假期》。随着情节的推进,这种悲情的忧郁气氛愈发浓厚,几个身为杀手的人心中的人性本质和他们的身份与经历不断的冲突。Ray的痛苦是自己第一次工作的过失,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其实才是这傻里傻气的神经兮兮的根源。Ken做了半辈子杀手,似乎早已麻木,但偶尔唤起的对美好事物的赞叹还是令他不时触动,而老板的最新指令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Harry看似冷酷无情,其实也是个悲情人物,他被自己的规矩所束缚所奴役,他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也习惯压抑别人的。他最后一次快乐的假期是在7岁,在布鲁日。影片也没有详尽的理性的讨论这些,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悲苦,融入在这冰冷美丽的布鲁日的圣诞节中。

本片用了一种很有特征的背景虚化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既浪漫化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故事,又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

这种美感是贯穿每个细节的,而杀手的悲剧命运也是无处逃遁的,影片在Ray仰视着布鲁日圣诞节夜空中飘落的小雪中落幕。女主角在影片中提到过“还没有过一部关于布鲁日好电影”,现在有了,就是这部《在布鲁日》,或者叫《杀手没有假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得不到的自由


       两个杀手,血迹斑斑,背负着自身的罪孽在布鲁日度假旅行。年轻的杀手雷忧心忡忡满脸抑郁,年长的杀手肯轻松惬意略带思绪。抑郁也罢,轻松也好,既然已抽身来到古雅的小镇,何不享受一下血腥职业生涯中难得的自由?可剧情陡转直下,虽想悠游自在,“自由”二字却注定和他们无缘,乃是他们为之沦陷的噩梦:肯接到老板哈里的命令,要他杀掉雷,而肯不愿意使命令成为现实,于是大费周章,甚至丢掉性命;雷则一直心神意乱,困扰在误杀孩童的梦魇中脱不开身。影片在二人懒懒散散的神游闲逛中刻画出他们的不自由,一个被迫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一个因心事而悲苦愁情不得安宁。在布鲁日的冬日阳光下,他们要经历何种的周游,才能摆脱自身的阴霾?

    除去高矮胖瘦,英俊臃肿这些体貌特征,电影用简洁略带情绪化的对话告诉我们,雷和肯的处世心态也不一样。于肯而言,他不相信什么,但相信活着就要做一个好人,要遵循善的规则做事,比如最基本的扶老携幼。雷马上接着说,扶老携幼?在这个世道上,说不定那个你搀扶的老太婆还要怪你把她的东西提坏了呢。他没什么善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信仰,也许他只有一个八字眉,永远挂在愁苦的脸上。

    曾有两种自由观念在西方先后出现,古希腊柏拉图一派讲的是,自由关键在于拥有善。人把握住了善,行动就得到了自由。肯杀人,但他认为所杀的都是坏人,除去一个无辜者,那是为救自己兄弟而被肯杀死的男人。在片尾哈里追杀而来,面对欲杀雷的哈里,肯陷入了一个轮回,他现在就成了为保护兄弟雷不被杀而反被杀手残害的人。他之所以要去阻止哈里,那是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否能够从往日的罪恶中解脱出来,至少在拯救雷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由。

    但这种对自由的看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可能不清楚什么是善?更有甚者本身就不是为拥有善而行动的,那这些人的行为还能不能得到自由?肯认为自己是持守“善”的,可难道把坏人通通杀掉就能算善?所以肯口中所言的“善”,定义并不清晰,他唯一坚持的不过是他自己给善下的定义。

    片尾另一个相似的轮回更好的阐释出:若有的人所行之事本不以善为主旨,那此类行为将会产生多么可笑又可怕的现实。这发生在哈里和雷之间,哈里认为雷误杀小孩应该死,因为这是拟定好了的规则。而哈里杀雷时,无意间杀死了在场的侏儒,并将侏儒误认为小孩,按照自己所言的规则,他饮弹而亡。当然,哈里的自尽绝非成仁之举,而只是死守被抽掉“善”的观念后徒留下的僵硬条款。这是对失去灵魂的律法规则的绝妙嘲讽,它既不能迎来善,又无法避免恶,只能让彼此深陷在你来我往的同态复仇和冤冤相报中。
    
    从肯到哈里,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没有认识善和拥有善的能力,他们的行动怎么能称得上是自由?于是便有了善外在于人的观念,这就是基督教的自由观,由神学家奥古斯丁率先写出。他说,我们自身是无法把握住真理和善的,除非代表它们的上帝向我们显现,自由只能在于真理自身的给予,也就是在信仰神的恩典中才能享有自由。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布鲁日即是在基督教中。伯尔曼的恢弘巨著《宗教与革命》中有一章名为“城市法”,在讲述11、12世纪出现的新城市时,特别提到了布鲁日。他说,这些城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但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城市却从来不曾有过。虽然,诸多的历史学家为这样一批城市在当时的出现提出了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但伯尔曼还是添加上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宗教因素”和“法律因素”。因为这些城市的建立都是宗教意义上的联合,是依靠相同的宗教价值和宗教仪式而结合起来的区域组织。这时兴建的城市,无论精神还是特性都源于基督教教会。布鲁日的建立来自于当时腓力伯爵所授予的特许状,在此基础上它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法律,甚至这些律法和规则都充满了改革现实和拯救俗世的宗教情怀。
    
    借由伯尔曼的论述,我们来看看两个杀手在假期中游览的布鲁日。两人对于游玩经过短暂争论后,雷跟着肯来到了杀手观光的第一站:“耶稣之血教堂”。在幽暗的教堂中,烛光映射出雷的心事满怀和肯的敬畏虔诚。第一站的用意或许在此:十字军的骑士带回耶稣死亡的血,而耶稣的死亡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在宗教意义上象征着耶稣用肉身代替世上的人承担了罪,而此后的世间众人就用信仰基督教来换取末日审判之时的救赎。接下的画面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宗教油画。油画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为其所犯下的罪孽而所要承担的种种痛苦和报应。雷和肯最后在一副油画面前停下,那正是“末日审判”。这一路的游览表现出雷既在自身的经历中纠结折磨,又完全忽视了走出困境应有的道路。他对肃穆的教堂满不在乎正是因为他的救赎观念异常淡薄。当他看到油画的惨烈场景时能激起心中恐惧,可对其中的蕴义则又全然不知。
接下来雷回忆起误杀幼童的场景,编导将其编排的极具宗教意味。杀人的地点安排在教堂,时间布置为告诫之时,被杀者是神父,误杀者是正在祈祷的小孩,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了基督教的极端对立面。雷的不自由,正是因为不懂行善的他忽略了“信仰”。这类自由观念正是强调自由别无他法,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神的恩典中得救。

    对于信仰,雷似乎天生就是个绝缘体,对于罪过,他又有一步一惊心的敏感。他能在教堂中毫不在意的嘲讽,却又在清晨薄雾中想起犯下的罪孽直掉眼泪;面对肯大谈教堂历史时漫不经心诙谐以对,而看到剥皮割肉的油画却又感到了受刑般的创痛。虽然,在电影中的他喝酒泡妞打架斗殴饮酒吸毒,随性所至无所不做。可一看见他那永远拧上发条的八字眉,任谁都知道,他拥有的是揪心苦闷而不是澄明自由。
    
    在最后中枪的喃喃自语中,雷终于意识到这该死的布鲁日正是他末日审判后的炼狱。当他在教堂中犯下后悔不已的恶行,却来到被宗教包裹一切的城镇里消磨时光,因为自身的罪恶,他在这里所有的际遇都转变成了铭心苦痛的受难与惩罚!怪不得从始至终,他对布鲁日的态度是fuck到底。
    
    在布鲁日,杀手当然没有假期,杀手只能去面壁。在布鲁日,爱情也并非遗忘愧疚往事的途径,金发女郎的美丽与温情掩盖不了她是毒贩和抢劫犯的本质。在布鲁日,想一劳永逸的解脱,自杀却无法成功,因为别人的枪永远比自己的快准狠。在布鲁日,就算坐上逃亡的列车远离,结果仍旧要被阴差阳错的带回。在布鲁日,雷连最后死亡的姿态与场景都是他所犯罪孽的重现。
    
    这如宛如圣城又似鬼域的布鲁日,如此荒诞,如此扯淡,甚至连最后的落幕也是迷惑与茫然。在弥留时刻的雷一边咒骂布鲁日,一边他低语他不想死。这个瞬间,他说他灵光乍现,那是他正开始接近自由呢,还是更加远离了自由?

 3 ) 我误杀小孩嘲笑侏儒殴打游客,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杀手

《在布鲁日》绝对是部后劲很足的电影。虽然还不至于冲动到马上打开订票软件订一张去布鲁日的机票,但却时不时想起那座大雾笼罩楼梯很窄的塔楼,两张单人床的临河房间,艺术馆里三幅血淋淋的画,河道和广场的小桌,法瑞尔那张忧伤的脸,和他那像迎风乱舞的气球人一样360度扭动的眉毛。

《在布鲁日》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有血浆和断肢,枪击,谋杀儿童,迷幻药;有非常越界的黑色幽默和令人不适的笑话,嘲讽"都有自杀倾向的"侏儒、超重美国人、黑人女性;有宗教映射,神性的城市,以“惩罚”为主题的绘画,被枪杀的神父,教堂里保存的圣血;也有黑吃黑,追与逃,有悲剧的宿命论,情绪和情感,父子关系,甚至还有点空间来一段浪漫剧情。

这些过于丰富的类型元素,还有藏在台词中的耍机灵、掉书袋,让《在布鲁日》像四五部影片的集合,牢牢勾住又放大观众的情绪。跳跃在悲剧喜剧甚至闹剧之间,影片带来了一种很新奇又略带割裂的体验,就像Ray游走在悲伤和愤怒之间一样,观众也被迫在情绪之间转换,时哭时笑,时而不适于血腥场面的尺度,时而为自己被政治不正确的笑话逗笑而感到隐秘的内疚。


出身剧院的麦克唐纳,是操纵语言和情绪的高手。他剧作中的台词是出了名地有趣而富有音乐感,常利用人物的音调变化和不断重复,营造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峙。比如Ken和Ray谈论之前的一次误杀经历,Ken举例说有可能他误杀的那个lolipop man(引导小朋友们过马路的一种工作)会空手道,那就成了纯粹的自卫行为。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Ray: You said he was a lolipop man ?!

Ken: He was a lolipop man.

Ray: What's a lolipop man doing on fucking karate?!

Ken: I'm just saying.

Ray: How old is he ?

Ken: 50.

Ray: What's a 50 years old lolipop man doing in fuckin karate ?! What was he a Chinese lolipop man ?!

读麦克唐纳的剧作集和剧本后才进一步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用"?!"这个充满惊叹和反讽意味的标点符号。这段对话中Ray通过抬高音调和重复Ken刚说过的话,对Ken不恰当的想象进行无情的拆穿,颇有点日系吐槽的味道。

《在布鲁日》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片段,比如Ray在餐厅揍完(他以为的)美国人以后大喊“That's for John Lennon, Yankee fucking cunt!“,或是在约会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调侃比利时的儿童虐杀案,这些以死亡和悲剧为话题的尴尬幽默,和一堆充斥着刻板印象却又被演绎得无比好笑的笑话,构成了麦克唐纳笔下的对话,总是让人当场笑出来,却又马上讪讪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厚道。

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好笑,这大段大段的政治不正确幽默却也为《在布鲁日》招来了大量恶评。诚然这些笑话会让部分人群感到不舒服和被冒犯,然而正如麦克唐纳《枕头人》中主角作家卡图兰发问,“就因为现实世界里真的有小孩被杀,你就不准我在书里写小孩被杀吗”一样,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讲故事,他不必为所有听众的不适负责,而我们内心的那部分阴暗面,就留给我们自己在大笑后自省吧。

《在布鲁日》另一被大肆批判的元素,是过于铺张的血腥和暴力。麦克唐纳将主角设置为杀手已经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暴力的无因性,但直到之后的《三块广告牌》时,他才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把为暴力背书的万能钥匙,将暴力和崇尚暴力真正地合理化,做出了不割裂不拧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段令人蛮振奋和欣慰的后话。


除开精妙的对话,麦克唐纳也是写人物的高手。虽然Buddy film这样的搭配形式已经太过常见,麦克唐纳却能用充分的银幕时间去细细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让Ken和Ray这样一对有点脱线的老少杀手,成为了银幕上继抱盆栽的大叔、穿西装的话痨之后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代言人。

外观像个不太得志的理工科大学讲师的Ken,一下火车就开始了认真的观光。杀手观光客这个身份设置本来就有种反差趣味,而Ken的不苟言笑和要打卡每个景点的那股子坚持,让他显得更加有种格格不入的好笑。而没耐心的Ray,脚一沾到布鲁日的土地就拧着眉毛开始抱怨这是个"shithole",又在看到电影片场的时候高兴得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

两个人物初来乍到时的这第一层描写,就已经相当有层次。而对于两人精神状态的进一步观察,在揭示了Ray的心结和Ken的真正任务后逐渐展开,我们才能看到Ken的同理心和纠结,Ray百转千回的痛苦,和两人类似师徒,父子,和玩伴的关系。

杀手老板Harry,在剧情的前三分之二都只活在信件和电话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物发展被耽搁了,信里满溢的脏字儿,电话里咄咄逼人的口气,都在塑造一个暴戾又原则至上的反派形象。当他的脸顺着电话线出现在景框之中,Harry立马贡献了一段摔电话和安抚孩子的戏码,增添他属于黑帮老大和慈爱父亲的人物厚度。当他驾临布鲁日,我们也能更多看到他的原则,他更人性的情感,和他在紧张追击中拿出一张地图的路痴属性。


麦克唐纳之前的剧作作品常被贴上黑暗的标签,弑父、弑母、虐杀儿童和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物常处于道德困境之中。而《在布鲁日》中,每个人物也都面临着没有正确答案的道德难题,做出了必然的选择,付出了必需的代价。

Ray在第一次出任务时意外射杀了一个正在祈祷的小男孩。还保持着跪姿的男孩手里轻握着一张纸片,上面列着他请求上帝原谅的三条罪孽:容易生气,数学不好,容易悲伤。酿下大错的Ray从此背上了宿命论的诅咒,小男孩的三条罪孽开始生长为Ray的一部分。让他杀一个人他却杀了两个,这当然是数学不好,而在整部影片中,Ray都又生气又悲伤,极度情绪化极度没有安全感,最终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救赎。

而Ray或许没意识到的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条诅咒,而这条诅咒的应验,是他自身行为的连环效应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计后果的两次打架,让他在快离开布鲁日时被命运的引力拽了回来,最终被困在这个他在地球上最厌恶的地方。我相信影片最后Ray是死去了的,死在他最厌恶的布鲁日,让这个自作自受的宿命链成为一个漂亮的闭环。

Ken面对道德选择时,也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被Ray的求死意志给动摇了立场。Ken或许相信,当一个人愿意用死来弥补他的错误时,他已经罪不至死了。得出了结论的Ken想必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当他不得不付出这个坚定选择背后的相应代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口袋里没花出去的硬币成了开路钱,叮当叮当地落在石板地上,Ken站在大雾中才意识到,Ray或许是对的,那些建筑在地面上就能看得见。

Harry是三人中面对道德困境最坚定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所以矜矜业业亲力亲为地追杀下属,在对自己处刑时也毫不犹豫。但最讽刺的是,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本是无罪的,然而整个《在布鲁日》的剧本都在铺垫这最后的一个强力反转,Harry就只能带着他的高贵含笑九泉。

来到剧场之外,麦克唐纳终于有了舞台和聚光灯之外的视觉工具,而他用柔和的光和褪色油画般的色彩去还原了一个神性的布鲁日。这个故事不再只是黑暗的,而是黑暗与温柔并存,血与柔美的河水,夺命追逃和慢速的游船,枪声和那首洗脑的钢琴主题曲,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Ken和Ray参观的美术馆中有这样一幅画,法官向代表死神的骷髅递上纸片,那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笔债。最后的最后,三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付出了代价,Ken洒下了金币,Ray倒在了片场梦幻的雪地,而Harry伦敦家中的那棵圣诞树下,堆着再也不会被打开的礼物。审判日最终谁也逃不过,我们只能祈祷当惩罚到来时,我们能在一个完美的地方,能在布鲁日

 4 ) 优秀,优秀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5 ) "In Bruges的5块印象碎片"

1-----------"In Bruges"鄙视Bruges的唧唧歪歪
   
   Ray感叹Bruges是个"Shithole'的开始...此鄙视态度Ray始终由头至尾地延续着. 甚至到了谢幕,Ray的最后一句遗言:"I really,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也好似在郁闷地抱怨"我真的真的实在不想死在这Fucking Bruges Shithole" 我才想他真心的对Bruges咬牙切齿.再有导演兼编剧Martin McDonagh也刻意把片名起作"In Bruges". 许多观众觉得那样起是为了表达出置身于Bruges的宗教氛围,以照应其救赎的主旋律.但我偏偏觉得如此取名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Ray的对于Bruges的Shithole情结....
   (看过影片,我个人感觉Bruges真是美伦美幻,或许只是纯粹由于我长这么大也没有几次能直接或间接地目睹过歌特建筑群的优雅古朴.至于Ray,正如他解释.从小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住惯了,索性不感冒)
    而导演为何要在本应当意味深长的结尾,竟以Ray的垂死调侃Bruges做为收场??:
    (表达了对小男孩母亲的歉悔之意...Ray接着说:)
    prison, death,it didn't matter - Because at least in prison and at least in death,you know, - I wouldn't be in fucking Bruges. - But then, like a flash,it came to me, and I realized, - ''Fuck, man, maybe that's what Hell is.'' - ''The entire rest of eternity spent in fucking Bruges!'' - And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入狱, 死掉, 这都没什么. 因为就算要进监狱或者就算要去死, 你知道..我都不要选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但接着, 突然间闪过一个直觉, 我意识到, "我操,这恐怕是最惨的情况了","安详地长眠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

   觉得这样翻译才算贴切(请原谅我为了追求原味而使用了"他妈B的"),其他的翻译,通病都在于把hell与a flash解释为"地狱"和"一道光芒". 而like a flash一定是"闪过,掠过"的意思.如果是"象道光芒"则一定得要写成like a flash of lighting.而maybe that's what Hell is基本上与正式意义上的地狱无关,与who the hell are you?同理,只为了表明情绪态度...

  谢幕的调侃,我只能把这些归结为英国式的黑色幽默,天晓得Bruges究竟与哪些英国人有什么过节,当然这种八成只有英国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幽默,非英人士真的不应该过份扯淡. 只求点到为止.

2------------- "In Bruges"的反美情结

   "In Bruges"刚接触我还习惯性的妄想其是好莱坞制造,但看着看着便自然不觉得了.因为身为一号男主角的Ray是个彻头彻尾的反美主义者.他尤其和美利坚过不去可以表现在:先是鄙视了三只来自美国的麦当劳大象,又在餐厅当众打了一个指责他女朋友吸烟的男士和一位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女士.Ray戏称他们为"Yankee"(美国佬),却在后来发现他们其实是加拿大佬Orz.下一件壮举是借着海洛英的亢奋劲儿用假正经的空手道放倒了一个有严重种族主义倾向的美国侏儒.还要补充的是Ray还为身受美国人所害的越南人和英国披头士乐队主唱列侬抱不平.

3--------------Ray,Ken & Harry

   Ray其角色在影片中最逗最吸引人,一脸蛋忧郁无辜的小样,消极悲观,既犯贱又憨厚的态度,还拌有悲喜无常的歇斯底里,而其处境又让人深感怜悯,有点英国式幽默的韵味.
   Ken则是三人中比较正常的性情中人.喜欢把晚辈视为亲弟弟般照顾,把上司视为长辈般尊敬.至于他在星空下的钟楼里向着Harry郑重的重复了两次"I love u",大家千万不要误解成老男人搞断背.人家老外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等等等等的感情通用表达式即为"I love u~".对某人的深厚感情,用"I love u"表达,既纯真而直接.(当然一般情况下没必要太深情,不然真的会认为是搞断背的~ )
   Harry我们都知道他不是恶棍,他只是个连孕妇都会迁就的原则崇拜型杀手,也是手下敬爱的模范好老大.虽然有偏爱用"Fucking"当形容词的癖好,有些臭脾气.不过他真的不什么恶棍.可是他出于原则性问题,义无返顾地追杀一号男主角,因而触动了商业片法则,受以反派角色之待遇.当Harry的光荣饮弹谢罪,他却偏偏没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有点儿复杂的误会,可怜的Harry此时光荣指数大打折扣,倒霉地在结尾高潮处挂掉了...


4-------------理论上, Ray最后死了.
   
   理论上,Ray最终还是死了,只是我们没能亲眼证实.就如同Ken,是种因果循环.Ken曾毙掉了一个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好人,其人则是为了保护兄弟而牺牲.Ken也同样为了保护情深意重的Ray而牺牲.所以Ray必然会遭遇子弹穿胸,就象他如此对待那位神父一样.一样得死掉...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儿...
   

5-------------给他四颗~

    我喜欢黑色幽默,因此喜爱"In Bruges".黑色喜剧习惯以黑暗的故事为基调.营造出一种拌有忧伤的黑暗幽默.但毕竟再好也是跳不出商业片这道槛,所以四颗星理所应得.


    

             


  

 6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DELETED SCENES

也许不看DELETED SCENES的观众不会看到 为什么KEN效忠于HARRY,虽然电影里也提到是因为他的妻子
在那个删掉的SCENE里面,年轻的HARRY来到KEN的妻子的尸体旁,问是谁干的,旁边的一个貌似HOOKER的女的惨笑着所,是“POTTER”.。。。


。。


于是HARRY冲到警察局去 把POTTER的头砍下来了




我突发奇想的猜测 那么多演过HARRY POTTER的人一起又拍电影 是不是在闲暇时经常聊起当时拍哈利波特的旧事。

 短评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8分钟前
  • Q。
  • 推荐

如此幽默的悲剧,如此悲伤的喜剧。新经典。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Hey guys, I wouldn’t go up there, it’s really narrow.

14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杀这样的字,盯的久了会发现你不认识了;而一个杀手,当你认识了他,这个词再不能描述他。这中译名是有够悲凉的。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片。

16分钟前
  • shu
  • 力荐

“你有怀念过什么吗?”哪怕是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宁静——导演长片处女作,即用静诣与慈怀杀死我们。“杀了个小男孩。那就拯救下一个小男孩吧,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离开这一行,做点好事。人死不能复生,你不可能让那孩子复活,但是你可以拯救下一个。”布鲁日,充满着诡异离奇同时又有未知数的品质。2008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2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照着电影走了一趟布鲁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0220680/

26分钟前
  • týr
  • 力荐

笑不出来,只有感动。

29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生活毁于哪里呢?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可竟然被这三个杀手身上的天真和世故打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还真煽情。布鲁日不适合度假,适合赎罪。

31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太有味道的电影 配乐完美 好生孤独啊!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坚持看下去并且看完,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电影

38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科林法瑞尔这个时候还没长残呢……费因斯演个黑帮老大结果被一个看门的戳额头戳戳戳戳的笑死了

4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

47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科林法瑞尔的眉毛可以360°全旋!!!!!!!!!!!!!!!!!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53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这么讲信用的老板真是少见

57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囧囧有神

58分钟前
  • 心猿意马
  • 力荐

应当是属于杜琪峰的故事,很明显灵感是来自枪火和放逐。片子不错,但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味更好看,可惜柯林法瑞尔和他那些可有可无的恋爱戏给片子拖了后腿。

1小时前
  • 易老邪
  • 推荐

处女长片即彰显剧本的功力不凡,虽有设计感,但被包裹在黑色喜剧走向的宿命论里,几乎消失无痕;冷面热心的仨杀手,依旧保持着道上人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矩,依旧葆有珍稀的兄弟情义,不无荒唐的行径背后,是对凉薄命运发出的惨淡微笑,是挣扎在炼狱与地狱之间的卑微恳求。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