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北野武

喜剧片日本2005

主演:北野武,京野琴美,岸本加世子,大杉涟,寺岛进,渡边哲,美轮明宏,六平直政,上田耕一,木村彰吾,津田宽治,芦川诚,石桥保,内山信二,兼子二郎,小林太树,森下能幸,仁科贵,早乙女太一

导演:北野武

播放地址

 剧照

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2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3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4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5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6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3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4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5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6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7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8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19双面北野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9 20:56

详细剧情

  彼得武(北野武 饰)是日本娱乐圈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同时身兼主持人、导演、演员等多种身份。生活富裕,风头无两。他终日里乘坐劳斯莱斯,游走于各大秀场。在此期间,彼得武还要和经纪人(大杉涟 饰)探讨下一部戏的计划,始终不得闲暇。所有的人都希望在彼得武的电影里出演角色,他们趋之若鹜,疯狂至极。  某天,一个龙套演员(寺岛进 饰)向彼得武推荐一个志愿者,这个染着黄毛、衣着光鲜且表情木讷的家伙竟然和彼得武的容貌一模一样。彼得武甚感好奇,于是接纳了这个名叫北野(北野武 饰)的便利店员。但自此之后,彼得武和北野便仿佛堕入一个混乱的噩梦之中,他们之间的界限渐次模糊……

 长篇影评

 1 ) 《双面北野武》:麻木中的刹那光华

我决不会爱上一个第一次见我不笑的人。在琴德凯那本《我母亲的自传》里,我记得这一句话。说到北野武,看过的几部片子里,很少见到他笑,因为面部受伤影响表情,索性总是冷漠?可是冷面大师可是相声演员出身啊。《双面北野武》里,非常意外见到他的笑,是替补演员北野武,梦里和漂亮女郎一起向那些看着不爽的人开枪扫射,那笑得真是轻松、愉悦。
如果说在这部电影里就收获了一个笑容,听起来未免太肤浅了吧。说起来,这电影起初看得我云里雾里。
电影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梦境。而这部电影,是一场支离破碎的梦境,梦里有梦,这也是我看得迷迷糊糊的原因。
主角,两个一模一样的,北野武,一个功成名就,前呼后拥;一个一事无成,乏人问津。一个大导演,一个打零工的替补演员。一个被当作大师,人们对他毕恭毕敬。另一个饱尝冷眼、冷遇。
要知道,他们可是长得一模一样啊。或许,一个是从前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一个是性格里的正面,一个是负面。而负面的那个,软弱的,被人瞧不起的,也是自己,过去的,也隐藏在现在。
那个落魄的北野武,连化妆时用了所谓昂贵面霜都被人呵斥:你那张脸,用这么好的也没用,都白瞎了。他能做的,只是眨巴一下小丑的画了白粉的眼睛,呆呆地不动。有时候,反抗也是种权利,而他没有,他是麻木吗,不如说是全面与现实妥协,习惯了被人鄙夷呵斥,苟且过活。
北野武那麻木的表情、无疑有着某种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来自于对我们自己的认知与揭示。在面对不公无能为力时,无能只是无能,而不是力量。力量是什么,是枪,是有了枪之后,美女投怀,鄙夷眼神变作瑟瑟发抖,是那些跟我们为难的、作对的都变得毕恭毕敬,我们那微薄的内心,终于也可以扬眉吐气、趾高气扬,也可以跟着美女小妞一起开枪,享受着唯我独尊的片刻兴奋。海滩那场戏,一个人大战一个防暴特警队,当然更像是幻梦,这,只有在梦里,或者是电影里才能实现。那种一夫当关,虽死犹荣。
是在梦里套梦之间穿梭自如的北野武。若现实亦可以这样随意剪辑该有多好,不满意就重来,这样自如的梦,是永不可实现的人生。我们也常常缺少逃离现实的出口,比如北野武的那把枪。但所谓戏梦人生,人生梦与游戏的意味,这电影讲得好极了。
落魄北野武的那个笑,是一个一直在麻木中苟且的小人物,不敢哭不敢笑,却突然绽放的刹那光华,是惨淡人生里的一抹亮色。是的,小人物也有笑的权利,而这个格外会被记得。
而那个大师北野武是否就没烦恼呢,当然不是,他一样要妥协,一样很无奈,只是程度有轻重罢了。起码,这个梦就是他做的不是。有人说,写作是一种疗伤。电影也一定是。

 2 ) 来自田原BLOG里的相关评论

今天才看北野武的《双面北野武》(takashi's)是不是有点过时?D版的DVD好像上上上个月就出来了,不管,没那么多事,反正看了,喜欢。谁说这个片子不好看来着?反正是一个我认识的人说过,怎么不好看了?明明特别好看
  走到今天,北野武还是这么涌动,厉害,佩服,敬仰!
  仍然是北野武的风格,里面有普遍意义上北野武电影应该有的一切,枪战,黑帮,女人,挫败的小人物,漠然,分裂...时间线被打碎,被预言的和被实现的交错,这一点非常像‘3-4×10月’。剧中北野武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导演,被人簇拥照顾,一个是潦倒的小演员,边在超市打工边去一个个无望的面试。出现在身边的,不过就是那几张面孔,不同的只是身份。两个北野武的生活和梦境立体地交错着,好像在镜子的迷宫里,四处都是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相互映射,无法辨认。
 他梦见自己变成出租车司机,开着粉色的出租车,载上了两个胖子和演歌舞伎的小男孩及其经纪人,在堆满死人的路面上艰难前进...这段太high了,而且刺痛。人们总是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指望能被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这途中还得辗压无数具尸体...但其实最后,粉红的车还是跌入深谷。
  而北野武阿,冷酷的幽默。影片开头,是他躺在死去的日本士兵中,一个美国大兵用枪指着他的脑袋。这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大岛诸的《Merry X'mas,Mr Lawrence》的开头。这无疑又是一个扔给观众的怀疑,第三重的交错,真实的北野武,和《双面北野武》中的北野武。他说这是他的总结...

 3 ) 双面北野武

如果说除了墨镜王,还有一位导演也很喜欢戴墨镜的话,那应该就是北野武。戴墨镜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隐藏起自己的神色,别人也就无法猜测他的心思。在《花火》的结尾处,西佳敬和患绝症的妻子并肩站在海滩,他们望着蔚蓝大海一言不发,背景乐渐渐开始急促,似是什么哽咽在喉,此时此刻,谁能猜测北野武墨镜背后的神色?

韩松落说北野武是双面的,既暴烈,又温柔。北野武也索性拍了一部《双面北野武》,自证了自己的双面性。我却更愿意从另外的两面去理解北野武,在我看来,他的两面是“纯粹”和“多虑”。

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是受他的内心支配,那么他会单纯直接,心里所想会成为一根指头,清晰地给他指出目标,他只需一心一意朝着所指之处前进;而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物影响,甚至取决于他人时,那么他会变得焦虑,踌躇,如履薄冰,不停地环顾四周。

北野武的作品无法归类,他最拿手的是黑帮片,而他也拍过温情片,爱情片,时代剧,喜剧片,从强悍暴烈的大佬,一直到所向披靡的盲侠座头市,我意外地看到北野武焦虑的一面。从建立到颠覆,北野武变换着角色和形象,一直在纯粹和多虑之间游走。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你觉得我们完蛋了吗?”
“傻瓜!我们还没开始呢!”

这是《坏孩子的天空》的末尾,小马和新志的对话。穿着火红色衬衣和学生制服的两个坏孩子长大了,少年时坚持的梦想,已经悉数丢弃,营营役役,奔波劳碌,都不是自己曾经想要的。他们重新回到校园,新一批的坏孩子代替了他们,一切都好像变了,一切都好像没有变。以前的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滋事。稀里糊涂地想做相声艺人,做拳击手,加入黑帮。他们似乎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又似乎总是看不清自己是谁。

这些故事情节其实都有北野武切身所历所想贯穿其间。北野武执笔的《浅草小子》可看作是他的个人“前传”,那是他最纯粹最直接的时候。那时他还只是个“浅草小子”,在东京浅草区的法兰西座做电梯员,渴望有一天可以拜师当一名搞笑艺人。

他这个梦想来得一点都不费劲,在无所事事的爵士乐酒吧里,坐着一群同样无所事事的家伙,忽然有一个念头闪过,击中了年轻的北野武:“去浅草当一名艺人吧!”他完全搞不清楚这个主意是怎么冒出来的,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他就无法劝阻自己了,非要一心一意去完成不可。这个念头呼唤他,指引他。

北野武执导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完全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与他当初第一次阴错阳差地登台演小品的情况相似。

《凶暴的男人》有种初生牛犊的气魄,虽然略显生涩,不过作品已经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传统的黑帮片总会有个大团圆结局,观众把悬念的包装盒一层一层拆开后,会看到里面有一个最终答案:“坏人都被干掉了,英雄抱得美人归。”然而在《凶暴的男人》中,暴力和悲剧贯穿始终,北野武不相信大团圆结局,凶暴的男人杀死了妹妹,最终自我结束。

从处女作开始,到《花火》,北野武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小奏鸣曲》,《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北野武的电影中有种宿命意味,“向死而生”;他镜头下的人物,脸上都有点大彻大悟的表情。

这种特点在《花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那个沉默寡言、神情淡漠的警官,偏执地眷恋着暴力和死亡。而这些特质,明显是北野武的自我投射,这个因车祸导致脸部瘫痪、毒舌抨击时政、瞧不起其他导演作品、同时会画下一幅幅温柔奇妙的画的北野武。

作为导演,北野武是独断的,自信的,纯粹的。

直到《花火》,北野武已经逐渐找到和确立自我,接下来不是回顾,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更要寻得一个更明晰的自我。他的下一部作品,却是温情感人的《菊次郎的夏天》。这部作品没有暴力,没有绝望,没有死亡,给人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印象。片中,菊次郎是一个小孩一样的大人,正男是一个大人一样的小孩。北野武制造出的这种错位,仿佛在提醒我们,若干年前,我就是你;若干年后,你就是我。

《菊次郎的夏天》是温情版的“双面北野武”,导演北野武的影子既投射到正男身上,也投射到菊次郎的身上。



二、画眉深浅入时无

有一个典故,讲唐代的考生朱庆余在参加科考之后,想打探一下考试的结果,就写了一首诗给主管官员张籍,诗里用刚到夫家的新媳妇来自比,他写道:“油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里所问“入时无”,实是问是否合于执政者意愿。而我想,将“执政者”换成“观众”也同样适用于今天。

导演,或者说创作者,都难免会有意无意地迎合观众趣味、为配合潮流时尚而创作。

2005年,年近六旬的北野武在《导演万岁》中老老实实地呈现了这种窘境。电影中的“北野武导演”,不想再重复自己的黑帮片路线了,于是他想到去模仿小津安二郎,很快就失败了,原因是“现在没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看电影里的人喝茶聊天”,后来他尝试时下流行的爱情片,“司机和公主的爱情故事”,结果又被枪毙了,原因是“俗套”。

片中的北野武导演,总是神情严肃地抱着一个人偶,尝试,失败,又尝试,接着失败。他的身影渐渐地与《阿基里斯与龟》里的画家重叠,也渐渐地跟那位精心化妆的新妇重叠,他们费尽心血,捧着作品,自己没有一点主意,只懂得战战兢兢地讨好观众:“画眉深浅入时无?”

北野武感到焦虑。每当他的新作问世,评论家们便会兴师动众,咬文嚼字地发表盖棺定论式的总结,仿佛他已经到达了个人创作的顶峰。然而北野武总希望出人意表,他的下一部往往不同于上一部,推倒以前,颠覆自己,希望让人耳目一新。

我不知道北野武是否会想起当年那个狂狷的少年,他在新宿的酒吧里当侍应生,心里突然有个声音说:“去浅草决一胜负。浅草就是一切。浅草在呼唤我。”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起那种不计后果,不考虑别人怎么看的少年意气,只因为内心的声音,而做出第一次主动决定。

多年后成为导演的北野武,有了“日本殿堂级电影大师”头衔的北野武,却和当初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交换了位置,他不再莫名其妙地被念头击中了,他必须费尽心思去找寻,去挖掘。如果把年轻时的那次灵光一闪比作百万大奖的话,之后的北野武就像一个焦虑的彩民,一次次买来彩票,希望再次刮开那个写着“去浅草当一名艺人吧!”的幸运大奖。

《导演万岁》,《双面北野武》以及《阿基里斯与龟》是北野武的“反省”三部曲,看完我的感觉就是尴尬。因为北野武把自己搞得太狼狈了,就好像一个漂亮的女明星某一天把自己的整容全过程曝光出来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观众只乐意看你漂漂亮亮的一面,并不想直击那个辛酸过程。北野武这三部电影让人感到难为情:电影大师拍片不是得心应手、如有神助的吗,电影大师们的造型不都是很酷的吗,电影大师们怎么能有普通人一样的困惑和烦恼呢。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拍案而起,大声和北野武争论:大师就应该一个路数走到底,就好像小津或者沟口!不能因为近期兴起了爱情片你就去拍爱情片!你怎么能绞尽脑汁地取悦观众!好电影不等于出奇制胜!你应该首先听从心里的想法而不是考虑观众接不接受!

《浅草小子》中,北野武回忆了年轻时在艺人深见千三郎门下学习漫才(相声)的往事。他第一次登台是演一个人妖,他便照着镜子化了一个夸张可笑的妆,结果遭到师傅的大声斥责:“小武你给我听着,要想逗别人笑,不是靠模样、动作之类的外形来逗乐。艺人得靠技艺来逗笑,靠的是技艺!”

同理,好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花俏的外表,而是因为饱满的内在和坚硬的内核。

《导演万岁》,《双面北野武》以及《阿基里斯与龟》是北野武的“反省”三部曲。“反省三部曲”,我豁然开朗了,多好啊,我不必再担心了,北野武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困惑和狼狈,为此他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省。

《导演万岁》的最后,医生帮那个酷似北野武的人偶进行了全身检查,最后医生的诊断是:“脑子坏掉了。”典型的北野武式自嘲。

所幸,与画家真知寿不同的是,北野武在焦虑的同时,也保持了冷静的自觉性。他反省,作品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由观众或评论界决定,而是应由自我决定。他反省,他以一个新妇的谦卑,低语轻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指的是内心,自己所创作,是否合乎内心?


三、后记

老师在课上问过我一个问题,对北野武有什么了解。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我脱口而出: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个面瘫大叔。此刻,我坐着,没有人面对面地问我对这位导演有什么想法,我可以冷静地考虑。而此刻我想到最多的,还是他那张奇特的脸。僵硬,看不出表情。

我所理解的“纯粹”和“多虑”,既是北野武的两面,其实也是一个人必然面临的成长与改变。

最后,我想起北野武在那个还不成熟的、青涩而恣意的年纪,写过的一首诗:

与你相见在仲见世的那间
只有煮菜的鲸肉店
我们谈论梦想 汽酒
泡沫里消失的约定

不要说我们已抛弃梦想
我们本是没有其他人可依靠的两个人
不要说我们已抛弃梦想
我们本是没有别的路可走的两个人

 4 ) 雙面世界的呈現

不談《雙面北野武》講的什麽,因為本身這個電影講述的東西我就被看懂。不過北野武帶給我的親切感卻讓我不得不說。

北野武近期的電影有太多類似的電影語言,類似于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他會時常跳出角色本身來看待角色。比如《導演萬歲》里時常變為玩偶。《雙面北野武》里時常發現是在做夢。這部電影里加入了太多的導演自己的理解,並且把他影像化了。這種個人化的講述可能會讓大家理解起來比較費勁。當然也因為個人化才導致其區別于那種討好觀眾的類型片。不過北野武在片中的幽默化的講述倒是可以提起關注的興趣。

1片中少量人物扮演多種角色,再加上北野武電影里獨特的電影語言(如:人物定格)造成影片的封閉性,如同某個封閉空間的故事。

2北野武生活經歷的穿插,演員,踢踏舞,出租車司機等等等等都是北野武曾經工作過的,所有這些的出現更像是北野武對其經歷的一次回顧,也可以讓他更加熟練的分析結構自己。

上面都 不是重點。

這部片最讓我感到親切的是其意識的外現。就是潛臺詞講出來的手法。

比如電影里突然插入的跟敘述沒什麽關係的鏡頭片段,而這些鏡頭并不像閃回那樣參與敘述,似乎像是一種評價,脫離影片之外的評價。這種感覺似乎有點布萊希特了吧(我對布萊希特的理解非常片面,如有講錯在所難免)。這種插入鏡頭并非空穴來風,其實是一種意識的外現,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影都不會把潛臺詞講出來,你能從電影里自己猜到他可能是在表達什麽意思,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電影情節的理解也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而意識外現的方法就直接把導演心理所想的東西給影像化出來,似乎這樣會扼殺觀眾的其他理解想象,但是展現出導演內在世界來也是可以讓觀眾解讀其想法的。也就是對影像化的導演意識的理解。這種理解的起點是在導演的思維水平線的。如果看懂影片的話,至少導演的講述不會有很大偏差。當然,這種扼殺關眾對第一世界影像的理解的行為確實減少了電影的某種表現力。

或者這種電影從來都不是呈現某個現實世界(紀錄片)的電影。因為影片加入了太多的導演的個人理解,歪曲了現實,但是這卻是最真實的導演理解的記錄電影,因為他觸及了導演的思維層面,直接扒開導演的大腦展現影像。從來沒有那種電影有更比這更深入的展現。

個人化的思維其實也可以讓大家解讀,而這種方式說不定導演和關注都會有另外的收穫。

電影里的思維影像化也不只是片段的突兀插入。其實好多電影也都有這樣的講述,把思維影像化,比如把現實中的某些聲音變得很大。影片里一直討論北野武的街坊,從來都是用喊的。而當面遇見北野武的時候卻又是非常客氣。那就可以這樣理解,他們現實中的確是一直都是小聲的講,而他們的話在北野武的世界里會被放大的很大聲。我們看到的是北野武的世界。

還有一種方式是把意識里的東西移到現實中參與敘述,比如某個人送給收銀員北野武花的時候小蟲子出來。司機北野武遇見的奇怪的乘客。最後殺手北野武跟警察的對峙,某個經常出現的黑衣女子對北野武的評價,拉麵館站在老闆旁邊重複的黑幫老大,北野武第二次吃麵時候轉身變為小丑的老闆……等等。

這種方式,意識中的東西貌似已經參與了敘述,但是其實只是現實中的事情的平常發展。比如《决鬥俱樂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出現其實并沒有改變現實,改變現實的是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的出現是一種解釋,所以,意識層面的東西只會解釋現實,而不會真正的參與敘事。《决鬥俱樂部》里絕對是一次完美的敘述,而其他的電影多少也有類似的東西,當意識參與敘述過多時甚至意識改變了現實的時候,一般都會中斷意識---告訴大家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這種現實生活中的YY其實也很多,電影卻過多的表現了這種,卻忽視了正常理解下的YY。

北野武的這部電影里,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

他的第二世界(意識)里別人對他的嘲諷無視找茬、這個世界的那些惡毒都被他用影像講述出來,而這裡面也不只是世界里的消極面。槍戰的時候閃爍的槍火幻化成星座也讓我們看到北野武的可愛,當然北野武他本人在電影里的態度就是北野武的態度。承受,發泄,苦難酸甜自己知。

 

 5 ) 北野武的八部半与双重生活

1.双面北野武的出现

拟这样一个题目其实并不是非常合适,北野武在《双面北野武》之前有11部作品,沉默不言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温暖轻快的《菊次郎的夏天》,他既拍过极致美丽的《玩偶》,也拍过大俗特俗的《狂想曲》。

如果你看过并且喜欢北野武的所有作品,对《双面北野武》的出现并不会感到意外,甚至会有欣喜的快感。没错,依然是这个眼皮一眨一跳的中年男子,《大佬》到《玩偶》再到《座头市》,他的创作风格一再变化。

“北野武的八部半”更多是借指导演本人对自己电影的琐碎反思,庆幸的是北野武并没有陷入灵感枯竭的征兆,也没表现出个人困惑的迷茫。甚至《双面北野武》以意外惊喜的方式出现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也曾被一干行家和记者看好,但最后他无所收获。北野武一直是威尼斯的座上宾,确切说是近十多年来,威尼斯见证着北野武一步步走向成熟,它也给予北野武太多掌声和荣耀。

2.自我审视

阿城讲自己欣赏《双面北野武》中北野武剖析自己性格的勇气,但《双面北野武》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伴随的评价更多是捉摸不透。说北野武狂妄也好,自省也罢,可这依然无法消除影片的晦涩难懂。

凭心而论,北野武之前影片从没和晦涩二字搭上联系,至多被形容为有些沉闷。这里的“双面”不是说他既当演员又是导演,既能表现唯美又掩藏着暴力,而是影片中作为两种身份出现的北野武,一方面饰演现实中的著名导演和演员北野武,在另一面是身陷灰色生活向往着偶像导演北野武的小人物——“北野武”。我不敢滥用“解构”这一词,所以《双面北野武》更像是北野武亦庄亦谐的自我审视。

《双面北野武》并不乏味,在影片里有《奏鸣曲》式的情景再现,有《狂想曲》式的黑色幽默,还有砰砰邦邦的北野武风格枪战,从演员到主题,从桥段到内容,从运镜到取景。至于故事发展时插入的闪回镜头,熟悉之外却有“乱闪”之嫌,更确切的说——这手法已经影响了不少观众的一般观影习惯。临近结尾海边静坐时的固定镜头和移动长镜,倒是印象相当深刻。

3.关于北野武的一切

比之前作《座头市》的踢踏舞、打击乐、群舞,北野武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的音乐舞蹈以及其他元素。化装成歌舞伎的小男孩,表演漫才的胖子,古怪的黑人,荒谬的梦境,舞台,星座。《双面北野武》更像一个大熔炉,把众多和北野武电影有关的元素不经细选地投入其中汇聚一处,难免稍显累赘。

面馆、麻将桌、面试房间前后几次交替出现,作为超市收银员的“北野武”总是出现在这些固定场所,这大概是影片中饶有趣味的段落,形形色色的人物,幽默滑稽的对白,古怪稀奇的遭遇,如出一辙的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以不同形象出现在不同场合、死而复生的配角们:寺岛进和大杉涟,北野武电影里的万年跟班。长着一张狠脸的寺岛进扮相逗人发笑,忠实的大杉涟在《双面北野武》里扮演北野武经理人,另一面是“北野武”的麻友,一个Taxi司机。影片中的配角都有着不同的身份,这些都让影片陷入无以复加的紧密之中,拧拴在一起。京野琴美扮演北野武的女朋友,岸本加世子扮演的面试考官在电影里都有双重身份;不同面貌出现的黑社会分子是电影中北野武的跟班,也是北野武的麻友,又是来参加面试的演员们,还是面馆里小人嘴脸的老板和学徒。《双面北野武》里的古怪搞笑包含着异想天开的荒诞离奇,影片到结尾处作为偶像的北野武和生活中的“北野武”已经虚实不分,紧密的套层结构让故事更具玩味性质,只是结局却捉弄了观众一把,让人迷糊。

4.结局的可能

作为小人物的“北野武”向往偶像北野武的风光,决定尝试走上演员道路却接连受挫。意外地获得枪械后,他走上了不复返的赴死道路——和北野武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带着坏意破坏一切,带着年轻女人来到了海边。临近死亡时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进了车内——一切只是他的浮想联翩。回到浮想起点时收银员“北野武”正在痴想,遇见惊慌逃难的黑社会分子——这时影片又突然切回了拍摄现场,这是“北野武”一次难得的演出经历。

影片在这时出现了两个人物交逢重合的情景,“北野武”的身份让人猜疑。更令人咋舌的是360度的旋转镜头后满目空寂,怀捧鲜花的“北野武”回到了先前故事的某个位置,他的故事根本就是处于停滞没有发展,“北野武”又一次返回了之前的一个起点(大家千万别质疑我的表达能力)……,这场北野武式的狂欢让“北野武”清醒了,而他的决裂行为还没有结果就被生硬地扯到北野武躺卧着文身的场景。这让《双面北野武》的结尾包含着两种以上的可能,你分不清这是北野武的自我分裂还是作为“北野武”的意识狂欢——这更像是导演无力作结的慌乱,作为呼应的开头与结局也因此显得凌乱不堪。

5.符号的出现

影片另外两个重要符号是鲜花和小丑。几次出现洁白的花瓣上爬着一只颜色鲜艳的毛虫,鲜花是人们献给偶像北野武,在后面鲜花同样出现在“北野武”手中。只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小丑一般的身份,再鲜艳的毛虫它还是毛虫。丑陋与美丽,成为蝴蝶的那一天遥不可及。小丑究竟是讽刺还是纯粹作为一个象征出现?就像我们无法揣测“To Mr Clown”究竟是善意玩笑还是无理轻蔑。

一种向往,两种结局。

6.不明的焦虑

有点遗憾的是《双面北野武》缺少一气呵成的快感,或者说这只是北野武试图表现的双重生活。两个主人公的生活陷入互为映照的交织难辨,隐约透露着北野武的某种焦虑。它更像是一只不停打转的风向标,没有指明,却让你分不清风向。

当北野武影片里的主人公陷入困境时,他会来到海边寻求归宿。即使这部电影拍得再枯涩无味、被人形容为精神错乱——听见OFFICE KITANO的Sound Logo、看到一言不发的墨镜男子在海边沙滩上观赏球操,依然不减损对北野武电影的喜爱。

 6 ) 一句话,没有看懂

从故事结构上来说,没有理清整个故事的结构。从整个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上也没有理解到,虽然看了相关的影评//movie.douban.com/subject/1442700/,但是确实没有 get 到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包括看到影评说是北野武对自我的一个阶段的总结——可能是还没有看到他的其他早起的作品,例如《花火》。

不过还是很喜欢北野武在画面上的表达,把不平静的东西潜藏在平静的东西下面。这是他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也是喜欢上北野武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也是同样的画面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很不喜欢北野武的叙事。

 短评

北野又自己玩了

7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较差

高深了。

10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何者为我,何者为梦?北野武是想拍“庄周梦蝶”吧,北野武梦北野武。

15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不算喜剧吧!自画像(Self Portrait)——普通北野武、文艺北野武、二逼北野武。

20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takeshi大人啊

23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有才的北野武

28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3.5。原来在瞬间闪念中进入梦套梦结构的构思北野武也玩过,而且在大卫林奇和诺兰之前。依靠真正的面瘫进行布莱希特式表演甚至可以在一片中分饰两角,北野武也是世界独一份。

31分钟前
  • 九苍
  • 推荐

3-4X10月的升级版,预告片的文案很说明问题:看之前不能说“怎么样”,看之后也说不出来……

3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2010.10.31

36分钟前
  • 大夜士
  • 还行

北野武的《八部半》

4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相比其他的片子这部片子比较失败。还是小人物比较可爱。

43分钟前
  • kindsos
  • 还行

唔明呀,屌. (若以為自省既片子, 如8 1/2, 北野的自省功夫似乎又欠明顯主題脈絡, 夢與現實場景交替係有d多餘, cross cut 好似係為玩而玩, 有點失望, 我仲記得dolls 既cross cut 係玩得好好的)

44分钟前
  • 源少
  • 还行

太妖孽了。。

46分钟前
  • Wuiia.
  • 推荐

北野武蜕变成为林奇,电影将会变成怎样。这算是一部实验影片,和以往所有北野武完全不同,乃是彻底放肆又思维慎密的流露。一是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二是枪及暴力的崇拜和伟大。人物身份的符号化表达,每一种行为之下的隐喻,以及老头子给出的明显暗示,说这是北野武最好的一部电影也不为过。京野琴美大赞

49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不是很看的懂,但有点意思

53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中后段真的好好笑

5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好好笑 笑成面瘫叔

59分钟前
  • 徐嘻
  • 还行

好看。在北野武的电影里面一定不能给他拿到枪(锤地)…… 另一个亮点在于整个故事的结构呈{{{{}}}}型

1小时前
  • Chain
  • 力荐

6.8/6.5

1小时前
  • 一一
  • 还行

看了三遍才理个差不多。这部可能是北野武最用力剖析自己的一部,也可能是他最晦涩难懂的一部。结构上用了梦中梦中梦的手法,整部影片充满了不和谐的小调,梦中的一切都是放大了的,巨大的压力、极端的暴力、深深的自我厌弃。钦佩这样自我剖析的勇气,从自我出发,反思一切:家庭、友人、情人、社会角色

1小时前
  • 後進青年王舒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