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导演:魏书钧

播放地址

 剧照

延边少年 剧照 NO.1延边少年 剧照 NO.2延边少年 剧照 NO.3延边少年 剧照 NO.4延边少年 剧照 NO.5延边少年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04 15:22

详细剧情

  入围戛纳短片单元的《延边少年》,故事围绕着“少年的烦恼是什么”展开,主要讲述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去城市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该片在湖北宜昌和吉林延边两市进行拍摄制作,选角近万名。

 长篇影评

 1 ) 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他会烦恼什么?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2 ) 出走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这值得深思。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3 ) 少年不知愁滋味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4 ) “不安分”少年的渴望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亮点在于男主人公的追求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少年是一个想要逃离旧秩序的人。 短片刚开头出现的是一群说着朝鲜语的老人打麻将的场景,当然也不难看出环境的冷清,加上季节本就是冬季,更体现出来了一种无聊冷清没有活力的场景。而接下来则是少年踢球的一幕,不难看出少年想要逃离这种冷清的气氛。后面一幕的老的台式电视机更加让人看的很压抑。加上这里没有太多的人物对话,让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看着很压抑。 接下来少年骑着摩托车出现,其实我认为摩托车出现在影片中,给影片添加了一丝生气,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年轻与活力的象征。加上后面又接上了少年拿了烟盒,结果另一个比他大的人不让他抽烟,这样的场景,使这部短片当中的少年看起来些许的反叛与不羁,但他那颗躁动的心被当地的大人束缚住了。 女孩的出现则更是给短片添加了些许的青春气息。有一个镜头是女孩在补妆,这证明女孩的心也是想要追求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接下来两人一起去打游戏,更是证明两人还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只是出于现实的羁绊不得不去生活。 少年与女孩提到要去韩国时,女孩马上说到她也要去,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说了“干啥都行,整容去呗”。证明女孩也非常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想去闯想去看,但第二天一大早,女孩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工作。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丝无奈。 虽然短片一直以找爸爸为线索,但爸爸的出现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想去韩国,只用两千”“我让你去汉族学校,要五万”。这段对话让人看着有种莫名的伤感与无奈。可以看出,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思想的问题。当然也是更难解决的问题。最后男孩骑着摩托车一路狂奔,可以想象到冷风刺骨,但貌似少年没有感受到寒风,一直奔向边界,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过去。最终只能原路返回。 天气其实为短片作了很好的烘托,相信没有逃脱旧秩序的少年心里比''这寒风都要寒冷。当然,这样的画面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感受。 短片没有只写少年,也写了那个女孩,再加上开头老人打麻将的场景,不难推测,那个小县城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追求的是远方与挑战,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已经走出了小县城。而这也恰恰显得这位少年主人公很可怜,因为他是少数还留下的那些人之一。

阿丽米热

 5 ) 不冲动枉少年——《延边少年》短评

《延边少年》用十五分钟的剧情,讲述了一个边城少年在两天中想方设法去韩国的故事。全片无处不在透露着少年的“冲动”两字。

去韩国的梦想想必已经存在很久了,那为何又骑着破摩托到城里找老爹要路费,找不到而夜宿街头,找到后未果而决定自己骑车去?一切都在一个昼夜之间发生,使人对少年有些荒诞的冲动发笑,但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毕竟少年这个阶段,谁没有“触景生情”而就决定去向某处或做某事的冲动呢。

对于少年实现“去韩国”这件事,有几处推力:老家乡村的贫寒,老旧,寂寞——对平淡现实的不耐烦;城里灯红酒绿的风景——外面的世界还要比这更好;路上遇到的女孩子也想去韩国,女团和这位姐姐谁好看呢?——对异性的踌躇而不得法。

然后是阻力:找父亲没找到——家长对少年太过“放养”;带少年去找父亲的姐姐也想去韩国,却不会说只会“唱”韩文——对于少年来说,他会说韩文,可那仍然是个未知世界;父亲不在乎,学费,决意让他在国内上学——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阻力;最后少年决定“单刀赴会”却在边检前折返,甚至不曾询问——偷偷溜走,自己赴自己的约,骑着破摩托面无表情,心里却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却重重的撞墙。

不过,少年在回头之前停了那么久,谁说他没在想着“下一次就能过去了”呢?

这就是《延边少年》的精彩之处,少年们都追求过梦想——很多碰壁了,但谁说下一次没希望呢?内心的冲动仍在,就仍是少年呀。在每一次“此路不通”不得不返回后,在每一下用尽全力为身旁女孩推动沉重的海盗船,却不知道说什么后,最终只能无奈的对心里的自己皱皱眉眨眨眼之后,在推力和阻力的一推一拉之间,就是成长。

这样来看,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声音方面的运用有点过于沉重了。的确,人口老龄化、经济太依靠去韩国打工带来的侨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现实中延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本片中被原汁原味的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负面原因进一步促成更多的年轻人赴韩留学或打工——从而又加深了原本的问题。没错,这些都是真实的,从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都能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老旧的村庄,破败的烂尾楼,灰白的天色,阴暗的店面,灯红酒绿下却是冷冷清清的城镇,没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影片中少年对于当下生活和环境的情感,贴近“对韩国的向往”甚于“对现状的厌倦与无聊”。这一昼夜可是骑着摩托(虽然破旧不堪)进城,跟刚认识的姑娘在街机游戏店玩了一晚上,接着还跟姑娘一起坐着海盗船谈梦想呢。虽然少年的腼腆使得他抓耳挠腮不知聊什么话题,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朝五晚九在美甲店喊着听上去很傻的口号上班,自己也没能去韩国,但是这毕竟也不差呀——就是这样“毕竟不差”的感觉,加上最后画面中传达出的以后还有机会去韩国的信息,让我觉得这片子应该有一些诙谐的,可爱的元素。而画面需要承担反映现实的任务,所以声音的方面如果配上一些外向的,快乐的音乐,感觉就完满了——比如伴随着女孩子的韩语歌少年睡去,清早却很寒碜的在保安亭里醒来,那首歌要是没那么冷清就好了——少年跟女孩子相处,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应该是又紧张又雀跃着的——这也是一种冲动。包括结尾少年调转车头的时候,其实也是。

《延边少年》反应的现实问题很严肃,但导演对少年却不必这么严肃。少年的故事不一定结局都很美好,但少年和梦想的故事至少应该开始的很可爱。

 6 ) 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铭兴想找自己父亲帮助自己去韩国。开始少年在故乡老家,周围只有狗叫声和闲聊的老年人,他只有一个白色的球玩。通过后面父亲说的话,推测他应该是会踢球的,甚至可能想去韩国踢球。他的朋友小胖也已经去了韩国,孤独的他向往着韩国,向往着自己的未来。

想去韩国的他,很快就为了这个想法去了城市。他想找到自己父亲,资助自己前往韩国。影片没有拖泥带水,下一个镜头这个男孩就已经到了父亲的摩托车维修处。他没有找到父亲,没有解决问题的他只好外出寻找自己的父亲。父亲的同事告诉他,他父亲经常去洗发店和洗发小姐聊天。铭兴通过这一线索,无意结识了一个洗发小妹。

洗发小妹想帮助他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期间,少有与异性相处的铭心处事十分被动。哪怕是帮别人推一下海盗船,都用的是疑问句式。聊的话题一开始也都是铭兴寻找父亲的话题,直到后来,聊到了韩国,他们才有了共同话题,开始向对方诉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韩国。影片一开始满是老人的村庄也表明那里或许并不是很适合年轻人待着,而影片中同龄人的接触,也显示着铭心不是特例,他们这样的小孩子对未来都有一种向往。哪怕洗发小妹把培训台词记的再熟,哪怕铭兴的车再怎么点不着火,他们对韩国,对未来,对想变好的目标是永远都不变的。

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失望的。两千块或许可能,而五万块少年也知道自己的条件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明明韩国就近在眼前,但是生不到那里,那里就是他的梦想。可能有点宿命的意味,他和洗发小妹同样在这灰扑扑的城市中碌碌无闻,他们或许努力了,但是那种努力用五万块就可以抵消掉。他们彷徨无助,却又无能为力,他们似乎不应该拥有梦想,但是他们人物最美好的地方就是他的梦想。或许未来有一天,他也会放弃,像他父亲一样,放下踢球的想法,去当一个摩托车修理工。但是即使这样,他的梦想也不是不值一提的,这个梦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所在了。

导演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用十分质朴的镜头,普通平凡的城市街景和平淡的故事,把这个平凡少年的不得志却又拼死挣扎的少年给描述的淋漓尽致。或许一开始觉得很平凡,但是当我们看完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片子是平凡的如此真实,就好像你我他的缩影一样,感同身受。

 短评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4分钟前
  • 杨二史密斯
  • 还行

短片创作的思维不同,很多时候故事都暗藏于细微之处,影片十五分钟里叙事很简单,关键在于几处省略转场和断开的人物关系,父亲醉酒被反锁了,美甲店的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日常,延边的少年兜兜转转哪里是要去和要留的?

7分钟前
  • 推荐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游乐场海盗船那场戏蛮妙的,对声音敏感或者有过类似体验才写得出这场戏吧。为数不多能拍戏也能拍情绪的年轻导演了,同一批导演里基本上都是不太懂生活只会(能)拍点情绪意思一下。

11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技术成熟,板正无趣,电影节特供片

14分钟前
  • AsaNisimasa
  • 较差

延边 或许就像片子中的环境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存在感没有特殊性 难得几句朝鲜语和东北话的叠加才显示出地点的特别来//非常喜欢这个干脆的结尾

15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魏书钧《延边少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一定能获得奖项的肯定,获得奖项肯定的影视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1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1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重复的主题,平庸的合成。本质上还是贾樟柯那一套。很多情绪和情节有高级的表达方法却选择了貌似很接地气的很生活化的方式,人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和你同样的城市迷茫少年,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呢?非要以中国破败三线+底层人民奇观+寻人。

22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较差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延边贾樟柯,能看到天注定里面的一些元素。有蔡明亮的青春味道,游乐场的摇晃带来的轻微眩晕似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电影的一种身体性?)。

26分钟前
  • 应许
  • 推荐

个人感觉,看的过程里觉得剧作有不顺畅的地方。

31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干净,留白,气氛在。故事本身是乱拳打棉花,还隔了一层塑料。

33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豆瓣页面的短片介绍不会是选角导演写的吧?

38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调子不错。胖子出国镜头在一开始出现,导致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在意。所以重要镜头最好不在一开始就出现。

41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42分钟前
  • Ok电脑
  • 较差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4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延边是拍黄海的地方,天然是一个有故事的边界之地。在少年找到父亲之前原始粗粝的感觉都蛮对的,女主气质稍微不搭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这片我暂时不打分了,打低了吧就感觉在说我自己拍的短片也能入围戛纳电影节一样。

51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