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剧情片大陆1991

主演:赵丽蓉,葛优,梁天,李保田,丁嘉丽,六小龄童,史兰芽,申军谊,胡亚捷,谭晓燕,马晓晴,王丽云

导演:黄健中

 剧照

过年 剧照 NO.1过年 剧照 NO.2过年 剧照 NO.3过年 剧照 NO.4过年 剧照 NO.5过年 剧照 NO.6过年 剧照 NO.13过年 剧照 NO.14过年 剧照 NO.15过年 剧照 NO.16过年 剧照 NO.17过年 剧照 NO.18过年 剧照 NO.19过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8

详细剧情

  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来临,生活在东北农村的程家老两口(李保田 & 赵丽蓉 饰)满心欢喜地等待儿女回家过年。去年的团圆饭不欢而散,因此母亲更加盼望这次能过个愉快的团圆年。  不久,子女们陆续回来:长子(六小龄童 饰)木讷老实,大媳妇(丁嘉丽 饰)泼辣刁蛮;干部大姐夫(葛优 饰)不走正道,在外拈花惹草,还强逼妻子堕胎;小儿子(梁天 饰)不务正业,贪图享乐,只知道伸手要钱;父亲最疼爱的二女儿当初忤逆父命嫁给架子工(申军谊 饰),如今自食其力干出事业的小两口也再次归来。  看似喜庆祥和的兄弟妯娌们却各有各的小九九,不知今年的年夜饭该如何收场……  赵丽蓉籍此片获1990年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最佳女主角大奖。

 长篇影评

 1 ) 又要过年了

一部91年的老电影,昏暗的灯光,屏幕中的黑线,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了一个有些破旧的世界中。一个小时零四十一分钟,讲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也许养儿防老真的已经是过去的传统了。现在时兴的是爹娘自己一边攒棺材本,一边替儿女挣房钱车钱结婚钱。好像身为儿女的我们,能把自己养活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了。
这种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这其实是商品经济发展下中国的必然情况?

一部电影说的是一家的故事,可这一家就影射出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
中国的家庭也许是最耐人寻味的。有时明明没有感情了,却还要装作亲的不能再亲似的。
中国的春节则最是复杂了。一年中不怎么联系的亲人们欢聚一堂,天南海北的扯着看似是闲篇,却是另有深意的话。一群血浓于水的亲人们坐在一起,心中各有算计,仿佛早已经忘记当年的他们曾经是那么亲密。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哭过笑过,一起面对风风雨雨。
而又有多少个春节,在鲜艳的红色与欢声笑语的掩饰下,其实是亲人间的名利上的纠纷,金钱间的攀比与瓜葛。饭桌上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背后,实际坐的是一群老死也不会往来,仿佛有无数世仇的亲人。
也许唯一能庆幸的是,并非十三亿人民的家庭都是这样。心里安慰似的想电影是把一个社会现象放到很大很大了,拍出来给人们看。但愿是这样,否则“天地君亲师”早就要重新改改,变成什么“天地票子车子房子”之类的了。

 2 ) 真正的中国风

看到小品,突然想到了赵丽蓉老师,想起她早年曾经拍过的《过年》。于是又翻看了一遍。不得不说,这真是难得的写实作品,不仅带来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实际上还礼赞了程爸和程妈相互间的真挚情感。赵老师所扮演的母亲慈祥体贴,是典型的中国母亲形象,细腻又朴实,让围观的人无法不动容。程爸和程妈的感情是这部影片的最闪亮之点,这对老夫老妻完全就是一切相爱之人的典范。他们的爱就像是陈年佳酿,时间愈久愈浓郁,感情愈深愈醇香。经历了患难的夫妻,还能够在苦尽甘来之时宝贵彼此,相爱不舍,这样的夫妻才是人世间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3 ) 这样过年

        影片《过年》的结尾,一场尖锐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归于平息,当我们还沉浸在悲剧体验之中时,人物的情绪节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切烦人的争吵声、摔打声、哭闹声消隐了,场景转到一片宁静的白桦林,朝阳暖暖地投下光辉,白雪在阳光下亮晶晶地闪耀;程老汉和老伴驾着马车在林海雪原上飞奔,马铃声清脆悦耳,音乐轻快活泼,程老汉一下锁着的眉头此时完全舒展开来,脸上竟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的笑容。这一变化使影片的情绪基调昂扬起来,使人终于感受到了过年的意味。
      好的电影正是这样,不但能经得起时间的激荡,更能在时光之中长存,无论何时,翻出欣赏,依然深受感染。

 4 ) 过年氛围的变迁

    离春节越近,黄健中《过年》中的片段就愈加印象深刻,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大伙人聚餐的场景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各怀鬼胎。当然影片说的只是一家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却清楚感觉到过年的气氛也逐步向电影般发展。虽然我的家庭还是和和气气,但影片的氛围却始终弥漫着整段春节时期。而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过年的原因,也是让我更加怀念童年的过年的原因。

    小时候,过年应该是小朋友最向往的时期,因为有时间可以玩,可以买新衣服、新礼物,还可以收利是钱,但最最好玩的还是放鞭炮。虽然后来鞭炮已经在城镇杜绝了,但小时候玩鞭炮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基本上每一个夜晚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烟花和听到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一到了第二天就会发现街道两旁全堆满了红色的鞭炮纸,而走在路上的小孩子就喜欢玩这个,例如抓起一把撒向对方然后迅速溜走,或抓起一大堆跑到楼顶往楼下洒,到处都飘着红色的纸屑,浓重的火药味在空气中弥漫,或许在不下雪的南方,这算是南方打“雪”仗的独有方式吧。不过现在,鞭炮只能去农村玩,虽然还是可以炸鱼,但稀稀拉拉的炮声完全没有童年的气氛,我还是更怀念那时偷偷把点燃的鞭炮藏在路边纸屑下吓唬路过的朋友,哪怕结果会被人追几条街。

    跟现在过年买年货不一样,当时都是自家合力做糍粑、春卷、糖环之类的小吃,大家一边一边聊天,气氛很融洽,而孩子就在一边捣蛋,把面粉捏成各种奇形怪状拿去油锅炸,边做糍粑边偷吃。不过很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不做了,或许跟姑姑们的出嫁有关,现在家里就几个人,也就宁愿花钱买而懒得动手了,只可惜现在没有什么机会去品尝当初的味道。虽然现在过年也吃好吃的,但却失去了过年的年味。

    不过难得延续的算是客家的风俗了,现在过年的某些习惯还是跟儿时一样,例如年初一男性不洗澡,家里卫生也不能搞,这个算是“守财”吧;年初一到年初十期间,晚上的客厅是不能关灯的;年初一到年初八期间,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早上十点,是早餐,一顿是下午三四点,是午餐,其他时间不做饭,饿了只能吃零食;除夕当晚不能过早睡觉,必须要到了年初一才能睡觉,现在还记得有一次除夕,我跟弟弟奶奶看明珠台播放霍普金斯主演的《势不两立》一直到凌晨三点(辛苦老人家了)……这些客家风俗我也不知道典故,但小时候还是觉得相当有趣,现在过年比较有感觉的也算是重复这一风俗了,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或许小时候之所以觉得过年很好玩,还是因为可以啥都不管的缘故,当时可以呆着房间看一整天的《鲁宾逊漂流记》而没人管你,而现在客人来了不及时出去寒暄倒茶招呼客人都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即使跟该客人没有一点交集。现在年纪大了,就必须参与到你不愿意去的交际,即使那一场场交际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互打人情牌。

    以前家庭大聚餐都是坐成两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而不知道何时起,我已经坐在大人那一桌上接受诸位长辈的谆谆教诲,而耳朵却听着弟弟妹妹那桌的欢声笑语。长辈们甚至是毫无关系的长辈都会动辄对你指手画脚,肆意评价你的行为、目标,但他们却不愿意理解甚至去聆听你半句话。于是过年在心目中也逐渐变成了人生的另一场考核了,看你的成绩,看你的人际关系,看你会不会做人,看你事业如何……童年的过年印象是红色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却逐渐变成了灰色,哪怕大街小巷都播放着贺年歌曲,却依然感觉不到儿时温馨的街道,反而会觉得街上的寒风真tm冷。

 5 ) 《过年》与我们村儿

大概是两年前,我正坐公交车,看一篇推送,提到赵丽蓉当年出演的《过年》。讲的是东北农村老两口,与回家过年的儿女因琐事闹散了年夜饭的故事。

这电影1992年上映时,我还在村里上小学,电影是在村委会前放映的。一张旧幕布被拴在两棵大杨树之间,全村男女老少搬着板凳马扎围坐在一起。一束光从这堆人中射出,打在被风吹得晃来晃去的幕布上,放映员穿着个大棉衣,抱着个热水缸子,指着站在幕布前找人的振财喊:“娘的,赶紧坐下,开演了!”

振财身材瘦高,喜欢外穿一件红色的肥大棉袄,那棉袄据说是他娘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但拆拆补补一直在用。1992年时,振财已经近50岁,那棉袄也差不多50岁。一个瘦高个儿,穿了一件红色肥棉袄,颇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他被呵斥时,字幕“过年”刚好打在他的身上和脸上。他一脸狰狞地嘟哝道:“我的马扎哪去了!”

那时候小,其实看不太懂《过年》里所展现出来的一地鸡毛。事实上乡亲们大概也是看不太懂的,大家都朴素地评论:“这个儿子太王八蛋了”,“这女婿真不要脸”。至于电影的情节,我早已记不得许多了。

出于对赵丽蓉的喜爱,我又把《过年》找来看了一遍。令我惊奇的是,随着电影情节的进行,唤醒了我的很多记忆,当年在村里看电影的乡亲们,也一一呈现在我眼前。

那天放映没多久,就下起了小雪,很多孩子看不懂电影,便三三两两跑掉了。我的脚踝刚被狗咬过,虽然不严重,但还是懒得跑来跑去,这也是我能坐下来跟乡亲们看完电影的主要原因。有些孩子图新鲜,跑到幕布的反面,当电影中,长子带着孙子来见老人时,正逢村里的高跷队经过,幕布反面那群孩子也“锵锵嘁锵嘁”地跳了起来。

李保田将孙子举到头顶,混到高跷队里,踩着鼓点跳了起来,赵丽蓉看着爷孙开心地跳,她也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坐我旁边的大鹏娘突然高喊:“哎,这是孙悟空,这是孙悟空!”

她这么一喊,大家全都注意到,出演长子的,正是六小龄童。那时候,我们村没几台电视,大家都不太认得赵丽蓉,但六小龄童的大名世人皆知。

六老师

自从六小龄童被认出来之后,每当出现他的镜头,都会引起大家的议论。六小龄童扮演的长子,是一个极其怕老婆的丈夫,以至于给父母拜年,都要得到老婆的同意。同时,他又特别善良,赵丽蓉问他:“儿子,你这样委屈吗?”六老师一脸笑容地说:“妈,我不委屈。”

他不委屈,我们村里有人替他委屈。电影看到一半,书圃大爷看不下去了,气呼呼地说:“孙悟空怎么演了这么个窝囊废!”他的评论引起大家的共鸣,全都嘁嘁喳喳表示不满,嗡嗡声越来越大。放映员大声道:“人家也不能光演猴儿啊,什么都得演!”

书圃不同意:“他得演好汉啊,不能演窝囊废。”

书圃大爷脾气差是出名的,据说当年热播《杨家将》时,只要他在,家里谁都不准看,谁看谁挨骂。那场《过年》他也没看完,骂了句“什么破电影,有一个算一个全是王八蛋”就拎着小板凳回家了。

大鹏娘眼力好。在认出“孙悟空”之后,她又喊:“哎,刁世贵儿!”。那年夏天,我们村刚集体看了《烈火金刚》,葛优在片中扮演了伪军头目刁世贵,给村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葛优扮演的大女婿出现时,大鹏娘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葛优在《烈火金刚》里是个秃子,于是大鹏娘又喊:“他长头发了!”

放映员道:“那是假发!”

其实,葛优在《过年》里也是个秃子,他出场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大女儿把假发戴到他的头上。大鹏娘精明一世,却把葛大爷的出场看漏了,而且似乎也没听懂放映员的话,接着笑道:“胡子也是假的吧?哈哈哈哈哈……”

吉遂娘(也可能是光运娘,记不清了,待考)不同意:“胡子怎么能是假的?刁世贵儿也有胡子。”

大鹏娘摇头道:“不一样,不一样……”也不知道她说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不一样。

葛优演的大女婿

刁世贵

后来我查了一下,《烈火金刚》里,至少有三个主演参加了《过年》。除了葛优的刁世贵和大女婿,梁天的何志武和小儿子,还有申军谊。申军谊在《烈火金刚》里演了“史大个儿”史更新,在《过年》里演了人高马大、恳卖力气的二女婿。但是不知为什么,乡亲们只认出了葛优和梁天。

梁天的小眼睛就是他的标志。所以当他扮演的小儿子,和女朋友从电影院里出来,喊一句:“打嘀!”,大家全都忍不住笑了。

注意海报:“中港台枪战武打带爱情,日美英出场都是大明星:大年三十夜,连场电影!”

《过年》说的是家长里短,一地鸡毛。当这些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几乎每个桥段,都能在村里找到映射。而被映射的那些人,就坐在人群里观看。

当看到大儿媳看中婆婆手上的金镏子,想据为己有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向爱萍她娘,并且露出富有信息量的表情。我当时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爱萍她娘出了名的不孝,公婆的财产都被她和她丈夫一点点扒拉回自己家,婆婆先逝,公公以捡破烂为生。婆婆当年从娘家带过来的银镯子,当时就戴在爱萍娘的手腕上。

“我这是个死镏子,撸不下来!”

《过年》中,二女儿是私奔出走,因而父亲一直不认这个女儿。过年时,二女儿回来,希望父亲能承认自己的婚姻。全家人在屋里谈,二女婿自己等在屋外宣判时,德禄突然站起身,一个人默默地从放映机的后面走掉了。他肯定希望自己走得低调一些,但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人都在看他,若非如此,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幕。

申军谊演的二女婿

德禄有一大孙女,两年前与邻村人私奔,从此杳无音讯。当德禄看到银幕上的故事,心里一定十分复杂。我对他孙女印象很深,个子很高,很瘦,夏天喜欢穿一件黄波点的连衣裙,扎着一根长马尾。我们拿竹竿捉知了,高处的够不着,她穿着一双红色的塑料凉鞋从旁边路过,一踮脚就给我们捉了一只。

她为什么要跟人私奔,我至今也不清楚。后来她的结局,我也无从得知。有些事总是有头没尾。

学亚运,搞募捐

梁天扮演的小儿子准备结婚,但因他无业啃老,故而要求哥哥姐姐们捐助,并且做了一个募捐箱。这自然遭到了家人的呵斥。看到这里,人群里的人喊:“大光,你还结不结婚了?”

大光坐在人群的正中间,没好气地回嘴:“关你屁事啊!”

大家哈哈大笑,坐在前面的书财爷爷抻着脖子向后喊:“兔崽子,你要是学这个翻译官跟我要钱,我给你个耳光!”

大光委屈地说:“我不结婚了还不行啊?”

书财爷爷骂道:“你不结婚?我打出你屎来。”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有人喊:“都闭上嘴,没法看电影了!——大光你开春跟我去当瓦匠,挣了钱回来结婚不就行了!”

大光一口回绝:“不干!”

后来大光真的一直没有工作,娶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回来。书财爷爷没打出他的屎来,还拿出自己的积蓄。

小两口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但很快就开不下去。因为两口子都懒,我们去买东西,商店经常关门,就算开了门,不是缺这就是缺那。两年之后,俩人离婚了。姑娘什么都没要,连孩子都扔给大光。

“这么好的家,就不要了?”

《过年》的结尾,以一地鸡毛收场。好好的年夜饭,被砸得乱七八糟。李保田带着赵丽蓉上了车,要离开这个家。赵丽蓉喃喃地说:“他爹,这么好的家,就不要了?”

我姥姥坐在我旁边,着急地说:“不能不要了呀!”

对于这个结尾,乡亲们都不能理解。好好的家,怎么就能不要了呢?

 6 ) 虽是电影,但很现实,也很真实

搜索葛优的电影,看到了这一部,感觉应该蛮有意思,于是便看了。 片中是一个大家庭,我家也是一个大家庭,所以能找到一点相似的地方。 只不过按照实际人数算的话,我们家要比片中的一大家子还要大,只不过现在我们家是四个孩子,我和我的三个姐姐。 跟二萍一样,我有两个姐姐的对象最初都不是家里同意的,但是最后还是拗不过。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就像知道二萍要回去之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仍然很气愤地说“我没有她这个女儿”,但是真正孩子回去之后,叫了一声“爸”,他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 大儿子软弱,大媳妇儿凶悍,爱财。看到婆婆手上的金戒指就想要,大川买了给她之后她更是推辞都不带推辞的,厚黑学的专家,脸皮厚心黑。大儿子只有在喝醉酒之后才能发狠,而她的媳妇儿着实比他更狠。 二儿子是研究生,还找了一个高干的女儿做女朋友,更是借此得到了一个宝贵的调研机会(好像是调研吧,反正就是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但是需要一笔钱,于是跟老子借。按照道理来说,老子有钱,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话,肯定会毫无疑问给他,不会拒绝。但是这个钱是准备给没结婚的两个儿子结婚的,而且小儿子没读多少书,本来就对他的二哥有意见,现在知道爸爸给钱他肯定更不愿意,所以爸爸应该有考虑到这一点,才不愿意给钱。但是二儿子知道爸爸有钱,而且一是担心自己没钱去不了学习,二是担心没钱的话女朋友那里肯定会有意见,类似看不起之类的,所以饭桌上就拉下脸来了。也与自己的弟弟争执起来。 小儿子也不是个好东西,不学无术,没有工作游手好闲,找了个女朋友也不怎么样。 片中的大姐夫妻俩的矛盾不在于钱,最大的矛盾在于感情。大姐夫好色,甚至不愿意养孩子,在大姐有了身孕之后还逼她堕胎,最后被人找到家里来。 就这么来看,当初不被父母同意的二女儿的对象,倒是最好的。至少片中想表达的是他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两个人也很幸福。说明:虽然父母在结婚找对象这方面的意见确实很重要,但不可能每一次都绝对正确,或者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只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够做自己儿女的另一半,但是自己应该有自己的一种评价标准。父母总有离开自己的一天,而自己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 最后,房间里乱成一团,大哥终于把多年以来对自己婆娘的怨气通过酒劲给发泄了出来。就像人家说的:正常情况下越是脾气很好的人,真正发起火来越是极端厉害。 一家子人,到了过年的时候也不安生,回来过年只是图个父母的积蓄罢了。因为是影视作品,但是在现实中不是不存在,只不过不会这么极端。现实中即使是一家人,也会有利益冲突,主要就是集中在各自成家立业之后。只不过不像电影里那样各自图父母的钱,至少我家不是。 本来是一个家,后来成了五六个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最后说一句,电影一开始没多久,李保田为赵丽蓉老师拔火罐的时候的台词:-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怎么办?-忍忍呗!当时就差点哭了。两个人,得性格合,而且得互相珍惜疼爱,最重要的是,心得往一处想。 有类似经历的人,看到这样的电影,便会有格外的感触! 2013.9.14 22:20

 短评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典型、深刻。赵丽蓉、李保田等一众演员,个个都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生动。赵丽蓉演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不费功夫,实则浑然天成、滴水不漏。

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太可怕了,一屋子全是戏精!赵丽蓉的每个特写都异常精准、动人,眼角眉梢都是戏,有一瞬间我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算什么嘛。春节简直就是中国家庭的照妖镜,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

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1.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2.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其实却也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父母的矛盾冲突;3.越近越生疏,距离远了,才有了那一份亲切感;4.拍合家福象征着家庭可以「装」一时和谐,而那一面破碎的镜子,或许意味着家庭关系的支离破碎,再也变不回和谐如初。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妈妈摔摔筷子砸砸碗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在这里看到每个人最不愿承认却也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

13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团圆不过是假象,如今中国谁还能这么拍。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最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将那盘菜端上来的时候,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因而最早走出家庭的二女儿和二姑夫才成为了独立的一对,好像也只有独立之后的反馈才会让你觉得纯粹。呵……谈钱伤感情,这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重那点钱吗?

18分钟前
  • 怀疑的爬墙者
  • 推荐

吃完晚饭挑了这部和爸妈一起看,可十几分钟后,我妈就接到牌友的电话,说要去再来一场,我爸不让她走,两人就吵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实话:其实我大年初三去广州并不是要出差,就是想玩,就是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他们听了立刻就不吵了,三个人安安静静看完电影,结尾那场家庭群殴戏看得我好爽。

19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五味陈杂的年夜饭,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

22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该是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经典的注解了,过年除了喜气洋洋之外,还有家庭之中的各样的矛盾以及无奈,凡此种种,五味杂陈。成人的春节里总没有小孩子眼中的春节纯粹,完全为了过年的热闹和那份期待已久的压岁钱以及一套新年衣服来满足自己一年以来的期盼,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年味渐远,无奈渐多。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1991年,人民币还是四个人头。赵丽蓉凭此片拿到东京影后。《离婚》后的丁嘉丽从老实村妇变势利母老虎。葛优梁天马晓晴从北京《顽主》跑到吉林《过年》。李保田后来成了喜来乐,六小龄童这次没演齐天大圣。那一年,片尾感谢的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那一年,我刚满一周岁。

28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力荐

赞美的背后是嫉妒,我看你都有了,我没有多不公平。关怀的背后是索取,你看我都要了,你不给多不合适。做研究,娶媳妇,听起来都是正事。生孩子,当局长,生活里总有憾事。逢人就发财,见人就拜年,句句不提钱,句句都是钱。一家人各有所思,一桌子苦辣酸甜,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望,终究被砸成了稀巴烂。过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中,人们以各种民俗仪式来消解一整年的不快与烦恼,主基调为团圆与喜悦,任何不愉快的话题与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本身就带有某种虚伪与压抑在其中。人是乐于比较的生物,这种比较在一家人团聚之时被加以放大,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各怀心思,新旧交替与文化兴衰的代际冲突是永不消失的,所以即便是3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觉得深刻辛辣。盼了一年美满团圆,最后盼来的是一片狼藉,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又岂止是年轻人呢?

3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大年三十没看春晚,看了这部我出生那年的电影。没想到如此出色。拍出了过年气氛。但绝非贺岁喜剧。一家人各怀心事,种种个性鲜明突出,百般掩饰的矛盾冲突终在团圆饭之际集中爆发。非常尖锐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矛盾。看得瞠目结舌,也有点感同身受。演技派演员云集的阵容也很强/20150121资料馆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黄健中1991年的《过年》是比冯小刚早很多年的“贺岁片”,李保田 、赵丽蓉、六小龄童 、葛优、梁天、马晓晴等那么多明星贺岁。属性黑色,悲喜剧,能呛出一把滚烫的老鼻涕。葛优的猥琐好色贪财咸湿,刚刚好,比同期《烈火金刚》刁世贵出彩。片子语感不统一,就一东北题材,演员操的普通话却南腔北调。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喜宴》和这部的区别就是《摩登家庭》和《无耻之徒》的区别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真的不能呆在一起,只要呆在一起喝点酒,说上几句,肯定就是把过往的事情拿出来掰,然后就是吵架。我的家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次安稳的过年。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可能会有些人觉得挺荒唐滑稽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吧。李保田真的是老戏骨,演的是真好。赵丽蓉却让我感觉走不出小品喜剧的感觉,说话口气似乎都是小品的腔调。

39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力荐

这片哪怕只从选角层面去看都透着迷影奇趣:“齐天大圣”书生木讷软弱惧内;“便衣警察”男女主角再成情侣;“杨重”与“马青”除夕夜屋外雪地大打出手,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非但不劝甚至还加入战团怒撕假发……而说到色胆包头的大姑爷,有个话题或许值得探讨:如何用葛优来判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差别?要看他是被基于自身形象定位在好色渣男喜剧释放的男配角,还是在拔升至幽默与魅力齐飞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男一号?黄健中是第四代。过年中,李保田是男一,成熟爷们型。半程后才出场的二女婿申军谊也属同类;黄蜀芹是第四代。围城中,陈道明是男一,风流儒雅型;许鞍华虽非内地导演,半生缘对葛优的用法与双黄如出一辙;张艺谋在八零年代曾挂尾第四代。红高粱,姜文是男一,与李保田和老井中的他自己属于同类型。而到了九十年代就转进到第五代——活着!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神一样完美无缺的奇特阵容 越长大越懂的戏

44分钟前
  • 咕噜咕噜
  • 力荐

程志只有志,王梅德忘没。程远离家远,田鸽无自由(依赖父亲)。程勇匹夫勇,小凤疯癫癫。程荣草木命,丁图不图丁。程萍如浮萍,生在大川中。

49分钟前
  • 微笑是一种执着
  • 力荐

当初最看不上的二姑爷倒是最懂事的,这电影太他妈写实了,春节确实是这逼样,每个人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54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剪辑在今天看来有点老气,故事本身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跟现在发生了很大改变,要不是电影提醒,我们都快忘了那个找女婿高富帅还不要、白富美送上门还不喜的时代了。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叙事还是很有耐心的。最后一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丁嘉丽演得真好。中国电影果真在饭桌上出戏

58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