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成名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比利·克鲁德普,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凯特·哈德森,杰森·李,派屈克·福吉特,佐伊·丹斯切尔,迈克尔·安格拉诺,安娜·帕奎因,费尔鲁扎·鲍克,诺亚·泰勒,John Fedevich,马克·科兹莱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利兹·斯托贝尔,吉米·法伦,碧悠·菲利浦斯,J·J·科恩,马克·佩灵顿

导演:卡梅伦·克罗

 剧照

几近成名 剧照 NO.1几近成名 剧照 NO.2几近成名 剧照 NO.3几近成名 剧照 NO.4几近成名 剧照 NO.5几近成名 剧照 NO.6几近成名 剧照 NO.13几近成名 剧照 NO.14几近成名 剧照 NO.15几近成名 剧照 NO.16几近成名 剧照 NO.17几近成名 剧照 NO.18几近成名 剧照 NO.19几近成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4

详细剧情

  优秀生威廉(派屈克·福吉特 Patrick Fugit饰)在毕业前争取到为《滚石杂志》写采访稿的机会。他要跟随摇滚乐队的行程,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和报道。妈妈担心摇滚乐队的不良作风,坚决反对威廉的决定。  威廉还是固执地上路了。他的采访对象是“Stillwater”乐队的成员,这群年轻人还没有成名,心中怀揣着梦想前往全国各地开演唱会。他们有着很多其他摇滚歌手具有的特质:放纵、呐喊、喜怒无常,现场煽动着观众的尖叫。同时,他们会沉溺与毒品,有着人性中自私、猜妒的种种弱点。有一个叫潘妮(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饰)的乐迷,与乐队共进退,最后却选择了离开。威廉用心去感受并参与这一切,从中获得宝贵的阅历。

 长篇影评

 1 ) 我們都迷上搖滾樂的時候,those were the days...

如果说,[上帝之城],是那种看一眼就能让你震撼到不行的电影的话,那么,这部[Almost Famous], 对我这位"资深"的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乐迷来说,却有无比的亲切感,那里面是温暖而又略带苦涩的滋味,看着电影,仿佛就像自己在亲身经历着一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摇滚乐电影,仿佛就像是为我而拍一样。

70年代,当性、毒品,和摇滚乐一同解放之际,一名来自保守家庭的15岁少年威廉(Patrick Fugit),不顾保守母亲的反对,担任摇滚乐圣经「Rolling Stone」的记者,随着一个新崛起的当红摇滚乐团「Stillwater」在美国巡回演出。

在巡回的过程中,威廉一方面要和乐团的成员发展友谊,一方面又得维持报导的中立性。藉由和资深摇滚乐迷潘妮连恩(Kate Hudson饰)以及乐团灵魂吉他手罗素(Billy Crudup饰)之间的相处,他目睹了摇滚乐手对音乐的执着,对成名的渴求,对自我的陷溺,对性和毒品的疯狂。也目睹了整个年轻一代的挣扎和迷失,希望从音乐中得到救赎。这个旅程成了他的心灵之旅,他看清了世界,也找到了自己。

【成名在望】是大导演卡麦隆克罗花费四年半自传性的作品,70年代初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曾追随新崛起Yes乐队,为摇滚乐杂志写稿,这部电影显然是他献给自己那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而作。虽然Stillwater本身是一支虚构的乐队,但是影片却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包括那个时代的背景,摇滚乐队里主唱和吉他手为乐团领导地位而起的矛盾,也包括那些为乐队痴迷俗称"骨肉皮"(Groupie)的女乐迷,甚至在电影里不时地教导威廉写乐评要「诚实且不留情面]的,正是被称为历史上摇滚乐第一乐评的Lester Bangs。

这部电影是七十年代摇滚黄金时代的回顾,伴随这电影中"Stillwater"乐队的巡回演唱,我们见到了七十年代那种边缘的嬉皮生活,叛逆、追求爱与纯真有时却堕入了自己追求的反面。那是一个颠覆一切的年代,也是充满了激动的年代,而摇滚乐,代表着那个年代的灵魂。在电影中,那些伟大的名字Bob Dylan, Jimi Hendrix, The Who, Yes, Black Sabbath(Stillwater首先是作为黑色安息日的暖场乐队出现)……,贯穿了整个电影,仿佛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还有那些Stillwater的演出歌曲,由卡麦隆克罗的妻子Nancy Wilson(70年代著名的女子摇滚乐队Hearts的核心团员)所写,也充满了70年代所特有的温暖气息。

然而在威廉的旅行中,所经历的还有摇滚乐所展示出来种种丑陋的一面,性,毒品,爱慕虚名...。就象莱斯特(Lester Bangs)所说的, 摇滚乐正如其它许多伟大艺术特点一样,在自相矛盾激发了音乐表现的潜力,这也是70年代摇滚乐所无法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部杰出的摇滚乐电影,没有错,可是,对我来说,这更是一部伟大的成长电影,充满了温湿的青春气息。我们都曾如此年轻,当年在学校里,我们为摇滚乐也是如此的痴狂,摇滚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因为摇滚乐而结识,我们都从大量的聆听中,感受青春, 发现美,和找到我们自己。

这是一部如此迷人的电影,以至于,我所听到的和看到的电影里的声音和影像,都是如此的让人难忘,包括那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威廉羞涩而真诚的面容,Kate Hudson所扮演的Penny Lane甜美迷人(真的是美丽!!!)的笑容,吉他手Russell长发披肩的经典摇滚乐手造型(据说Cameron Crowe曾想找Brad Pitt来饰演这个角色,然而Billy Crudup的气质让我觉得,这已经是最佳人选),还有太多难以忘怀的场景...

如果说这部[Almost Famous],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影片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地不想从影片中抽身,只是希望,电影还可以再长一些,故事还可以再继续下去。

Experience it. Enjoy it. Just don't fall for it. 但是对于曾经热爱过摇滚乐,或者仍然在热爱着摇滚乐的我们来说,这是一部为我们而作的伟大电影。

 2 ) 几乎成名

这两天猛听《Almost Famous》的原声大碟,所以跟着也就想起了当初看的电影。影片是借来的,看的是DVD。却也是生平第三次感觉小屏幕的遗憾。这之前的上一次是《骇客帝国》,再上一次是《教父》。由此,我又不得不要说,有些电影是天生应该在电影院看的,而这个“天生”和影片的特效无关。

纵览刚才所说的三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质可以归纳,那就是第一眼的瞬间吸引。《骇客帝国》用的是一连串的急速变化的长镜头,而《教父》用的是开场第一幕那位求诉者深邃的眼睛和真挚的表情。事实上后来才知道,那个开场角色根本和电影主体关系不大,可以说绝对是个串场人物,但奇怪的就是,我偏偏被这个串场人物给吸引了,并且绝未后悔。

当然事后也曾回溯总结过当时被吸引的原因,除了演员本身技巧之外,还有就是我从这个角色的设置以及那个镜头的运用看出了全片铺展的基本步调、大致格局,还有风格。就像我们在认识一个人一样,往往从细节上即可判断我们对不对版,能不能长期作伴,甚至无须语言。

《几乎成名》依循着上述轨迹,吸引我的也无外乎这几个步骤。首先,片头,即使是作为开首字幕的片头。一只尚显稚嫩的手在纸上沙沙的写出主要演职人员的名字。写着,边写边翻动着稿纸。这样的画面可说简单到极点,但又确确实实的寓意深刻。导演不动一兵一卒,却已经大致暗示了即将讲述的故事似乎与写稿有关,何其的高明。果然,过不多久,影片的貌似男主角出场了,一个十几岁刚开始学写摇滚乐评的少年,青涩稚嫩,怀揣着梦想。但那梦想一击即碎。因为资深老编辑告诉他的话,怎么说的来着,千万不要和摇滚乐手们走得太近,因为你会失望的。果然,他后来确实失望了。在接受了任务,跟随一支新兴走红的乐队巡演跟踪报道的过程中,他真的失望了。但他的失望,作为一个旁观者,还稍许有所幸免。更何况之前还算有人给他提醒,可那可爱的跟随乐队一路走来的姑娘呢,她是真正的失望,失望加了绝望。因为她不甚明智的将自己搅和在了这群摇滚乐手当中,成为了一个当然的骨肉皮,等到她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却换来一身的伤痛时,她的感觉我大致可以体会出一些。

说起这姑娘,片中的名字应该是叫Penny,英文直译“便士”,最小的货币单位。而巧的是,她的命运也和她的名字一样,小小的,被人怀揣在口袋里,那么的微不足道。可说无足轻重,但又偏偏离你那么近,叮当的角子总有那么点分量,荡在口袋里,让你轻易也忘不记她的存在。片中的Penny就是这样以若影若现的光芒穿插在整部影片当中,却成为全场的亮点。我永远忘不了她美丽的金发,俏皮的笑容,或许应该说,她才应该是本片的唯一主角,你看,电影海报上不也用她那张俏皮的戴着太阳眼镜的照片作为封面。而作为乐队的骨肉皮,她也当然的尴尬。所以,当主唱的妻子杀到面前时,她只能退却。但真的退也退无可退,因为她明白,离开乐队后她不仅将失去一个所爱的男人,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在一路追星的过程中早已失去了自己。

说到这儿,不得不谈谈对整片的观感。或者说是其他部分的观感。因为和第一视角的男主角,那位少年记者一样,我在那一路的过程中接受的也只有失望,不断的失望。酗酒、吸毒、打架、玩女人。反倒是真真正正和音乐相关的事情他们做了多少?他们做的只是面子工程,所以面对外界时,还是一派强势,仿佛很厉害的样子,其实里面早已外强中干得弱不经风。那位老编辑说的是对的,千万不要和他们走得太近,因为偶像的包金会粘在手上,然后露出里头黑黢黢的样子。马克·吐温也曾说过相同的话。但相信所有的粉丝(无论什么粉)都不会把那样的忠告当一回事,狂热的情绪、幻想,夹杂着荷尔蒙的异常分泌,足以压倒应有的理智。直到你某一天幻想破灭,才发现自己受骗上当,可上当的缘由是什么,自己也很难说清。还是用荷尔蒙异常分泌来归结吧,这样比较好理解。

说完电影,来说说歌。最近一直在听整张专辑。和影片内容相适应,所以可以想象,里头全部都是摇滚歌曲,并且是极其经典的。因而换个角度来说,这也可以算是一张很不错的摇滚拼盘专辑,很适合像我这样的非铁杆摇滚乐迷。但这里头我最喜欢的却还是那首和整张专辑甚至整部电影都不同调子的《Tiny Dancer》,from Elton John。我事前真不知道Elton John还有这样一首风格清朗的歌曲,同时也没有认出他的声音,很年轻的样子,应该是早期曲目。影片中出现这首歌曲是在故事将进到三分之二之处,主角跟随着乐队坐在去往下一个城市的巴士上,当时气氛僵持,之前刚发生过龃龉,所以相互间极度的不愉快。而这时,这支歌出现了,还是Penny,全片的亮点,她领头唱起了这支歌,很轻松愉快的调子,很快身边的同伴被吸引也跟着哼唱,哼唱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变成集体的高声齐唱,甚为响亮。唱罢,一笑泯恩仇,一群人重归于好,乘坐着名为“Almost Famous”的巴士,驶向远方。

 3 ) 电影中出现的全部52首歌曲

1. America - Simon and Garfunkel 2. Sparks - The Who 3. It Wouldn't Have Made Any Difference - Todd Rundgren 4. I've Seen All Good People: Your Move - Yes 5. Feel Flows - The Beach Boys 6. Fever Dog - Stillwater 7. 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 Rod Stewart 8. Mr. Farmer - The Seeds 9. One Way Out - The Allman Borthers Band 10. Simple Man - Lynyrd Skynyrd 11. That's The Way - Led Zeppelin 12. Tiny Dancer - Elton John 13. Lucky Trumble - Nancy Wilson 14. I'm Waiting For The Man - David Bowie 15. The Wind - Cat Stevens 16. Slip Away - Clarence Carter 17. Something In The Air - Thunderclap Newman 18. Teacher - Jethro Tull 19. Mona Lisa's and Mad Hatters - Elton John 20. Tangerine - Led Zeppelin 21. Search and Destroy - Iggy Pop 22. Sweet Leaf - Black Sabbath 23. Go All the Way - Eric Carmen & The Raspberries 24. Misty Mountain Hop - Led Zeppelin 25. The Chipmunk Song - The Chipmunks 26. Roundabout - Yes 27. Bron-yr-aur - Led Zeppelin 28. Small Time Blues - Pete Droge 29. Hour of Need - Stillwater 30. Paranoid - Black Sabbath 31. The Rain Song - Led Zeppelin 32. Ever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 - Neil Young 33. Future Games - Fleetwood Mac 34. Albert Flasher - Guess Who 35. Love Thing - Stillwater 36. Burn - Deep Purple 37. You had to be there - Stillwater 38. Reeling in the Years - Steely Dan 39. Dear Jill - Bloodwyn Pig 40. Love comes and goes - Stillwater 41. Voodoo Child - Jimi Hendrix 42. Slip away - Clarance Carter 43. Wishing well - Free 44. My Cherie Amour - Stevie Wonder 45. Looking at you - MCS 46. Cortez the Killer - Neil Young 47. The Oogum Boogum Song - Brenton Wood 48. River - Joni Mitchell 49. Easy to slip - Little Feat 50. Peggy Sue 51. Cover of the Rolling Stone 52. Colour my World

 4 ) 给所有的UNCOOL PEOPLE

Lester Bangs: Aw, man. You made friends with them. See, friendship is the booze they feed you. They want you to get drunk on feeling like you belong.
William Miller: Well, it was fun.
Lester Bangs: They make you feel cool. And hey. I met you. You are not cool.
William Miller: I know. Even when I thought I was, I knew I wasn't.
Lester Bangs: That's because we're uncool. And while women will always be a problem for us, most of the great art in the world is about that very same problem. Good-looking people don't have any spine. Their art never lasts. They get the girls, but we're smarter.
William Miller: I can really see that now.
Lester Bangs: Yeah, great art is about conflict and pain and guilt and longing and love disguised as sex, and sex disguised as love... and let's face it, you got a big head start.
William Miller: I'm glad you were home.
Lester Bangs: I'm always home. I'm uncool.
William Miller: Me too!
Lester Bangs: The only true currency in this bankrupt world if what we share with someone else when we're uncool.

七十年代摇滚盛世的末期,15岁的知识分子小朋友,向《Rolling Stone》杂志“蒙骗”了笔“公费”,踏上了跟踪采访一群三教九流的巡回演出之旅,用那善良却不失理智尖锐的目光,打量着这逐渐失去灵魂逐渐转入生产社会化的音乐世界,打捞体验着仍沉淀其中的真诚与美好。

听说是导演Cameron Crowe的亲身经历改编,基调还是一如他其他作品(《甜心先生》《伊丽莎白镇》)般讽刺得诙谐善良;对比起来,《Almost Famous》也许说不上更有深度,但可能会最有感染力?这和真诚的剧本与演员分不开:主角小演员们都是演技派,重要的配角知识分子老妈是《Fargo》里拿了无数表演大奖的大肚婆警察,也就是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员(和其中一个的老婆)Frances McDormand。00年里这片子拿了不少的奖,一部看了很舒服很开心的电影;当然,对于现在的摇滚或伪摇滚青年们,看这片可能会是另一种感觉吧。

上面的对白是临近结尾时小乐评给老乐评的一通电话,算不得什么经典台词,但作为同样是在Cool World里相信着某种音乐精神的Uncool们来说,也算是说出了其中一种心声?

Almost Famous:Experience it. Enjoy it. Just don't fall for it.

 5 ) 再见,摇滚时代(I’m on Drugs...)

牛逼。电影一边讲述,一边评论,在摇滚乐褪色的年代,孩子开始成长。电影里包含了摇滚乐的各大要素,二流乐队,吉他手,巡演,药材,果子,乐迷,记者,乐评人。六七十年代的牛鬼蛇神也在片子里一闪而过,Lou Reed,Jimi Hendrix,深紫,大卫鲍伊,飞船齐柏林,鲍勃迪伦,米克贾格(另,滚石的鼓手现在成了澳大利亚的环境部长,牛逼吧)。俺个人认为,这部电影讲述了摇滚被商业绑架的过程。这是最最遥远的旅程啊,回到出发的地方。

摇滚变成了“酷的工业”

Lester Bangs据说是宇宙中最牛逼的摇滚乐评人,乐迷William遇到他后,受到了他的教诲(电影中人物各有分工,William负责体验,Lester负责客观评论)——孩子,你生不逢时啊,摇滚时代已经终结了。激情燃烧的Lester看上去有点儿Stoned,坐在小饭馆儿里,他评价道,摇滚已经成了制造“酷”的工业。接着他雇佣童工,让William去写黑色安息日的稿子,于是威廉认识了StillWater一伙人。
StillWater的灵魂,吉他手Russell把威廉当成了哥们儿,告诉他做音乐的初衷也是“酷”。可William不酷。当他结束了采访,在滚石杂志社里写稿子时,Lester在电话里说他也不酷。
“酷的工业”是电影里对摇滚最尖锐的批评了。“酷”本身没啥罪过,荷尔蒙,药,灵魂,天使(爱幻想的印第安天使们~),生命力,虚伪(和真实总在一起),装逼(become a逼的必经之路),这些都是好词,不过“工业”是个坏词。在现代,工业是最坏的词了。酷和工业的结合把摇滚毁了。

巡演之路:飞机取代了汽车

William的采访一开始,StillWater乐队的主唱装逼的话就滔滔不绝地来了。“摇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思考的方式……有钱也不错。”这乐队坐着大巴(还一起唱歌),一路给黑色安息日暖场,慢慢声名鹊起。他们的音乐也就一般般,有的人也挺糙。比如贝司手哥哥。
“你对乐队的贡献是什么?如果你离开,乐队会怎么样?”威廉拿着麦克风,在雨天。
“……那,那就没贝司了。”他回答。
歌迷也是如此。当年Jimi在台上乱弹吉他,观众们在泥地里抽大麻。在电影的“背心事件”后,Russell在乐迷聚会里用药过量,站在屋顶上(抽象的舞台上)宣布自己是黄金神仙。他说出了自己的遗言,“I’m on DRUGS!”,经修正后,改为“我爱音乐”……他本不想跳,在乐迷们的要求下,他还是跃入水池。歌迷与乐队的关系就这样高度概括出来了。
乐队名气大了,新的牛逼经纪人也来了。他让乐队更适应商业社会,让乐队甩开大巴士,坐上小飞机。钱越来越多,乐队,音乐,创造力,都成了巨大产业链中的一环。郭德纲说,你想想,它能好得了么?

没有玻璃鞋的灰姑娘们

Penny Lane是一个女孩儿的名字(Is in my Ears and in my EYES),她已青春小鸟不在,是一代名果。电影用了很多篇幅描述这些女孩儿。奇怪的是,我对这部分印象不深。William爱上了潘妮(叛逆),并为她辩护争鸣。Penny在散场的剧场地板上跳舞的一幕很美。
Penny出场的时候,就声明她已退休,她们是“为音乐而来”。而乐手们只把她们当作工具使用。和乐手们(当乐手真好,我羡慕他们)相比,姑娘们意气殊高洁,终于还是失落。《滚石杂志》曾介绍过一个最有名的groupie,擅长口活,对象贯穿整个摇滚乐史,《我爱摇滚乐》还是什么杂志转载过,记不清了。谣传披头士没出名前,在欧洲大陆乱跑,Geogre年少也是被果破的身,和威廉的遭遇有点儿像。

回家,《滚石》杂志真傻逼

这拍了四年的、表面很光滑的电影并不装逼。这很困难,如果你对一个东西仔细打磨,它容易变得装逼了。电影的层次也很丰富,母亲这个形象很光辉,她对摇滚的看法(其实很对)也代表了大众主流。开头姐姐离家,然后威廉离家,最后他们还是一家人。
一次次的采访推迟,William在飞机上爆发了,同时爆发的还有同性恋鼓手,他的秘密是他是同性恋。危难时刻,大家都挺爷们儿,虽然为人不同。下了飞机,William来到了滚石杂志社。
这电影对滚石杂志的嘲讽从始至终。“Crazy...”是那个亚裔编辑的口头语,当他听见威廉照搬Lester的话时,脸上的微笑证明了他是个纯种的傻逼。的确,在摇滚时代即将终结的时候,摇滚的媒体也不可能独自牛逼。于是,还是回家吧。
我不太喜欢影片的结尾。StillWater又回到开在公路的大巴里了,虽然这很正常,这是和商业和平共处的方式。不过,他们为什么不自杀,或者变成U2?

 6 ) 不过如此

这片子让我想到很多小团体。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工作之后,好像都有那种小团体存在。
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团结的感觉,总是整体出现在大家面前,说着旁人几乎听不懂的内部语言,他们似乎有着自信的气场,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成员之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些小团体很多时候可能还经常成为班里或者什么其他工作环境中的焦点。给未加入的人以吸引力和距离感。
而当你接近了或者甚至进入了这些小团体,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员之间相互可能有抱怨,有的甚至不是抱怨这么简单,而是敌视。有些成员可能并不想继续呆在这个团体里面只是碍于很多别的因素只好继续留在其中。有些成员可能是心甘情愿或者并不自知的被其他成员利用着。一个看似非常团结的小团体,其实里面很可能问题重重。一个小裂缝都有可能让他们整个崩溃。而如果崩溃,成员之间很可能在外人面前撕破脸把很久之前的积怨全部抖出来,那场面好像会是相当的难看。
所以那些表面上令人羡慕的小团体,很可能就不过如此,就像片中这个乐队,有些看上去高端大气的人,很可能就是绣花枕头,而很可能可悲的是他们连自己绣花枕头的身份都没有意识到。就像片子里的Lady。
这些小团体喜欢被外人羡慕,而象乐团这种小团体,外人的羡慕和支持正是他们名气和金钱的来源,他们自然想维护并加深这种羡慕,所以要更加维护自己那种美好的形象,维持大家对他们的期待,甚至是在自己可能并不胜任的情况下,就像在水池旁边的房屋顶部,在下面乐迷热切的期待下,他只好跳下去。
跳下去之后呢,狂欢和庆祝之后,水池依然会恢复平静,不过如此。
最后在飞机上,大家在暴风雨中把所有的积怨都说了出来,而其实场面可能并没有那么难看,相反大家把话说出来之后,那种压抑的气氛没有了。暴风雨过去倒是晴朗了很多。
最后乐队灵魂人物去找主角道歉,说出了真心话之后,很多问题其实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摘掉某些并不属于自己的光环,结果也不过如此,甚至可能会比之前更好。
影片结尾,一直向往摇滚生活而离家出走的女儿终于在弟弟的带领下回家了,母亲马上伸出双手接纳了她。
打破别人的期待其实可能并没有什么,否定一下自己也可能没有那么难,不用低估某些寄望者找到其他目标的速度,也不用低估很多真正关心你的人对你真面目的包容程度。

 短评

我们后来不青春,早睡早起,健康独立,可是后来我们更温柔。

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摇什么滚。都是闲得蛋疼。

11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所有伟大的搭挡都痛恨对方

14分钟前
  • A-sun*
  • 还行

everybody is not cool.冗长,不要为了酷而酷,那叫装逼。好莱坞类似的装逼痕迹太重,看多就反感了。PS:封面女=美国果儿。真够傻逼。

15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卧槽我看到那个娃儿被人催着要交稿但他其实一个字也没写我就要吓哭了……

17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They Rock,I Just Watch Rock Film。

2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有些有肉,而且我相信有些人是放荡但纯洁的存在着,并且inspiring

22分钟前
  • shu
  • 推荐

到最后,真的很好看。

27分钟前
  • Hóng
  • 力荐

你要反复地看,才能知道这电影说的就是你的生活……

32分钟前
  • superfei
  • 力荐

正应了萨冈那句话: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美国大农村的平静和无聊简直在本片体现得淋漓尽致。

3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纪念霍夫曼,他扮演的Lester Bangs,告诉男主角,长成咱们这种德性,不酷,一辈子都会在呲妞上不顺,别做梦了。与君共勉。

34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尽管我如此喜欢摇滚,但rock n'roll真的不是什么崇高的东西,它也从来都不能拯救世界。什么队现实的鞭挞,什么对爱情的绝望,都可能是装出来的。之所以这部电影让我这么膈应,或许就是因为摇滚乐的真相的确龌龊,仿佛幼时看到圣洁的女老师的艳照一般如鲠在喉。

37分钟前
  • Green2018
  • 推荐

如果你喜欢那个年代的摇滚,你也会被这个电影打动。我在想这个海报之所以用penny lane作为主题,q代表那个时代的疯狂。高尚,纯净,迷乱而又不可触的。然而我们还有权怀念,那个几近成名的幻象,如巴别塔般耸入云端。

40分钟前
  • 墨丘利剧团
  • 力荐

还行吧,160分钟版太长了,没必要

4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更换经纪人之时,离开大巴踏上飞机之时,同意商演圈钱之时,即草根摇滚精神破灭之时。乐队副产品:名声、金钱、酒精、毒品、女人……被飞机颠簸即将停止时鼓手的那句"fuck it! I'm GAY!!!"笑瘫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潘妮以一个虚无缥缈的身份在摇滚圈游走了多年,然而最终只能心灰意冷的带着满身疲惫的离开,威廉与吉他手的情谊,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不明白此片为何叫几近成名,我认为已经成名了。

50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They don't even know what it is to be a fan. Y'know? To truly love some silly little piece of music, or some band, so much that it hurts.

53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他们会毁了我们挚爱的摇滚乐”,“他们”不就是“成名”这个东西吗。凯特哈德森把自己最美的一面都留在这部片里了,还有就是众人在大巴内合唱Tiny Dancer那一段美好得不像话,好音乐凭什么打动人,就在这段里了。

58分钟前
  • tata
  • 力荐

【B+】可以说是小情节电影的剧本顶级范例了,没有波折的情节和戏剧性,依靠对人物内心的关注而让电影如此细腻饱满。各种柔光轮廓光把凯特哈德森拍的像一个天使。

1小时前
  • 掉线
  • 力荐

终于看了这部曾经颇为著名的电影。让我想到自己十年前做第一份工作的时,接触的都是知名艺术家,名人,精英。但我是一个特别无聊的人,所以我觉得我离他们特别远,与此同时同期的实习生都觉得自己和他们只有一步之遥。青春是场梦,摇滚是造梦发财的行业。但是有像我或男主角这样不酷的青春也没什么不好

1小时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