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风暴

剧情片美国1995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吉恩·哈克曼,马特·克拉文,乔治·杜兹达扎,维果·莫腾森,詹姆斯·甘多菲尼,洛奇·卡罗尔,Jaime Gomez,迈克尔·米尔汉,丹尼·努齐,李洛·布兰卡托,埃里克·布鲁斯科特尔,瑞克·斯克路德,斯蒂夫·扎恩,Billy Devlin,马修·巴里,Christopher Birt,贾克波·瓦格斯,卡伊·伦诺克斯,Earl Billings,马克·克里斯托弗·劳伦斯,詹姆斯·勒斯库,特雷弗·圣约翰,Dennis Garber,瓦妮莎·贝尔·卡洛威,丹尼尔·冯·巴根,雷德·戴利,肖恩·奥布赖恩

导演:托尼·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红潮风暴 剧照 NO.1红潮风暴 剧照 NO.2红潮风暴 剧照 NO.3红潮风暴 剧照 NO.4红潮风暴 剧照 NO.5红潮风暴 剧照 NO.6红潮风暴 剧照 NO.13红潮风暴 剧照 NO.14红潮风暴 剧照 NO.15红潮风暴 剧照 NO.16红潮风暴 剧照 NO.17红潮风暴 剧照 NO.18红潮风暴 剧照 NO.19红潮风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48

详细剧情

  内容描述苏联发生政变时,叛变者控制了一个核子飞弹基地,威胁要攻击美国。美国政府急命阿拉巴马号核子潜艇准备反攻,但就在是否要下达攻击令的关键时刻,潜艇的通讯系统发生故障,无法判断攻击令的真伪。哈克曼饰演的潜艇指挥官决定发射,但新来的副官华盛顿却认为事关重大,应确定讯息再说,不惜为此发动兵变囚禁上司。

 长篇影评

 1 ) 艇长之争

       继续写丹泽尔·华盛顿,在看完人骨拼图后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这位极具魅力的黑人演员,他是好莱坞最具号召力的演员之一,也是目前好莱坞身价最高的黑人影星。1990年凭借电影《光荣》获第62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2000年凭借电影《飓风》获得第57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剧情类) ,2002年凭借电影《训练日》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是继西德尼·波蒂埃后第二位黑人影帝,而第一位黑人影帝西德尼·波蒂埃获奖是在40多年以前。丹泽尔·华盛顿加冕影帝标志着相隔40年后黑人的表演终于又再一次受到了美国电影学院的肯定,好莱坞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在他之后黑人演员开始逐渐展露头角,陆续出现2位黑人影帝。

       丹泽尔·华盛顿不论是演动作片还是剧情片他给观众的感觉总是非常独特,出众的演技使他能驾驭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佳作频出奠定了他好莱坞超一线男星的地位。

       现实中的丹泽尔·华盛顿是个特别低调的人,甚至不愿让人接近他的家庭成员。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可以算是“新好男人” 的范本。大部分时间,他都和妻儿生活在洛杉矶的豪华住宅中,定期去教堂做祷告,和家人去国外度假。丹泽尔·华盛顿热心公益事业,为教堂捐款,资助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和儿童基金会。

       在《人骨》之后再一次接触这位大明星是《赤色风暴》这部影片,看海报就知道这是一部潜艇电影,潜艇这种特殊的环境,好莱坞每隔段时间就会推出一部这个题材的电影。在本片中和老牌实力派演员金.哈克曼搭戏的丹泽尔·华盛顿,在激烈的对手系中一点都不落下风,伴随着凶险的战斗环境,两位指挥官之间爆发了关于潜艇指挥权的争夺,电影的情节非常的紧张刺激。该片是以美、苏冷战时期作为时代背景,两国所有的核武器全部锁定对方领土,包括发生故事的这条核潜艇。两位指挥官争夺指挥权的焦点就是是否发射核武器。最终还是争取和平的年轻人通过小范围兵变获得了指挥权,阻止了发射,避免了灾难的发生。虽说只是一个故事,但这样的事情估计在美、苏两国长时间的对峙中绝对存在。战争是残酷的,看看现在的美国人动不动就侵略别的国家,哎…………,消停消停吧!和平多好,别去祸害人家老百姓吧。也祸害自己国家的士兵,当这么个国际警察累不累啊。

 2 ) 从组织传播角度看电影《赤色风暴》

电影《赤色风暴》的背景是苏联叛军占领了苏联的核导弹基地并破解了核发射密码,叛军要求西方解除对苏联的制裁并威胁向美国和日本发起核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立即派出多艘核潜艇前往苏联,确定叛军准备发射核导弹后先一步发起核打击。故事就发生在其中的一艘核潜艇——阿拉巴马号上。
阿拉巴马号核艇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组织,组织有着具体的目标——完成核打击的军事任务;组织架构也非常明晰:具有专业化的岗位设置和组织内部规则、等级制度非常规范、组织成员具备各自的专业技术。这种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具有正式性、规范性、严密性、合理性的优势(韦伯,1998),对于一个国家军队来说这些特点也是保持正常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在核潜艇这个组织中,传播的网络是轮式传播网络,即以舰长为核心的总控制室作为组织传播的核心,一切指令由此发出,而一切消息也反馈到此处。轮式传播网络的优点就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传递精确度高、控制程度高(米勒,2000),这三点恰好是在战备状态下的一个军事组织所最需要的,而其传播的缺点,如开放程度低、成员满意度低等,由于军队本身严格的纪律与等级制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组织内传播的模式主要是垂直下行传播,整个潜艇中任何的动作都是舰长在下达命令,下边的人在执行,舰长在整艘潜艇里可以说掌握着最高权力,他与士兵们之间的传播可以说是霸道的专权命令式的传播,缺少沟通、没有解释、而基本也不需要反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在军队中下级对上级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舰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舰长拉姆齐是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极度自信,也善用“铁腕”手段治理他的军队。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而不是思考。对于战争的观点,舰长则认为摧毁对手就是胜利。
而新上任的副舰长亨特则对战争和领导权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年轻有为,哈佛毕业,有着扎实的理论和新派的作风,他认为在核战争里没有所谓的胜利者,真正的敌人是战争本身,军队所要做的是去防止战争的发生而非挑起战争。舰长与副舰长的直接冲突正是影片着重表现的面临核威胁时候核艇内部传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这一摩擦的重要原因正是个性特点迥异的正副舰长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

一切冲突的开始都在于对一封未完全接收的电报的解读。航行中的阿拉巴马号接到国家军事中心传来的紧急命令:叛军可能已经准备发射核导弹,阿拉巴马号应该作好核攻击的准备,等待最终发射的确认命令。但是核潜艇的通讯设备遭到一艘不明敌意舰艇的破坏,最终的指令电报只接收了一半,上面只有“导弹发射……”。
通讯设备的毁坏可以说使得阿拉巴马号与外界彻底地隔绝了,处于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信息传不进来,也带不出去,决策却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压力全部集中在了核艇的领导者的身上,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制度严谨的组织中,普通士兵恐怕是难以参与决策的制定的。
究竟是应该发射还是取消发射,舰长和副舰长之间产生了分歧。舰长认为必须做到先发制人才能遏制住敌人,颇有“宁可错杀”的决心。而副舰长则认为事关重大,必须清楚确认电报的真正命令后才能做决断,决不可“滥杀无辜”。当舰长命令副舰长重复自己发射核弹的命令的时候,副舰长回以无声的抵抗。舰长怎能容得了自己的权威被质疑,愤怒下令舰务长逮捕副舰长,而副舰长则根据《海军法》的相关规定罢免了舰长的职位。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况正是美国相关法律中为了防止平衡权力而特地加入的,这也是之所以舰长没有“一言堂”地下令发射核弹就使得故事结束了的原因,而副舰长正是依靠法律依据才能与舰长进行抗衡。
在舰长与副舰长的冲突中,副舰长一直试图去跟舰长分析情势,讲明道理,是属于积极传播的一方。舰长的应对却是消极的,他对副舰长的建议充耳不闻,固执己见,使得双方的传播陷入了僵局。语言上的沟通无效,必然就要诉诸武力上的行动了。我们看到舰长与副舰长之间先后上演了多次的夺权与反夺权的大戏,为的就是掌握核导弹是去是留的权力。当然仅靠他们二人无法上演这么激烈的戏码,他们必须争取手下的从士兵到武器官各级成员对自己的信任,通过与下属的沟通与传播,说服他们站到自己的身后。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舰长与副舰长实则也是通过不同的文化符号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以吸引他人的支持。
组织文化的作用可归结为规范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发散作用、协调作用、提高质素作用(宋海燕,2011),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外层表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总是以特定的方式与其深层价值相关联(沙因,2004)。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分明的等级、严谨的制度都是核艇内部文化的外在表现,但其背后是整艘潜艇上的成员对文化的认同。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一贯的组织文化其实都是由舰长来制定的,核艇内部的文化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是舰长权力的至高无上,而舰长展示自己权力的方式就是以他的雷厉风行的自信处事、对制度规范的坚持与尊重以及对下属的严厉教育。这样的组织文化是舰长有效管理好整艘核艇的一种隐性控制策略(谢静,2006)。对于下属,舰长采取的是强压手段:任何人觉得承担不了这个战争的压力,可以马上离开潜艇(其实就是让他们去死)。舰长曾这样告诉副舰长:“外面那些水兵只是孩子,他们受训来做可怕、不用思考的事,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唯一保证,是来自他们相信上面的命令统一。那意味着我们不在艇员面前,质疑对方的动机,那意味着我们不偷偷伤害对方,那意味着,在导弹演习时,他们听见你的声音紧跟在我之后,没有迟疑。我们在这里是来维护民主,而不是练习实行民主.。”
副舰长的出现正是要颠覆这样的组织文化,他要来实行民主。与舰长截然相反,他在士兵面前表现出来的是那么平易近人、通情达理。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另类的符号展示着他的权力,这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对许多士兵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对士兵的鼓励,是站在人的角度、士兵的角度,正面激励队员的积极性、要他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承诺。他告诉焦躁的无线电修理兵:“你必须要肩负起全人类生死的责任。”使得他透彻理解任务的重要性,调动起他的积极性。当声纳室的士兵因为漫画好坏评价之事与一名士兵发生了冲突,副舰长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批评,赢得了他的信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夺取核心权力埋下了伏笔。

千钧一发的时刻,无线电总算恢复,最终的命令是终止发射核导弹。副舰长是正确的,他胜利了,这也似乎像是民主实践的胜利,但是民主本身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它只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性。 所以即使副舰长看起来多么正义凛然,舰长的决定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然影片没有给一个不好的结局,否则不是给了美国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狠狠的一拳吗?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米勒(2000):《组织传播》,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3] 宋海燕(2011):“组织文化的研究论述”。《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
[4] 沙因(2004):《企业文化生存指南》,郝继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谢静(2006):“组织文化:隐性控制的策略与困境”。《今传媒》2006年第12期。

 3 ) 稍纵即逝的紧张剧情

大导演托尼·斯科特擅长拍摄这种男性化十足的电影,而且他往往很善于将剧情在开端就发起小高潮,然后一波接一波的紧张和惊悚把剧情推到刺激的最高点,令观众看他的电影时丝毫不会有觉得拖沓和沉闷的感觉,虽然这部电影大量的镜头都是发生在密闭的潜艇中,而那116分钟一点儿也不落下的紧迫感,本片从潜艇内头到尾始终一枪为发,但在我看来确是枪林弹雨一般的激烈,两大影帝演技的不断碰撞出的火花和各种推波助澜故事线实在让人觉得很享受!可惜托尼·斯科特在今年8月分因去世了,再也看不见他拍摄的那些虽然商业化但却更多表现出人性化的佳作了,对此感到很遗憾,愿大导托尼·斯科特安息。
本片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一部电影要做到如此紧凑和刺激,不妨让我们回忆下那些老套的好莱坞主打紧张刺激的动作片,通常情况下都需要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反派和无任何后援的主角来力挽狂澜的故事,没有那些各种尔虞我诈真小人伪君子的电影,在真相揭秘前没有谁对或者谁错,只能依靠冷静的头脑和超凡的魄力来进行决策,这是一部完全雄性力量的电影,那种军人的风范完全表现在这部电影中。
看了一下评论大部分人觉得华盛顿演的上校才是right side的那一边,其实哈克曼扮演将军同样正确,像他们这样的军人内心只有一个词——“忠诚”华盛顿的上校冷静而富有思维能力,而哈克曼的将军有军人那种不凡的魄力和从不优柔寡断的行事方法,只不过按照故事的发展结局不可避免地正确交到了丹泽尔华盛顿的手上,把两种对于一个为将者来说都需要,但却通常没人能够同时有这两种性格,因为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诸葛亮在九伐中原期间因为多次不敢冒险而错失天赐的良机,例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而西楚霸王项羽带兵从来都不犹豫不优柔寡断才能让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推翻秦朝。没人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性格,这就是不管古代还是今天设立副将的作用便在此。
电影不管是在潜艇内的控制权的争夺,还是在外部和敌潜艇的追击都让人感觉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心里悬着一块石头,而且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商业化剧情的惊悚程度来,或者用人性化台词的深刻含义上来讲都是一部上乘之做,托尼和丹泽尔华盛顿合作的作品都是一流,丹泽尔华盛顿直到这几年出的那些佳作还一直都是和托尼斯科特合作的,演员的表演完全无可挑剔,不管是未称帝前的丹泽尔·华盛顿极富有有张力的表演,还是吉恩·哈克曼这位老牌影帝的对表演的轻车熟路,甚至是当时还未成名是的维果·莫特森,在对发射武器进行决策时的那种激励的内心争斗也充分表现出来。
PS:有一句台词我笑了两分钟“鲁先科在为核弹填充燃料,你想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除非想做爱否则你不会戴保险套!”

 4 ) 让“花样美男”在温室里歌唱,让真男人在大海中战斗

船名:亚拉巴马号,型号: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舷号SSBN-731 ,1981.8.27 开工建造,1984.5.19 首次下水,1985.5.25 正式服役,母港:华盛顿州班戈海军基地。


俄亥俄级数据:
水下排水量:18750吨
水面排水量:16764吨
艇长:170.7米
艇宽:12.8米
吃水:11.1米
发动机功率:44.8兆瓦
水下航速:24节
经济航速:19节
自持力:70天 艇员:155人
潜深:240米
鱼雷发射管:4具
弹道导弹:24枚
现役数量:18艘
建造数量:18艘
反应堆:1座S8G型压水堆
发动机:2台蒸汽轮机,44800千瓦
推进器:单轴





 

Ramsey 船长在起航前的那段话中说“我们带着最厉害的杀人武器过去......我们能发射战争史上最强大的火力”

俄亥俄级潜艇,这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始于冷战时期,是美国海军的杀手锏,同战略空军,陆基弹道导弹一同构成了美国“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携带的24枚导弹,336个分弹头可以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200~30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战略目标。

这样的威力,自然使它的舰长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而当这个人可能会因为固执己见而引发毁灭世界的核战,作为副舰长的你该何去何从?

这是我最喜爱的潜艇类军事题材电影。

不同于以往同类电影,真正的威胁不来于外部,而来于自身。

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Ramsey舰长为代表的实战派军官,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富于勇气,但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而不是思考。毁灭对手就是胜利,这是他的观点。


Hunter所代表的新派军官,出身名校,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同Ramsey不同,他认为在核战争里没有所谓的胜利者,真正的敌人是战争本身。


这样的两个主角,构成所有潜艇电影里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男人的戏。
除了刚开头电影里Hunter女儿的庆生聚会,几乎没有更多关于温情的元素,而当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与家人惜别场面,让我想起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喜欢Ramsey舰长在雨中的动员,军人的豪情,战士的骄傲,一群铁血男人的魅力,那一刻,尽显无疑。

“它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亚拉巴马!”

一直以来关于男人的眼神,有很多种描述,比如深邃,比如痴情,比如忧郁,比如阳光。一直以来,关于帅男人的描述,都只会用“花样美男”这样的词来形容。

如果你认为那是对的,那么你应该看一遍这部电影。

曾有球迷送鲜花给西班牙老帅阿拉贡内斯,老人家勃然大怒,认为侮辱了自己男儿气概。

从此,我不再将西班牙称为阿斗,不再视其为软蛋,因为一个男人的骄傲。

而今年夏天,拒绝了鲜花的老帅,和他的球队赢得了冠军奖杯。

鲜花留给女人,阳光留给孩子。

暴雨危厦,怒海狂涛,那才是男人的舞台。

就像在朝阳中出征的亚拉巴马,万里海疆,劈波斩浪,是何等豪迈!

金.哈克曼,看了他,方才知道男人的魅力真的不在脸蛋,真的不在乎年龄,结尾处,叼着烟,走过狭窄的走廊,举手回礼,几个动作就将一生戎马的上校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一提的是,金哈克曼自1946年起,在海军服役六年。
片中的Ramsey上校将一生都给了海军,海军是他的一切,除了海军和他的“BEAR”,一无所有。珍珠港的阳光下,他走了,带走了金戈铁马的记忆,也带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

Hunter,我见过的最帅的海军军官。坚定如铁的目光,执着无畏的决断,MAN!

影片中关于Hunter被“解救”出那一段十分精彩-----“长官,我决定加入你这一边”,下属简单的一句话------在危难时刻,要怎样才能让其他一群男人甘愿追随你,奉你为领袖,赴汤蹈火?《拿破仑传》中描写从地中海小岛上逃走的拿破仑在法国南部遇到波旁军队,他走上前去,敞开大衣,说“如果你们想杀死自己的皇帝,那么就开枪吧!”,数万法军没有杀死自己的皇帝,反而掉转枪口,效忠于他的麾下。我想,总有那么一些男人可以做到,他们信仰坚定,他们就是别人的信仰。比如拿破仑,比如华莱士,比如亨特。

如果问我,“黑白配”的定义是什么,我会回答你,丹泽尔穿上海军军装,那就是最精彩的黑白配。


HANS ZIMMER的音乐是本片一大亮点,不仅为他本人赢得一座格莱美奖,也确立了他今后的创作风格。大开大阖,激情澎湃。

全片120分钟绝无冷场,紧张激烈的剧情,快速推进的节奏,设计巧妙的对白,电影里两个男人的对决,电影外两大高手的内力比拼。

如果你是个MAN ,如果你喜欢真的MAN,那么看这部电影吧。







 5 ) [Film Review] Crimson Tide (1995) 7.5/10

A mutiny transpires inside the USS Alabama submarine carrying nuclear weapons on its mission to pre-empt a possible nuclear strike from radical Russian militarist in revolt, Tony Scott’s CRIMSON TIDE inculcates a valuable lesson in the face of a conflict of wills, between the sub’s commanding officer Captain Ramsey (Hackman) and new XO Lieutenant Commander Hunter (Washington).

A standoff is caused by an incomplete radio-transmitted Emergency Action Message, and it is a toss-up, Ramsey favors for continuing the missile-launching directive received from a prior message, but Hunter thinks it is better to mark time before they can decode the entire message, in case the second message is a retraction. Hunter’s suggestion sounds rational and judicious, yet Ramsey is gung-ho in attacking the Russian nuclear installation as the clock is ticking (pursuant to the theoretical time left for Russian to fuel their missiles), that is the breaking point and in the ensuing sides-choosing game, Ramsey and Hunter each has their adherents, but the rub can be boiled down to one’s belief in war or peace, whereas Ramsey’s action is to gain an upper hand of an impending nuclear war, Hunter chooses to fight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damning war can be avoided. On the strength of which, one can fairly divine which outcome the film opts for.

By design, CRIMSON TIDE is exclusively a boy’s club once the expedition starts (it takes about 10 minutes), and its point-of-view never leave the sub during the whole enchilada, ergo, a shroud of claustrophobia (under Hans Zimmer’s sonorous synth score) is one of the corollaries , along with masculine duties and patriotic manifestation (humbling the enemy with the torpedo-dodging skill is a pat self-congratulation), but as Scott’s track record attests, holding the tension on point amidst swift actions and kerfuffles is right in his element (coupled with rapid editing and mock foley fidelity of manning a juggernaut), plus playing a blustering Hackman off against a four-square, unbowed Washington turns out to be a highly entertaining barn-burner, alas, it is up to Viggo Mortensen’s Weapons Officer Peter Ince, to sustain the most arduous, nail-biting affliction when the crunch hits.

Interleaving references of Star Trek and comic books as a mood lightener (purportedly courtesy of Quentin Tarantino’s uncredited tinkering of the script) is a smart move, but the film’s real zinger is its tactful examination of the generational divide and bigotry under a male-oriented bell jar, while Washington’s dark pigmentation distinguishes himself as a well-deserved, racism-flouting victor, but betrayed by the subservient character of Lieut. Darik Westerguard (Carroll), the only other black officer in the top tier, who squarely goes to the mat for Ramsey, Scott’s film is not as blithely colorblind as it seems prima facie, more interestingly, through Ramsey and Hunter’s banter about the provenance of Lipizzaner (the right answer is neither Portugal nor Spain, but the Spanish Riding School of Vienna, Austria), the apposite shorthand of men’s own intrinsic limitation, we are alert to that any scale of man-made disaster can be triggered by a single individual’s monomania, which unwittingly renders the supposedly reassuring coda, that only POTUS has the say-so to unleash a nuclear holocaust, in much distress and fear of the year 2020.

referential entries: Tony Scott’s UNSTOPPABLE (2010. 7.3/10); René Clément’s THE DAMNED (1947, 7.3/10).

 6 ) 关于战争的思考

电影拍摄于1995年,正处在冷战刚结束不久,影片也映射了部分当时的时代背景。苏联解体后,俄国继承大部分苏联的军力,但车臣动乱等内部因素影响到了冷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这部电影从根本上来说,其主题是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正如电影开始不久舰长Ramsey与副舰长Hunter的对话一样。Ramsey提到Von Clausewitz所说的War is a continuation of politics by other means, 而Hunter则补充道: in the nuclear world, the true enemy of war is war itself。 而这些台词正是这部电影所要展现的战争实质。

电影设置了一个困局: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一艘失去了通讯能力的潜艇,在接发射与不发射核弹之间的抉择。性格与决策判断使得Captain与XO之间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战争的威胁下只能由武力而非民主来解决,这也很具讽刺意味:战争的开启与否需要由"战争"来决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通讯的恢复,局自然而破。

提到电影,不能不提到的是一系列的巧合,如果潜艇被击伤下降至超过1800尺的深度时没有修复动力,如果Hunter没有在Ramsey按下发射键之前拔掉发射钥匙,如果通讯没有在Ramsey下达发射命令前恢复...结局必然是完全不同。当然,所谓无巧不成书,电影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几处细节,如对人紧张时流汗的特写,两位舰长的对峙以及潜艇鱼雷的发射等比较到位。类似的描写潜艇的电影如沃夫冈彼得森的Das Boot,更值得欣赏。

 短评

永远只会拍摄类型片的导演托尼·斯科特选择了一种最不类型的人生,他在今天中午于LA跳桥自杀

5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推荐

剧情很紧凑节奏也很快,会跟着一起很紧张的电影

7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因为有Denzel Washington,所以看了,对于好莱坞的关于潜艇题材的很多,但是喜欢的很少,潜艇毕竟是有关军事的,而专业术语太多,看的时候懵懂而已^_^前半部分一直处于稍微沉闷的气氛下,终于两舰长发生分歧后,片子就进入紧张,惊悚的氛围中,不错的潜艇题材的军事片,对了,片子中的美国主义也不少哦~

12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这不像是一部动作片而更像一部战争伦理剧,多重转折主角角力看着实在有够过瘾的。

1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最大的敌人是战争本身。”密闭舱内的权力争夺,潜艇之间的明枪暗箭,内外俱急高潮迭起。季默的配乐拿到格莱美奖,优质主旋律商业动作片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还是冷战时代好啊,哪怕是后冷战,想拍啥都是世界大战的味。不像现在动不动那恐怖分子说事,小打小闹。杰里·布鲁克海默的戏就是这么刺激,娱乐之下不忘美式主旋律下,顺便把各种武器拍的绚烂无比,这片就像核潜艇版的壮志凌云。迈克尔·贝大概就是被他老人家培养出来的。

22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这部电影让人无法放松,它优秀的剪辑和配乐辅助塑造了无法抵抗的节奏,即便你能猜得出结果,也毫不干扰享受过程。虽然电影的故事以准战争状态下的核潜艇为背景,但其实这是一个突出展现矛盾的剧本,它本身与战争没有多大关系,而在表现冲突方面,这是一部让人片刻不得安宁的电影。

25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在史考特弟的软磨硬泡下,昆汀当了回未署名的剧本医生,活生生地在军事片里加入大段流行文化梗儿:一、出发大巴上的潜艇片知识竞赛,二、因Jack Kirby和Moebius版《银影侠》漫画引发的斗殴,三、《星际迷航》鸡血大法。当然,丹泽华盛顿也因此有机会在片场逮住昆汀,当面质问他在电影里老用nword是怎么回事。

2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哈克曼饰演的潜艇指挥官决定发射,但新来的副官华盛顿却认为事关重大,应确定讯息再说,不惜为此发动兵变囚禁上司

2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my fav type. moral justi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my heart was at my throat the whole time.

29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后冷战背景,潜艇内的哗变,再加上对核武器的思考,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一开始就通过对是否应该向日本扔原子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迅速埋好了正副舰长日后对立的伏笔,华盛顿和哈克曼的对手戏也张力十足。

34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过程惊心动魄~~~~~不错,影帝的表现的确完美

36分钟前
  • Sancruz
  • 推荐

张力十足。这个故事放九十年代可能观众还能有共鸣,但现在看就没什么意思,没法深究。海军这次没支持拍摄也是可以理解的……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惊心动魄! 茫茫深海中 与敌方潜艇斗智斗勇 更激烈的是自己潜艇内部的政变和反政变!!。。。 从此 核潜艇舰长无权发射核武器 全部移交总统!!!

44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好流畅的一部商业片;话说当年第一部有意识主动接触电影就是从哈克曼的《全民公敌》开始的,当时就觉得小宇宙比史密斯的强多了。是《故事》还是《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老提到该片了,关于人物设置和戏剧冲突和选择(两个主角都很丰满)。PS:我怎么老是在想《寒战》中的郭和梁呢,很像吗?

49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叙事的张弛做得太差,到两方矛盾激化的时候才开始像部像样的类型片,而且觉得托尼·斯科特不是很适合拍封闭空间,倒不是说他拍不好,而是让电影丧失了《国家公敌》《危情时速》里那样势如破竹的运动节奏,只能通过频繁的空间变换和倾斜镜头来弥补“运动”和其爆发出的能量的不足。

53分钟前
  • 蓝猫白猫
  • 还行

最大的敌人就是战争本身。一部纯粹的男人戏,就是喜欢Danzel Washington。

56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真要给五星了!丹叔果叔都是正当年,前者嘴角眉梢全是戏,眼神无法逼视!后者那个大长睫毛啊!满眼大熟脸儿.摄影绝赞尤其在果叔那张脸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超流畅节奏全片无down点.外加hans原声加持.真没缺憾了.ps,DW作为tony御用基本没让人失望过,pacino按原计划演船长就好了那就是神对决!酱油小ryan真嫩!

5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让什么动作大片不需要故事之类的话见鬼去吧,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哪来的张力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缅怀托尼·斯科特,愿死亡给你带来真正的宁静。

1小时前
  • DT.CL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