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剧本

喜剧片美国2002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导演:斯派克·琼斯

 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改编剧本 剧照 NO.2改编剧本 剧照 NO.3改编剧本 剧照 NO.4改编剧本 剧照 NO.5改编剧本 剧照 NO.6改编剧本 剧照 NO.13改编剧本 剧照 NO.14改编剧本 剧照 NO.15改编剧本 剧照 NO.16改编剧本 剧照 NO.17改编剧本 剧照 NO.18改编剧本 剧照 NO.19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49

详细剧情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长篇影评

 1 ) 考夫曼们的窘境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2 ) Live what you write.

作品最后变成怎样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人生才是我们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John的激情在兰花,Susan的热情在追随John,Charlie的激情在追随Susan,我们总是想把别人的故事描画圆满,以为这样就成了自己的故事。其实当然不是这样。电影有个糟糕的尾声,却同时有着精彩的结束:Charlie滥俗地交了差,却亮闪闪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表了白。谁管谁啊,"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作品不过就是一个臭屁,自我也好,遮掩也罢,总会有人不喜欢。考夫曼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去你的,这事儿完都完了,赶紧开车走人,该怎么活怎么活去。

"Anyway, it's done, and that's something....So, Kaufman drove off after his lunch with Amelia, filled for first time with hope.I like this....This is good. "

大力推荐像考夫曼这样聪明、真诚又不故弄玄乎的剧作家导演。

 3 ) 改编剧本

    编剧考夫曼想拍一部非好莱坞式的电影,脚本是纽约客编辑苏珊的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这条线又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边是考夫曼打破脑袋毫无进展,一边是三年前苏珊写书的经过,考夫曼黔驴技穷,只好寄希望于苏珊能否给他帮助,由此两个故事并成一个进入高潮部分,最后考夫曼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隔阂的最终化解,伴随着考夫曼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adaptation即指改编剧本,亦喻指考夫曼改变人生。
    不好意思上面这段话大部分是从豆瓣上一篇影评里扒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觉得这个故事平庸得几乎难以为继?偏偏导演拍得兴致盎然,他甚至以一种不怎么体面的形象把编剧乃至原书作者拍进了电影里——然而这又是必须的,因为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如何为这部电影编剧的故事。
    这部让人抓破脑袋的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导演拍摄其处女作《傀儡人生》时的一段录影,而在这段录影中,导演正在就《傀儡人生》的拍摄叮嘱工作人员一些问题。在我看来这个开头可以区分出三个镜头:首先是拍摄《傀儡人生》的镜头,其次是拍摄这段录影的镜头,最后是拍摄电影《改编剧本》的镜头。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暗示了《改编剧本》的多个层次。具体地讲,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层次是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里的情节;第二个层次是编剧考夫曼试图对书里的情节进行编排;然而编剧的编排过程也是电影情节的一部分,因此这部电影又同时包含了自己对自己施加的影响。不同于大多数电影在一个封闭完整的虚拟空间内营造现实感,《改编剧本》在不同层次间来回跳跃,不断地打破电影情节的封闭空间,由此产生了一种怪异的“现场直播”式的现实感。同一个故事情节,可以投射进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不同的意义。比如,Donald在剧本里设计的那个“蛇吞食自己尾巴”的纹身,首先它暗示剧本中变态杀人狂逼迫受害者吞食自己身体的行为;其次它象征编剧把自己写入剧本的行为;我们甚至可以把剧情解读作双胞胎只是Charlie人格分裂的象征,而吞食象征了Charlie双重分裂人格的合二为一;最后,在终极层面上,纹身又喻指影片本身各个层次之间的循环照映。
    然而,导演这种极其复杂的手法,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思考?——显然不会是“一个人发现自身价值”这样一个好莱坞故事。我试图从传媒的角度稍稍进行理解——从信息制作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复制,仿拟。在人,现实,符号三者间,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 ,复制是对现实的机械拷贝,仿拟则是对符号的复制 ,在前两个阶段中,人还可以与现实发生关系,但在第三个阶段,人已经不能与现实发生关系了,因此,在仿拟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仿拟产生的符号(这段照搬豆瓣jondic1412贴子)。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解释为什么《改编剧本》的剧情显得“平庸甚至难以为继”。因为导演的心思并未放在这个表面层次上,与其说导演拍摄了一部好莱坞电影,不如说他对好莱坞电影作了一次仿拟,而这种仿拟不过是为了更深层次的目的罢了。
    我想起电影中Charlie在编剧课上的一段情节。Charlie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描写一个没有矛盾冲突、平淡无聊的普通人的生活,应该怎么写?”他得到一个严厉的回答:“…真实世界里没有事情发生?你他妈是不是疯了?…如果你在生活中找不到这些东西,那么你根本对于现实一无所知!”这个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在模仿和复制阶段,是电影在力图与现实同构,从而制造真实感;然而在仿拟阶段,电影却要求现实与剧本同构,这样,剧本自然而然获得了真实感,然而人如何再去区分现实与符号?在宾馆里Donald看了Charlie的剧本后说:“你在剧本里丑化了我。”——在这里我们已经完全无法区分先前影片中那个Donald究竟是Charlie的剧本人物,还是现实。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老师一番严厉指责后,Charlie似乎幡然醒悟了,于是整个电影情节(抑或现实?)果真峰回路转,变得充满奇情异趣。至此,是否可以认为,传播世界对人的改造终于完成了?

 4 ) 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5 ) 人生路,美梦似黄粱

这是部闷骚的电影。
整部电影,剧情稍显混乱,本来就是故事套故事的一个故事,稍不经意便会被故事里的事晃晕了,你会分不清哪些是故事中编剧所想象的故事哪些是实际编剧讲的故事。不过认真看完后还是能理解编剧所讲的这么个故事来。
 
一、有关人物
四个主人公,有三个和影片编剧同名,苏珊、查理考夫曼、唐纳德考夫曼。苏珊真写了《兰花盗》一书。查理考夫曼是不少佳片的编剧。而唐纳德考夫曼,只是查理虚构的一个分身…
尼古拉斯凯奇分饰两角,查理和唐纳德这对双胞胎兄弟。影片中查理闷,唐纳德骚,一起便是典型处女座分裂闷骚男考夫曼。正因为如此,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闷骚的。也许文艺片就是如此吧。

二、生活与激情
影片中苏珊在书中写道“我也想对一件事充满激情,我想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查理问老师,一个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没有结局,就象现实中平淡的故事怎么写?老师当场就怒了“噢…这位先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每天有事情在发生,有战争,有饥饿,有贫穷,有人相爱,有人分离。孩子还在吸吮死去母亲的乳汁,有人为了爱情背叛朋友。噢!先生这个世界天天有冲突,天天有高潮。你却想写一个苍白无力,没有冲突的故事。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浪费我宝贵的两小时?”
然而,平淡才是人生活中的主调。激情,高潮,冲突只占极少的时间。当然人与人不尽相同,苏珊小说《兰花盗》中的主角约翰就不停的变换自己的爱好,热带鱼、乌龟、化石、兰花等,来保持自己的激情。
而对于苏珊,这些能提供激情的东西更多时候就只存在于瞬间。“生活中有很多像“鬼兰”一样的东西,充满诱惑,让人们轻易地就爱上它 …… 但是又有点虚幻,转瞬即逝,让人难以琢磨。”
没有什么激情是永恒的,激情只存在于瞬间。这东西确实象“鬼兰”,尤其是制成毒品的“鬼兰”。
 
三、梦
回到查理的那个问题,一个故事,平淡没什么,但没有结局。那只有一个可能,故事并没有完结,仍在发生。这样的故事看上去,更象一个梦。
梦,不是真实的,只存在于想象中。
鬼兰是约翰的一个梦。他还做过很多梦,热带鱼、乌龟等等。
约翰,是苏珊的梦。苏珊更向往的是那种生活,充满激情,对很多东西都热爱追求过,然后又转入下一种热爱。
苏珊,是查理的梦。不过,那仅仅是查理从《兰花盗》里看到的苏珊。
做一个好编剧是唐纳德的梦,当然也是考夫曼的梦。他已经成功了。
而我们这些观众,看的这部影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梦。 前面平淡,结局荒诞,台词让人感悟。只看前面,那确实是查理要写的剧本,平淡,什么都未发生。结局,则是老师教给唐纳德的手法,性、毒品、暴力追杀。结尾处两兄弟对爱的谈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则是标准的考夫曼式感悟。
梦,只是自己想当然的。约翰对于那么多爱好,真的是热爱?还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利益?苏珊真的对兰花感兴趣?查理是真的想改编剧本还是因为苏珊给他鬼兰般转瞬即逝的诱惑?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能从他人的一个梦中推断出背后的真相。
查理不能因为《兰花盗》一书就认为苏珊是那样,那么简单那么美。苏珊也不能因为约翰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而认为约翰对鬼兰的寻找是为了保护它们。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我们不能从一本《小团圆》就认为张爱玲是那样的。当然,这事已无从考证。我们不能从十四本小说就得出金庸就该那样。当然,这事已不用考证。
很多东西都是如此,你的印象只是你的想象,只是你的梦。思来想去,人生数十载,不过梦一场。
什么在你的梦中?你又在谁梦中?人生路,美梦似黄粱

 6 ) 编剧在偷笑

“我只希望好莱坞的积习不至于毁了它,变成一部兰花争夺战之类的电影,或把兰花偷换成罂粟花而演变成毒品追逐战,为什么就不能纯粹拍一部花卉电影?我不希望充斥着性欲枪击或飞车追逐,或是片中角色洞悉了深邃的人生哲学,或成长,或相互接纳对方,或突破万难最后终于成功立名……这本书不是这类故事,事实上人生也并非如此……我很坚持这个理念。”
查理.考夫曼在片头如是说。

片子中后段,查理和那知名编剧热切相拥犹如找到再生父母般的大彻大悟。
随后一切急转而下。
毒品,性欲,飞车追逐、死亡、成长、对爱的领悟……
直到最后一句旁白:第一次,我内心充满了阳光,我喜欢。

然后一些文艺小年轻们就说了
喏,这就是关于生活的电影!这就是劝导人民积极向上地生活!
当唐诺如同其他所有好莱坞正方配角在死之前找个适合的点诉说自己对爱的无畏给主角以启迪时
有多少眼底子薄的孩子们和查理一样禁不住泪如泉涌。

真是有够了!
没看到编剧查理在背后咧着嘴大笑麽!
把荒谬的故事编得像正史。
尼古拉斯蓝汪汪忧郁眼神眨巴眨巴一股子文艺气就上了身。
反类型电影成励志片了。

记得一个笑话,一和尚对于世风日下很是不满,对旁人说:现在这些个小和尚太不象话了!天天想女人!害我出门都得把家眷带在身边,实在是不放心。

满身坚持的编剧终究把片子捣鼓成了集所有好莱坞热辣元素与一身的狗血大剧。
这是考夫曼自己的无奈,还是他依旧热诚的坚持?
或许都不是,查理.考夫曼只是想讲个类似于和尚的笑话罢了。

 短评

伊伯特曾问本片导编,故事最后走上麦基的轨迹,是否埋藏了讽刺性评论于其中?考夫曼和琼斯均认为,此问难以直言,应该开放答案给观众,对麦基来说也更公平……但鉴于麦基事先看过剧本,并建议好友考克斯出演自己,黑麦的可能性略低。结合时代背景与角色生死,吐槽“某类编剧不敢面对残酷现实”的意图更高。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69612966/

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文艺片和类型片本来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亲兄弟。文艺片为类型片出点子,类型片火了,文艺片憋不出来。类型片反过来帮助文艺片,文艺片被追杀,类型片对他说“你是给予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文艺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类型片帮文艺片挨了一枪,因为车祸死掉了,正如文艺片里的男主的家人。

5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如果前半段剪辑没有那么神经的话起码能四星。电影中有多少真多少假?无所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的任务就是虚构,让生活变得魔幻。

6分钟前
  • Sophieven
  • 还行

反正我是看睡着了的,虽然复杂,虽然要动脑子,可是不好看。

9分钟前
  • 较差

前半部分还是不多的,后半部有点不伦不类!你要爱你所爱,这不关别人的事,我很久以前就决定这样做了!

14分钟前
  • Miss Invisible
  • 还行

查理考夫曼真天才!从片头的《傀儡人生》和马尔科维奇向自我致敬开始,查理在此次剧作冒险中无疑走得更远。剧本嵌入、观者效应、此消彼长的窥视和被窥视,这样一场试图以剧本篡改人生又将人生渗入剧本的心灵旅途在若干时间轴的缝合下光芒万丈。最终无视麦基的箴言,太升华了。

1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烂片之王凯奇也有NB片子。剧本神作,考夫曼你得多恨麦基才能这么吐槽啊。梅姑牺牲色相换一个女配提名。三层叙事穿梭的游刃有余,同时又有着向上一层的自指。对麦基的神吐槽还表现在影片结尾大叙事段的惊悚片化。什么是神剧作,这就是神剧作。哪天我闲了编个豆列。

2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能让所有想写简单故事的编剧绝望的电影。套层结构多层非线性叙事说是炫技吧跟它似乎要表现的主题又挺搭。作为编剧,写一个跟自我波澜不惊憋死活人的现实生活相似的简单故事是不可能的,麦基老先生都骂“凭什么让我浪费时间?”即使这电影,也是后半部分的高潮才吸引大部分观众看下去。

24分钟前
  • 小东邪
  • 推荐

故事的展开方式是我喜欢的那种

26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7/10。对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片子始终喜欢不起来。考夫曼将他擅长的多重空间平行发展的结构以自恋自嘲又不明所以的笔法阐述作家们永远说不尽的创作瓶颈和虚实交错,对弟弟的精神依托像极了《巴顿芬克》的胖子(这个虚构者居然也写在编剧名单中!),而潜意识的自演模式估计催生了野心勃勃的《纽约提喻法》。

2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双重结构上的「戏中戏」——故事内的改编剧本+上帝(观众)视角下编剧的「创意」/「灵感」焦虑,作为电影故事本身最后的「烂尾」——作者和毒贩串通并成为烂俗的凶杀剧却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升华或者讽刺,这个世界/观众/制作方已经不需要所谓有「精神」的作品,反而是烂俗成为流行和经典,将近廿年之后再来看考夫曼式的吐槽或者预言,则是另一番滋味。

3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可以算做斯派克琼斯前作傀儡人生的侧面重述,不仅在于从电影主角原型查理考夫曼视角出发的crossover,更在于虚构的孪生编剧兄弟的双身关系。本片和傀儡人生一样,都是现实穿越进电影,电影派生出现实的作品。另外,这个又黑又冷的“改编剧本”透满了科恩兄弟的气息,琼斯显然太轻松。

34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Nicolas Cage,双份的!

37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当时好莱坞还能容下这样无聊又有趣的作品……现在也不太可能了。全球电影环境都在变糟糕,是商业和艺术都用力过猛的结果。

41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B】剧本确实很厉害,切入点很特别。但不知为何就是不怎么喜欢这片,可能是因为有些闷,可能是因为太卖弄了

46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编剧的苦恼,剧本师的八部半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Laroche: Point is, what'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s a certain orchid look

51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还行

Charlie Kaufman在开头的字幕其实就开始发挥了,真是有点嗲。其实如果怎样理解都可以自圆其说,那么也没必要枪毙其他可能。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听到这句话想到了一首歌,微妙。

53分钟前
  • △4v5ki
  • 推荐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

55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你是爱你所爱,而不是让人爱你。

6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