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剧情片法国2016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安德烈·马尔孔  罗曼·科兰卡  爱迪丝·斯考博  伊莉斯·洛蒙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将来的事 剧照 NO.1将来的事 剧照 NO.2将来的事 剧照 NO.3将来的事 剧照 NO.4将来的事 剧照 NO.5将来的事 剧照 NO.6将来的事 剧照 NO.13将来的事 剧照 NO.14将来的事 剧照 NO.15将来的事 剧照 NO.16将来的事 剧照 NO.17将来的事 剧照 NO.18将来的事 剧照 NO.19将来的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2

详细剧情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哲学教师,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与此同时,娜塔莉听从她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的建议前往法比安与他朋友们在山上所建立的公社。

 长篇影评

 1 ) 与生活和解的内寻之路

这是一部有“生活流“质感的电影,质朴、真实,平淡中给人以启迪。在另一部电影《她》里,于佩尔演绎出的是一种所向披靡的强大,自信,无畏,甚至被危险吸引。但在这部《将来的事》里,于佩尔呈现出的是一种柔和的坚韧,就如大自然的某种存在一样,感觉像山像水的一个人,不突兀,不争,不喜表达,只是存在,感知,生长。
       电影从高中哲学老师娜塔莉批作业开始,镜头落在一个问题上,“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么?”进而演到夫妻间意识的分歧,镜头又推向一个渴望只听风与海的作家的墓地,由死转而讲生,片名亮起,《将来的事》。

枯燥与逃离

       娜塔莉年轻的时候也是激进派,做危险的事,入党三年甚至去了苏联,可后来她选择了和她相反18岁起就一成不变的丈夫,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婚后25年,忽然有一天丈夫坦白自己出轨并表示要搬走,娜塔莉自嘲愚蠢,竟误以为丈夫仍一直爱着自己。
      离婚是简单的,但要把自己从25年的婚姻中剥离出来却让人失落。娜塔莉想到婚后所有假期都在丈夫家的海边小屋中里度过,亲手打理的花园,一花一草都是自己种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回忆,都留在那里。可离婚后,自己再无理由去那里,曾息息相关的一切都和自己再无瓜葛,生命里那么多的时间和回忆好像忽然蒸发掉了意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哲学让娜塔莉习惯于理性思考,她不会像母亲一样陷入被遗弃的焦虑,但哲学不可能阻止情绪产生,她依然会被情绪折磨,在某些情绪节点,忽然哭泣。
       娜塔莉也偶遇年轻人的激情,她和丈夫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她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不会轻易陷入幻想或者放纵。
       出轨不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更是种选择。任何选择都意味着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没有两全。
       感觉生活枯燥乏味的人总是渴望骤然改变生活,可外寻一个新的恋人,改变不了你,也拯救不了你的生活。新鲜感过后,生活依然。说到底,枯燥的不是婚姻,不是生活,枯燥的只是你自己。
      离开娜塔莉的丈夫并没如愿获得新的幸福,独自过圣诞,想看的书竟然是叔本华。来蹭蹭温暖,反被娜塔莉收回钥匙,调侃一番后撵走。
      人在期待中往往高估现实的快乐,而在真正付出代价之前,往往低估或无视代价。

孤独与自由

       离了婚,母亲忽然去世,孩子也大了,突如其来的自由让娜塔莉怅然若失。当被家人所累时渴望自由,但真没了牵绊,自由又显得如此空洞,不被需要的感觉,同样让人悲伤、不安。她想起自己的学生法比安,就暂离尘嚣去城外小住。娜塔莉刚到时感叹这里不会就是天堂吧,她穿着花裙,认真选一片草地读书,她那不会被任何人夺走的精神世界,让她还能感到幸福。

        好景不长,娜塔莉没有想到,曾经的得意门生如今也会严肃地批判自己。一成不变地捍卫中产阶级固有的生活,害怕脱轨与巨大的变化,为掩饰懦弱而自欺欺人,这才是对方眼里的自己。娜塔莉对革命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激进者很贫乏。人的生活理想各不相同,她只求简单生活,工作上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她不批判,不评价,不趋同,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差异。
       可道理是道理,情绪是情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她亦有迷茫,她也不懂到底怎样才算过好了人生。夜里她抱着黑猫哭泣,又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孤独。隔天娜塔莉找借口离开,价值观的分歧导致师生两人表面和气地不欢而散。
       娜塔莉暂时忘了,人,生而孤独。

生活与哲学

       生活从来就只是兀自流淌,什么也不说。我们总是追问到内心深处,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像有形的身体包裹着虚无。如未真切感受到,我们就很难坚信不疑,就容易陷入悲观,信仰亦是如此,“要么让我看到,要么一言莫发”。哲学看得再多,看的也都是争论,没有真理,我们感受生命流逝,却始终连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无法解答,正如母亲葬礼上娜塔莉的自白,“我们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如有永恒,任何代价我都愿意。”
       想及这些,娜塔莉在公车上伤感落泪,却忽然瞧见丈夫携新欢路过,不禁自嘲,破涕为笑,生活自带荒唐感,我们却总是忍不住追寻意义。

将来的事

      冬天,娜塔莉又一次去了法比安那里,这次是他要领养自己的黑猫。也许这只是借口,为的是冰释前嫌。曾经的争执没关系,价值观分歧也不重要,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还是真挚的情感。那份不能视而不见的淡淡牵挂,想抹去隔阂的念头,简单的关心和真诚的善意,这些细枝末节的情感就像生活琐碎一样,远比你意识到的更珍贵。
       背景音乐放的是Deep peace,师生两人彼此闲聊,相互关心,第二天离开,送别,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每个人都渴望内在平和,都在寻找,也许只有在纯粹的爱里,才最接近真正的deep peace.
       娜塔莉送走了黑猫,家人又念起了黑猫的好来,她说,我都不知道原来你们喜欢那只猫。
       影片的结尾,娜塔莉抱着婴儿哼唱歌曲,她做了外婆,有了新的身份,也有了新的牵挂,此刻背景音乐俗气但暖心。
      将来的事,无论什么,期待着就已足够。

 2 ) 海上坟墓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我到处都只看到幽晦不明。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往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如果我看不到有任何东西可以标志一位神明,我就会做出反面的结论;如果我到处都看到一位创造主的标志,我就会在信仰的怀抱里心安理得。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可否定的太多而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就陷入一种可悲泣的状态;并且我曾千百次地希望过,如果有一个上帝维系着大自然,那末大自然就会毫不含混地标志出他来;而如果大自然所做出的关于他的标志是骗人的,那末大自然就会把它们彻底勾销;大自然要末是说出一切,要末是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看出我应该追随哪一方。反之,在我目前所处的状态,我却茫然于我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做什么,所以我就既不认识我的状况,也不认识我的责任。我全心全意要想认识真正的美好在哪里,以便追随它;为了永恒的缘故,没有任何代价对我是过高的。” —— 帕斯卡尔《思想录》229节

         伴随着这段葬礼旁白,娜塔莉难以自抑地在公车上哭泣了起来,母亲的去世、丈夫携新女友搬离出家,年过四十的她仿佛丢失了大片生活领地。然而,面临生活的变动,她并未方寸大乱抑或歇斯底里大声反抗,相反,她格外冷静地面对每一桩生活的“意外”。当与她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之久的丈夫,坦白自己将与新女友步入新生活时,她只是回应了句“我以为你会永远爱我,我真是太傻”,随之不做任何挽回。或许她知道与其徒劳挣扎,不如尽快正视既定事实,所以当他丈夫试图买一束花以表歉意时,她果断将花扔进垃圾桶,她无法容忍这种虚伪的同情。她向她的学生法比安坦言,自己的生活并不会因离婚而变得多糟,她预料到会是这样,以及她为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而感到快乐。或许在娜塔莉的内心,曾幻想过爱情的死亡、亲人的死亡,甚或自己的死亡,因此当一切真实来临时,她并不惧怕,最起码不至于惊慌失措。并非她过于冷漠或未被破碎的生活割扎到,她也会留恋布列塔尼海边的小房子,那里盛满过往回忆,有她亲手设计和种植的花园,她也会暗夜里抱着黑猫哭泣,但她明白她无力改变,她早已预见生活并非总按人的美好预期行进。她以决绝的姿态收拾完行李离开布列塔尼时,耳边是熟悉的Auf den Wasser zu singen,大海渐渐从眼眸退去,那一刻她止住了夺眶而出的泪水。随后的生活并不会给她任何补偿,相反,她撰写的教材由于不迎合畅销书籍的策划要求而未能顺利出版,青睐的年轻学生法比安质疑她不愿加入激进的政治运动,种种的困难与不被理解让她备感孤独,但又却都没能让她尴尬。她借口家里漏水离开法比安,她不再欲求依傍任何旁人,甚至送走黑猫潘多拉。
           电影片名"L'avenir",中译为“将来的事”,德里达在一个纪录片中专门阐释过该词:
            "In general, I try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what one calls the Future and 'l'avenir' (the 'to come').The future is that which—tomorrow,later,next century—will be. There is a future which is predictable, programmed,scheduled,foreseeable. But there is a future, 'l'avenir' which refers to someone who comes whose arrival is totally unexpected. For me, that is the real future. That which is totally unpredictable.The other who comes without my being able to anticipate their arrival. So if there is a real future, beyond the other known future, it is l'avenir in that it is the coming of the other when I am completely unable to foresee their arrival."
           大体而言,l'avenir 是指不可预测的未来,甚或可称之为不可捉摸的命运。娜莉塔的隐忍,大概基于脑海中她无数次对'l'avenir'的悲观排演。当然,'l'avenir'不总是灰色,一年后怀抱着孙子的温馨与欣喜也是命运赐予她的一部分。

          法比安开车带她去山林木屋的路上,她曾说“想想我现在的情形,孩子们长大离家了,丈夫离开了我,我母亲也去世了,我自由了,彻头彻尾地自由了”。娜塔莉的这种自由,不是无羁绊的自由,而是她早已体认到人生而孤独且目睹了这一真谛的实现,她之所以还能感到自由,是她拥有与孤独相处的能力。或许家庭生活曾给过她希望,但残酷现实戳破虚假希望后的真实更让她安心。她从来都只拥有她自己,干瘪苍白的身躯包裹着一颗浑圆坚实的种子,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枚自洽饱满的硬核。帕斯卡尔说“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望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而娜塔莉利用这些题材来消遣虚无,来认识自己的状况、责任与美好。
          影片开始,娜塔莉全家站在格朗贝岛上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旁。这是一座面向大海的坟墓,死者傲然地面对空阔的海面,聆听风与海的声音。或许在那时,娜塔莉也在自己内心搭建了一座海上坟墓,冷漠地守卫着未知命运的一切可能。

 3 ) 《将来的事》: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28日)

        影片《将来的事(L'avenir)》将两种看似不同层面的东西,有致地糅合起来表达,一边是不堪的现实生活,一边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必束之高阁的哲学,这样的糅合经由一位教哲学的中年女教师的人生遭遇来微妙解构,却也能将世俗和精神、生活和思想结合得相得益彰,互为关系,互为映射,也互为解释,足见法国80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日趋成熟的光影表现功力,或许,能对哲学家庭的生活信手拈来,米娅得益于有一位在索邦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
       可以说,《将来的事》是迄今为止米娅最好的作品,在叙事和意境上不输她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曼玉前夫)编剧执导的影片《锡尔斯玛利亚》,只是用力更轻巧一些。影片有着舒服的节奏,看上去随意的结构和剪辑,及如行云般自如的气质,很多人都赞誉其有前辈之风,个人却觉得米娅也有自己的风格,该片虽也有着知识分子的大段对话,也掉书袋,但诗意与哲学都有着适宜的人间温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处不多,却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气,也没慵懒悠闲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没有决绝的悲观,而是溶于生活的波澜。
       影片伊始,女主人公娜塔莉和丈夫孩子游览布列塔尼的格朗贝岛上的惟一建筑——夏多布里昂的坟墓。墓背靠茫茫大海,墓对面,在一片山石上,刻着这样几行字:“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安息在这里,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过往的行人,请尊重他的最后的愿望。”在孩子们和娜塔莉离开时,镜头中同样身为哲学老师的丈夫还伫立在墓前,仿佛预示着这个“老男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与忧戚。
        在之后的影片中,观众听到了无数先哲、文人的名字被提及或看到大部头书籍著者的名字被镜头扫过,卢梭、恩岑斯贝格、君特·安德斯(有趣的是,娜塔莉给孩子们介绍时,必须提到他是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马丁·布贝尔、叔本华等等。很多金句、诗文被提及,生活中的思辨也频频登场,观众却不觉疲沓乏闷,大抵因与生活本身衔接得当之故。娜塔莉一边在思想上从未远离过“圣贤书”,一边在现实中履行着妻子、母亲、女儿、导师的职责,她在文字里思想中游走,于家务劳作间行走,繁忙而无奈,却时刻带来一种坚韧,一种美感,仿佛李欧纳·科仁所言的:“美就是一种意识的转变状态,一种诗意与优雅的特殊时刻。”
        塑造一位遭遇生活泥沼的知性女性,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姨的确游刃有余,她所具有的冷静淡定的气质,和角色高度契合,仿佛为她量身定做一般。伏尔泰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片中的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片中有场戏设置地很符合娜塔莉的哲学体质,已搬走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家里,说他想在这里安静地读《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并想留下来吃顿新年团圆饭,娜塔莉很理性地请走了他,因为,一个不应该存在的行为可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些事情必须有个清晰的了结,中年人的生活经不起一时兴起或瞬间的情绪所致,毕竟,“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语)。”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杂志约稿)

 4 ) “将来的事”也正是现在琐碎的生活

喜欢的台词摘抄:
1.罢课时候在课上让学生们讨论思考的话:
“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
娜塔莉“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权和公民权法案”的编辑,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

2.阳光明媚的树下草坪上和学生们讨论起真理:
娜塔莉“我们来讨论一下所谓的真理吧,来吧!”
学生“我讨厌这个主题,我们就不能不讨论这个吗”
娜塔莉“你们知道哪些领域的真理性是已经被证实的?”
学生“人们对此一直是持怀疑态度”
娜塔莉“这就如同没有人能证明太阳是在绕着地球转。但在科学领域内有很多真理已经被证实了。请问这是一个唯一的领域吗?”
学生“还有历史领域”
娜塔莉“很好,1789年7月14日胜利攻占巴士底狱,以及灭绝犹太人这一事件这些自是不必多说,但大家要注意,讨论是一回事,质疑则是另一回事。”
学生“真理是什么时候被证实的?”
娜塔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就是真理的准则能否被证实
并非取决于所存在真理的多少,在一些领域真理是有可能被证实的,那在其余的领域我们可以谈论信念、宗教信仰,但不会谈及真理。”
学生“为什么在艺术领域就没有真理这一说?”
娜塔莉“人们不也一直争论莎士比亚究竟是不是个天才吗”
学生“对,有个电影就将他是个骗子”
娜塔莉“现在说那些毫无意义,莫扎特、普鲁斯特那个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在艺术领域,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学生“时间难道就不会出现谬误吗”
到这里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娜塔赶去看她那开了煤气要寻死的母亲。
随着影片里外时间的流逝,我想导演的答案是:不会。

3.母亲葬礼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如果造物主的标志随处可见,我便能于信仰中寻得平静。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哀的状态,我曾千百次的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将毫不含糊的将他标志出来。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娜塔莉在公交车上哭了,看着车窗外晃过的一切)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都不足挂齿。(娜塔莉擦了擦眼泪,然后看到了车窗外的前夫与他的情人。然后戏谑的笑了。)


丈夫的背叛,母亲的离世,接踵而来的是书集的取消出版。于是终于获得了“自由”的她收起行囊戴着黑胖的潘多拉来到了学生的农场。潘多拉跑掉的时候对她而言就又是一重的失去吧,然而第二天潘多拉叼着老鼠回来了,却跟学生发生了争执
学生:“你从不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娜塔莉:“我只是意在教会学生们独立思考。”
我想她一定是被这句话戳中了的,不然也不会从瀑布回来就抱着潘多拉哭了紧接着跟学生说要回巴黎又独自坐着发呆。
“我想我让你失望了”“没有啊,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没有”。
她问学生的“选择“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吗?

而后回到巴黎的她当了外婆,跟学生们念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这段话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在说几乎一无所有了的娜塔莉。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厄运却降临在那些无所无求的人们身上,他可以说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人们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正期望的更加来得开心,只有在没有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朱莉回忆起她曾经和圣普乐处于那种食不果腹状态时的热情,她期望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正的幸福,正是这种希望让她感到幸福,因为朱莉满足于以梦想取代现实,这种状态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里可以填补缺失,比如她所爱的人,想象带给了她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尽管是虚幻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有效,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比如卢梭、朱莉的这种情况可能也适合于他自己,那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能够弥补甚至取代肉体的欢愉。”

她理智清醒几乎从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也许在葬礼上尚不清楚自己所处情境的她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无论将来的事会如何发生,现在的生活总会在琐碎中继续。


学生驾车回农场时的歌: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running wave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wing air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quiet earth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sleeping stones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andering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ck of star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easter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estere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northern wind to you,
Blue wind of the south to you,
Pure red of the whirling flame to you,
Pure white of the silver moon to you,
Pure green of the emerald gras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来自Donovan的单曲《Deep Peace》http://music.163.com/song/1222893/ (@网易云音乐)

母亲葬礼原文出处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有豆友以前摘录过这本书,附上他的链接 《帕斯卡尔思想录,摘录》via魁魁格 //www.douban.com/group/topic/3676459/

 5 ) 咳!C’est la Vie.

学法语的人一般最初学法语总有两句绕不开,Vous voulez couchez avec moi ? 或者C’est la vie. 前者大概是老美调侃法国人的段子,不知怎么就传遍了全世界。后者呢,虽然教法语的老师总会跟学生说,这句话是法国人的口头禅。可,当真去了法国,倒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C’est la Vie,一般都翻成,这就是生活。到了中文语境,总难免文艺矫情。当你生活都还没有开始过的时候,说这就是生活,不免有种前面是“坑”,后面是“洞”,您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感觉。但,如果C’est la Vie 翻成,这就是命呀。恐怕就多了几分特殊国情的红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气。

L’avenir, 法语意思,未来。一个55岁的中年高中哲学教师有多少未来呢?米娅·汉森-洛夫用100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聚焦在一个中年法国女人身上。如果联系到,当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困境,超过25岁的女人已然被社会舆论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大概是不会有任何的想象力可以放在一个人到中年,人生处处遭遇瓶颈的女人身上。这种电影大概只有法国人才有心思在现今这种过度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拍的出来。

于佩尔饰演的Natalie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哲学教师,她有一个一生郁郁不得的母亲,有一双子女,还有一个同样也是教师的丈夫。她的母亲就像传说中的精神衰弱的法国老太太一样,三天要跳楼,两天要自杀,还有一天得绝食,闹了一辈子,不得安宁。却在每次女儿来的时候,都要给自己好好打扮一下。镜头下,饰演于佩尔母亲的女演员,即便是人到老年,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风姿绰约。Natalie跟她的丈夫呢,结婚25年了,放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力无气。一切看似平静,一家人安稳地坐着用餐,享受家庭快乐。而生活的暗涌怎么会放过她呢?

于是,女儿发现父亲出轨。丈夫主动承认出轨,并要搬出和情人生活。折腾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去世了。好像被填满的生活,一下子空了许多。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情绪的失控,生活交给她的只是无奈。无奈地接受人和事的变动,命运的变迁。就这样,安安静静地送走了母亲,坐车的路上,看到前夫和情人在路上,她噗呲一笑,alors ça。这一幕真的是,于佩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谁能想到,她用这样一个反应去演绎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前一刻,仍然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后一刻又看到前夫与情人,生活猛然地抽了你一巴掌,你却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呀。

她不是没有迷茫过,跟以前的学生走在草地上,也会抱怨社会对过了40岁的女人的不公。25年的婚姻,抵不过一个花容月貌。和学生之间闪烁的情愫,若有若无,这也恰好是许多典型的法式情愫,鲜少有人愿意捅破点什么。感情就这样放着,陪同时间,一同流逝。

电影结束在一年以后,Natalie做了外婆,母亲留下的老黑猫也由学生代为收养。
生活放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可它又何曾断过呢?

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是索邦大学的哲学教授,也解释了一位年轻导演能把一个哲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对话写的细致入微,并且情节和对话里的笑点,刚刚好又不显得过多的原因。恐怕戏中些许对白正好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吧。

而本片承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风格,任何电影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白开水电影。不过,取材于生活,聚焦于生活,又何尝不应该如电影里这般? 平平淡淡,再大风浪,也不过是杯中的一勺水。是惊涛骇浪或是点点水波?大抵皆由个人心境所使然。

如何,不是生活?命运,又何尝需要对抗?

 6 ) 我只想记录下她在母亲葬礼读的那段话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如果造物主的标志随处可见,我便能于信仰中寻得平静。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艾的状态。我曾千百次地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将毫不含糊地将他标志出来。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都不足挂齿。”

 短评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与侯麦那些哲学电影的本质区别是,对哲学元素的征用仅仅停留在报菜名层面,影片本身不具备任何思辨色彩。内核是纯正的小清新风,流畅,舒缓,轻盈。3.5

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放弃行动,是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放弃革命,是一个年长者的选择。放弃将就,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9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将哲学视为生命信条的女人永远不孤单。

14分钟前
  • RYZ
  • 力荐

很久没看法国人的电影了,他们还是那么喜欢哲学(摊手)

16分钟前
  • 较差

一个经历五月风暴的激进女青年,也终将像水滴一样融入市井生活;衰老的是容颜,弥坚的是智慧;普通夫妻离婚分财产,文艺夫妻离婚分书;不同的时空,与68范儿的男孩狭路相逢,岁月是最无情的导演;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也不会变糟,因为它本来就很糟;当之无愧的五星。

1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特别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么?连艳遇都不需要。

19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23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就我所知道的哲学系女教师,做了母亲的,没做母亲的,当了祖母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因为读过了阿多诺和列维纳斯,通晓霍克海默和叔本华,就会有别于旁人。好些道理与意义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懂得。

28分钟前
  • 还行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3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3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女人過40就沒戲了----皈依這種俗見的哲學女教師,生命與學問當然斷成兩截。但能怪她麼?即便是片裡的山中公社,也是群雄聚義高談,女人上菜刷碗;社會不友善,學者常偽善。原生家庭的失愛失學,也暗中左右了她勤學戀家的務實人生。一部完全的電影,精緻典故和雨蓓一樣迷人。將來事不好說,但她扛得住。

37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2019-9-8重看;掉书袋于无形,各方大咖随意闪现在细枝末节,生活的琐细真实消解哲学形而上的沉重,「生活在别处」的远方诗意虽无法解决现实的具象问题,却拥有日常的温度和肌理,沿袭侯麦式文艺(山庄那段尤为同感);几段哭戏甚好,从深陷乱麻到抽离物外(从捧花到抱猫到抱娃的过渡),人生的底色虽不外是荒凉,葆有自我,未来总是更好。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她出演的电影,我是每一部都要看的。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人,这种美不是少女如鲜花一样的美,是开过了花结出了果,果实落在地上,又长出一棵小树的那种美。

45分钟前
  • 推荐

“孩子们成家了, 丈夫离开了, 母亲去世了. 我自由了, 我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47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最后哄宝宝的时候唱的歌,不是他们的舒伯特,不是他的Woody Guthrie,是她从回忆里抓出的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不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唱给生活本身。

5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一头黑猫从屋顶走过,它朝左看看,它朝右看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活自顾自走过去了。”

6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以一连串生活片段慢条斯理地讲述五旬哲学教师在因婚姻破裂、事业受阻和亲人离世等生活变故而被迫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在自己身上而非依赖男性寻求满足并同时和年龄斗争的过程。影片避免强烈戏剧性和情感宣泄,伴随着政治哲学讨论的丰富对白幽默而睿智,场景转换时常以突然剪辑强调每一片段的重要性。

1小时前
  • 小易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