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1998

战争片美国1998

主演: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吉姆·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乔治·克鲁尼,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约翰·C·赖利,约翰·特拉沃尔塔,托马斯·简,杰瑞德·莱托,约翰·萨维奇,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3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4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5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6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7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8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19细细的红线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6:33

详细剧情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南太平洋上,日美双方展开激烈角逐,人性的底线在炮火声中被彻底摧毁。隶属美军的“查理步兵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受命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夺回日军占领的210阵地。日军占尽地利优势,防守固若金汤。然军令 如山,即使刀山火海查理步兵连的将士们也要奋勇向前。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投入这个残酷的血肉战场……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199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荣誉提及;1999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奖;2000年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0年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感悟

《细细的红线》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战争电影。 该片讲述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细细的红线》是反常规、反惯例、反类型的,它在结构、情节、氛围、空间造型诸方面都没有一般类型片所具有的“经典编码”。作为一部反好莱坞类型片的作者电影,它有别于任何战争片,导演在叙事上的独创性颠覆了好莱坞模式,以一种貌似松散、混乱的叙事来完成导演特伦斯·马利克对人物心理现实的描绘以及作者本身带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不仅重现出二战中遏制日军攻势的关键战役,还探索了在极端条件下军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战争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

 2 ) 《细细的红线》:我们徘徊在两端

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用这句美国谚语来形容战争,再恰当不过。
战与不战,正义与邪恶,只在一线间徘徊。

---------------------------------------------------------------------

喜欢战争片的人,不会是纯粹的嗜血与好战。在血肉横飞的场面背后,总有深刻的悲悯和拷问。战争浓缩了人生的悲剧调性,现实中个体的残酷和戕害,怎抵得过战争中的群魔乱舞与集体毁灭。

1942年,二战中的南太平洋战场,日美缠斗正酣。瓜达康纳尔岛之战是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瓜岛隶属所罗门群岛,是澳洲的东北门户,对于战争双方掌控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至关重要。影片所讲述的这场攻坚战,正是瓜岛之战中的关键一役。

而到了战场上,既没有“巴顿将军”的挥斥方遒,也没有“虎虎虎”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纯粹的逼仄和疯狂。为了抢占日军的岛上机场,查理斯火炮连(C连)必须端下占据山顶的残余日军,由于其地势背海临崖无法包抄,C连只能正面强攻。而山腰的碉堡则成为双方角力的开始。

正面强攻意味着大量无谓的死亡。上校塔尔不甘心年轻上司的颐指气使,一心想要建立军功,强力要求C连连长史塔洛不惜代价向日军进攻。史塔洛性格温软,面对无辜受死的战友,史塔洛束手无策,抗命不发。塔尔亲临阵地,组织强攻队,迂回深入,攻下碉堡。两种性格在战争中的交锋,温情与暴戾,孰是熟非?

维特与威尔士是又一种意味上的性格之争。影片甫一开始,便是对逃兵维特的大段白描。他性格刚毅果敢,坚信活着就有美好的一面。回到战场的他身先士卒,影片结束前,维特在扫清残敌的行动中,为了保护战友逃走从容赴死,他留恋美好的生,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

副连长威尔士与维特惺惺相惜,但世界观迥然不同。接受战争宿命的威尔士,在面对死亡时认清了人的渺小。他无畏,为了垂死的战友可以冒死送去吗啡;他无争,任凭命运在战争中流转,却能够埋葬维特,全身而退。威尔士的心早已在战场中死去,却用近乎残酷的冷静逃离了战争。

战争,就是这样让不同的灵魂殊途同归。它泯灭所有个性的伸张和差异,只换来同一的麻木和沦丧。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战友说给威尔士的,他说在战争中,能力和态度并不重要,就算你骁勇善战,只要运气不在你这边,一切就都结束了。战争的残酷莫不从此肇始。

---------------------------------------------------------------------

战争片就是反战片。某些意识形态挂帅的所谓战争片不算,那其实更应该算作宣传片,比如我们的某些大片。但好的战争片,反战的角度却各有不同。它们总是在找到独特而深刻的契点后才回归同一的反战诉求。

《现代启示录》强调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库尔兹上校从军官变成匪首,他外在的暴戾和内心的孱弱是对战争扭曲人性的有力控诉;《野战排》则试图表达打败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巴恩斯与伊利亚斯之间不能调和的对立,才是美军战败的罪魁;

《陆军野战医院》用戏谑的态度揭露了战争的非正义和伪善,鹰眼皮耶斯的痞气里有对战争深刻的控诉;而到了《全金属外壳》,战争则变得毫无人性,人不过是杀人机器,傻瓜比尔射杀上校是对此的绝佳反讽。

那么这部《细细的红线》呢?似乎,它满含深情的音乐与更多南太平洋旖旎的风光不过是表达对深陷战争中的人的巨大同情。这是影片不容忽视的一面。即便是在表现日军战俘时,影片也极力克制,不去丑化(讨好本土观众)和美化(讨好日本市场,想想《珍珠港》中日军的“风采”),而是采用了平等的人性视角,敌对的两方,同样的年轻人,他们同样的痛苦,以及同样的仇恨。

透过这层同情,我们可以辨析出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不同的人,不同的信念、性格、态度,在面对战争时,坚守的无力和沦丧的必然。这是对于人性的普遍性的摧残,它跨过个体伤害全体——影片中几对主要角色的对比性设置和趋同的结局,就揭示了战争摧毁一切的本质——谁也不会幸免。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拯救大兵瑞恩》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但众口一词的好本身就值得怀疑。斯皮尔博格是无可救药的煽情导演,他捕获所有人情感的秘密就是简化思想,明确主题,以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到了这部为他带来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影片中,充斥在每一格胶片中的爱国情怀、正义精神,还有寻找大兵的动人主题,就像它开篇的那面占满画面的美国国旗,虽然让人振奋,也不免让人叹息。

这么说《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因当然是,在1999年,屡出昏招的奥斯卡彻底遗忘了同样占据多项提名的《细细的红线》。虽然它有着一定的不足,略显拖沓的剧情和泛滥的旁白就为它减分不少,但相较于同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它的主题更深刻,反思更深入,情感更真切却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在当年的柏林,一只尊贵的金熊证明了它真正的价值。

只导过三部戏的大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用他二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热诚,召集了西恩·潘、詹姆斯·卡维泽、本·查普林、约翰·库萨克、艾德林恩·布洛迪、约翰·特拉沃尔塔、乔治·克鲁尼、伍迪·哈里森等一大批当时和日后的大明星,似乎能在优秀的战争片中扎一角是很多好莱坞男星的梦想与光荣(想想《野战排》中的盛况),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完美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

战争是浓缩的人生,它激进的残酷比漫长的生活更能让我们警醒。
所以我们热爱战争片。虽然生活同样残酷。好在,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细细的红线。

 3 ) 对“细细的红线”的一点解读

关于这部电影,除了叫《《细细的红线》》,还有别的译名,如《红色警戒线》及《红色警戒》等,但觉得还是叫《细细的红线》最好。

    第一,此是历史之红线。片子是以二战大平洋战区美军与日军争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为背景,犹如红蓝线在作战地图上标示的双方军事动态,可以从中感受一下昔日战事的风起云涌以及血与火。美军是进攻的一方,这应该是用带箭头的红线来表示。

    第二,此是命运之红线。士兵威特醉心于太平洋热带岛屿的世外桃源的生活,醉心于那里的阳光、椰林、海滩,竟然开起了小差,从军队中逃离并和那里的土著居民一起生活,但是威特所在的C连副连长威尔士找到了他,并将他带回连队,他不得己和战友一起步入杀戮战场,最后他在丛林中牺牲了。其实他的战友,甚至是日军的士兵莫不过是如此,谁也无法逃离这根线,每个人只不过是命运的棋子而己。In this world ,a man himself is nothing(在这个世上,一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在威尔士将威特带回拘禁时,他对威特是这样说的。

    第三,此是生死之红线。可用汉字中的四字词语形容,“命悬一线”!战场上,枪林弹雨中,生命就是如此的不堪。引用片中二等兵艾许对威尔士的一番话——No matter how much training you got?how careful you are,it`s a matter of luck weather or not you get killed.Makes no different who you are,or how tough a guy you might be.if you `re in the wrong spot at the wrong time,you `re gonna get it. (无论你受过多少训练,无论你有多小心只要是运气不好你就会丧命。不论你是谁,或是多么骁勇善战,只要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你也一样完蛋)。在进攻中,连长史塔奥在付出不小的伤亡后终于攻下了日军的据点,死者长久矣,生者还要继续战斗,也许在下一场的战斗中,昨天的幸存者又会成为新的牺牲者。影片中那个死去的日军士兵于被炸松的浮土中露出一张脸的镜头令人感觉震撼,这一层浮土,就是一条红线,隔绝着生与死!

    第四,此是情感的红线。每一个士兵,都不是单纯的战斗机器,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去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威特心里可不喜欢战争,他最初选择了逃避。但威尔士也真就期望战斗吗?也不是,从他与威特的谈话中可以知道他对威特的逃兵行径是抱一定的认可的,否则他早就把他送交军事法庭了。在他们之中,有谁真正喜欢战争的呢?除了这场战役的指挥官,那个说他等了这场战争15年了的乔丹·陶上校之外。乔丹·陶上校不用亲自上阵啊,他们普通的士兵在走上战场的开始,每一个人或是恐慌、焦虑、紧张,但他们最后都勇敢地投入了与敌人的博杀之中。在战斗开始之时,他们会想起他们最亲密的人,是的,说不定就在下一秒,一颗子弹就会终结了他们的生命以及断了与之相关的一切。比如列兵贝尔,他回忆和恋人在一起共渡的美好时光。在战斗胜利结束之后,威特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杀戮的憎恶,对人类不断纷争的迷惑。更多的士兵选择了以狂欢来释放自己,是的,谁也不敢保证明天会如何。总之,这“细细的红线”其实也是每一个战争中的个体的心路历程的反映。

    第五,此是人性之红线。列兵贝尔,在部队休整期间他又想起了心爱的恋人,担心着他和她的关系是否能继续存在下去——You get something twisted out of your insides by all this blood,filth,and noise.I wanna stay changeless for you,I wanna come back to you the man I was before.How do we get to those other shores?To those blue hills?(战场上的丑陋、血腥和暴力会使人丧失良知,我很想保持纯真,以原来的我回到你身边,我们该如何获得宁静,回到这青山绿水间)。你死我活的厮杀极易使人践越人性的红线,比如说,他们在攻下高地上一个日军火力点后将两名已经投降的日军士兵活活殴打至死,一再在其他日军俘虏面前说要威胁要杀了他们。而威特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那个土著部落时,那个曾与他一起于大海中嬉戏游泳的孩子疏远了他.....

    《细细的红线》被称为最具诗意的战争影片,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空镜头和长镜头,现实画面与回忆画面相互穿插,配乐与人物的心灵表白丝丝入扣,影片也不只是体现战争场面,更刻画着岛屿的明媚风光,这也许是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想要告诉人们的——若果不是战争,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天堂啊,若果不是战争,每一个人都该拥有这美好的一切啊。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也许不是战争片中最有观赏性的,这部散文式的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的灵魂才是我们需要探寻、理解的东西。

    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杂志的小段:一名士兵在激战过后走战壕,看到了天边的落日、晚霞,还有飘着的几片浮云,士兵沉默不语,只是若有所思地望着这些影像,但此刻一发炮弹打来,士兵随即在爆炸中陨命,此士兵的死不像战士,但却像个诗人。威特也是的,面对众多围堵上来的日军,毅然向敌人举起了枪,他当即被敌军射出的子弹击中,倒在了那片丛林的空地间,他死了,但他不像个战士,像个诗人。

 4 ) 幽谷睡者

读到兰波一首诗,可堪成为本片意象的注脚。于是附上:

幽谷睡者 /兰波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芥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泪的绿色大床上,面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菖兰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5 ) 如果亲历战争,我会变成什么?

国产战争片的传统主题,不外以下几个:揭露敌人的丑恶嘴脸(《南京大屠杀》),展示老百姓包括妇女、孩子的斗争智慧(《地道战》),塑造具有牺牲精神的个人英雄(《董存瑞》),证明我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军的不可战胜(《大决战》系列)。这些主题下几乎没有空间表现战争的残酷,即使有,所表现的残酷,与其说是战争性质的,不如说是战斗性质的。因为那些残酷场面,往往是想提醒人们注意敌人的凶残,从而使人们明白反抗的必要。而不是揭示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人与人之间的自相残杀。

相反,国外的战争片总会触及到这一点,《细细的红线》也不例外。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样一个画面:尘土中隐约透着一个日本士兵的脸,导演借此向美国大兵责问:

“你们代表正义和善良么?你们是否有信心受到大家爱护?我跟你们一样。你们以为自己比较有良知……或是善良吗?”

凶残之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如你我一样,有着父母儿女,畏惧痛苦与死亡。而战争,无论背后有多么崇高的理由,诸如反抗侵略、民族独立等等,最直接的总是同样有着父母儿女,畏惧痛苦与死亡的人们之间的厮杀。最直接的总是为了一寸外的土地、一个山头,付出几十上百的生命。难道一个人的生命有时竟然只等于一寸土地、一个山头的几十上百分之一?这样的残酷,是理由的崇高所能担负的么。或许你可以找一个更切近的理由,为了守护家中的妻子而战,为了有一天能再与妻子重聚而战。然而如下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发生:家中的妻子因为你的远赴战场而难耐寂寞,离情别恋。或许你可以找一个更自私的理由,为了得到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而战,为了爬上权力的高峰而战,像片中的老上校说的,我为这场战争等了十五年。对于躲在后方发号施令的将官来说,战争或许真的只是摘取荣誉与权力的契机。而千千万万的手下只是摘取荣誉与权力的工具。

生命工具化可以说是战争的本质。因此,我实在想不明白,到了今天,中国还在拍《小兵张嘎》,还有什么少年先锋队。难道没意识到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北伐、革命、抗日、解放战争中的各种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其实质就是童子军么?难道换个革命的马甲就不是了?当时可以说是代表人民大众的我党的力量过于薄弱,而压迫人民大众的各种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下的不得以之举。但是现如今,还在炫耀这段历史,不觉得羞耻么?

战争如此罪恶,世上为什么会有战争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不是问世上为什么会有战争,而是问人类为什么会意识到战争是罪恶的?其实扩大点说,战争无处不在。绚丽多姿的自然界,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为各自生命与种族的延续而进行的战争。而人类社会,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为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其激烈程度更是自然界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奇怪的,不是有战争,而是人类竟然会有善恶意识,从而认识到战争是罪恶的。奇怪的,不是世界依着弱肉强食的原则存在,而是面对肉弱强食的世界,人类竟然会有爱,从而向往没有战争的世界。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比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经历战争之后,依旧坚信生命自身的可贵,而不把生命当作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但是,面对战争中无处不在的生命被工具化的现实,一个人有多大的信念持守自己的良知呢?也许相信上帝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吧?

“战争的丑陋和血腥暴力,会让人丧失良知。我很想保持纯真。我想以原来的我回到你身边。我们该如何获得宁静?回到青山绿水间。真爱,到底来自何方?谁燃起我们心中的爱苗。战争无法熄灭它,或是征服它。”

 6 ) 混淆是非黑白的装逼电影

拖沓冗长到一部电影应该有的故事性完全丧失。
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完全是为了反战而无原则反战,刻意的混淆是非黑白善恶,说重一些,完全是利用了战场中的残酷为借口来达到彻底否定反法西斯战役的正义性。二战之所以会发生正式因为轴心国贪得无厌的侵略,而反侵略的一方却因为绥靖派的阻扰而眼看就要被各个击破,全世界人类都到了濒临被德意日轴心国彻底奴役的地步。直到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绥靖派才土崩瓦解。
战场是残酷血腥的,但是战争并不都是丑恶的,反抗奴役与侵略的战争是真正正义的。影片用刻意用战场的血腥与残酷来否定所有性质的战争,达到了混淆善恶,黑白不分的境地。简直类似于赤裸裸的恫吓:“战争是残酷的,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战争”(被侵略被奴役也不要反抗,因为反抗就会发生战争,而战争是不对的)。
蒙古铁蹄当年蹂躏欧亚,屠戮了过亿的平民,当蒙古奴隶主的大军席卷而来时,杀掉所有高过车轮的男人,掠夺妇女,那么引入影片中的思想就是不应该发生战争,反抗就会有战争,而战争是丑恶的,所以只能剩下引颈受戮一种选择了。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侵略者的帮凶了。
这影片的思想狭义而装逼,并且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想一想这种无原则的反战说教会对什么样的群体产生催眠作用就知道了,首先肯定对热衷于奴役他人的野心家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唯一能产生的效果就是催眠出更多的自扫门前雪的绥靖派。如果二战时,各国都象前期一样绥靖,不团结起来共同反法西斯,而是自扫门前雪,当轴心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侵略时,尚未卷入的国家都事不关己隔岸观火,可想而知必然会被轴心国各个击破。
所以说反战本人并不反对,但是不能如影片中宣扬的这种无脑反战,残酷,血腥,恐惧,迷茫,痛苦,这些在战场上都会有,但是战争中也有荣耀,反抗,正义,英勇,牺牲。为家人而战,为同胞而战,为他人的自由而战,为自己的自由而战。都是正义之战。

 短评

依然觉得马力克不适合做导演,他的思考和电影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错位的。

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攻占山头的戏拍得真好,芒草茂盛,风去云来。哪是在跟敌人打仗,根本是在跟灵魂的恐惧。其他地方,可能多数人会觉得神叨,甚至于觉得怎么可以把战争片拍得如此娘炮。反正,还是有违主流观众体验吧。电影根本没有呈现瓜岛战役的全貌,而是游弋于几个士兵的主观体验。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种反思能在全人类中实现吗

13分钟前
  • 江河海
  • 力荐

巨型遗憾之作。或许可被新的组织方式挽救。相比一战和越战,在二战里由“正义方”出发探索非正义性的方向几乎确立了更能通达战争电影终极命题的天然条件。奈何彼时不自信的马力克和汉斯季默的配乐都游离在另一个次元,强悍的调度和片刻的剪辑灵光沦为散落的佳句,最终不仅无力从《光荣之路》和《现代启示录》接过那一棒,连和同年同场的《拯救大兵瑞恩》之间应有的清晰区隔都未能形成。《细细的红线》理想的模样即是一场驳杂的梦本身,马力克却让呓语被和他们同在人间(梦中)的我们听闻。这些呓语杀死了驳杂,以意旨杀死了意旨。

16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大学,录像?2009/2/3午夜在CCTV-6又看了一遍,4星降为3星,用旁白来反思战争太生硬了,难道情节和画面不能自己说话吗?

21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泰伦斯马力克二十年磨一剑的诗意战争片,获金熊奖。群星荟萃,叙事意识流,配乐饱含深情。大量孤岛丛林的动植物空镜头、树缝中透出的丁达尔光与闪回抒情镜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渺小与无助。上帝缺席;所有人都只能臣服于运气;士兵如狗,草,尘土般卑微无力。缺点是独白泛滥,节奏过慢。(8.3/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看见那青山翠谷蓝天白云下的血腥杀戮,看见染血的叶片上他轻轻划过的痕迹;独白与意识贯穿残酷,成为本片最大亮点;他见识过另一个世界,他相信眼前世界仅是想象;回忆中拥抱的温暖,战场上仓皇热泪的读信;马力克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探索、对人性的追问。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莱坞男星集体参军,找熟脸是乐趣之一。天堂之日之后二十年,Terrence Malick的镜头更漂亮了。各种主观镜头,空镜头,闪回,视角剪接很是够看。但这整个故事完全是被旁白串起来的,想承载的命题太严肃(姑且不论导演立场的偏向)而所用的方式又太说教以致……装逼味儿重得人受不住。

3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对战争片一向敬而远之,忍受不了那份残酷。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极为突出。细细的红线几乎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逼真的一部,因为逼真,所以震撼。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从来没有一部二战电影像本片一样隽永(meaningful),意识流的视角与人称模糊的旁白一点都不会显得矫情、造作。诗意与失语并存,战争与人性共生,这是本片为二战影史留下的最好注脚。另外不得不感叹CC选片实在“毒辣”。

39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这部影片让同一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变得不值一提。非常真实、残酷的战争场面,非常,尤其对战斗开始前宁静等待的场景描述,空前的真实,对于战斗结束后的杀戮、大牌云集的每个角色的内心刻画,都很到位,配上Hans Zimmer的音乐,还有贯穿全片操着南部口音的独白,深,很深。

41分钟前
  • RD
  • 力荐

D+/ 什么都想塞又什么都放不开的肿胀感。大量做作的台词与其说是哲学思辨不如说是空泛无根的抒情,在汹涌澎湃的战争场面面前轻如尘埃。再泛滥的诗兴也不如李沧东在积蓄了足够深彻的残酷之后几句阿格尼斯之歌来得举重若轻。真希望哪天马利克老师可以放弃配乐诗朗诵让观众专注欣赏影像表达……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大概是看过最抒情的战争片,巨星(男)云集多到不得不剪掉几个,虽然主要给人感觉是诗歌配合漂亮姑娘的闪回画面,但真正的战争场面不少且并不赖嘛,需要刻画的几个角色也给人印象很深(反倒不是主角)。疑问:汉斯寂寞这个配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面的蝙蝠侠用了这里用过的?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早年资料馆还是哪儿看的版本连日语都翻译了,此时再看没翻译的,突然理解了男主被日本人围困时的眼神。毕竟哪个战争不残酷呢?诗意的背后恰是,以语言作为表征的,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体谅。是谓权欲造成的误解,是谓…战争的根源。至于马利克独此一家的对二战的诗意表达,和其它重视听和战争场面的片子有何不同,我想引用茨威格来说明——对其他片子而言,“战争是奇遇,创作者离得遥远,从而赋予战争一种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他们看到的战争始终是在教科书和美术馆的绘画中看到的战争:骑兵们穿着显眼的戎装,进行着眼花缭乱的厮杀;致命一枪总是击中心脏;壮烈牺牲的场面,而全军则在嘹亮的凯歌声中胜利前进。”而马利克则不,这片便成了把生命的温柔乡、谣曲、情义、爱、信念、理想和战争的懦弱、恐惧、狭隘、无知、凶残交汇而成的诗剧。

51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丑陋与美丽的情感竟然出自同一个人,同一张面孔?

53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Malick是主攻国家地理的吧?意识流战争大片-。-这南部口音叨叨得还真难听懂。就算你们全都内心独白还是很平庸啊......场面倒是不错的了。我知道布洛迪是来打酱油的,可西恩潘一个盖过所有人的名字是干嘛使的?还有我不明白,消灭了本片最神人物Carvizel的一群鬼子咋就瞬间失踪了

57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在二战那么多可供选择的题材中,马利克却独独亲睐受众度较低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只因为那里的俊美风光与他一贯的所见所想所表达相辅相成;他抛却了一贯的战争片拍法而注入其独特的世界观,表达个体与寰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种空旷的美感;当然,这种手法对于影片本身节奏感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5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战争的荒谬暴露了人类的无知。如同今天,人们为了物质利益相互争夺,攀爬在物欲的高峰,遗失了本真的快乐。爱情,亲情,友情……人性在这条细细的红线的考验下不堪一击丑恶无比。ps不能仅仅因为寂寞就这样离去,你不知道那边的对方是如此思念你吗?我不相信没有美好的人性不想去相信这些都是丑恶的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完全符合柏林电影节的口味,闷,神作。请问这种逆天豪华的cast是怎么做到的啊!?Sean Penn, Adrien Brody, George Clooney, John Cusack, John Travolta, Jared Leto……听说皮特、德普、德尼罗的戏份还被剪了。

1小时前
  • 弥呀
  • 推荐

最诗意的战争电影...

1小时前
  • 大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