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与雨声

剧情片日本2017

主演:森田想,田中怜子,田中伟登,青木柚,红甘,户冢丈太郎,若杉实森,门井一将

导演:松居大悟

 剧照

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2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3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4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5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6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3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4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5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6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7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8冰淇淋与雨声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14 12:48

详细剧情

  以“电影与舞台剧”的青春群像物语~松居大悟穿梭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华丽映像。之前与松居大悟合作过的音乐组合MOROHA将担任本片音乐制作,而时尚设计师KEISUKEYOSHIDA也将做为“衣装设计”首度参加电影制作。  本片入围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映画・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春公映。

 长篇影评

 1 ) 北影节的意外收获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惊喜,74分钟的一镜到底,突破了时间的界限,没有仅仅局限在表现短短74分钟内发生的事。通过画幅的转变来表现现实与戏,迷糊了两者的界限。几个年轻人很丧却很热血的故事非常日本电影,看到最后一幕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唯一不喜欢的是里面唱歌的桥段,虽然rap的台词不错,但总觉得太过于吵闹和聒噪。

影片结束后有导演和制片人的见面会,导演讲述这其实是一个真实故事,因为去年和这群演员一起准备的一个舞台剧演出被取消,因此想要把这个故事拍下来。本来还想要再多听导演讲一些东西,无奈实在不喜欢主持人问问题的水平所以提前撤了。总之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这是一部值得赞赏和鼓励的电影。

 2 ) 让时间把梦想和热情带走,你甘心吗?——见证一场‘演员的诞生’

8.5

‘制作费是笔和A4纸, 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而实现, 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为现实。 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 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熠熠生辉。’ 一镜到底让我们在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穿梭,花瓶裂开的缝隙照进阳光。 让时间把梦想和热情带走,你甘心吗?导演用画幅的变换取代了转场,从16:9到2.35:1,画幅的轮替像一次呼吸,存在却容易被忽略。 ‘以前开班会选班委的时候, 毛遂自荐的我输给了朋友举荐的人气选手, 我到现在还记得向我投来的无数的嘲笑眼光, 如果当年用那种眼神看过我的同班同学中, 现在有人在看这部电影的话, 请你务必保持那种眼神。’ 嘶吼,挣扎,转身空无一人。 这是一首写给想要站上舞台的人的情诗, 吞咽下喉咙中的泪水,感动于创作者的执念。

 3 ) 学院片非文艺片·自由意志

据朋友指出有两处翻译错误 里面的“植物个性”“有个性的小宇宙”的“个性” 应该翻译为“自由意志”。整个片子很尼采 贯穿的主题就是自由意志和本能原始的情绪。

非常喜欢里面的元素 舞台剧和日本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狂言”不过以现代化手法呈现。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渴求原始情绪的化身。

电影镜头故事虚实的切换非常自然、很写实(虽然有几处演技我觉得有点崩)所以与其说文艺片感觉更像个学院片。看的是技巧 完全不是剧情。

电影名字《冰淇淋与雨声》感觉好像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甚至听起来有点文艺过头的cheesy 但是观影后会发现是电影虚实界限的高潮的浓缩。所以回过头再看这个电影名字 其本身就很有力量。

电影highlight的反理性主义最有张力的部分在他们闯入剧场然后“老板”说的“你们不经过同意就闯进来这也是错误的。”这句话体现。

总而言之 非常敬佩这个导演的才华。

四星观感

两星推荐。

 4 ) 74分钟一镜到底,真牛逼还是假装逼?

说起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除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外,很多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经典之作应该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短短100分钟内,穿越俄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实打实地仅仅是用一个镜头调度出来的,相当厉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

但纵观百年光影,像《俄罗斯方舟》这么出名的“一镜到底”其实并不多,毕竟很少有导演能够一次就拍成功,而假如要反复NG重拍,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无可估量。

也正因此,某些不像索科洛夫那么“较真”的导演,也会尝试用组接的方式“伪造”所谓的一镜到底。比如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鸟人》,看似一镜到底,其实中间有16个剪辑点;再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其实是十个镜头组成的;还有贝拉·塔尔的《麦克白》,是由两个镜头构成。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夺魂索》

当然,近些年也不乏敢于挑战“一镜到底”的勇士,会偶尔站出来。比如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席佩尔,就曾在2015年拍了部一镜到底长达138分钟的《维多利亚》,拍了三次才成功。比如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大空港2013》,则以100分钟的一镜到底牵引出整个机场的人生百态。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维多利亚》

三谷幸喜《大空港2013》

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提到毕赣导演《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或者《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小时的长镜头。但因为这两部都并非一镜到底,在此就不展开了。

而今天我们要深聊的这部电影,来自非常年轻的日本新生代导演松居大悟。这部新近出炉的日影《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最初吸引我的便是“74分钟一镜到底”这个技术性噱头。

有颜又有才的松居大悟导演

放进影史序列看,74分钟一镜到底可能并不算什么;影片真正闪光之处,还在于那些排演时刻迸发的灵魂火花,虽为日式中二热血,也难免让我想念约翰·卡萨维茨的临场魔力。而影片中某句歌词也令我一直记忆犹新:“看不到我的未来,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未来平庸到让人反胃。”

作者| 松原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前阵子,北京温度骤降还下了雨。在这样的天气里跑去电影资料馆看《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倒也很衬这个题目。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满怀期待进了场。

之前,看本片导演松居大悟编剧并执导的《Byplayers》颇感惊艳,也有所耳闻导演前作《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因为较为大胆创新的手法、而收到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

《安昙春子下落不明》

而今年这部《冰与雨声》则是以74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打破虚实界限的华丽青春群像主题深深吸引住了我。

悄悄观察影厅其他观众,我猜或许大家也都是如此吧?资料馆的大厅都没有坐得很满,而观众大多数也很年轻,大家几乎表现得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般。

松居大悟的才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自己在映后的对谈中所言,《冰与雨声》并不太能够被定义为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而是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因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电影与戏剧,甚至观众与银幕的诸多边界;然而,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自己的迷人之处,也即成为导演本人想要探求的某种真实。

影片《冰与雨声》展现了热爱戏剧的少年少女为了一次演出努力练习、却在最后被告知演出取消,因而奋起反抗的故事。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里,戏剧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都能进入故事,随时都能进入表演状态。

导演通过画幅的改变,暗示我们什么是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发生的事,什么是在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而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就在戏剧和现实中肆意穿梭,串联起既是现实又是戏剧的双重剧情,推动两个不同故事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的主人公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画面,既是展现内心独白,又像是和观众对话。

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当自由却不至于令人费解,仿佛是一次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相当轻快。事实上对我来说,在观影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三重时空的同时存在。

所谓三重时空,一重是我本人所处的现实,一重是电影中主人公们所处的时空,一重是电影中的戏剧时空;三重时空交相呼应,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在画幅伸展缩放之间,电影中的少年少女直视镜头喃喃自语之时,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就被淡化了。

由此更进一步,甚至观众和银幕的边界也是被淡化的。假如当天在电影资料馆坐得足够靠前,那么在电影的最后那个场景中——镜头对准站在舞台上的少年少女们,前景是空无一人的座位,简直会产生此刻就坐在空旷的下北泽小剧场中的错觉,正看着舞台上的这群年轻人——多么微妙的感受!

电影作品中不缺少一镜到底的经典先例,而在这74分钟之中,导演却很好地利用长镜头发挥了电影的特质,在镜头的停滞和字幕的提示之间完成时空转换。长镜头跟随演员,在演出开始前的狭小公寓中来回游走,或旋转,或停留,以此展现演出开始前不同时段主人公们不同的行为与相异的心境。

或者说可以这么理解,在演出最终开始之前,主人公们的日常就是不停地重复排练戏剧的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节点导演截取的只是一种“横截面”,但这种“横截面”却能因其相似性而互相连接,然后再用这个长镜头的“容器”将其装载。不得不说,还是挺有想法的。

而《冰与雨声》中的戏剧特质,除了主人公们突然地进入表演状态之外,也展现于担当配乐的MOROHA中。这个只有两个人的音乐组合,包括了负责说唱部分的Afro和负责吉他的UK,在《冰与雨声》中担任了类似于戏剧中“歌队”的角色。

自戏剧诞生以来,歌队就在其中担任着叙事和抒情的双重功能,比如提示情节、暗示命运。《冰与雨声》中的MOROHA也是如此,用他们一贯以来那种宣泄似的歌声告白主人公们内心理想受挫的愤懑和不知去向何方的迷茫。

从片头开始,导演让MOROHA时不时于电影中出现甚至可以与主人公互动,运用他们的歌声在影片情绪浓烈之处加以渲染,Afro的诉说也与主人公们抗争的心境相得益彰。

电影中加入诸多具有戏剧特质的重要元素,同时又不舍弃电影调度本身在时空转接上的优势,因此在整部《冰与雨声》之中,电影和戏剧的边界也是不甚分明的。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冰与雨声》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种“中间状态”——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也模糊了电影与戏剧。

然而,电影的感情却是再分明不过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少年心气。因为戏剧是唯一的寄托,所以失去了戏剧就不知道再有什么可以热爱的了,所以不甘心呀,不甘心向往的远方就这么被剥夺了,所以冒着被赶出去、被斥责甚至承担可怕后果的危险,也要溜进剧场,所以就算台下观众席空无一人也要开始表演,因为失去这个就一无所有了。

松居大悟导演在映后说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孩子是真的因为原定的戏剧表演取消了,才会有这部电影作为替代——而松居大悟本人也在电影中“真实地”扮演了戏剧导演的角色。

而在真正的现实中,这些演员也正是怀着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才会聚到一起——差不多都是高中生的样子,没有事务所甚至没有正式表演的经历,其中一位还是从大阪来到东京下北泽,甚至做好了要是不成功就坐夜班巴士回去的打算。

也难怪这部电影中的感情会如此真实——这也是虚实之间的又一次互相映衬啊。电影的背景所在地下北泽,是东京新兴的流行文化区域,也以诸多剧场著称。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是许多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忍不住会想在《冰与雨声》背后的下北泽,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年轻人,怀着相同的少年心气,在此奋力一搏呢?从电影中的青春群像到电影背后,最终又回到电影中,这正是《冰与雨声》构造的“中间状态”的迷人之处。

不过直到映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意会错了《冰与雨声》的含义。用松居大悟导演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事实上应该被翻译为“冰淇淋”,是把他带回到现实中的事物。将这两种物件并置,正如电影和电影之外的同构,作为题目真是太好了。能在影院体会到这种模糊诸多边界的“中间状态”,也真是太好了。

本文原标题:被模糊的边界与真实的少年心气——《冰与雨声》及其展现的“中间状态”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5 ) 冰激凌与雨声,电影

请耐心等待片刻,我想将我作为一名观众的时间延长片刻,这么说只是因为,当我身处于电影的时间中时,才能抓住在影像中稍纵即逝的愤慨,不安,一丝丝的名为“革命”的情愫。但这些又不单单是电影给予我的,它们更像是在电影中被保存着的,从别的什么地方,从一场完全无关的夏天,从某个雨后的周末,在我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从我房间的窗户,没有紧闭上的房门,从我放在床头的书,页与页间的缝隙中,溜了进去。于是我看到的,也不只是电影,但也不只是那些无关紧要的日子,那些无关紧要的日子里缓缓流淌的思绪。比起看,这种行为接近了睡眠,在似睡非睡的时间里想象着有一首可以将一切都解释的通了的歌,歌词也无外乎是关于冰激凌与雨声,或其他在现实里尚未连接起来的事物。

我解释清楚了吗?没有,这是一段遍布着自相矛盾,断裂的叙述,它具有着没有必要的中二,也并不显得真诚,也亦而没有结论。只是关于松居大悟的这部电影,我还能去看到些什么呢?我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关于2017年,在某个小镇即将出演自己的处女作的年轻人们,被突然告知演出中止了,我看到他们的垂头丧气,说着无可奈何无能为力,MOROHA站在远处歇斯底里的喊着何为梦想,但却只像在电台里循环播放的流行音乐一样,在目光之外的某个街头回响着逐渐沉默的字眼。

我看到属于电影的一面,属于技法的,不断改变的画幅长宽,做着企图混淆着现实与虚构间的界限的努力。未曾离开的镜头,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凝视着他们的吻,并在最后坐了下来望着他们念出激昂无比的台词。看到台词,台词的力量在演员的唇角成型,而演员又用他们的舌尖去玩味词语后的暗示。看到暗示,直直看向镜头的瞳子,对着谁说出的独白,MOROHA站在镜头与视线外的唱白,触及着现实的现实与电影的现实,以及电影中的现实的交合之处。这些究竟有没有为电影增彩,还是说仅仅只是松居大悟停步于真诚前的做作?

以这样的问题进入吧,并不想去谈的,但对电影而言却不得不谈论的一些琐事,不过这样的去对这种围绕着电影本身的论述产生抵触,或许也是一种机遇,使得某处突然发出的,贫瘠的叫嚣,变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人情味在里面了。

1.演员

需要对本片中出现的演员有这样的一种认识:他们是完整的存活于电影故事的时间中的。一镜到底与可以说是突兀的报幕,在不经意间将电影的时长与故事的时间搅浑在了一起,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结构中拥有自己的假期,冰激凌的暗示在此处通向了遐想的自由,它是一个可以被代换的词汇,它可以是章鱼烧,可以是雨伞,同时也因为演员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共同享有着它们的缘故,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关于生活维度的无限生长的比喻。

而演员们所要做的,便是在电影的时长里去抓住这种比喻,所要做的努力便是在使得两种时间不存在含糊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比喻将二者的意义趋于一致。因为对于演员本身来说,电影的时长也意味着生活片段的一部分,他们要将这二者的功能性分离,却又不能忘记自己正在这二者重叠的情况下慢慢变老,这种意识便,不完全的借用塔可夫斯基的话就是,让一切归于“唯一”的真实。

不过这样的真实在本片中还有另一层含义,是关于“cut”之后的时间的,在那之后,两种时间都松懈了下来,而悄然出场的是,关于那些在台上相拥的“演员”的时间。于是我们立马可以意识到,在电影的命运之外,这些人还有着一种真正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去面对,可要去对这位命运,仅仅是剧场里发生的这些是不够的,在影像中满溢的对于生活的暗示也是不够的,于是在此处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在这里仅仅是看着这一切前进也是不够的,于是演员又成为了一个不完美到令人绝望的概念,它开始意味着一种界限,这种界限是存在于电影的故事与现实的现实间的,是关于无可转化的维度的界限,它代表的是,有关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的答案,而答题的过程却朦胧不堪。

“cut!”

2.对白

本片的对白与演员可以看做是电影文本的简单二分的产物,不仅是因为在本片中对白预示着演员的某种反应,也是因为演员同时也调和着对白中词汇的属性,它们两无法被区分开来,不可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电影的空间中,否则就会有一方变成完全的哑巴,来到绝对的沉默面前。MOROHA是一个如此鲜明的证据,他的唱白所说的故事是全新的,无关的,可在演员对那些台词无声的反应中,或者是乘着韵律的节奏在影像中施展自己的肉体,在这样的过程中,MOROHA的台词便被吸收到了他们的故事中,因而MOROHA也从沉默中走出,站在了他们的对白中,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关于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属于我们的位置出现,因为明确了的,也只有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生的共情。在这个意义上说,各种文本统一的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cut”后的空间,MOROHA与演员们永远不可能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处于同一时空中,而他们的故事,他们在电影的故事中相互暗示的命运也不可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产生汇集。但我们可以擅自的,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情愫做由,去理解充补对白之间的空渊,于是我们本身也变成了电影的一幕,在这一幕中,原先无法靠近的故事产生了交汇,以转喻的形式产生了连接。

于是这样一种装置的动力其实是,对话语所诉之事的,难以言表的被触动,在时间上无法完成的含糊却可以在话语这里发生,也是因为我们,不论是戏里的演员还是我自己,或许都追求着革命的发生。在演出彩排的时候无法被忽略的,词语的缺陷与突然升起的,令人措手不及便笑了出来的玩笑。“但还是有一件,不算大的事,我一定要跟你说,聚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 突然袭来的空虚感。”这就是,即使是诸如此类的无关紧要的事情/电影,依然想要将它好好传递出去/获得感动的心愿。

汇聚,聚会

3.镜头

一镜到底这种东西,到底获得了多大的对于人生这一没有暂停的过程的摹仿权呢?我没有办法为这个我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解答,但就和电影它存在着高潮一样,回忆好像也如同漫画一样,想尽可能的去多多记住那些使得我们短暂的挣脱了平凡的瞬间,或者便是在日常的波澜不惊下埋下宝藏。所以虽然是单镜头的框架,但实际上,镜头就如同一位深陷青春期而敏感不安的少年少女一般,在意义可能发生的地方徘徊,舞动。

在那场演出被宣告终止的戏中,镜头仿佛一个无助的孩子在演员之间巡回,像是企图在他们的脸上得到什么答案,而转到后面,它又久久的去凝视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吻,他们的愤怒与他们的革命。于是它像是这样的存在:代替着本该出场的“我”存在于电影的时空中,补偿了那些独白的对象与观看演员们故做忧伤的观众的位置,它如同一个确凿的宣告来和影迷们说这部电影傲慢的在筛选它需要的观众,因为只有那种人才可以承担起这个“我”的责任。

镜头是本片最后也是最先向观众发出邀请的元素,同时它又比起那些需要再构建的空间直白明了的多,也因此它更显的专横私人,那么这其实是一种不合格,仿佛是对于所有观影者期待的一种背叛,松居大悟将这个显然带有着“90年代的想象力”的故事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好像是为了告诉大家故事这种东西是有多么私人,多么不肯下沉,也意味着青春的不可重开,无法在成年之际,对它进行真诚的诠释。

人生之一

于是

于是说,让我们回到在进入这些无关紧要的论述的地方,拾起预言,在这里突然发出的,贫瘠的叫嚣,我为什么去爱上了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我觉得不公平, 不公平,这是电影是不公平的,我仅仅是观众是不公平的,他们只是演员是不公平的,热情的话语仅仅是台词是不公平的,我只是看着而他们只是站在那里等待“cut”是不公平的,哪怕影像的背后满溢的是对现实的暗示,哪怕在幕布这下的拥抱是那样的真诚,哪怕故事在最后发生了汇集,都显得太过不公平了。

因为我是愤怒的,被镜头取代在故事中,像是我无法跨过未来的那些挫折一般,它是一种挑衅,我没办法不用我的回忆,我的梦想,我所追逐的一切去与只搏斗,革命除了在这里发生,现代的世界中哪里还能容忍这种可笑的愤怒呢?或许是多愁善感,我觉得演员们最后的拥抱也意味着他们的遗憾,为什么那些台词不是在戏场之外被他们念出来呢,为什么在他们的前方要用摄影机去记下他们呐喊的神情呢?说到底这依然是我的遗憾,但冰激凌与雨声却给了这份遗憾一个可以宣泄的载体。

于是我只希望我还可以在这之后相信:

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

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成现实

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

只要有梦想人生就能熠熠生辉。然后准备革命。

 6 ) 继《狗镇》之后再一次颠覆我的片子

从拍摄手法、场景搭建和服化道上看,《冰淇淋与雨声》是继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之后再一次颠覆我的影片!

《狗镇》是用线条、人造光和极简道具来拍摄,而《冰》连这些都彻底抛弃了,手持镜头下,演员们穿着自己的衣服,用粗糙的道具和身边的物品随时随地就开始表演,他们只要一开口说台词就自动进入戏里,自带BGM。影片的背景音乐是Moroha乐队,一个弹琴一个扯着嗓子说rap,竟然很有日本武士的风范,他们就像《兰戈》里面的猫头鹰乐队,如空气般存在,唱出人物内心爆发的情感。

与同样是戏中戏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相比,《冰》对“现实”和戏切换方法更胜一筹并且有内在的逻辑。

一开始还能从演员捧剧本和导演指令来区分“现实”和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员也在成长,台词更熟稔,演技更精进,最后只能通过画面比例的切换来区别,因为“现实”的人物情感已经和戏里人物完全同步。再加上演员就用本名演出,所以有时候看得入神,甚至注意不到画面的变化。

当他们正式换上戏服站在台上准备演出时,影片却停在了此刻,谢幕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演员们的火候已经到了,他们会演得很成功,毋庸置疑。

影片还有一个出彩的地方,即对“现实”时间的艺术处理,同一个镜头下,演着演着就自动过渡到了几天之后,这种根据人物心情而不是根据场景变换来交代时间流逝的方法很让人着迷,因为这一点,整部影片真正做到了一镜到底!!

 短评

【北京电影节展映】7个场景6个主演,两个建筑一条街,两种画幅戏中戏,74分钟一镜到底。除了犀利激烈的MOROHA的现场说唱外无任何配乐,很出彩。仿佛看了一场先锋舞台剧般震撼。戏内表现青少年问题,戏外表现演员追寻表演的执着。而现实中导演也真是因舞台剧被取消而拍了本片。奇妙!

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可惜了没有什么故事和观点,女演员真的很有魅力潜力无限。问答环节果断点”あのjk”的导演2333

7分钟前
  • francesca
  • 还行

把从排练到公演的一个月时间通过一镜到底的无缝转场和过渡压缩至银幕的74分钟,拉长了现实的时间,但依旧感到很逼仄。现实和戏剧交替穿插,调度功力可见一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传递的情绪很悲观,电影是垃圾,食物是垃圾,体育运动是垃圾,一切都是垃圾,但我们依然要在垃圾里苟活。

1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主观镜头太靠近,难过太立体,用远景保持疏离,我冷眼旁观雾中风景,不偏不倚一镜到底,第二张脸很吃力,笑容很僵硬,用一号表情面对失去,我开始用第三人称的口气,不疾不徐全事不关己。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74分钟一镜到底,淡化了真实与虚构的境界线,Moroha领唱青春狂想曲!松居大悟确实很有才华!

18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一群十几岁的演员,幻想着29岁的虚无缥缈与支离破碎,聚会是刺痛的审视,成长是疲惫的中伤,但还要在时间淹没一切之前,抓住些许怒放过的证明。戏里戏外衔接得真是贴合,一镜到底地让一朵花盛开,能感受到情绪冲破天穹的狂放。不过有时旁白的过火宣泄还是扰攘了些,连带着青涩的主演,共同嘶吼出一些容易出戏的学生腔,可那股学生气真是生机勃勃啊,添了几多天真烂漫!三星半。#岛展#

2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一镜到底”最大程度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同时创造了动作和情绪的连贯性,对于一部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室内的影片来说,用一个74分钟的长镜头讲述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舞台剧的排练过程和演员的情绪变化都被镜头完整记录了下来。不过导演松居大悟在结构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大多数长镜头都是线性的,极少有人敢在原生态的空间中打破原有的时间维度,在本片中做到了,时间在一瞬间跳变,造成了蒙太奇般的观影体验(并非蒙太奇技,两者始终是冲突的)。除去形式,《冰淇淋与雨声》可以看作是一部电影化的舞台剧。导演以画幅变化来区分戏剧与生活,在电影后半段,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演员们频频打破第四面墙,并有两位歌手一直以配乐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说,这是一部“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也是一部“拍摄中”的电影。

23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的试验之作,轰炸的对白音摧毁人的耳膜。无病呻吟又不够深刻,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啊,你们快去体会人生的痛苦,不要说出来,这苦难是演不出来。

24分钟前
  • tree's shadow
  • 还行

最好的地方是结尾喊卡之后还是没关机,日影豪门底蕴。

2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译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one cut拍摄手法+舞台电影边界模糊化+MOROHA音乐穿插其中。很有实验性,音乐歌词有一定加成。导演很有意思,来到北影节现场穿着人字拖。他说青春是难以名状的东西。

33分钟前
  • ✟✰ナギサ✰✟
  • 推荐

途中不断想起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两者都在用文本入侵现实,达到模糊演绎-真实的界限,或者说是让演绎-真实互相映射齐头并行,当然后者使用了更多实验元素,模糊的手段更加含蓄和审慎所以回味感甚强。而《冰》则实现地更加粗暴,包括一镜到底、时间提示和上下黑条,当然这一切粗糙在这部戏的情景中确实合适,那种年轻阶段表达欲爆棚到不停在被现实无形的他者“凝视”而表现出过激情绪化行为,与被台下有形的观众“观看”自觉生动的角色表演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人戏不分如入魔怔的癫狂,通过此种形式加上Moroha的音乐传递地相当准确。当然了无论如何青春只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自我陶醉,结尾如是说。

38分钟前
  • 花地
  • 还行

一镜到底包涵的时间长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精妙;文本内外同样悲伤的两个故事,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一出无可计较的灰暗梦境,而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泯灭虚实的界限,结尾陈词相当感人了。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那么尽力想做好的一件事,想历经的青春,想完成的梦想,为什么总会夭折?青春像手里的冰淇淋,那么清甜却终会融化;梦想像窗外的大雨,如此滂沱还是被现实洗刷。可能再也不会这么冲动愤怒,不管不顾冲进剧院登上舞台,表演一场告别。渐渐我们会长成讨厌的大人,但谢幕时请记住我们是被赋予意义的宇宙。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8thBJIFF# 片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的声音”,伪·长镜头虽说技术一般但是时间观念真的不错,尤其有限空间内的时间的切换与调度的轮转还是很有些想法的,用遮幅来区分戏里戏外属于画蛇添足,小空间虽有趣但是实在太舞台剧了;最主要的问题真的是中二且聒噪得无法忍受。

45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虽说两个主题——用三流青春疼痛舞台剧作嵌套追问电影本体、以“演员一秒入戏”路数作骨肉诉求小清新小确幸,都非常“学生腔”,甚至造成崩坏。但文本上哪怕自相矛盾,却并没有什么关系,上述一切加起来还是挡不住真正的才华。松居大悟就是电影天才,都没必要谈群戏调度、伪纪录戏中戏、一镜到底,能不断模糊和重塑时空、在生活流日常框架里四处爆发破坏感、以高度自控姿态完成不断自反。恕我直言,21世纪还能有这种年轻导演,哪怕有缺陷,不也应该看到他极其闪耀的地方吗?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炸裂的青春狂想曲!戏剧内外反复交替,一幕一幕情绪交织:从矜持到放开,挫败到自省,投入到奋发,共鸣到喜悦,热切到梦碎,不甘到挣扎,坚持到无畏,疯狂到不舍,诉说了每一个燃烧过的青春。贯穿的撕唱伴着清脆的吉他敲击着内心让一幕幕都迸发着激情。一镜到底,过渡精妙。看这片子懂日语该有多好!

48分钟前
  • Song
  • 推荐

一镜到底与时间跨度的瞬间穿梭配合没有边界的舞台是最突出的创意点,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至少这层虚实的边界,电影还是以画幅的转变作为了最基本提示,且时刻跟随人物运动一直在变动,其实还挺吃力,并非那么讨巧。至于同一空间不同世界的音乐说唱二人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元素运用,让整个青春氛围营造得更为热血。

51分钟前
  • 西西
  • 还行

每一秒钟都尴尬,白眼68次,耳朵被强暴23遍,但最后还是有0.15丝感动。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满屏的刻意和做作,还有导演写在脸上的才华。开始是惊艳,渐渐是急功近利。最后只能说导演太想赢了,除了形式感上和操作层面的优秀,故事本身就呵呵。以及那个唱歌的如果去掉我能加一星。#2018BJIFF#

5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你们的赞美是认真的吗

58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