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战争片美国2020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导演:斯派克·李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41

详细剧情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长篇影评

 1 ) 活在过去里的电影

对于美国黑人受到的种族歧视我真不知道该不该同情,但我确实不容易被他们的电影所感动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几点:1,美国黑人是所有美国种族中贫穷度最高犯罪率最高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歧视,但美国有很多种族,他们只是受歧视的种族之一;2,他们中除马丁路德金从未有一人为其他的种族发过声,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反对的是种族歧视;3,他们提出的平权法案其中有的法案比如教育平权法案其实损害了其他种族的权益。

而他们的电影对上述吊诡的状况却从不表现。

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能代表所有的美国黑人电影:怨妇电影。就像祥林嫂,逮着个机会就对别人诉说他们的不幸。他们受过苦,他们受过伤,他们受过罪,白人欠他们的,所有人都欠他们的,全世界都应该向他们赔罪!

假如种族歧视受的伤能遗传,相信我,他们绝对会天天脱光膀子将他们的伤口像面大旗一样在你面前晃来晃去。

他们是否有权利这样做,我不好做评判,但我对他们是否有资格却非常怀疑。只因为他们对待别的种族的态度。比如这部影片中对越南人的态度。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部影片虽以越南为背景却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值得尊敬的越南人形象。

他们要么是妓女,要么是强盗,要么是他们的仆从。从头到尾只有最开始的两个老爷子的形象稍光明一些:他们在另一个酒桌上给几个黑人老头子敬酒,因为他们是胜利者,他们就像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人一样在自己家里打败了美国人。他们用敬酒的方式向这些美国侵略者表示:他们是赢家,这些美国人是输家,所以现在他们不再把对方当成一回事了。当然,这也有挑衅的意味。

除此之外,所有的越南人几乎都是负面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那名越南妓女——阿仙。

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词吧:洋垃圾。它是指少数西方人(有白人也有黑人)来到中国后骚扰中国女性,被拒绝后不满甚至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中国人更高一等,中国人应该感恩被骚扰。这些洋垃圾的自信从哪里来,这类电影就是一个源头。我们在这类电影里总能看到一种套路:一战或二战时期,西方人在东方历险,与某个东方女性发生感情,后来将其抛弃回归西方,那名女性因此受尽了苦,但多年后西方人旧地重游,遇到那名女性,女性非但不责怪他,反尔仍有情于他。这类东方女性角色表现的态度就是西方人臆梦中傲慢的源泉:东方人只会对西方人感恩戴德,因为他们低西方人一等。

还有那名越南导游,美国黑人当着他的面大骂他的同胞是猪,我关注他的表现,一直到影片最后。因为我心里总是有一个疑问:你为什么不愤怒?他确实没有愤怒,相反他始终都在以一种莫名其妙的顺从与忠诚支持着他的美国客户的行动。仿佛他没有血性,仿佛他是美国人的仆从。

西方人为什么总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我们亚洲人,东方人,因为他们的心里最好的东方人就是这个德性:忠诚的仆从。甚至影片里那名黑人骂完越南人是猪以后还激愤地要和所有人碰拳头以示兄弟,最后硬要加上那名越南导游,一副主人赏脸升格其平等地位的样子。

老天,你们这样看待别的族裔,还有脸谈种族歧视?

影片的最后,越南人俗套的再次成为了西方人利益争夺的忠犬或帮凶:法国人与美国黑人争抢金子,越南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法国人,一部分帮美国人,自相残杀。这就是西方人的态度吧:多少年前越南因为西方主导的秩序分成南北自相残杀,多少年后越南人独立了,本应有自己的主张和尊严,却仍在为西方人效力,自相残杀。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假如这部片子让越南人看,你觉得他们会怎样评价?

拍这类影片的人也配谈种族平等,也配反种族歧视?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只有自己以前受到的伤痛,除此他们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平等?

 2 ) 时间够长。

3星,故事平庸,但这时间可够长的,基本当短电视连续剧看了。内容也算是丰富。就是感觉很东拼西凑。《现代启示录》加《夺宝骑兵》加《黑色党徒》,战争反思的内容不少,平权的社会问题也不少。配以黑人式的幽默,插科打诨的情节挺多。卡斯阵容挺强,拍摄很有质感,观影感觉还不错,但是像炒冷饭,没什么新意。

 3 )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有几个点看糊涂了:

1.老兵的战争时间是1969-1971,去寻宝的时间2017-2020左右(川普露脸),50年了,最年轻的都得70了,儿子看起来才20多30?

2.妓女阿仙是那哥们越战时期的相好吗?保养再好也得奔7了吧,女儿也是看着才20多30?孩他爹离开越南50年,难道中间又回去啪的?这个情节完全没交代,也可能是我中间出去撒尿没看见

3.那个被乱枪打死的老大爷,本来为了一己私利才冒险自己走的,摔了一跤就大彻大悟,金子也不要了,还让人莫名其妙的抓苦力自掘坟墓了呢?战斗力精神力都堪忧啊

4.都2020年了,越南还能随便拿枪突突突吗?又不是金三角。让雷诺到底是黑社会还是什么官方背景的负责人?轻飘飘就能搞一帮武装分子杀人越货?虽然法国妞提了一嘴,还是有点懵逼

5.cc家给了200万,黑人组织200万,排雷组织300万,还剩下差不多八九百万是自己分了吧?本来分了也正常,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过去不就是为了钱吗?可演着演着已经美版战狼了,那就和影片主旋律不符了啊,有点牙碜~~

*最后让我想起了《喋血街头》,人李子雄不顾兄弟情义非得要金叶子的时候,你梁朝伟义正言辞的一顿臭骂,等人拼了老命带回HK了又理直气壮的去跟人要钱,感觉有点婊,当然不代表杀张学友就是对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别分神,俺们主要还是聊五人组)

 4 ) 瞎说几句

五个黑人越战老兵踏上了寻找遗失在越南的不义之财和战亡兄弟遗骨的路

战亡兄弟是黑人平权代表,马丁路德金式的人物,象征着团队精神领袖,是黑人平权精神的浓缩 底层嘴臭键盘侠Paul,见了谁都要敲诈一笔,口口声声为了平权,表面上视感情比天高,却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毫无兄弟感情可言。。。是现实生活中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的典型代表,真的太像了,那个流着泪还依然装着挺立的头颅,跟孩子断绝关系的狠劲儿,像极了自己作死逞英雄最后落的没好的老大哥 David,Paul的儿子,是整个队伍中唯一没有参加过越战的,下一代的希望,然而他加入队伍是通过要挟四个老头子得来的,他活到了最后 Eddie是上层黑人的代表人物,有自己的产业,对金钱名利早已看淡,虽然破产却依旧保持着资产阶级的清高 Otis沉迷在花柳巷的旧日春梦中不能自拔,小中产阶级,性情中人但是还保留着底线和理智 Melvin,团队中的和事佬人物

其实可以本土化一下,就是地瓜熊老六带着他的儿子还有李国庆,猎人瓦西里,胡锡进踏上了寻找不义之财的道路(不是

有人说老大哥Paul是个精神分裂,这部电影探讨的是战后的伤痛以及战争带来的ptsd。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电影可以说不及格,扯的别的地方太多

还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平权的问题,我也想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涉及平权,还涉及阶层和国际关系。五个黑人分别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层让他们对感情和道德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战老兵来到越南寻找曾经美军机遗落的黄金还跟当地民间武装干了一架(看来黄种人才是歧视链底端)

有一说一,两个曾经在《黑色党徒》里面扮演3K党徒的老白在这个电影里面摇身一变成了正义的公益组织化身,着实让我非常跳戏

Spike Lee这次在画幅上做文章,不过我觉得结果并不理想。。。老爷子的镜头也经常怼着演员的大脸拍(从为所应为到誓血五人组都是如此),我也不喜欢,虽然是对电影媒介自反性的“生动诠释”。。。这部电影的配乐做得当然也比黑色党徒差远了。。。

6.5分

 5 ) 黑人为谁而战——《誓血五人组》

黑人为谁而战——《誓血五人组》

今天聊聊电影《誓血五人组》。

片名Da 5 Bloods (2020),别名五滴血。

一贯关注BLM(black lives matter)的斯派克·李带着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来了。

《誓血五人组》讲述四个美国黑人越战退伍老兵重返越南的故事。他们四位老大爷此行主要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寻找当年老班长的尸体骸骨,第二个是寻找当年遗失的黄金。在他们此次行程中,再次引出黑人抗争不公待遇的话题。

其实《誓血五人组》的内容缺陈乏新,和斯派克·李以往几部作品调调一致。

他们四位老大爷带着一个小儿子算是新的五人组,四位老大爷连同死去的老班长则是旧的五人组。

新旧五人组都想在白人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分一杯羹,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卖惨卖乖、巧取豪夺。

中心思想就是,不管黑人内部如何分裂,自己如何不堪,全世界都欠他们的,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嫖娼,他们拔掉无情始乱终弃,但是全世界欠他们。他们可以不学习不努力,但责任一定是白种人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权力,他们可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但责任一定是白种人强迫他们上的战场,他们可以不对祖国负责,但责任一定是祖国亏欠他们。

同时在《誓血五人组》中,也表现了他们对黄种人的一贯态度。

他们可以依靠白人提升自己的待遇,需要的时候可以和白人分赃,而黄种人则滚一边去。越南猴子全部突突突了,就你们也想跟黑人大爷分一杯羹?越南女人更只是他们眼中的XX工具罢了。

美国人普遍喜欢以越战做背景板,一方面越战期间反战情绪达到顶点,另一方面越南人的反复无常给美国佬正义形象增光不少,这种口水战才有的一打。

反过来你见过几个导演想涉及朝鲜战争的呢。当年美国人打着联合国旗号,气势汹汹地跑过来,结果被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陆军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他们在国内连反战情绪都没酝酿好时,就灰溜溜地撤退了,根本不给做背景板的机会。

《誓血五人组》中大量提及马丁·路德·金和黑豹组织,这两者作为黑人平权运动的最高峰永远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马丁·路德·金意识到毫无章法的暴乱根本无法改变黑人种族命运,于是他教导黑人要有组织,要学会抗争。黑豹组织则坚定的认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实现自身诉求,隐隐有一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味道。

根本原因还是他们社会制度与生产力不匹配,仅仅依靠和平请愿没法改变现状。

黑人暴乱并不可怕,强盗起家的白种人有的是办法对付这种级别的小打小闹,反倒是教导黑人不要暴乱才可怕。当马丁·路德·金教育黑人们不要暴乱给人口舌时,当黑豹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时,统治阶级害怕了,他们哪怕不要脸面,不惜撕下伪善的假面具,也要直接冲进家中杀人,也要一劳永逸的铲除马丁·路德·金和黑豹组织。

灯塔国现在愈演愈烈的暴乱,缺少行动纲领,没有思想指引,只能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向着情绪定向爆破的方向发展。戏里戏外没啥区别,一部电影更是不能改变什么。

《誓血五人组》更像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黑种人不断发声,在享受奶头乐的时候可以多喝到一些新鲜奶水,享受政治正确。而黄种人在西方则依旧没有话语权,日常要忍受意识形态斗争带来的污名化,只有在争取票仓的时候才会得到一些忽悠的漂亮话。

黑人在美国闹,那就让他们闹去吧。如果身为被黑种人鄙视的黄种人,还要去替黑种人发声,那真的是脑壳子有问题了。在美国BLM(black lives matter)是政治正确,ALM(all lives matter)会被人骂,在我们这里ALM才是政治正确。

《誓血五人组》画面采用多种屏幕尺寸,有不同的荧幕宽高比、不同的数字胶片制式,类似《山河故人》用三种尺寸表现三种历史时期,《誓血五人组》中也是窄屏表示过去,常规尺寸表示当下,宽屏表示未来。

影片中大量穿插历史资料照片和视频,给人在上历史课的感觉。

《誓血五人组》试图弄清楚黑人群体在为谁而战,究竟是为了一个欺压自己的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种族群体。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时,就已经表明这个国家处于割裂状态。只要人吃人的制度还存在,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

我们的立场则可以很简单,隔岸观火,引以为戒。

丧钟为谁而鸣,

黑人为谁而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预言了美国暴乱的导演,新作不看必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演其人

2019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如愿摘得最佳影片小金人。 现场掌声雷动,几乎所有嘉宾都认为此次折桂实至名归。

绿皮书主创上台领奖

但偏偏有一个黑人老头不这么看。 听见最终大奖花落谁家之后,他骂骂咧咧愤然离席。 这个老头就是斯派克·李

同年,由他执导的《黑色党徒》,正是《绿皮书》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在场的嘉宾却见怪不怪。 毕竟,这也不是斯派克·李第一次“输不起”了。

如何形容斯派克·李? 这实在难以定义。 虽然他已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收入囊中,力证他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有着一席之地。

但他却不太喜欢“导演”这一称呼。 因为比起导演,他更像是一个“意见领袖”。 每当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斯派克·李,会说出怎样的观点。 其他导演都对“政治”一词避之不及,力主“艺政分家”的观点,而他却非常热衷于政治批判。

换言之,电影只是他表达观点的一种媒介。 是他的观点成就了他的电影,而非电影成就了观点。 而他的政治观点,往往是对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进行审视。

一提“黑人电影”,相信有些读者就又皱起了眉头。 但斯派克·李的黑人电影,绝对不是政治正确。 就单说他的成名之作《为所应为》。

本片中的黑人角色,各个张扬跋扈、惹是生非、不思进取、游手好闲。 但偏偏,这些人物却可恨可爱又可怜。 这就是斯派克·李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名黑人导演,他感同身受地明白黑人的种族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处境。 他的创作,力求客观,真实,言之有物。

正因如此,他被誉为是有史以来伟大的黑人导演—— 白人对他服气,黑人与之共鸣。

但斯派克·李的个性同样鲜明,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较真。 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的争夺中,《为所应为》爆冷输给了另一部经典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 斯派克·李大为恼火,放出狠话来,说要殴打评审团主席维姆·文德斯。

《为所应为》的霉运也一直持续到了奥斯卡。 最佳影片的争夺中,它又输给了同届的《为黛西小姐开车》。 现如今再次输给《绿皮书》,斯派克·李心中大写的不服。 因为他认为,《绿皮书》美化和简化了黑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与傲慢白人的残酷斗争,太过儿戏了。 简而言之,我老李输给谁都行,就是不能输你《绿皮书》!

除了颁奖礼,平日里的斯派克·李,也同样是个火力用不完的小钢炮。

他怒怼昆汀,认为《被解放的姜戈》对黑奴历史过于儿戏,不尊重自己的黑人祖先。

他炮轰东木,炮轰《硫磺岛家书》中没有黑人士兵,有违历史现实。

甚至就连自己荣获终身成就奖的那届奥斯卡,都以“被提名者全TM是白种人”为由,公开表示拒绝出席。

可以说,他为黑人平权奋斗了一生。

他的身上,始终有股消不掉的愤怒劲儿。

《誓血五人组》中,斯派克·李延续着不羁与愤怒。 但本片的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爆米花指数却仅有61%。 这也意味着,影评人对其十分待见,而吃瓜群众却相对无感。

据说,网飞当初是拿着一部纯粹的夺宝历险性质的商业片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 但斯派克·李不满这过于娱乐化的剧本,便靠自己和手下团队将其删改缝补,夹杂了许多自己风格的干货。 这也导致了,本片解读意味很强,但娱乐性上,似乎不太起范。 不过四郎觉得,斯派克·李尽力了。 或许没有他的补锅,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大爽片,只会泯然众人。

所以,如果不只盯着本片的故事外壳,而更多着眼于内核,相信本片将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思考——

越战阴霾

本片是斯派克·李少见的战争题材作品。

虽然影片的主核仍是种族,但本片设定的时代背景同样重要。

那就是臭名昭著的越南战争。

越战中行军的美国士兵

与可歌可泣的反法西斯战争不同,越南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义之战。

为了在国际形势上钳制苏联,继续施行自己的霸权战略,美国对越南实施了侵略。

打着民主灯塔的旗号,进行着罄竹难书的暴行。

本片开头,便用一组珍贵的历史影像,串联起了侵略者的种种丑态——

对内,镇压反战运动。

对外,屠杀无辜百姓。

而剧情中的种种细节,更是遍布着越战遗留的阴影。

老兵欧迪斯,在年轻时,与越南慰安妇生下了一个混血女儿。

此后的几十年间,母女俩一直备受欺辱,只因自己曾被侵略者“玷污”。

鲍尔曾在游船上,与越南商贩发生争吵。

商贩恼怒地说:“是你杀了我的父母!”

鲍尔听罢恼羞成怒,非要和商贩比划两下。

他被诽谤了吗?

是,也不是。

或许他没有杀害商贩的父母,但当年的他,也曾让无数越南孩童失去至亲。

如果没有越战,这些人间悲剧都不会发生。

影片中段,老兵们从酒吧走出来时,被因误踩地雷,而被炸没了一条腿的小乞丐伺机报复。

他把鞭炮点燃,仍在了他们面前。

与常人急忙躲开不同,老兵们选择的是下意识的卧倒。

多么娴熟的动作,多么荒诞的场面。

越战的阴影,或许永远无法从他们心中消散。

心念家国

作为斯派克·李的作品,对于一以贯之的“黑人问题”,他同样找到了独特的切入点。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来自拳王阿里的一次采访。

当年的他,因拒服越战兵役,而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采访中,阿里义正词严地说: “我与亚裔无冤无仇,他们没管我们叫黑鬼,奴役压迫我们的也不是他们,而我不愿成为被白人政府派去杀害黄种人的黑人!”

而在正片中,被兄弟们视为精神领袖的诺曼,也揭露了黑人遭受的不公待遇: 美国总人口中占比11%的黑人,征兵率却高达32%! 也就是说,美国每100个人中,只有11个是黑人。 但在越战的军队里,每100个美国人则有32个是黑人。

这公平吗? 弟兄们心中飘起一个个问号: 我爱山姆大叔,可山姆大叔他爱我吗? 诺曼离世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对这个社会妥协了。

就连寻宝的目的,都是如此的物质且功利。 但再一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他们终于醒悟了。 黄金被捐赠给了美国的黑人平权组织,在“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很重要)”的口号声中,巨款被物尽其用。 或许,让每一个黑人弟兄发自内心的觉醒,正是斯派克·李毕生的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有一件不可忽视的道具,一直贯穿始终——

一顶写着“Keep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

荒诞的是,每个戴过这顶帽子的人,均不得善终。 这个标语,其实是特朗普当年的竞选口号。 斯派克·李正是用了这个设定,向川皇挑衅地竖了个中指。

而结合防疫期间的糟糕表现,以及对待弗洛伊德事件的不作为态度。 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斯派克·李的愤怒是有理由的。 但究竟是谁,才能让美国真正再度强大? 不会是那些腐败无能的政客。 而是斯派克·李这样敢怒敢言的义士。

文/黄四郎

 短评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道理我都懂(BLM、反战等),可这片子真的让人很迷惑,满脸大写的迷惑。

9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文本的平庸与可预料性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表述空间,“窄画幅越战回忆”从一开始就是Paul的脑内剧场,其情节甚至情绪牵引层面的有效性都被遮幅格式(现在时间线)下的“淘金之旅”完全打碎与抽离,这就是一种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时代局限性的高级逆反;而当两种画幅最终交汇,斯派克·李为打破次元壁的Paul和他的心魔 —“早已逝去的、如麦格芬一般存在的Norman”安排了相拥的镜头,并在后文中以相同的视听语言拍摄了Otis与女儿的相认,这就是战争与种族问题的一体两面,属于个体的磨难被永远局限在了过去,而属于集体的伤痛却被延续到了未来,横向对比《为所应为》时期,斯派克·李的作者表达体系绝对没有退化

12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不能忘记斯派克·李的另一层身份,作为一个黑人导演的行动家身份,政治性的标签是斯派克·李电影中的最突出元素,很大层度上,电影就是他发声、示威、行动的方式。越战电影作为一类特殊美国战争片,担当了美国反思反战精神的重要题材,当然依然还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话语,斯派克·李所要做的就是拍摄一部属于黑人的越战电影。闪回视角的五人组营造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电影感,还包括毫无紧张感、如同在表演般的枪战情节,这种虚假情境设置正是斯派克·李对传统白人视角的越战片的反讽、戏谑、嘲弄,用这层虚假抵达历史记忆的真实,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其中穿插的演讲、照片、配乐表明导演毫不掩饰的政治立场。不必拘泥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把本片看做斯派克·李借电影所撰写的一本黑人宣言书,重申马丁·路德·金的坚定信念。

1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黑惨。要不是他拍的。也只有他能这么拍。

18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在一个破缺的容器里努力填补着自我沉溺的话语,拼凑起的冗长内容时刻将你我带离出这个过往与当下都难以消解的枯燥表意,掺杂了社会性话语后的叙事似乎只能依靠画幅的变化来掩盖其疲软的原貌,只是支撑着我们的始终是未知的要素。那些控诉早在照片的记载里展现的更加真实,褪色载体里的个体回忆早就比拟定中的集体共情更有意义。

23分钟前
  • NanSLi
  • 还行

越战时期的那段复杂历史,在斯派克·李的戏仿闹剧下反而被简单化了。主线实在太“国产烂片”向,一不留神就会出戏到“低配林超贤”,两个时空拍得都和玩似的。不过片中对各介质素材的挪用拼贴还是有可圈点之处,虽然远远达不到重构历史的境地,但至少能做到言之有物,这个PPT还算能给及格分。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三个字:很糟糕。技术上,满满的电视感,丝毫看不出是《为所应为》的导演手笔。冗长,乱加戏,台词尴尬。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以上吐槽,而是,披着一个反战的外壳,执行毫无章法不讲逻辑的黑人平权内核,刻意和做作,引起不了观众的丝毫共情,反而徒增反感,这是最致命的私货贩卖。而且放在美国正处于肤色纷争的困扰时期来播出该片,还适得其反。

27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给人的感觉是Netflix拿了一个大数据写的商业片烂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这位刚拿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大导演对剧本很不满意,就找来自己的编剧,一起往里加私货,为黑人群体发声,为剧本增加主题的厚度,呐喊的同时也想要要兼顾反思,无奈Netflix给的这个类型片的主线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观影之前先看了评分,当时只有6.1,现在只剩6分了,觉得疑惑,斯派克·李拍了烂片?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不会看电影?这片明明这么牛逼!可能我对影史了解太浅,但李在本片的画幅调动、政治隐喻、人物间矛盾的处理上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知道最后那句“BLACKLIVESMATTER”是后来加的还是本来就有,如果本来就有那真的太牛逼了。还有缅甸丛林河流上挂着的AJ13“MELO”,完全彰显了李的属性。

30分钟前
  • 草间赤鼠
  • 力荐

趣味十足。

31分钟前
  • 李霁琛
  • 力荐

不是 大伙儿都一道来的 怎么你拉个屎就能发财 我走个路还把自己走没了呢

33分钟前
  • bbotonmi
  • 推荐

无语,抢金子说成黑人应得。。。328

34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乃飛的東西也估得出大概。聖胡安奇蹟至少能看完,這部的戰時場景都拍的比較出戲。

38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在一个PPT里插一部电影也挺不容易的。这不是夹带私货啊兄弟们,PPT才是正片,那个所谓故事是附送的……所以胡编乱造刻板印象根本不是个事儿,本来导演也没上心不是,要不怎么连个年轻版的演员都舍不得请(我其实一直以为整个故事都是Paul的YY,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是)。Netfilx给的自由让这些大牌都变得挺任性的,无论是老马丁还是斯派克李……当然视听上还是有点想法的,以及用电影写影评/提供非裔士兵的越战视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但是完成得实在是糟糕……就这还要戛纳展映呢?得亏今年戛纳取消了……

40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44分钟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抛开结局去看吧。压根就和种族没太大关系,而是讲述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战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更加赤裸的金钱、资本关系:不再关乎你站哪边。越共还是美国,在大主角眼里都是一个样(典型的美式批判,不会站美国政府一边,更不可能站共产主义一边),他不在乎道义如何,“我承认我就是杀了无辜者,又如何”,也不是种族歧视链(白鄙视黑,黑鄙视黄),黑人之间也会相互算计——真正的“黑吃黑”,资本能够将所有人卷进来,无论肤色。五人组最后只剩下一个,而他是唯一一个与越南人结合的,两人的后代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跨国资本主义关系;余下的一行人只剩下下一代的大卫活了下来,标示着一个美国人真正想翻过越战这一页,想洗清手上的血污,只能等到一代人的消逝。而五人组仍有一人活下来,也说明一切并未翻页,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而已。

46分钟前
  • LiM
  • 还行

以黑人运动自身的反射,以及通俗影像上的互文/对照(几乎是明喻针对《现代启示录》)来重审黑人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前半段趋于经典而后半段沦为平庸,后期的斯派克李也越来越半吊子。

5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仿佛如天启,算准了现时世界这一卦;形成了精准到过头、甚至会被误认为在“蹭热点”的互文。如若按最初愿景在戛纳上映,顺带两家破冰,怕是得几十个头条才覆盖得完所有讨论,没见到这幕“热闹”过于遗憾【。从带有年代符号的各种意义回溯出发,电影一直在中小规模的动作片和偏“高级”的时政历史片中游走,合格的“热带惊雷”气息与PTSD对诸个角色们的冲击与随意的时间跳跃组成了属于前一种类型的闪光点;但某些时候不加掩饰的“带货”与《黑色党徒》后走得还要远的刻板印象与事实混淆则让落笔变得更为致命。给四星赞扬Spike始终拥有的“个性”,但也更多是种保留。PS 媒体综评板块和用户得分的各自“表演”也十分精彩,甚至成了观影之外最神奇的“花絮”。

5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55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