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

剧情片其它2017

主演:格伦·克洛斯,乔纳森·普雷斯,马克斯·艾恩斯,克里斯蒂安·史莱特,哈里·劳埃德,安妮·斯塔克,伊丽莎白·麦戈文,约翰·维德伯格,卡琳·弗兰兹·卡洛夫

导演:比约恩·荣格

 剧照

贤妻 剧照 NO.1贤妻 剧照 NO.2贤妻 剧照 NO.3贤妻 剧照 NO.4贤妻 剧照 NO.5贤妻 剧照 NO.6贤妻 剧照 NO.13贤妻 剧照 NO.14贤妻 剧照 NO.15贤妻 剧照 NO.16贤妻 剧照 NO.17贤妻 剧照 NO.18贤妻 剧照 NO.19贤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2:48

详细剧情

  根据Meg Wolitzer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文学的意义:成功的作家与诚实的人生

最近在研究路遥的生活与写作。路遥和他前妻林达之间的故事与《The wife》里的主人公Joe与Joan夫妇的故事颇有些类似之处:Joe是文学教授,Joan是一位钟情于写作的女生。路遥的太太林达也是一位文学青年,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她非常仰慕路遥的才华,两人因文学而结缘。我看这部电影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1,男女关系和夫妻关系。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批判男权社会的不公。路遥在他的作品里从未批判过男权主义,他本身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就带有传统的父权色彩。他们的关系都是因为欣赏和仰慕男方的才华而进入爱情,他们的婚姻却在男方达到文学事业的巅峰(Joe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迅速崩溃。路遥因肝癌离世,Joe也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2,传记作家Nathaniel企图深入挖掘并还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本来面目,但无论Joe还是Joan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路遥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却备受婚姻的折磨。他和 Joe一样都竭力掩盖婚姻的不堪与痛苦而企图展现一个成功幸福的形象给读者和世人。

3.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Joe和Joan在领奖后发生争吵。Joe说:“ 这些作品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 Joan反驳说:“ 这是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肮脏不堪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 路遥的作品里涉及男女的复杂关系的描写极少,作家的个人体验与情感描述几乎为零,所以对杜丽丽,古风铃和武惠良的三角关系轻描淡写。西方现代文学重视个人体验,中国作家热衷于宏大叙事,这是由于读者的欣赏水平和价值观差异决定的,但是男性作家倾向于把写作当成事业和人生成就去追求,女性作者往往把写作当成自我倾诉和疗愈,善于描绘个人生命体验。

4. 一点思考:历史上很多作家和哲学家,都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文字当中虚情假意多过真情实感。他们是描写梦幻爱情的高手,自身却在经历男女关系的折磨。他们经世济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照顾不好。他们不爱自己和身边人,却声称关怀芸芸众生。他们抨击世界的罪恶与不公,正义凛然,却从未深入自己内心的懦弱,贪婪,卑鄙,冰冷与黑暗。他们在文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学识和智慧,却害怕对读者敞开心扉。他们的文字像匕首与投枪,射向敌人的心脏,却不知不觉成了披着盔甲的政治走狗。

 2 ) 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第一次写评论,看的佳片有约,那个年代女主知道自己写作不被重视,而男主在文学界刚好有身份有地位,可以说是女主利用了男主,完成自己的创作心愿,但是当男主获得了至高荣誉时,女主的内心失衡了,她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太委屈了,而男主多次出轨更是激化了矛盾。男主问女主,当时为什么选择我?女主无言以对!在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男主主动说女主和他共享荣誉,彻底激化了女主,说明什么,女的真的爱男的吗?如果是真爱,会让男的那么难堪吗,反正是我我肯定接受不了女的这样,那为什么40年都能忍,现在就不行了呢,因为她受不了男人成功了,所以我想说人要不忘初心,想一想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做的选择,请不要忘记这个选择!

 3 ) 越来越讨厌这样不自觉的男权氛围了

好讨厌呀,这个男权的社会氛围!!!女性要帮助女性,而不是与男权同流合污,甚至还妄图拉扯拖拽女性陷入与自己一样的泥淖中期望以此去安抚自己懦弱又不甘的内心,又或者想以此取悦讨好她仰仗的男权泥潭,可怜又可悲!真是活该!!!

醒醒吧,女人们,醒醒吧!睁开眼睛,勇敢一点,真的只要勇敢一点点。随意就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些包裹的巨大谎言的男权意识,观念,行为,习惯。

学着尊重自己的感受,爱自己,学着做个真正得人,而不是谁谁的附属!

当然了,如果不愿意承认,自甘堕为附属,堕为帮凶的你,就……随你呗,怎样呢,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受什么都是你活该的!!!

Fuck you!Go to hell

 4 ) 时代悲剧

我不同意妻子为丈夫牺牲的说法。这是一部“时代悲剧”,而非“个人悲剧”,它控诉的是女性得不到平等对待的时代,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

妻子写作,用丈夫的名字出版,这在当初是权宜之计。两人的生活困窘到过不下去,不得以用这种办法。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丈夫,妻子空有才华,不会被业界认真对待,作品没法出版;没有妻子,丈夫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他们拿出各自有价值的部分,使作品能够出版,赚钱养家,从小阁楼搬到海景房。可以说,这些写作福利是夫妻共同享受的。

除去一些小插曲,这对夫妻是恩爱的,并且也相携白头了。丈夫花边不断,的确很渣。但他是有愧疚感并且是爱妻子的,他的得奖感言,不能说没有真心。妻子创作,丈夫承名,的确不公平,但将欺世盗名的罪过全归在丈夫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结局(如果我看懂了)我很认同,这大概会是多数理智的人的选择吧。 对外,不公开,避免丑闻曝光。这不只是丈夫一个人的丑闻,一家人是绑在一起的。一旦曝光,街谈巷议的关注点会在妻子的委屈上吗?恐怕不会,更可能是在丈夫“骗”得诺奖上。毕竟,丑闻才最吸引目光。已颁发的诺奖会被褫夺,而不会改颁给妻子。全家人将始终活在丑闻的阴影里,尤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儿子。可以说,无论对妻子还是整个家庭,丑闻曝光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但对内,让子女,尤其是儿子,知道母亲的才华,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母亲一点点公道,是有必要和令人欣慰的。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一位真实存在的女作家,Madeleine Henrey。她热爱写作也很有文学天赋。她的丈夫Robert Henrey是位记者,工作压力很大。丈夫忙不过来时,她就帮忙写一些报道。功力日臻成熟后,丈夫鼓励她以自己的名字出版作品,她就自称Mrs Robert Henrey,出版了一系列自传体小说。现在到图书馆查她的书,书脊上的名字仍然是“Mrs Robert Henrey”。比起遇人不淑的电影女主角,Madeleine无疑是幸运的。

还有P. D. James。乍看笔名,大家都以为她是个男人。其实James是位女士,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丈夫患病,需要贴补家用,才开始写作、出版。James 1920年代生人,5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第一本书出版时已经是1962年了,但她仍有因为性别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担忧,所以选了P. D. James这个看起来像个男人的笔名。

时也,运也。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这才是这部电影想表现的吧。说它为一人之悲做传,倒小看这部电影了。

 5 ) 信仰爱情的心

除了剧情的巧妙设置,此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出其对爱情婚姻的深层次理解。此影片控制节奏,表达细腻,注重思考。

影片名字正扣中心,片中更侧重于展现出一位相信爱情的女人在爱情中的心理特征。最初的崇拜之情产生出爱慕,其写作能力被世俗压抑后,又期望通过丈夫实现爱情,并使其代为实现她的自身价值。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将无私付出融入生活各方面的习惯,他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而最后他的荣耀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她的荣耀。在经过自传记者的挑动后,她长期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其文学能力被认同的强烈欲望、甚至是嫉妒之情,燃烧出极大的愤懑。以至于一时间,亲情、爱情均难以浇灭,最终只有问其爱情初心时,以及丈夫的突然离世,终于让她回归了一生所为之付出的那种自我认同感,即爱情中角色感。 对于男人,他是一个自负、多情、甚至有些粗糙的普通男人,与女人形成鲜明对比,但他其实也承受着痛苦,外表风光、内心空虚的痛苦,他渴望被崇拜,却也无奈于自身的无能。他用着低劣地技巧多次出轨,更是表现出其内心对于找回被仰视感觉的饥渴。作为男人,他很煎熬于自己卑微的虚荣心,对曾经的粉丝、现在的依靠,有种复杂的感受,愧疚又患得患失,讨好又想不失脸面。他得到了世间的认同感,诺贝尔奖,却离爱情中的认同感渐行渐远。 实际上,他们互相找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也丢掉了很多自己曾经想要的,不管怎样,都是不完美但圆满的爱情了。在爱情中,我更相信,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两个天真的信徒,一起在床上跳着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

在爱情婚姻中,每个人就像在戏剧舞台上,都在努力扮演自己期待的角色,甚至有些人实际上更爱互动中的自己,这就是爱情中角色感的力量。每个人都想竭力维持一种与自己内心相相吻合的形象。在恋爱中,相信爱情的人,会使一切理想化,完美别人的形象,也会为之不断完美自己的角色。而得到的就是对方对这种角色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给自己带来爱情关系中的存在感,长期稳定的存在感也就是安全感。所以,深层次来说,影片中女人要为了爱情,做好贤妻的角色,忽略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放弃自我,获得的是爱情的前途。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把自己的幸福与家人捆绑起来。也许她找到的并不是她内心想象的那个男神,但她相信自己的爱情,并催眠自己,愿意为爱情改变自己,压抑自己,而且她有能力修补他,并用长期不断的努力付出修补这份爱情,乐此不彼,甚至不断塑造出他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最终达到巅峰。如果不是传记记者提示她的写作能力在很早时就具备,她宁可相信她的天赋是他赋予的。而在自我价值的需求重新觉醒后,极度失望的情绪和冲动中,她一度回归自我,忘记了爱情中的角色,这时间不长,在男人问道你为什么要爱上我的时候,她哑口无言了,因为是她自己催眠了自己,同时也在情感道义上无形地绑架了那个男人,双方为此都付出了一辈子。最终,男人的离去,让她又一次最后的屈从于她一生致力于的角色,贤妻!

真正的爱情,只会存在于此类相信它并为此融化自己的人身上。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爱情是悲剧,如果两个人都相信爱情则会创造出完美的爱情。

 6 ) 美化婚姻对女性的压榨

电影一开篇,老夫妻俩的默契和相濡以沫温馨而动人,和最后揭露丈夫卡斯曼寄生攫取夫人琼恩才华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正因为这种强烈对比,才让人觉得结局不可理喻。

现实来说,卡斯曼的确是个没有才华而自恋,脾气暴躁不受控,道德低下而又自私的男人(细节太多了,比如劝怀孕的女儿喝酒,比如嘲讽律师送的酒差的刻薄,比如第一次见还是学生的琼恩时就勾搭引诱她,比如利用琼恩去帮他看护他和前妻的孩子,比如随时勾搭年轻漂亮的摄影记者,以及对儿子才华的忽视贬低)

真的难以想象,是什么支撑琼恩几十年如一日地忍受每天长达八小时的写作,顾着孩子,忍受卡斯曼的粗鄙坏脾气,忍受他随时出轨的屈辱感……这样一个男人的确完全配不上琼恩。支撑她到老的,难道是所谓的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的一见钟情?难道就因为卡斯曼说的,孩子都两个了?

这种论调难道不是披着婚姻外衣压榨女性的理所当然的借口?

当然,一起度过几十年岁月,依赖也好习惯也好,卡斯曼也的确对琼恩很照顾关心,年老时的琼恩担心卡斯曼的心脏病,卡斯曼去世后琼恩对他名誉的维护,这些都能理解。甚至当时对女性发展环境的局限限制,迫使琼恩以卡斯曼的名义写作,甚至或许也让琼恩从内心深处也接受了这种不公平。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中文翻译名字——贤妻。电影名称只是the wife,但翻译为贤妻简直就是讽刺!有种利用女性得利还沾沾自喜,夸奖她为贤惠的无耻。

 短评

Glenn Close演什么都很好,很大程度上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亮点,因为这个故事仔细想来真的没有真实感,欠缺说服力太严重了,更何况在中途就知道剧情走向之后结尾还来那么一下😅

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就算格伦的表演被这个平庸乏味的剧本拖累 但把嘎嘎吊起来打到哭依旧绰绰有余

10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一位女性温和的抗争换来某种胜利,虽然又是那种草草收场的结局

12分钟前
  • luna甜味素
  • 推荐

writer has to be read! 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14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妻子为他保守创作的秘密——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匪夷所思,但四十年的相濡以沫只能是冷暖自知。是时代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小事,两性平权化作一场温柔的控诉。替Glen Close感到不值,今年奥斯卡估计又要遗珠了...(没有遗珠,开心!!!!!!!)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才华被压抑的现实,但女人却不一定想去反抗。 她说她是个King maker,而他就是那种离不开的渣男。剧本和表演好,导演功力差了点。

21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缓推中景/大头正反打,从头到尾连一个外景都没有(或许可以理解为某种“囚禁”的形式感?),棚拍感严重,甚至连剪辑不接这种基础问题都时有出现,电影层面简直是灾难。剧本也是“单场戏和人物性格都没问题(颁奖会前介绍妻儿、女儿生子这些段落都写得很好,还有一句"I'm the kingmaker"这样的出彩台词),但整体味同嚼蜡”的典型。被压缩的前史仅凭年轻段落的闪回根本补不回,结尾酒店重场戏则把之前抛给观众的所有思考空间统统填满,抽走了这部电影最后一丝讨论的价值。希望以后的颁奖季,这种除表演外一无是处的片子能再少一点……

23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编剧简直是灾难艺术家。恕眼拙,实在没能从文学设计里看出任何女性主义的东西。一个主动的上位小三、一个主动的代笔抢手……到诺奖临头了兜不住了,逼死了自己的老公——尤其收尾处不算反转的反转,干脆完全是要把Joan塑造成典型蛇蝎美人的节奏:曾被广为诟病的好莱坞大男性主义叙事符号;非要说这是侧写时代与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请用电影语言合理表达、而不要让观众脑补主题再脑补背景完了还要脑补逻辑。即便剧本当真就是要塑造“恶女”,套用Joe对David习作的评价也是各色cliché——而且情境之间缺乏调和,几场情绪强烈的戏都安排的太刻意,旋怒旋喜:特别最后一场冲突,表演、镜头都到位,可是越到位越犯虚。本子糟考验演技,每一场Glenn Close都奉献了严丝合缝的精湛表演,但剧作割裂太严重,依然呈现不出完整的人物。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我看悬。

26分钟前
  • Adnois
  • 较差

两星半。被表演拯救的电影,要不是格伦·克洛斯冷静出色的演绎,简直就跟去年麦克尤恩改编的那几部文学片没啥区别了,一个简单的“妻子为丈夫默默当了几十年枪手”的故事,结果呈现出的效果还真就是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猝死的情节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写不出来的老套戏码,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既暧昧又模糊,对婚姻生活的探讨也只流于表面,女权话题更是避重就轻,结局就像是无能为力的妥协,导演的水准和本片表演水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灾难级的。

3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sff18。非常真实的女性抗争与妥协了。妻子做了一切却默默无闻,而丈夫只需要用语言表达一下对她的感谢,就能获得全世界的赞美。

33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剧本的创意很赞,类似于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可惜导演用好莱坞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一不小心把一个好故事做成了电视电影,如果没有女主角的表演,这部电影就更没可看的了。不过奥斯卡女主提名里,我还是更喜欢《宠儿》里奥利维娅·科尔曼,这不是演员演技本身的问题,完全是表演的方式和戏本身。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做了颁奖礼只配倾听的分机,成了感情里亟待脱下的裙子,不想让作品束在高阁无人翻阅,躲在逼仄房间打字机前成为奴隶。争抢写了耻辱了核桃,丢掉刻了沽名的荣誉,说不清是辜负才华还是成全创作,为文字牺牲还是为爱情埋名。不愿配合谎言出卖天赋,却愿意拿痛苦当灵感,然后藏起所有真相来成就他的英名。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部奥斯卡颁奖季被忽略的佳作,它不应该只拥有格伦·克罗斯的表演而瞩目,也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夫妇之间复杂的关系。事实上,光鲜亮丽的事业型婚姻背后,往往隐藏着骇人听闻的内幕,很难道清究竟是爱、利益、权力,苦心经营是单纯为了自己还是家庭,借壳双生,绑腿赛跑,相互成全。

4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他们是伴侣,他们也是同伙。Glenn Close在最后一镜中说给Slater的话,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一切是我所选择,我没有失去太多,一切在我的掌握。”本来嘛,追名逐利本来就不是作家们真正想做的,作家们真正想做的,她已经做了。

44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D+/ 虽然视听语言平庸甚至粗糙老土,但至少成功塑造了一个诡秘、内敛、主动蜷缩的女性角色。与《阿德尔曼夫妇》相反,本篇通过写作与爱情的对照述说的并非两者的纠缠关系,而是一位女性写作者如何被“言说”完全绑架了“爱情”:男性的权欲世界是由语言建构而出的,而女性却能保有言语迷宫之外对爱情的某种超验性感知。这也是丈夫发出那个疑问的原因,两人的相互理解从未对等过。

4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有关于写作的痛苦与惶恐,能从家中三人身上强烈感受到。无能者的贪欲与惯性,能者的压抑与顺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的抑制、剥削以及粉饰,背后又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自信、权利的丧失。当现代意识终于溢满那尊自我消磨的容器,谁料前路走得并没有想象中潇洒决绝。忽然反过来想,不自信的男人走向偏执,也许更可怕。主演们太棒,早该多关注克洛斯了。

5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婚姻生活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场诺奖风波牵出四十年的复杂往事:女性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以跨越的时代鸿沟、裹挟着秘密与牺牲的往事。上一秒争吵下一秒为了新的外孙相拥而泣,一刻在撕破脸的大吵临终说爱着你的还是枕边人。空白的笔记本,前行的飞机,穷尽一生付出的“贤妻”终于有了新的篇章等待翻开。Glenn Close一如既往无懈可击的表演之外,只出现一场的Elizabeth McGovern和Christian Slater也是惊喜。

5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2.5 跟45周年对比来看简直low,剧本问题太严重,整个片质感像是HBO及格线边上的电视电影。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只有极少数坐拥天赋和才华的女性能成为男性艺术家的缪斯,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智慧都会随着传统家庭价值观而沦为一本从未被打开阅读的书。荣格正是看到了女性地位在男权世界里的这种落差,为此他拍出了如《魅影缝匠》那样杰出的电影。这部探讨女权的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近些年描写婚姻生活最好的作品。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斯德哥尔摩情结下,在悲喜交织的隆冬之中,甚至在一种随时可能失控的语境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贤妻》非凡的掌控力。影片最具讽刺的地方是她一生所有真实的感受经由爱人之口最终都变成了媚俗的谎言,这位本该登上领奖台而不该仅存在于致谢词里的角色用她无懈可击的表演不断撼动着观者的神经。当她回答不出为什么而爱的时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和扪心自问。

1小时前
  • Muto
  • 推荐

5th 求奥斯卡垂怜怨妇老妪一次吧!信女愿一生吃素。一路跟进的颁奖季,还补齐了格伦之前的提名作品。本以为封后板上钉钉,没想到亲眼见证格伦再度落败,那一刻在工位倒吸一大口凉气,感觉比自己被裁员还难受。而且这部片当年在影后提名名单中资源最早流出,但是字幕却最后才有人做,也是蛮心酸的。

1小时前
  • 93个Aguiler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