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同盟

剧情片俄罗斯2019

主演: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帕维尔·普里卢茨内,马克西姆·马特维耶夫,尤里·鲍里索夫,亚历山大·多莫加罗夫,基里尔·扎耶采夫,谢尔盖·科尔塔科夫,维塔利·基什琴科,安东·沙金,阿尔乔姆·特卡琴科,列昂尼德·比切文,Ivan Yankovskiy,亚历山大·奥斯特犹科夫,玛尔塔·蒂莫菲娃,佩塔尔·泽卡维卡,阿列克塞·古斯科夫,伊戈尔·别特连科,拉里莎·马莱万纳亚,亚历山大·拉扎列夫,埃菲姆·彼得鲁宁,伊万·科列斯尼科夫,罗斯蒂斯拉夫·贝谢尔,德米特里·雷先科夫,迪米特里·纳佐罗夫

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剧照

救国同盟 剧照 NO.1救国同盟 剧照 NO.2救国同盟 剧照 NO.3救国同盟 剧照 NO.4救国同盟 剧照 NO.5救国同盟 剧照 NO.6救国同盟 剧照 NO.13救国同盟 剧照 NO.14救国同盟 剧照 NO.15救国同盟 剧照 NO.16救国同盟 剧照 NO.17救国同盟 剧照 NO.18救国同盟 剧照 NO.19救国同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16:48

详细剧情

  救国同盟是一部俄罗斯历史片,讲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故事。一群参加了俄法1812年战争的军人,梦想改变俄罗斯帝国,试图推翻沙皇专制。

 长篇影评

 1 ) 一些幕后花絮和俄罗斯人的影评

某后花絮

有趣的是,电影拍摄于2018年初在莫斯科开始。 影片在圣彼得堡,别尔哥罗德州和加奇蒂纳拍摄。 为了在别尔哥罗德州拍摄影片,建立了一个电影村,共有22栋房屋,一座寺庙,水井,蜂箱,棚子,桥梁。 此后,在那里成立了民族志博物馆,电影公司“电影总局”将建筑物捐赠给了当地政府。

由于这部电影是在19世纪初期拍摄的,当时side角和胡须风靡一时,因此化妆师必须制作数百个不同的样本,以确保每个演员都拥有正确的色彩。 制服用金肩章是手工制作的。

一年半的时间,整个生产过程都记录在一部360度的Samsung 360 Round相机上。 这是俄罗斯电影界的首次此类体验。

了解俄罗斯电影很有趣。 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帮助下,圣彼得堡于19世纪上半叶重建。 为了拍摄,精确地复制了1806年的12磅大炮,用于与拿破仑的战争,然后在起义期间在参议院广场上使用。

电影中叛军团的旗帜正好重复了叛军的标准。 至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手工制作一张画布。

在圣彼得堡参议院广场拍摄最高潮的场景期间,天气很冷-空气温度降至-24°C,由于湿度高,感觉像-30°C,所以脸红和红润的脸颊和鼻子因寒冷而变红不化妆。 演员和临时演员用保暖内衣抢救了自己,并在两次休息之间在车辆中进行了预热。

俄网影评:

Pumgo

2019年12月29日02:34

上帝拯救国王?

"救世联盟":上帝拯救沙皇。

你知道吗,我出生在大多数十二月党人服苦役的城市--在彼得罗夫斯基扎沃德,现在俄罗斯地图上叫彼得罗夫斯基-后贝加尔基。特鲁别茨科伊、伏尔康斯基、安年科夫、卢宁、戈尔巴乔夫斯基、别斯图热夫夫妇、穆拉维耶夫、雅库博维奇、奥博良斯基等人都曾在那里居住过。他们的妻子来找他们--特鲁别茨科伊、安年科娃(格布勒)、沃尔康斯卡娅......。

从小到大,Decembrists都是超级英雄,也是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拼命三郎(连他们这样的高人也不例外)。独一无二的黄金青年,在战争结束后,突然决定不仅仅是喝香槟和开派对。美丽的疯子,他们先是为祖国而战,然后在祖国中与制度作对。

我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人,当我在参议院广场上看到起义后受惩罚者的名单,看到佩斯特尔原创的 "俄罗斯真理",看到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的 "宪法",看到囚服、笔记和素描......这些人让我的土地名扬天下。我从小就对他们怀有巨大的敬意,我不在乎他们是否被灌输了价值观--我绝对受益于这种意识。

然后 "救世联盟 "在电影中出现了。完全清楚,现在俄罗斯不会上映任何一部同情政变策动者的电影。很可能会有一部亲政府的宣传片上映。尽管如此,我还是去了电影院:毕竟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很亲切,我心爱的圣彼得堡的风景,我需要自己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

在我内心--一个骄傲的小姑娘,为德胜门派,她被人吐槽:根据电影制片人德胜门派--愚蠢而嗜血的大佬,短视而无聊的梦想家。没有说他们为了什么而战,但有人努力暗示,好像他们只是想要权力和暴力。对俄国真的存在农奴制以及农奴制是怎么回事,以及他们在军队中服役25年(!!!)的事实一无所知。但导演和制片人显然对未来的尼古拉一世充满了同情--他们让他变得平静而悲伤,非常理智和仁慈。这就是尼古拉斯,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帕尔金--因为他喜欢用棍子打人的形式来惩罚他!他的名字叫帕尔金。

超怪异的音乐选择:巴斯塔的 "Sansara "是什么鬼,在一部关于Decembrists的电影里?而 "鹦鹉螺 "的 "水上行走 "之所以被插入,是因为有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 疯狂的配乐,说实话。第一频道真正的商标无味。

哦,恩斯特先生和克拉夫丘克先生,我真希望有一天你们会为你们在这部电影中传达的信息感到羞愧。对于那句愚蠢的忠告 "我们的国王最清楚,呆在自己的位置上喝香槟,你们也是聪明人,看着学着叛逆者和自由思想者是怎么发生的"。我讨厌他们下垂的方式,坑了一个失败的故事,但还是试图改变事情的好转。他们是如何把战争英雄和开明人士(天知道,俄罗斯需要这样的英雄)变成了拿着枪的抽搐、过气的时髦人士。他们不是超人,但肯定是个性突出的人。

P.S.从技术角度来说,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还不错,看起来很贵。拍得很壮观,服装也很好(不像是对面工作室里缝制的),演员们在视觉上坐在角色里,好像很合适。我很喜欢看那些穿制服的帅哥(尤其是伊戈尔-彼得连科)。当然,剧情像一只亢奋的山羊一样蹦蹦跳跳,不熟悉历史的人很难跟得上,但不知为何,剧情很有活力,不枯燥,没有拖泥带水。演技也就那么回事。多莫加洛夫-米洛拉多维奇不错,其他老派演员也不错。彼得连科是一爱一。年轻人出场平淡而悲怆,而普里鲁奇尼则用疯狂过度--佩斯特尔当然不是个简单的人,但也没那么疯狂。

我还是重看《迷人的幸福》吧。

10分之4。

 2 ) 前后照应

剧情一开始是年轻时期的男主(谢尔盖),其对自由的定义获得了拿破仑的赞许。门打开,开始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其的审讯。剧情接着一跳返回了上一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攻破巴黎。男主在列队中迎接沙皇时手里拿了一箩筐香槟酒,沙皇宽恕了他的无理并离开(这里和后面相呼应)。中间一大串描述的是起义的局限性:有人泄密、有人背叛、更多的起义组织者的天真(开枪就输了,沙皇的军队不敢向我们开炮)…然后又回到对谢尔盖审判。尼古拉一句(意思类似):“你是个聪明人,如果统治者能被武力威胁(其在位时与英土法联盟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那就不配是统治者了。如果我先前能够听一听你们的请求,在那件事(起义)发生后就不可能了”。这句话也是给门后的孩子,日后的亚历山大二世听的,同时年幼的亚历山大二世离开时的背影和谢尔盖一样,意为其继承了某些谢尔盖的理想和沙皇的治国方针(P.S.亚历山大二世完成了俄国的改革,但是更镇压了许多革命)。执行绞刑时,其中三个人从绞刑架跌落,也可以看作暗示着上天也不希望这些人死去。最后的回忆和结尾的对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十二月党人(他们大多是低阶贵族)与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当时的尼古拉亲王在战胜拿破仑“解放”巴黎后举香槟庆祝胜利(也暗指沙俄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意为二者同为俄利益着想,皆为俄的英雄,同时暗含惋惜,如果当时可以挑明意图(降低士兵服役年限,解放农奴)也许就不是这个结局了。

 3 ) 人潮

纵观整部电影,其最大的核心点,是电影中超乎寻常的“氛围感”。 这种氛围感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拍摄场景的宏大和人数众多的群演。无论是一开始军营中的士兵暴动,还是后面军营士兵涌向广场,群演庞大的人数形成的“人潮”都极大的烘托了电影的氛围感。而电影拍摄地点的选景也多选开阔地区进行拍摄,使得电影在拍摄“大场面”时也能够有条不紊。 虽然群演和取景是该影片氛围感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倘若没有最关键的演员,那这种氛围也只会是一潭面积广阔的死水。所幸,演员们的演技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甚至他们表演中所展现的强烈情感可以让我也受其引导,因此,影片的氛围也有了“神”。在众多角色中最亮眼的无疑是作家雷列耶夫丶孔德拉季的演员。他的出场并不是最早的,但却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起事还没开始时,他脸上洋溢的自信总能给我一种胜券在握之感;当起义开始时,他的声音他的举动更是激动“狂热”到极点,尤其是军队出营起事时,他情不自禁地嚎叫更是把我的情绪也调动了起来,随着电影的节奏迈向高潮;而当起事失利走向失败时,他意识到“领袖”特鲁别茨科伊是个懦夫时,脸上那种神情简直完美展现了那种“感到荒诞可笑且不可思议”的反应,最后听着轰击起义军炮声时那种迷茫、绝望、恍惚之情也使我的情绪随之走向低谷。 同时,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可圈可点。影片很善于把握作为总体的“人群”和作为个体的“人”的关系,常常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拍摄。例如保皇党炮击起义部队那段,就有从拍摄整体转向个体(那个动摇乃至逃跑的士兵),而冰上炮击则是连续运用该手法。这种拍摄手法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大冲击,其中身临其境之感自不必多言。另一方面,电影的运镜视角也可圈可点,例如圣彼得堡总督劝降的第一人称视角、列阵后将视角转向上帝的俯视视角和骑兵冲锋时的马前蹄视角等等,都令人眼前一亮。值得一提的是,当十二月党人向圣彼得堡总督开枪时,电影用了全片最漫长最精细的慢放特写,此时正好条过半(大致)很好的引导剧情走向最高潮的矛盾点,也算是剧情节奏把握不错的一种表现。 然而电影最大的问题也恰巧是在节奏上,或者说是剧情时间线上。首先是开篇的倒叙,倒叙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倒叙后作为故事开篇的时间线选择的相当差,而且在开篇连续跳线,可以说对整个电影的开篇观感是非常的差。有了解这段历史看还好,没了解的人可以说是一头雾水都不为过,完全没有展现好开篇剧情。而且前面还插了一段感情戏,这段感情戏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模糊不清。 其次,为了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事件,剧情还包含了乌克兰地区的起义部队北上圣彼得堡的剧情,因此,整个故事常常在两边切换。但是这个场景切换和穿插处理的非常粗糙,加上俄罗斯人名又比较难记,很多两边剧情切换时都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一直到快结尾才差不多意识到。 更要命的是,剧情中很多时候都在打“哑谜”,这固然让影片更文艺了,但是哑谜的前提是要让观众能看得懂,剧情却对起义背景叙述甚少,几乎可以说是影片是直接就进入准备阶段,好像十二月党人突然一拍脑袋就要革命了。要不是我们对“革命”这个词有好感,把他们当做叛军都是没问题的。 最后,影片角色实在是不怎么突出,尤其是十二月党人这里,角色太多又都很年轻,很多时候分不清谁是谁,角色之间实在缺乏鲜明特征。相反,沙皇和他的那些大臣就无论形象还是性格都有很鲜明的差别,把角色特点展现得很好。 这些缺点加起来,最终呈现的画面就是:年轻贵族莫名其妙就要革命、起义军部队规模很大沙皇孤立无援、沙皇突然就有很多支持者起义军根本打不过。但是事实上这些事情其实可以讲得更清楚明白,可惜都囫囵吞枣的过去了。 个人觉得,只要把南方救国同盟那边删去,把感情戏删去,好好把青年贵族想革命的原因展现出来,再拍摄一下农奴们的悲惨生活,故事就可以有条理很多了。这样固然会少了例如南方起义军明知必死却也依旧“越线”前进的名场面,但却能增加电影剧情的紧密程度和逻辑合理性,也是可取的。不过,纵使时间线那么混乱,结尾梦回巴黎却依然别有一番味道,也算是时间线混乱中少有的亮点了。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情的修改显然是有很大限制力的。尤其是,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个实际上是破绽百出的,甚至显得有些浪漫到可笑的,结尾也不完美的历史故事。因为以今天观众的视角,乃至电影拍摄的视角,十二月党人都是毫无疑问的主角。但历史中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过程却混乱可笑,他们的下场也都不好,以至于观众理所应当对这种结局不满。可电影剧情终究不能去篡改历史,再怎么不满,剧情也只能是这样的结局,而我们也不应因为对历史结果的失望而去批评电影的剧情。 那么,抛开难以修改的历史剧情,我们又能从这部电影中体会到什么呢?我将我的影评命名为《人潮》原因有四:其一、影片群演极多角色众多,这些人物如潮水般众多;其二、影片氛围浓厚,通过另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进入高潮低谷,如同将观众置于浪潮之中;其三、电影的故事是一场由人的思想引发的时代浪潮;其四、我的感悟与其有关。 正如我评价时曾提到雷列耶夫的演员表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一样,如果他是正面的最佳演员,那么尼古拉一世就是反面的最佳演员。在此前立皇储的时候,和大臣误以为康斯坦丁是为新皇时,他的神情总是充满迷茫和怯懦,眼神既不坚定更不自信。但当他意识到十二月党人要威胁沙皇一族时,他几乎是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沙皇,他的神色坚定而不容动摇,眼神之中满是上位者的冷漠和不容置疑,那些不支持他的大臣也被他折服听命于他。当浪潮没来时他宛若无根飘荡的浮萍,好像谁都可以摆弄他的命运;但当浪潮来临时,他却比谁都扎根得更深,他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该做什么。当他在广场宣言时,德高望重的圣彼得堡总督也服从他的指令去劝降起义军;当周边百姓起哄说他时篡位者时,他神色没有一点动摇,而是置若罔闻的继续他的安排;当他只身冲入一只队伍中却发现对方是起义军时,他便很快得把嘴角的一点欣喜抹去,而是出于上位者的架势去问他们是不是真的选择与他为敌。我清晰的记得那支部队没选择抓他而离去的时候,他们的领袖在人潮中回头的样子,他在人潮中被裹挟着前进,看似声势浩大却没有选择终点的权利;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孤身一人,却没人能左右他的选择。与之相反的是,十二月党人在起义前自信且坚定,但真正执行起义是却混乱迷茫。 由人群汇聚的浪潮可能席卷一切,也可能只是不起眼的浪花。并不是所有人潮都不可阻挡,也不是所有人潮都能被轻易操控。只有目标明确意识清醒的坚定之人才能在人潮中乘风破浪,选择自己的结局。

 4 ) 一场浪漫主义的政变

电影本身

先说电影本身,豆瓣评分我给了三星,其中两星是给背景故事,一星给画面与音乐,至于人物形象剧情内容不值一提。题材是好题材,但《救国同盟》这个电影拍的是真的令人感到乏味,就像一块被冰箱放了很久的蛋糕,拿出来看到蛋糕上面有奶油、水果、巧克力和坚果,本以为会很美味没想到一口咬下去干瘪没有水分不说,还带了点冰箱里其他饭菜的味道,令人兴致全无。

第一个问题是主线显得莫名其妙,主线感觉开始的匆忙结尾也是草草了之。这样的剧本设计只会导致一个问题:没有相关了解的观众容易摸不着头脑→十二月党人的形象变得单薄脆弱→观众没有办法对十二月党人产生共情与理解。

1)先说开头,十二月党人起义本是帝俄的贵族军官在拿破仑战争时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进步气息,想改变自己国家所致,但在开头完全不提及帝俄的年轻军官是怎么受到触动、怎么感到差异并且如何萌发出改天换地的想法,却把镜头交代给了巴黎阅兵却用一段文字去介绍救国同盟的成因,不光会让不了解背景的观众摸不着头脑,而且会对十二月党人起义缺乏共情与理解。

2)其次,救国同盟在各地秘密集会时拍得像是家庭聚会或者大观园中的诗会,没有月黑风高图穷匕见的紧迫感和神秘感,各位波雅尔老爷们仿佛像是周瑜与孔明附身,指点涅瓦河畔,谈笑间便可让冬宫灰飞烟灭,一切仿佛都是过家家。

3)再次,理论上来说广场上俄皇及其保王党与十二月党人的对峙应该是电影的最大高潮,但双方平淡的像是在进行军事演习。十二月党人这边没有协调没有指挥,来不来举事全凭自觉,而且也心甘情愿地在广场和皇帝军队进行对峙,坚决贯彻“敌不动我不动”的原则。俄皇也是冷淡的仿佛此番争斗与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无关。

4)最后,让我难以置信的是电影拍到绞刑结束就戛然而止,绞刑前的审问或者狱中本可以设计激烈思想交锋与对峙,十二月党人举事最被世人所了解的大批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贵族和贵族夫人也没有镜头,甚至导演都可以交代一下俄皇尼古拉和普希金的经典对话来做一下呼应,但什么都没有。只能说导演拍到后面仿佛就像赶不上回家的二路汽车,匆匆关机走人。

第二个问题是电影的角色形象刻画。

1)电影出现了太多匆匆而过的人物与角色但每个都着墨不多,电影开头我本以为主角会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结果后面发现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起事军官,电影结束我只能认为本片的主角是尼古拉一世。

2)有点说不上来,电影里每个人物显得过于样板化而不够丰满立体,角色和角色之间没有冲突,单个角色也没有心理活动或者挣扎困顿,整部电影显得一切都这么顺其自然。历史上尼古拉一世亲自主持了对十二月党人的审问并进行严苛的定罪,但行刑前尼古拉一世却自己主动将死刑压缩到六人,其他死刑犯全部改为流放。如果导演将尼古拉一世的前后行为改变拍出来,虽不是凸显尼古拉一世有多慈悲为怀,但至少可以让观众见识到一个更多面的俄罗斯皇帝。

3)电影里的爱情戏我已经不想吐槽了,导演你把谢尔盖的未婚妻戏份和台词全删了对整个电影没有一点影响。


罗曼诺夫家族

回到电影讲的故事本身。在这里并不想把尼古拉一世单独拎出来大加批判一通,非要说就得把祖孙三代拉出来一起说。在我看来尼古拉他皇兄、他父皇以及皇祖母都没能也没有勇气解决的问题,一股脑怪到他身上不是很合适。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缩短服役期以及废除农奴制算是十二月党人的缺一不可的三大诉求,但正对于当时俄罗斯的命门的只有农奴制这一个问题。

农奴制罪恶吗?当然罪恶。农奴制有问题吗?从尼古拉一世的祖母叶卡捷琳娜大帝一来,各代君主都知道帝俄的农奴制已经成了房间中的大象,必须得以解决。但事实就是,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到《救国同盟》的主角尼古拉一世,他们或有意识但没有勇气去解决农奴制这个问题,抑或是根本无意为之。

一方面说,既得利益阶层总是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造福其他人的,除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他儿子亚历山大二世也算知道事情严重性便下定决心改革农奴制,满清政府也是山穷水尽之日才想起来撤销军机处搞责任内阁,因为这些统治者总是明白一个道理:主动帮社会底层发声,总比让他们用自己行动来发声来的要更好。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专制统治是需要皇帝和大小贵族们通力合作才能维持,俄罗斯皇帝每天可能最需要扮演好的首先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地主。波雅尔中的波雅尔,其次再是东正教最虔诚的信徒与最高领袖,最后才是全俄罗斯民众的小爸爸(不是说皇帝小爸爸不爱你们,只是有人更比你们值得被爱)。如果想在圣彼得堡保持威望与宫廷的信任,就不能得罪贵族这一最佳拍档,自然不能对贵族的私有财产——农奴做文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的祖母),作为俄罗斯开明君主专制的代言人、伏尔泰等一系列启蒙时期西欧思想家的长期笔友,她会意识不到农奴制的问题所在吗?当然不可能,但她不敢解决,因为她不姓罗曼诺夫且得位不正,而且儿子兼皇储保罗也与自己长期不和。她需要贵族的支持与拥护,但由于她的思想倾向又会往往同情残忍制度下的俄罗斯农奴,因此会出现在私人书信中同情农奴却又大肆赠送农奴作为贵族封赏的矛盾行径。

保罗一世(尼古拉一世的父亲),作为一个神神叨叨的皇帝也无需多谈,深夜被一群贵族闯入宫中用鼻烟壶活生生砸死,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被俄罗斯传统贵族势力抛弃的下场。

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的长兄),作为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掌上明珠,自幼接受了可以说是俄罗斯皇族中最好的教育(自由派与传统文化兼具)。他本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作为父亲惨死的间接凶手给他带来挥之不散的阴影,加上亲眼目睹宫廷政变背后的贵族政治影响,使得亚历山大一世没有胆量去拿走俄罗斯贵族最大的那一块蛋糕。阴差阳错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作为当时自由主义风潮最大的弄潮儿——拿破仑的对手,长年的反法战争与卫国战争也需要贵族从政治上和军事上为他提供支持,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大战在前自断一臂。

就像击鼓传花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刻,尼古拉一世发现花到了他自己手上,但他想改吗?未必。长期的军旅生涯带来的保守思维、虔诚的东正教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让他对一切挑战传统的行为感到厌恶。加上即位之初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带来的PTSD,都让尼古拉一世成为当时欧洲保守势力的最大代言人,所以也不难解释日后尼古拉一世东奔西跑所建立的“神圣同盟”了。不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尼古拉一世最终为他的保守付出了代价。


十二月党人

大体上对于十二月党人我是又恨又爱的。

恨。标题我用了“政变”而非“革命”,就觉得十二月党人组织散漫而没有明确的领袖(就这还要分成南北两个分会),没有施政纲领(一开始说是要废除君主制而后又支持康斯坦丁当皇帝)、没有周密计划(先是打算刺杀亚历山大一世,而后又因为亚历山大一世的突然逝世而又仓促举事),与其说是一场革命而不是说是一场匆匆忙忙的政变。虽然都叫“党”,但相比几百年后列宁所建立的那个却有天壤之别。

不过后面想想也能释然,十二月党人失败的政变更像是用自身的教训为旧时代权力斗争关上了大门,并掀开了新时代的大幕。旧时代的政变夺权、宫闱密谋与刀声斧影往往是小范围、局部和迅速的,只要能争取到最接近核心的权力支持就能笑到最后:摄政王索菲亚敢于越俎代庖的勇气来源是获得了射击军的支持,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大帝——彼得大帝的政变夺权也只靠了一个近卫兵团,第二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闱密谋更是靠着近卫军官奥尔洛夫兄弟们的鞍前马后。但是大人,时代变了,新时代的权力斗争将更加残酷、更加彻底以及更加漫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和他的同仁们单纯凭着近卫军的示威与反对就能让莫诺马赫王冠易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并且斗争会越来越残酷。一百年后,俄罗斯的土地上还会见证保王党军队、资产阶级政府的白军与无产阶级的红军杀的昏天黑地,血流漂橹。

爱。标题我用了“浪漫主义”觉得是最配的上十二月党人的词语。不管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和他的同仁们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阶层的春秋万代,还是真关心俄罗斯母亲未来的命运以及她受苦受难的民众,他们都是一群勇于背叛自己阶级和阶级利益的勇士。作为一个保守壬看电影时自己在想,要是自己在当时应该会站在尼古拉一世的背后。不过转念一想,若真是能够转世投胎到当时的帝俄,我应该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成为波雅尔中的一员,而极大概率会成为乌克兰草原上被压迫的哥萨克、彼得堡食不果腹的贫民或者哪个大贵族庄园里的农奴,这么说来我应该是热切盼望着十二月党人的胜利,毕竟他们是为我而战。

若要用一句话来为十二月党人及其行为作结论,我觉得应是,“他们本无需如此”。


尾声

上一张我觉得意犹未尽的一个镜头吧,自己内心也脑补了一下:

”父亲知道他们是对的,但不愿也不敢下这样的决心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即便我和俄罗斯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历史重任终将还是得靠你来完成。“

 5 ) 个人一点点看法

《救国同盟》单从影片来讲,算是把故事讲全了。12月14日的起义,交代的明明白白。但是观影过程前期确实迷迷糊糊的,大抵是俄国的名字太复杂以及历史点不太懂,所以很多梗是看另一版的著译才明白的。看完还觉得不够又看了B站的十二月党人纪录片,补充了一些细节。写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件事过程是,俄国贵族中一些进步的军官,在外出学习或者作战中,学习了到欧洲的进步思想,并且看到了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想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他们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协会,两个协会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关于解放农奴后的土地革命也有不同见解,因此平时并不会过多沟通。在最后起义时,南方协会找北方协会谈话,但北方拒绝了并打算独自行动。这部影片的主角就属于南方协会。救国同盟本打算在71天的阅兵仪式上动手结束沙皇生命,但是日子还没到,沙皇就提前下线了(有传言说沙皇没死,只是远居他乡,所以台词说“听说拿破仑的墓里只是他的替身”)。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子嗣,所以皇位应传给他的第二个弟弟康斯坦丁。但是康斯坦丁为取一名女子答应了不再继承皇位,而且本人好像确实在外地活得挺开心的,所以亚历山大一世写了密诏让三弟尼古拉上位。但是突然辞世密诏不为人所知,所以兄弟俩推脱了好久(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同盟措手不及,但是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把握机会。为了支持协会运动,军官中有人贩卖军服赚取私利被沙皇发现并处理,也就是片中的“我们暴露了”。此时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变心,不再支持革命。尼古拉推脱了一会也发现不对劲啊?这群人要趁机上位,推翻王朝。于是尼古拉决定继承皇位,而同盟此时则打着康斯坦丁的旗号逼迫新皇下位。顺便一提电影还提了一句口号:为了宪法。但是士兵中很多人不知道宪法是什么,他们以为是康斯坦丁的妻子名称。就这样到了广场宣旨的那一天,本来同盟中决定刺杀沙皇的人临阵脱逃,但是箭在弦上,很多军官还是组织起了反叛军。他们企图通过震慑以及喊口号的方式逼迫沙皇下位,不流血完成革命。当然起义那天也有不少军官有想法有能力杀死沙皇,但谁都没开一枪。直到最后沙皇调来5辆炮车,也才结束了起义。广场上死亡人数成百上千,但是大多数还是平民百姓。此时我们的男主还没抵达战场,战役已经结束了。他在半路上,连希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送到了断头台。

即使战役声势浩大,但是大部分的官员都没有判处死刑,而且新皇查了几日就决定结束调查。抓来审讯的官员牢房里住的也很好,比青年公寓好多了,还有书籍可以看。也诚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尼古拉一世也看到了农奴制的弊端,上位后对国家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而且一生再没有动用酷刑,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但是上位时的这场变故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也非常多疑。从帝王的角度来说,即使你刻苦勤勉改革弊端,但是本质是变不了的。个人的宪法永远无法为自由铺路,封建的主义永远禁锢自由的灵魂。所以救国同盟知道即使尼古拉能对话能改革,但是沙皇的项上人头就是最大的谎言。从农奴和士兵来说,他们摆脱了低下的身份和残酷的刑罚,这是最大的成就。但是压迫依旧在,承压最重的人,也就越有反抗的意志,加油,十月革命等着你们。最后令人唏嘘的十二月党人,即使这场起义失败,他们毫无意义也是英雄,一群能够看到他人疾苦,并愿为他们呐喊奔走,甚至背叛自己誓言的贵族,为人人自由,与公平正义,放弃昔日荣辱的英雄,值得被我们敬佩。但是失败也是肯定。首先,鞭子打在士兵身上,饱受饥饿的是农奴,看到却无法感受到,这使很多军官有喊喊口号的勇气,却没有开枪射击的决心。其次,虽然他们也有很多上阵杀敌,但为的是国家和自身的荣耀,而这次他们面对的,是世世代代决定守护的权利,是见面就得弯腰的帝王,所以自己高声呼喊,只听别人的赞扬,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来掩盖心中胆怯。最后吧,不论南北方协会,没有明确的领导和计划,土地纲领也是纸上谈兵,起义当天大家纷纷有事当鸽王,在场的军官也不敢乱动,被抓了供出来的名字滔滔不绝,希望不流血不战争,不想背负弑君的名声。这些军官的顾虑太多,所谓犹豫就会败北,就是这个意思了吧。害,果然挨打了不能指望别人,自己上去打一拳,才舒服。

以及最后,俄国军服和景色是真的挺好看的哟~

 6 ) 所有人都爱你,你也爱众生

СОЮЗ СПАСЕНИЯ

台词摘录: ①судьба меня уж обрекла ну где скажи, когда была без жертв искуплена свобода погибну я за край родной ②я изменил России навсегда на свободу без жертв ③я цельно жизни своей полагал поставить власть российскую перед своими подданными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感动和无奈,没有一个人是十恶不赦的,但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贵族愿意为了人民革命舍弃一切:身份、地位、家人这些都不重要,只为了伟大的自由和宪法。 安娜对谢尔盖说“тебя все любят”,她说所有人对她放行甚至鞠躬仅仅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而谢尔盖却说:“明天要么我们所有人都死要么获得胜利”。或许这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者吧。

沙皇在下令开炮前仍说,想离开的可以离开,我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可是没有人离开。直到军官第一声下令时,战场上仍无人动弹,对面是“叛军”整齐的队列,这边士兵们站在装好弹药的火炮前,不愿动作,或许是因为炮口对准的是曾一起训练的朋友,或许是他们认同这群所谓“叛军”的理念。

在影片结尾,尼古拉一世判处五名十二月党人绞刑,其中有三人的绳子断裂,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三人没有被重新处以死刑,而是突然出现了影片开头的场景:所有人兴高采烈地庆祝战争胜利。但当我看清谢尔盖帽子下的鲜血时,我就知道这也只是幻象,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该多好。

影片整体来说主要是凸显了十二月党人的光辉形象,我们并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同影片中讲的那样,无论是沙皇还是平民都曾为所谓权利属于人民这一理念动摇过。但至少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人不因这场伟大革命而有所触动,这场革命永远地改变了俄国。

希望未来仍有千万个十二月党人愿意出现在特殊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也希望这样舞台永远不会搭成。

 短评

老阴阳人了,全片都在阴阳怪气十月革命(滑稽.jpg)

5分钟前
  • 奥迪秃雷
  • 还行

2.5 结尾有点感人,加半星。批判它站在反动立场上的也太高看它了,这片有什么立场啊,就是凑一堆演员,想到哪拍到哪,非要说体现大漩涡里的人性吧,那表现得可太失败了。这不如高尔察克呢,那部再反动好歹还占个观赏性。导演下部拍个悬疑片吧,没准能拍出点花来。🙄

6分钟前
  • Mido
  • 还行

视角偏狭,立场含混。革命不是病毒,专制(即便冠以“开明”二字)才是。

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

8分钟前
  • ruyine
  • 推荐

配乐,剧情连贯,特效,相当不错

11分钟前
  • 海王星北
  • 力荐

画面很美

16分钟前
  • 木·子鱼
  • 力荐

最后几处冲锋的场面看的我真的很难受,战争、死亡、理想、国家,最特别的在于救国同盟这一群军官群体的描绘,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几个也仍然展现出十分鲜明的形象。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真的很纯粹(不是说善的纯粹,而是所有的情感都带着一股莽劲儿,这一点在其他俄罗斯文艺作品中也非常突出,真是神奇的民族。

21分钟前
  • 长日留痕
  • 力荐

太美了…彼得堡

22分钟前
  • 一光年
  • 力荐

史詩。

26分钟前
  • 子都
  • 力荐

8分。我对那个排队枪毙的时代真的是毫无抵抗力啊~故事让我想起了秋瑾,想起了黄花岗,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更多的其实是旧秩序的得利者,他们自己革自己命的气魄值得钦佩,但可惜他们只有热情与热血,却缺乏隐忍与决断,事不机密又没发动群众,最终空留余响,也间接导致了俄国的问题只能通过彻底的颠覆才能解决。俄罗斯对本片真是下了血本啊,人物还是道具都精益求精,看得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27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结尾的假结局复活蒙太奇形式万用不腻就好像南山部长,没有准备充分的政变也只会是叛变了

28分钟前
  • Nerorosa
  • 力荐

皇帝孤身单骑面向叛军与其对话。炮兵不肯点燃引线开炮镇压。缺乏缜密的计划,广场溃败草草进攻要塞。人民也不了解这些青年意欲何为。狂人以为永远改变了俄,在我们俄罗斯,谁不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尼古拉一世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展现另类美感。旁白宛如科教片,展现主创电影语言的贫乏。配乐过于现代,失去贵族悲剧感。片尾梦回巴黎举杯香槟像是一种和解。

31分钟前
  • 醒来的风车
  • 还行

把革命的对象(尼古拉一世)轻易地从身边放走,乖乖在原地等着被炮击,队形乱了之后就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近卫军不是再搞革命,这是在玩过家家

35分钟前
  • 书评之乱
  • 推荐

优点: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每一帧都美的和画一样。火药与硝烟,空心方阵,拿战时期战争的完美表现。缺点: 细碎的情节,有时候无聊的让人想睡。 单薄的人物塑造,出场的很多,但是没有细节的表现,让人看了就忘了。感受: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带着对十二月党人的憧憬来看这部片子的话,你一定会失望。导演试图用一种所谓的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所以没有很明显的英雄,当然也没有故意的反英雄。但是,但是,看着看着就让人很不开心。尽管知道这些年毛子一直在为沙皇洗白,尼古拉一世也比同时期中国君主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电影拍得可是十二月党人啊!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幼稚病,但是他们确实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了。导演表现他们的幼稚太多,理想太少,不免让人试图揣测他的动机。

38分钟前
  • Ciphertext
  • 还行

尼古拉一世曾问普希金如何看待十二月党人的叛乱,普希金答:“我想我会站在起义军那一边,陛下。”十二月党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革命是请客吃饭。贵族的脑子里对于绞刑和西伯利亚没有概念。而且对于推翻之后怎么重建也没有概念。有想法和热情是好事,但最好先思考一下。否则就是白白流血,什么也改变不了。尼古拉一世压根也不会听你们的。

40分钟前
  • 花峥名
  • 力荐

烈士造反者通常都不爱具体的人。他们也有爱,爱坚执的原则,也爱人,爱抽象的人。所以烈士造反者并不忌讳屠杀,甚至是大屠杀,因为他们在宏大理想中试图缔造的那个世界远比一切具体的人和现实的人来得重要,为了这个世界的图景,一切具体的人被碾成齑粉也在所不惜。最后一部分扳回来印象分。只是造反者在煽动底层普通人去当炮灰之前,务必高尚善良一点吧,实打实地告诉他们会有的残酷后果,而不是只空口许诺好处,真正的自由是能清醒明智地选择并坚守自己的选择,那么即使为此而死他们也是自由的,而愚蠢的人得到的只是忽悠而不是自由,当然投机者要的也不是自由,而是好处。

44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沙皇拒绝改革残酷灭掉了理想主义的贵族的柔性叛乱,最后被军工资本家逼下台,被布尔什维克杀全家也是报应。

45分钟前
  • id
  • 力荐

制作很精良,每个画面都很宏大,很美,配乐也很燃,但是画面的剪辑略无语,特别是时间过渡的剪辑,太生硬了。再开说说剧情方面,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想要推翻专制统治,虽然失败了,但是那种无言,勇猛,无畏却是令人震撼。“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但却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还有就是,可能我俄语不到家,后面没看懂,他们被处于绞刑,然后谁把绳子搞断了?他掉下来回想以前的快乐时光然后咧?

49分钟前
  • 推荐

俄罗斯现在的意识形态真的很迷

50分钟前
  • 大蒜头头
  • 还行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53分钟前
  • zoe刘加慧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