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

喜剧片印度2018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希特·萨拉夫,维克拉姆·戈克哈尔,雷伊·舒克拉,阿西夫·巴斯拉,加纳特·拉玛妮,侯赛因·达拉尔,伊万·罗德里格斯,坤纳·斯内德,哈许‧梅尔,什库马尔·苏布拉马尼亚姆

导演:西达夫·马贺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嗝嗝老师 剧照 NO.1嗝嗝老师 剧照 NO.2嗝嗝老师 剧照 NO.3嗝嗝老师 剧照 NO.4嗝嗝老师 剧照 NO.5嗝嗝老师 剧照 NO.6嗝嗝老师 剧照 NO.13嗝嗝老师 剧照 NO.14嗝嗝老师 剧照 NO.15嗝嗝老师 剧照 NO.16嗝嗝老师 剧照 NO.17嗝嗝老师 剧照 NO.18嗝嗝老师 剧照 NO.19嗝嗝老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6

详细剧情

  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皮的学生。

 长篇影评

 1 )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看这部《嗝嗝老师》的时候,我始终会想起《Anthem》中,那两句著名的歌词: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显而易见,奈娜这位“嗝嗝老师”的裂痕,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图雷特综合症。这种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怪病,会让她无法控制地肌肉抽搐,包括打嗝、甩头和发出狗叫等等。可以想象,从小到大,这种病给她带来了多大的难堪和屈辱。

离奇的是,她不仅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躲避旁人可怕的眼光,反而一无反顾地走上讲台,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即便遇到的是一群最顽劣不堪的“坏学生”。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打嗝开始

《嗝嗝老师》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为女性特有的成长主题,留下了可观的叙事空间。

“嗝嗝老师”奈娜

影片一开始,奈娜又一次踏上了面试老师的艰难征程。她的教育学背景和理科硕士的学历,无可挑剔,然而每一次,都是在面试时被刷下来。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目光,她已经是第十八次向面试官解释,她这种无法控制的抽动和打嗝,叫图雷特综合症。

令我惊讶的是,她竟然已经可以和图雷特综合症和平共处,没有自卑,没有胆怯退缩,带着从容自信的笑容,甚至可以放松地拿自己开玩笑,还能妙语连珠,机智应对面试官的刁难:

“在座的各位以前听说过图雷特综合症吗?……那现在知道了?……既然我能够让各位了解图雷特综合症,那也同样能够让学生理解公式。”

事实上,奈娜并不是一直都这样。她小时候,图雷特综合症让她在公共场合倍感难堪,学校也差点因为她影响课堂纪律,让她退学去读特殊学校。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排斥中,对她伤害最大的当属她的父亲。

当她需要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无论是几岁时在商店挑选蛋糕,还是成年后在餐厅点餐,奈娜又开始不由自主地抽搐时,父亲总是立刻抢白,为她点餐,不愿意她暴露在众人的关注中。

奈娜和父亲

她明白,父亲无法接纳她的图雷特综合症,也就表示无法接纳真实的她。

直到有一天,她在学校礼堂观看表演时,又发出奇怪的声音,被校长叫到舞台上。她以为又会像以前那样被责骂训斥,但校长接纳了她的怪病,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那样关爱。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奈娜,让她在被别人接纳时,终于学会了接纳自己。与此同时,正因为她接纳了自己,也使别人更容易接纳她。

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摔跤吧!爸爸》。同样是聚焦女性成长和自我突破,一个是“女人不能当好摔跤手”,一个是“语言障碍不能当老师”,她们的战场,一个是摔跤台,一个是讲台。

而她们身为女性的耀眼光芒,既来自战胜自我,更来自打破世俗常规、拥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从A班到F班,阶级固化的反思

奈娜好不容易成为自己母校的老师,接手的班级却是整个年级排名最后的F班。这个班只有十四个学生,每天逃课闲逛,无心学习,整蛊老师倒经验丰富,已经气走了好多个,他们还打赌,这个新来的“嗝嗝老师”,不出一天就会被吓跑。

没想到,奈娜听到学生把她的图雷特综合症编成rap,不仅不生气,还跟大家一起唱。尽管无比艰难,但她已经接纳了自己,并且将这种宝贵的经验和宽容,用在这群学生身上。

F班的学生

但是,在种姓制度最森严的印度,阶级固化的遗毒侵染到方方面面,把学生分成A班到F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更因为F班的学生,全部来自贫民窟。当A班学生有车接送、学习环境优渥的时候,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光是为了生存,就几乎用尽了全力。

家长会时,奈娜老师的班上空无一人。真是因为这些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吗?直到她挨家挨户地家访,才明白,他们也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要卖菜、要捕鱼、要工作,否则家人就无法维持温饱。

其中有一个家长说,他努力工作,是为了让他的孩子,拥有他从没拥有过的机会。

奈娜和学生

奈娜明白,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首先就是接受教育。

所以,她可以顶着校方的压力,无视同事的冷嘲热讽,用尽一切办法,努力帮助这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更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擅长的学习科目。

奈娜和学生

有意思的是,恰恰因为她有接纳自己“裂痕”的经历,使她明白,教书之前,更要育人。她敏锐地觉察到每个学生的“裂痕”,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教会他们接纳自己缺点和恐惧,从裂痕中照进光。

我们到底有多渴望一个好老师?

优秀的教育,是点石成金,是春风化雨。

纵观影视界,这种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题材,层出不穷,铺天盖地。从老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自由作家》,到日剧《麻辣教师》《极道鲜师》《龙樱》,再到这部《嗝嗝老师》。

奈娜和学生

在这些拥有“点石成金”本领的老师手中,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重获新生,开启全新的人生道路。原因很简单,其他老师只看到了他们的“问题”;而这些优秀老师,看到的是他们的“裂痕”,

遗憾的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点石成金”的老师。我相信,有这种遗憾的人很多,这大概也是这种题材层出不穷的原因。

我们在渴望一个好老师,渴望有人接纳我们的不完美,渴望有人看到我们的“裂痕”,因为他们懂得,只要在合适的时机下,这也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2 ) 除了教育和励志,还有妥瑞氏综合症。

我有一个朋友是妥瑞氏综合症,第一次知道这个病就是因为她的打嗝和抽动,和电影里面的开头一模一样,第一次认识的时候我们说让她喝点水防止打嗝,她耐心认真的给我们解释这种不受控制的神经性疾病,然后我很好奇晚上睡觉也会打嗝抽动吗?她说脑子也会休息,所以不会。真的和电影一模一样!对我来说,看这个电影我看到的重点不是所谓的教育方式和差生的逆袭改变,而是嗝嗝老师的“积极乐观”和“励志”。我的朋友其实也和和嗝嗝老师一样,对自己的病坦然接受,而且活得乐观积极。我朋友她不仅能很好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唱歌,演话剧,而且有当平面模特的潜质,有很好的表现力,她还在采访工作中为我要到了五条人阿茂的祝福和签名。对我来说,我不知道这个病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痛苦,但是我认识的她真的是一个很乐观很厉害的人!我觉得她给我上了一次“疾病科普课”,希望这个电影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疾病,对这类人群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3 ) 关于教师和电影

作为一名教师 看完此电影 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分享。今年是我从业第二年。还记得去年刚当老师的时候 幻想:为每一个学生制作成长日记;每周为自己写一篇教学日记与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些幻想直到今天一件都没有实现。因为我发现学生太多了 教学压力太大了 教学任务太重了 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将那些幻想变成现实。

看到电影里嗝嗝老师新颖的上课方式 我第一反应: 这不可能。是的 根本不可能。中国的课堂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开放式的 寓教于乐也只是说说而已。好像卓越真的都是辛苦得来的。还有,其实我特别讨厌电影里的一句话“没有差学生 只有差老师” 这句话我一直不敢苟同。我相信无论再过多少年 我依然不赞同。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而不是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永远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

当然,观影途中几次被感动落泪。当嗝嗝老师面对校长 面对父亲 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是动容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被拒了n 多次的人还能一直坚持当老师。我也无法想象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想接纳的人还期待谁去接纳。我更无法想象面对一群顽固不化的学生时 得付出多少耐心 智慧 和爱去浇灌他们。是的 做教师的应该反思自己。

总体来说,印度拍的教育题材的电影都还不错。

 4 ) 那个不停飙脏话的人,可能有病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

梁实秋写过一篇《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他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这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之后还出了几个骂招儿,什么预设埋伏、以退为进之类。

当时读完觉得再精辟没有,直到发现这世上有一群人,他们不停地飙脏话、骂人,却并非是为了发泄情绪,而且很多时候还伴随着抽搐和一些怪声儿。

比如[寄宿学校]里的弗雷德里克。

他在课堂上不住地扭动脖子,说话时会狂飙“操你妈的”,根本来不及思考梁实秋那些骂招儿。

©️[寄宿学校],弗雷德里克

再比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

说两句话要打四次嗝儿,打完会不自觉用手背拍击下巴,脑袋还时不时向左抽动。

©️[嗝嗝老师],奈娜

虽然并没有说脏话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干预,也可能会发展成满口污言秽语,叫人耳不忍闻。

因为此,奈娜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大后多次应聘教师岗,均告失败。父亲也从心底里无法容忍她这一缺陷,甚至认为是她毁了自己的尊严。

可这到底是种什么缺陷?

电影的评论里,有人将之笼统概括为“抽动症”,有人称“第一次听说”,更有甚者“几乎闻所未闻”。

©️关于[嗝嗝老师]的短评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它还有一个更通俗、但是充满歧视性的名字:抽动秽语症。

“实在是难听,”纪录片[妥妥的幸福]里,导演蒋云生这样说,“如同阿兹海默症被叫做’老年痴呆’,抽动秽语症,听上去就像患者喜欢骂人一样。

彼时是2016年,蒋云生患病的第27年,他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首映分享会,站在台上时,眉梢嘴角会不自主地抽搐,并发出一种含混的奇怪喉音。

这一年,VR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普及,十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拥有智能交互机器人,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宇航员可以在太空驻留30天。

而妥瑞氏综合征仍然无药可医。

不要说医治,就是完整念出它的名称,在国内也实在困难。但美国知晓率可观,因为[叫我第一名]

©️[叫我第一名]是影史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有关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在它上映以后,美国对这种病症的认知情况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男主叫布莱德,智商与同龄人无异,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棒球打得极好,更有创造力和教学天赋。最要命的是,他笑起来可真像好天气。

如果不会没来由的抽动,或者在父亲讲话时突然怪叫,他的人生一定体面又从容。也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考学娶妻发发愁。

也不至于一次接一次转学,仍被同学老师瞧不起。

陌生人说“不知道他哪根筋不对”,父亲觉得他调皮,母亲的朋友问“你有没有考虑过找人驱魔”。

©️[叫我第一名],母亲的朋友如是说

不夸张,即便发达如美国,也会认为这种病与邪恶力量有关。60年代的一起“警察虐人事件”,被虐者便患了这种病,但警察坚持认为,“他是撒旦。

现如今,中国也在上演这种错误。

[妥妥的幸福]里,由于蒋云生时常“挤眉弄眼”,父母先是求助于眼科,之后又转为精神病治疗。

也有家庭认为,这是“身体里有小鬼”,应当用巫术进行驱逐,于是强行给孩子灌下所谓“圣水”。

[叫我第一名]虽没有这般夸张,但也曾求错医。是母亲带布莱德看心理科,医生认为这是他对父母离异的反抗,还问他“是不是在怨爸爸不跟你住”。

©️[叫我第一名],奉行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医生如是说

怎么讲,其实也怪不得他们这样猜测。

1885年,法国医生妥瑞最先发现了这种病征,将其形容为“一种严重的抽动性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综合抽动,但病因始终没有找到。

目前,医学界普遍支持“多巴胺递质紊乱”假说。

由于多巴胺的活动异常增加,使人的神经系统不分时间、场合和对象,突然兴奋,将一些错综乱杂的信息错误地传递给大脑。 大脑收到以后,发送给身体,人便产生了抽动和痉挛,并将这些不完整的信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左图是妥瑞医生,右图是患者的脑结构,医学研究认为,大脑皮层及皮质下区域、丘脑、基底神经节、额叶皮质的功能紊乱会引起抽搐。据说,有患者会偷偷注射肉毒杆菌,为自己降低肌肉活性

真的太像恶作剧了。

虽然医学上给出的患病概率是0.3%~1%,男女比例是3 : 1,英国也有超过30万的成年人和儿童身患此症,台湾地区更是每200人中就有一人。

但实际患者数量远远高于这些确诊数量。

因为很多人的症状实在太难察觉,就算发作,也会被当成是恶作剧,要么就是吃坏了、没睡好。

美国门将蒂姆·霍华德,自小就有这种病。2007年,他转会到英超埃弗顿队,需要体检,结果队医愣是没查出来,直到后来报名世界杯才确诊。

©️球迷称,蒂姆·霍华德是一名有“神经刀气质”的守门员。所谓神经刀,就是“神经病”般的超强发挥。《芝加哥论坛报》称他是“罕见的生物”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既然如此,谁还有心力再去医院诊断?

好在[叫我第一名]里,布莱德的母亲一直没放弃,带他参加互助小组,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于是,布莱德迎着冷眼和嘲笑,开始跟周围人解释自己的病,立志不向妥瑞症认输。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大学学位,并成为了一名老师。

©️《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表明,妥瑞氏综合征在2-2l岁均可发病,但多在青春期有自愈倾向,且不会影响智力。布莱德的母亲得知后,松了一口气,并鼓励布莱德将妥瑞症打败

这不是第一部讲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

早在1997年的[尼亚加拉,尼亚加拉]里,罗宾·汤尼就演了一个妥瑞症患者,叫玛西。

她开着越野车,打算和一个叫塞斯的男人去加拿大,谁知路上不自主地抽搐起来,还胡言乱语。而唯一能阻止这种行为的,竟然只有酒精和性。

©️[尼亚加拉,尼亚加拉]

1999年的[哈啦猛男秀],男主在一次工作中遇见了无数美女,其中就有一位自称患了妥瑞症候群。

©️[哈拉猛男秀]

2008年,[菲比梦游仙境]上映,由当时9岁的艾丽·范宁出演妥瑞氏综合征患者。她不止会抽搐,还会向同学吐口水,且无法凭自身意志控制这些行为。

©️[菲比梦游仙境]

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饰演的咖啡店职员也有这种病,总会毫无意识地发出“xiang,598,噗噗,啊”等一系列怪叫。

©️《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

之后的[文森特要看海]、[不凡之路]均围绕这一题材,主角想融入社会,无奈屡屡碰壁,最后通过旅行,通过飞驰在路上,与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

©️[不凡之路],罗伯特·席安(图左)饰演的妥瑞症患者

片子虽多,但症状表现与[叫我第一名]、[嗝嗝老师]大同小异,都是身体抽搐、喉咙发出怪声。

“秽语”何来呢?

其实这是声音抽搐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不多见,在所有患者里只占20%。但医学研究发现,患此病症数年之后,口出秽语的概率可增加至60%。

甚至有文献记载,一个耳聋的妥瑞症患者发病时,竟用手语表达出了Fuck和Shit。

要和一般的脏话加以区分也简单,患妥瑞症的人说出的脏话,通常与上下文无关,都是在一句平常的话里突然蹦出来的,没有逻辑,更不符合语境。

就像经过了混乱剪辑,夹杂在患者脑海中的素材里,脱口而出时,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

美剧《百年酒馆》里就有位这样的姑娘,一会儿“叶利钦操了我爸”,一会儿“你鸡巴上带着屎”,令对面的男人忍无可忍,这场相亲也不了了之。

©️《百年酒馆》,姑娘患有很严重的妥瑞症,每次想说脏话时,声调都会比平常的语调强烈很多,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将其与一般人讲脏话区分开的方法

电影[方形]也有。是严肃的访谈会现场,总有个观众骂“混蛋”、“婊子”,言辞不堪入耳,几次打断了访谈。亏得有人出面解释,称他在受精神折磨。

©️[方形]

据说,这种症状跟语言类型脱不了干系,用字母语言的西方人比说文字语言的东方人更容易患病。

而为了避免冒犯到别人,患者通常会在想说脏话时使用替代词或首字母,比如“FFFFFFF”。

倒也不是全无好处。

研究表明,妥瑞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比一般人强。且由于左脑额叶与常人不同,迫使右脑得到超常锻炼,使之在运动、音乐方面都非常突出。

比如莫扎特

据说,他飙起脏话来滔滔不绝,“把我的屁股好好舔干净”、“空屁!空屁!噢,一个妙词”。

©️很多关于莫扎特的传记,都有他喜欢说污言秽语的记载,华莱士的《名人隐私录》里说他有“恋屎癖”,在给玛丽亚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的肛门在燃烧,也许是想拉屎了!我往你鼻子上拉屎!”此外,他个人的书简集里有100处关于“大便”的字眼。图为电影[莫扎特传]

再比如说唱歌手Eminem

他留给粉丝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歌词里千奇百怪的脏话,一个是唱歌时总喜欢抖手。但这些都不是他的Freestyle,而是来源于妥瑞症。

©️2014年,Eminem在华盛顿特区的Valor音乐会上

当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Eminem或者莫扎特,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如[叫我第一名]里的布莱德,有个无条件相信自己的母亲。

多数人只会像他们的曾经,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连培育出自己的母校也将她的简历拒之门外。

好容易有学校愿意接纳她做老师,却被分去差生班,终日受学生们的嘲笑与捉弄。

幸而,别人怎么做,她是不在乎的。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一个妥瑞症患者一步步取得双学位,这中间的路,是用什么样的坚韧与勇敢铺出来的

所以她虽生气但更争气,化软肋为动力,给了这一班差生从未有过的自信,并最终登上校长之位。

©️[嗝嗝老师]

不要紧,妥瑞氏综合征而已,能有多糟。

你看,她从小就被家人和老师冷嘲热讽,可能你也一样。她长大后求职屡屡碰壁,可能你也一样。那么她从来都不曾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又一部看哭的印度片,这次是因为这种病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

作为老师,班上全是熊孩子……

呃,祝你好运吧。

根据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可以将老师分为这几种类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以暴至暴”、“放任自流”、“嗤之以鼻”。

还一类致力于发现熊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激情助攻熊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这类老师实乃业界良心、世间瑰宝、少之又少,能做到如此境界的,自然是主角。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做出正确示范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珠玉在前,这印度女版[叫我第一名]催人泪下,除了一如既往地关照现实,少不了女主拉妮·玛克赫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疾病——图雷特综合症。

矛盾升级,病症加重

[嗝嗝老师]这片名听着、看着都挺奇怪的。

女主角奈娜从小止不住“打嗝”,因为奇怪的噪音和频繁的抽动,顶着硕士双学位的学历,奈娜在应聘老师的道路上,依旧频频碰壁。

被要求“停止打嗝”,女主解释道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是Tourette的音译,又译作妥瑞氏症,患者表现出一些不自主的抽动,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并伴有不自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和一些怪声。

关键词是不自主,而且目前不可治愈

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颇为瞩目,奈娜碰壁也算意料之中。

贵族私立学校——圣蒂克学校递来橄榄枝,奈娜欣然应约,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面对的,正是一个班的熊孩子——立下赌约后,他们变着招儿整这个有些古怪的老师。

粉笔变火柴

联系方式被公开,奈娜还成了应召女郎

教室暗藏杀机:学生自制杀伤力炸弹

[叫我第一名]里,男主最大的困难是找工作。

当上老师后,同事们友爱有加,班上就一个男娃有些不听话。

全是小天使

奈娜还要应对同事的质疑、全班熊孩子的挑衅。

而这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这个班的孩子全部来自贫民区,因为原来的公立学校被拆,14个孩子单独编班,遭遇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后,愈发反叛。

虽抱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念,考验一波接着一波,到底有崩溃的时候。

图雷特症还一个特点,承受压力时,紧张啊、激动啊都会加重不自主的症状,奈娜此刻万念俱灰,竭力控制不可控制的行为、声响。

摆头、怪声更加频繁

砸窗、咬手、哭泣、抓头发,生气、绝望、不甘心各种情绪通过动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看着就揪心。

扮演者拉妮·玛克赫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人的特征:“很难表现这种状态,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反复思考,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

悲伤与愤怒杂糅的状态本身难以把握,又要有意识地加上“不自主”的动作与声响,玛克赫吉的表演毫无违和感。

图雷特 ,电影常客

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它的症状十分明显,不可控、不可减轻又不影响寿命。

[叫我第一名]由真人真事改编。

主演找到原型,咨询并模仿了他的行为。

两人的合影(左边的是主演)

关于这种病,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然感

心情平静时的抽动——

男主接受工作面试

心情激动时——

想到女朋友会离开自己,情绪激动

主人公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而扮演者本人并没有这个病。

既要如实地再现患者的状态,又不可让图雷特过分“喧宾夺主”,因为电影背后,一般还承载着励志等意义。

把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表演好了,观众不仅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同时获得共情,图雷特成为一切“不一样特征”的载体。

主人公乐观的态度、克服阻碍、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成了励志的典范。

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自主发出的声音中,有部分是有具体含义的秽语

这个症状常常被拿来营造喜剧效果。

[我眼中的世界]中,17岁的女孩伊娃满口脏话,漂亮的脸蛋与污秽的语言形成反差。

在睡觉时,随着神经系统的休息,图雷特的症状也会消失

[方形]中,策展人正在举办讲座,台下的观众也有一名图雷特综合症患者。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座的文人雅士们出于理解、包容的态度,整个讲座伴随着这些咒骂、噪声进行,极具反讽效果。

除了这些,还有“垃圾、婊子、露出胸部”等冒犯语言

[和莎莫的500天]中,图雷特综合症甚至成了发泄情绪的借口。

两人放肆地喊着“Penis”,谎称患有图雷特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对于患者来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标签

症状无法治愈,就只能接纳它。

患者的接纳,是把它当作“朋友”(奈娜语),当作“好老师”([叫我第一名]男主语)。

非患者的接纳,就是了解病症,然后“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

文:范什默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6 ) 我们都是“冷漠症候群”患者

工作日的中午,影院里只有我和两位神情严肃的中年女性,观影体验良好。

《嗝嗝老师》的内核仍然是我们常见的一名与众不同的老师遇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问题生,并最后在感化了他们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故事。

老套但有效。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少见的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使得电影的叙事和观众情感的代入显得非常流畅。

《贫民窟百万富翁》跳舞桥段

到了观影的后半段。仅有三人的影厅里也渐渐传来了微弱的抽泣声。


没错是我。作为唯一一名男性竟看的虎目含泪,使得本来就安静的影厅里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其实在观影前我并没有对该影片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同类型的影视剧作品内地的观众或多或少都已经看过了。早些年有名声在外的《GTO》和《放牛班的春天》,近些年也有些小而美的励志电影如《垫底辣妹》。经常看日剧的观众可能会看过更多。如果把一部换汤不换药的作品放到今天来看会显得有些过时和乏味。想要在同样的内核上拍出好看的作品,就必须要在影片的立意和代表人物的选取上有所出彩。

《嗝嗝老师》做到了,电影中老师的角色选取的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才第一次了解这个病症。学生则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双方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这样人物的选取可以看的出这部电影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虽然内核依然是成长的过程,但电影更多想传递的却是印度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人们对弱势群体的不理解所体现出的愚昧。

01

先谈谈缺点。虽然影片的野心很大但在呈现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剥离。因为前面说过影片的内核仍然是一个学生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入这么多比较大的话题显然是一部电影很难做到的。

在表达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影片特意安排了一个F班,作为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是独立在整个学校之外的,受到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抵触和排挤。他们的自卑转化成了他们的叛逆从而成为了一群桀骜不驯一直做恶作剧赶走老师的问题生。

《嗝嗝老师》剧照

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源于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们急于证明自己,但所有的表现只体现在无关痛痒的恶作剧和与优等生的各种对抗上。而作为对立面的A班,优等生表现出来的是高傲和鄙视,以将F班赶出学校为己任。

这样的表现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没问题但却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真正了解贫困生的人会知道他们的自卑往往不会来源于别人的恶意。相反的至少在学生阶段,我们最多传递的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同情,我们被教育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所有人都会努力在行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和关爱。

没有人也没有老师会对贫困学生表示敌视或嘲讽,更不会将他们孤立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样是不光彩的。

贫困生的自卑来源于他们接触社会的那一刹那。他们走进正常学校的那一刹那。他们在环境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野蛮生长。他们的谈吐和经历无一不在告诉他们,那些获取着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自卑来源于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却往往不会来源于类似电影中A班师生那样刻意表露出来的恶意。

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改变命运死命读书的时候。受着优良教育的孩子可能早早的已经为出国深造做起了打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许多孩子可能小小年纪就已经跟着上层社会的父母参加各种饭局,学习着在这个社会上主流成功人士的谈吐和认识。在别人还在学着ABC的时候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社会。

可想而知当一个终日只能与修轮胎为伍的贫困学生遇到这么一个光彩夺目自信而又优秀的同龄人时,自卑还不用别人敌视就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里。

贫富差距的恶性循环更多来源于巨大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对等,而不完全是小小学校中人们的恶意,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有些浅了。

02

再来看看关于问题生成长的表现。

与大多数电影一样问题生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调皮捣蛋和恶作剧上。这是他们对这个社会小小抗争的表现。

但相信我,一个如电影里所说贫困如洗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时,要么会选择发力读书改变命运(如进入衡水中学这样风格的学校),要么早早的接受现实进入社会打工了。留在学校的问题生并不是个个都等着拯救通过小小的恶作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很多只是单纯的读不进去书了。没有复杂的道理背后也没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他们在各个你们看不到的角落选择了放弃。

通过一场感动人心的教师独白而悔过重新作人,并在刚学完牛顿力学和抛物线的情况下,就能熟练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这一转变,让这段老套的成长剧情显得更加老套和出戏。

影片中片尾作为反派角色出现的A班老师的五分钟自白却是整部电影在教育方面最出彩的表现,甚至盖过了奈娜作为老师的光环,一个立体的老师形象立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仇视的坏老师形象,而是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认真而严肃同时又真正的爱着自己的学生。

瓦迪亚先生

问题生不是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泪与哭喊的自白所能改变的。整个过程肯定是艰辛且漫长的。“卓越永远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作为A班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才是对于改变问题生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也显得有些浅了。

03

诚然剥离的看,仅仅作为一部以教育问题生,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电影来看这部拍的只能算是及格水准,平淡之作。

但作为一部看的我虎目含泪的电影,必然是瑕不掩瑜的。

电影对“妥瑞氏症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描写在其他内容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细腻和出彩。电影的前十五分钟镜头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主角奈娜的种种症状,得益于逼真的表演,相信很多观众开始会和我一样在奈娜反复的抽搐和发出“戛戛”声时会有不适感甚至一丝尴尬。我甚至开始希望接下来奈娜会治好这个病停止这个动作。

同时群演也尤为出彩。他们所表演出来的周围人们的目光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刺骨。成人已经不像小孩了,早已学会了包容和接受,对于奈娜的病所有人都表示出了理解和宽容。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他人眼神中本能的梳理和不解、是父亲为了不让奈娜难堪同时也不让自己难堪而替她点单这一行为。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再问我自己,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不适的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患者能表现出真正的善意么。

答案是不能。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感恩于这部电影我终于知道了这个病症的名字。

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在没人的教室里自习,过了会进来了一批学生是来上课的,这很常见,自习的教室接下来有课。平常我会选择离开换间教室但那次我想留下听听别人在上些什么课。

学生鱼贯而入坐好,我坐在最后一排做自己的事情,最后进来的一个女生坐在了我的前面,周围的学生纷纷远离坐到了远处的位置,只留她坐在那儿,周围除了我们就只有一圈空出的座位。似乎别的同学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和异样,自顾自的谈笑。

那姑娘在打开书包掏书时显得有些费力,她的脖子总是时不时的往旁边转动,嘴里同样也发出“戛戛“的声音,没有电影里这么强烈但坐在后面的我却听的很清楚。

这样的抽搐一直没有停止,我看她费力的把书放好,脑袋仍在抽动。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竟是有些好笑。后来才觉得有些怪异,我像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样把这事告诉了室友。分享完后我看着她孤单的坐在我前面时不时的抽动着身体发着怪声上完了整节课,没有人与她说过话,也没有人看过她一眼除了我之外。她像是一团大家不想触碰的空气独自缩在教室的一角。

当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把视若无睹看作善意,把不作恶不嘲笑就看作善意,把理解但不靠近看作善意,却唯独忽视了冷漠这个最大的恶意。

这段经历本就只是一段转瞬即逝的小插曲,我没有印象深刻,像很多的人一样我习惯了遗忘与自己不相干的小事。但这第二天就抛在了脑后的记忆以及我当时的疏离和冷漠,却在这部电影开场的五分钟,像刀一样突然朝我刺来。

电影中女主小时候与可汗校长的一段对白尤为使人动容。

可汗校长

“前面听歌剧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听到台下有怪声“

“有“

“我也有听到“

“我想请这个发出怪声的人到台上来讲讲你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声音“

“你喜欢发出怪声么“

“不喜欢“

“那你干嘛要这样“

“因为我有妥瑞氏症“

“这是什么毛病我第一次听说“

“我大脑有问题 会不自觉的发出怪声“

“你可以控制么“

“不能 这是一种病“

“你希望我们怎么做 我指的是学校的每一个人“

“我只希望大家把我当作普通人“

“好我们会会想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 你回去吧“

平淡但足够有震撼力,他没有刻意将她保护起来相反的他让奈娜自己到台上诉说这个症状,就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感冒和流鼻涕一样正常。言语中没有流露出强烈的同情也没有呼吁大家关怀她。此时的奈娜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这正是她需要的:不被视若无睹和能够进入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妥瑞氏症“在电影中后段存在感已经较为淡化,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奈娜情绪的一种表现。也许这也是影片希望我们看到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到学会接受它,这个症状并不特殊它只是在人身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嗝嗝老师》剧照

尽管有缺陷、尽管很多想要表达的问题依然留在表面。我都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多年前那个姑娘身上的病症,也让我摆脱了愚昧理解了它,就这一点也值得我给它一个好的评价。


我仍然记得那天她一直高高的仰着头,笔直的背影自信的让人心疼。和奈娜一样她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培养出多么强烈的自信,才能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不得而知。我只希望假如我能回到那天,我会拍拍她,告诉她我衷心希望她未来一切都好。

 短评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6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11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16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17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19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24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31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4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46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47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4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5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55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59分钟前
  • 还行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1小时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1小时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