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战争片其它1972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拉德·马尔科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娜达·斯帕索耶维奇,D·保江尼奇·吉德拉,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汉约·哈塞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7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6:10

详细剧情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同时纳粹推出了“劳费尔计划”,即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装甲部队。纳粹为实现劳费尔计划,将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领导的当地游击队。芬迪特里士令间谍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为了阻止劳费尔计划,清除了内奸的游击队员们再次出击。

 长篇影评

 1 ) 经典老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台词分享

一.经典台词

1.“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简评: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历斯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

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再次听到,竟然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集中。这张专集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小河是在向瓦尔特致敬么?

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
“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简评:
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

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

5.“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简评: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历斯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历斯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

二.让我感动的一些画面。

1.
盖世太保设计将年轻的共产党员杀害,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纳粹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消灭谁。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面对着坚强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

2.
老钟表匠得到一个消息,说纳粹准备5点钟将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诱骗至钟楼下面,设下埋伏一网打尽。可是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去通知瓦尔特了。老钟表匠平静地对前来通知的线人说,“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接下来,看我的吧。”打发走了线人,他却选择了一个人单刀赴会。气急败坏的纳粹还没来得及掏出枪来,就被老钟表匠击毙。然而终究寡不低众,老钟表匠倒在了血泊中……他用生命捍卫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尊严,并成功地掩护了被蒙在鼓里的瓦尔特撤退。

3.
一群游击队员被“德军”拦截,一名“游击队”情绪激动地对“德军”说,我是党卫军少尉,你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游击队员”告诉“德军”,他混在真正的游击队中,准备把这些人诱骗至德军所在地,任何人都不准拦截他们。“德军”表示你把我们的人名单列出来,我把游击队员全部逮捕。当“游击队员”把党卫军名单交给德军时,他这样说道:
“拿去吧,除了这5个人之外,全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
(呆滞)
“原来是这样……干得真漂亮。”
原来“德军”都是游击队员假扮的,游击队知道内部有叛徒,故意将计就计,泄露假情报给敌人,而敌人,果然中计!当假扮德军的游击队员说出那句“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时,真是太提气了!

 2 ) 怎么也忘不了钟表匠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人就是钟表匠。他了解女儿参加了抵抗组织,就想阻止她,他告诉女儿:昨天有枪毙了17个人,有一个女的,和你一样年纪。他劝说女儿:在战争里,有些人牺牲、有些人叛变、有些人需要等待,而你应属于需要等待的人。而他自己却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他准女婿的话,也是这句话坏了事情)
当看到女儿的尸体被弃之街头,盖世太保一遍一遍地要求家属认领(实际上谁敢上前认尸就要打死谁),这个父亲两眼噙着泪水,尽管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阻止人们上前认领,但他还是坚定地上前。
当他认识到自己需要赴死时候,他用很平静的语气告诉他的徒弟:没有人欠我的钱,我还欠某某几个金币。如果晚上没有回来,就把钥匙交给我的弟弟。徒弟问他能帮他什么吗,他只是说:没有,你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用得着。我们看着他取了手枪,穿过街头,和熟人点头招呼,一切镇定自若,而他是替瓦尔特去赴死的。
他死了,他的徒弟也参加了抵抗运动,在后面的多个镜头看到这个稚嫩的小毛伙子在传递着信息。
很多南斯拉夫人那样沉默,又那么坚强。那一大群紧跟在钟表匠后面坚定地上前认尸的人们,就是这个城市里最让党卫军心寒胆怯的人。

 3 ) 不事张扬而义无返顾

文革后期开始发蒙的人估计都对此片记忆犹新,那时候小子们津津乐道的是瓦尔特利索的拳头和持卡宾枪的潇洒,而今天科所沃土地上的血腥残杀已经让我觉得恍然隔世,瓦尔特们用鲜血保卫的萨拉热窝祸事频仍。片子烙印最深刻的居然不是瓦尔特而是那个义无返顾走向死亡的钟表匠。瓦尔特一时不慎,正走向纳粹的圈套,当一个有所察觉的地下工作者走到负责直接与他联系的一个钟表匠那里把他的发现告诉对方,并不无担心地问,是不是要出什么事,该怎么办。那位沉稳的钟表匠不苟言笑的凝重地对他说,你的任务完成了,你已尽了你的责任,下面的事,就由别人办了。他从墙上的挂钟里取出一把左轮手枪,面对茫然的徒弟,他只是说:“年轻人,学后手艺,以后会有用的。”然后迈进德国兵的埋伏圈,以身示警,使瓦尔特脱离了险境。钟表匠不惜生命去实现他的使命,不苟言笑却举重若轻,用现在时髦的话来形容就是酷-----不事张扬而义无返顾,真男人也。人家几十年前的战争片就能拍出这样的高度,真让现在的中国人没有脸面。

 4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们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瓦尔特这个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还出现了众多形象鲜明的正面人物:钟表匠和他女儿,照相馆技师,铁路护路工,医生,等等,这些人为了消灭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投身于抵抗运动。他们是当年南斯拉夫人民的杰出代表,光辉典范。而整部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故事,它用一场场片段来描述了人民抵抗力量对德国法西斯所作出的万分艰苦的斗争。给人印象最深的有这些片断:瓦尔特带领助手枪杀了两个穿便衣的奸细后,事先安排好的火车头开过来,把瓦尔特和他助手接走;一个抵抗战士被德国奸细盯上,按指示去到博物馆,而一大群中学生也是安抵抗运动的安排涌进来,那战士趁机得以脱身;医院里的医生给那受了伤的战士动手术,抵抗运动安排适时灭了医院的照明,医生们把那战士转移,而在手术台上换上一已死的病人。这些片断加起来,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出了当年南斯拉夫人民与法西斯占领者的战斗是何等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特色,它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手法。在这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最感人的是那钟表匠。他自己投身于抵抗运动,却不希望他的命根子他的宝贝女儿也参与抵抗运动,他说,“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们年轻,应该等待。”

 5 ) 瞎扯

1.威严的德国军官发话,“看他们谁走过来,过来就打死他” 这里的配音很到位,不知原声是怎样的,汉配里“打死他”念得很重,心狠口辣 2.有人想上去,被游击队员劝阻 配乐,无奈之感 3.人群中几个人的特写 配乐开始紧张不安,人群不知所措 4.“再读一遍公告” 这几个镜头是这一幕的精华,缓缓抒情的配乐,镜头逐渐给到老钟表匠的面部特写。然后切给并拉近死去女儿,整个人群、军官、死尸此时都被遗忘成背景,老钟表匠的心此刻只有冰冷的的女儿尸体,镜头虚化,象征钟表匠湿润的眼睛。镜头切回给钟表匠,确实眼眶湿润了,这里不得不佩服老戏骨,那种绝望的眼神十分到位,眼眶里泪水打转后落下。镜头再次来回切给女儿和钟表匠。 气氛的渲染足够之后便是高潮,这里又不得不佩服本片的配乐,这里一开始用的是钢琴,很平静自然,不同于全片其他地方,不激昂不低落,象征老钟表匠此刻已经心碎,家国生死革命都置之度外,只想走进女儿。之后他终于迈出了步伐。 5.身后两个游击队员互视了一下并点头 这次没人阻拦,老钟表匠的上前和两个游击队员的点头,个体的亲情便上升到了家国情怀,人群开始有了默契,配乐开始逐渐有节奏,象征群体性的视死如归 6.德军军官 三个德方人士面部都有变化,最有张力的是头头,连续眨眼,面对这样的场面有良知的人都会佩服和感动 7.广角。人群 很经典的一段戏。

 6 ) 少年之国

与桥结合起来看,感觉南斯拉夫拍的这些二战电影,非常富有戏剧性、传奇性,体现了一个年轻的朝阳国家的特质。
一定要对应中国某个时期的话,我觉得是出现传奇这一体裁的唐朝。
而中国拍的二战电影,往往只有对仇恨的渲染、对忠诚的拔高、对努力与隐忍的过度强调、对所谓天命的过度迷信(包括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种「天命」的变体),还有就是对死亡的麻木。在中国抗战电影里找不到人性,最多是党性,敌人和同志都很脸谱化,包括叛徒也是如此。

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里出现的「你的任务完成了」这样强壮的标语,中国电影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梁启超知道。他有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是希望老大中国转成少年中国,然而中国如今依旧是老大帝国,不能少年也。

 短评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5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悬念丛生,一开始是“小组里谁是间谍?”,后来是“到底谁是瓦尔特?”,不过最后瓦尔特是谁,随着电影的深入,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还是德国军官总结得好,“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当萨拉热窝所有的普通市民一起站出来的时候,就是红色电影最动人的时候。根据这部电影在70年代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它是不是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战争片呢?

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8分钟前
  • 引领村里的潮流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11分钟前
  • scarllet
  • 力荐

冯巩的一个相声里自称冯-迪特历斯,这是个老梗

1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全世界大概都知道这片子在中国爆红哈哈哈。1973年北影厂译制(译制导演凌子风,配音包括葛存壮、于蓝等),文革后期的“社会主义商业片”巨制:战争片-革命历史题材,但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反特片,以及南斯拉夫语境中的“游击队电影”类型。毫无障碍地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德国侵略者”“铁道游击队”“反特片”)且提供巨大的观影乐趣(尤其各种“对暗号”→“智取威虎山”)。必须被续进中国电影史脉络!

1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973年公映,才4岁,我是天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为了这句话,我第三次看,南斯拉夫民族把浪漫阳刚柔和在一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差距那时候就存在了。对那时期的电影,我几乎不敢感动,只有崇敬,虽然钟表匠父女这次让我落泪,绝美的音乐…2012年3月10日,上次是2003年底。vcd。

22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戏路线。本来这是个融合谍战动作悬疑等多种精彩元素的好题材,围绕真假瓦尔特的锄奸与反锄奸也是颇具看点,但导演把故事拍得太散,更像是一个系列剧的精编版,丝毫没有连贯性,也许是我们被好莱坞的经典谍战片给惯坏了吧。

25分钟前
  • deus
  • 推荐

这是我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熟悉到台词能接上的地步。第一个阶段是幼年被洗脑,因为C6的流金岁月,我家每周都会看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它会导致在家里,我爸和我对暗号:请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阶段二:我开始被老游击队员的献身所感动,确实有人为理想去牺牲。阶段三:我开始反思当初那个南联盟去哪了

27分钟前
  • Jay
  • 推荐

我的有一部“地理旅行片”,不带有任何配音怀旧情结,反倒是直至去了萨拉热窝后,才找出来看。它并非我所关心和了解的萨拉热窝,却反倒因这种差异,超越了本已遍布荒诞仇杀故事的真实城市本身,带着那些我从“美好药店”及老式小品里习来的听觉记忆碎片,将这座故事之城再赋予一层迷雾。

2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32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35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40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对话简洁利落,行动干脆敏捷,有着不可阻挡的生机、那种为了明天为了希望的豪情。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让人心动。纳粹军官引用的诗句与最后的感叹“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将城市空间、小写与大写的主体连接在了一起。

4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妈妈说起这部电影,眼神都会亮起来

46分钟前
  • 力荐

瓦尔特好帅,穿什么衣服都好帅,假扮成德军军官尤其帅,比电影里其他真的德军军官都还要像。瓦尔特是一个人,瓦尔特也是一座城市,那些捍卫着他们的城市的人们都是瓦尔特。

49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7/10。当年的译制水平无论音色还是性格,都恰如其分,对此深表敬重。论影片对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战争片的借鉴意义上,也不可小视,它生动地将扮演元素植入革命战争片,游击队变装成德国军官抓捕自己人演戏,而德国间谍也混入游击队、相互扮演各种职业和顾客。那些普通的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游荡在大街上的民众,他们用买报、卖花来传递信息和接头任务,挂钟里藏着发报机或枪支,都在用生命掩护着游击队的行动,譬如弄坏手术室的灯泡把被俘的游击队和尸体调换,孩子们拥挤进博物馆阻扰特务的跟踪,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最震撼的场面不是列车油箱炸毁的火爆特技,而是钟表匠平静地跟徒弟交代后事,前往清真寺破坏刺杀瓦尔特的陷阱,一群腾空的白鸽着力渲染了这场无言的牺牲,但就全民抗战模式而言,美学享受并不多。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匠和走向前的萨拉热窝市民。情节够曲折,老虎、曼纳、团长、霍夫曼、班比诺、猫头鹰,桥的演员有点多。萨拉热窝这上坡下坡说是过去的青岛我也信233 看了2005年南斯拉夫电影那两集《电影传奇》(强烈推荐),小时候的编剧被学校里驻扎的德国伤病拽住,导演92年就在波黑战争的时候去世了,演员们也因为政见不同多年不来往了。

5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为穆斯林,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开创好看又有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红色西部片”风格。片中在清真寺屋顶的枪战,及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早了十几年)。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可惜导演1992年因饥饿/心脏病故去于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历史悲

1小时前
  • 黄小邪
  • 推荐

南斯拉夫版铁道游击队,整个故事讲得很缜密,“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缺点体现在装备上,虎式是T-34,猎豹是SU-85

1小时前
  • 格瓦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