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鲁特

喜剧片法国2016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朱丽叶·比诺什,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让-吕克·文森特,布兰德·拉维夫,哈弗,迪迪埃·赫斯特佩,赛瑞尔·里戈,Laura Dupré,Thierry Lavieville,Caroline Carbonnier,Manon Royère,Lauréna Thellier,Maya Sarac,Noah Noulard

导演:布鲁诺·杜蒙

 剧照

玛·鲁特 剧照 NO.1玛·鲁特 剧照 NO.2玛·鲁特 剧照 NO.3玛·鲁特 剧照 NO.4玛·鲁特 剧照 NO.5玛·鲁特 剧照 NO.6玛·鲁特 剧照 NO.13玛·鲁特 剧照 NO.14玛·鲁特 剧照 NO.15玛·鲁特 剧照 NO.16玛·鲁特 剧照 NO.17玛·鲁特 剧照 NO.18玛·鲁特 剧照 NO.19玛·鲁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7:03

详细剧情

  1910年夏天,法国北部的斯拉克海湾。多起游客的神秘失踪事件为当地笼上了不安的氛围。Machin警长和他精明的副手Malfoy共同展开调查。他们被卷入一场奇怪而危险的爱情故事中:一方是鲁莽的Ma Loute,行为怪异的渔人之家的长子,另一方则是年轻淘气的Billie,她是富有的里尔没落贵族Van Peteghem家族的女儿。他们奇异的爱情扰乱了两个家庭原来的节奏。

 长篇影评

 1 ) 法国人自己的笑话:杜蒙《玛·鲁特》中的梗

昨天《玛·鲁特》公映后有个法国朋友去看了,我问他如何,他说外国人可能看不懂。后来查评论的时候,发现法国媒体基本跪舔,外国媒体比较模棱两可。看完以后我也觉得这片太土生土长了,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共鸣。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片中乱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饰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几乎像是个中世纪寓言故事。知道这些背景这些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这里面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略复杂,且听我慢慢道来。

Ma Loute、Billie和两个警探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来自于贫穷的Brufort家长子玛·鲁特这个人物。该词是法国北部皮卡迪语,意思有点儿复杂。当代年轻人说法语的时候,有个词叫biloute,随便什么字典都查不到。这个词也是皮卡迪语,原指「鸡巴」,引申义为「哥们儿」。随着各种搞笑北方人文艺作品的盛行,该词逐渐进入全法流通,成为时髦口语。参见无营养喜剧片《欢迎来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2008)。 而loute作为阴性词使用时,自然就是amie的意思,所以ma loute字面意思相当于当代法语中的ma meuf,中文里大概也就是「我的妞」。但由于这个用法太陈旧,很多法国人现在认为两个词是同意,就是指「伙计」。 当代法国,北方和西南(可以一直到马赛)的口音在法国是最受歧视的,特别是北方。当然从「鸡巴」可以引申到「哥们儿」,当地文化本来可能也比较粗野一些。皮卡迪语俗称施蒂语(对,就是《欢迎来北方》片名中的那个ch'tis),北方人也称施蒂人,一般其他地方人说到这个词都是忍俊不禁的感觉。能上Youtube的童鞋可以在上面搜到很多搞笑施蒂人和语言的视频。 他们的食物也比较重口。法国是奶酪之国,但是各地奶酪千差万别。北方人的玛华勒(maroilles)号称是全法重口冠军、噩梦般的可怕奶酪。当然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俺前任就是里尔人,「粗」是有「野」是有,但是「粗野」是没有的。而且我也真心没觉得玛华勒有多重口,反正比山羊奶酪好多了。

Van Peteghem一家

2. 地理与影业梗:Roubaix, Tourcoing, Le Fresnoy 哎呀跑题了,拉回来!上面说的这些,生活在里尔附近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很可能是不知道的,而且1910年皮卡迪语在北方以外根本没什么知名度。所以这完全是一个给当代人看的梗。 说到Van Peteghem家族,片中说他们来自里尔附近的胡拜和图尔昆两个卫星城,是个很容易忽略的梗。里尔当然就是上法大区的首府、法国北部最大城市,胡拜和图尔昆当时因工业发达而比较繁荣。但今天这两个城市是里尔地区最穷的地方,衰败得一塌糊涂。政治上曾是左翼票仓,近几年却成了极右大本营。有点儿像咱们的东北(不但是「老」工业基地而且还需要「振兴」一下)和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业衰败成为死城)。说到这儿,不由想起豆瓣上有人把《欢迎来北方》译成《东北欢迎你》的梗,笑了我好久。 熟悉法国影业的人一听到图尔昆,就全明白了。这个城市虽然穷得一塌糊涂,但却是赫赫有名的电影学院和制片厂Le Fresnoy的所在地。它家和同在图尔昆的Pictanovo都是《玛·鲁特》的联合制片方,据说大量后期还是用了Le Fresnoy的场地和器材。这摆明了是植入的招生、招聘广告嘛!

Machin(中)和Malfoy(右)

3. 名字里的小秘密:Brufort, Machin, Malfoy 好了,剩下这些呢就都比较简单了,会法语的人都懂的,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还是要知道一下。 捡牡蛎的穷人家姓Brufort,这就是brut(野蛮、粗砺)和fort(强壮)的复合。劳动人民嘛,下层阶级嘛,干体力活的嘛,神经比较粗壮嘛。当然还有茹毛饮血这个暗喻要做进去。至于贵族家Van Peteghem,我是真不懂,查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点就是这个姓肯定是荷兰语源,而北方省与比利时接壤。然后嘛,就是欧洲各国互相损的时候,比利时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蠢。跟片中近亲结婚的梗有关,特别是Christian这个明显智障的角色。 两个探长角色延续了《丁丁》中的杜邦、杜庞形象和导演自己的电视作品《小孩子》中的警察形象,现在只说名字。探长叫Henri Machin,而machin这个词就像是英语里的stuff,所以是用很轻蔑的语气说「某探长」。片中结尾处主角不断叫他的时候就是「machin! machin!」,爆笑效果。问题是,杜蒙已经亲口承认这是在向Alfred Machin致敬,所以这层意思也不能忘记。杜蒙很喜欢的Alfred Machin是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重要影人,并且他——也是北方人! 探长的小跟班儿Malfoy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了,就是法语里mauvaise foi,大致就是不诚实的意思。不要跟我争mal和mauvais的问题,词源上都是同一的。好了不说了,大家看片愉快!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2 ) 阁下只管乘风起

在拍了七部严肃沉重、写实主义的剧情片之后,一向压抑、阴郁的杜蒙似乎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他的电影语境——将人性的怪诞一面与社会的复杂用荒诞的手法交互呈现。看过他的上一部迷你剧集《小孩子》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情节怪诞离奇,人物的表现和整个剧集的氛围趋向呆滞和迟钝。[玛·鲁特]全面继承了《小孩子》的这些特点。如果说,[小孩子]只是杜蒙标志着个人风格确立的试水之作,还有收着的地方,弥漫在荒诞喜剧背后的“悲哀”感还能被常人体悟,[玛·鲁特]则大胆到飞了起来。
在这部新片里,杜蒙无所不讽刺,无所不夸张,镜头里呈现的全是对比极端的画面: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身型差距明显的警探二人;荒凉空旷的加来海岸风光与视角偏狭的远景镜头,构成了幽闭旷野的窒息感;安静、粗野、穷凶极恶的乡下食人族与喋喋不休、手舞足蹈、畸形智障的蠢蛋贵族;贵族服装的纷繁复杂,与乡下人的衣衫褴褛。就连画面的颜色也被杜蒙精心调过:一片黯淡的天光、颜色惨白的海岸线就像吓人的背景板,玛·鲁特抱人过河的水域、布鲁福一家住的地方,放眼望去却是藏青色与代表着贫瘠土壤的泥土色——都不是明朗的暖色调,正适合发生点凶杀、吃人的恐怖事件。由于影片中闭塞感强烈的大远景实在太多,星星点点的人物又喋喋不休,既像白描,又像漫画。总之看着很不协调。
在这样风格压抑,画面又极不协调的镜头里,所有的讽刺对象都被杜蒙夸张到了极致。范·佩格洛姆一家脑筋不正常,长相畸形,反应迟钝,彼此的对谈次次都很脑残,行为举止也很愚蠢荒谬。这群被丑化的资本家却毫不避讳近亲结婚的丑事,脱口便是“这就是资本家”、“贵族的样子”。表亲联姻、姐弟乱伦,佩格洛姆一家像受到了诅咒,生下的孩子畸形、智障,甚至还有性别不明之人。凌空起舞的比诺什,用尽情疯癫演绎贵族的做作爱演。法国北部地区食物的重口味,与渔民赤贫状态下的罪恶蔓延,共同构成了影片中的吃人妙想。不过,布鲁福只吃来度假的贵族——贫民对抗贵族,只能吃了他们,这简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终端!玛·鲁特在渡口抱人过河也是这重隐喻的体现之一。据称在19世纪末,贫民就有载贵族过河的惯例,影片中抱人过河大概暗指这些乡下人的行为粗野,也表达了贫民只不过是贵族眼中的工具和风景。
性别模糊的大小姐比莉与食人的渔民玛·鲁特之间的恋情,注定在阶级对立的终端沦为一场悲剧。可就连这出悲剧也带有古怪的喜剧效果。这对门不当户不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交流感情的方式很静默。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玛·鲁特一度放弃了爱情,拿起了面包——他敲晕比莉,带回家生吃。比莉的小舅和生母(她是安德烈与姐姐醉酒乱性后生下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就在人人以为爱情悲剧即将以蚕食恋人为结局,玛·鲁特却偷偷放走了他们。但杜蒙这样处理并不是为了说明爱情胜过面包,当片尾玛·鲁特搂着范·佩格洛姆家的女佣,与刚好经过的比莉相逢,一切尽在彼此不言的眼神中——打败爱情的并不是面包,而是阶级。杜蒙再一次深化阶级的对立性。
至于调查失踪案的那对笨警察,查案好像沦为了他们的副业,他们始终跟在各种人的后面跑,问东问西,或开车,或走路(马善还会滚动),或摔倒(片中所有的人都时常迷之摔倒)——就像根本没有看懂电影的观众一样,也像是在影射对法国各类社会事件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案子还没查完,马善便飞了起来。杜蒙就这样跟我们开了个玩笑:这电影就是一出闹剧,大家不必太认真,不如和导演一起嗨到飞起。结尾的群戏与那场求神拜佛的群戏,都出自同一个目的:上流社会真是又蠢又爱演,还爱莫名抱团。
有人说[玛·鲁特]像[黄金时代],有布努埃尔的影子。其实,[玛·鲁特]不只有超现实,还有戈达尔的疏离叛逆与让·皮埃尔-热内的镜头感,它有许多大师的影子。不过,能将大师风格融汇,并用法式幽默、谜语人名、荒唐怪诞、恐怖悬疑拍成讽刺剧,除了杜蒙,还有谁能做到呢?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722期)

 3 ) 不是影评!

关于法国电影《玛鲁特》

荒诞离奇的片子就启动梦游式写作…

杜蒙!一个有趣任性的法国导演!他拍的片子经常性的两极化口碑,喜欢的人爱得发疯,讨厌的人会觉得屁都不是。就像片子里的笑点一样,我在哈哈乱颤的时候,身旁的人一脸懵逼,这就是杜蒙驾驭影片的一种天赋,自成一派的艺术感染力但总有怪人买单,若你贪恋冷趣味,喜欢荒诞的阴郁表现力,你会爱杜蒙的这部片子!

剧情,简单概括为;一个离奇的人口失踪案件以及一对跨阶级男女的相爱将富人和穷人串联起来,两个呆萌的警察和这两个古怪的群体一起探寻事件的真相…法国的海边真是美极了,摄影和构图的质感都让人忍不住拼命截图!

肥胖的警官永远觉得自己聪明绝顶,细细的嗓门像个可爱的大婶,每次跪倒在案发现场让人觉得心疼不已,一言不合就滚来滚去的办案,充满自信的眼神,gay里gay气的马尔福还戴了假睫毛,他和胖警官简直像两个相互赌气还有彼此嫌弃的恋人哈哈!

玛鲁特和弟弟们围成一圈吃着没有烹饪的人杂碎,近景特写很实在,小弟弟拿起一个人指头像啃凤爪般的吃个干净,老妈站在门口举起一只血淋淋的人脚问孩子们是否需要加餐,玛鲁特满足的饱嗝带着血腥味儿!

有钱的的老爷太太们都是神经质和脱力狂!老爷和小舅子一个前凸一个后翘,加紧的走姿好像下身藏着几公斤的秘密,自然垂下的双臂像脱臼一般乱甩,马靴摩擦的声音是老爷们最爱的奏鸣曲!富人们都是扭曲的,带着奇异的声调和滑稽的姿态,朱丽叶那出场的一嗓子,差点笑喷!

喜欢玛鲁特和比莉的爱情!喜欢抱着过河的设定!喜欢高冷的女仆!喜欢玛鲁特老爹蹦哒起来斩断尸体!喜欢偶然路过的两个裸女!喜欢狂叫的小狗!喜欢土橘色的小阳伞!喜欢面瘫的两个小女儿!喜欢老爷的豹纹外套和夫人胸口的蕾丝镂空!喜欢玛鲁特的小帽子!喜欢海边狂飞乱撞的怪机器!

记录一系列迷之摔倒:

胖子警官的案发现场摔倒,女孩们河边泥巴地里的摔倒,渡河妹子的岸边摔倒,晒衣服大妈的顶楼摔倒,老爷刚想坐下装个逼看个小说椅子一垮的摔倒,胖子警官在玛鲁特家门口的狗啃泥式摔倒……

我喜欢!

 4 ) 片子还可以这样拍

今天在法国影展上看了三个片子,一个《西葫芦的生活》,一个《将来的事》,还有一个就是《玛•鲁特》。《西葫芦的生活》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动画片,片子最后小孩子们天真地对着孤儿院护工的发问,让片子变得稍微有了点儿让人思考的价值。而《将来的事》,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空洞的片子,片中那些不可辩的哲学问题也像是装饰,但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真是没得说,可以说,是她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玛•鲁特》看之前瞄了一下豆瓣的评分,6.5让人完全不敢产生期待,但这却是今天最让我惊喜的片子。如果要说前两个片子可以给7分的话,这个片子可以给9分了。

片子一开始,作为中产阶级代表的一家人出现的时候,两位家长装腔作势地谈论着海湾的美,把当地人当作另外一种物种——类似于野外飞行的鸟——谈论着。玛•鲁特盯着他们,眼中充满了不满与愤恨。而这种愤恨,在他在沼泽中救起三个小女孩儿的时候消失了,他对她们产生了一点儿好奇。尤其对比利产生了一点儿好感。在孩子们玩乐的过程中,比利与玛•鲁特甚至相爱了。在玛•鲁特眼中,比利是个喜欢穿男装的美丽的姑娘,而比利也确实美得让人难辨雌雄,他在水中赤裸露出腰窝的那一幕,屏幕前的我,甚至也被惊艳到。当最后玛•鲁特知道比利有着男孩子的身体的时候,他被激怒了,觉得自己被玩弄了,打了比利一顿,并将其带回家,准备吃掉。但最终他还是不忍,又把比利及其家人放了。不管比利是男是女,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确实还是有相爱过吧,从最后玛鲁特抱着他的发小,却看着比利的眼神里可以看出。

如果片子只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会觉得有点儿好玩,但让我觉得片子好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片中充满了无数无品笑话,让人既想笑,又觉得有些残忍,但最终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不管是无用的警官,还是吃人的玛•鲁特一家,还是关系混乱的比利一家子。他们的所有行为、动作、对话,都让人忍俊不禁,觉得惊喜不断。办案的警官,分不清找不到和失踪。玛•鲁特一家,以最自然的方式,做着最不自然的事儿。比利的家长们,号称欣赏生活的美,却又像是漂浮在空中一样对生毫无实感,他们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

我曾一度以为英国才是喜剧之邦,原来法国也完全不输给他们啊。

 5 ) 我谦虚死了

【标题套用大忘杠的一首情歌《我谦虚死了》】

在你忍俊不禁的时候内心流淌的是悲伤压抑。 初次看杜蒙,像这种哲学式的表达很奇妙,演员用十分夸张怪异的方式去表演,一层一层拨开,本以为是一个低等家族与高贵人群之间的隔膜,看上去是一对跨越这种隔膜的男女爱情,从两人亲吻牵手见家长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难堪,本以为成了,这就是一桩爱情故事嘛,可是最后稚嫩的男主将女主扔进河里,沙包大的拳头一拳一拳的砸向女主的脸你又要懵逼了,原来男主这一家是食人肉的。 这种表演方式加上这样突兀的故事结构,只会让人给出一个疑问:这群人怎么那么傻逼啊?当你觉得受不了这种傻逼的时候,对没错,杜导让他们飞起来了。

 6 ) 影论‖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人性、神性、魔性与诗性

1

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2016),在侧几个月,都没敢看。影片的事发地点,都框定于他的家乡,我怕是《小孩子》延续,抑或另一个《罗丹的情人·1915》(2014),所发生之事的时间与之相近。朝圣之后,的确,《玛·鲁特》延续了《小孩子》的风格,或者说《玛·鲁特》可看着是《小孩子》的前篇,同样的地点斯拉克海湾,位于法国的西北部海滨,距导演出生地较近。

我在长篇影评《论布鲁诺﹒杜蒙当代诗性之怪诞电影》(从《人性》到《小孩子》----论布鲁诺﹒杜蒙当代诗性之怪诞电影)中,说到了他从《人性》到《小孩子》电影中的风格转变与实验性,可视其诗性怪诞的风格的演进。我如是说:“这样冰冷及细腻的影像,这种凿击人心的力量,只属于布鲁诺﹒杜蒙。当我2002年10月底第一次看到《人性》时,就被深深震撼了。这十几年来,我每年都要拿出来品尝一次,深深为它吸引,但我却不敢写下只言片语。直到品读了《小孩子》,犹如黑夜中的一道亮光,打开了我闭塞的思路,才让我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切入口。

之所以说为杜蒙的影像着迷,是因为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极为精准,难有人及。那种影像的游离与空灵相比照,拓宽并深化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切入了人类现代社会的某种脆弱神经。我以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影像模式,属于当代心理叙事诗的深度镜语,即我所说的当代诗性心理的怪诞影像,准确地讲可称‘当代诗性之怪诞电影’。他第一部《人之子》已显端倪。但在《人性》中则完全确立。再后来的《弗朗德勒》,通过战争的非常态下,呈现离乡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重击之下,所逼仄到一种稠密的绝境。因而,他对角色心理的微妙嬗变,总是有着独到的阐释。”

我引用我所阐述的,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杜蒙的创作。而我现在之所以说有了演进,是因为从《人性》《人之初》《弗朗德勒》这几部片子的疏离、简省、沉静与凛冽表现来说,到了《小孩子》与《玛·鲁特》有了一个微妙的大转身,总体仍疏离式的诗性怪诞,却少了份冷僻、简省与沉静,多了份滑稽、诙谐、生动与夸张搞怪。

这几部电影,具体表现为角色形态的怪异,无一不是七形八怪,废柴身体,行动滞缓,反应迟钝,神经兮兮,易激惹,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即便大美人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也是时而癫狂,时而怒泣,所有的角色完全无厘头,这倒跟周星驰影片有某种共通之处,只是说杜蒙还没丢掉他的拿手好戏或者说他的立身根基“诗性之怪诞”。

如果仅仅是怪诞的,不免那只是如周星驰电影一味地搞怪逗乐,一旦有了诗性的画面感,影片便陡地曼妙生动起来,让人有了联想的悠味。如果只是诗性而无怪诞,又不免乏味,二者有机的统一,这在杜蒙新一轮创作实验之中,有了恰切又完美的融合。显然,《玛鲁特》又深化了一步,干脆让人飞了起来,倒没让他们摔死,见好就收。

比如经常歇斯底里的伊莎贝拉,走到海边的悬崖上,她说了一声好高呀,陡感晕眩,立马飞起,当然会让她平稳落地。最逗趣的是自称聪明绝顶的巨胖探长马善的高高飞起,浑圆与混沌如一个硕大的黑球。他的助手马尔福用绳子牵着他,亦如他放飞的巨大黑风筝。

最逗比的是伊莎贝尔的老公安德烈开着实验动力车,嗨过了头,撞倒于前面的路障,猛地飞起,狠狠地摔下,但命大福大,愣是没死,让他好好的显露了一把。让人飞起来,这是不是一种人的神性呢。

2

当然,我们从法国老喜剧导演雅克·塔蒂的《我的舅舅》等系列喜剧片中,找到某种外形与故意搞怪的相似性,但这没有可比性,传统与现代性的差异,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相较于内核,即是完全不同的光影。自2015年初看了《小孩子》之后,我就想杜蒙为何要故意耍懵搞怪的尽力夸张,甚至完全可视作“变形记”那样魔幻般的大变戏法。他为何要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创新和实验吗。

也许从我喜欢的作家劳伦斯一句话中,或可得到某种启示:“我们的目的是完美无缺的人性、是完美无缺的、均等的人类意识和忘我。我们在对自我的征服、降服、分析和毁灭中获得了它。于是我们继续前进、活跃在科学中、力学中和社会改革中。”。

这是他游历意大利时说到意大利人具有某种神性得到的启示。劳伦斯无疑在告诉我们,完美无缺的人性,只是我们人类的向往,往往却伴随毁灭,但却承认人是有神性的。如此,这更有利于我们来理解超时空的《玛鲁特》。

有意思的是,劳伦斯游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时间,与影片1910年的时间基本吻合,都是上世纪初的光景,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群起的新事物新时尚对应着愚昧落后。现代如何与传统对话,是刻意绞杀还是相生相融,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能顺其自然。劳伦斯游历中的敏锐观察力,让人生发诸多联想。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神性,只是没发现或没留意罢了。显然,杜蒙在《玛鲁特》中,赋予了人物看似愚蠢钝感之外下,有了某种不可阻挡或者说与生俱来的神性,当然这也包含泛情绪化的神经质。杜蒙在这几部电影中,就是着力要挖掘这些角色的神性,让影片于光怪陆离之中体验其怪诞的诗意,我想这正是他想要诠释的。

老戏骨法布莱斯·鲁奇尼饰演的安德烈,朱丽叶·比诺什出演他的妹妹范佩特·格姆,以及由瓦莱丽亚·布诺妮ˉ泰特琪出演安德烈的妻子,还有伊莎贝尔神经刀的弟弟克里斯汀,无一不带有某种神性。当然,最嗨皮的是安德烈,他的搞怪总是会让人忍俊不禁。影片一开始他就惊呼发现了院中新开的紫藤,让神经质的妻子伊莎贝尔从高凳上摔了下来。

妻子让他看看女佣娜德吉削土豆。他说不用洗,削皮即可,这位刀子嘴的女佣回应他说必须先洗去泥,再削皮,然后切成块。他耸耸肩,重复着女佣的话一跳一蹦地离开。这几个角色,当他们一起相聚一起用餐一起晒太阳,即会发现他们看似不知所云,却极为抑扬顿挫又嗨翻全场的对话。

但最具神性还是玛鲁特这一家子,一日三餐靠大食活人乐嗨度日。看看玛鲁特的父亲沉默寡言,阴险歹毒,当他与儿子玛鲁特载着客人天天划船渡河,僻静处,即会拿起粗棍棒猛击过河客,然后大卸八块地装入麻袋,再若无其事地拖回家。影片中,巨胖肥警跟助手一过去,玛鲁特便拉着麻袋大摇大摆拖过去,很是骇然又逗比。

这一家子冷血至极,让人瞠目结舌,对生命毫无敬畏,满不在乎,陶醉于人的魔性之中。玛鲁特的母亲同样如此,不时会拿着一只血乎乎的大脚掌,问四个正在吃人头的儿子,这儿有手掌(不要),还有大腿(不要),一家人生吞活剥,完全一副食人族的大快朵颐。

我们始终被他们这一家如此随性地滥杀无辜搞懵了,不知他们为何成了食人魔,从何时开始这一茹毛饮血的爱好,抑或与生俱来,也不知他们是否还残存有人性的一面。

这当然让我们想起《水浒传》中张青与孙二娘开人肉包子铺的场景,只是玛鲁特包子都懒得做,索性一家都血淋淋地生食,地道的食人族开葩。冷血到如此境地,除了让人不寒而栗,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拷问,当然,完全把这看作只是一个搞笑的拼盘,也未尝不可,这本来就是一部怪诞的诗性喜剧片。

3

片中的主角当然是玛鲁特及亦女亦男的“双性人”比莉,即朱丽叶·比诺时范佩特·格姆的女儿,说其“双性人”,只是说她喜欢女扮男装。她孤僻执拗的个性,注定了她与同样古怪沉默的玛鲁特有情感上的交集。

海滨内侧的河湾风景绝美,安德烈一家每逢假期就会来此度假居住,他所住的房子立于河湾高坡,楼房为埃及迈基尼建筑风格,从他家可对河湾的美景一览无遗。而河湾的另一侧便是长居于此的贫民玛鲁特一家。贫富悬殊,阶级差异,二者尖锐对立,这也注定了玛鲁特与比莉这对年轻人恋情,只会开出恶之花。玛鲁特父子在河边摆渡,帮人渡河,或抱或划船,看人多人少,当然也看他们高不高兴。

起初,比莉与玛鲁特的相互吸引,可以说惺惺相惜,二人都倍感孤独,比莉见到母亲的到访,便上去想亲热,却被母亲骂跑。玛鲁特日日宰人食人,也颇感生厌,却不得不做下去,内心倍感空落,正好比莉来了,她总是借口过河。

当玛鲁特抱起她,她即刻暖融融地溶化于他的怀里。姑娘脑子很简单,她只需要一个能温暖她的人,哪怕这人是靠食人靠拾贻贝度活的人。

玛鲁特再傻也是人,血性喷张,从中体味到前所未有的动物性的原始快感。在神祭仪式上,比莉当着众人面视若无人的对他说我的情郎,这小子则傻乎乎地唤比莉我的爱人,比莉的母亲当场雷倒,抱着神碑哭泣不止。

她已忘了,玛鲁特父子曾勇救了比莉一命后,她左拥女右抱玛鲁特的样子,还邀请这小子来安德烈家晚餐。正是安德烈家的年轻女佣娜德吉对于比莉的横眉冷对,才让比莉最终败给娜德吉,还差点让她与母亲丢了性命。

说到底,娜德吉跟玛鲁特是从属于一个贫困阶层,区别只是在于牛屎与烂泥,而比莉则是鲜花,如果插于牛屎上,则不大可能两全其美,这是阶级性的烙印或刻板印象。当后来玛鲁特抱着比莉过到河中央,猛地撂下她,莫明怒气冲冲地说,你敢一个人来,你完蛋了。

玛鲁特毫不留情地猛拳出击,比莉被打晕过去,最后被放于她母亲与伊莎贝尔弟弟克里斯汀一起。有趣的是,这三人已昏死过去,但凡只要谁还要哼一声,玛鲁特母亲就会操起长棒猛扫过去。增加笑料的同时,好在导演手下留情,给了她们一条活路,让她们最后安然回归。

当最后玛鲁特跟娜德吉紧紧相拥,比莉从旁而过,如一阵远去飘零的微风,好像比莉在玛鲁特的世界从没有存在过。两个世界的人,偶有交集,但不可能形成交汇和交融。阶级性始终在杜蒙的影片中占主导作用,这种思想层面的解构,让影片有了非同寻常的表达。只是说他喜欢用诙谐搞怪的方式呈现。

4

这儿当然要说到探长马善与助手马尔福,这一胖一怪,给影片带来妙化的作用力,如同《小孩子》里那对活宝警探与助手。巨胖的马尔福总是会摔倒,如胖鼓鼓的海马,就地十八滚,若没人扶,他绝对起不来。助手开车载着他,就像一个逗比的动漫画,好不真实。其中,巨胖蹲守河湾山坡,看到裸女,喜不自禁,滚下山坡却不见人影。

巨胖怀疑玛鲁特父子,却找不到证据,还被玛鲁特家的三个小屁孩取笑。每当巨胖问询这三个小屁孩,他们总是打哑谜的默不作声,好像订立了攻守同盟,套不住一句有用的话,反被他们捉弄个死。相对照的是,富人安德烈的一对女儿布朗什和嘉比,也是成天跟着比莉尽兴嗨皮,构成了一幅蒙昧又生动的乡村画卷。

巨胖警探总是让人感到找不着北,但他总结失踪的人都非当地人,年轻人居多。这点让他断定就是这儿的人所为,最有可能就是摆渡人玛鲁特父子。杜蒙向来不以破案为抓手,只是让这些警探作为一个恍惚的身份出现,更像是插科打诨,但案情却是影片的主线,只是说方向与轻重感,与一般悬疑片不同,这在他《人性》中同样如此。

通过这些案情,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杜蒙在意的是构建一种人性中的怪诞、诗性及神性。愚蠢的言行,整体却有着逗趣的“大智若愚”,让影片有着现代艺术性的表达。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始终认为现实性、人性及艺术性,乃是现代电影或曰好电影不可或缺的多重元素。

如果仅仅停留于理念的表达还不行,必须深入下去,让角色心理与美妙的镜语有生动的融入感,继而产生绵绵品咂的滋味。这也是现代影像与传统电影的最大区野。

如同杜蒙这样,让影片充斥着怪诞的人性、神性、魔性与诗性,影片便有了形而上的多面质感和深蕴,这增强了影片的强力介质与厚度。有鉴于此,杜蒙力求对电影有一个全新的阐释,其电影的五光十色,让我们有着不可限量的解读,这也正是其电影吸引我们的所在。

片中,出演安德烈妻子的意大利著名女演员瓦莱丽亚·布诺妮ˉ泰特琪,是我特别欣赏的女演员,地道的实力派。2016年是她的丰收年,先后出演了《疯爱》《心房客》(见我的公微影评),她游走于意法之间,其微笑有一种不可捉摸的魅力。可贵的是,不论是主角配角,她都倾情演绎,实属难得,乃欧洲影坛最佳女演技派之一。

2016、12、31

 短评

6/10。杜蒙妄图用一群怪胎疯婆子的蠢笨肢体行动和浮夸台词,强迫使人发笑并解读出里面的文化哲学。诸多神迹时刻的确回味良久,如风力车撞上海边船只的残骸,再如片尾庆祝宴会上众宾追赶飞行的胖警官,贵族假小子与渔民大儿子对视的那条沙滩分界线,不同阶级价值观的群体保持敌视不可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有点意外啊。杜蒙这次玩飞了,一部非常荒诞的讽刺喜剧,角色在表演上也尽可能的夸张,趣味性十足,也非常讽刺,甚至还借用了默片的喜剧方式。难得这么欢脱的东西。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旁边坐着的陀螺听到旁边的美国记者说:What the hell did I just watch!!!!!

11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没懂…

12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We know what to do, but we do not do. 来海边度假的乱伦双性资本主义精神,遭遇本土无产阶级食人族;飞天圣母和气球警长,速走帆车和悲怆咏叹调,真-摆渡人,高级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有点看完《一步之遥》的感觉,片中的各位跟导演都要嗨炸了,剩下我们只能问What the fuck。

17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2017.4三星//2022.6重看,5+。

2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飞起来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了几分钟,也是做作得令人尴尬癌发作的作品,一星半不入

22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疏离、迷恋又熟悉,像一部不该生于这个年代的电影,对其归属的探寻似乎需要往前推。除了一个同时具有《八部半》《四百击》《地下》调性的美妙结尾,好像就没别的了,杜蒙在一个迷人的环境里讲了个怪闷的故事,底层、官僚、贵族,吃人、无能、乱伦,最后官僚和贵族相拥如故,底层跟自己玩也很开心。

26分钟前
  • Ocap
  • 还行

荒诞,悬疑,一切都在超自然而又无比真实的风光中展开。跌倒与漂浮,失踪与在场,疯狂人生的一体两面。后半段略欢脱,比起这次的精装版杜蒙,更喜欢其早期作品中的冷峻与不动声色。

27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我的妞儿不是我的菜。吃俺一棒,请立即升天,靴靴。1.5

30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很差

3.5 玩脱力系脱飞了,虽细思极恐,但还是不大懂梗在哪也喜欢不来...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你很快就不知道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了,情节和故事线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如果你愿意,你就渐渐的跟着杜蒙飞起来了。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是要上天啊

4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上流社会淫乱疯癫,底层村民茹毛饮血,疯狂人生一体两面,快把导演送上西天~

4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3.5 杜蒙玩儿的太飞了,疯癫爱情侦探暴力超现实以及更加挑战道德底线的桥段都被角色一次次的喜剧性跌倒给消除掉了沉重感。法国北部永远是杜蒙电影的主角,镜头下的风景颜色都要溢出银幕了。上流社会怪模怪样夸张荒诞却接受一切,底层社会沉默不语行为隐蔽观念封闭,还有飞起的侦探上帝视角俯视众生。

4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飞机上看的。

52分钟前
  • rivert
  • 力荐

总体失望。开篇似足布努埃尔,飞起来比较过瘾,但基本上就是疯癫。Fabrice Luchini、Juliette Binoche、Valeria Bruni Tedeschi卖足演技,相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欢女仆Nadège的表现,不卑不亢,冷感十足。

5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3.5;披了一层疯癫喜剧色彩的《小孩子》玩乐版,景观虽美,仍保持了荒凉空旷的氛围,在看似宽广实则封闭的环境里,人似乎在这万年永恒不变(缺乏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感)的美景里魔怔住了,呈现出古怪荒唐的皮相,杜蒙开开心心地玩了一把;看到Valeria Bruni Tedeschi真开心。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