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渔的火车

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巩俐,梁家辉,孙红雷,李志雄,师春玲,孙周,戴克,张恒

导演:孙周

播放地址

 剧照

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2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3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4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5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6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3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4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5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6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7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8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19周渔的火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04:48

详细剧情

周渔(巩俐 饰)在小镇上从事陶艺工作,美丽善良的她遇上诗人陈清(梁家辉 饰)后,对他的眷恋油然而生。尽管陈清在另一镇上做图书管理员,生活清贫,爱情的力量还是让周渔甘心劳苦,来往于两地只为照顾陈清。慢慢地,她变得有点疲倦。 火车上经常有同车人张强(孙红雷 饰)。张强暗暗为周渔美丽的气质所打动,二人由起初的争拗渐变理解。张强总是在周渔失落烦恼之时为她解忧,帮她找寻陈清诗中所写的湖,感情在暗涌,周渔也在两地、两个男人之间矛盾的徘徊。在张强身上,她感受到强烈的男子气魄和欲望,然而却也离不开孱弱的陈清。 一天陈清告诉周渔,说他要去边疆支教。这一决定最终成全了周渔和张强,还是让周渔看清了该如何决断?©豆瓣

 长篇影评

 1 ) 真实和幻象的交叠

2002年,周渔的火车上映,我还在上初中。我的好朋友跟她爸妈去影院看了这部片子,回来跟我说,没看懂,挺色的。于是我是抱着一种看晦涩情色片的心情来看的。但是实际上,它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也没有过多香艳的镜头。但是如果是十年前观看,我可能会有跟我好朋友得出一样的结论。谁能要求初中生对故事和对情色尺度的有多高的理解呢?

言归正传,影片的人物设定十分巧妙,两男两女(巩俐演的算两个角色),周渔和张强生活在三明,陈清和阿秀生活在重阳,而四个人的联系是通过往返于这两地的周渔的火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恋或者四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通过周渔这个女性角色产生了间接的联系,而两个女人则是通过陈清这个男性角色产生间接联系。互为间接关系的两对角色之间未曾谋面(暂不提阿秀对陈清声称她见过周渔)。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张强对陈清的认识是通过周渔的描述,而阿秀对周渔的认识是通过陈清写的诗。而陈清和周渔,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画家,从事这两种极富浪漫气质和想象力的职业的人,你怎么会知道他们对一个故事的描述有几分真实的成分,又或许根本就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故事?

这部影片虚实交错互为映射的手法并不是我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体会出来的,而是从影片一开始就被点明了。影片有三个时间轴,一个是当下陈清和阿秀故事的时间轴,一个是过去周渔和陈清故事的时间轴,还有一个是过去周渔和张强故事的时间轴。这两个过去的时间轴在后面交叠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但是在最开始切入故事的时候是明显的两个时间点。

影片第一个镜头给阿秀手里拿着陈清的诗集,第二个镜头阿秀躲在暗处窥探周渔的背影,然后阿秀跟过去喊了一声周渔,周渔回头。随着陈清念诗的声音响起,周渔曼妙的身影出现了。影片从阿秀的视角切入以后,并没有急着描写周渔和陈清的故事,而是转而又从张强的视角切入故事。张强第一次对周渔有印象是周渔在火车上借烟,他开始留意这个女人。紧接着切入周渔视角,她第一次对张强有印象是在上火车的时候,这个鲁莽的男人不小心磕坏了她的瓷碗。在真实时间上对于周渔和张强的彼此“发现”,周渔的切入点要略早于张强的切入点,但是影片里却把它安排在张强视角之后,这样时空错乱的表现使观影者自身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这就有了不同的主客虚实的体验。这之后甚至又切入了一个列车员的视角,看到周渔在火车上抽烟。然后是张强和周渔第一次的一个长接触,张强想买她的瓶子,她不肯卖,一怒之下把瓶子砸了。观众一头雾水,正如一头雾水的张强。这时候观众是站在张强的视角上看神秘女人周渔。(后面再交代周渔的生气是因为陈清叫她以后不要两边跑,就存在于周渔的叙事视角了。)然后另起一条线,交代周渔死后,阿秀跟成名后的陈清认识的过程,接着由阿秀的口开始叙述陈清和周渔认识的过程。这就又回到了过去。陈清第一次遇到周渔,是被周渔的舞姿迷倒。他写了一首诗,“我在梦中看见你,犹如一团流动的水气,你不经意的舞蹈。。。”。这里很难让人分辨这究竟是两人现实的相遇,还是陈清梦里的相遇,又或者是阿秀在读诗的时候想象出来的二人相遇。即便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影片的叙事手法也不是简单的倒叙,因为在以阿秀的口吻(也可以理解是陈清的口吻)倒叙周渔和陈清的故事之前,就先后有张强和周渔两个口吻来给周渔和张强的故事起头,而张强和周渔的故事从时间上开始于周渔和陈清故事之后,这样一来,先写讲张强和周渔再讲陈清和周渔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倒叙。如果分析地更细致,最开始阿秀已经处在寻找周渔的旅途,后面再介绍她与陈清的相识,也是倒叙。这几段倒叙夹杂在一起,同样让人产生虚实主客互换交错的观影体验。

电影里两句关键台词。“爱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她会让你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心里有就是有,心里没有就没有。”这两句台词更进一步点明了影片里虚实交错又互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这故事最让人着迷的是可以把其中几个人当做真实存在,而另一部分人当成是真实人想象出的幻象(在镜子里),无论你把真实安排在谁的身上都是一个很棒的故事。

从张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他和周渔之间的故事看成真实,而陈清和周渔的故事是他的想象。他想象中的陈清是一副躲在图书馆里的穷酸书生样,不能接纳现实,只会消极逃避。而被张强做了镜像的周渔则有张强身上敢于担当敢于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性格,而这个性格必定会与陈清产生矛盾。

从阿秀的角度分析,她对周渔这个死掉的女人则有更夸张的想象。在她想象的世界里,周渔背着陈清有了别的男人,而且那个男人俗不可耐,就像并不清高的周渔一样。情敌之间又怎能有什么美好的想象呢?

从陈清的角度分析,周渔死后,回忆里的周渔美得不像话,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他找了一个长得跟周渔一模一样的女人谈恋爱。而这个女人却无中生有地污蔑周渔,居然还说见到了她,陈清一定认为这个女人疯了。

从周渔的角度分析,两个男人是她的两面镜子。对诗人陈清的迷恋让她可以做一些像诗人一般浪漫得过分的事情。周渔的火车象征着周渔对诗人爱情的追逐,她不能满足于跟她同住三明的张强给她现世的安稳,她的爱情是在别处的,她执着地每周两次坐火车去重阳,连列车员都说这怎么受得了,她为他画瓶子画碗,甚至当他躲去了西藏她也要坐车去看他。而在兽医张强那里,她却能像一个普通村妇一样给他的朋友烧一大桌子菜,但是她绝对不能接受张强跟她玩浪漫。张强像个傻子一样想讨好她,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她是喜欢浪漫,她喜欢的是陈清的浪漫,不是张强的,她想借助张强去拥抱一种真实的世俗的生活。周渔是矛盾的,她既有浪漫的气质,又有世俗的观念。当她的世俗观念在浪漫的陈清那里受到打击的时候,她要在世俗的张强那里寻找安慰。而张强又满足不了她对浪漫的想象,所以她又一遍一遍地坐车去找陈清。这样被两种生活撕扯着,最终她也顺理成章地毁灭了。

四个人可以是四面镜子,究竟哪些人是真实存在的,哪些人是镜子里的虚像,取决于镜子摆放的位置。可以确定的是,这电影的画面和镜头下的巩俐真是美到超脱于真实了。

 2 ) 《周渔的火车》触不到的真实——真或假真得有那么重要么?

       我昨晚看完了,睡前又想了一下,想到了一个词“四度空间”。我觉得这部片子描写了四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周渔和陈清以及和张强的故事;第二个时空是陈清诗集里所描绘的他对周渔的情感;第三个时空是读者秀通过诗集感知到的周渔的形象;第四个时空是秀想象当中周渔的形象和周渔的感情经历。这四个时空交错层叠地展现,如梦如影,亦真亦幻,有如开篇的仙湖一般可以想象得到但却触摸不到,导致观者分不哪些镜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哪些又是片中角色主观意识中的想象。张强跟周渔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么?陈清知道么?他在诗集里隐晦地表现出来了?秀通过诗集触到了这段故事?或者诗集里没写,秀通过旁人的讲述得知的,比如阿香,比如列车长?又或者周渔跟张强这一段完全是秀自己想象出来的?她想象着如果自己是周渔的话那么就会遇上张强这一样一个男人展开这样一段故事?周渔最后真的死了?还是陈清为了获得自己心灵上的解脱而把她“写死”了?秀其实就是劫后余生的周渔么?导演是从读者秀的视角,带领我们去触摸周渔的故事的,秀是通过陈清的诗集来感知周渔的形象的,那如果周渔本就不存在呢?就象陈清写的那首关于仙湖的诗一样,仙湖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呢?用这样子的思路来解读的话,就颇有梦中梦,戏中戏的味道了。张强这个糙人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禅语式的台词很有意思:千万别当真啊……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真得没有。那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张强说,我看见陈清了。秀说,我看见周渔了。也许,正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陈清和张强是同一个男人,而周渔和秀也是同一个女人。真或假真得那么重要么?其实导演在飘渺朦胧的镜头下,要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追问, 对男女关系的探讨,如果我们观者对此有所感悟,也就是触到了电影的意图吧,我想。顺便说一下,看豆瓣上的剧照截图,发现有不少镜头被删掉了?我一直觉得巩利的五官比张曼玉好看多了,在孙周导演镜头下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美,这种美感迥异于之前老谋子镜头下所展现过的,她的确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在孙导的影片里开掘出她以前不为观众熟悉的另一面,令人耳目一新。

 3 ) 藏在夸张与意识流里你我的爱情

2002年,偶然在杂志上看到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传页时,记不清是被剧照还是文案打动,年少的我便生出了向往之心,觉得这是个值得去聆听的故事。

17年后的今天终于想起这个故事,以三十几岁的心智回顾了少年时的向往。

时间轴 & 多视角

想看懂《周渔的火车》,先得理顺时间轴和各个视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弹幕一直没有关,虽然很影响观影体验和自己的判断,但时间有限又想知道别人的观点。

从始至终“看不懂”、“什么乱七八糟的”之类的评论就没有断过。

这部片子最独特的点在于时空交错里晦涩难懂的多角度呈现:以阿秀的视角为主,穿插张强的视角、周渔的视角、陈清的视角、列车员的视角、周渔闺蜜的视角;没有主时间轴,随着不同的视角随意切换,想起一出是一出——传说中的意识流?

这种独特给观影人造成了极大的理解障碍——在这一点上,作为文艺片非常合格。

在仔细捋顺每一个视角的时间轴后,会发现这个视角中存在与其他视角完全冲突的内容。

比如阿秀在开篇一直追踪的周渔,在陈清的视角里早就死了。比如张强临时决定跟着周渔的火车去重庆,回来时跟周渔说自己看到陈清了,而这个时候陈清在周渔的视角里应该已经到了西藏。

视角中真实内容的呈现与想象、梦境相穿插。

孰真孰假,亦真亦假,谁活在谁的想象里,谁是谁的执拗,分不清、说不清,没有答案。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两男一女,火车,奔波,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韩剧般女主在男一男二间摇摆不定的套路。

全错。

甚至两男一女都是错的。

除了一点点替身以外,巩俐一人分饰两角:长发的周渔热情奔放风情万种,短发的阿秀看似时尚却差了一点味道,巩皇毫不费力让观众看出两个角色的性格迥异。

阿秀

完全没有交代,影片一开始是从阿秀的视角切入,如果不看剧透,很多人都以为阿秀是遭遇重大变故之后性格突变的周渔。

阿秀遇到陈清的时候,陈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签售会已经开始排起长长队伍。

阿秀因为与周渔同样的面孔而受到陈清的关注,两个人开始交往。

和全世界的女人一样,阿秀也想从前女友的身上了解陈清的过去。

所以这个故事中大部分关于周渔的故事呈现都是从阿秀的视角切入的。

女朋友是最好的侦探,周渔生前的经历被拼凑的愈渐完整,阿秀的失落就更多一分:有羡慕也有妒忌,有欣赏也有鄙夷。

她越了解周渔,就越明白自己除了面孔以外,不会有任何一点可以代替周渔。

陈清看着自己的脸,想起的永远是再也回不来的周渔。

明明自己与陈清住在一条街上,却因为陈清偶然的一次出差先与远在三明的周渔认识。

“周渔有别的男人”——这恨恨地戳穿,是为了破坏陈清心里周渔红玫瑰的形象,更是为了对陈清的报复。

周渔

影片给了周渔很多小碎花裙子在小腿边翩翩起舞的跃动镜头,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好。

周渔艺术家的人设能很好解释2002年并不开放的大环境下周渔的热情奔放和主动。

为了爱情倾尽所有。

陈清的诗给了周渔关于爱情中自己最好的想象,燃起了她的奋不顾身。

相处久了,陈清的浪漫与诗情画意是她想要的,陈清旧时书生般的酸腐懦弱她就没有看在眼里么。

只有陈清能给她关于爱情以及爱情中自己最好的憧憬,她的爱情源于陈清,却也与陈清无关。

她努力爱,用尽热情对陈清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陈清,却全然不顾对方是否心甘情愿全盘接受。

关于火车,关于奔波。

从三明到重庆,一周两次,似乎只有这样不停地靠火车频繁地奔波才能诠释自己爱情的热烈。

所以即便后来陈清已经离开重庆去援藏,周渔还是雷打不动地一周两次火车去重庆,这是仪式,更是她完整爱情的一部分:义无反顾地奔向爱人。

在爱情里,她对陈强追求的回应甚至主动从来不是因为摇摆不定,而是早已明白陈清不是一个完美的爱情载体,对自己的执着越来越迷茫。

她努力尝试,希望陈强是爱情的救世主,让她的奋不顾身有新的出口——陈清的怯懦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她的爱情有去无回、自说自话。

周渔不爱陈强,在陈强给她的爱情里找不到燃烧的自己。

她的第二次主动被陈强拒绝更像是关上了她的最后一扇(备胎)门,她的爱情不可能换个宿主,只好继续她对爱情(而非陈清)的义无反顾。

陈清

给女神塞情书,不敢等对方做出反应就跑没影了,连自己随身的破书包都没来得及拿走。从最初的相遇,陈清这个角色胆小懦弱没担当的人物特色就交代的非常清楚。

“周渔,你别再逼我了好吗?”女人不惜一切代价帮男人成功,如果这个男人没有对成功的向往,你做再多也都只是给他的压力。

陈清的未来没有周渔,他也没有设想过什么未来,所有的一切保持现状就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偶尔发表在报纸上豆腐块的诗文,以及主动找上门来用尽全力爱着自己的周渔——都刚刚好,活在当下。

除了不知道谁视角里和周渔火车的擦身错过,陈清基本没去找过周渔,包括周渔生病了也没有去看她,只是打了个电话告诉周渔“没什么事儿不用两边跑了,我工作也挺忙的”。

为爱奔波的只有周渔。

为了逃避周渔帮他走向成功的压力,选择去援藏只给周渔发了“我要走了”四个字,周渔追来他也只是说“我只是去两年”,连逃避都要逃避。

在阿秀告诉陈清周渔还有另一个男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这不可能!她的心里只爱我一个!”然后走开了。

被动-逃避-被动-逃避,如果当初看到周渔跳舞没有那史无前例的主动写诗,一切会更好么?

陈强

第一次对孙红雷有改观。

陈强这个角色太讨喜,接地气儿,专情,又拎得清。

男二光环,但陈强比韩剧中的男二好找多了。

土大款一样给周渔现实中死水池一般平平无奇的仙湖整成人造仙境,只为圆了周渔心中的诗意,这段情节真给我气笑了,这人工水平也太low了。

他能在俩人已经发生实质关系之后明白周渔的主动与爱无关,一次次送周渔去已经没有陈清的重庆完成她心里关于爱情的仪式。

他能在周渔第二次主动时候不再趁人之危,他也不想做周渔无处安放的爱情中的救命稻草。

每次都是明白清楚主动的示好,最后的挽留也是希望周渔能放弃与怎么也想不明白的爱情之间的纠葛。

03

因为真实 所以满分

电影可能太过文艺太过意识流,但我愿意给满分。

抛去表现手法不谈,满世界都是周渔、阿秀、陈清,冷不丁碰上个陈强的概率也不小。

所有的夸张都那么自然,太真实。

世界上的女人爱上的都只是爱情,最终能不能获得幸福,要看自己什么时候能清醒、愿意去接这个地气儿,在一次次浪漫与世俗的冲突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

愿所有人都不要一条道儿跑到黑,也不要矫枉过正。

 4 ) 镜喻世界里的游走与迷失——我眼中的《周渔的火车》

周渔是一个异样灵动的女子,如尘世游走的不羁的风,只因浅浅的眷恋而留给世界一抹淡淡的划痕。

周渔是一名背负精神重荷的行者,在识透世间的苍凉与无奈之后,用决绝生命的舞蹈安抚躁动的灵魂。

周渔,是渴望行走的,又是渴望安顿的,而行走与安顿又只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在分析荷尔德林的诗时,提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的命题。我们不是海德格尔,因此无法也没有能力站在哲学的高度叩问人的灵魂及当下处境,但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的,起码在理想中是这样。可是现实又怎样呢?游走在世俗里的萎顿的男女,只能执着地留恋于古典的优雅与迷幻,在世俗的边缘作最后的人文守望。

《周渔的火车》改编自知名作家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叫喊》。导演孙周也许不喜欢这个歇斯底里的名字,也许有更深层面上的对文本的解读,于是,欲望化的“叫喊”被改成了更具象征含义的“火车”。火车也许暗含一种探索者的精神和流浪者的气质,也许预示起点与终点的节奏往返、不可更变,也许代表着一种游走的生命形态,或者更指涉人物心灵的漂泊。这样的隐喻似乎更可以体现创作者对世俗人生的透视以及唯美的救赎意识。

影片的叙事,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诗歌般的旋律美。导演力图体现的是主人公面对物质化生存时的一种困惑,进而体现一种寻找意识,即找回被世俗淹没的“本我”、“真我”。摇曳的镜头语言把沉淀的往事轻轻泛起,于是,沉寂的心便开始流动,并在迷离中铺展出一条灵魂漂行的幻路。

这是一座纷繁错落的爱情迷宫。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氤氲起异样的感动。

这又是一个近于老套的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永远的世俗命题。

剧中的男人身处生命的两仪。

古典与理想的化身,有着忧郁气质和诗人天分的陈清,蜗居在小镇最逼仄的一角。他,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人性中有着追求超越的成分,向往最宽慰心灵的人生,却在世事的纠葛中逐渐丧失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原有的激情。

笃定现实、沉着干练的乡间兽医张强,有着最清醒与现实的人生关怀,会用理智的思考读破所有的唯美与浪漫。

她,周渔,一个给瓷器画画的年轻女人,昏黄的古典色彩是她画里恒久的主题。临摹得久了,画里画外也便模糊了界限,周渔也便成了瓷器上幽怨的仕女,永远也走不出自己投下的影子。

这样的文本,可以理解为诠释人生的寓言。

周渔热烈而自欺地爱着陈清,这是一种痛彻心腑的情愫。年少的周渔所有的痴情与梦幻都抛洒在了伴随她成长的火车上。一个有着不羁灵魂的女子,纤弱如瓷,单单偏爱一种时空的穿梭、一种新鲜的经历、一种既定目标的追寻,寻找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现实的职业作为一种生存选择也为她的爱情抉择标下可信的注脚。张强不过是她爱情列车停靠休憩的一个小站,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终点,她的精神是永远无法在此驻足的,不管张作出如何的妥协与让步。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如同烟花一样的爱情理想永远只有一瞬的美丽。

游走在爱与恨边缘的周渔,努力摆脱理性的绳索。但所有的努力必然是徒劳无功的,只会在不断的挣扎中被现实的漩涡湮没。

理想在现实中的背叛,剥落了生活中所有的醇美的诗意表征。不管陈清对周渔的拒绝是出于对周真挚的爱还是其他目的,都在客观上消解了所有诗意的乌托邦建构。当然,陈清的转变也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理智认同,在影片中也是有伏笔和提示的,如周渔散发陈清诗歌朗诵会传单被陈清看到,陈清的张皇与不安;陈清对周渔狂热的示爱方式由迎合到反感,等等。

执着的周渔并没有因陈清的放弃而抛离梦想。在周渔的世界里,时间无法冲淡一切,时间无法忘记一切,时间却可以证明一切。周渔在寻找灵魂安宿的路上去了,也许她此去并非仅仅为了找寻即将逝去的情感,也许她的一生都在渴求可以的安顿。失事的车辆(注意:是汽车。主人公唯一一次变更,也是唯一一次远行,或可看作对原有秩序的叛离以及对狭隘有序生存空间的逃逸,竟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冲下山崖,载着那颗亟待安抚的心灵,划出尘世最凄美的舞蹈。终于,一切的一切,在躁动的季节里沉淀成一种永恒的寂寞。

所有的开始与终结,所有的平淡与激情,所有的梦想与憧憬,叫喊的周渔把触角伸向所有弥漫着芬芳的酡色的记忆。只有淡淡的一声叹息,周游在尘世边缘,或者偶尔落在枕边的他或她的酣畅的梦里。

导演用一种湿漉漉的视觉语言,描述了在一个价值失重的年代里,一个精灵样的女子精神的突围和结局的无奈。这部影片如果说创新,那么鲜明的一点便是此类题材话语空间的转换,即由一贯的都市情感转向乡野情感(更确切地说,也许介乎二者的边缘,也许导演想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维度。没有了白领、公寓、保时捷、夏奈尔的时尚标签,叙事流向更趋于古典的回归。影片没有明显的城市标志物,一些偶尔的都市镜头语言似乎更为证明此种文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隔膜。在这里,相对滤去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简单的人物链接,精短诗化的对白,所有的所有更像缭绕的梦境。

影像世界里的质朴、单调、和谐的景物,有着朴素低调的原始美,体现了导演的审美趣味。但影片的宣传却沾染上了明显的商业化痕迹。巩俐继《画魂》之后又一次被包装成风骚的噱头,只不过上次是画家潘玉良眼中的维纳斯,这次变本加厉上演与两个男人的灵肉纠葛。片中不可收敛的情欲的刻意突出,湮没了她日益成长的演技,反而成了影院门口大字幅海报上大肆渲染、夺人眼球的卖点,以致令观众形成对影片旨意的错读,也令孙周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

影片力图用逼仄的生存空间和火车经历的开阔场景、不堪承受生命之重的宣泄与人在旅途的疲倦作鲜明的生存对照,以换取观众对生命流走和找寻意识的认同。断续的片像组接有意割裂完整的叙事结构,单元叙事里人物的心理描摹被流连无定的诗歌语言链接或取代。片中长相酷似周渔、离奇出没的人物阿秀,以她谶语一般的旁白道出周渔所处的镜像世界,“爱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更加清醒地看清自己”。

周渔炽热的爱情如烂漫的山花,寂寞枯荣都在野地里滋长,不该也不允许他人打搅。也许,她就像阿秀夹在名为《周渔的火车》的诗集里的那片碎瓷,破碎了自己,却不知结果是在迷失中安顿还是在安顿中迷失。

 5 ) 寻梦人!

周渔的爱是没有答案的。她爱上的男人:陈清 只是个懂得书本 懂得浪漫的 生活在自己梦里的男子 他担负不起周渔对他的爱 他只有逃避 逃到一个他愿意保持他自己状态的地方 自私地把周渔抛进那无望的“希望”里 周渔的爱只有在通往陈清的地方 在那心里有才有的“仙湖” 那列有爱的怀着希望的火车上才有 真的看懂 能慰暖她的男人其实就是平凡的兽医 这上要让我们明白:爱情是现实的 是平凡的 它不是诗歌 但它让我们继续存在 真实地生活的东西!可我们还是会象周渔一样会去追寻它 就因为它的不完美 而我们奢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的找寻 有奇迹在自己身上发生 !祝福我们吧!

 6 ) 你的火车开向哪里

很久就想看的片子。分两次,今天终于看完了。

周渔:在火车上就像在家一样,跑来跑去,总觉得会发生些什么。

陈清: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

张强:你心里有就有,要是没有就真没有了。

记得以前就对朋友说过,我很喜欢坐火车,喜欢哪种在路上的感觉。整部片子贯穿着这样游动的绿皮火车,飞快流动的铁轨,还有妩媚的女人飘逸的长发。只是周渔这样的执着的奔跑,直到后来包括陈清走了,她还是坚持去恋人的地方,每周两次火车,她说,习惯了。突然让我想起《千年女优》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们的爱都已经和男人无关。藤原千代说,原来那时喜欢的,是不断寻找的自己。徐静蕾说,我爱你和你无关。周渔说,爱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她会让你更加清楚的看清自己。你的火车开向哪里,是虚无缥缈的仙湖,还是永远都到达不了的天水。

后话,发觉自己恋上了孙红雷的声音,啊啊啊啊囧

 7 ) 不同的周渔

    昨晚早早关了电视,依在床头,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读完了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当初之所以拿起这本书,缘于先前看过巩俐演的电影《周渔的火车》(自己也曾写过一篇《玲玲的火车》的小文也纪念周日奔波看望BF的经历),想来小说应该是电影的参照吧??不过读来后,才发现小说里的周渔和电影里的周渔是不同的,也并非有着同样的遭遇和命运,只不过同名罢了,且同样都爱上叫作陈清的那个男人,或者说周渔是活在自己理想的爱情中吧。
    小说看到后来,我竟有点恐慌起来,陈清的死真有点触目惊心,还有那样电闪雷鸣的雨夜也是我所害怕的。直到后来,终于看到了完美爱情的真相:其实大家眼中的爱情王子-陈清也有那么不为人知的一面,两地的爱情真的那么不可靠么?是不是越对自己爱的那个人期许太多就越是让对方压力大和不快乐呢?或许每个女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完美爱人吧?只是希望自己的他可以活得磊落和开心!

 8 ) 由《周渔的火车》说开来

《周渔的火车》真是美的。摄影简直费劲了心机,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那湖面,那些落日的余晖,那些帘子的影影幢幢。 每一个镜头都是流动的,能让人强烈感受到人物间能量的流动。 巩俐飘逸的裙摆,低角度跟着;陈清家里那两联垂下来的纱帘,巩俐轻轻的倚着;湖面上的波纹荡漾着......是能量,是情绪,是情欲,看似平淡,实则湖面下面暗潮汹涌。 《周渔的火车》真是讲爱情。我们跟着周瑜的情欲,跟着她的处境一起做决定。 “爱人是一面镜子,在对方那里能看到自己。” 在周渔身上,即有陈清的浪漫诗意,又有张强的现实与自信,两面镜子在周渔的身上缠绕、摇摆。是现实与理想,实在与幻觉,最终还是追逐那浪漫去了。 爱情让人更加看清自己。 不是去爱别人,而是重新爱上自己。 《周渔的火车》说到底真是太文学了,那种表达的内核呈现出来就是个文学作品。它的那种人物的状态和情感,如果没有办法放在当下的现实环境,或者去抓住[爱情]的某一点本质同时完全表达的话,最终就好似是那个年代的文艺圈里的小众情爱,满足一个文学诗人自己的爱情想象。 但影片很多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除了摄影的唯美之外,这个时候的巩俐是我见过最美的,梁家辉一个香港人却把一个中国大陆农村里的一个文学诗人的胆小怯懦表达的真实自然。 [每个女人都是美的。]其实这话不假。其实巩俐的面貌没有传统审美上的标致,但是你看她往那儿一站,身段婀娜;你看她走路,她的眼神,她说话的语气,尤其是在陈清的衬托下,她是那么自信,内心住着一个男人,那种洒脱劲儿,那种能量很吸引人。看到她,就觉得我们北方的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几日看二十年前的电影,看到各种不同的之前荧幕上的美女,真真的和当今的审美不同。现在观众的审美都被韩国整容医生带走了。 比如林青霞,脸盘很大的,浓眉大眼,嘴巴也宽,合在一起真是美,是不分性别的美,是可男可女的美,东方女性的那种儒雅中含着几分英气。 昨日看《极道追踪》,我瞅着钟楚红的脸,真是觉得不能算美女,但我知道她的魅力。在《纵横四海》里面,她的娇媚是绽放的,那一瞥的斜媚勾人心魄。 人的美本质上是能量的流动。我越来越赞同。不是五官或者身材一定要怎样,而是大胆又自然的呈现出自身的魅力、个性,才是真的美。 周渔一路都在追寻,她从追到重阳出发,一路追逐着,最终死在了路上。她说“她就喜欢跑,路上总会发生点儿什么”。火车是个意向,反复出现,就是表现周渔的人生。 你看着这个女人,觉得很不实在,好像这样的中国女性只会存在于书里,因为她那么反传统。中国女性应该是向往家庭的,向往着安稳,应该被关在屋子里,因为她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可是周渔,她不在乎去哪儿,她就一直搭上一班又一班车,好像风一样,随心而去。

 短评

喜欢巩神穿裙子时,裙摆拍打小腿的画面……

7分钟前
  • 露娜peace
  • 还行

巩俐在这部戏里散发出柔软的光芒,豆瓣评价不高,我却很喜欢这部电影,那种火车声贯穿全剧的氛围,被感情溢满之时,痛苦却无法分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东西,绵绵柔情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吗?生活里爱情是次等的,即使开局的时候无限的甜蜜与美好,磨合之后的粉尘也会让你灰头土脸,一切要看你怎么收拾

10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张元的《绿茶》,徐静蕾的《陌生女人的来信》,娄烨的《苏州河》,孙周的《周渔的火车》,大陆华语文青必点之四大。这样的低角度中近景、暖色调、微醺晃动感,张淑平拍情色片会有多好。6.5

13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在一个小城市,总有一些向往温情向往文艺的青年,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另一个是瓷器厂的画工,都是和文艺搭边的工种,碰巧一个人会写诗,另一个人还画的不错,这样的两个人只要看上一看,就会象磁石一样互相吸引

1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昏瘦。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周渔的火车》上,真是乱成了一团麻。我们随着这台时光机边走边看,最终看到的是一个沉醉在昔日世界里,不愿前行的男人。大概是受了王家卫的影响,从当下穿回过去,飞蛾扑火般的「周渔」似乎又走到了《漂亮妈妈》的反面。你喜欢我的诗,还是我的人?周渔答得完美而认真。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位诗人,犹如那件刚烈而又柔软的青瓷,亦如画在泥坯上经由炽热的爱情淬炼而溢出的仙湖。然而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青性格也着实将自己推向了历史的潮水当中。这是一个被过去填满内心的男人,他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将来。幸好,周渔不是「周渔」的替身,倘若这辆小火车呆腻了,那就搬进豪华的《2046》去住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9分钟前
  • Muto
  • 推荐

这些诗是大面积抄袭聂鲁达的吧

22分钟前
  • watly
  • 还行

有时候女人为了让自己信以为真,便故作姿态的做些特别情绪化的事情,这种偏执的追逐被扣上了文艺的帽子后,所有的不切实际都变得容易理解。女人最后只剩下映照在脸上明媚却冰冷的阳光,清脆又单薄的虫鸣。电影的结局是死,生活的结局是认命罢了。电影里环境氛围烘托的很好,但过于文艺,有点做作了。

26分钟前
  • MUSHROoM
  • 还行

要我就选孙红雷。跟文艺青年除了自虐找抽添堵之外还能干啥。找个土鳖多欢乐啊。

31分钟前
  • 黑色七月半
  • 还行

忘记了结尾,最后巩俐有没有跟了梁家辉?印象最深的是巩俐去看望梁家辉,带着吃的。梁在家穿着松垮的背心,用手提着两大摞书,巩俐被他狼狈的模样逗笑,问他这是要干嘛,梁说,要锻炼身体。

34分钟前
  • 有些话不必问。
  • 推荐

巩俐太太太太太太美了!!!!!!这俩男人谁都配不上她!!!诗人只爱自己 医生爱她但是又hold不住她 拍得气氛很好 湿润朦胧 但是后半段太散了 节奏不好 看着闷又没闷到位。。导演火候还不够啊 但是演员都很棒~还有那首什么仙湖的诗 其实写得很俗啊。。没觉得哪儿好

37分钟前
  • 小M
  • 还行

再次承认我不适合看文艺片,除了色彩流动的小镇,几乎什么都没记住。小镇故事多,仅仅一个暖黄调的镜头就可以衍生出许多情节和遐想来。瓷器,清画,红色旋转的裙摆,火车,这些元素糅杂得太乱。片中写诗的男人太虚,不如给猪配种的男人来得有味儿。影片的每一段都太突兀,像一个来不及收场的成人游戏。

42分钟前
  • 苢蘩
  • 较差

绿皮火车是一种很魔幻的存在,它用最廉价的方式打破了不同时空的壁垒,一个个站台之间,时间仍在,而你我不停飞逝

43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还行

在从爱丁堡到诺丁汉的火车上看的 身临其境地听着那一串串迷人的轰隆隆 就忽然特别能体会这片子想要表达的流动意象 女人像是火车一样 永远在开往不同的站点 不停歇。周渔不爱陈清 爱的是她作为一个女人诗意的转变 因为爱人有时候真的像是一面镜子。

45分钟前
  • 四月姑娘
  • 力荐

不是跟诗人有关的电影就一定非得文艺至上,素材被胡乱的剪辑,看着令人思绪凌乱,感到莫名其妙。为你写诗却又不给你承诺的男人,大多就是渣男,写诗的真不如养猪的。以及,巩俐真的不适合周渔这个角色。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铁轨是来来回回的眼泪,纵横交错,编织着你我之间不可言说的梦。你给我沾满露水的鲜花,给我纯净而热烈的湖,却也给我如影相随的寂寞与不安。我是爱情里的流浪者,漂泊不定才是我的归宿,在陌生的车厢里寻找熟悉的脸,还未出发,就已经望见归途。爱人如镜,爱意如梦,恍然间看见你,原来却是自己。完全被低估的神作,看孙周审美水准这一部就够了。房屋里错落的光影,一如漂泊无依的心,周渔之所以往返于三明和重阳,是因为诗意是流动的,绝非一潭死水,她的救赎起源于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流浪意识,这种不确定的求索,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淹没属性,足以击溃(干扰)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无论张强或陈清,在周渔面前都有点怯,火车在此处象征一种永不休止的汹涌爱意,二人互为终点和起点,如此反复。剪辑上故意做的杂乱,如同交错的轨道,绝美的超时空质感。

5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我的仙湖 用尽世界所有语言,也不够弥补我们分离的忧伤。 把泪水留给自己,如果我消失,你也将寂静无声音可听。 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有时候变的纤细,微风吹起鳝鱼的冰裂, 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皮肤。

55分钟前
  • 海 盗 砰 恰 恰
  • 推荐

耽于唯美,这样没出路的啊。把一个逼仄的爱情故事用一种自怜自爱的方式来表达,视听很美,但也很造作。

56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巩俐:坐火车上瘾,徘徊在两男之间,抽烟,做爱,迷茫,追求幸福又一无所获,这就是那在瓷器上作画小资得不行的周渔。

59分钟前
  • atmosphere
  • 还行

它溢出了我的仙湖, 由你完全充满, 完全充满。

1小时前
  • 西决
  • 还行

把巩俐阿姨拍得这么美绝对是比老谋子还成功的!+1星。

1小时前
  • M.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