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剧情片英国2022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兰基·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凯蕾·科尔曼,萨莉·梅瑟姆,哈里·佩迪奥斯,伊桑·史密斯,鲁比·汤普森,布鲁克林·托尔森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

 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20:48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土耳其海滨,逮香蕉鱼的好日子

父亲后来到底怎么了?

让我换个更为精确的问法:《晒后假日》里,作为主角的父亲最后死了吗?

《晒后假日》影像非常出色,准确地描绘了记忆的质感。如苏格兰出生、纽约生活的导演所言,这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也正因它的私人化,才如此远离真实而贴近记忆。

影片打乱了时间线,大量地使用了再制作的影像,譬如DV、宝丽来、四比三电视和胶片相机,无限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图像质感。

故事其实很简单。很多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女主角回忆她十一岁时,与当时三十一岁的父亲一起同游土耳其的假日。尽管地中海阳光灿烂,仍有阴影停留在父女的笑颜间。他们过于接近的年龄,母亲的全程缺位,或许在暗示过早生育为父亲带来的负担?影片没有交待阴影从何而来。观众从十一岁女孩的视角出发,只是懵懂地感知到忧郁,却分辨不清背后的缘由。

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后半段的情节:深夜,父亲独自一人从沙滩奔向海面,消失在茫茫深夜。镜头停留在平静的海面上,父亲没有返回岸边,留下了不详的线索。结合成年女主的消极和颓废,不禁让人怀疑:父亲是自杀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回应疑问。下个情节,从泳池约会归来,女孩发现父亲在房间里昏睡过去了。海面上的微光,穿过了门窗,照在了父亲俯卧的裸体上。他没死?他只是睡着了?后面的情节没有交待父亲投海的结果,父女俩继续度假,一直到影片结尾,两人在机场分手。

父亲投海的情节,成了影片一个孤立的眼。导演既没有安排后续情节交待结果,也没有选择删掉它,而是让它悬在观众的头上,一直到剧终。

这是个文学性的、超越性的情节。

我是相信父亲已死的。也许在假日间,也许在假日后,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父亲最终是离开了人世。我相信所谓晒后假日,其实是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这个隐喻,来自纽约作家塞林格的经典短篇作品。

二战结束不久,一对纽约的新婚夫妻前往海滨城市度假。丈夫名叫西摩·格拉斯,是个饱受战争创伤的老兵,也曾是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现在的他变得古怪、不近人情。他会给妻子推荐非常小众的德语诗集,还为她取了个奇怪的外号:“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西摩的岳母非常担心他的精神状态,甚至为他推荐心理医生,但西摩的妻子不以为然。

在旅馆里,西摩·格拉斯几乎不与任何人交谈。他躺在海滩上,从不脱下他的浴袍,不肯让皮肤接触太阳。他少数愿意交谈的对象,其中有个名叫西比尔的小女孩。西比尔来到沙滩上,找西摩聊天,煞有介事地警告西摩,下次遇到另一个小女孩莎伦·利普舒兹时,要推开她。

西摩没有直接回答西比尔。他提议两个人下海,“看看咱们能不能逮到一条香蕉鱼。”因为“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呀。”

“它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西摩·格拉斯解释何为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洞里,那里有很多香蕉。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也挤不出洞口了。”

西比尔问,后来那些香蕉鱼怎么样了?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西比尔,它们死了……它们得了香蕉热,那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个浪头过来,把两个人浇了个透。浪头过去,西比尔说她看见了香蕉鱼,嘴里含着六根香蕉。西摩亲了亲西比尔湿漉漉的、弓起的脚心。

最后,西摩和西比尔告别,西摩独自回到了旅馆,从行李箱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2 ) 迷离的父亲影像

开篇,假日video影像播放故障。就表明真实与想象的界限已经模糊。同时暗示父亲送机场景可能并未发生。

包括开篇,频闪舞蹈场景多次出现(4次?):依偎,拯救,诀别和死亡象征。黑场就是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缝隙和深渊,是记忆的留白,包括不愿勾起的强制性留白。

父亲即使在表达亲情爱意时,影像也是透过介质,并非直接呈现,表达真实父亲的隐蔽。童年的女儿并不理解父亲的抉择,但对其隐情有所感悟。

泳池中,透过水的介质,同样是迷离的父亲。

父亲捡起女游客扔掉的烟蒂。如此诡异的行为和影像可能并不真实,可能他走进夜幕下的海水寻求自我了断。

镜头暗示父亲抱有自我了断之心并非一次。父亲过马路时视驶过大巴如空气。明媚阳光下本应延续温馨,可父亲的迷离身影挥之不去。

又一次了断暗示:父亲于浴室内湿毛巾掩面寻求窒息感。

爆闪灯下,父女精神依偎和女儿心中对父亲的拯救。

父亲,抱紧我,再紧一点。这是最后一次了。与爆闪灯父女相拥影像反复切换,将影片推向高潮。

爆闪灯下,父女分开,父亲坠入黑暗,如果不是死亡意象,电影语言的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力量。 其实BGM选用皇后乐队与大卫鲍伊合作的《under pressure》,现在听来倒颇为励志,并没有增进影像悲怆。可能无声状态更显悲伤。这是皇后乐队的曲风所致,来自歌剧的高亢激昂将悲伤从灵魂深处释放并转化了。 电影语言告诉我们:父亲寻求自我了断并死亡是肯定的,即发生在捡烟蒂走向夜幕中的海那晚。当晚父亲身影消失于大海中后,有长达近50秒固定长镜头海滩空镜,已经非常明确其死亡讯息。但是无法推断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还是之后,因为假期日程时间可能前后颠倒碎片化而且部分失真,比如陌生人一起为父亲唱生日歌。

候机楼入闸口怎可能空无一人?走廊尽头再现爆闪黑场,父亲背影消失其中。幻象指数暴增。与开篇的呼应,再次暗示:父亲送机场景为想象。

父亲的影像虽然迷离,但是对女儿的精神引导塑造却是真实炽烈的。 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1918-1999)的著作《诗歌,故事和写作》和父亲热爱的《太极》放在一起,最上面一本《如何冥想》。很难辨别这是女儿成年后的读物还是父亲的图书。无论影片如何模糊处理,精神的传承是真实的。这位苏格兰前辈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 Ancona Films ,一定是本片编导的偶像。

间接呈现父亲影像的标志性画面。此镜头开篇即出现。不同在于开篇是成年索菲的video播放,而此处详述拍摄过程。父亲的痛苦隐藏很深,如同要跋涉千山万水方能抵近。

女儿的成长。暗示其拉拉潜质==lll。父亲是否困扰于同志情结呢?似毫无暗示?从女儿索菲口中得知,父母亲其实并无婚姻关系。关于父亲的gay情结有些轻微不明确暗示:和女儿对话中谈及他和keith(男子名)有新进展,两人在伦敦郊外共同租房,不过可能仅为了事业合作。

此处有一细节:父亲敦促索菲阅读对儿童来说比较艰深的书籍。如此就和索菲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接触苏格兰著名女性导演作家诗人Margaret Tait的著作这一推测互文了。

索菲的成长。再次暗示她的拉拉潜质。是否同时暗示父亲的同志情结呢?

近片尾,父亲可能寄自土耳其的明信片可能道出父女假日的缘由。“索菲,永远不要忘记我是那么爱你。爸爸。” 按照电影语言的规律,如果编导明示寄出地址为土耳其,明信片定会呈现土耳其标志性景观,显然镜头并没有如此表达。收件地址为苏格兰爱丁堡。KAYALAR,这串土耳其特色的地名或姓名给出不明确暗示。此画面后出现度假酒店海洋公园的空镜,推测KAYALAR为酒店名。 不,不,以上文字为幻觉。放在酒店床头的明信片其实并未寄出,因为没有邮戳。背景声伴有父亲的哭泣。 父亲的死亡如果发生在与索菲假日期间,那么象征苏菲刻骨悲恸的多次爆闪黑场,那些如孤独魂灵般迷离诡异影像和日程失真才找到了归宿。 即:父亲送机完全是索菲的想象。如此,电影语言就将索菲对父亲的深爱与思念推向了观众情感调动的新高度,其无境驰骋也最大化回归于主旨。

与迷离影像相对立,父女假日色彩明媚温柔,如同父亲凝视索菲的目光。真是梦幻般的土耳其。假日实际持续时间和日程顺序都如破碎的瓷瓶,无法拼贴还原。

与父亲的裸体意象相连。女儿已经成年并组建了拉拉家庭,昏暗中传来bb的啼哭。镜头暗示她承担父亲角色。她从上个画面中父亲卧床的位置坐起,双脚踏上当年和父亲在土耳其购买的地毯。她一定感受到了父亲的体温。(昂贵的地毯售价高达850英镑,估计花光了英国多地辗转而不得志的父亲所有的积蓄) 父亲的裸体俯卧镜头无论真实与否,倒是有些强烈的同志暗示。尽情留白吧! 父亲对索菲说,她将来可以选择任意的生活方式,任何话她都可以和他讲。让我们坚信索菲的未来充满自由和胆识。 如果父亲的死亡发生在假日之后,那么苏菲伴随video的回忆整体就呈现顺序叙事,那么幻境失真感、索菲的创痛和电影语言的魅力都将锐减。 即:编导只是非常有限地驾驭虚实无界的叙事。 在父亲裸镜和成年索菲双脚踏上地毯画面之间,再次出现爆闪黑场伴随父亲急促挣扎的身影和呼吸,并以救护车的鸣笛背景音效收场。再次暗示父亲那晚遁入夜海和爆闪黑场均为死亡象征。

褪色的地毯如同记忆。父亲,你还好吗?

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如果故事来自她的亲历,那么她踏上影人道路也曾受父亲影响(一本书的暗示足够吗?)。 虚实无界,时空无界,甚至生死无界及留白多意是当下电影语言重要趋势,让观众产生更多思考。 半个多世纪前,给观众自主选择关注内容的长镜头中全景叙事方式流行发展,即让观众凝视影片主人公的状态,自主思考影片主旨,编导克制表达态度。 而当下和未来,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广阔多元了。

 3 ) 《晒后假日》|高口碑佳作,一部献给父亲的抒情消亡简史

毫无疑问,夏洛特·威尔斯自编自导的《晒后假日》是一部令人惊叹的银幕长片首作,讲述了女儿索菲回想起20年前和父亲一起在土耳其度假时彼此分享快乐和忧郁的时日。当她试图让自己所认识的父亲与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达成和解之时,真实和想象的记忆正慢慢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白部分。

《晒后假日》主海报

《晒后假日》由保罗·麦斯卡和弗兰基·科里奥领衔主演,熟悉保罗·麦斯卡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位凭借英剧《正常人》崭露头角的男演员仅仅是一名96年出生的新人,他在本片中饰演32岁的父亲卡勒姆,这不禁让人担心,他和十几岁的童星弗兰基·科里奥扮演一对父女是否过于冒险。但电影却不惜“将错就错”,有意设置了一些尴尬桥段,譬如片中同住在酒店的那些少年会将其误认为是一对兄妹,这与观众先入为主的预期如出一辙。

《正常人》剧照

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徐徐展开,这种“偏见”却被慢慢矫正,这对反差感十足的银幕形象不可思议地完美嵌入了电影所表达的时间主题之中。当索菲想起她11岁时与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共同度过的旅行假日,父亲卡勒姆的形象渐渐跃出水面。就像演员麦斯卡一样,他所饰演的卡勒姆也过早地“扮演”起父亲的角色,但却有着耐人寻味的镇定和不同于寻常父母的神秘感。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的表达细腻而真实,会让人怀疑本片或许带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自传色彩。这个家庭故事温柔、真挚且动人,它体量轻盈,甚至可以被凝缩为一张宝丽来照片,或被呈现于一台老式摄像机的LCD显示屏幕上,本片的媒介自反属性融于父女俩的关系对照之中,两个人在家庭录像中认知彼此,而录像媒介本身却以家庭之外的旅行缩影而存在,强调了一种“家在路上”的流动概念。

现实中成年的女儿索菲却早已跳脱了“家”的固定语境,以一种孤独的姿态正面回应着来自回忆里的父亲的孤独召唤——回不去的故乡,无法抵达的理想主义的彼岸,与此同时,她正试图通过录像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阳光、乐观而不失幽默?

《晒后假日》剧照

实际上,整部影片在父女亲情主线之下隐藏着一条不易被察觉的悬疑副线——电影有意拖慢节奏,制造了大片大片的静默时刻,父女俩顾左右而言他,各种答非所问,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的相关信息被更多的旁枝末节所掩盖,仅仅在女儿与母亲(丈夫与妻子)的电话中或者与外界互动时被抖落出一二,不甚清晰的关系图层遮蔽了故事前史,托举出一种暧昧而浓重的隐忧情绪,使得观众浮想联翩,这个与妻子分开的男人到底还藏有多少秘密?

这种“语焉不详”的情感技法让本片成为一部弱叙事、强氛围的时间电影,而对于女儿索菲来说,关于父亲的回忆是自我精神疗愈的凭借,也是消磨漫长时间的绝佳方式。那些真实与想象的画面片段翻腾起有形的情绪漩涡,胶着在一起构成她的颅内记忆,排列组合为一个时而连贯时而断裂的家庭梦境。

《晒后假日》剧照

这部影片表面上是女儿索菲对父亲卡勒姆的回忆,但从结构层面还是选择了由二人的双重视角展开。卡勒姆与索菲相处时总是保持着一种略显谨慎的亲密感,两个人的生活看起来难以和谐,卡勒姆会有事无事练太极,在索菲睡着后跑去酒店阳台抽烟,会向浴室镜中的自己吐口水,而索菲除了连番吐槽之外,还会默默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但卡勒姆却仍然承担着一个父亲的职责,他会引导索菲与外围的世界合群,会因为女儿召集游客为自己唱生日歌而偷偷声泪俱下,尽管这种来自父亲(或者说男性)的破碎感不曾被索菲直接看到,但观众却了然于心。

本片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叠化,捕捉着父亲在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成熟和温柔时的反应,当卡勒姆从愣住的僵硬表情抽离,他无法从正面将自己的脆弱示众,只好慢慢变幻为一个孤独的背面,他号啕大哭之下身体也跟着颤动,观众无不为这一时刻感到震惊和悲伤。

《晒后假日》剧照

与之相对应的是,尽管影片从一开始即开启了亲情的度假模式,但在这种恬淡闲适的背面,却无时无刻不传递着一种焦虑。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卡勒姆和索菲身处硫磺池中,卡勒姆突然开玩笑讲起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喜欢在硫磺池中沐浴,而她最终选择用毒蛇自杀身亡,但死因仍疑点重重,这或许也是一语双关,暗指了卡勒姆最终的死亡。

即这个故事近乎可以看似是对父亲的悼亡,女儿的回忆同样也是父女俩最后的相处时间。这激发着观众不断倒向最坏的结局,所有人都投入至对父亲死亡谜团的追问中,但最终也没有寻得确凿的答案

《晒后假日》剧照

然而在《晒后假日》中,作为主人公的父亲卡勒姆向女儿索菲隐瞒了他焦虑的症因,他以积极的情感示人,表现得像个真正的“正常人”,索菲自然无法在那些家庭录像中清晰看到父亲的精神隐疾,所以哪怕录像可以拼凑出父亲的外在形象,却仍然无法捕捉父亲的内在精神,这是媒介和亲缘的双重失效。于是,索菲如同一个旁观的观众,只能被迫与父亲保持着距离,她所能做的是在父亲遗留下来的这片精神废墟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以此填补其中早已阵亡的空白情感。

《晒后假日》剧照

而作为真正的观众,直到此时,我们才渐渐察觉,就像父亲不得不为青春期的索菲涂抹防晒霜一样,索菲试图在一遍遍观看旧录像的过程中重温父亲生前的鲜活时刻,所以才一次次触及自己不可言说的内心。我们必须跟随索菲的这一动作,才能理解这部伤痕累累的电影

包括《晒后假日》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闪回式的舞动画面,无论是父亲卡勒姆还是成年的女儿索菲,全部陷落在人群的阴影之中,他们如同两座离岸的孤岛,彼此跨越时空而相互遥望,有着无以名状的落寞感

《晒后假日》剧照

这种扑面而来的消极和低沉情绪会让人想到格斯·范·桑特的电影《最后的日子》,改编自涅磐乐队(Niravana)主唱柯特•科本生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讲述了充满忧郁气质、内心敏感纤细的音乐人布雷克在死前如何以日常的状态感知和理解他身处的周遭世界。两部影片同样锻造了一种限定时日的不确定生活——怀思年轻气盛的身体激情,吟唱未老先衰的人生哀歌

《最后的日子》剧照

不得不说,本片的配乐堪称点睛之笔,诡魅复古的气质会联想到艾米·亚当斯主演的《利器》。而其中的十几首非原创插曲,从平克·弗洛伊德到皇后乐队、大卫·鲍伊等等,完美匹配了影片后半部分的卡拉OK歌舞场景,也与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

此外,影片的构图和转场颇具意味,它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画面做了惊人的衔接处理,譬如父亲上一秒还远远地站立在酒店黑暗的窗前,下一秒就躺在了充满阳光的床上,时间的变化都借由父亲的身体完成,似乎也暗示着父亲正在发生着潜在的变化,由远及近,由站立至倒下,呈现出一种明暗交错的幻觉。本片的摄影也格外风格化,充满了怀旧的颗粒纹理,接近摄影师兰斯·阿科德在《迷失东京》所尝试的影像质感,镜头有时会刻意停驻于角色的隐蔽瞬间,为观众的解读添砖加瓦。

《迷失东京》剧照

作为一部家庭片,《晒后假日》毫无鸡汤式的说教和造作,令人回味无穷。在影片的尾部,录像定格在索菲向父亲挥手告别的那一瞬,然后一个360度的横摇长镜头陆续闪过房间的各个角落,对面是静坐着的成年的索菲,接着时空彻底置换,重新回到录像带回忆中的那一刻,父亲手持DV摄影机,在告别了索菲之后,他转身向尽头处走去,跃入“舞池”这一记忆容器的黑暗之中。

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将影片从始至终的悬念推向至高处,观众的观看情绪跟随着索菲的怀旧心情一同达到高潮,就像索菲通过录像带确认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在猜想故事的结局到底走向了何处

《晒后假日》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曾入围第75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还获得了金摄影机奖(长片首作)提名,甚至还有望冲击第9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让我们祝福它。

ELEVEN FILMAG

撰稿|阿do

排版|鹿川少女

审核|NAMU

 4 ) 哀而不伤,低徊不已

从童年到青春期,有一个时间节点,即尴尬又充满了特权,因为两边都不靠着,也因为两边都靠着一点。

许多作家都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点,这一刻,豪情万丈的想要步入人生广阔浩瀚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童真无邪,直觉天真。生命能量都大到惊人,人生的一点点微小的蝴蝶双翼都会造成人生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太早,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显得那么的重大并且毫无挽回的余地。

在《赎罪》中,13岁的妹妹觉得自己少年老成而酿成姐姐姐夫的天人永别,甚至于连最起初的恋爱的甜蜜都没有品尝。

电影《亲密》中,两个亲密的男孩子,在小学毕业上初中的第一学期里,因为人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敏感做出了生命的调整,同样,一名小男孩也在浴室自杀。

多年以后,苏菲在自己生日的清晨起来,梦回到这个夏天,意识到了这个夏天的永恒,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身旁的婴儿哭啼,人生又是一个循环。

每一刻的时间都是独一的,因为时间的单向性,但总有一些时刻似乎是永远的烙印。

现在回想起来的那个夏天,自己的生命开始膨胀,跟男生,跟女生,跟成人,英国人在土耳其的海滨小镇上自成一体的世界。

似乎是一个明喻,度假似乎是逃避,但是也没有逃开自己的世界。

父亲的度假在经济上多少是勉力而为,只买了住宿而没有包伙食,经常的逃单,在购买地毯时候的兜兜转转。

最后父亲还是花了巨资(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当年的消费水平)来看,买下了这个命运感十足的地毯,这种宿命感强烈的物品,因为他这要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地毯上的花纹独一无二,千万条密密麻麻的到道路,但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条。

女儿的兴高采烈,更是和父亲的意兴阑珊相参差。女儿对于世界充满了健康的好奇,大方,有趣,热爱交际,表现自我,父亲则不得不在一旁勉强配合,暗自神伤。

多年之后,记忆似乎都已经模糊了。

如同《赎罪》中大家所争论的一样:虚构给了大家极其强烈的反转,这种虚构是建立在本身虚构的前提下。

文学化的表达,有别于当下剧情繁复曲折的强力输出,但是一旦嗅到其中的哀而不伤的味道,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5 ) 其实11岁的我已经治愈了你,我只是忘了,我不是不懂。

11岁和离婚后的爸爸旅行,爸爸给我拍了很长一卷DV。那时的我不知道DV机背后的他面临着什么。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坚定地走入深夜暗如黑洞的大海。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直到我在他的影子里,成为了和他一模一样的人。我也会深夜去阳台,我的身体也学会了防身术,我和他在山崖边做着一模一样的运气动作,我长成了一个像他一样的大人。

我才想起那天发生在DV机背后的对话。

-“在你11岁的生日,你做了什么?”

-“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我妈妈的时候,她很生气,还抓住我的耳朵,叫我爸爸载我去玩具店,让我随便挑点东西。”

旅途中,我对一路的游客说:

“我数321,我们就开始给我爸爸唱生日歌。”

长大或许就意味着我开始明白那些你躲在镜头后的忧郁,阳台上的摇摆,半夜海滩的奔走。

你不想我录下来的悲伤,其实我都用mind recording记录下来了,只是当时的我无法感同你的身受。

直到现在这些记忆硬盘被我再次读档出来,我才能去拥抱你。还好,当时的我虽然没有完全懂,但我懂,当时我就我拥抱了你。

Aftersun,原来我就是sun。

 6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

【回忆的宿命感】

【假想的同频】

【30岁的人生】


【回忆的模样】

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Calum没有回答。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

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

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

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

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

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

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

Calum:“It’s ok”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

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

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

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

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短评

他真的,长了一副抑郁症很严重的脸。

10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屡屡觉得它该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刻意埋藏戏剧性爆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引爆的憋闷,更不用说有画蛇添足之嫌的时间跨越回溯。可惜的是浪费了小女主天赋的表演才能和充沛细腻的情绪。

14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又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还是处女作!“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本片为极个人化的童年回忆,11岁女儿随父亲的海边假日之旅,什么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又似乎都发生了,编导让你在尽情享受父女美好时光的同时,去探索人生与情感;过去的录像视频及35mm 拍摄的当下、未来、真实、幻觉混杂组合,尽显电影影像及视听组接之美、之迷!看后也阅读了一些豆友们的解读,各具特色,足见这部处女作的光彩。新技术设备使编导、演员、摄影从过去的技术控制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影视作者更可以像小说家一样自由地用“视听笔”去自书己见,自写其爱,自创风格喽!赞数字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作者们!

1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26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夏天结束了。叙事藏的很深,全靠一些蛛丝马迹暗示,甚至直到结尾都不能确定那些日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不就是我们对童年那些看似开心记忆的留存吗?父女之间的情感展现的太细腻了,很多细节在看完后越品劲越足,作为第一部长片,实在惊人

2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32分钟前
  • zanc
  • 推荐

如果说前面的舞池镜头是让我眼睛刺痛的同时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口上,那最后十分钟就好像银河哗啦一声,向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2022最佳

36分钟前
  • sweet tea
  • 力荐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了四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能怪男主角演不入戏,这个人物就不合理。一个算不上中产的,精神bum(喜欢练太极,早育、离婚、单身,坐大巴出游),在看起来像80年代的欧洲花了850镑买了块土耳其地毯。electronic wabisabi的核心要义还得是有产阶级的空虚感啊。你无产阶级闹啥呢。前有sink or swim,后有索菲亚科波拉的那个父女同游,真的不必浪费钱拍这种东西了。

45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看完我一直在想父亲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真的交代,但我想应该是自杀了,从电影里面一些父亲的镜头能看到他的抑郁和痛苦,而且这也是成为了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吧,对于她的回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是父亲最痛苦的时光,演员和剪辑都让人难以相信是电影,真实的就像是导演把脑子里的记忆灌入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49分钟前
  • poorbutcool
  • 力荐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51分钟前
  • 泳祝
  • 推荐

《晒后假日》让我想到《捕香蕉鱼的好日子》。影片信息给得如此克制,但只要有过想死念头的人,看到那位父亲的第一眼,大概就能辨别出那种意志。对于一个真正决定自杀的人来说他爱的人是无法成为留住他的理由的,但在此之前是最有力的借口,《晒后假日》展现的就是女儿作为借口和父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温暖、轻缓但有沙砾般粗糙感和灼烧感的时光,只不过她当时意识不到,只有在多年后两人镜面般位置互换时才能从影像和回忆里一点点窥见父亲的心境碎片,才能理解那首生日歌的意义,舞蹈的意义,“无论如何我都爱你”里“无论如何”的意义

52分钟前
  • 店长
  • 力荐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细腻而感伤的私电影,名字起的是真好,年幼的我可以肆意去感受海滩烈日的温暖,无视大人世界里的各种错杂,即便受伤自有父亲去抚平一切,当那绯红的晒斑褪去后所有的难过与痛苦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段DV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欢笑,经年之后回顾起来才想起背后的苦痛而失声痛哭。留白做的精彩,略去了各种缘由,那些哭泣和漫舞都充满想象,作为处女作处理的非常高级。

59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父亲也是人”,一旦在午夜梦回时悟到这一点,余生也就难得安宁。

60分钟前
  • 韩松落
  • 力荐

保罗麦斯卡居然都能演爹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里青春靓丽的男高中生……夏天故事、回忆散文屡见不鲜,但能像导演的长片首作拍得如此具有层次感实在难得。影像、回忆、梦境、现实多重交织,破碎的意识和危险的幻想为影片着上一层忧郁的文学质感。尤其声音的渐变、叠化、舒展,处理得相当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十一岁的假期充满了牵绊、暧昧与困惑,所有陪伴的欢乐缠绕在摄影机录下的诀别一刻,回看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悄悄奏响一支肝肠寸断的夏日终曲。

1小时前
  • 少于无
  • 力荐

年度最佳。视听明明很炫技,情感仍然很真挚。同样年纪去回望记忆里的父亲,才是最深情的女性凝视。

1小时前
  • 顿河
  • 力荐

温柔细腻、令人沉醉的处女作,年度十佳。1.片头的DV画面与一连串破碎、模糊的蒙太奇,恰似全片的预演,随即切入的黑暗舞厅中成年女主闭目&睁眼的特写,也将影片标记为一次对儿时记忆的重构之旅,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舞动空间也如穿透岁月雾墙、想象填补真空。2.碎片式的场景,配上精妙的转场、叠化、移焦,予人回忆与幻梦的特质,连绵又不无断裂。3.限制性视角、高饱和的色彩与低回忧伤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微末平常如电话亭、走廊道的事物都浸染上直戳人心的情感力量。4.或许,电影能够唤起的最弥足珍贵又绵延久远的,正是无可名状却无比广阔的情感、情绪氛围,曾新鲜暖融却尘封已久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人难免、后知后觉的怅恨与恍悟。5.大量镜面反照,借助电视、DV与镜子构建多重空间。6.安哲般的横摇长镜变换时空,穿透岁月的凝望与拥抱。(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