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霍尔查,苏日雅,塔娜

导演:尔冬升

 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48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

 长篇影评

 1 ) 对尔冬升有多期待,最后就有多失望!

其实我对三千上海孤儿入蒙的题材还是很感兴趣,很期待的,而且看过相关纪录片,真的好感人,可歌可泣。

抱着期待进了电影院,纳尼这是个什么玩意儿?陈宝国那个角色可有可无,什么脑瘤的剧情压根跟主线无关,跟支线也无关。支线的导游和修车兄弟俩的剧情也是强行呼应,方便陈宝国说教:要珍惜身边的人。小学生作文也就这个水平吧。

更不用说一会儿陈宝国寻亲,一会儿思洐的故事,这种是不是戏剧的间离效果,故意让我们出戏啊?

作为主旋律电影,煽情肯定是要煽情的,电影里出现了两次流沙的铺垫,闭着眼睛想,思洐肯定要掉到流沙里,为了煽情强行安排。果不其然,王锵舍己救了思洐。看着身边条仔哭得稀里哗啦,我真膈应:兄弟,这满满的套路啊,哪儿好哭了?

结尾的反转就是为反转而反转,没意思。

首先,剧本普通,平庸得令人发指,对于看过多部影视剧的现代观众来说,太套路了,基本能猜出哪里要什么样的情节。一部看了前面就能猜出后面的电影,有啥好让人期待的?

其次,这部电影估计是跟我就是演员综艺节目合作的吧,用的一水儿的那个综艺出来的演员。王锵马苏王楚然曹骏丁程鑫。王楚然就几个镜头,还是美的,因为镜头少,能表达的东西就那么多,基本表达到位了。曹骏中规中矩,没啥惊喜。丁程鑫在思洐成年后出现,作为剧情推动的工具人,也没啥惊喜,我还以为他们要谈恋爱了!特么的只是想一起回上海寻亲。王锵个别镜头表现得还不错,但没有啥特别让人记住的点。马苏演妈妈了,真不错,演得特别苦情,慈祥,博爱,我能看出她眼里的母爱,特别好!还有意外惊喜阿云嘎,也就这对CP算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了。

最后,我觉得就是部完成任务的主旋律电影。惊喜?肯定没有,我要看这个题材,不如看纪录片,那是群像采访,多点推进,效果咔咔的。尔冬升导演也是要肩负ZZ任务的,不过这样的片子少拍点,拍多了败口碑,恰饭问题能理解,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给点惊喜。

总之,这是一部看了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给你3星,一颗为题材,一颗为马苏阿云嘎,一颗为过往挚爱的尔冬升导演。

 2 ) 最后十分钟真的不行

如果故事停在dsh在流沙中我都真的觉得挺好的,因为草原拍的好看,歌曲配的好,我觉得都很好。但就是最后突然替身文学的出现让我??

阿云嘎演的我带着滤镜感觉还可以,但是最后那个父亲先是让女儿走开,然后又突然因为妈妈的一些”金句“又回归到那个”我永远不会抛弃你“,可是抛弃了呀!是替身文学啊!就是把一个上海女儿当作内蒙古儿子在养啊!女儿都不敢去找真相了!心里一直有愧疚啊!

包括最后最后,还出现妈妈说啥:”没见过面的亲生母亲我们养了同一个女儿,到时候见面我要把女儿长大的故事都告诉你。”但我从故事线看女儿根本就替身了把,就是成为了哥哥留在内蒙了,明明是有可能见到亲生母亲的,但是就因为替身所以没见到了。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哥哥写死,没有必要啊,可以搞一个happy ending或者什么的,而不是为了be而be,哥哥真的需要死吗,本来就是很和谐的一家人啊,难道就没有什么亲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和睦共处的方法嘛,例如妹妹去找了亲生母亲找到真相后还是想要留在草原,这种故事没有的吗?

反正就是最后十分钟故事线让我觉得不行,前期故事虽然说有一些片段很僵硬但也都还好。就是紧急吐槽没有任何逻辑

 3 ) 矛盾冲突的点被隐匿了

大家都在质疑,已经入蒙十年的杜思珩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后两人为什么会偷跑回上海?

其实根据剧情铺展及氛围烘托,很明显的是,哥哥那木汗爱上了杜思珩,而且,养父母也有让杜思珩嫁给那木汗的想法。哥哥十年前就已到结婚年龄了,因为喉咙烧坏了不能正常讲话成为残疾人,周围没有蒙古族姑娘愿意嫁给他。过了十年,那木汗还是未娶到妻子,家里收养的这个小姑娘杜思珩眼看着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了,让她与那木汗成婚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杜思珩心里肯定也晓得家里人对她的这个指望。

如果不是再次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她可能就认命了,毕竟,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而且,她并不讨厌哥哥那木汗,她也需要用自己来回报这个家庭,用汉人的话来说就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以身相许”。(至于杜思珩是否爱上那木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年龄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也是文化隔阂。同龄蒙古族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一个小他十几岁的上海小姑娘凭什么会愿意?如果有爱,那也只是对哥哥的爱,亲情而已。)

可惜这种自然而然的逻辑被打断了。

孤儿院小伙伴吴正元的蒙古族家庭转回来了,相隔十年,小伙子表现出对杜思珩一见钟情的感觉。哥哥那木汗及朋友们想挡住他的目光,未尝不是捍卫那木汗的婚姻希望。

杜思珩是不是爱上了他?不一定,也不重要。他的出现带来了乡愁,带来了反转命运的力量。

于是,“偷偷跑回上海寻亲”就由放不下的一桩心事变成必须付诸行动的人生计划。

很多人说,只是想回上海问问父母为什么把她扔孤儿院,只要跟养父母说清楚,他们不会阻止她的,而且说不定会送她去呼和浩特,用不着“偷跑”。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这件事情就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可以言说的了,双方互相都不信任对方。养父母会担心她不再回来,她也担心养父母不相信她会回来而不让她离开。

这才是悲剧的症结所在。

当然,她的“任性”行动失败,也为养父母家庭带来丧子之痛,最后只能以身相代,以那木汗的名字和身份活着。

 4 ) 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引子不好

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因为工作太忙了?因为母亲年迈?因为自己快死了?还是因为愧疚?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那几时年后呢?父亲不退休吗?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

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

3.伊德尔的马后炮

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

4.模糊重男轻女

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因为哥哥生病了。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

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

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

“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

“长痛不如短痛”

“那木汉不愿见他”

“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

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

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5 ) 草原的尽头是大冤种

轻微剧透,我实在受不了,从来不玩豆瓣的我,冲进来骂这部烂电影,看过《国家孩子》的我冲进电影院,就给我看这个破东西?三千孤儿入蒙古,就是个噱头,讲了一堆破烂事,叙事极其纠结,陈凤霞有对儿女,因为养不起,就把身体弱的自己照顾,身体好的送到孤儿院,儿子听到了之后,冲进大雨里把自己淋感冒了,所以妹妹杜思衡被送走了,陈凤霞老了以后一直愧疚,杜思翰为了母亲和自己的心结去寻找全剧都在作的杜思衡,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养父养母对她视如己出,她阿爸小时候告诉她:等你长大了,带着我和你的额吉去上海,然后她长大后就忘了,看到一个男孩喜欢他,就要求这个男孩陪她去上海,说:我会和你回来的,我问明白后,才能能安心回草原生活,男孩被这个饼给圈住了,就和杜思衡跑了,没想到遇到了流沙,养父母的儿子,为了救杜思衡和那个男孩,直接嘎了,看完后,我真想抽死女主,我不感动,我很生气,养父养母养了她,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真不如养只羊🐏最起码还能宰了吃,就这?还原谅她了,让她用哥哥的名字生活,烂尾结局,一堆人说感动,我差点没气嘎

 6 ) 两个母亲,一轮明月

《海的尽头是草原》,我很喜欢这个片名,它充满了诗意和乡愁。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海就是上海,草原就是内蒙古。是什么把这两个遥远的地方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应该还有下半句,就是“海的尽头是草原,而草原的尽头是人。”我不会说蒙语,可以说半句都听不懂,但是看完电影后觉得蒙语是那么好听,里面的人是那么美。萨仁娜、伊德尔、那木汗……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还有那美丽的大草原。

电影改编自中国的真实事件,历史背景聚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批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饿死的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动请缨,将上海的一大批孤儿接到大草原,他们最后都被当地牧民领养。因为尔冬升的电影,这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提起,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段历史是隐藏的,不为人熟知的。至少作为80后的我是第一次听说,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去一探究竟,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可以将历史照进现实。

电影中的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情感和故事无疑都是真实的。杜思瀚和杜思珩是一对亲兄妹,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的母亲带着他们来到上海找丈夫,然而没有找到,又赶上自然灾害,饥荒,灾民一批又一批,无助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寄宿在上海的一个好人家里。无奈之下,母亲只能选择将妹妹放到儿童福利院,因为这样,孩子才可能不会饿死,有口饭吃。相信普天下的母亲,没有哪个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抛弃。可是在那样的年代,朝不保夕,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大家都是那么渺小。就像有一双命运的大手,推着这一家人往前走,杜思珩自此开始了漂泊的一生。她紧紧拽着一条小毛巾,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上面刻有她的名字——杜思珩。她不想忘记自己的汉语名字,那是证明她来过的地方——上海。因为此后,她需要听着另一种语言,过着另一种生活,事实上,杜思珩一开始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她一直有一个心结,妈妈说会来接她,如果她不回去,妈妈就找不到她,在内心深处,她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她和别的孩子不同,她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直到那木汗的死。

那木汗

电影很好的描绘了小女孩的心理变化,从起初的抗拒到最后的完全接纳,其中的生死考验,起承转合并不生硬。从哥哥的寻亲之旅开始,中间穿插着各种回忆,我们仿佛跟着人物一起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大草原。 电影很好的融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风格,牵涉到真实历史背景的时候,就像在看纪录片一样严谨克制,而牵涉到具体人物的时候,又从小入手,细致入微,哪怕是配角也不例外。比如带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到内蒙古寻人的司机,一出场就是迟到,但豪爽地和陈宝国道歉保证,说明他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再到车子坏了和修车的哥哥吵架,在陈宝国的劝说下,和哥哥重修旧好,剧本写得幽默又有人情味,把普通人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这里也暗合了亲情关系,杜思瀚失去了妹妹,余生都在思念中度过,所以不希望明明有眼前人,却不懂得珍惜。还有和小女孩杜思珩一起长大的几个哥哥,大哥、二哥、三哥,他们一起骑马、一起赶狼,妙趣横生。草原的片段让人看着非常舒服,仿佛透过那个大屏幕就能闻到草地的清香,看到蓝蓝的白云。

草原好美

影片中有两个妈妈,一个是杜思珩的亲生母亲,她柔弱无助,因为记忆久远,她一直面容模糊,唯有绣小毛巾的画面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心里。还有一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蒙古族妈妈,马苏饰演的妈妈充满了母爱的光辉,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做家务做菜都是一把好手,她活得长命百岁,充满了悲悯之情。这两个妈妈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个永远的刻在心里,却无法相见,一个在身边陪伴,却总是伤害她。最后,蒙古族妈妈用自己无限的爱和怜悯成为了杜思珩永远的妈妈。

亲生母亲

蒙古族妈妈

那木汗的死无疑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王锵饰演的那木汗是一个从来不说话的“哑巴”,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不是哑巴,而是小时候发高烧烧坏了喉咙,几乎无法发声。直到最后将陷在流沙里的杜思珩救出来,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发出的呼喊是“不要过来”,他在用生命保护从小一起长大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哪怕这个妹妹从小到大还惦念着回到上海。草原上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是淳朴的,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吃,奶茶、奶豆腐,但是因为南北差异,在他们看来最珍贵的东西,却是你无法下咽的。

一边是亲情的魂牵梦绕,一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呵护陪伴,杜思珩的成长伴随着这样的撕裂,亲生父亲早已不知所踪,母亲和哥哥只存在于遥远的记忆中,而现实生活中的蒙古族妈妈和哥哥又那么的无微不至,大草原的一切从最初的不适应也渐渐被爱包围。和几个蒙古族的哥哥们一起骑马上学,学会在空旷的草原上挖个坑上厕所,把狼认成小狗的危险,慢慢学会了蒙语。长大成人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衣服参加一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走在外面,她就像一个从小在大草原上长大的少女。然而,上海,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梦,要怎么才能回去?骑马走出草原然后扒火车?这条路真的好远好远。

虽然这个女孩很任性,但是我们完全能理解她,可以和她共情。因为不是她不愿意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而是一个人的出生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最后,能融化这刻在骨子里的南北差异的,唯有人和人之间最真挚的爱。

在生死攸关时刻,那木汗救了这个妹妹,这个从上海远道而来,命运将彼此联系起来的缘分存在,在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会想我要不要救她,我该不该救她?不会,那是一种本能,就像真正的一家人,哥哥总是保护妹妹,妈妈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那木汗死了,本来萨日娜和伊德尔完全可以抛弃杜思珩,然而,他们没有,伊德尔兑现了他曾经的诺言“我永远也不会抛弃你”,就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我们都能原谅他们。从此,杜思珩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她要留在这个草原上,替那木汗活下去。从此,她隐去了自己的汉族名字杜思珩,改名叫“那木汗”。

这个故事的精巧之处在于,一个女孩,通过自己的身份转换,完成了两代人的“爱的连接”。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人有归属感,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杜思珩失去了上海的那个家,但是她拥有了草原上的家,她在那里长大、结婚生子,她和这片草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当她的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应该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另一个哥哥那木汗死了。

当这些人站在草原上,面对着镜头,当草原的落日渐渐下沉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相信尔冬升导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真正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因为“爱”不会骗人。

长命百岁的蒙古族妈妈

 短评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5分钟前
  • 夏の終わり。
  • 推荐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7分钟前
  • 墨潯
  • 推荐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11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推荐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13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17分钟前
  • 姜军
  • 推荐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21分钟前
  • 林疏沐书
  • 推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24分钟前
  • 林明杰Eric
  • 推荐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29分钟前
  • 豆蔻
  • 力荐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32分钟前
  • 小猫吃鱼
  • 力荐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37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40分钟前
  • 汪政宏
  • 力荐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41分钟前
  • 花卷君
  • 较差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45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49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51分钟前
  • son沐风
  • 还行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5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58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1小时前
  • 推荐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1小时前
  • whocarez
  • 推荐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1小时前
  • 仪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