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零第一季

欧美剧其它2019

主演:安德丽娅·赖斯伯勒,戴恩·德哈恩,加布里埃尔·伯恩,迭戈·卡塔诺,朱力安·塞奇威克,娜比哈·阿卡瑞,狄恩·巴斯科,露西·浮士德,韦恩·佩雷,戈登·德克海默,Érick Israel Consuelo,Giuseppe De Domenico,Mauricio Méndez,Harold Torres,Jesús Lozano,Armando Comonfort Santiago,José Salof,Claudia Pineda,Antonino Paone,Pablo Abitia

导演:扬努斯·梅兹,巴勃罗·特拉佩罗,斯特法诺·索利马

播放地址

 剧照

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2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3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4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5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6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3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4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5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6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7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8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19零零零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0:50

详细剧情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黑镜》《斯大林之死》)有望加盟两个新项目:尼古拉斯·佩谢执导的新翻拍版《咒怨》,和亚马逊&天空电视台打造的限定剧《零零零》(Zero, Zero, Zero)。  《零零零》由斯特法诺·索利马(《格莫拉》《边境杀手2》)执导,根据Roberto S aviano所著同名书籍改编,设定在国际化可卡因交易的世界里。瑞斯波罗格商谈出演Emma Landry,一位直截了当业务经理,管理家族金融帝国。

 长篇影评

 1 ) 海上没有钢琴师

晚上重看了《海上钢琴师》,才发现多年前我根本没有看懂这个片子。

海上钢琴师,豆瓣9.2

曾经我以为海上钢琴师指的是1900,重看我才明白海上钢琴师原来就是小号手Max,因为小号手就是1900—— 1900是小号手虚拟出来的一个想象中的自己。

左:1900;右:小号手Max

关于这一点其实讨论得并不少,有赞同有反对,我个人是倾向于赞同的,原因如下:

一、开场。

旁白说:只要你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这里其实就隐藏着许多信息: 1、叙述者有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小号手对观众说的,实际上也是导演对观众说的) 2、这个好故事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也可以是半真半假的,它只需要「好」就行; 3、不希望被忘记是目的,制造好故事则是手段——对小号手来说是如此,对导演来说也是如此。

二、唱片碎片。

店铺老板问,唱片的碎片是谁放进钢琴的。小号手说是自己。 在1900的故事里,唱片是被1900亲自掰碎扔进垃圾桶的,虽然小号手当时在旁偷看,但他并没有充足的动机去把一张被毁掉的唱片保存下来,尤其是保存在钢琴中而不是自己身边(若是作为纪念物应该自己留着),所以合理推测,事实上,唱片是1900把它丢进了垃圾桶后,却又舍不得,最后自己捡起来藏进钢琴里的。 包括前面小号在老板那里意外发现1900的唱片,想要偷走,被老板发现,情急之下他说出1900的唱片是由1900亲自毁的。

还有小号手在开头吹出1900在唱片里弹奏的钢琴曲,那首钢琴曲录制的时候是1900根据在船上遇到的女神半即兴发挥的,录完后唱片马上就被1900自己销毁了,那么他又是怎么知道这首曲目如何演奏的呢? 还有店铺老板最后把小号还给小号手并且对他说「好故事比小号值钱」等等。

这些细节,其实都在侧面表明店铺老板也明白了: 小号手就是1900。 1900是踏上美国大陆之前的小号手,小号手则是踏上美国大陆被毁掉的1900。

三、四手联弹。

在1900弹钢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四手联弹的画面。 按照常规理解,这是导演在通过画面暗示1900琴技出众,一个顶俩。 但是大家不妨再回忆一次1900第一次跟小号手弹琴时的画面:

可以很轻松地感受到整个画面是很梦幻、很不真实的,而且在1900弹琴的时候,小号手是坐在1900身旁的。 再结合来看后面1900四手联弹的画面:

某种程度上,这确实也可以证明: 1900就是小号手想象出来的自己—— 弹钢琴的是他,吹小号的也是他。 弹钢琴的他活在「故事」中:意气风发、西装革履;吹小号的他陷在「生活」中:一贫如洗、捉襟见肘。 在小号手的想象中,自己的一生从来没有走下过轮船;但是实际上,小号手可能只是无法面对自己走下轮船后现实与憧憬的落差,所以他必须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走下过船的自己」来安慰自己对命运的无奈无力。

「第一个看到美国的人,每艘船上都会有这么一个人, 别以为这只是凑巧或者幻想,这是命运。那一瞬间早已印刻在他们的生命之中。」

小号手的想象,在故事层面象征着他对自己过去纯洁的精神世界的怀念,但是它也在宏观层面,控诉着现实世界对于「人」的毁灭, 而这个现实世界是什么? 答: 是美国。 是美国梦。 ——这是小号手上船下船一系列行为的支撑。

而且正是因为那繁华诱人、无边无际的美国,在小号手下船后的日子里,给他带来了无边无际的噩梦,导致他贫困潦倒得不得不去边变卖自己最重要的小号——那像他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所以他才要编造1900不曾下船的谎言: 他内心深处根本面对不了自己下船后的生活,更加无法接受自己的美国梦已经泡汤。 他编造1900的谎言,不是为了骗人,而是在怀念、在惋惜、在痛苦—— 怀念过去的欧洲;惋惜曾经的净土;痛苦现在的自己。

也正是因此,在破船上,1900跟小号手分别的时候,1900跟他说了那个「天堂手臂」的故事:1900说上帝在名册上会找不到他的名字,说他的左手被炸飞,说他只剩下两只右手——找不到名字是指他本来就是虚构的;只剩下两只右手指他没法再弹琴了——他成了小号手,「不健全」的小号手。 你们看,小号手关于1900的故事里的细节多有趣: 1900的手臂是被炮火炸飞的;来找1900斗琴的声称自己是是爵士乐的发明人,斗琴失败后1900对他说「f**k jazz」以示自己对爵士乐的轻蔑(爵士乐是很有美国精神的);

1900终生不曾离开的轮船,是往返于欧美之间的(船上还飘扬的大不列颠的旗帜),最后阻止1900下船的,也是高楼林立、无边无际的「美国」,实际上也意指他终生不曾踏上美国的土地……… 讲到这一点,其实就要讲到《海上钢琴师》实际上是一个「反战色彩」甚至是「反美色彩」非常浓郁的电影。 虽然我个人特别不喜欢把电影跟政治混为一谈,但是这一点确实是本片创作的一个核心要点。 最显而易见的,是电影中人物行动的时间线: 1900(1900出生)- 1914-1918(一战)-1924(小号手登船)-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1933(小号手离船,跟1900分别)- 1939-1945(二战)-1945年后(小号手去店铺典当小号)

根据这个时间线,我们可以推测出: 一战、经济大萧条、二战…… 美国社会的大事件,小号手都经历了个遍。 只是没想到,经历了这一切的他,最后竟然只能去典当自己最后的家产,他身上什么都没了,不论是金钱还是梦想,什么都没有了,就像那条1900不肯下来的轮船—— 那条在故事里被炸得渣都不剩的大轮船。

如1900所述,「反正对别人来说,我也不存在」。

不存在的1900,难道不正是小号手无法维持的精神乐土吗? 如大家所见,爆炸的邮轮也不仅是小号手被爆炸毁掉的全部理想。 更是在20世纪上半叶,无数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因为追随「美国梦」而被戳破的全部泡沫。 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 但是这个残酷的故事,原本似乎有一个残酷得并不算彻底的结尾: 原版电影的结尾,小号手走出店铺,迎面是有一个女人走来的。

关于这个女人的猜想,我相信如果这个电影一共有一万个观众,这一万个观众都会希望她是1900的女神,是小号手即将改变人生的转折,是千千万万平凡人落魄生活里的一线光明与希望。(似乎这也算暗示1900就是小号手的一个细节?)

但是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国内上映的删减版在电影结尾去掉了这个模糊存在的女人。

小号手走了。 带着他的小号和故事,再度走进了前面那个漫无边际的城市,一如他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

那是又一个「不知今夕何夕」的远方。 我并没有去求证这样的改变是否是真实的,因为我觉得这二者都是很有意味的处理: 前者浪漫; 后者真实。 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我倒觉得如果真的删减版做了这个改变,未尝不好。 因为,如果最后海上的女孩最后没有出现,没有那一线稻草般的救赎,也许更意味着「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已经真正尘封: 海上已没有钢琴师。 海下也没有。 天才已归于沉寂,世人亦归于庸俗。 也许这样,倒反而更能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沧海桑田,什么是人间易逝—— 年轻的朋友啊, 不要迷恋远方, 远方, 有远方的绝望。

————————————————

公众号:宋雯婷(ID:swtstory)

有提问欢迎来微博找我,搜:宋雯婷sweety

公号后台发送电影关键字如《我不是药神》获得相关电影评论、发送演员名字关键字如「章子怡」「姚晨」获得演技或相关评论。

微信扫码或搜索公众号名字即可关注。

 2 ) 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3 ) 漂流在大海上的音乐浮城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还有一些细节化的东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着明快和欢乐的音乐,而后半部则几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间的那段短曲及其变奏——空灵短巧,细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备自闭潜质的心灵。
而影片另一个不得不说到的细节,一般的回忆录式的影片在回忆部分总会制作成比较灰暗的色调,而在《海上钢琴师》里则完全颠覆了这个传统——我们所看到的Max的叙事时间里,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着的战时乱世所带给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众生的心理——阴冷、悲伤、困苦、颓废。而当Max开始回忆过去和1900在维吉尼亚号上的生活时,影片的色调转为鲜艳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从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仅有的一次邂逅爱情——无望无果的爱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蓝被一种潮湿且伤感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所替代了。那个姑娘出现的时候,舷窗外是霍然腾起迷雾的大海。而后,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讷讷的看着那个被一袭黑衣和一把黑伞笼罩着的姑娘,张开嘴,妄图说些什么,继而却有无奈的闭上了嘴巴——用言谈与人沟通,始终不如用音乐来得更流畅。即使雨停了,天气却依然继续阴森着,于是1900只得和那个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阴霾和涌动的人流中道别。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总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乐,其实就只是表达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方式而已,只不过1900比我们任何人都表现得更为极端。
记得,仔细的聆听影片的配乐哦。

 4 ) 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

1900一个数字,一个年份,也是一个或许莫须有的人的名字。1900这个人真的存在吗?那个一生都在船上,从来没有触碰到过陆地的天才钢琴师。 我在想,如果我是1900,我会不会下船,会不会去找那个一见钟情的姑娘。说真的,我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因为这真的是一件难以下决定的事情,如果真的在想了很多很多的未来以后。 如果下了船,未来是否真会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美好?名扬天下,然后呢?定期的在某些满是观众的剧场表演?每隔一阵子的灌制一张录音盘?然后呢?买一座房子,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然后呢?找到那个自己爱上的姑娘,结婚,生个孩子?然后呢?慢慢的老去吗?如果那样,自己真的会开心吗? 或者,下了船,会是更可怕的事情。名噪一时只是短暂的,音乐只是陆地上的人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供他们去消遣。那么,到了陆地上的我又算是什么?一个钢琴家?谁知道那陆地上有多少个钢琴家,又会有多少个其它这样那样的家。 而船上不一样。我出生在这里,熟悉这船,每个角落,每个起伏和动荡的节奏,都是我所熟悉的。还有那个大厅,那架钢琴,它们是我所能够主宰的,我在那里,我就是它的灵魂。在船上,观众是过客,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一批一批的来了又走,而我总是在这里,而且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习惯都依赖于这船。 下了船,会怎样?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而留下来,我知道将会有什么,那些都是我所熟悉的,那个住的小船舱,那个吃饭的餐厅,那个欢乐的大厅,还有那架钢琴,那钢琴上的88个按键,我都无比的熟悉。留下来挺好的,为何要下船呢? 如果那船永远不会沉,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是不会选择下船的。至于那个姑娘,为何非得下船才行呢,如果真的属于我,为何不能一起在这船上,如果不属于我,那么,我何不留在这船上等待,属于我的那个她。

 5 ) 一辈子都天真的人

1900的故事为什么打动人心?是音乐的天才,还是技艺的高超,这些都是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从始至终。

趴在玻璃窗前看着模模糊糊的舞厅,跳舞的人群,灯红酒绿,最后视线停在钢琴上。

他盯着那架钢琴,他不说话,只是默默的热爱着。

一个人幼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想,这真的很对。

童年时,1900问丹尼,什么是孤儿院,丹尼说,孤儿院就是一个监狱,没有子女的人就会被关进孤儿院。1900没有父母。1900问丹尼,什么是妈妈,丹尼说,妈妈就是一匹马,跑得很快的一匹马。1900没有妈妈。

当Max坐上1900的身边听1900弹琴时,1900又说起了关于孤儿院与妈妈的话题,他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天真的笑脸,像一个孩子。这是极美极感人的一段。

钢琴在舞厅里滑动着,甚至绕着柱子滑动。这哪里是滑动,根本就是舞蹈。1900的手使钢琴奏出动听的音乐,钢琴带着1900舞蹈。在这时候,我们看到钢琴和1900是合二为一的。Max虽然坐在1900身旁,但是他并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见证者一个旁观者。他代替我们观众看到1900的身体一辈子都在这艘船上,但是他的心在广阔的地方,不知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未束缚住。他是自由的。并且是天真而自由的。

当1900与谢利斗琴时,Max拍1900的肩头,他回过头来,泪流满面,1900听了谢利的音乐感动得像个小孩不能自制的哭了。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1900被音乐打动了,他哭泣,他并不觉得要去制止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去制止的。他是天真的人。

1900爱上了那个不知姓名的女孩,那个女孩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女孩。那是一个懂得海的声音的女孩,从她父亲那儿懂得的。她站在甲板上,1900在录唱片,他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另一个自己,一个神情忧郁的气质纯净的天真的女孩。1900即兴弹奏着钢琴,就算再不懂音乐的人也会知道那音乐是1900心中的诗,他的情感,他的凡心活络了,却是敏感而纤细的,似乎是薄薄的明镜,不可触碰。他是害羞而天真的。他要将这张唯一的唱片献给这个女孩。他想要下船上岸也是为了这个女孩。我想,他的那张唱片不仅仅只是一张唱片而已。是他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物质的痕迹。1900在楼梯上走到一半了,他看见的是钢筋森林一般的大厦,他将帽子扔在水里,走了回来。这个扔帽子的举止有些人觉得俗。不过,这个帽子扔了出去随水飘走了,是不是带走了一点其他的什么呢。1900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至少,他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是没有去做到的事情。

我们曾经也天真,也相信,也有爱,也是纯净无瑕的。但是,现在呢。

有的人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生活。有的人在做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是自己想要改变的还是被别人给改变的还是被生活给逼的呢。有的人背叛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抛弃了童真和真诚的一颗心,失去了浪漫的理想。这些人是远离了海。是与1900不同的人,也许他们也想要当1900一样的人,也许只是想想罢了,在看片的时候湿一湿眼眶或者流下几滴风骚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眼泪,也许觉得1900太傻了。也许,也许没有也许了。

1900,一个到死都保持着天真的人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都遗弃了自己的天真。

 6 ) 我担心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个意大利电影讲了一个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过,说是故事,也许还不如说是心愿,一种不顾一切的对纯粹的追求。
我觉得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有一种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海上钢琴师》,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我们中国把那种人人都会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梦,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则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条叫做弗吉尼亚的游轮上。作为一个人,他的附属关系被减到最少。没有生日,没有身份,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社会纠葛,也没有性冲动,没有发育烦恼……他什么都没有,但碰巧是一个天才,碰巧是最虚渺的音乐的天才。他活着,却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爱过一个女孩,但止于凝视,至多是黑暗中轻若鸿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轻盈地、洁净地、无邪地、忧伤地,悬浮在无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个像《Lolita》(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那个忧郁而变态的中年男人,他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嘴角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游戏一样的微笑。还有,他也讲粗口,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玩弄人生的自恋狂。他真是干净的。

但是,当人生被减去得太多,就会失去还原真相的能力。我总是害怕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我害怕它们破坏生活的根基,轻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须的杂质。它们把一些罗曼蒂克放入人们眼中,同时偷去一些朴素。
罗曼蒂克就是充满巧合。罗曼蒂克的优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们那一脚深一脚浅的人生里,却没有办法去维持这种平衡。


二战后,残破的弗吉尼亚号将被爆破,但1900躲过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当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倾诉了自己对陆地与城市的恐惧,解释了他将与弗吉尼亚赴黄泉的打算。
我想,也许不要让他讲这么多话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这个人,难道真有人知晓他在生命的终点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解释清楚么?
我的设想是,1900始终没有出来与康恩相见。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从船窗玻璃露出一贯微笑的脸,朝这个世界挥手作别。康恩也早知道他不会出来,他只是设想了几种1900可能对他说的话。这样,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虚渺轻盈的质地呢?可是,康恩是个太笨的朋友。这个小胖子,总是激动万分的鼓动1900下船,列举了陆地的千般利诱,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吓坏了1900。要我就不这么说。

 7 ) 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

星期五言: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性的,比如说那条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式的轮船,比如说那个小号手两只左右晃动的眼珠,甚至于故事虚构出的那个钢琴师、那个来挑战钢琴师的爵士乐发明者……而这些象征性的人或物或事背后隐藏的便是复杂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背景(当然还有创作者的情感)。因此,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从该片视觉听觉上获得的东西可能远远小于它所涉及到的东西!那需要一番解读。

当然,本人绝不是在肯定解读这部电影的必要性,因为光是凭观感,它也足以满足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了,比如说一个学音乐的人从电影里的专业技能中得到的灵感;一个在外漂泊的上班族在电影讲述者的境遇上得到的共鸣;一个在理想与事业间徘徊的人从钢琴师与小号手之间获得的启示等等。这也恰恰证明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它是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的,也是多元化开放式的!

好啦,说清以上两点后,本文将带大家从三个角度(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隐藏在象征性手法背后的东西、较“加长版”删减的东西)来看看这部电影那些我们“没看到的东西”。

(注:我们的解读是以165分钟加长版《海上钢琴师》为基准的,正在国内上映的《海上钢琴师》为125分)

文:无名宫 \ 编辑:Mr.Friday \ 图片:电影截图

一、故事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电影所跨越的时(代)长(度)

要知道电影故事所跨越的时长,只需注意电影中人物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和几句台词:

▼ 首先是1900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电影主角的名字;同时也是男主角在船上(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当然也是整部《海上钢琴师》故事的起点。

▼ 其次是24岁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也是剧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如果我们假设小号手和钢琴师年龄相仿,再假设钢琴师被发现的时候离出生日不远,那么便可推算出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美国二十年代初期。(注:小号手曾被人称呼“Yank美国佬”,这说明他应该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注意小号手出现在电影开端闪回镜头中,说明那不是故事的开端,而是他24岁登船的时间

▼ 再次是1933年这个时间点:

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跟海上钢琴师分开的时间(自此两人一个陆上一个水上)。

▲注意小号手离船时的色调反差以及他前面的那群富人

▼ 最后是琴行老板的一句台词:

“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

注意“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1933)后,那艘维吉尼亚号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前。显然这个战争指的是“二战”!而轮船被炸毁之时,也是故事的终点。

根据以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海上钢琴师》电影故事跨越的时间是从1900年到1945年后的半个世纪。这绝对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2、这段时间欧美发生了什么

(提示:爱因斯坦的合影、连接欧美大陆的船)

注意:我们这里之所以说的是欧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那艘维吉尼亚号船连接的是欧美大陆,这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过(它承载的多为欧洲移民)。

▲注意英国国旗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对应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前文那些时间点所涉及的一些细节——

首先 是海上钢琴师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该在1900-1920年前(也就是小号手上船前):

显然,这段时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欧洲人移民美国(这在船上有集中的体现,也不难看出那时的难民对美国的渴望)。

其次 是小号手登船和离船间的那些年,这是1920-1933间的事情:

注意,这段时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国内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匪徒、黑帮盛行(这在另一部意大利人拍的电影《美国往事》里有集中体现);

禁酒令后期(1929-1933)爆发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这也是“美国梦”破灭的开始);

再次 是1933年后,美国禁酒令逐渐被撤销。这也是小号手离船后的时段。然而,1933这个时间点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来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海上钢琴师躺在船舱卧室的床上,床边的墙上贴满了照片,镜头逐渐拉近,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张照片的特写:那是他跟爱因斯坦的合照(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钢琴师跟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合照)。

我们抛开导演出此镜头向伟人致敬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在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二战爆发了(注: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去美国大概就是在1933年)!

综上我们来做个总结,这半个世纪欧美发生了什么,按电影里提示的东西来讲,那就是:一战、美国禁酒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这段体现在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

3、小号手、钢琴师经历与身份的互补

我们如果以上面这些事件点为参照物来看《海上钢琴师》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你会发现,刚好两个人的经历起到了一个对现实事件互补的作用。换句话说,钢琴师没经历的陆地上的生活,那个小号手都经历了!——这其中包括战争,包括社会动乱,包括经济衰落,包括美国梦的破碎……

而小号手没经历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海上钢琴师都干了!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中的具象人物,一个是艺术上抽象出来的人物;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

两个人合在一起产生出了极强的艺术对比性与对称性,电影其他各处的象征情节则都是在这两个人物连成的轴线下表达出来的。

那么在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与对称中,又隐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呢?

二、象征性背后你所没看到的

1、关于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听故事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原文:You’re never really done 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这句话出自海上钢琴师之口,但通过小号手复述不下三遍。非但如此,电影在演到小号手讲故事的时候,多次表现出了那些听讲述的人被深深吸引的迹象(表现在闪回前后衔接以及听者反应上)。

这足以证明导演对讲(电影)故事手法和技巧的重视度了!也足以体现意大利导演讲故事善用的方式了!(几乎同年上映的港产片《南海十三郎》与此片讲故事手法异曲同工) 纵观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用的都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2、三个 F*ck……

《海上钢琴师》里的主要人物总体来说都挺绅士的,都文绉绉的、好脾气,因此,电影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F*ck”显得格外显眼,其实准确的说正式从人口中说出的不多不少只有三次:

▼ 第一次是钢琴师父亲对船长:F*ck the law(法律)

▼ 第二次是少年钢琴师对船长:F*ck the regulations(规则)

▼ 第三次是钢琴师对来挑战的乐手:F*ck jazz(爵士乐)

我认为这三个 F*ck 可不是随手拈来的台词,他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象征性的台词,它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政治、世俗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同时也为这艘维吉尼亚号轮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这三句话构成了创作者整部电影的个人情感框架。

3、被炸毁的船、钢琴师以及没落的爵士乐

当然,也正是这层浪漫色彩让这艘船越发显得虚幻、超现实、不得永久。这也是维吉尼亚号最终被炸事件的象征性意义。

注意:与轮船同时毁掉的还有另外两样东西——钢琴师和“爵士乐”

海上钢琴师随船毁灭不难理解,他的人格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存活的,从现实角度来讲,他这种人要能在“文明社会”活下去才不对劲儿了!

我们来看“爵士乐”。创作者的情感在那个小号手船外的戏份上展现无遗。电影开篇就演出了一种悲剧色彩——他(小号手)生活窘迫、要卖掉自己最爱、最珍贵的那个康恩牌小号,而这个小号在商人眼里,只不过值六英镑(二十五美元)。这些数字和情节足以象征化地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爵士乐”没落的伤感。

▼ 现实中,爵士乐的发展曾经历过两此转变:

一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向北部地域上的迁徙。这次转变让传统爵士乐更普及了,但同时也更商业化了。被商业包装下的爵士明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电影中那个从纽约赶来PK海上钢琴师的爵士乐手便是这种转变过程的象征性代表;

另一次转变是二战后爵士乐的融合化、摇滚化,这也是爵士乐进一步向商业化靠拢的印证。(猫王、披头士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如此看来,导演将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社会没落捆绑到一起,其象征性手法极其高明。

4、钢琴师下船、扔帽子、回船

很多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总在纠结钢琴师为什么不下船这件事,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更别说还有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在等着他……

这种想法是典型脱离现实的商业片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可能会把不下船的原因归咎于钢琴师父亲以及那个意大利人的话对他造成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性与艺术偶然性之上的!

如果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当成一类人的象征,并理解这类人无法在现实存活的概念,就不难理解钢琴师的选择了(这点前文提过)。

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陆地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片中钢琴师下船与留船的那个临界点——

注意:空中的飞鸟和被钢琴师扔出的帽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对应,两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人的主观感触是——

那个高楼大厦、烟雾缭绕的飞鸟象征着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的未知下场,而那个帽子,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文明”。钢琴师扔出帽子,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可能在陆地上发生的生活的恐惧与抵触。转身回船表现出了他与这种“文明社会”的诀别。

5、眼珠晃与船晃

如果你能把船上那些浪漫色彩的“晃”跟现实中小号手眼球的“晃”形成对比,便不难体味出这其中的象征性色彩。

自然,对于小号手,这个在海上陆地游移不定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游移不定、左右漂泊的,他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也是游移不定的……

正像钢琴师临终说的那样:在琴键上创作的音乐是无限的……而在(船外)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错误的钢琴前……

三、“删减版”你所没看到的

1、开头小号特写镜头

125分钟删减版的开端是镜头俯拍楼梯上坐着的小号手,画外音小号手的声音开始讲述。加长版在这段戏之前多了一个小号喇叭的镜头特写,镜头稍微向后拉,叠化致楼梯俯拍。

我认为这一镜头的加入强调了故事“主观叙述”的概念,提示了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讲故事的人!这也是这部电影个人化风格强烈的原因所在。

2、F*ck the law

之前我们提到过“三个F*ck”,125分钟版本少了第一个“ F*ck the law(法律)”的前后场戏——这场戏大致讲的是童年1900搞恶作剧,往船长脸上泼蛋糕,船长气的去船舱向其父亲告状,之后父亲说了那句 F*ck 的话……

这段戏展现了钢琴师童年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他身边每一个人的性格,同时也为这艘船增加了乌托邦式的“大家庭氛围”,因此,我认为它对整部电影的帮助理解不可或缺。 3、创舱里的大合唱

在老 Danny 捡到婴儿,拿到地下船舱为其取完名字后,众人唱起了《Thanks Danny》之歌。当然,这是加长版里的段落。

这短短一分钟的“集体大合唱”所带来的那种底层劳动人民团结一心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正是这个底层、这个劳动环境孕育出了海上钢琴师这种音乐天才。这段戏与之后钢琴师为船上三等舱工人阶层演奏的戏份形成了呼应与象征性的解释。

而整部电影形成的船上的另一大对比便是:豪华舱的歌舞升平与三等舱、底舱的脏乱闹腾...

4、三等舱演奏神游

钢琴师在三等舱演奏时,镜头逐渐拉近钢琴师,随之,镜头跟随那飘散的音符化致船舱外的大海,这段镜头犹如MV,让人沉醉,可惜的是,125版本的观众享受不到了,整段被减掉了。

5、意大利人跟海上钢琴师的合奏

与此段神游神似的戏份还有那位意大利人(也就是那位钢琴师一见钟情的女子的父亲)与钢琴师的合奏,它出现在意大利人与钢琴师聊天之前,用意大利人的话: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演奏。

至于这段音乐之美以及画面镜头之美,本人是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只可惜,删减版的观众还是无法享受了。

6、结尾“迎面走来的女人”

家常165版本结尾处,当小号手走出琴行,街道深处迎面走来一个女人,似乎一身水手服,两人迎面走,逐渐接近……然而,女人在另一个过道转弯,消失在镜头里,只剩下小号手的背影;

而125版本,结尾处,小号手走出门时街道空无一人。

显然,加长版那个迎面走来的女人不是随来之笔,125版本去掉了那个人,让人匪夷所思。

7、其他

小号手讲故事时,闪回前后的那些掐头去尾的镜头删掉很多,其对节奏与观众气孔喘息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我的“海上钢琴师”情节

本人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大概在2000年初,我清楚记得那时自己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在钢琴师那些赏心悦目的彪琴大戏上,除此之外大多戏份,大概随着时间都忘却了。

数年后,工作之余第二次看此片,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音乐外,我发现自己又多了些许在钢琴师那种孤独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孤独感会让你越来越孤立于主流大众,就像炸船前钢琴师对小号手说的那句话:你是少数派(you are minority)……

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电影,方才发现原来吸引自己的不光钢琴师一个人,应该还有那个小号手(那种左右漂泊的心酸之味无法言喻)——如果没有两人经历上的互补,没有两个人物结构上的对照,没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哪来的那些观影的感动与感触。

然而,困扰我的问题始终还在:难道海洋和陆地之间就没有一个中间地带可选吗,换句话说,在理想与现实间,像“海上钢琴师”这种人真的就不能存活下来吗?

可惜,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电影中的两个人都不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他们各自走的路都不是那么乐观,他们似乎被一种时代命运的东西牵制着,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而这种悲剧色彩,只有在电影艺术中才能产生出美来,现实生活中,谁又敢去追求呢!

经典电影解读,关注【星期五文艺】

 短评

给大众看的艺术家电影,很多煽情与细述很不必要,但是很多人喜欢

9分钟前
  • boliang
  • 还行

男主弹钢琴技术和配乐简直可以称得上完美,对于我这种手控来说,福利啊!原来真的有人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意志,佩服,再说一遍,里面的配乐真的太美了

13分钟前
  • 愿赌服输
  • 推荐

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第一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财富和名气。第二次放弃下船,他放弃了生命。人们把音乐当成一种比赛,他不在意虚名和输赢。人们想利用他的才华致富,他不愿意让他的音乐离开他。人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问“为什么”,他想活得简单点。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人可以下船,但是不能离开大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而他的大海是音乐,是钢琴,是那个女孩。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就爱他说,fuck the regulations!!

1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每天睁眼,去面对这个世界都需要勇气。

21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如果我把吉他练熟了,就可以不用买打火机啦

26分钟前
  • 杜边生
  • 力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 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 不致无枝可依。

31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36分钟前
  • 隆咚锵
  • 力荐

我想有些东西只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当环境变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变。

41分钟前
  • 白日梦小姐
  • 力荐

1998年有两部关于大船的片子,一部以全球票房大热胜出,一部以文艺情怀成为经典,我喜欢后者。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49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那么让他融入人群等于杀死他

52分钟前
  • 岁月如歌
  • 力荐

托纳多雷拍了那么多电影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一部电影: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回忆永存,往昔不再。是一段传奇,但也只是一段从未踏上真正土地的传奇,显得没有根基;镜头运动棒得就像手指抚过琴键流淌出的美妙音乐,不过这片子的成功大半还得记到莫里康尼账上。

5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最喜欢的电影,喜欢,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57分钟前
  • 明珠一颗孙小美
  • 力荐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他的懦弱,懦弱得真实。

1小时前
  • Zuschauerin
  • 推荐

#重看# 4.5;依旧被无敌配乐和质感光晕煽得泪意充盈,tornatore的煽情功力和过于冗余的抒怀一样著名。完全以浪漫写意的方式讲述这块流动空间自20世纪初到二战后的神奇经历,1900是这个“倒霉世纪”的开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短暂的黄金时间——衣香鬓影的派对狂欢,大爵士乐队呈现的荣光盛世,与Max结尾目睹的昔日锦簇成废墟(“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取回小号消匿在昏黄纽约街道的身影成对比;Max作为见证者和叙述者,旁观角度+多年后闪回的“隔空”转述再添传奇色彩。不愿踏足陆地不仅因为边际无尽,更在于1900正是good old days告罄的标识,锈斑大船和“不存在的人”消失于大海,旧时代结束,第一个喊出“America!”之人的新时代马上来临了。斗琴段落视听精彩,人戏合一。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又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1小时前
  • 寂地
  • 力荐

很多年前看的时候怎么都不懂1900为什么不下船,今天下午重新再看了一遍,居然特别感同身受。其实,我也从来没有下过船。

1小时前
  • 夏小暖
  • 力荐

尤记得男主在船舱里弹琴,望着甲板上的姑娘,画面、音乐、意境如梦如幻,还有斗琴那一段。但是明明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非要退一步万劫不复,孤独着自闭着,害怕离开旧时的生活,无论如何不支持这样的选择。

1小时前
  • 石头星
  • 推荐

对于一个父母不详的孤儿来说,汪洋大海之中只有那艘船是他唯一的依靠,这艘大船已经不仅仅是他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舞台,更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了大海和大船,他的整个世界便立即崩塌,这便是他完全走不出那艘大船的原因。

1小时前
  • 事儿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