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西斯的凝视

战争片其它1995

主演:哈威·凯特尔,厄兰·约瑟夫森,玛雅·摩根斯特恩,萨纳西斯·韦戈斯,Giorgos Mihalakopoulos,多拉·瓦拉那基,Mania Papadimitriou,Giorgos Konstas,萨诺斯·格拉迈诺斯,Alekos Oudinotis,Angel Ivanov,留巴·塔迪奇,Vaggelis Liodakis,Gert Llanaj,Agni Vlahou,万格利斯·卡赞,Mirka Kalatzopoulou,伊娃·科塔曼尼多,纳迪娅·穆鲁齐,塔尼娅·帕拉依奥罗葛,斯特拉托斯·帕希斯,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2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3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4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5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6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3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4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5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6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7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8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19尤里西斯的凝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6:01

详细剧情

  本片开始回顾了一战时第一部反映巴尔干半岛的默片,内容是描述纺织女工生活的场景。主人公(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是个希腊裔美国人,在经历战争洗礼后,他怀着感慨的心情重归故里,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跟同伴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怀旧而伤感。特别是看 到教徒手持火把游行的情景,勾起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最后,他决心逃离。大雪漫天,他要了辆出租车,并答应送一位老人回家乡看看。然而,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让老人无家可归。汽车在雪地里抛锚,他只能登上了列车继续前行。在萨拉热窝,他在电影馆馆长的陪同下,寻找那部默片未果,却和馆长的女儿一见钟情。他高调地进入社交圈,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前苏联的文化浸染,到处吟唱着喀秋莎的旋律。他曾目睹列宁的雕像被卸开,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感情……  本片获得199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段独白

When i return
It will be with another man's clothes
and another man's name.
My coming will be unexpected
if you look at me unbelieving me
and say 'you are not here'
i will show you signs and you will believe me
i will tell you the lemon tree in your garden
The corner window that lets in the moonlight
and the signs of body, signs of love
And as we climb, trembling, to our old room
Between one embrace and the next
Between lovers' calls
I will tell you about the journey all the night long
And in all the nights to come
Between one embrace and the next
Between lovers' calls
A whole human adventure
The story that never ends...

 2 ) 简析“尤利西斯的凝视”

       尤利西斯的凝视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代表作,至于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长镜头的运用是不得不说的。影片开头即运用了情景再现与长镜头的交融,这是安哲罗普洛斯招牌的长镜头,长镜头并没有打破时间的叙述,而是插入了另一段与故事相关的叙述;另外,在这个镜头中讲述关于影片中电影的人与男主角的走位是重合的,与男主角所对话的人在横向的走位后代入男主角,而随后男主角再从代入的位置走向代入人物开始时的位置,那么这样一来长镜头的拍摄如果以横向的推轨镜头的话难免会出现视觉的重复,而安哲罗普洛斯巧妙的在讲述电影的人走动的时候将镜头摇了过去,而后在男主角走向代入人物的位置的时候则是以移的方式拍摄;这个镜头的景深距长,后景是一望无尽的大海,而镜头起幅时的拉与落幅时的推镜头拍向海中的船只更显画面的立体,层次感。刚才所提到的情景再现与长镜头的交融在影片的52分钟左右到67分钟左右的情景再现简直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列车中男主角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与母亲赶回家去过年的镜头演员的调度以及场景间的色调的变换给人一种亦真亦幻之感,甚至于会让人感觉是伪长镜头,后来在男主角与母亲到家以后的长镜头中,全景跳舞的一段,镜头处于固定,而导演似乎更具野心的想在长镜头中实现年代的变换,一段镜头的固定即跨越了几年的时间,而场景中频繁的演员进进出出与历史下人物矛盾的显现更加直观的表现了出来,甚至于在这个十几分钟的长镜头中,看似什么也没讲,却什么都讲了。
        安哲罗普洛斯被不少甚至于被一些影迷称之为唯一的电影诗人,而这也不得不提安德列塔科夫斯基,毕竟塔科夫斯基是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人物,个人认为塔科夫斯基的诗意不单单是在镜头中,可以说更多的是在音效,剧情,元素上面的,甚至于塔科夫斯基影片中对于梦的表现方式,强烈的黑白对比的梦境,或是慢镜头,或是空镜头的,如同梦话的轻声低语使得影片中充满着忧郁感;后者的诗意则更多地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中。
       

 3 ) 寻找自我就是放弃一个又一个过往的自我。

"And, if the soul is about to know itself, it must gaze into the soul."
正如开头引用的柏拉图的话语。人生就是不断地自我解剖,自我舍弃,再组装。

“巴尔干战争指的是1912年到1913年期间在南欧巴尔干半岛上前后发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10月-1913年5月)的对战双方是巴尔干同盟诸国(希腊、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结果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战败,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小块之外,全部割让给同盟四国,同时阿尔巴尼亚独立。其后由于战后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又很快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8月),这次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结果保加利亚战败,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保加利亚割让了大片土地。

塞尔维亚经过这次战争,变得更加强大;这引起奥匈帝国的不安,两国间的敌视成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保加利亚由于被巴尔干邻国击败,因而转向复仇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因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皆为协约国成员),寻求恢复大保加利亚的光荣。”

这就是影片的大背景,全片辗转整个巴尔干半岛。希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波黑。而这个gaze也正是对整个巴尔干半岛的继manakis兄弟后的又一次凝视。

对尤利西斯唯一的认识就是“意识流”,而本片也是看过的安哲的片子里最迷离的一部了,时而自己时而穿越过去时而进入他人的生活,但转接却恰到好处,充满着喜剧效果,特别是同年时代在罗马尼亚国内的那幕,一个长镜头从1945到1948到1950,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归来,叔叔的被捕,和没收委员会的到来,最后一张照片,随后家族分崩离析。满眼红色的罗马尼亚,士兵们歌唱着喀秋莎,踏上战场,人们举着革命必将胜利的横幅游行,而所谓资产阶级的家中,却是处于一片恐怖的氛围中。再到离开时肢解的列宁,长镜头的人们追逐着驳船划十字架,对的是什么,错了的又是什么?

边检时化身成了Yannakis,被流放的命运似乎竟是落在男主身上般感同身受。"The first thing God created was the journey. And then came doubt... and nostalgia..."

他们在讨论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谁先来到巴尔干半岛。最后的结论却是都怪该死的黑格尔影响了马克思。想想鹳鸟的踟躇里作者的发文,“By which cues could we spark a new collective dream?”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进,也因此,manakis兄弟的凝视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一见倾心。

不过比起第一遍看更倾心的是一段影片没有交代,但却可以旁敲侧击推敲出来的男主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的希腊,男主在军队中,每个星期六离开时,hoping for a sign in the eyes of the local girls. But they just laughed and passed on. There, they laugh and pass on. But not always.

-"Will you wait for me?"

-"Is it wrong not to love the city where you were born? But this place stifles me. Rain and mud in winter, dust in summer."

-"I'll be back to take you away from here. I can hear my train coming in."

-"Stay a little longer. Only a few minutes."

-"I can hear the train. I must hurry."

-“Tell me that you care, that you will come back. I will be waiting.”

从此似乎眼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她的模样——可以参考《鹳鸟的踟躇》里的妹子所经历的。另一点,可以想见《鹳鸟》的男主随后会踏上的道理。重点不在谁负谁,重点在于男主们一个个瞎了。本片可以说是为了逃避那个她而一头扎入三卷胶片的坑,而《永恒》则是为了坑而放弃了一切。某种程度上来说,入坑相对来说是容易的,因为一旦认真便可以暂时地忘却一切。但终究要还的。

无论是IMDB上号称是在唱库尔德民歌的妹子让他穿上死去的丈夫的衣服,还是老头的女儿对他说好像很久以前就认识他。只能说都瞎了。或者说,选择不去看。而换句话说,男主何尝不是呢,他只是选择了蒙蔽双眼,但最后,那三卷胶片的含义,则是他终于敢于去正视他自己了。

“When I return, it will be with another man's clothes. Another man's name. My coming will be unexpected. If you look at me, unbelieving and say,'You are not here.' I will show you signs and you will believe me. I will tell you about the lemon tree in your garden. The cool window that lets in the moonlight. And then signs of the body. Signs of love. And as we climb, trembling to our old room, between one embrace and the next, between lovers' calls, I will tell you about the journey... all the night long. And then all the nights to come, between one embrace and the next, between lovers' calls. The whole human adventure. The story that never ends.”

一开始是"A way out",但最后短暂的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直面它,成为它。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倒是的确《鹳鸟》的内涵和篇幅明显相形见绌了。

-“I'm crying because I... Because I can't love you.”

 4 ) 尤利西斯生命之旅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了十年,这段著名的旅程被后世反复叨念,逾几千年而不绝,因为人类喜欢远行,目的无外乎探索和征服,这差不多就是他们自认为生存意义的全部,在远行和漂泊中,他们被自己的执著感动,诚如电影中的尼克所言,上帝先是创造了旅行,然后才是疑虑和乡愁,英雄史诗就是这么来的,奥德修斯游遍众神的居所,大约是人类最早自己记述的命运之旅,探索的旅程就从那里开始了,试图发现未知,发现生命的终极,使这种旅行具有了朝拜的意义,玄奘远赴西域,或者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横穿美洲大陆,都因此而显得波澜壮阔,我想这是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命名这部电影的原因。

作为有着耀眼民族标签的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给我的印象是非常非常深湛的功力,其深度令我非常遗憾地肯定了,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可以被称作电影大师的人,差太远了。他的叙事是缓慢的,从容甚至有些拖沓,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些张力,灵感闪亮在所有的情节之中,看不见聪明而能感觉到智慧,最关键的,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真诚;他善于使用意象,好像是一位诗人,例如在影片开始时那艘蓝色的三桅船,如此忧郁地漂浮在爱琴海平静的洋面上,即可入诗亦可入画,玛纳吉斯—这位希腊电影的先驱,一直矗立在摄影机旁,一直看着帆船进入取景框,然后倒毙,而我们这部电影的主角A先生,从右侧走入画面,知道了玛纳吉斯兄弟还有三卷胶片未曾被世人发掘,于是决定去寻找。其实那已经是三十年之后了,依旧是蔚蓝的爱琴海,依旧是蓝色的三桅船,这构成了非常丰富的意向,即是旅程的开始,又是旅程的结束,如歌如诉,悠远而又神秘。

我们的主角A先生应该有名字的,不过整部电影都没人叫他,只在他童年的家中,我听到他妈妈似乎称他作:艾里,与A的发音也差不多。A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导演,来到希腊出席他的电影活动,似乎是遇到了宗教方面的冲突,我说了几个似乎,因为解读大师的电影的确要费一番功夫,我是看了两遍才明白到“似乎”的程度,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愉快的观影经历,好像洗了一个牛奶浴,不妨再洗一遍温泉浴,如果有机会,还要再洗一遍,我看国内的一些资料,除了翻译的,就是瞎蒙的,所以我愿意详细介绍一下剧情。

A先生从希腊开始,去到玛纳吉斯兄弟的出生地,现在属于阿尔巴尼亚的一处地方,在上世纪初,当玛纳吉斯兄弟刚刚开始他们的电影生涯的时候,整个巴尔干半岛还属于一个国家。A先生在过境的时候搭载了一名寻亲的老妇,并目睹了外出求职的民工潮,出租车司机的生命感慨,让天空布满阴霾,这就是现在的巴尔干,依旧贫穷、动荡和忧郁。

A先生在布加勒斯特电影资料馆,认识了三位一体的漂亮女士,称其为三位一体是因为,其后她还作为塞尔维亚的寡妇以及保管员女儿分别出现,这让电影显得有些迷乱而又充满感伤。A先生在康斯坦萨了解到了玛纳吉斯当年被放逐的经历,那是一段政治悲剧,电影中的A先生身临其境地被蒙上双眼,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临到行刑的时刻才被改判为流放,于是A先生搭乘一艘运载列宁巨像的货轮,沿着尼罗河,来到了贝尔格莱德。

A先生自己的故事被非常巧妙地安插在布加勒斯特的火车上,他在站台上看到了他年轻的母亲,并跟着她回到战歌阵阵的故乡,那是二战刚刚结束,他们是温馨的中产阶级的大家庭,爸爸从集中营回来了,45年新年快乐,伯父被共产党带走了,48年新年快乐,委员会的人搬走了床和钢琴,亲友们最后一次合照,妈妈催促着:艾里,快来,大家都在等着你,画外音说着,是的妈妈,我就来了,于是我们看到了童年的A先生走入画面,忽闪着忧郁的大眼睛。

A先生在贝尔格莱德的朋友尼克,带他见了一位电影活字典,终于知道了三卷胶片的下落,原来,由于胶片使用了古怪的配方,现有的冲印技术无法让胶片显影,所以,他们委托了萨拉热窝的一位专家,而萨拉热窝,正是水深火热的战区,谁也无法联系。尼克知道A先生一定会去,于是找来了一名塞尔维亚妇女作为向导,他们连夜穿过封锁线,划着小船来到荒芜的塞族村庄,男人都死了,房屋损毁,当A穿上她丈夫的衣裤,这可怜的妇女以为回到了从前。

虽然我们都知道萨拉热窝是战乱中心,不过当A先生出现在萨拉热窝街头的时候,我们仍然会被凋敝的城市景象所震惊,看过《钢琴师》的朋友可能还对那些废墟有些印象,萨拉热窝,与那景色也差不多。人们每天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提水,在战斗过后,人们举着手缓步走出建筑,收拾倒在路边的尸体。上天赐给萨拉热窝的礼物就是浓雾,水汽让视线受阻,于是人们可以来到户外,充分享受虚拟的阳光,他们举办室外交响音乐会,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诸如此类,优美的乐曲贯穿在电影的后半段。当老人终于找对了配方,看着洗出的胶片,A先生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跟着老人一家外出享受浓雾,散步到郊外,不成想遇到了巡逻队,最可悲的悲剧发生了,电影在这里完全是定格的,只有浓雾,画外音是小孩子欢快的声音,巡逻队的汽车声音,老太太哀求的声音,母亲惊呼的声音,枪声,枪声,枪声,透过浓雾显得如此遥远,把尸体扔进河里的水声,没有喊叫,没有哭泣,只有枪声,一家六口,无一幸免。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在安哲罗普洛斯的故乡观念里,整个巴尔干半岛都被他看作是望乡,当列宁雕像睡在货轮上缓缓驶过河流,岸边的人们好奇地跟随着,这是他的乡愁;当塞尔维亚的寡妇劈掉了小船,试图羁留A先生的时候,那也是他的乡愁;阿尔巴尼亚的老妇站在空旷的广场,或者小A的一家欢快的新年聚会,都是一样,这些东西指向一个精神的标志,那就是玛纳吉斯兄弟的电影,在影片的开始放映的,是年代久远的影像,巴尔干一个村庄的纺织情景,老人和妇女,代表了这个乡愁的根源和历史记忆。

 5 ) 凝视巴尔干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片头的柏拉图名言。这句话放在片头可以说完美地符合了本片的主题。 本电影如同安哲早期的《流浪艺人》一样,表面上的时间非常有点复杂,所以为了理解准备电影,必须理清其时间线。 剧情 Manaki兄弟的默片 影片一开始,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就回顾了巴尔干电影之父Manaki兄弟的一部短片,这部短片描述的是巴尔干妇女劳作的场景。之后电影逐渐进入了现实的世界,一位曾与Yanaki Manaki(Manaki兄弟中的哥哥,二战后住在希腊,弟弟Milton则住在南斯拉夫)共事过的老人,告诉本片的主角——一位长期居于国外的导演,Manaki兄弟有三卷尚未洗出的胶卷,这些胶卷勾起了他的兴趣。这位导演被那三段胶卷所吸引,开始了一场在巴尔干的旅行。在片中,由于主人公没名字,我们不妨用剧本中对他的称呼“A”来称呼他。A来到了希腊的一个小城,参加一场电影的放映,但这场电影放映式却引起了当地东正教徒的不满,当地东正教徒手持着蜡烛上街游行。实际上他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这场放映式而来,他的到来是为了寻找Manaki兄弟那三卷胶卷的踪迹,可他同事的回答却令他失望,于是他准备前往今天马其顿的比托拉(片中用的是奥斯曼时期的古名:Monastir。Milton Manaki在这里逝世) 的电影档案馆寻找线索。 阿尔巴尼亚 与朋友道别之后,A准备前往今天马其顿的比托拉(片中用的是奥斯曼时期的古名:Monastir。Milton Manaki在这里逝世) 的电影档案馆寻找线索。A首先坐着出租车来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在那里他看见了被遣返的非法移民,还有一位由于战乱与自己姐姐分离近50年的老妪, 她正准备去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寻找自己的姐姐,A便让她坐上了出租车。进入阿尔巴尼亚之后,安哲用一组长镜头展现了阿尔巴尼亚白茫茫一片的雪景,还有霍查时期的老旧砖楼,以及那冒着风雪前往希腊的人群。老妪回到了科尔察,可早已物是人非,唯一能与旧时代相联系的,就是那清真寺的诵经声。在片中,阿尔巴尼亚给观众的映像是一片肃杀的雪景,毫无生气,整个阿尔巴尼亚在巴尔干显得是如此苍白,破旧,这也许正是后冷战时代阿尔巴尼亚的写照。 出租车来到了阿尔巴尼亚与马其顿的边境附近,在这里,因为风雪出租车停了下来。在这里,A与出租车司机同饮一瓶酒结为了朋友,出租车司机对他说道:“你知道吗?希腊人是一个正在消亡的民族……” 马其顿 A来到了马其顿的比托拉(Monastir)的Manaki兄弟的纪念馆,试图找到与那三卷胶卷有关的线索,在表明了目的之后,他希望这里的工作人员帮他接洽斯科普里(马其顿首都)的电影档案馆,在这里,他认识了这里的一位女职员,他与她一同坐上了前往斯科普里的火车。到站时,女职员告诉他斯科普里没有他想找的东西,A便放弃了下车的念头,与女职员一起乘火车前往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火车来到了马其顿与保加利亚边境,A与女职员因为护照问题不得不下车,他们来到边检站时,A知道这里曾是Yanaki Ma-naki被判刑的地点,就在工作人员对他进行检查时,时间突然从现代转入了一战时期,A化为了Yanaki Manaki,被拉入了审讯室,Yanaki Manaki先是被判了死刑,但后来被改判流放普罗夫迪夫(希腊人叫做菲利普波利斯),后来时间又进入了现代,结束了边检的尤利西斯,穿越了边境,与女职员一起继续他的行程。 罗马尼亚 火车进入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车站,A向车窗外望去,窗外的场景回到了二战的末期的1944年底,回到了A的童年,他的母亲在月台上等待着他,随后他们坐上了去康斯坦察的火车。镜头来到了康斯坦察,可这里已经被苏联占领,到处都可听到《卡秋莎》的歌声,还可以看到举着红旗游行的民众,受苏联影响,新的政治运动已经开始影响这片土地。A和母亲回到了他们家——一幢别墅,此刻,他们一家在这里举办除夕舞会。观众通过这段意识流可以了解A童年的经历,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罗共执政后他们一家不得不移居国外——有着中产阶级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的他们无疑是新政府打击的重点。A的童年正是巴尔干历史的写照。 之后镜头逐渐切回到了现代, A告别了比托拉的女职员,乘船从康斯坦察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船上运载着被拆卸的列宁石像。A站在船首,身后就是列宁石像。共产党在巴尔干就像列宁石像一样破碎,但那个时代却近得就像转身就可触及。多瑙河畔的人们不停地对列宁石像画十字,这是人们对旧时代的告别,共产党时代就这样渐行渐远。 从塞尔维亚到波斯尼亚 A来到了贝尔格莱德,这个塞尔维亚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在那里他遇见自己的一位朋友,从那位朋友那里他得知Manaki兄弟的那三卷胶卷被保存在萨拉热窝,他便依然划着小船离开了贝尔格莱德,沿着萨瓦河再沿着波斯尼亚河向萨拉热窝前进。 这时,镜头又切换到了一战的时代,Yanaki Manaki被流放到了普罗夫迪夫,然后在一位保加利亚当地妇女的帮助下顺着evros河划向希腊,途中,他们来到了那位妇女的村庄,可村庄早已是一片废墟,妇女呼喊着亲人,可除了废墟,什么也没有。妇女给Yanaki Manaki换上了亡夫生前的衣服,她仿佛又遇见了自己的亡夫,扑倒在了Yanaki Manaki的身上。 转眼间,镜头又切到了现代的萨拉热窝。当时的波斯尼亚正处于内战之中,萨拉热窝是内战双方所争夺的焦点。他找到了萨拉热窝电影档案馆的艾弗李维,Manaki兄弟的那三卷胶卷就保存在他那里,由于Manaki兄弟未公开,洗这些胶卷的药水一支部为人所知。艾弗李维正在寻找药水的配方。在艾弗李维那里,他还恋上了艾弗李维的女儿Naomi。艾弗李维配出了洗胶卷的药水,成功洗出了Manaki兄弟的这3卷胶卷。城市渐渐漫起了浓雾,李维说:“起雾的日子是值得庆祝的。”A与李维一家在雾中在被战火破坏的萨拉热窝漫步,倾听着停战时乐团演奏的音乐,观看着年轻人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去河边散步。可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引擎声,电影镜头定在了浓雾上,接着传来军人们怒斥、妇女的央求、哭泣,以及枪声,李维一家在雾中被枪杀…… 剧情之外 安哲的这整部影片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几乎走遍了整个巴尔干, 涉及三个对巴尔干有重大影响的时代:一战、二战末至冷战初、90年代。还有那一组组长镜头,和近乎混乱的时间…… 不可否认,Manaki兄弟是影片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片中所说:“他们(Manaki兄弟)对政治、民族没有兴趣……他们只对人民感兴趣。”Manaki兄弟记录的正是巴尔干的人民和历史。Manaki兄弟穿梭于巴尔干各地,记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代表,而是整个巴尔干的象征。他们的影片是巴尔干人自己的历史,那三卷未知的胶卷承载着巴尔干未知的历史。A寻找胶卷之旅,正是追寻历史之旅。“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民族需要了解自身,也要凝视自己的历史。Manaki兄弟正是巴尔干历史的见证人。历史的吸引,使A踏上了寻找胶片之旅——以电影的名义寻找着遗忘的历史。 安哲在片中使用了一些Manaki兄弟时代的地名,安哲混淆了过去与现在,在这场旅程中时间相互交叉,时代变得模模糊糊,时间变得不那么重要,A的旅行不是他一个人的,A、童年的A、Manaki兄弟(都是由同一个人饰演)参与了这次旅程,旅行跨越了时空,在旅行中A与Manaki兄弟、巴尔干的历史相融为了一体。A的旅行是对巴尔干的发现、见证之旅,要倾注他的一生来完成。他的身上甚至还可以找到奥德修斯的影子。A不停地旅行,就像奥德修斯一样,但与奥德修斯不同,A的旅行不会有终点。 旅行中有三个女人——马其顿的女职员、 保加利亚妇女、艾弗李维的女儿Naomi(当然还有那位雨中的希腊女人),这三个女人不禁使人想起奥德修斯旅程中的3个重要的女人。这3个女人均由同一女演员饰演,许多角色都有同样的面孔,巴尔干的历史也像这些面容一样,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 影片中的三个时代——一战、二战末至冷战初、90年代的战争,战争对巴尔干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巴尔干的格局。片中的出租车司机曾对A说:“你知道吗?希腊是个即将消亡的民族。”很多时候,巴尔干的命运是多灾多难的,列强的争夺,巴尔干人对自己忧心忡忡,反而更加加深了解巴尔干的渴望。 安哲将整个巴尔干视作自己的故乡,整部电影充满满了浓浓的乡愁,一种跨越国家、民族与时代的乡愁,他借着A寻着巴尔干历史,追寻巴尔干共同的记忆,还思考着巴尔干的未来。一个民族了解自身,首先要凝视自己的历史。 镜头、意识流 安哲的长镜头非常优美,也非常长(家庭新年舞会那一段镜头甚至长达9分钟),也许看完这部电影映像最深的就是浓雾中的萨拉热窝,浓雾掩饰了战争的痕迹,使人似乎忘却了战争;李维一家惨遭杀害时,镜头定格在了浓雾上,观众听到的只有声音——枪声、呵斥声、祈求声,安哲没有直面杀戮,但这种手法比直面杀戮更使人震撼。 安哲的这部电影中也有大量意识流。影片中许多地方,在不切换镜头的情况下,立刻转入了A的回忆或者Manaki兄弟的经历。之前已说过,片中的旅行不只是一个人的旅行,时间的混淆,使A、Manaki兄弟更好地融为了一体,过去与现在也融合了——这样做看似混乱,其实并不乱,比如到罗马尼亚之后,进入了长达10多分钟的意识流,这里是A的童年回忆,当时苏联刚刚影响这里,共产党刚刚掌权;之后回到现实,A坐上了载有列宁石像的船,这时共产党政权已经下台。一段意识流、一段现实,就这样互相连接,象征着共产党政权的到来与离去。 没有结束的故事 本片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故事将永无止境。” 这样的结尾不止在一部巴尔干电影中出现过,在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的最后,打出的字幕就是“Ova priča nema kraj”(这个故事不会结束),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中,故事是一个不会结束的死循环(有趣的是,这三部电影都是1995年左右上映的)。库斯图里卡的那部电影是对历史的另类思考,曼切夫斯基则表现了巴尔干无止境的杀戮,安哲的这部电影包括了以上两者。三部电影可以说记录着历史,因此有必要写出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导演有责任通过电影来追寻民族、国家的历史,探讨民族、国家的未来,我想这就是《尤利西斯的凝视》以及其他巴尔干电影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6 ) 关于《尤利西斯的凝视》的八条笔记

1. 凝视是来自过去对现在的凝视,是被忘却的对被记忆的凝视,是死者对生者的凝视,是电影对观众的凝视。他们因为永远脱离定义而构成真正的主体。

2. 真正带有希望的不是亲历者,而是过客,是观看者,是卡夫卡来自城堡的传讯者,他携带的是永远迟到的救赎的许诺。

3. “我哭泣是因为我无法爱你”。在时间的荒野上,在茫茫不尽的大雾里,在永恒的堆满废墟的历史的尽头,我注定孤独一人。没有作为救赎的爱情,没有永恒的联盟,没有任何东西得以对抗来自天堂而刮向地狱的风。

4. 在追寻历史的路上没有未来,但你在得到历史的同时失落了现在。仍在战乱中的现在如同曾经的那段历史一样在迅速地、无可抑制地被以光速遗忘,并且无人记录它们,以物质的形式。

5. 真正的主体是历史而不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有代表欲望和个体实现的女人和爱情都只是符号,她们像幽灵一样苍白而美丽,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而主人公作为唯一贯穿始终的形象,只是历史的看客和见证者。我们对他一无所知。

6. 在作为偶像的列宁倒下的地方,孤独的以凡人形象出现的主人公站起,接替他在船头面对那些连绵不断的在岸上追着船奔跑并且在胸前画十字的芸芸众生,带着受难的表情。

7. 隐蔽的电影工作室里卓别林的大幅肖像。这是一个关于悲剧的故事,安提戈涅的名字混迹于一众陌生的名字当中,在枪声中的小酒店里被两个迎向历史真相而非逃避他们的人祝酒。但是卓别林嘲弄地看着两个悲剧英雄。

8. 在本雅明的写作里,电影、摄影以及一切新的机械复制时代的事物代表着某种希望的未来,而那部失落的未完成的默片恰恰记录着这个转折的孕育生机的时代。但即便它们也被卷入巨大的悲剧性历史的浪头当中。电影以大雾中的死亡结束,并没有提供重生的暗示。

 短评

精神洗礼!1.借助奥德修斯神话原型,回眸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史和人类心灵的千年追寻之旅;2.45-50年家庭舞会长镜头,唯大师可拍出.其他开放时空的意识流有片头和想象被捕场景;3.结尾雾中悲歌,画外音的运用;4.同一面孔不同身份的女子,寄托哀思;5.配乐哀婉凝重;6.被肢解的列宁雕像,反思。(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记得豆瓣曾经有一个话题“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物体”。对于欧洲来说,无论是巴尔干,伊比利亚,斯堪的纳维亚还是高加索,那红色的镰刀与锤子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与庞物。

1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节奏是他的节奏,细节难吃透;放[鹳鸟踟蹰]的广场,伫立雪野的人群;讲述家族兴衰史的长镜;因战争而毁坏的戏院,最后一部放的是卓别林;再见列宁;“上帝最先创造的是旅行,然后才是疑虑和乡愁”;“敬奥森·威尔斯,敬爱森斯坦…”;没能在大银幕上看安哲始终是遗憾;1995年戛纳评委会主席是莫罗

19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12thBJIFF . 「在世纪初被俘虏,在世纪末被释放。」 「还有一件事值得庆祝,电影。」 强烈的找寻信念,好适合在资料馆看。

20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诗意的白雾里面是走不到的明天,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是残酷悲恸的过去。躯体在路上踽踽独行,抵达目的地时,灵魂却已经在路途中满目苍夷。电影的起源,那是一个和平与爱的年代,是自己想要逃避而往的时空,正是那个出口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自己凝视着,才能坚持的活着。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这故事将永无止尽。

26分钟前
  • 囍夭夭
  • 力荐

有几个很动人的段落。船似在行驶又似停驻,而画外一直在诉说,天空与海洋是白色的,船反而是蓝色的;家族舞会,让人震撼的对话与合照,第一次直面自己;一片雾霾白之下,只有呐喊声,枪声,痛哭声…行走的寻找的只有自己,旁人总是在原地,但在原地又不是在等待自己,而仅仅是哪里都去不得。这段厚重的历史,这段厚重的人生,快要压得人喘不过气了。

31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一股悲悯的历史情怀充斥整部片子。不仅仅是壮观的巴尔干半岛的寻找之旅,也是主人公记忆的心路历程。难忘片中几场同一空间时空穿梭的牛逼调度长镜头。尤其是神来之笔的新年舞会穿越戏。依旧有安哲前作的影子:《猎人》《雾中风景》及《鹳鸟踟蹰》。《再见列宁》的列宁雕像戏原来抄自这里,前者弱爆了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079#时隔一年再看安哲,一样的爱琴波涛,一样的石膏雕塑,一样的孤舟游荡,一样的雾气弥漫,安哲一生或许只在完成一部影片,缓慢悠长的镜头里不断重复着失去、追寻又失去的故事,如奥德修斯/尤利西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关于希腊的乡愁只能是永恒而模糊的雾中风景。

35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都怪黑格尔,因为他影响了马克思

39分钟前
  • 无心
  • 力荐

来,给坚持看完的同学鼓鼓掌~

44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一次寻找记忆的旅途化成了影像散落在巴尔干的土地上。被遗忘的苦难无法被记录,时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电影的力量此刻完全消失了

47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可能是安哲最苍白的一段旅程,糟糕的是他始终自以为宏大,侧面证明了希腊确实正在死去…安哲电影的原型其实是公路片,但这次偏差的不是追寻的目的(毕竟老塔也曾为了一个名义而深入灵魂的腹地),也不是追寻的方式,而是安哲错估了观众同他一起重复凝视,和迷失在风景中的耐性和决心,但这可能也和未修复的画质缺乏细节有关。除了第一个镜头,黑雨伞和列宁雕塑,几乎很少用到大景别调度,这又和作品纵横交错的历史感有些相互消解。文本内外设计的四重“凝视”:Minakis兄弟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巴尔干的变迁;主人公在“寻觅”遗失胶卷的路途上亲自直面遗骸和战火;而安哲在尝试对“回归”进行“记录”的终点,确信了“历史被返还”的不可能性;于是观众被寄予了“传承凝视”的希望。

50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真是一部宏大、深奥的巨作,却陷于各种铺陈中,大量象征意味的镜头有些越俎代庖了,剧情被不断挤压。哈威·凯尔特的表现极为出色,最后在雾中痛哭那段,让人想起《哭泣的草原》结尾。寻找电影,寻找梦,寻找回忆。

55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二刷,48届戛纳评审团大奖。1.奥德修斯神话对接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互映人类心灵遗寻。诗化苦痛与悲难,带出安哲漂泊无根/家园破碎的永恒母题。2.肢解列宁雕像/幻想被捕/浓雾与民族末路/打破时空界限,跨时五年的家庭舞会长镜头。3."敬我们无法梦想改变的世界、所有幻灭的希望,敬那些选择提早离开的人";我们一生都在找寻那些印证着我们曾存在过的爱的标记。|妈妈,可否与您跳支舞?(9.3/10)

58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1.《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后终于再次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作品,不少诗意的长镜头画面颇有庄重的仪式感,诸如家庭团聚舞会的戏份则有超现实的舞台设计之味,然而缓慢的叙事节奏、略闷的故事情节终究还是限制了我对影片的喜爱;2.印象里看过的电影制片国家/地区最多的是有9个的《善意的背叛》,如今又看到一部有9个制片国家/地区的电影《尤里西斯的凝视》(我的第一个“波黑”标签条目诞生了);3.虽然如今的我比较习惯观影前不看剧情简介、评论、预告片等,但有些电影(如前后观看《特写》和本片)反倒看了剧情简介后观影时更有代入感。4.吊列宁雕像头的画面想起了《再见列宁》,与本片相比,更喜欢《再见列宁》。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8/10。1、看完好迷茫:无聊的地方巨无聊,想哭的地方又欲哭无泪。2、一如塔科夫斯基波澜壮阔的空间调度,[坏中尉]之后再遇赤裸的哈威。3、连绵的雪地,残破的影院,巨大的列宁像,燃烧的汽车,未记录的胶卷,以沧桑的躯体回首苦难,笼罩在多瑙河上的悲凉与绝望还在重演,再见,孩子们,再见,故土...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寻找三卷电影胶片,亦是寻找民族的历史。长镜头内部视点转变,列宁巨石像的遥指与凝视,迷蒙白雾中歌舞与枪响编织成撼人心弦的血泪诗章。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他追逐這塊大地的歷史,歷史卻反過來追逐了他,每每於鏡頭鏡框之外物換星移、悄然現形、轟然發聲、等待他踏足後的驚呼而洋洋得意。唯獨一個女人例外,只有她在月台追著車上訴說往事的他時,選擇跳入他的車廂而不是唾手可及的離開鏡框,物換星移第一次失去力量,他的昔日於她更勝大地的歷史。太動人了…

1小时前
  • 焚紙樓
  • 力荐

[2009-05-02]初看| 2022-08-20北影节巨幕重看,确实好的地方还是特别好,比如列宁雕像名场面,每次上课都讲,但是再看尤其是这么大尺幅,还是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次发现前面那场康斯坦察家族大聚会的戏也很厉害,虽然基本也都是戏剧舞台来的概念但是执行得非常好。不过,这片子后半段波黑战争这顺拐到姥姥家的拍法恕我接受无能,当年拿不到金棕榈,一点毛病都没有。这次看已经很熟悉马纳基亚兄弟和巴尔干早期电影问题的研究了(我翻的那本《罗马尼亚电影简史》里有涉及),所以这个部分还是看得挺愉悦的(以电影资料馆为主题的片子,这角度也够奇诡了!)。安哲这个片特别大一个问题就是用英语拍……用英语拍真是自我祛魅,好在哈维凯特尔比威廉达福还是好不少。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