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

剧情片台湾1989

主演:梁朝伟,辛树芬,陈松勇,李天禄,高捷,陈淑芳,太保,梅芳,林照雄,金士杰,柯素云,吴义芳

导演:侯孝贤

 剧照

悲情城市 剧照 NO.1悲情城市 剧照 NO.2悲情城市 剧照 NO.3悲情城市 剧照 NO.4悲情城市 剧照 NO.5悲情城市 剧照 NO.6悲情城市 剧照 NO.13悲情城市 剧照 NO.14悲情城市 剧照 NO.15悲情城市 剧照 NO.16悲情城市 剧照 NO.17悲情城市 剧照 NO.18悲情城市 剧照 NO.19悲情城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48

详细剧情

  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眼见也要过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从此不断。“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实实开有一家照相馆的聋哑人老四林文清(梁朝伟)。然而悲剧并没到此终止,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吴宽美(辛树芬)的幼儿——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学语。

 长篇影评

 1 ) 人类都是飘萍

看完影片,我不能说是看懂了,一股无名的悲伤环绕全身。就像悲情城市豆瓣页面的简介里写的一样“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都没有。”于我更是如此,我活在比那个时代那片地域的人民好不知多少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我对于他们的生活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只能在一个观看者的角度说出我的一点见解。

群体之悲情。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部电影描绘了于1945年到1949年间台湾人民的生活。影片的一开头我们看到了一个婴儿的出生,林文雄获得一子,取名林光明。我注意到一个场景,就是饭桌上方的灯亮了,这也暗示着此时的台湾脱离了日本的统治,但是周遭的一切还是被阴暗笼罩的,这或许暗示了这一家人的美好未来并没有因此到来。紧接着的是侯孝贤以一种暴力悲伤的方式让一个个生命在影片中消亡,这其中的悲情不只是这个家庭,观影者都知道,在这个家庭的背后,还有一群无力的生命也接连消亡,这些生命的总和就是这座孤岛——悲情城市。

个体之悲情。全片的旁白以经历者的角度讲述。我记得文清讲述的故事:一个日本少女在樱花盛开之时自飞瀑一跃而下。她不是厌世,亦不是失志,是面对这么灿烂的青春,怕他一旦消失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就跟樱花般,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此时的宽美和文清相对无言,很美好,但是也很悲凉,他们都知道在这个悲情的时代,主宰着他们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这个无法逆转的时代。悲哀还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也要在台湾话,上海话,广东话间转换,不知觉间,已经为个体间蒙上了一层灰雾,最后只能在各自的沉默和悲哀中度过。

对比当时的台湾和现在我们的生活,我在想,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否有些缺乏共情的能力了。社会经济发展了,政治思想也进步了,但是个体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人们都低着头,沉默地做着眼前的事情,以至于发生的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平淡,那么不值得注意。如果换位想想,我们就是影片中的台湾人民,也许你会想要反抗,会想要自由。但是并没有也许,我们也会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向时代妥协,患上心灵上的失语症。而如今的我们,有差吗?好像也没有,我们只不过是从人类,变成了后人类,被巨大的信息洪流掩盖,即使心中有愤慨,大部分的人也选择沉默,因为对于时代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当巨大的信息潮水向我们涌来,也就散了。

为什么如今的那座孤岛与我们会有那么多的隔阂?因为双方都几乎不发声,几乎不了解彼此,只靠听最顶层的少数高谈阔论。那些封杀,屏蔽就好比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亡。我希望的是,多些自由,少些矛盾吧。就像鲁迅在热风中说的“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2 ) 应该是导演讲述过的最为复杂的故事。

以天皇的投降声明开场,开头的半个小时里所有人物尽数登场,略有有凌乱之感,侯孝贤保持在一定距离的固定镜头一定程 度缓解了这一疑虑。影片中间部分,有一个和片头部分类似的镜头,这个82分钟处的段落镜头,是一个明显的转场,在节奏上取得了一个缓和的效果——可以参考 《战舰波将金号》里的晨雾一景。在这个镜头之前,各色人物悉数上阵,并为观众所了解,此时驱动故事的是2个小情节,静子的离开和文良的疯病愈而复发;在这个镜头之后,就是知识分子眼中的二.二八事件及其影响。前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的场景为后一部分他们的不同命运做铺垫。影片使用了丰富多彩的电影手段——如果 “丰富多彩”可以这样用的话——精巧,细致,又非常大胆。这里不重点讨论故事本身,已经有很多前辈挖的足够深了。
    侯孝贤自由的时空观念赋予了影片非同一般的运动感;他从不用交代镜头,我们自始自终都不知道文清的照相室的环境以及和林家的庄子相距多远,也不知 道文良文雄流连的赌场酒馆位于何处,接在一起的两个镜头往往是两个不同空间,事实上,本片没有向观众交代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空间关系。前面也提到了侯在时间 上的大胆应用。这样的时空转换方式是影片的故事决定的——数量众多的人物要在两个半小时里全部完成讲述,侯又习惯用固定镜头,决定了一定程度省略和跳跃的 必然;这些大胆的切换发生在略微呆板的镜头之间,反而为剪辑增添了活力,弥补了镜头本身缺乏的运动感。在时空观念上,至少在这部影片里,侯孝贤和苏联同行 类似,依赖镜头内容组成一个新的空间,只是由于影片内容太多,这个新空间不太明确。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侯孝贤是否刻意如此,淡化空间,使这个故事的产 生能成为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类型,进而暗示整个时代?

 3 ) 说不等于看——侯孝贤与杜拉斯

《悲情城市》开篇后不久,随着日本战败,静子与父亲将被遣返回国。静子前来医院与宽美道别。她赠予宽美三件礼物:属于战死哥哥的一把竹剑,哥哥写的一首诗,以及一套静子的和服。赠诗时,静子特别指出,当日写诗时宽美的哥哥宽荣也在场。这段往事将由延后出现的似乎“多余”的镜头呈示,听觉和视觉被刻意分离了。正如我们不断在电影中看到的文清“说话”的过程,我们总是先看到他的手势,他的神态,随后才通过字幕“听到”他的话,看和听之间总有错位。

送完礼物,静子和宽美相对无言。沉默中,《红蜻蜓》的风琴声响起,那是宽美在教授台湾学童唱日本歌,宽荣在一旁略带爱慕地看着她。随后,有源的风琴变为无源的钢琴,抹除了时间标记。静子穿着后来赠予宽美的和服在插花。房间的另一头,宽荣正在研墨,静子哥哥提笔写诗。

陡然间,黑色降临,白色的日文诗印在银幕上:“我永远记得你/尽管飞扬的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视觉和听觉合位,转化为纸的触觉(德勒兹语)。向后和向前的时间坍缩为一个绝对的点。

这个精彩的段落仍未结束。字卡后,我们见到宽美和宽荣展开宣纸,看着这首诗。此时我们方才省悟,《红蜻蜓》段落应是宽荣看到诗后的回忆。因为两个场景中,宽荣是唯一的旁观者。它是静子和宽美召唤的,却成于宽荣脑中。

读罢诗,宽荣讲起了昭和时代跳瀑布自杀的少女。她自比为樱花,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宽荣的讲述随黑屏终止,随后由宽美接力,经由书写讲给失聪的文清。

宽美“讲”完,黑色再次来临,这次是一首中文诗:“同运的樱花/尽管飞扬的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我永远记得你”悄然变为“同运的樱花”。这已不是原诗,而是一首中文的和诗。原诗写给樱花,和诗则是台湾写给日本。这一次,字卡剥离了书写过程,而成为永久的箴言,悬浮于影像之上。

《悲情城市》具有一种欺骗性的流畅,细观之下,却是沟壑纵横。刚才讨论的这一段落,时态和视角错综复杂,视觉和听觉分离,经验和言说分裂,正是《悲情城市》隐秘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玛格丽特·杜拉斯《树上的岁月》也有类似的段落。年迈的母亲来到法国探望一事无成的儿子。午饭前的休息时光,老太太一人在屋里嘟哝着“我饿了”。此时音乐突然叩门,随后一段无声的影像闯入,在热带某处,三个孩子躺在凉席上,竹帘外,有一个模糊的男孩身影。

直到将近一个小时后,我们才借由母子俩的谈话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那是当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殖民地,其他孩子在午休,儿子装作去上学,实则去爬树了。“树上的岁月”即是无言语的岁月,一种纯粹的经验,是法国人在殖民地时教育的真空,语言的错乱。因此,视觉和听觉在意识中发生了错位。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最激烈的视听对抗可能来自于她与雷乃合作的《广岛之恋》。我们看见了广岛浩劫后的图景,却听见“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到”。这种否定来自于广岛和讷韦尔之错位,来自于不同语言描述共同经验之不可能。

而在《印度之歌》中,声画关系更是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地步。所有的动作都被剥夺了声音,我们需要借由另外的声音去抵达遥远的加尔各答。第一重声音是两个女人诗化的谈话,似乎在高维空间看着盒子中的人们,尽知过去和未来。第二重声音来自画中的人物,重演着记忆中的对话。第三重,合上的钢琴传来琴声,仿佛不可抑制的情感涌动,试图被保存,被听到。最后一重声音是鸟叫,狗叫,疯女人的歌和笑声,它们才是真正的“此时此地”。它们脱离了语言的转译,而形成了纯粹的经验,纯粹的记忆。

印度之歌

在隔年的《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中,声音被完整保留,而画面被替换成了一处废弃的宫殿。《印度之歌》影像发生在声音之前,而《加尔各答》影像发生在声音之后,再次拓宽了时间的界限。

连接侯孝贤和杜拉斯的细线是共同的后殖民语境,一者是被殖民者的困境,一者是殖民者的失落。在杜拉斯居于印度支那之时,殖民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这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以一种对抗蛮荒的无力表现出来。在殖民地异质的经验也让杜拉斯形成了对语言的警惕,进而将经验和语言分隔开来。

而在台湾,日据时代结束后,如何重述殖民之记忆?是一种急欲清除的羞辱,还是更为模糊的相融?是否用“光复”这一官方词语便可概括?1946年,台湾当局下令禁止再使用日语。过往日据时代的记忆便更难用语言去传达。这便构成了根本上经验与言语的错位。

在赠诗段落后不久,宽荣和林老师等人在文清的照相馆谈论国是,文清放起了一张唱片,宽美与其笔谈。文清写道:“八岁以前有声音,我记得羊叫,子弟戏旦角唱腔,喜学其身段,私塾先生骂我,将来是戏子。”又经过一轮笔谈,文清的记忆姗姗来迟。乡间戏台上,旦角在唱,底下几个孩子在嬉闹,竞相模仿。只有唱戏的声音,而无其他人声。这是文清原初的记忆,遭受撞击前的记忆。语言中枢的损毁抽去了他的语言记忆,而只剩下羊叫和音乐。

不久后,宽荣和文清去台北找林老师,在车上遇到盘查。拿着镰刀的暴徒问文清是哪里人,文清凭借着本能用台语说出了“我,台湾人”。暴徒还不肯作罢,接着用日语盘问他。文清无法回答,危难之际,宽荣赶来搭救。国民党指责本省人被“奴化”,接受日本语言和文化。但对于文清,任何文明和教育对他都是失效的,他不可被“奴化”。不管是日语还是普通话,他都只能谨守他的沉默。这正是布朗肖所说的,“说不等于看”,同理,不说也不等于不看。

侯孝贤的声画赋格延续到了《戏梦人生》和《好男好女》。同样描述日据时代的历史及其影响,在《戏梦人生》中,李天禄苍老的声音伴随着重演的人生画面,有时叙述领先于画面,有时落后于画面,还有些时候与画面保持着并行的关系。在第50分钟时,李天禄本人才第一次出现。在他出现前,一伙人在搭房子。当他坐在前景的石头上,搭房子的人不见了踪影,仿佛视觉停止生成,而让位于听觉。

随着回忆中季节的更替,正在讲述的李天禄也变换着不同季节的服饰。他多次闯入到回忆的现场,在被讲述的空间中讲述。这是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微妙纠缠。视觉经常是远景的,难辨人物的。而听觉则有清晰的中心。似乎跨越多年之后,日据时代隐秘的历史才得以浮现出脉络。

《好男好女》则有着更为错综的时态,计有现在,三年前与阿威的时光,戏剧排演,和将要拍摄而发生在过去的电影四个时空。伊能静的声音盘旋于四个时空之上,不断地预叙,倒叙,旁叙。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如同《印度之歌》一般,一首歌成为听觉的核心。“当悲哀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只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这首“中国之歌”是难解的历史中不可化约的经验,不可忘却的热血。

《南国再见,南国》是侯孝贤创作生涯中一个清晰的断点。在这里,他抛却了声画的延迟和错位,而以绝对的同步性来凝视现在时的台湾。廖庆松曾说过,最初侯孝贤拍摄了大量火车上的素材,内容为高捷、林强和伊能静坐在火车上讲述自己的故事,随后在讲述中展开视觉回忆。这一路径,与《戏梦人生》相似。或许在拍摄过程中,侯意识到这么做并无必要性。台湾渐渐走出了后殖民语境,经验和言说之间并无阻隔,视和听也可以再次合一了。而新的困境则如片尾的比喻,三人驱车前往南部,却意外撞入农田。前无去路,后无归途,绝对的沉默。

《悲情城市》出片名后,是一场喜宴,小上海酒家开张,林家一家人齐聚。片尾也是一场家宴,人丁稀落。吃饭,是停止言说之时,也是放下分歧错裂之时。用一场无声的筵席来终结这部盘桓于“说”与“不说”间的史诗,岂不讽刺?

 4 ) 悲情城市的方言系统

    题目好象很学术的.方言系统,或者说语言系统吧,但是我觉得方言,才是重点.

    《悲情城市》是我很晚才看的侯孝贤的电影。我感觉,对于沉重的历史题材,尤其是政治背景比重大的电影,是最近才开始接受起来的。侯孝贤说他不是用意识形态来拍这部电影的,而是以人为本,但是政治背景和历史,确实构成理解上的困难。反过来讲,这种困难和距离,又有着特别的韵味。

    对方言有一种新的认识,是从《阮玲玉》开始的。不同的方言暗示了人物的背景,在《阮玲玉》里更多的是出于还原历史的需要,联华的老板说的是广东话,阮玲玉和张达民说的是广东话,蔡楚生说的是广东话,街坊邻居自然是说上海话的。这些都是历史,这个电影的语言系统如此地混杂(加上还要来点英语),不仅给人真实感,更有一种魅力,30年代的上海因为这样的混杂的语言系统,充满了特殊的魅力。后来国民政府要统一语言,要求用国语,这当然是好的,方便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这种魅力。


    《悲情城市》里的语言系统更为复杂,方言的背后富有更多的涵义。老大是本土的,他的语言是闽南语,夹杂一点日本的作风,是真正没有离开过台湾的LOCAL人;老二是在上海混过的人,说的是上海话,打交道的也是上海人,做派自然也是上海的(老大看不惯他的做派,觉得是“感时髦”,这里面更多的有种对外来风尚的抵触);老四是无声的,本以为这个人物设计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遁世的象征,不过他最后还是向往了进步和民主,一个听不见也说不出的人,自成一个语言系统——那就是笔述。这个系统是旧式的,白话和文言交错,半诗体的古典韵味。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语言系统;医院和女主角的语言系统是日化的,这是殖民统治的产物,也是产生身份矛盾的根源;老大的小老婆和他的跟班讲的广东话,两人的背景虽然不明,但是为这个家族本以混乱的语言系统增添了有趣的一笔。最有趣的是,片中的人物似乎并不为这种方言的混杂和交流的不便所困绕,甚至能够进行沟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前来接受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是国语的队伍(北方语言),这种类似官方的语言反而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弹,成为一种政府的标志和“他者”身份的代表。在《悲情城市》,国语与所有的方言(包括日语)都格格不入,是本地人最不能适应的语言。又因为官方的白色恐怖,造成了这种语言富含了一种威胁的意味。


     语言,成为辨别个人身份,甚至政治立场的重要象征。例如老四在火车上被盘问的时候,对方就是用日语试探他的身份,而他的“听不见”,他的“失语”不仅表现了一种弱势和无力,更加凸现了纠察队的荒谬。


     电影中的台词说谁愿意被奴化呢?殖民的所谓“奴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就是语言的修正嘛。


     台湾受了50年的日本教育,许多人甚至不会说本地语言,只会说日文,这是丧失身份的第一步。现在的台湾青年,有许多崇拜日本文化,恨不能身为日本人的,这是文化的身份丧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民党最后在台湾还是成功地推广了国语,时间的力量~


     侯孝贤对方言很执着,甚至叫梁朝伟在《海上花》学上海话,也许对他来说,一种方言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身份如果不能确认,那么对角色本身就造成了损害。这一种执着,我看我们的国产片是很需要学习的,毕竟我们有着那么复杂而重要的方言系统。

 5 ) 《悲情城市》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6 ) 听侯孝贤讲述历史


你们喊什么,我听不见
   一直在读庄子的《齐物论》,甚觉侯孝贤的电影有道家风范。他喜欢静静的诉说,平淡的表现。记得《恋恋风尘》,整部电影沉默无声,最激情澎湃的感情宣泄竟是男主角无声的哽咽。我所谓的“沉默,但不沉没”,也可以送给侯孝贤导演了。
《悲情城市》也是同样的构思。梁朝伟扮演的聋哑人是整部电影的叙述者。他用纸条记录一切。观众在默默打出的字幕中了解影片的发展脉络。即便是一些激烈的场面,比如杀人、比如打架、比如喊话,也都由梁朝伟安静的笔下流出。
或许,导演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告诉观众,所有的喧闹和噪音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影片经历了阿良的疯癫、汉奸事件的风波、大哥的死亡和阿四的被捕,最后的收尾却是家中仅存的几口人围着桌子默默吃饭。这种安静的元素好似一张大网,网住海中的汹涌波涛。
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失去理智的大哥对着不知所措的阿四一通狂吼。“你这样喊对他有用吗?”狂喊狂闹的人,已经忘记对方根本就听不见,也记不住。真正要想让阿四留存于心,还得依靠白纸黑字的记录。
侯孝贤导演用这样的构思替我们诠释了历史。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了强大的发声系统。诚然,高嗓门加扩音器能够将声波传递很远,能将音量调至最高。可自然界会让再强大的声音转瞬即逝。唯有安静书写真实的情况,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懂得。
梁朝伟迷茫的眼神告诉大哥,你喊什么,我听不见啊。
你们喊什么,我们也听不见听不懂。希望你们写下来,好让更多的人能亲眼看见,好吗?

我听见了,我也看见了,我还是被骗了
台湾光复了。可民众生活困难依旧。一群不安分的人们借酒消愁,痛斥陈仪将国家变成了公司。插不上嘴的梁朝伟放起了音乐,争论随即被乐声冲淡。这是怎样的乐声呢?又是白纸黑字的叙述告诉观众,这是一曲古老的传说:莱茵河畔的美丽女妖/坐在岩石上唱歌/梳着她的金发/船夫们/迷醉在她的歌声中/而撞上岩礁/舟覆人亡……
动听的音乐竟然隐藏着如此凄凉的命运。这正是光复以后的台湾人。原以为摆脱了日本人的魔咒,谁想引狼入室,迎接到的民族英雄拥有一颗更加贪婪的心。更为可恨的是,他不像日本人那样,从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殖民主义身份,而是扮成婀娜多姿的莱茵河女妖,引得无数船员上钩。影片里,陈仪用上海口音表达着对台湾人民的安抚,可收音机的电波替他挡住了他背后的重重杀机。
莱茵河畔的船员,台湾岛上的民众,他们不是听不见,他们甚至还看见了,可他们还是被骗了。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是莱茵河畔的船员,听着动听的歌声,看着动人的金发----撞上岩礁,舟覆人亡。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台湾岛上的民众,听着上面的慷慨陈词,想着领袖的伟大无私---望不见后面的重重迷雾。
侯孝贤说,我听见了,我看见了,我还是被骗了。
既然他们还是在骗人,那只有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不再上当。

小人物,大历史
侯孝贤的这部影片是小人物讲述的大历史。角色是小人物,三千万台湾人中的寥寥数影。导演也是小人物,挥不动刀枪,成不了功名。偏偏这样的小人物最能打动人心。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钮承泽的《艋舺》、齐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钧的自传四部曲、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都是小人物的大历史。而且,都由台湾娓娓道来,让大陆人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历史比茴香豆的写法复杂得多。一个王朝、一座都城、一场战役、一次政变,那是大人物的伟业。一条河流、一道小巷、一支细笔、一堆残骸,那是小人物的痕迹。历史篇章里,大人物可以占据标题、正文、注释、引文,每一个字眼;小人物或许只是标点符号,连一个字都不会给。但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明白,没有标点符号,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台湾虽小,也有三千万人口和近百年的沧桑史。众多台湾的文艺家正在努力补全故事里的一串串标点符号。和台湾比起来,我们很大,有十几亿人民和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小人物在哪里呢?一串统计数字,还是一句浅浅的叙述?
正视历史,请自小人物始。

 短评

无声的悲凉

7分钟前
  • jane
  • 推荐

台湾历史的失语症。若能开口,该讲什么语言呢?

11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4分钟前
  • 许诺
  • 力荐

总算看了一部让我相当稀饭的侯孝贤作品,要不然我要跟这位闷人皇帝诀别了。历史,政治,社会,文化,日本,中国,外省人,本省人,这些三言两语的已经没法概括了。我只有从深远与内蕴之后提取一个最肤浅的观后感:我觉得梁朝伟是华人里面最优秀的男演员。

1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如果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思想者的眼睛,那么候孝贤的<悲情城市>就是神明的目光.神者有二.一者冷静甚至冷酷.神终究为神,衣食无忧,生死无患,犹如看客般观望人世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却从不伸出上帝之手.二者慈悲为怀,菩萨心肠.候孝贤是两者兼有.

18分钟前
  • Cao
  • 力荐

这片要是找个擅拍商业片的一定能拍出个厚重的史诗。侯孝贤在第一次不拍自己的时候却仍然坚持风格不变,戏剧性削弱、表演的削弱。在叙事上依然有意的断裂、留白,弱化故事的连贯性。不过度煽情,不强化冲突,甚至这么精彩的配乐都很少用,冷静的旁观。弱戏剧就意味着强化真实感,增加认同感。真是牛逼。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想嫁一个文清一样的聋子 他说的每一句话 我都会相信 只有这样的人 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听用心说的

24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如果谁想对台湾目前的状况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认识的话,候孝贤的<悲情城市>是必看的.看之前我都没有想到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居然会如此仇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仇视已经慢慢转化为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仇视.对这种情况,陈仪需要负最大的责任.其实日本人投降后,台湾本省人是抱着回归中国的积极态度的(影片中那些台湾知识分子动情高唱<流亡三部曲>就是一个例子),可是由于陈仪为首的大陆人在台湾的胡作非为,硬是把台湾人的地方意识给逼出来了,然后由于蒋介石的高压政策进一步恶化.

25分钟前
  • 蓑笠翁
  • 力荐

台湾新电影巅峰,东方意蕴心理节奏,散文结构诗化风格,简化弱化戏剧冲突;222个镜头,长镜弱光,哑人执笔字幕叙事,日记旁白女声主线;二二八事件下的普通百姓,政治边缘人,城头变幻大王旗,跨时代史诗,家不幸之共鸣。不会国语的梁朝伟,息影末作的辛树芬,配乐无尽滋味。89金狮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侯孝贤有一种天生的悲悯,以林姓家族的悲剧命运昭示了台湾一个时代的惶惑和苦难。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越发渺小,悲剧的命运不可避免,令人心酸。侯孝贤最好的一部电影,华语电影中的经典之作。S.E.N.S的原声瑰丽难忘。而年轻的梁朝伟,饰演男主,全片仅有3个字的台词,却依然能令人泪流满面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侯孝贤由私人自传影片转向社会历史题材的代表作,获威尼斯金狮奖。1.以中远景固定长镜头泼墨出数十年无法风干的记忆,写不尽的家仇国恨和描不尽的乱世浮沉,沉静内敛下暗潮汹涌,悲怆凄美;2.神思者的悲沉配乐,余音绕梁;3.梁朝伟饰演的聋哑林文清,无言的控诉与无奈;4.空镜头,樱花盛极离枝。(9.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歷史是甚麼。戀人絮語。少女日記。寒喧信箋。暗語出賣。血帕遺言。我們訴說歷史的話語如此輕碎,皆因歷史本身也破碎如是。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张爱玲——路过台湾,浓蓝的海水上浮着青绿的岛,像中国山水画,那样的山,想不到,真的有!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敢走开一步,怕错过了,知道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悲情神思者,音响一何悲,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四星给配乐

3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侯孝贤的片,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得了的~~

3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那时候的梁,年轻的让人震慑。看得我好难过。

42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史诗式的环境格局,平常人家喜怒哀乐背后微雕的恢宏悲悯,管中窥豹的细实风格,一切直迫人心

44分钟前
  • 无梦快乐酣睡者
  • 力荐

"九份开始变冷了 芒花开了 满山白蒙蒙 像雪" 寒冷侵袭的时候 谁又躲得掉。没有多复杂多华丽的铺垫 没有煽情没有矫揉造作的桥段 一帧一帧悲情的画面 放映出时代的绝情和平凡人的疾苦

49分钟前
  • 蜜朵荔
  • 力荐

“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其实前殖民地的人们最没概念的往往就是“回归”,但“回归怀抱”永远是喊得最响的口号。风飘絮者山河破碎,雨打萍者身世浮沉,过得不好,政权更迭就都是狗屁。私以为侯孝贤善于化小但拙于见大,着小处侯更佳,揭大处更爱看杨。

5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B+】侯孝贤说过,每个人都能当导演,只要你足够认真,认真的去观察你的生活,关注你生活中的人,关注人的生活和状态,然后电影也就不过是你用以表达的一个选择而已。侯孝贤对人间万象有着多深的体会,看这片就知道了。

5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1989年,侯孝贤拍摄以台湾近代历史为背景的《悲情城市》,打破了当时台湾电影涉及政治的禁忌。梁朝伟在片中扮演不会说话的主人公文清,大获好评。二十三岁时,我是《悲情城市》里的中学教师,和同志一起对酒当歌,唱起祖国的歌曲。只有同我一样憧憬未来的青年,才能知我此刻心中的苦痛。——唱九一八的时候很触动人。

5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