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之路

动漫国产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姚明

播放地址

 剧照

大侠之路 剧照 NO.1大侠之路 剧照 NO.2大侠之路 剧照 NO.3大侠之路 剧照 NO.4大侠之路 剧照 NO.5大侠之路 剧照 NO.6大侠之路 剧照 NO.13大侠之路 剧照 NO.14大侠之路 剧照 NO.15大侠之路 剧照 NO.16大侠之路 剧照 NO.17大侠之路 剧照 NO.18大侠之路 剧照 NO.19大侠之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2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大路之歌(Song of the Road)

動作太慢,香港亞洲電影節中,有幾齣戲的票都來不及買。昨天適逢國慶假期,就去電影中心看了這部印度經典。

看這齣不算短的片(兩小時),節奏相當慢,以現今的眼光看其實也頗為沉悶。不過,影片可貴的地方是以一個小孩子的視點反映了印度低下層的生活。裡面的演員,一看就知並非專業。也難怪的,導演薩耶哲雷拍這部戲聽聞要變賣家當!或許如此,他才能把那種窮鄉僻壤的味道融於鏡頭。

生離、死別,如此經典的主題,當然不會缺席於如此經典的電影。主角小孩阿普的出生、姊弟間的嬉戲這些片刻的歡愉,實在難以掩蓋生活迫人的殘酷現實。片末全家人背負傷心與遺憾離開舊地尋覓新生活,這種希望,不過是似有還無。

黑澤明有過如此評論:「未看過薩耶哲雷的電影,就如活在世上卻未見過太陽和月亮!」若真的如此,我真的剛才見識到太陽和月亮了。大師品評大師,高手過招也不須太過在意。以認識印度電影來說,這齣戲也是塊好的叩門磚。

翻查一下,發現這是導演為小孩主角阿普(Apu)拍的「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的首部。第二部是大河之歌(The Unvanquished, 1957),第三部是大樹之歌(The World of Apu, 1959)。後兩部,我都想看,哪裡可以找到?有哪位知道的煩請告知,謝謝。

VeryCD對這部戲的背景有很詳盡的介紹,值得一看:http://lib.verycd.com/2005/10/19/0000070317.html

http://www.yauyeah.com/?p=132

 2 ) 大地母亲的挽歌

老人,乡村,邻里,儿童,窘迫,死亡,诸如此类的词汇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并不会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借助对以往的观影经验,我们会联想到无聊,单调,平平无奇。事实上,这确实只是单纯描绘一个穷苦的印度孟加拉家庭的日常生活,如果你的观影期待是希望看到一个与众不同扣人心弦的故事,抱歉没有,如果你想看你来我往,复杂无比的人性战斗,抱歉也没有,这是一部关于美感的影片,而不关于快感。

虽说枯燥,但事实上我个人的观影过程是一直专注的,这是因为我其实对第三世界的艺术电影充满好奇,在所谓好莱坞的美式普世价值观与“伤感美学”的中式价值观(好像很久没看中国电影了)的长期混合双打下,我发现我对电影的理解开始变得狭隘,政治影响了我这种普通人的信息获取渠道。幸好,能看到雷伊的《大地之歌》。

我认为,《大地之歌》其实也是一部描绘人性的故事,但与其他相比,它有《步履不停》那种小桥流水般缓缓流淌的生活节奏,但却少了《步履不停》中对人性的恶的描述。可以说大地之歌每个人都是努力向善的,事实上这很符合一个穷苦小村落的现实状况,也可以看出雷伊导演同赵婷导演一样,都深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并在他们电影中进行表达。而人性的恶,往往都是贫穷逼出来的,你永远不能怪罪于一个穷得吃不起饭的人对路边行乞的人冷眼旁观。所以妻子对寄宿者老奶奶的嫌弃,邻居的多疑,丈夫的不负责任这类描写都十分细致,我时常想,仿佛全世界的贫苦人民都是共性的,无论国籍,民族,时代,我想是的。

如果单纯只是记录雷伊记忆中的贫苦生活,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会更合适。雷伊很精确地使用景别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在同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前景,中景乃至后景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这将这个小院子的空间拍出了纪实美学的特质。此外,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去除同期声的使用,多个片段中,当情绪即将堆砌到最高点,准备迎来发生变动的故事点时,或是哀戚,或是紧张,或者压抑,或是急迫的旋律就会响起,我记忆很深刻,不同于用烂的交响乐团的配乐,雷伊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单一种(当地)民族乐器。伴随配乐响起,同期声消失,我们仿佛在看哑剧默片般,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视觉的表情,动作上。这种与现实拉开一段距离的做法,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中提到过,他说,“美与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所以,我在丈夫得知女儿死亡的信息后,在音色极像人的哀嚎声的笛声或是某种弦乐响起的一刹那,我泪如雨下,2021年的第一次流泪。

我努力从“电影批评”的角度试图去理解我对片中那一家人产生巨大共情的原因,我试图去拆解每一个剧情设计,每一个段落篇幅,甚至每一句台词,试图找出引起强烈共情的因素。最终发现,是无数纪实性的细节。我看到姐姐与猫猫玩耍,看到奶奶给绿植浇水,看见弟弟顽皮的赖床,看到姐弟两望眼欲穿的糖果,与看到老爸时救星式的眼神……我陷入这些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生活细节中,慢慢发现,在某一个虚拟世界里,我已经变成了戏中的某一个角色。

此外,我喜欢影片的节拍,在导演设计的叙事结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窘迫贫困的家庭,而每一次下落,都设计了一个暂时性的停顿/小回升,例如小阿普的出生,丈夫收到拖欠的工资等等,给了希望,又给了更大的挫折,怪不得我看得那么揪心。

最后,分享一下一个小细节,导演雷伊之前是广告画师,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法国导演雷诺阿,雷诺阿给雷伊看了《偷自行车的人》,雷伊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决定转行拍电影,没有半点犹豫。

《偷自行车的人》真是好多电影大师的启蒙之作。 真牛。

 3 ) 一阕印度典型农村贫户的哀歌

改编自 Bibhutibhushan Bandyopadhyay 的小说,虽然影片在剪接丶节奏丶演员演出等方面均有瑕疵,但佳句妙笔亦处处(如两姐弟追卖糖人丶穿芦苇丛看火车),作为萨耶哲雷以低成本摄制的首部长片,堪称天才之作。片中雷的蒙太奇处理富诗意,取镜也独特,拍出树林氤氲丶风吹芦苇之馀,情感更是细腻真挚,在名家 Ravi Shankar 的西塔琴(sitar)和竹笛配合下,合奏出一阕印度典型农村贫户的哀歌。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pather-panchali-1955.html

 4 ) 本片里的人物是在悲剧里活出希望。而豆瓣上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简介“和某些超级离谱的评论才叫真悲剧。

这个影片里描述的是在印度孟加拉的一个极其保守传统的偏僻乡村,没落到走投无路的婆罗门小家庭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为父的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其本身有点理想主义却又无能,在那个传统社会他这样的婆罗门世家子也不被社会允许去从事与宗教和文学这些高尚职业以外的普通老百姓的营生,他自己不善经营而坐吃山空被迫将祖传的最后产业——果园贱卖给了邻居。全家就靠贤妻辛劳操持着,饱一顿饥一顿,还得顾全男人的面子。一儿一女缺吃少穿瘦的像猴,却似在童真的伊甸园里快乐的长大,姐弟情深连分吃一点豆面糊糊都小脸蛋都幸福的发亮。

实在穷的揭不开锅了,父亲才去附近的城市投靠熟人关系谋份差事。这大草包自然不懂人情世故、那种年代和地方又缺乏通讯方式,老婆在家里望穿秋水一年半载盼不到他的音信。。。老婆也是体面人家出身,一直拿陪嫁的那点东西抵挡维持,直到山穷水尽了还不好意思去向乡亲开口。

小姐姐绝不是以偷窃为乐。首先他们被饥饿所迫,其次在孩子们天真的心里实在不明白从原本是自家的果园里采些小果子能有什么大罪过,也知道邻居太太不会太为难他们小孩子,就是站在房顶上叫骂几句难听的罢了。

老太婆是个远房姑妈、孤老。这村里可能很多人都能算的上族亲却都不爱管她,只有善良的妈妈收留她,把牙缝里省下的口粮分给她,女儿还将冒险偷来的果子送给她吃。过一天老糊涂的又去别的远亲家混吃了几天,然后拿着人家施舍给她的披肩又回来了,并向已经揭不开锅的女主人炫耀,后者一气将其轰走。结果孤苦伶仃死在外面林子里,其实也算寿终了。

隔壁邻居家,虽然有趁火打劫占有了主人公家的果园产业之嫌,但是同乡同族人的情谊还在。印度这些乡下地方的情况还和圣经时代一样原本穷人富人都是亲兄弟出身。。。这当地的所谓富有地主家,其实也就是吃穿不愁而已。小村上难得盼来个卖点心果子的货郎,穷家小儿女欢天喜地的领他去隔壁地主家。。。一路过去的场景货郎担、小孩、树林、水影、音乐就是诗情画意四个字。。。地主女儿不顾母亲反对,留下几片“美食”与穷朋友分享,小姐姐欢喜的接受朋友的这片真心。。。但是小姐姐还是受不了诱惑一念之差顺走了富家女的爹爹给她从城里买来的项链珠子——看上去也就是些不值钱的塑料玩具罢了——失窃的情形片中没有描述是从后来发生的故事里证实的。。。邻居太太牵着女儿骂上门来,小姐姐犟头厥脑的死不开口,母亲翻遍全家也找不到,极度痛心暴打了女儿。。。之后两个小孩跑到荒野里散心,遭遇大雨还破涕为笑,回去也是连夜风雨偏逢茅屋破败,可怜的妈妈东扑西救、瘦弱的胸膛再也不够保护女儿,小姐姐发高烧没几天就死了。。。据我个人理解是不是小姐姐遭了业报,亦或印度观众会理解到母亲先前撵走远房老姑婆间接导致其死亡冥冥之中也是有些说法的吧。。。邻居地主太太赶来,看的出是真的后悔难过没有及早帮到他们。

当爹的早不回晚不回这时候才带着挣来的钱和给家人的礼物兴高采烈的回来了。。。拿出这辈子给女儿买的第一件纱丽、却只看到了女儿的尸体,夫妇俩痛不欲生,悲恸于命运的不公。

然后这家人决心从死里站起来,冲破族老关于婆罗门不能背井离乡的规矩,移民去瓦拉纳西(迦尸)念经谋生。临走前收拾东西,小男孩从高处一个罐子里偶然找到了姐姐藏起的那串珠子。。。姐姐童真无忧的欢笑仿佛又在周围响起。。。

一切都是以小男孩阿普的视角拍出。这是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

印度和中国,一切是多么的似曾相似,又是多么的不同。

 5 ) 用扑实感受温暖

大地之歌,叙述的是阿普的童年生活,影片非常地朴实、平淡,兴许在现在看来还有些沉闷,但阿普一家的孟加拉农村的生活被描述得真的是非常地朴实无华,特别是细节的描述真的很令人惊叹,大地之歌,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部关于生死之间的情谊表达。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情谊,在几个主人公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种知心知底的“革命”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之间的温暖与美好。

 6 ) 字数超了的短评

姑婆的形象既可怜又可恨。揩油、扔小猫、蹭围巾、去别人家投靠时讨好的说辞,刻画了其招人厌恶的一面。四处投靠而孤独离去又让人无比同情,比如吃到水果时的笑容,和临终前对两个孩子的母亲有点感激且留恋的笑,让人不得不对她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

和大人们互相厌恶的行为相比,孩子们还没被现实瓜分完的同情心和天真显得突兀,不过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偷果子看似不懂事,实则也是孩子借由不成熟行为对于现实的一种对抗及无奈之举。

孩子的母亲也是悲剧的综合体,对于不成熟不现实的丈夫无望的期待与失望,对于无法改变自身境遇的无能。同时还要对姑婆产生既恨又怜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也体现在果园拥有者的身上,当看到“偷盗者”一家的悲惨境遇后,之前的责备一扫而光只剩下同情,同时又开始质疑自己之前为了生存而自私的合理行为。

稍微有些失望的地方是原本看到孩子母亲读丈夫第二封信时以为要全剧终了(点到为止),结果又描述了失掉女儿和房子的情节,个人感觉有点用力过猛。

 短评

这也太悲了,呜呜。是要有多绝望,才能鼓起勇气背井离乡啊。拍得好美,荷叶和蜻蜓。生活流的印度,脱去艳丽色彩的印度同样很美

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可怜的姑婆,阿普长得好像哪吒…隐约听到了《少年派》片头曲。“一年的烂在这里,有什么好,搞得人又自私又小气…人有时候必须背井离乡”关于生活与家庭。

1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影史最佳处女作之一!写实与诗意完美融合,苦难中的童趣与轻盈后的沉重精妙交织,可见创作者的赤子之心与天赋异禀(剧组大多数人是首次参与拍片),本片艰辛的制作历程也已成为传奇。每位演员举手投足间的气韵神态都与角色无缝贴合。前半段松弛去戏剧化,后1/3张力不断强化,悲剧纷至沓来。西塔琴的配乐有舒有急,总与情绪契合无比,深焦镜头里的细节丝丝入扣。自然无处不在,既美妙灵动逗趣(可爱至极的小猫,芦苇荡里看火车,池塘里的浮萍与蜻蜓,雨中旋舞-生之极致&死之将临),又有凶险狰狞一面(狂风急雨侵袭房子的那一夜,比所有恐怖片都更令人揪心骇惧)。雷伊的调度多样:姐弟与狗跟追糖果大叔的水中倒影,遮覆银幕的飞驰火车,农民在地主家分工摘菜切瓜的摇移镜头,得知死讯时遮没人声的配乐/自然声效...陶罐,项链与入屋之蛇。(9.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SIFF*和平。土地上发生的事有悲悯的共性,生老病死,穷而生恶,在外的父,勉力的家,瘦牛弱狗,清澈眼神,一条路通向外面世界,一些神寄托美好愿望。雷伊朴素地拍,让现实流淌,如神明的泪水。不可思议地,摄影师米特拉是第一次掌镜,摄影机带着好奇、或者说爱欲,包罗乡土的景象:荷塘倒影,水面涟漪,甘雨如油,风暴降灾。姐姐被赶出家门,透过墙洞却能看见母女两端。姐弟俩看火车,云影移过稻田,然后是白得过曝的芦苇,现代性的物什很少正面出现:火车、电线和“德里”西洋镜都是局部掠过,“世界”对他们,只是一些零星的符号和印象,却激励着整体的梦想与行动。西塔琴悠扬,a song of little road, a song going on

17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阿普三部曲,雷伊处女作,新现实主义;对白很少,闲静质朴饱含诗意,长镜头和西塔琴配乐很美。入室之蛇,骤雨下的草木虫鱼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镜头朴素简约,配乐如泣如诉。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雨欲来荷叶动,若是彩色片多好,偷项链,当作家,雨滴秃头,水果又没写名字,包裹压住幼猫吓一跳,不穿鞋不仅仅是因为穿不起,而是低种姓没资格穿,亦有脚部通风散热且方便趟过泥坑考量,据说脚愈脏愈虔诚,女性还能涂上脚趾油,

25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杜佳與阿普隨賣糖人奔跑時池水的倒影、姑婆說故事時牆上的剪影、鏡中裡扮成國王的阿普面影,絕佳的攝影與剪輯從觀眾意想不到的角度訴說這個鄉村衰亡的故事。看火車時成片成片高過人的芒花如夢似幻,竟成了永遠無法再圓的夢,阿普把亡姊偷的珠子擲向水中,從此長大……又及,印度此時還有拉洋片。

27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人间本就是炼狱,辛苦走一遭~前段比较闷,看得有点烦躁,一旦调整好心境,就会陷入导演营造的辛酸悲零的氛围中~自那段自然写实后,到父亲归来闻女儿死讯这段最佳~世间本无所谓痛苦与幻灭,一切皆为自然

28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力荐

「阿普三部曲」之一,竟然是雷伊的处女作。系列里最无斧凿痕迹的作品,也是最契合中文片名中“歌”字的一部。并不渲染悲惨或者艰难,只是把生活拍成一首悠长的歌,而贫穷是其中拖长的颤音但绝不是哭腔。是每个导演可能都会拍的“童年往事”,只不过没有掺杂太多时代背景与家国情怀。与儿童电影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孩子提供的不是视点而是视线。比起阿普清澈如水的眼神,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姑婆的笑容。肉身触地灵魂飞升的刹那,有一种对生命逝去的心碎洞穿了观众。#BJIFF9#

3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拍穷人的佳作很多,但本中国穷人现身说法:印度的穷和中国的穷最有共通性!片中印度农村家庭的贫困套餐(天灾、破房、饥饿、疾病、歧视、年老、死亡等)都是精准狙击。观后深觉:穷人还是要背井离乡的好,赖在老家只会越穷越烂。啊多么痛的领悟~2.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印度在50年代掀起新电影运动,在宝莱坞艳丽歌舞和廉价道德剧之间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应运而生。其写实风格固然观后男默女泪,但也不乏诗意之处,小孩茅草丛见火车,方知天地之飘渺;懂事的姐姐身躯娇小,在前景吃甘蔗却像个巨人。20190409北影节4K修复版。

3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诺兰推荐的这部印度片你不去看看吗?http://news.mtime.com/2018/04/04/1579499.html→因诺兰推荐而终于看了这部曾有过邂逅的《大地之歌》:虽然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但却在影像故事里看到好些我们童年生活的影子,而剧情的后半段有些情节与我的CBHE有相似之处,让我既惊喜又无奈。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她还是拿了那串珠子,他们还是离开了祖屋。

4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们总是不舍得离开那间陪伴着我们多年的祖屋,即使它再破旧,我们仍旧修修补补,继续居住。只是当屋子里充满了悲哀的回忆时,我们只能离开。原来我们心所记挂的不是那间屋子本身,而是屋子里面共同生活多年的那些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印度影史十五佳NO.11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干了这碗恒河水,来世不做印度女。几乎没有一丝卖弄印度文化元素的印记,那场暴风雨将观看前半部分关于难受,烦躁,郁闷的感觉渐渐稀释,变成无力和哀叹。骨瘦如柴的牛,被留下的猫狗,占据故居的蛇,这片大地一直悲苦喜乐交加,风吹不动雨淋不湿,波动的总是人。

48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在这片土地上,少女也许会怀着忧惧与期待踏入婚姻,也许会夭折在风雨之夜——无论哪种结局都与幸福无关,在闪电映照出的黑影里,还潜藏着对神明母亲最后的祈求(即使我还没学会祈祷),神明是否会为我们作出最好的安排?这样的土地,终归是因为穷,我们最后总会离开它,总会在远方火车到来之前先行离开,在芦苇丛中投向希冀的一瞥。所有巨大的悲痛都发生在不绝的西塔琴声里。自然风物的描摹真是一绝,流淌不息的生命长河。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萨蒂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第一部,也是他的处女作。雷伊因为让·雷诺阿来印度拍摄《大河》,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这部《道路之歌》从开始拍摄到完成后期制作,总共花了近3年的时间,因为资金问题,拍摄时断时续。直到纽约现代艺术馆对这部影片产生了兴趣并注入了资金,才使得这部影片得以完成。

55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芦苇随风而荡,火车飞驰而去,暴雨倾盆而下,狂风呼啸而过;父之乐观,母之忍耐,蛛行碎碗,蛇走废屋,是天之灾,是人之苦——是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痛楚。雷伊以冷峻的目光看待这一切,一部现实主义的平民史诗。

59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9。50年代印度的片子比如今强太多,尤其那配乐,天籁的西塔琴。

1小时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资料馆留影#作者电影,55年的雷伊竟能拍出这样伟大的作品,一个印度普通家庭琐碎的日常,有纪录片的厚重质感,“印象派”的光影音乐,小男孩阿普眼里的世界,是早去的姐姐,孤独的姑婆,贫瘠的热土,诗意的片断,和忧郁的母亲。万般乡情尽在不言中,只是回望,只恨匆匆。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