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喜剧

惊悚片美国1947

主演:查理·卓别林,罗伯特·刘易斯

导演:查理·卓别林

播放地址

 剧照

杀人喜剧 剧照 NO.1杀人喜剧 剧照 NO.2杀人喜剧 剧照 NO.3杀人喜剧 剧照 NO.4杀人喜剧 剧照 NO.5杀人喜剧 剧照 NO.6杀人喜剧 剧照 NO.13杀人喜剧 剧照 NO.14杀人喜剧 剧照 NO.15杀人喜剧 剧照 NO.16杀人喜剧 剧照 NO.17杀人喜剧 剧照 NO.18杀人喜剧 剧照 NO.19杀人喜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17

详细剧情

吉恩一家的生活幸福美满,丈夫吉恩(FrançoisMarthouret饰)兢兢业业,和善慈祥;妻子海伦(ÉvelyneDandry饰)温柔贤淑、端庄大方;他们的子女尼古拉斯(AdriendeVan饰)和苏菲(MarinadeVan饰)也都分外听话。然而,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搅乱了家中的一切。某天,吉恩从实验室带回一只小老鼠,这个温柔可爱的小家伙仿佛具有恐怖的魔力,接触他的人全部性情大变。先是尼古拉斯突然在餐桌上宣称自己是个同性恋,接着苏菲则梦游摔成重伤,混乱不断升级……\r\n  本片荣获1998年Sitges–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ÉvelyneDandry)。

 长篇影评

 1 ) 一个杀猪盘+吃独户的故事

卓同志略微猥琐的小样子,

太合适演这个心怀鬼胎的男人

硬撩还得看卓别林

资深美女直呼雅蠛蝶雅蠛蝶

哈哈哈,我笑死

硬撩富太太搞杀猪盘

他每次的女演员都很贴合角色

而且每次用的女演员都不一样,

真的好美,

底层女佣有勤劳的纯真美,

女广告人有精明干练美

女领主有满足富有的美

富太太有内敛成熟美,

妓女有憨直的率性美

女骗子有社会靓丽美

真的诠释了美女的多样性

各个都很有性格

让我仍不住想起星女郎

做苦工的女孩总是脸上有煤灰,头发蓬乱

已经是卓的固定公式了

泼辣勤快充满正义感渴望摆脱贫困的洗衣女
精明干练的广告狂人凯,注意台词极致搞笑
她还会吹口哨嘲讽发泄情绪哈哈哈,心想对老娘来说性感美丽只是斩男技,搞事业才是硬道理
富有淡定的女领主,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我仍然相信人间有真爱,人间有真爱,哈哈
风韵犹存保养得当的富婆,再资深也忍不住下场玩一玩提升经验值
憨直率性,又心有戒备的上岸妓女(姐姐真社会人啥大风大浪阴沟翻船没见过)

看到了塑造丰满的人性,不单调

这个电影照进现实

就是香港名媛蔡天凤碎尸案

看了这个哪个独身女性还结婚啊

通常女人只谋财,男人武力值太高还害命

有钱人的亲密关系真危险

卓别林的电影就像一篇大作文,

结尾总是华章

 2 ) 最不一样的卓别林,真的归功于奥逊·威尔斯?

查理·卓别林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之内享有盛誉,其早年所塑造的经典形象几乎使之成为默片喜剧的代名词。进入有声片时代之后,卓别林的电影产量减少,但质量却并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凡尔杜先生》(_Monsieur Verdoux_, 1947)便是其最出色的有声片作品之一。影片没有了卓别林以往的温馨与辛辣,而是一部黑色喜剧:故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法国故事,主角凡尔杜先生曾经是一名银行的职员,跟残疾的妻子莫纳和儿子皮特一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到来,令凡尔杜先生失去了银行出纳的工作,为了生存下去,凡尔杜先生开始在全法各地猎艳,骗取钱财的同时杀人于无形。不过,凡尔杜先生在四处行骗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一出悲伤的喜剧也就此展开。

在1947年的电影海报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标语:“卓别林变了!你能吗?”(Chaplin Changes! Can you?)可见哪怕在影片上映之时,这部影片也颠覆了人们对卓别林电影的认知。以往小礼帽小胡子、笨拙又善良的流浪汉形象,如今骤然变成了一个举止轻佻、内心从容的法国连环杀人绅士,令人不禁疑惑卓别林到底是如何得到的如此具有颠覆性的灵感?事实上,《凡尔杜先生》的出现,涉及到一段著名而有趣的影史公案:在影片的最开头,我们赫然发现电影的故事想法来自奥逊·威尔斯(“Based on an idea by Orson Wells”)——其处女作《公民凯恩》(_Citizen Kane_,1941)一经上映便震惊世界,直至现在仍然在评论人心目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常年占据影史第一的位置——这里虽然写得很明确,但背后的故事却远比这个复杂许多,两个人对于影片编剧的署名问题也是各执一词。

从卓别林的角度上来说,他自称奥逊·威尔斯曾有想法拍摄一系列纪录片,其中关于连环杀手亨利·兰度(Henri Landru)的部分邀请他来出演。卓别林起初很感兴趣,但彼时威尔斯尚未写出剧本,希望卓别林能够帮助他完成剧本创作。卓别林起初并未答应,随后突然有了灵感,便用五千美元买断了这一想法,并且彻底颠覆了之前威尔斯关于纪录片的设想,创作出了这部黑色喜剧。威尔斯则对这一说法全然否定,表示自己已有成型剧本,卓别林最初答应出演,但随后又临时变卦,决定买下剧本自己执导。威尔斯急需用钱,便答应了他的提议。根据威尔斯的说法,卓别林重写了其中几个重要的段落,包括结尾部分。

的确,卓别林对亨利·兰度的兴趣可能由来已久:1921年兰度在巴黎受审之时,卓别林恰好也身处巴黎,因此他极有可能关注了这一案件,并对此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威尔斯关于卓别林重写段落的问题应该也是所言不虚,我们在《凡尔杜先生》里很明显可以看到肢体喜剧的痕迹,尤其是后半段湖心钓鱼的段落。影片充满默片特征的构图和简洁明快的摄影机调度也暗示了卓别林的全局掌控。不过,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我们又很难说影片没有受到奥逊·威尔斯的影响,毕竟“黑色喜剧”中的“黑色”和犯罪都绝非卓别林所擅长,而是更偏向于奥逊·威尔斯的创作,尤其是联想到威尔斯之后的又一部佳作《历劫佳人》(_Touch of Evil_, 1958)。某种程度上说,《凡尔杜先生》正是《公民凯恩》到《历劫佳人》延长线上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关乎人性中爱的缺失与恶的滋长,也与资本主义兴起及至萧条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当然,卓别林也无疑为《凡尔杜先生》铺上了一层善的底色。在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中,凡尔杜先生本意是挑选一个流浪汉为他调制的毒药做实验,却鬼使神差地把一个刚刚出狱的女子带回了家。女子在攀谈的过程中逐渐吐露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她残废的丈夫,而这也让凡尔杜先生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最终放弃了毒杀计划,转而开始救助起这名女子。恐怕直至这时我们才能够确认,凡尔杜先生所谋害的几乎全都是好吃懒做的上流社会人士,而对贫弱的底层人甚至是流浪猫都照顾有加。这次令人动容的见面很难不让人想起卓别林早前的又一部作品《城市之光》(1931)——同样是帮助一名女性,同样地不求任何回报,只不过这次的善里还混杂着一层也许是威尔斯给予他的恶的色彩。

除了阶层性之外,影片也对当时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总结性质的勾勒: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失业人口急剧攀升,世界金融体系面临崩溃……所有这些都是卓别林在默片时期,尤其是流浪汉系列中处理的问题。不仅如此,《凡尔杜先生》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危机与纳粹兴起的深刻关联,而极右翼势力借机兴起也在这部作品当中以纪录片段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说流浪汉系列和卓别林七年前的第一部有声片作品《大独裁者》(1940)存在某种外在的、形式上的紧密关联,即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相似的人物造型基础之上,那么通过《凡尔杜先生》,我们实际上也在卓别林的前《摩登时代》(1936)作品和《大独裁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关联。

影片虽然在现在被誉为经典,但在当时却并没有收获好的反响,这并非由于影片质量不高,而是由于美国国内政治风向的转变:一方面,美苏冷战局面逐渐形成,美国国内反共呼声日渐高涨;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急剧降低,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频繁呈现底层生活弊病的卓别林(《凡尔杜先生》明面上讲的是法国底层,实际上还是在讲美国社会;毕竟,片中的所有人都操着一口英语)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更不巧的是,卓别林混乱的私生活也成为公众诟病的焦点话题,伴随着其后几年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卓别林的媒体和公众声望急剧降低,这显然影响到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

无独有偶,奥逊·威尔斯也在当时因其政治立场被FBI列入了好莱坞的黑名单,于是二人先后移居欧洲顺理成章:卓别林移居瑞士,永远没有再回到美国,威尔斯则为了拍电影、赚取片酬在欧洲各国游历,并在1956年返回美国。或许正如他们的经历那样,世界历史总是处在交锋之中,人的内心也总是处在激烈的矛盾之下。凡尔杜先生即是这样一个角色、一个缩影,他处在善恶交叉的灰色中点上,处在巨大而无可阻挡的变动中;他的爱近乎永恒,但他身处的世界却又脆弱至极。

 3 ) 杀人狂魔也有爱

        从来从来都不喜欢杀人狂魔的片子,比如沉默的羔羊,比如七宗罪,比如电锯惊魂,对人性失望,对社会报复,这都是理由嘛?杀死几个社会里和你一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人,又会有什么用。可是对于凡尔杜先生,我几乎要掬一把同情泪了。
     影片一开始,我就知道卓别林要扮演一个杀人犯,我很好奇他会怎样演。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做这样罪恶的勾当,都是令人不齿的。而且卓别林并不帅,还上了年纪,也很难像吸血鬼伯爵那样轻易的得到女人的心。然后可以看到卓别林是怎样的不放过看到的每一个师奶,那些养尊处优略有薄财的中年妇人,他讨好她们,给她们念诗,举止优雅,殷勤有礼。这些都是一个年华已逝的女人所不能抗拒的。然后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就将她们谋害,将财产霸占。你可以说,看,多么阴狠的男人。
    随着影片的发展,凡尔杜先生的身世也逐渐明晰,给银行勤勤恳恳服务了30年,危机一来就被辞退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他憎恨社会。这事情不少见,不说美国了,就是十年前的下岗制度,多少个家庭陷入贫困,至今无法脱身,谁能不怨?然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凡尔杜先生还有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像是乱世之中的桃花源,沙漠里的乌托邦。残废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美满温暖。虽然凡尔杜先生手上沾满鲜血,可是并非全为自己。凡尔杜先生自私嘛?我不这样看,他太爱自己的家庭,太想保持它的完好了。而外面的世界太过于冰冷无情,凡尔杜先生不愿考虑。



     可是影片并没有刻意袒护凡尔杜的杀人魔鬼的事实。从影片的一半开始,凡尔度先生的骗财杀人计划就屡屡的失败。一来他已经老了,二来杀人的买卖做不长久。后来,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里,凡尔杜先生失去了一切,财产,家人,全没有了。卓别林又变成了流浪汉。某一天,他被捕了。他本来可以逃走的,但还是自首了。在法庭上凡尔杜先生倒是向着法官说了这样的一席话,颇为的义正言辞,你可以将一个凡尔杜先生绞死,但是只要那些个残忍压榨穷人的富人还存在,这世道就不会太平。


    看到关于影片的讨论,一般都说这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实这样的事,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嘛?针对于犯罪率的上升,真是闻者足戒呀。
    还有就是扮演者卓别林的身份,早年的贫穷生活显然使他在成为大艺术家之后不忘记为穷人说话。他这样的出色,又这样的勇敢,真不愧为伟大的称号。

 4 ) 《凡尔杜先生》:一面夏尔洛,一面凡尔杜

查理·卓别林塑造的最出名的角色是谁?恐怕非「夏尔洛」莫属。那个头戴圆顶礼帽、穿着上紧下松的衣裤、拄着白藤杖、脚蹬破皮鞋、一摇一晃地迈着鸭步到处流浪的滑稽人物。从1914到1936年,从《谋生》到《摩登时代》,夏尔洛出现在了卓别林七十多部作品中。他看似懦弱颟顸,但又驯良仁爱,处处遭受讥笑,却又处处为他人着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夏尔洛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凝聚起对底层社会的深切同情,亦令卓别林的艺术被称为「贫困的美学」。及至默片时代结束,夏尔洛也逐渐隐退。自《大独裁者》起,卓别林开始用一种更加辛辣的方式为世人呐喊。

上映于1947年的《凡尔杜先生》是查理·卓别林演执生涯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关于这部电影还有段让人津津乐道的轶事。根据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起初是另一位影坛巨擘奥逊·威尔斯邀请卓别林出演此片,但后来因为卓别林坚持要自己亲自执导,便从威尔斯手里买下了版权,并在演职表里列出了后者的名字。不过究竟完全是威尔斯的点子,抑或只是他激发了卓别林早已存在的想法呢?

从一些蛛丝马迹来分析,也许是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方面,卓别林从小就对犯罪和监狱题材十分感兴趣,伦敦著名的「开膛手杰克」以及众多廉价的谋杀传说一直都影响着他,而且还在杂志上发表过两篇自己创作的犯罪故事。另一方面,片中主角「凡尔杜」的原型,法国连环杀手Henri Landru在1921年受审的同期,卓别林也由于巡演到过法国巴黎,他与杀人犯占据了当时的头条新闻。甚至在同年11月28日的《纽约时报》上,文章把Landru比喻成犯罪界的卓别林,经常当庭戏弄法官。而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威尔斯向卓别林发出邀约的十多年前,法国传记作家若尔热·萨杜证实了卓别林曾经采访过当时参加审判的记者。因此种种迹象表明,饰演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杀人犯是他由来已久的念头。

撇开这段幕后故事不谈,作为喜剧大师,怎么用喜剧的方式去表现十恶不赦的杀人狂,的确很耐人寻味。事实上,影片公映后反响很差,还遭至了美国富裕阶层的物议哗然,以致卓别林将它冷藏了17年,直到后来才被公认为是一部思想性超前的杰作。

正如其真实原型一样,《凡尔杜先生》中的主角凡尔杜也是一个杀「妻」如麻的恶魔。他原先是一个银行小职员,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但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失业,从此开始了铤而走险、谋财害命的道路。他有许多化名和身份,辗转于各个城市,到处寻找一些头脑简单、有点财产的单身富婆。一旦选定目标便展开热烈的追求,与之恋爱直至结婚,然后找机会谋杀她们取得钱财,并以一个古董商的身份进行证券投机买卖。

凡尔杜在影片伊始的个人独白中就提到了自己扮演的是「蓝胡子」的角色(法国民间传说中的杀妻狂魔,该形象被许多文学或电影所借鉴,远有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希区柯克的《蝴蝶梦》、近有吉尔莫·德尔·托罗《猩红山峰》)。不过卓别林在电影中没有安排任何一个凶杀或血腥的场景,完全以暗示的方式来交代犯罪事实。再加上凡尔杜平时表现得温文尔雅、口才出众,还时不时穿插几段经典的滑稽噱头,因此就算他身负十四条人命,观众也并不觉得有多少恨意。

更重要的是,凡尔杜是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他有一个残废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需要抚养,这是他铤而走险的原动力。那些靠谋夺和投资赚来的钱财并没有用来挥霍,而是为了养家糊口,甚至他还买下一份房产契约作为给妻子结婚十周年的纪念礼物。同时,凡尔杜一边谋财害命,一边又心怀仁慈,比如在花园里不忍踩死青虫、教育儿子不要做残忍的事。他痛恨那些靠高利贷压榨、过着奢华生活的寄生虫,也会同情那些生活潦倒、品格纯洁的穷人。

最凸显他矛盾性格的是「邂逅贫女」的那场戏。凡尔杜在路上偶遇了一个孤单无助的姑娘,热情地邀请她到家中避雨,还准备了食物和红酒,其实他只不过为了在她身上试验自己新配制的毒药。然而通过与这位姑娘的交谈,了解到她曾有个参军致残的丈夫,为了给丈夫治病只得盗卖了东家的打字机,因而被判入狱。现在刚刚出狱,却流落街头无依无靠。凡尔杜见状动了恻隐之心,非但换掉了毒酒,反而还慷慨解囊给予帮助,给了这位姑娘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可见他的人性与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总会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在凡尔杜同一位富孀的「婚礼」上,没想到看到了自己另一位「妻子」,虽然情急之下翻墙逃走,不过事情终于败露。后来战争来临,凡尔杜投资的股票全数打了水漂,妻儿也在危机中双双去世,失去全部寄托的他心如死灰。在绝望之余,凡尔杜又一次遇见了曾经帮助过的那个贫女,此时的她已然成为了军火商的妻子。姑娘希望报答当年的恩情,可是经过一番交谈,他毅然决定投案自首。在法庭上,凡尔杜没有回避自己的罪孽,却也说出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而最响亮的一句则是他在行刑当天说的:「One murder makes a villain,millions a hero(杀一个人是罪犯,杀一百万就成了英雄)」。

「杀一人是罪,屠百万为雄」,这与庄子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何其相似。由此可见,《凡尔杜先生》的立意根本不在于表现这么一个杀人犯,而是更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更凶残的战争贩子。本片诞生在美国电影界大肆展开「驱逐异端」运动之际,卓别林因自己的左翼信仰而遭到了攻击(后来本片在美国被很多影院拒映,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卓别林也被迫离开美国)。但是,我们在影片中仍然可以看到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对垄断资本家、对军火商、对法西斯头子的尖锐抨击。辛勤工作者一夜间家徒四壁,投机资本家和军火商却转眼暴富。在这种结构的社会里,生意凡是要做得兴隆,都必须要「杀」人,可是又有谁来控告这些真正的刽子手呢?

艺术,尤其是喜剧,可以成为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有意对抗疯狂的方式,它可兼容或抗击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威胁。从《淘金者》开始,卓别林早期的棍棒喜剧元素就渐渐失去了纯噱头的作用,而是越来越有机地趋向于和每部电影中的具体环境或背景相符合。到了后期的《大独裁者》和《凡尔杜先生》,喜剧表面下的悲剧张力变得愈发鲜明,甚至在本片中的喜剧元素已不再用于批评讽刺,而仅仅是对过往的提及。

因此,《凡尔杜先生》本质上是一部悲剧,有让人捧腹的时刻,但最后还是忍不住泪水上涌。法国电影理论宗师、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曾说:「夏尔洛无法适应社会,而凡尔杜却适应过了头。」这话说得真好。夏尔洛和凡尔杜仿佛是人类命运的两种极端,前者是自我放逐、不随波逐流的圣人,他的生活选择是没有动机的;而后者是认清真相、遵循社会潜理的庸人,他选择生活的动机非常丰满。圣人始终是受害者,庸人始终是霸凌者。只是,凡尔杜终究做不到冷酷无情,所以他也是受害者。感谢卓别林的幽默,提高了我们求生存的意识并使我们保持理智。由于幽默,我们才不会被生活中的变故所压垮。

 5 ) 老卓头蒙难记

        《凡尔杜先生》的上映不合时宜。要搁在30年代,大萧条的惨痛经历或许还可以使观众对影片中的某些非主流观点抱以缄默的同情,可时间已经是1947年,战争的花红抹去了排队领救济粮时代的陈腐记忆,山姆大叔点钱点到抽筋,新大陆的群众忙着在郊区置房添车生孩子,哪有闲情逸致来搞什么反思,玩什么伤痕?
    更要命的是DC的风向。虽然酷吏老爷约瑟夫-麦卡锡尚未得势,但铁幕已降,西风骤起,像乔治-墨菲、罗纳德-里根或者罗伯特-蒙哥马利这般拎得清的伶人,早就忙不迭地跑去划清了线,剩下个奔六的老卓头,居然选择在这种时候扔掉手杖撕去胡子扯开西服,向大家展示蓝色战袍上黄底红漆涂就的“愤”字—此种行为根本就是自杀式冲锋,大师在聊发少年狂。
    很多文艺青年都经历过七个不平八个不忿的阶段。通常来说,在路上颠沛流离一段时间,或者干脆去吃几顿牢饭,症状都会有所好转。不知道为什么,卓大师在告别更年期之际,突然迸发出了火一般的热情:据说他特意将《凡尔杜先生》在京城的首映,搁在德裔作曲家汉斯-艾斯勒接受众议院非米活动委员会质询的后一天,以示对好友的支持;卓老头还给隶属法共的毕加索同志去信求援,呼吁大伙一起PK新一轮的驱巫运动。勇气可嘉,策略上却只能打不及格——四面树敌,还授人以柄,图样图奈衣。
    雪上加霜的是传说中大师的洛丽塔情结。清流们喜欢万炮齐轰这样的主儿,可以尽情施展隔山打牛的功夫,无须担心有炸膛的风险。贰战还没打完的时候,卓先生就被琼-巴里告上过公堂,哪怕血液测试表明他并非对方腹中阿卡墙的父亲,但原告整来个77岁的古典派状师,口若悬河地给大师贴上一堆诸如老秃鹫之类的标签,堂上的青天老爷想不动容都难。事实上,只需将一张卓别林同学在衙门口摁手印的照片往报纸上一登,已经足够让老小子声名扫地。
    黑云压城之际,智商高于50的人们都知道,不服软是不行了——年过半百,额头没有砖头硬。作为一个导演兼主演,下一部片子要么是描写米国铁汉手撕东洋萝卜头的壮举,要么就是展示浪子回头在糟糠之妻面前声泪俱下的抒情大戏。可卓大师偏偏去鼓捣了个蓝胡子的故事,里头谋害的都是些年老色衰的欧巴桑,更有甚者,此次特别提携的外省女孩Marilyn Nash年仅17岁——卓先生赶着大车给反方阵营送圣诞礼包来了。

    OK,远离八卦、回避时事、不谈人品。即便如此,《凡尔杜先生》依然犯了个严重的错误:斜眼对观众。
    在这个问题上,卓别林似乎没有小津安二郎看得透彻。据说后者在酒后吐露过一句箴言:导演这个东东,跟蹲在地上双手抱头的流莺没什么区别。装疯卖傻不是错,搔首弄姿亦非过,背过身去笑骂由你,就是不能当面顶撞掏钱买乐的主顾。卓先生注定跟德艺香香无缘。
    本片最遭人吐槽的段落,自然是末尾的法庭戏和临刑戏——两个场景加起来不到10分钟,戏外的板砖已是络绎不绝。凡尔杜先生在法庭上发表的刻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一样无法赢得陪审团的任何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追根溯源,此公其实是向衙门自首的——饭店门口,他本可以逃之夭夭,临了却主动暴露在证人和捕快跟前——凡尔杜先生无意苟延残喘。所以这“张飞瞅李逵,偶黑你也黑”的总结陈词,貌似诡辩,倒也不失为肺腑之言:“说到生灵涂炭,在偶们这个时代不是受到歌颂的么?飞天炮仗,蘑菇弹弹,不是已经无比‘科学’地把生灵给涂成了炭么?相形之下,偶这样的小把戏只是入门级… 偶只想说,再相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行刑日的蓝胡子先生,除了将毒舌进行到底,还补充了些虚无主义的调调。
    “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偶的教训在于没有组建社团。“
    “善与恶之间要保持好平衡,任何一方占支配地位,都有损于灵魂的完整。“
    “涂炭生灵是一门生意。战争或者冲突什么的,归根结底,都是生意。数量决定神圣与否。“
    “牧羊人先生,如果世间没有恶,你做什么(你去哪里挣面包)?”
    放在承平时代,以上任何一条都放不上台面。至于现实层面的意义,正如卓别林同学所说,人们往往抢着去声讨世间中低档次的恶行,从不想去整明白“恶”背后的原因。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夕回到就业前。被银行炒鱿鱼当然不是成为蓝胡子的正当理由。个人倾向于将其看作是在指桑骂槐:挤兑的人快要疯了,交易的人已经傻了,路过金融街的人无论晴天雨天都开始打伞了——连环杀机(包括所谓更大的“生意”)由此而起。
    警句也好,谬论也罢,反正外面的狱卒是等不及了。凡尔杜先生谢绝了香烟,不过出于好奇或者补偿心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喝了一杯朗姆酒,向着高台上的那座机械装置缓缓踱去——这个尾声是影片最先拍摄的部分。结局一旦看开,于过程会变得无所畏惧。

    最后说点明亮的话题。
    1)本片最动人的角色,是玛莉琳-纳什扮演的流浪姑娘拉塞妮。初看时惊异于她的美,更没想到这位在银幕上表现自如的女孩只有17岁——之后她似乎再也没有出演过任何一部像样的电影,却不知是为何。在影片中,凡尔杜先生给这个可怜人(刚从牢里放出来,抱着个流浪猫在街边淋雨)提供免费晚餐,本意是想试验一下新研制的毒药,谁知几句闲话扯下来,竟然被对方的纯真狠狠地感动了一把(原话:被她的庸碌哲学引入了歧途):她此次进监狱是因为小偷小摸,她的丈夫在一战中成了残废,饮食起居全靠她照顾,在蹲班房的日子里,他去世了。
    狠话在后面:
    拉塞妮:正因为这样,我爱他。他需要我。我可以为他砂仁。
    温暖的话在前面:
    拉塞妮:如果婴儿知道要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也会感到害怕的... 但是活着真好。
    凡尔杜:活着有什么好的?
    拉塞妮: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
    凡尔杜不屑地笑了一声。
    拉塞妮:(爱情)是有的。
    命运是世间最深奥的编剧。从不手软的凡尔杜先生居然会收回利爪,还给了她一些钱渡过刚出狱的一段艰难时光。极为讽刺的是,当两人在多年后重逢,已经完成“从破布到锦袍”转换的拉塞妮(她跟了个军火商,这些年发了大财),居然会间接地将凡尔杜送入深渊——她带他去大饭店叙旧,结果被影片开头的那几个渣渣中产给卯上了。
    当然,凭凡尔杜先生的智商和身手,足以看穿那几个食利阶层二代们的小伎俩,但他在送别了曾经纯真的拉塞妮之后,在衙役到来之前,又转回了饭店,还生怕别人找不到似的主动呈现在士绅和官差们面前。这或许是因为感召,或许是因为幻灭,或许仅仅是因为疲惫。
    2)卓别林是大师,邱岳峰也是。
    卓别林的演艺生涯跨度很大。从默片进化到有声片的阶段,据说卓先生一度很有抵触情绪。阴暗一点地想,是否因为卓大师的声线远不及他的动作和表情来得出彩?
    疏离,阴沉,冷酷;油滑,荒诞,窘迫;疲惫,无奈,悲伤。邱岳峰的演绎难以忘怀。他跟给拉塞妮配音的刘广宁的两段对手戏,在记忆中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泽。

 6 ) 现代蓝胡子传奇

与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之前的作品不同,《凡尔杜先生》算得上是他的一次超越与突破。在这部电影中,他不再讲之前那种笑中带泪的流浪汉故事,而变身成现代版“蓝胡子”,依靠杀妻来改变破产的命运,甚至最后他还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用《电影手册》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夏洛特被砍头了”。
严格说来,奥森•威尔斯是第一个想将法国杀妻犯亨利•德西雷•朗德吕的经历搬上银幕的人。那是在《公民凯恩》上映的三个月后,他当时就准备请卓别林来朗德吕。彼时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刚获得极大成功,他也很喜欢这个点子,于是在1941年6月从威尔斯那买下了故事创作构想。在创作角色时,卓别林把英国美学家、谋杀犯托马斯•温瑞特与朗德吕相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凡尔杜先生。
然而抛开影片来自真人真事的背景,凡尔杜先生就是卓别林当时身处混乱境地的写照。在二战期间,他因建议美国与苏联合作开辟第二战线而被FBI追查,还被告上法庭,虽然被判无罪但却被整个好莱坞孤立了。卓别林一下子从国民偶像变成了全民公敌,再加上当时他与18岁的乌娜•奥尼尔的婚姻,让他被当成一个专骗小姑娘的花花公子。
艰难的政治环境让卓别林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凡尔杜先生》,而为了能够放开表演,甚至是先把结局拍完的,片中指摘当时社会台词“杀一个人是坏蛋,杀百万个是英雄”,也是有意为之。卓别林正是用这样一个一反他常态的角色,来向当时的美国社会环境来表达不满——因左倾观点,可惜的是,影片在美国票房大败,只收回30万美元,与上一部《大独裁者》的500万美元有天壤之别。当年卓别林在宣传《凡尔杜先生》时还特意招开了记者会,可记者们把焦点都集中他的政治倾向和私生活上,即使卓别林还专门写了篇《我的新电影》的文章,但《凡尔杜先生》依然无人问津。后来麦卡锡主义横行时,卓别林黯然离美,直到1972年奥斯卡为其颁发终身成就奖时,才重回美国。
《凡尔杜先生》在卓别林演艺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与《大独裁者》相提并论,公认为是一部超前的具有思想性的喜剧杰作。

 短评

不知这是不是卓别林最黑暗的一部电影,虽然仍旧有他招牌的默片式表演,也有搞笑的配角阿姨,但这部二战刚结束后的电影充斥着他对当时社会绝望的控诉,承担杀人罪责的永远都是单独的人。竟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还有奥森威尔斯...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当你被现实折虐得彷徨/脱力/凌乱/抓狂时,欢迎观看《淘金记》、《城市之光》,或是《凡尔杜先生》,必有一款适合你!【10】

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deleuze说“卓别林不就是想告诉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找得到一个潜在的希特勒和一个潜在的杀人魔吗?”杀一个人让你成为罪犯,杀一百万让你成为英雄,不得不说凡尔杜的伦理观很正确。相比卓别林其他电影,这一部是最邪恶的,但也是最深刻的。电影最后凡尔杜没有做一点妥协,薄情世界里最深情的人。

10分钟前
  • Eco
  • 力荐

卓别林通过凡尔杜消灭了夏尔洛.

1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杀人者诛,杀万人者侯”“法律专抓小的”,七十年前的电影中,反映的正是当前社会的现状,不禁想起那个为了给妻子治病伪造单据而入狱的丈夫。凡尔杜一定很爱他的妻子,所以听见年轻女孩说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丈夫而杀人的时候,才会放过她吧,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16分钟前
  • 殘荷聽雨聲
  • 力荐

卓别林的片子看的太少了,今天看了《淘金记》和《凡尔杜先生》,丰富又深刻。我已经把他放置在伍迪艾伦,斯皮尔伯格,科波拉之上,可以跟奥威尔、黑泽明、伯格曼、大卫林恩在第一等级里面了。

1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杀一个人是坏蛋,杀数百万是英雄。数量决定神圣与否”一部发人省醒的黑色经典。看到的不止是卓别林高超的表演和导演才能,更应看到他的不畏强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1分钟前
  • 24格
  • 力荐

嘴甜哄寡妇,海水变汽油;数钱无影手,买房炒股票。小忽悠见大忽悠,杀人者诛万人王。

2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別人總問我白羊座有甚麼好。點答好,其實或者真的沒甚麼好。有人說,我們喜歡白羊從來不為他們的好,只為著他們的不好。我覺得所言甚是,看《華度先生》就會明白。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非常好看。从理论上说,个体的善恶判断其实不能作为时代伦理的标准,凡尔杜对“资本家遗孀”的杀戮不是正义的,更不能与纳粹的战争两相对照,这只是弱者的伦理,一旦放大会灾害无穷。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卓别林的深情与演技,以及电影对人间非正义状态的表现。

2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凡尔杜先生 Monsieur Verdoux (1947):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8561 —— 最近按上映时间顺序补看「查理·卓别林」的作品,终于因此看了这部迟迟未观影的《凡尔杜先生》。依然习惯看片前没怎么了解影片的内容,没想到讲述的竟然是一个“谋财骗情害命”的故事(编剧一栏看到「奥逊·威尔斯」的名字惊喜一下),让我联想到现代网络世界的“杀猪盘”。剧情于我属于渐入佳境型,风格有些「希区柯克」式犯罪与「卓别林」式喜剧融合之感。…… 凡尔杜:…作为一个大屠杀凶手,这个世界没有怂恿吗?它有没有为大规模屠杀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它有没有将无辜的妇女和儿童炸得粉身碎骨,而且还做得很科学。同样作为一个大屠杀凶手,相比之下我只是业务水平。…… P.S.:又见“人物台词翻译成中字 可影片画面里与情节相关的外文都没翻译”的情况。

3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批判力度极强,角度刁钻,某种程度上比大独裁者还要好一些。卓别林最好的有声片之一,凡尔杜是夏尔洛的黑暗面。邱岳峰神级配音!

37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杀一个人是罪犯,杀一百万人是英雄。 谁来控诉那些为一己之利而直接间接伤害无数人的资本家, 商人? 为了生活得赚钱, 想赚大钱,就得“杀人”。

38分钟前
  • 一字
  • 力荐

大情节不错,执行上太粗暴了,各个转承起合都不够圆润,尤其结尾的提升,在人物性格而言太过牵强。然而考虑到创作年代还是要为影片的意识形态加一星。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个辛辛苦苦30年的小职员失业后,为辛辛苦苦维持家庭,又去辛辛苦苦奔波各地骗取女人欢心钱财,既悲伤又荒诞,究竟谁是真凶;后半部有些流于说教,不过也算点题了。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片是在美国电影界“驱逐异端”运动甚嚣张之际,卓别林正遭受攻击之时,他沉默了七年后拍摄的影片。片子的剧本由奥森·威尔斯根据法国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并准备亲自导演。在开拍的前几天,卓别林突然变卦,将威尔斯踢出剧组。随后拿过剧本改了几个情节,把威尔斯的名字也从编剧上面划掉了。

45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Wars, conflict - it's all business. One murder makes a villain; millions, a hero. Numbers sanctify, my good fellow!"

46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亨利·元宵模子·套路狂魔·点钞机器·凡尔杜;威尔斯式悲剧+卓别林式戏谑;看了一个小时还在纳闷这是要玩黑色?后一个小时那位熟悉的卓别林又回来了;一个骗子,会被一个傻子感动吗?;“在你的哲学腐蚀我之前,快点儿离开吧”;“杀一个人,你是罪犯;杀一百万,你就成了英雄”,这台词太威尔斯了

47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在萧条年代为了真正的妻儿用哄骗诱杀有钱老女人的方式生存,轻松无忧的面孔下,藏的是悲观冷漠的心,毫不犹豫的向“妻子们”下黑手,却对同病相怜的女犯伸出援手。凡尔杜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和产物,生无所恋,死无所惧。片子再精炼些会更完美,向Orson Welles致敬,真是位生不逢时的天才。

48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活着有什么好的?女孩: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 就这么一个段落,又差点老泪了。相比之下,结尾的控诉确实指向性太明确了,没有那种可回味可反省可自清的余地。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