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蝶漫舞

剧情片荷兰 / 德国 / 南非2011

主演:卡里斯·范·侯登,利亚姆·坎宁安,鲁特格尔·哈尔,格雷厄姆·克拉克,尼古拉斯·鲍林,坎迪斯·达西,Ceridwen,Morris,格兰特·斯旺比,瓦尔德马尔·舒尔茨,Tarryn,Page,Louis,Pretorius,Damon,Berry,Martinus,van,der,Berg,Florence,Masebe,詹妮弗·斯泰恩,Thami,Mbongo

导演:葆拉·范德厄斯特

 剧照

黑蝶漫舞 剧照 NO.1黑蝶漫舞 剧照 NO.2黑蝶漫舞 剧照 NO.3黑蝶漫舞 剧照 NO.4黑蝶漫舞 剧照 NO.5黑蝶漫舞 剧照 NO.6黑蝶漫舞 剧照 NO.13黑蝶漫舞 剧照 NO.14黑蝶漫舞 剧照 NO.15黑蝶漫舞 剧照 NO.16黑蝶漫舞 剧照 NO.17黑蝶漫舞 剧照 NO.18黑蝶漫舞 剧照 NO.19黑蝶漫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4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黑蝶漫舞》: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

(芷宁写于2013年1月31日)
    “……
    死亡证明了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
影片伊始大量引用了主人公、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内心独白,以简明扼要又充满感性的方式,提点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让观众对这位早逝的女诗人有个犹如远观般的大致印象,又将英格丽那异于常人的敏感善思及不安和恐慌,以简略却不乏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说开片的这种哀恸而感伤的基调一下子将观众拉到了英格丽·琼寇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仿佛毫无预警地进入到一场无法预演也无法复排的剧目中。而生命在此时也仿佛一条横在两处悬崖间的绳索,摸索着勉强走过去很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这种危险、不确定以及种种不祥的境况便以一种令观者感同的体会模式再现了出来。
不论光影捕捉过多少千里浮华万里深海,再现诗人那稍纵即逝的心境体会总是比较难的,仿佛要在静默的落花中觉察那一秒钟的凋落之痛,又好似在易碎的心悸中觅得那一脉灰飞的激越。自简·坎皮恩执导的讲述诗人济慈情感生活与不多时日的影片《明亮的星》之后,《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的出现令人期待,该片似乎也可算作近年来讲述诗人心境的较好作品,而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女性。
许是女性触觉纤细的缘故,本片导演宝拉·范·德·奥斯特用丰富动人的电影画面将那些难以刻画的微妙感受置于银幕中,令观众仿佛看见了那些流淌的字句、那些难以把握的情绪流转,而其中的爱情阵痛、亲情壁垒等种种情感纠葛更是呈现得细腻而敏锐。
作为一个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生在彼时充满种族隔离之痛南非的英格丽是不幸的,那高压严苛的政治文化桎梏令她窒息,她的心灵自由如蝶,却无奈被现实的茧重重束缚,似乎连破茧而出的机会都差点被专制的父亲扼杀。而英格丽生于彼时的南非,对该国的文学艺术而言是幸运的,彼时的种种不公种种残酷种种迫害,都激发了英格丽的纤敏,令她写出了诸如《尼昂加死去的孩子》这样优秀的诗作,一如苏珊·桑塔所说:“一个作家,处在文化的演进和彼此的互动中,是对活着和濒危的历史做出恰当的回应。”
在女诗人的生命历程中,几个男人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也毁了她的一生。身为南非文化高管的父亲,仿佛一座压抑的山一直横在英格丽心中,而片中父亲的这个形象很具代表性,对家庭而言,他是缺乏温情的一家之主,是简单粗暴的父亲,对南非文化界而言,他是将一切自由美好之声变喑哑的强势权贵,对普通民众而言,他是种族隔离制度的顽固捍卫者。英格丽在活着的时候几乎都在对抗父亲的影响,可她又往往陷入想获得父亲认可的困局。
一边想要逃离,一面又渴望亲近,英格丽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不断徘徊,让她的身心备受煎熬,加之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前夫,这样的生活几乎将她活埋,于是她叛逆,她挣扎,她放任、她自虐……无法和顽固强势的男性世界达成共存,这似乎也是英格丽和几个情人都以仳离收场的原因之一,而英格丽对爱孤注一掷的态势又往往令男人生畏,于是,敏感而决绝的爱,换来的是心灵破碎、满身疮痍和声名狼藉。
在影片《黑皮书》中领略过卡里斯·范·侯登出色演技的观众一定不会诧异于她对英格丽这个角色仿若深入灵魂般的表演,焦灼而不羁的内心,纤细而疯狂的神经,侯登演出了女诗人诗性的一面,也演出了她女人的一面,其中后者因前者敏感多虑的特质,而显得更为悲戚。如,当英格丽两次为了已有家室的情人独自堕胎时,那种出离于常人的痛彻乃至看上去麻木的状态便浮现在侯登脸上。再如,当获文学奖的英格丽去见父亲,却只得到父亲的鄙视羞辱时,那信心和自尊瞬间瓦解的痛楚便被侯登以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再现出来。
影片中常出现大海的画面,大抵因英格丽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和这片海有关的缘故:年少时,赤足的她从潮汐中带着一裙兜的鱼奔回家,接着奶奶去世,她被父亲接走,开始了她叛逆而痛苦的成长期;离异后的她在海中游泳遇险,那个救起她的作家成了她的情人,这场苦痛的爱恋影响她至深;最终,她选择在一个有风暴的暗夜走向大海……这短暂而瑰丽的一生就仿佛对抗命运浪潮的一生,当周遭的一切对一个人而言,已是难以调和的噩梦,那么唯余的生命,尽管拿去。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导的方向发展。我不是心灵的船长,只是它闹闹嚷嚷的乘客。”(语自奥尔德斯·赫胥黎)
(杂志约稿,勿转)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483788_h.html

 2 ) <Black Butterflies>(黑蝶曼舞>有感

 <Black Butterflies>(黑蝶曼舞> 一个女诗人英格丽琼寇的一生. 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其实诗人是什么,他们降生于这个世界只因为他们某些方面多了更多的passion同时又具备了强大的表达力量.感性是他们灵感的源泉,而同样,极度感性带给他们的却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癫狂.这种癫狂,在英格丽琼寇的人生轨迹里演绎地淋漓尽致.
  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诗人,他们也是可悲的.....当电影结尾南非总统1994年就职典礼上读到英格丽琼寇的诗作《烟与黄土》(《Smoke and Ochre》时.不知道别人什么感受,我最大的感受是她被利用了...穷尽她短暂的一生,生活中充满的多是各种爱.她各种情人,而对于种族歧视的反抗只是她生活的副产物罢了.....这部诗集也只不过是偶遇中灵感激发所得.....不过在政治家眼里不这么认为,就是她死了也要给她戴各种帽子.....把她当做抗争南非独立的英雄来看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地事情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地上演)....而实际上,她只不过是个child. ..
   谈到这里,我不是想诗人的人生就是错误的.其实不然....就像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兰格>里面说的一样,每个人都逃不出他自己的故事.....世人皆如此....而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之多彩....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现代社会充满着各种成功学,感觉社会想要人人都变成成功者,可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多少呢?有人羡慕乔布斯,觉得他多牛逼,又有人羡慕比尔盖茨,觉得他多富有,还有人羡慕这羡慕那,可是....他们是你么,....成功不可复制,他们成功只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不是拿来羡慕的....而是丰富这个世界的,同样,平凡的你也是在丰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而可以得出一个行为准则,那就是,跟随你自己现在心之所想,因为,这样的你才不会枉负自己的一生....

 3 ) 黑蝶的追逐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情感会和女主如此同步,一起欢乐一起悲伤,最后,一起对她的生活充满绝望。。。

在英格丽的身边,是否有人可以读懂这位女诗人的内心。她追求自由,情感和政治上的自由;她追逐梦想,一个拥有爱与平等的梦想。我想,这部影片让我读懂了些许。

她的杰克试图将英格丽在精神病院写下的只言片语整理成诗集的时候,我真的很担心他们是否能理解她当时内心的矛盾和束缚感。但是当看到她回来看到这些稿件、随后又得到出版消息时的开心,她对稿件的认同,让我又放下心:原来杰克和艾斯可以读懂她的内心,那么失去了杰克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的伴侣,对英格丽来说又是怎样的伤痛。

杰克被现实和道德底线的禁锢,让他们无法继续相爱。

看到她对欧洲的失望时,我深深记得她写给杰克的那句话:Everything here is grey. Europe is nothing but a faulse promise. 欧洲对英格丽来说是个美好的梦,梦想就这样深深的被打碎。。。在原以为美好的欧洲,第二位情人说出同样的话的同时,我听得到英格丽心碎的声音,“You drain me",于是英格丽把红酒倒在了她的裙子上,也倒在了她被割破的心里。我就坐在屏幕前眼睁睁的看着她再次伤害自己之后,在窗上写下关于爱的绝望的诗句,心和她一起疼...

对爱的绝望,让英格丽后来对杰克说出了以下这句话,我反复的听,心如刀绞:I'm not good for love any more.

她的父亲是让我最无法理解的角色,我想即便是政治理念不同,即便自己的女儿一直公开发表反对自己的政治言论,即便读过那首关于黑人孩子的诗...对女儿的爱,应该是凌驾于这些事情之上的。我们先不考虑支持和执行种族歧视政策本身,一切政治理念都不应该以父爱作为牺牲品。除非,她的父亲同样对种族歧视的观点歇斯底里去追逐,如同她对爱和平等的渴望。想到这里,我颤栗:追逐这样的政治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种人性的泯灭了吧。

英格丽在政治观点和生活的区分上就做的高尚了很多,她就事论事,她依然希望在平时的生活中和父亲相敬如宾,于是她兴冲冲的邀请父亲和她一起飞往约翰内斯堡领奖。在她被父亲拒绝邀请,父亲说出自己原本要禁了女儿的书、甚至对女儿恶言相向时,我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内心可以让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女儿称其为slut,父亲的回应,让之前英格丽的一切快乐、希望,甚至连照在身上的阳光都失去了原有的温度。

写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这部影片引起我无限共鸣的原因,除去英格丽生活的时代带给她对世界的失望之外,我佩服她对爱和希望的追逐。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了爱和希望会变成怎样的死灰般沉寂,而酒精、滥交这些对自己的放纵和麻痹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4 ) 作为奢侈品的独立与自由——《黑蝶漫舞》笔记

       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要给艺术家一项特权,让他们获得足够的爱与宽容,让他们生活很好,活得很长,让虐待他们的人跪在他们脚下认错,哭着求饶,让他们的作品说话,给那些说闲话的家伙下结舌咒。电影结束时,报纸上登出女诗人的讣告,第一句就是“高官的逆女”,他妈的,这个世界太势利了。

                  作为奢侈品的独立与自由——《黑蝶漫舞》笔记
1、hard 模式中,泛政治是常态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南非,那时,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通行证、出版审查制度、居住证,示威中警嚓开枪射杀平民,更久远的还有大屠杀等,在这片土地上,政治是敏感词,政府中有专门机构审查言论,作家的手稿会因“泛政治化”而被粗暴的销毁,然而,生于期间,要描写被政治过度干涉的生活,怎么可能不泛政治化呢?
影片中,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父亲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对女儿而言,他是严苛粗暴的父亲;对南非公众来说,他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对南非文化,他更是扼杀天才的侩子手。就是这个人,一直是英格丽的巨大的阴影,她一生奋斗想要逃离这座黑暗的压抑的牢笼,她任性、放荡、自虐、自残,乃至自杀均源于此。
与所有颟顸粗暴的官僚一样,英格丽的父亲对待异己毫不留情,他大脑僵化,虽然穿着体面、生活优渥,却无法让人尊敬。除了肤色,此人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带走英格丽姐妹,给她们穿上鞋子,也给她们戴上枷锁,他安排她们的生活,英格丽为了逃离父亲,草率结婚,嫁给父亲满意的男子,然而她丈夫与丈人是一路人,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英格丽无法与之生活。她丈夫痴缠不已,用现在流行的择偶标准说,他是标准的高帅富,英格丽却因为两人政治观念相差太大,尽管女儿还小,还是毅然分手,她喜欢男人,只喜欢三观接近的男人。女儿的选择是父亲无法容忍的,这对父女因政治观念不同势同水火。
英格丽对抗父亲的方式光明磊落,但父亲对她则落井下石,不惜用最恶毒的话语打击女儿。英格丽每次自残都是因受到父亲的羞辱和打击,她得了文学奖,父亲不愿承认她的才华,反而一再批评她私生活不检点。英格丽明白自己永远无法与父亲达成和解,因为顽固的脑袋是无法理解这世界的柔软,不能同情别人的困境,他们只相信权力,崇拜权力带来的控制感。
如果她接受父亲的安排,做上流社会的太太,养尊处优,偶尔写写矫情的文字,一辈子顺风顺水,这是大多数女人追求的安全感生活她要的更多,她要爱,她要自由,她要充沛的灵感,她的饥渴给她灵感,她的欲望就是缪斯送她的礼物,她像精灵,缠住每个能给她激情的男子,她视道德训诫如狗屁。另一方面,她反对种族隔离,她反对出版审查制度。当最弱小的黑人小孩被白人警察射杀,她不安、愤怒、不忍,写了烟与黄土后,她疯了曼德拉说英格丽是南非的诗人,是非洲的诗人,在黑暗时代,她跨越种族、性别、阶级,为非洲人的自由平等鼓吹,她目睹惨剧无法心安,她反复诉说被射杀的孩子没有死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这是语言的力量,胜过枪炮与权谋,她用诗句将暴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英格丽看到有通行证将人群分开,她感到不安,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别人承受不公犹如加诸我身,敏感的诗人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比伪善的道貌岸然的父亲,她的赤子之心是无价之宝。这,是写作者的良心,高贵的灵魂不是什么神秘的物什,它由真诚与悲悯构成。
诗歌是诗人的身份证,杰克他们被震住了:英格丽写出那么有力量的伤感的动人的诗句。奥斯维辛后,人类的苦难没有终结,人类的眼泪没有流尽,人们需要诗歌来抒情、鞭挞、取暖。尤其是在压迫如此深重的环境,一定要有人拿起麦克风,有人用枪炮和屠杀毁掉文明,必须有人用小说和诗拯救民族的心灵。吊诡的是,女诗人死了,报纸的标题是:高官之女殒命。真不公平!她对世界的付出更多,就因为她是女人,她是女儿,她有一位拥有强权的父亲,就该一直在阴影中?
英格丽的诗歌终于为她讨还公道,被父亲看不起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在就职演说中朗诵了她的诗。这位至情至性、自由不羁的奇女子成了南非的非洲人的象征。

2、她的爱让她声名狼藉
英格丽爱男人,即使是对她很差的父亲,她到死都希望得到他的认可,可是她父亲对她完全无视;她的几位情人,都比她精于计算。是呀,要在这世上活着,不会算计怎么可以。他们喜欢跟她逢场作戏,她那么迷人那么魅惑那么放荡那么声名狼藉,世俗叫她荡妇,她比他们投入更多,32岁时她就无法再爱了。
她想与杰克组成家庭,却因轻率坏了事,她一直深爱杰克,同时与其他男人上床,这让老派的杰克无法接受。杰克是她求不得的爱人,她需要他,无论生活还是情感,亦或者她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好让杰克不得不卷入她的生活。杰克生活在秩序世界中,他接受不到英格丽每一个情绪信号,他不能原谅爱人不忠,他想全部拥有英格丽。只是英格丽不愿只属于一人,杰克差点就取代父亲,习惯性的叛逆让这一切泡汤。
英格丽有那么多男朋友,她依然不快乐,她始终寂寞一人,她不懂得等待,她也不愿意忍耐,她害怕被羞辱,父亲一直这样打击她,英格丽必须反抗才能让才华在身体里健康生长。她写诗,文字是她感情的出口,她说不出的情感,她对世界的爱与欲望,在一行一行短句里,那里是她蓬勃的跳跃的生命。
男人现实起来冷酷又懦弱,她的两任情人只想与她欢愉,当他们决定后撤时,分手特别利索。英格丽则经历了两次堕胎,当英格丽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他们都能说出正当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这不仅仅是女诗人的宿命,也是绝大多数女性眼前的现实。千万别想着可以依靠谁,贪念越大,摔得越惨。
在巴黎,她病困交集,什么都没有,她用手指在玻璃上写诗,体力不支晕倒。她向杰克求助,无果。另一个情人早就抛弃了她,父亲根本不管她。世界如此冰冷,爱她的几个男人都无法理解她的脆弱与坚强。深爱她的丈夫,不能理解她的思想。彼此深爱的一对,不能理解她的脆弱;偷情的那一个,不能理解她的情感。英格丽将婚姻、爱情、性分开了,她不理解“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别的男人”,她的心在杰克那里就够了,但杰克不同意。英格丽的想法很单纯,她想保有一部分自由,特别想。
她的自我让她吃尽苦头,她无法与世界达成和解,她只好通过诗歌来与世界沟通,从灰暗的佣人房到海边的玻璃屋,她无时无刻不再写。当她无法写下诗句,她便无法与世界保持联系,最后她抄了惠特曼的诗向爱人表白。所有这些,她都一个人计划,脆弱又坚强的女人,加上我行我素的风格,她不属于凡尘。并非所有女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生活,99%的人会选择安全的平稳的日子,哪怕有委屈,哪怕需要忍耐,甚至需要不断催眠自己,用狗血的人生信条和滑稽的心灵鸡汤不断洗脑,好让不断重复的日子有意义,认为“日子平淡绵长亦是一种幸福”。同样的hard模式下,做高端猪猡是最实际的选择,有房有车能度假,足矣。英格丽所追求的对普通人来说是折腾,心智上的屌丝追赶时尚以适应被折腾的人生。心智上的高富帅则选择逃离或主动去折腾人生。
英格丽承受着生活给她的一切:一个坏爸爸,一个三观不同的老公,一个差点成为神仙眷侣的爱人,她抽烟喝酒滥交堕胎,她贫穷孤独寂寞倔强,幸福总是那么短暂,成功亦然。江郎才尽,蝴蝶退场对她来说,无法爱无法写,就无法活。别人可以忍耐,等待灵感,她不能,英格丽的生命之火随着灵感熄灭了,当父亲坐在英格丽写满短句的房间,是否有悔意?不过一切为时已晚,像她这样敏感、脆弱、才华横溢的女子,生前应该享受到盛大的名声带给她的好处才对。
生前多舛,身后热闹,看后人纪念先贤的热闹劲,怎么看都像在耍流氓。

 5 ) 【随便扯扯】

这部电影里的英格丽让我想起我的高中同学,那个身上满满的浪漫情怀的姑娘,而且总是充满诗性。你无法想到她望向窗外发呆时脑海里的画面。她声音粗糙,手指粗大,皮肤黝黑,而字如其人,并不好看。很少有人想要主动去了解她,所以总有同学会在暗地里说她古怪。这样的姑娘其实只是常常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但只要一扇窗的光亮,你会被迷地不想合眼。跟她聊天你会发现原来脑洞开到中间可以横着太平洋,满满的各种小机灵,敏锐的小感悟。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喜欢他们身上那天真烂漫的性情。所谓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儿呀,“思无邪”的宝贝。但他们,如英格丽,会不会有时让人觉得些许的令人讨厌呢?比如她性欲上放荡的那一面。(开头就自述:我赞成滥交,因为人绝非万物之灵。【三地翻译版】)这和大部分人们的想法我一直觉得性欲和艺术无法分离。艺术的最终会上升至性的层面。但若真真抑制住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美好的诗句留给我们了吧。他们有时真的会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以至于太以自我为中心,为世人不容。

但无论如何,都是让人爱恨交加的可人~想起还是会默默笑的吧。

 6 ) 病态英格丽: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我赞成滥交
因为人类绝非万物之灵
我支持酗酒,反对动脑
反对那些虚情假意的社交
也反对沉重死寂的堂庙
我支持残穷老弱无忧无惧,抵死而活
我支持对体制的麻木·和精神上的顿悟
支持那些无依无恃的非洲人
支持杀人夺命
死亡正在证明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这是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传记片,影片一开头就是诗人这首毁三观的独白,实在让我大吃一惊,接着感叹:朕喜欢你这种臭不要脸的态度。

我实在不敢严肃地讨论她,因为不论是她的政治立场还是爱情生活,讲起来都太痛苦,太沉重了。

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他的父亲把持着出版审查制度,而她不断目睹种族间的仇杀和和警察的血腥镇压,成为一个持相反政见的作家,自幼的成长中她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最后父亲给他的评价是”赞成滥交?你搞遍了你身边的所有人……而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加长……你这烂货……我不想再见到你!“

她渴望爱情,却缺乏安全感,她一生挚爱的情人是有妇之夫,是的,几乎和那个朋友圈的所有男性交往。她在困顿中挣扎,在警察局和精神病院中辗转,最后孤独地走向大海,结束了32岁的人生。

她是黑色的蝴蝶,想要自由,但是注定要被囚禁,注定要早亡。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她本身就是病态的,但”你是有病的,所以被宠爱,常人难道比疯子可爱?“

 短评

条目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错的,我第一个看过于是就修改了。《黑皮书》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在这部电影里再次出色演出。讲述了南非女诗人Ingrid Jonker传奇的对抗南非种族隔离不屈一生。电影总体来说相对沉稳,只是感情处理还不够细腻,稍显冗长,总体3.5星。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燃烧

9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现在的女导演都流行拍片很用力嘛......整体属于不失不过的一部作品

14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还行

别说,说出即错。

17分钟前
  • 推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幸是杰作的源泉。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个女诗人的爱情和命运。她明显的具有艺术家人格特质,贫穷坎坷的童年,一个冷漠父亲,一生靠近却永远没有结果……电影一开场就吸引人,爱她的神经质,她的才华,她的个性……她内心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当杰克出现的时候,一个梦幻场景出现了,所以她的情诗那么温柔

26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海滩很美

30分钟前
  • Sunny
  • 还行

劇情失重,到底想講INGRID的感情還是種族議題?而且也感受不出INGRID哪裡偉大優秀。最後曼德拉的朗誦感覺只是為了加而加。

33分钟前
  • LiBeRte
  • 还行

整体构思不错,但是不够硬

36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还行

荷兰

41分钟前
  • Aurore
  • 还行

因为看过黑皮书而喜欢上了Carice van Houten所以选择看了黑蝶漫舞,对于女主勇于对抗体制的那种个性而敬仰,也对坎坷的感情路而揪心,歇斯底里的她也逃脱不了精神的枷锁!

43分钟前
  • 瑞秋酱
  • 还行

为爱痴狂

47分钟前
  • 谷玄
  • 推荐

Ingrid Jonker:“所有心碎、沉淪与凋敝,一如射出的精液,除了辜負,别無他义;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就像人生,始于子宫。所有成就莫過于以墓為終。”…

51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看完心里很难受。

53分钟前
  • blindekat
  • 推荐

英格曼

58分钟前
  • 夏娃gugugu
  • 力荐

Carice van Houten出演这种情欲澎湃、至情至性、自由豪放、歇斯底里的独立女性角色已经成了拿手好戏了,让人很满意却也找不到意外的惊喜。一辈子遇人不淑,遭遇两个情人的背叛和父亲的不认同,万念俱灰之际选择了自杀。又是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诗歌,女权,人性,南非。

1小时前
  • 一果
  • 力荐

女主真是大爱啊

1小时前
  • 海德Head
  • 推荐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路子,但是也蛮有意思。没有被摧折的生命,也就没有诗。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

The child is not dead

1小时前
  • 小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