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比尔·托马斯,马丁·赫德曼,理查德·班克斯,霍莉·厄尔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16:48

详细剧情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致Vincent

他被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

——波德莱尔

文森特疯了,大多数下午 他的画笔陷入一种色彩的迷乱之中 阿尔的早晨在他的眼里 五次是彩色的,一次是黑白的 以致他常常发现自己一个人 坐在星空下面浸入巨大的灰蓝中 你知道吗?七岁的文森特 躺在他的床上咳嗽了两次 并且也还淘气,像嘴一样瘪着哭泣 他找不到那朵种在梦里的葵花

夏天的最后日子,黑猫最后一次 来过杜比尼花园,只留下了 一块温暖的赤色污垢,又是谁的脚步 整夜在露湿的阳台下簇簇作响 文森特,这么快,血再次 从你割伤的右耳处渗了出来 在你刚刚粉刷了的黄色小屋子里 看,他没有注意到你,也没有人 注意到你,耳朵霎那失去的重量 你再一次失去了他们,在最后的一天

“尽管我们很多年以后能用 绝对数不清的美元去衡量麦田里 每一株麦穗的重量,但是我们 再也找不到你粗糙面孔上 熟悉的羞怯的笑,尽管我们再也 不能走进画上那座黄色的桥 或者单桅船上的孤独风帆…… 乌鸦再一次从冰冷的城市上空 飞过,或者我们仍不明白最后 仅仅只是一只遥遥欲灭的蜡烛,”

而另一只早已熄灭。”文森特在 一个同样沉闷的下午醒来,他想起 七岁以前说过并非真的有意的事 “然后呢?”“你会去英格兰,巴黎, 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 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 被解雇,再恋爱,再遭到拒绝, 成为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800幅画, 在普若旺斯变疯,在医院住上一年,37岁时自杀。” “我的画能卖出去吗?”

“一幅!” 在他们的世界里, 经常有这样的幻觉出现: 哭泣的,抱着头的女人 播种者,割草的少年,吃马铃薯的人 那些在黄昏最后的光亮里慢慢消失的老人 太多被盐深深渍透的面孔…… 在那一片葵花被犁过的田野上 文森特捡出了最初的七朵或是十三朵 在他可能拥有的神话里,像海一样 像泪水刚刚涌满潮湿的眼眶一样

葵花数完了。这记忆中的盐池 如此多的咸涩使一个男人在夜晚以前 发抖地用双手抓住最后一支画笔 明天每一朵葵花将回到自己的家里 它们乌鸦似的长脚将在地下 伸展开来,这些冻得发抖的葵花啊 在阿尔一间倾斜的小屋子里 一朵朵葵花挤进同一个深深瞳孔 我看见金黄色的花瓣成片剥落 文森特手捧花束,他又看见什么

就在这里我们听到最后的一声 枪响,而所有的乌鸦惊叫着 从麦田上空消失,最后的秘密 还在乌鸦的飞翔里继续繁殖 “我想说,我不是什么怪人……” 他在我们的黄昏里最后说到: “别让上帝遗弃我们……”“是的, 死亡一直都在,文森特,你会 穿着黑衣,坐着明天的四轮马车离开 一同坠入大西洋黑暗的海底……”

在七月,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 都会爱上一个死去的男人 静静聆听地狱深处最真切的歌唱 在此期间,每晚我 都被干渴和失眠困扰着 像是一个不停寻找住处的情人 在她们的面前就像是个小孩 我都会不顾一切地首先想到你 文森特文森特,但是不久 你便随着我的身体腐烂了

 2 ) 曾经的至爱吧

----多是个人感受,不算是影评

有一点浪费吧,这么好的形式,既没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没有做得诗意。没有看到梵高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热爱,只有爱慕他的人对他的称颂。

这几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过度消费后总有一天会被别的艺术形态取代吧。

对于他的痴迷贯穿了整个高中时代,一遍遍翻看画册,临摹《夜间咖啡屋》,第一次翻墙就是为了上维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环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回翻阅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意义》里写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会时人数寥寥无几的荷兰馆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高考作文里都写到了他..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周边随处可见,很容易在博物馆或展览中看到围满观众的真迹,随便逮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觉,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红,老粉丝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时对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痴迷,可能终会淡去。老朋友们还会送我有他画作的周边 发给我拍到的真迹 关于他的新闻书和影,而我渐渐没有了以往的热爱。但每一次无意闯进一个有他画作的展厅时,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远远定神看一段时间尔后离开。

几年前便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片,还是很有期待,但没想到开场第一幕星空流动起来时眼泪差点冲出来,虽然中途几乎睡着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可能像一位深爱过的前任,记忆越来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块地方是他吧。

 3 ) 人性几多的价值?

先手机打个稿,车停路边记一下,脑子觉得好久没有被共振过了。

马斯洛金字塔可以说是五个阶段,从影片里,至少可以看到顶层和底层的两种人。

我说人嘛,粗分三种,拉开一条线看,一端是种的吃喝嫖赌,另一端是纯种的琴棋书画型,中间全是吃喝嫖赌+琴棋书画型,只是两端的配比不同而已。

梵高是典型的琴棋书画型,精神的极度痛苦,导致任何吃喝嫖赌不能带来任何快感,所以他是“真实”的艺术家,因为完全没有妥协能力,所有生存所需来自弟弟的供给。

在梵高责骂加歇医生是一个伪艺术者,在现实面前步步妥协时,加歇医生反击梵高,道出梵高弟弟已经无法供给“不妥协”的梵高,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这是“真实”艺术家的代价。这句话扯开了梵高逃避“事实”的最后一层薄纱,导致梵高奔溃自杀。

加歇医生是一个生物快感+精神快感并存的人,物质越丰富,在物质层面就更难打发自己的精力。但是因为物质基因的杂音,他又没有办法专注于精神快感,所以他说自己是个艺术家,但是在内心又承认自己是个“伪艺术家”,所以他崇拜梵高的天才。造诣拼的是聚焦+天分,而天分是日常的聚焦。他没有办法和从小精神就嫉妒痛苦的梵高比,他摈除了一切打搅自己创作的杂音,创作的欲望是更深度的被认可。很幸运,梵高创作能力匹配了他要输出的情感,在创作的时候,他极度开心,痛苦驱动了他更加需要开心,这种平衡和鸦片一样,让他从半路出家,8年时间就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要羡慕艺术家的天分,因为天分里包含了你不想承受的痛苦。世界的底层就是吃喝嫖赌。是生物型的起源,进化带来了琴棋书画,精神性的需求,进而出现了一群纯精神性的人。这些人要么先天精神痛苦,如梵高。要么伴随肉体的痛苦,如尼采。这些痛苦,让他们的天才产生质变,进而伟大。木心说的很好。伟人,就是把天才置于生命的一个基点(痛苦点)。

外国的艺术家是别人养,所以幸运,只要牺牲部分时间做一些糊口的事,就能尽情满足自己精神,所以纯粹,张力大。中国的艺术家没人养,所以艺术集中于官场,因为当了官才能养活自己,结果也很明显,不是纯种的琴棋书画人,主导了国家审美,自然难以走向世界。

梵高在世界都是悲哀的,因为完全没有糊口能力。他不愿意为糊口妥协,虽然因为尝试耽误了几年。幸好,在弟弟的支持下,从28岁开始用极度纯粹的精神需求,滋养自己的天分。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有个规则的肉身。还有可能产生一个出格的灵活。但是最大的悲剧是灵魂不接纳肉身,海明威自杀了,尼采疯了,梵高半疯癫,都是因为这样吧。

基因产生的动物,拜托不了基因性,人的群居特点,导致所有人需要认可。尼采知道百年内没有人能认识自己。所以写书,写给以后可能出现的尼采们看。梵高自卑,灵魂痛苦,所以作画,让别人知道自己灵魂的价值。作为一个同时具备吃喝嫖赌出口,和浅薄的琴棋书画出口的人,应该感到幸福,你的精神已经太容易在现在的社会平衡。但是社会的富裕,应该进步的部分,至少是让更多的艺术家变的更纯粹。

 4 ) 看《至爱梵高》前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

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Vincent>往家走的路上看着夜空,那一刻都理解了。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

自杀,他杀?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5 ) 再见梵高

带着满心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看完电影却发现是一部用类型包装的悬疑片。

梵高自画像

许多年前,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上帝拿着一粒药丸到人间,来到一个人家里,对他说,吃了这个药丸,会做出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但是,生前会孤独贫困,无人理解,死后才能被世人尊为天才。那个人接过上帝的药丸,等上帝离开后,他想也没想,就把药丸扔到马桶里。我给同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都戏谑说,梵高一定吃了那粒药丸。

也是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也遇到过一个学画画的朋友,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艺术,但就是这份单纯,让他连考了七八年大学都无果。后来,他放弃了,在北京卖荧光棒,就是那些看演唱会的人拿的那种。他现在混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不过中间有一段时间,他困惑过,失望过,也一直乐观着,虽然县城出身,但他是很同情那些底层的劳动者的。当他放弃考大学之后,我又一次见到了他,却发现他变了,变得极为现实。以前在地铁上他会给老人孕妇让座,而那次见面,我看到了他冷漠的一面。

一个即将成为艺术家的人就这样被生活毁了。

或许不该那么说。不过,艺术家的心底大多都是善良的,有些还不谙世事,他们尊重这个世界,当他们没有想过的意外来临时,比如尊严受到践踏,根本无力招架。生活没有给予他们付出的收获,世俗之见蹂躏着他们。

日本电影《人情纸风船》中武士因为失去社会地位,受到世俗嘲讽,自杀而亡。一个人因为外界嘲讽而自杀,在那些大言不惭的人眼中会觉得他们是懦夫,实际上,他们的死却有另一种意味。正是他们的死,诠释了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山中贞雄《人情纸风船》

高更和梵高同为画家,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电影中也讲了高更曾去拜访梵高,梵高邀请他加入画家之家。后来因为知道梵高的画家之家只有梵高一个人,且他的钱都是弟弟提奥赞助的之后,翻脸吵架后离开。

据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根据高更的人生为蓝本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人生一开始是很顺利的,后来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去追求自己所追寻的艺术。这点和梵高不同,梵高的人生一开始就很不顺利,28岁才拿起画笔,而且一直是弟弟在赞助他。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不过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在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他们不希望被世俗所困扰,他们拿起画笔就是要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不会拿着去取悦人。

电影中梵高和伽歇医生吵架,就揭露了他不真实,虚伪。然而,伽歇医生是看透这个世界的人,他知道,真实、理想,或许并不能拿来生存,让人生存的还是金钱。伽歇把提奥的困境告诉了梵高,这导致了梵高的自杀。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梵高《向日葵》

天才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感受上更比常人敏感敏锐,特别是那些命运并不好的天才更是如此。他们通常不善于社交,或者被称为怪胎,容易走极端,需要这个世界的包容。那些时运不济的天才好像得罪了上帝,上帝用生活一直在捉弄他们。生活将梵高摧毁了。

王小波曾寻求生活的真相,最后,他说,他觉得生活就像剖洋葱,一层层地剖开,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电影的形式很新颖,用油画制作,里面的人物和场景几乎全部是梵高画过的。导演编了一个故事,让梵高的邮递员朋友的儿子调查梵高的死,最终,一层层地揭开了梵高的死亡真相。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

当看到结尾听到梵高写给提奥的第一封信,看到梵高画的那些人物和真实照片对比的画面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哀伤。

 6 ) 梵高的死因,都写在他30岁的那封信里了

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是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

又及:
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

真是太有意思了。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

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

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短评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5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1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16分钟前
  • 🥺
  • 推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19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22分钟前
  • 力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27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0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34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37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41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43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56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1小时前
  • 丁小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