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对话

记录片台湾2016

主演:黄惠侦

导演:黄惠侦

播放地址

 剧照

日常对话 剧照 NO.1日常对话 剧照 NO.2日常对话 剧照 NO.3日常对话 剧照 NO.4日常对话 剧照 NO.5日常对话 剧照 NO.6日常对话 剧照 NO.13日常对话 剧照 NO.14日常对话 剧照 NO.15日常对话 剧照 NO.16日常对话 剧照 NO.17日常对话 剧照 NO.18日常对话 剧照 NO.19日常对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53

详细剧情

  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  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去好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长篇影评

 1 ) 原来同性恋是件小事

故事的开始是妈妈说,你结婚了我就去公园里睡。
故事的结尾是孙女儿听到外婆说,我也爱你时,露出的灿烂笑容。
海报上妈妈和女儿靠在一起,现实里,她们的对话隔着一张桌子。
海报也许是导演心中的希望吧。

以前看到的更多是来自年轻一辈因出柜的事,和父母的关系影响。这是第一次,从女儿角度对同性恋母亲的采访。如同纪录片里黄惠侦的独白:我们相依为命生活了三十年,我们的联系只是桌上的饭菜,生活中似乎没有交集。
沉默,隐藏,秘而不宣。
我开始以为这部片子是母亲的出柜对谈。当片子一一展开时,我才发现,其中的情感涌动,同性恋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出柜在妈妈眼里其实不是一件很大的事。影片跳出性取向,展现当时的种种社会形态。
妈妈羞于启齿的不是同性恋,而是家暴;
女儿曾经有不好的经历;
妈妈对外宣称自己的两个女儿其实都是领养的,用以覆盖过往……
我惊讶于妈妈对事情的处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养,但是买菜却会说阿侦喜欢吃,这个嫩;她说如果再一次不会结婚一个人过,但影像中她抱着孙女儿是那么细致;她对黄惠侦说,走一定会带着你,不会只带妹妹;她在镜头面前局促,但还是努力回答问题。
裹藏的秘密被揭晓,母女的心也在慢慢靠近吧,我猜。

全片我觉得带着暖色的是采访妈妈前女友那一段。
每个前女友说起妈妈都还是带着美好。阿姨们细致回忆过往,说起妈妈的种种温柔,说到叫宝贝的时候,我隔着屏幕笑起来。我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中年拉拉,妈妈级别的通常为孩子是LGBT的妈妈们。原来恋爱中的人们,可以跨越时代的。爱情中的温柔,爱情的浸润,在时间的长河里,把人心浇灌。女儿问,你有多少个女朋友?妈妈此刻没有了局促,说,记不清了。妈妈强调,和女朋友们都是相互喜欢。她眼睛亮亮的。这是唯一我看到采访中妈妈笑得眼角弯弯,此刻的妈妈让我感到她是真实的。
在妈妈自己的世界里,这一生也是有快乐的,只是现实中,妈妈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不把情感透露给自己的孩子。

影片中,当代人对同性恋的看法亦可见一斑。
回到老家的采访,家人其实都知道妈妈的性取向,但全部避而不谈,伯父强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有什么好后悔的。另一个伯父否认自己知道妈妈的性取向,继而离开。姐姐听到喜欢女生,中断话题,要去屋里坐了。
妈妈的女朋友们,大家说,她喜欢女生哦。然后说,你也可以有一个。
妈妈的孙女儿们讨论外婆是男是女,长大后,一个说我支持同性恋阿,人都有恋爱的权力,是男是女有什么分别?另一个说,我不知道。
一个阶层,三类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年龄段,对同性恋的看法是不同的。由激烈到缓和,由拒绝到模凌两可到支持。漫长的过程,人或许不会变,但当下努力,新一代的人们的思想就会有改变。

这部纪录片是感动的。我湿了好几次眼角。妈妈这一生不容易,带着坎坷,带着女儿过日子;妈妈也是勇敢的,出逃,稳定,找女友,努力活出自我。她没有说,但女儿们都知道,她不怕女儿们知道,但也不愿意去提及这个话题。也许再勇敢一点,海报的希冀可以早点实现?
心里的节慢慢打开了,关系才能慢慢改变。导演充满勇气,划出伤疤,同时显露出一位中年拉拉人生给观众,这份情感的连接,对于经历过出柜的人来说,真的倍感温暖。
漫漫人生路,自我认同,当自己确定后,同性恋变成了一件小事。这是看完后,妈妈的人生给我的启发。

一部朴实又深厚的影片。推荐。

 2 ) 我为导演新书《我和我的T妈妈》推荐序

2017年4月15日,我和一群网友赞助电影放映,包下整场电影厅,全场泪眼直流。电影结束后,导演和前场观众对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黄惠侦导演本人。她非常瘦小但是气质高雅,你绝对想像不到她从小成长工作的环境。

2017年9月25日,她自己写出文字版《我和的T妈妈》。受出版社邀请,我为这本书写推荐序。这部电影或许不太容易看得到。但是书可能有机会见得,略微弥补看不到电影的遗憾。

以下是推荐序全文: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姐妹.我们的历史

像大部份人一样,我是因为《日常对话》才知道黄惠侦导演。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或是说这样的真实故事,我可是等了半个世纪。

我是爱看电影的五年级女同志。九○年代末期随着网路普及,对拉子主题影视愈来愈能全部抓住,不,应该是说全神贯注。这一路下来少说有二十年了。拉子社群里什么国家的电影都有人讨论,堪称是极具国际视野的观众群。台湾的女同志影视不算少,但是细腻深厚的作品并不多见。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种说不上来的遗憾,载浮载沉。

直到二○○七年《刺青》获得泰迪熊奖最佳影片,终于达到台湾女同影片第一个高峰,但是整整十年后才由《日常对话》拿下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当别人的电影产业都在飞快进步,《日常对话》得用更大的步伐得到肯定。

《日常对话》早已超越同志主题的框架,不只是描述困难的家庭关系,也从她们身上反映整个社会的时代演变。电影受限于拍摄素材,银幕上很难呈现全貌,然而在平稳沉静的字里行间,可怕的传统社会欺凌女性的场景,令我格外愤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真的严重腐蚀人心,别说是过去式,我到现在还是常常听到闽南家庭的女儿不能获得遗产,或是怀了女婴的媳妇得不到婆家谅解。

书里的阿女一登场,提到她父亲就是不给两个姐姐上学念书,而是勉为其难才让阿女念小学。她父亲一向只给男孩零用钱,女孩只有家务和农活。

转到阿源的家庭。屈指可数的记忆透露,作者小时候回到父亲老家过年,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抱着孙女道别。阿女的解释尤其感伤,因为孙女不能传承姓氏,爷爷根本不在乎。

这两段场景,表面上是形容外在压力,真正心酸的是出自阿女的解释。明明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好像也潜移默化成内心制约。或许这能解释阿女和书中好几个受到家暴的妇女,常常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才会逃离家庭。

其实男性也躲不掉重男轻女的毒害。当男性觉得可以完全宰制家中女性,就会轻易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找到代罪羔羊,诱发人性最坏的一面,终至自我毁灭。我猜想酗酒只是阿源逃避的手段,但是他没有办法“逃离家庭”,只好自杀逃离自己。

有些段落让我联想到其他女同作品,可能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阅读乐趣。例如阿女的第一位女朋友是野台戏的俊美小生,似曾相识的情节出现在凌烟的《失声画眉》、Sarah Waters的Tipping The Velvet,还有以宝琢歌剧团为题的纪录片《梦幻女孩》。

书中提到作者小时候不明原因地特别讨厌父亲穿着黄色的内裤。这段创伤的历史在电影和书中有不同的纠结方式。书里因为这个“黄色”产生另一种色彩心理学的意义。在Sarah Waters另一部作品Fingersmith,初期主角Maud与Sue共进下午茶,大小姐认为女仆是坏人,把三个鸡蛋都推给对方,自己连手套沾蛋黄渍都受不了。后来我才知道,黄色常象征邪恶,就像鳄鱼的黄眼睛。

最后,看完电影和书,我有个疑问始终没有找到答案。黄惠侦导演后来是如何克服困境,反转悲情?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段落的closure,在她到达定论之前,经历了多少事情?我相信会是另一个精采而且发人深省的故事。

二○一七年四月十五日,我号召社群网友一起赞助《日常对话》映演。电影的尾声,一向面无表情的阿女会抱着外孙女,还会回应我爱你。也仿佛所有不擅表达的家庭都能在此刻大和解。

我在映后Q&A尾声,在前台代表所有观众拥抱这位瘦小但是充满求生能量的姐妹,直接用行动表达敬佩之意。这本书则像是电影映后Q&A的三天三夜加长版,不只可以清楚电影不及表达之处,还能把书靠在心上,学着《三个傻瓜》轻敲着胸口,让人再次充满无比的勇气面对人生的考验。

ISBN:9789573280729

 3 ) 足够真诚和勇敢

是这位女儿一次非常勇敢的尝试。

这里面有原生的影响、母女、亲密感、同性和个人成长,片名《日常对话》,不能更契合了。

你会在这里看到一个非常男性化的母亲呈现,以及一个女儿对于母亲的依恋。

一个女儿以影像的方式,这样的镜头为理由去接近自己的母亲,想去了解她。

女儿以探索的视野,走进妈妈生命力未曾坦白的过往和自我:不幸福的婚姻,以及对同性的喜爱。

这个女儿也已为人母,看着是单亲妈妈了,带着女儿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女人构成的家庭是不是一个小国度。我会疑惑女儿目前单亲妈妈的状态是否受到了成长因素的影响。

整部影片非常坦诚,有的人拍家庭会觉得很冷漠很冒犯,而这部家庭记录片很坦诚,也尽量做到了客观。其实是一个很直白的叙述方式,采访的角度也非常丰富:首先从自己出发,先叙述小时候印象母亲的形象,抛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想接近了解母亲的心情;然后和母亲去家乡,询问家人过去母亲的模样,是否知道母亲的性取向;再找到母亲的“女朋友们”,问问她们严重的她是什么样的;问家里的小孩,是怎么看待阿婆的,是否知道阿婆是有女朋友的……

整个过程都非常真诚、客观,没有任何价值批判,只是一个女儿想了解自己的母亲。“在意”这件事会让人变得虚弱,女儿很想知道母亲是不是爱自己和妹妹的,她们是不是不该出现,她们的出现不是母亲想要的生活……这样的想法会困扰女儿。可惜女儿全程没有得到母亲爱的认可,而爱的认可又是那么重要,需要和在意,会让人变弱,女儿在与妈妈的对谈中,也会难过哭泣。

但其实我会觉得母亲是爱女儿的,虽然她很无奈过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人生:一段痛苦折磨,在社会男权中的婚姻。但她逃跑是带着女儿一起的这件事,可以充分证明她是爱女儿的,或者说她是有良知的。可是母亲不表达,不说,或者她就是内心承认这不是她想要的,婚姻不是她想要的,子嗣不是她想要的。从而变成女儿心中的痛。

而我认为这是女儿的勇敢,因为她直面了自己的需要,她非常爱自己的母亲,无论母亲是怎么样的,而她从小到大唯一的祈愿就是母亲 love back,妈妈可能尽了责任,但女儿不确定是被爱着的。即便女儿很大了,但会在这份缺失的不完满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自我成长去弥补。

母亲是一个比较“男性化”的性格,这是通过她女朋友们发现的,她对女朋友的方式,就是很男性化浪漫而照顾的角度,也许忠贞度也有一定“男性化”因素。母亲最“女性化”是说到过去那段如地狱般的婚姻,无论内心再坚硬男子化,她是一个被家暴的女人,从体能上决定了性别的差异,说起这段回忆应该是母亲全片展示出的最脆弱的时刻。想成为男人的女人,终归会心有不甘吧。

有趣的是,女儿问母亲的时候,就像一个得不到爱情的女人。而母亲像一个不会回应爱的男人。可惜母亲是个女人。

同情母亲,也会心疼女儿。世间万物的关系,本质可能就没有任何界定:爱情亲情友情第几类感情,回到本身需要和不需要,爱与不爱,群体的差异,个体的寻求。希望这位女儿在没有得到完满的情况下,还在勇敢地爱,勇敢地成长。希望我们都是。

 4 ) 日常·对话

“怀念过去要做什么,过去的东西都要淘汰了”,影片里姨婆这样说,但层累的情感的矛盾应该这样化解吗?空洞而沉默地面对过去,是最为粗暴残酷的方式。

·镜头前的不可言说

导演面对与母亲这么长时间的彼此沉默和隔阂,想通过摄像机的媒介让她有了隐身在摄影机背后的机会,在把自我对象化的时候往往会摆脱深陷其中的不自在和对话的焦虑,从而能够讲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表达的问题,看似稀松平常但在这个家庭中呈现出来的日常对话是需要鼓气多大的勇气,才能去揭开过去烙下的创伤和屈辱,“什么都不说,反而让我们记得更清晰,一直都被困在这里没有真正离开过”,相比于女儿更为自觉地迫切的有些许安全屏障的袒露,对于母亲来说是更为困难的,习惯性的要选择回避,仿佛不去面对孩子就不会存在那些问题,因此要刻意疏远从不会有情感表达,她在另一个情感空间里可以用另一个异于母亲的身份生活,她说她领养了两个小孩,她说结婚是因为和当时的女朋友赌气,这另一重自我是生活里为数不多的亮色,这也是纪录片中很明亮快乐的一段,她在女朋友面前会变得非常多情温柔,会给女朋友用手洗衣服,会叫她们宝贝,会发自内心地笑。

这种情感诉求和表达真实而令人心酸,人怎么会生活得这么复杂,她不会选择跟女儿们说起自己这些事情,她一次次地要拒绝镜头拒绝交谈,并不是真的不爱女儿,不是她情感能力欠缺,是她缺少一种交流表达的通道,“有些话就是放在心里不想说,不想说有的没的”,她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这样的生活,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社会塑造的情感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缺失,就像导演在采访母亲家人的时候,面对母亲性向的问题都连忙说“我不知道,你知道这些要做什么”,然后赶快转移到下个话题,似乎想通过避而不谈彻底抹杀掉令他们无法理解的生活,而母亲在这个环境下肉身遭受着压抑,只能用一种消极性的伤害性的方式在一起生活,当然不仅是有关同性失声这一个单一特定的维度,还涉及到传统的伦理、父权制下女性身体的他者化、中国代际家庭间的沟通理解方式、身心感受的表达方式、对人和个体生活的理解这一系列社会史精神史问题,所以这个电影文本的呈现其实是一种非常具有质感的观察,细读文本的过程能碰触到很多个体之外的面向。

·以日常为通道

但人总是有过上真正幸福的崭新生活的向往,导演用长久影像追踪的方式试图呈现一种化解的方式——日常对话。以纪录片作为媒介展现出人是可以突破这样的结构,这对于导演来说是一种救赎和解脱,对于观看影片者来说也备受鼓舞。

该如何进行关怀的有温度的祛除矫饰的日常对话,如何建立一种顺畅的通道重新打开理解的空间,从而获得新的蓬勃向上的可能性,回到人与人最纯粹真挚的关系上来,这或许是对于层累附加过多符号的当下需要反思的问题。日常对话中包含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意义,包含着对身心感受的回应,包含着人与人伦理关系的建立,不论是整个社会还是人文领域都需要培力一种坚实饱满的日常生活,而当下肉眼可见的日常感的丧失,日常对话的空洞化符号化,日常语言的尖锐对立,快速的情绪冲撞和语言快感表达,已经让人不再耐心于在日常中理解人心,而事实上多少家庭需要这样的日常对话,这其中折射的问题足以令人深思。

·民主化过程的长久努力

在导演和这一代台湾人的努力下,在纪录片中能看到一个更富含自由度的对人本身尊重的富含伦理关怀的社会,像导演和她妹妹的孩子,小时候会觉得阿婆没穿裙子就是男生,长大后阿琳在脸书上贴文章,“每个人都有谈恋爱的权利,有没有差为什么反对”,这是台湾民主化的历程,累积很多宝贵资产,四十年来民主化的过程使得今天的台湾有新的认识,社会内部的人即使族群归属、政治价值不同,都要承认对方有合法合理存在空间,这是今天台湾社会珍贵的特色,是民主化珍贵的结果,是集体学习的经验。

这种民主化不仅是政治上的,还是伦理上的情感上的,影片最后能够看到一种新的努力。

看这部私密性很强的纪录片时也有着自己的私密感受,交织着痛苦、感动、迷茫,也曾面对最亲密的人之间的沉默和伤害,如果真的想要解决,习惯性的逃避和转身离去是无效的,需要鼓起勇气去彼此坦诚、承受着裸露的风险,放弃已有的根基建立在脆弱之上的成见,面对代际间的人与人之间的难以跨越的隔膜和不同的价值感意义感来源,能勾连彼此的又是什么呢,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错位,在长长久久的含混吞吐中,或许最真切的是那声以感叹号结尾的“我爱你”,那些过去的属于一部分我的印记就像那些老照片一样,该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了。

 5 ) 抓紧时间,讲讲重要的话

有些人是天生的“浪子”,不适合进入封闭的一对一婚姻围城,影片里的阿嫲,短发、衬衫、裤子,没挂慈眉善目,大部分时间面无表情,嵌入不了典型的阿嫲形象。她的个人史,子女不了解,兄弟姊妹不往来,只能从辗转的一个个情人那里拼凑,温柔时亲手洗内裤,豪爽时甩一两千打牌,生气时摩托车不让坐,浓情蜜意时许下一起打拼买房子的承诺,仿佛与她们厮混的那个人,才是被画家赏一丁点白,瞬间眼波流转,从平面画布活过来的人。

社会上对于少数群体的态度,在影片中可窥知一二。大舅的回答是:“不知道,知道这些要做什么”,赶紧转移话题,说起庙会头阵要来了,姨妈连声否认不知道,衣服赶快洗一洗比较重要,不要被晒黑,白白的才能卖个好价钱。二舅先提起与家暴的爸爸通话的事情,肢体语言是两手交握、得意的笑、喝水,问起妈妈喜欢女生,就右手不停磨砂左手。老一辈的同龄人即使隐约了解,都一口咬定不知道,内心觉得这无关紧要。

妹妹的女儿阿琳满口支持,认为这是她人谈恋爱的正当权益,不要妨碍别人,别人自己开心就好,不被承认很可怜。另一个女儿阿玟的态度是不知道要不要支持。其实阿琳的满口祝福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支持,她的外婆就是少数人群的一员,在她与外婆相处这么多年里,她并没有从细微处去想象她们该如何生活,需要什么,抽象的口头支持帮助甚微。 阿玟的态度代表许多暧昧不明者,中间派,支持一个人天生的权利需要理由么,不需要,难道爱一个人还需要举办一场听证会,才能论述其合理性,异性恋为什么不需要经历此流程,还会被不停催婚。

妈妈潜意识认为告诉两个女儿不好,可以把女人带回家来,但是不要明说。女儿根本都不了解,台北桥下有一群和妈妈相似的人,所以她并不害怕出柜。并不身处这一群体的外人对她们知之甚少,又没有足够爱的动力去了解,说“我支持”这一句话本身,不比“我不清楚”高出多少。

大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说重要的话,母女共同生活三十几年,在心里预设可能的对话禁区,永远在聊买菜、洗衣服、亲戚这些无足轻重的话题,我们的嘴皮不停翻飞,我不停地看到你进进出出,可是我们没有在真正交谈,这就是问题。片头女儿一开口对话,母亲就摆出抗拒的姿态,沉默。片尾女儿问叔伯姨妈,“三十多年过去再进老屋有什么感觉?”他们回答:“哪有什么感觉,东西都坏了,怀念过去要做什么,过去的东西都淘汰了。”经历过剧烈时代动荡的人们,对于苦难习以为常,走出门遇见了,有种熟人间又打照面,挥挥手的感觉,个人细微的情感不值一提,把它们供上圣坛,“那日子还过不过了”,所以一切都没什么好说的,摊开讲它干什么,反正饭照样吃,河水照样流。但是那些创伤,妈妈提起来还存有把他剁成肉酱的愤怒,梦魇里永远害怕被找到的恐惧,女儿被猥亵由此对妈妈爱意的怀疑,不拿出来在阳光下晾晒,放在柜中成为骷髅,我们都还活着,我们可能只是仅仅活着,笑着毫无温度。很多人纠结母亲是否知情,倾向于美好的不知情,抛开这个答案本身,她跟妈妈说了,她一口否认,她讲出来,这就够了,在黑夜中发生的故事链条就此斩断,不会代际遗传,成为下一代子女身体内的遗毒。

阿嫲对于孙女“爱不爱我”的问话,第一遍戏谑地说:“你这么坏我还爱你”,第二遍是无意识的反射,“你爱我我就爱你”,第三遍才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我爱你”,这才是她最真实的情感,需要女儿把大家都拉到镜头下,一层一层剥开含泪的洋葱,露出最纯粹的内心。

 6 ) 关于配乐的交流纪录

首先非常感谢草场地这次策划的「母亲影展2022」,以及嘉宾论坛请到了导演本人来参加映后交流。趁我还没有忘记,赶紧记下来。

当我第一次看完片子发现片尾名单有林强老师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我完全没有过于注意到配乐的存在,刚刚导演在交流时也谈到了这点,她说她思考过日常生活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配乐呢?就是想作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今天放映时,我认真数了一下配乐出现的次数,大概出现了六次,分别是开头和结尾,剩下的就是中间对话引发出的梦境描述,回忆童年,逃离家暴,重返故乡。她说这部《日常对话》和《我和我的T妈妈》都是林强老师做的(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但是两部片子的配乐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做了两版配乐,而在《我和我的T妈妈》中出现的片名也有配乐,(我没看过那部短片,所以对这段描述没有记太清楚。)

接下来就是导演关于如何认识林强的故事,她说她其实早在做牵亡的时候就见过林强老师,包括在纪录片工会时也会向作为会员的他来要会费,在去釜山工作坊寻资助时,林强老师是工作坊的讲师,觉得他们两个很有缘分,所以决定帮导演作配乐。(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是先和侯导在三莺部落社运认识后推荐的。)导演说很多人认为是侯孝贤团队,所以林强会来帮忙,但其实不是,他们两个是分开的,而且林强老师是第一个决定加入纪录片团队的。

再来就是我问导演是先有画面,还是先有配乐的问题,因为有此前林强答应帮作配乐的话题,我联想到国内一些导演找林强老师作配乐的过程,他们一般都发片段给林强看合不合适,然后再决定配乐。而按照黄导说的情况,她说之前就给林强老师看过一些片段,但不是剪好的片段,所以她也不确定是先有画面还是片段,林强老师还到现场看过她的母亲以及环境的状况(很玄的感觉),总之应该是一起进行的。

以下來自母親影展的完整摘錄:

惠偵(导演):我其实不太知道圈内比较专业的安排应该是什么,因为我之前拍移工的影片配乐也是一起搞运动的人,他们一边搞运动一边搞音乐,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一起工作了,一直到《日常对话》強哥帮我做配乐。为什么他会帮我做配乐,而且是在他看过片花后主动说,这又是另外一个缘分。林強这几年很笃信佛法,见到谁都要说佛法,我跟他的缘分就是,当时我正在纪录片工会工作,他是我们的会员,我会跟他催缴会费,所以他知道我。后来我又见到他是在韩国釜山,我有拿到釜山的一个电影基金,我们都在釜山那个工作坊里,林強是讲师之一。上完课之后,晚上有酒会,就去吃饭,然后我就跟林強讲,其实我们很久之前就见过面,我20岁的时候就见过你,他就问,然后我就告诉他那个时候我还在做民俗阵头,有一次我在某个人的葬礼上见过他。他听了之后,表情就跟刚刚梦奇一样,就说他觉得有点意思,就在那个当下说他想要帮我的电影做配乐。因为那个现场很吵,他就约了隔天我们见面,让我再给他看更多电影画面。之后他就觉得我们有缘分,觉得可能上辈子欠我什么东西,反正很妙,总之他就是这样帮我做配乐。因为大家看到监制是侯导(侯孝賢)都会以为他们两个是一起的,侯导監制、他做配乐好像也很合理,但他们是不同的情况之下进来这个片子的。強哥是他自己主动说帮我配乐,他人真的很好,可能真的是有某种因缘。

至于配乐的次数,我有跟強哥讨论,《我的T妈妈》那个短版本跟《日常对话》的配乐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设计不同,所以需求不同。其实《我的T妈妈》的配乐比较有存在感,都放在章节开始的地方,然后到《日常对话》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现在这个版本要做的配乐,是一个好像没有的配乐。因为我觉得片名都叫「日常」,我会想,我们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活,怎么可能动不动耳边就有音乐响起,这不太合理,所以我就跟他说,我希望他做的配乐是——「有,但是又好像没有」。所以很多人跟我反映,看完《日常对话》之后都没有发现配乐,直到看到片尾credit(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看到林強的名字,才开始回想刚刚是有配乐出现。強哥也很有趣,他说这个要求很难。所以我都跟他讨论,虽然我不专业、也不知道流程,但我觉得強哥很好,他会跟你聊,甚至他很用心,他不住在我们拍摄的那个地方,他会自己开车去我们拍摄的地方,他去我妈老家那边呆一呆、晃一晃,去感受这个地方的人、空气、阳光,他讲的很悬,总之就去感受一下我妈这个人。回来之后我们会继续讨论,所以那些东西要放在哪里的确有讨论过,虽然后来放的地方不一定一样,就是配乐的使用,最终可能都不是一开始强哥想的那样。说到「先有配乐还是先有画面?」我不知道,因为強哥在我们还没做完的时候就很早看过片花了,中间我们也会碰面,所以他其实陆陆续续看到一些画面。因为我不是给他一个完整的版本,有一点什么我就让他看一看,然后讨论讨论,所以可能是同时在进行。

 短评

导演对自己女儿温温柔柔讲话的样子特别好

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⒈台湾选这部同性题材纪录片去申报奥斯卡,获奖几率渺茫但挺有意义;⒉看片前曾误以为内容是出柜的女儿和父母之间的对话,看片时还挺惊讶:原来是妈妈喜欢女生呀!不过较真地计较下片名:母女之间难得掏心掏肺的对话应该不算是日常的对话;⒊外孙女真是可爱,「阿嬷爱不爱我?」那段反复看了几遍;……

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直压抑了80分钟的眼泪在最后一个“我爱你”的回答爆发了。纪录片其实不意味着粗劣和观赏性的丧失,这就是一部投资很小但艺术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好纪录片。透过片子看到台湾的温良,和他们对于时代的勇敢。巧妙的剪辑和精良的画面以及音响,让我觉得即使不是这样的主题,它也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以然
  • 推荐

特别羡慕台湾的是能把这样电影拍出来上院线的环境

14分钟前
  • 新桥镇恋人
  • 推荐

把秘密说出来,那里藏着很多爱。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在BIFF基金和台北文化局的支持下,这位非电影专业出身的生活纪录者得以建立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包括监制侯孝贤、配乐林强以及一位很好的纪录片导演剪辑师等,从而有了这次私密和坦诚的分享,观赏性又高于home video。在近20年的素材里,导演与同志母亲从疏离到信任,她们也分别与自己的不堪过往和解。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以为要讲女同,实际指向是男权和男性之恶,外婆妈妈都被家暴,导演被父亲性侵,自己的老公也缺席了原因不明。舅舅和姨妈对妈妈性取向的态度耐人寻味,中国家庭总是习惯台面下随便搞台面上憋着什么都不说。铁T妈妈家里家外反差好大,我都要嫉妒拉拉了,她们掰弯直女太容易,基佬掰直男就难得多。

26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两周前认识惠侦与婉玉,后来在台北巧遇一起聚餐,小世界多么温暖,谢谢你们。 从伤痕中生长出来的平常生命,用爱和理解勇敢面对成长的痛苦与灾难,推荐给所有对原生家庭心有戚戚的朋友们,期待有一天在中国看到影片。谢谢你们的鼓励,期待未来,保持谦虚,爱,真诚,勇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9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声口和视角的不对应有时让我有点晕,不过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好像在台湾宣布民法违宪的第二天看意义非常。不过最让我喜欢的是竟然有一段在讨论母亲的情欲爱恋,而不仅仅是身份认同。几处追问跟得太棒,言语和画面的矛盾呈现了更多丰富信息。PS,被家暴的羞耻感甚至高于同性恋身份。

33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推荐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要剥开伤口总是很残忍,但不剥开难以和过去和解,难以敞开心扉继续一起生活,通了,明了了,一切就释怀了,不让沉默变成隔膜,不让伤害继续在心底潜藏。

3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比较对象是华语纪录片,它还是相当别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风流的老阿嫲。话题从不被认同的LES转向了女性与母亲的苦难角色,重返故地,但如果跟河濑直美那种来自于家庭录影的探索相比,《日常对话》的搬演摆拍还是有点局促——认真来上一场又一场敞开心扉的对话,似乎不应该只是这样子啊。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那些曾經的過往,不會是骯髒的,那些人生的磨難,不會是不堪的,那些,是可以晾曬在陽光下的。從從不溫柔的現實裡,撈出來一絲理想主義的溫情。女兒鏡頭下,T媽媽的人生是這樣的。女兒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從牽亡人,到二十歲時遇見那群老師們,再到成為紀錄片導演和社運參與者。善良真的可以傳遞⋯

42分钟前
  • 梨漪漪
  • 力荐

3.5 作为处女作,它很诚恳,也有很多女性生活细节的体现,是最大的成功之处;而相对于讲述一个les妈妈的的故事这样一个主题,其实它更多是关于母女关系的修复,LGBT主题多少只是很小的表面一部分吧。电影本身可以组织和剪辑得更好一些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20170417 雖然看得出母女的將來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但那句「我不怪你」「這次我想帶我媽媽從以前的房間走出來」對兩人來講都是最大的救贖。兩個世代的對話,溫柔堅強及勇氣。

49分钟前
  • LiBeRte
  • 力荐

这不仅是一次对个人家庭史的回顾,更是一场与同志母亲跨越代际的和解。横亘在至亲之人之间的心结与僵局,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黄惠侦用一部私密细腻的纪录片《日常对话》,与母亲做一次“了结“。用柔和的方式,审视特殊年代和语境中的同志生存状况,还原作为个体的同志对爱与生活的渴望。

50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柏林电影节# 第一次完整地看到跟父母同龄的华人同志的故事。此片是为了完成导演的精神治愈,消弭她与同性恋母亲的隔阂,随着故事的讲述,母亲那张平淡到麻木的面孔下隐藏的多重、复杂的身份被一点点揭露,惊人的家庭创伤也被揭开,感觉很震撼。

52分钟前
  • 巨翅
  • 力荐

我忘了问什么样的倔强 让我们不说一句真心话

5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同性只是话题,家庭关系、与苦难和解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主题。看着导演的样子,你会觉得温柔除了品质,也许更是一种天分。否则一个早辍、备受重创的乡野女孩要怎么消解那么多的阴暗面,成为如此柔和文雅的一个人。铁T老妈反倒让我看到一种生命力,命如草芥的女人们,在如此见缝插针的活着啊。

58分钟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荐

這屆金馬很驚豔的一部片! 我應該會用溫柔堅強來形容它吧。導演女兒與同志母親的生命故事。看起來很樸素,但其實片子張力十足,破碎疏離的母女關係。鼓起勇氣尋求再溝通與對話的可能,面對才有治癒的開始。梳理家庭情感之餘,同時也是兼具社會觀察的電影

59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很好的生活流电影。在女儿面前她总是面无表情、木讷少语,完全无法想象和女友形容的甜言蜜语、知情识趣是同一人。那种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磕磕碰碰,是近现代中国家庭对性取向欲说还休的厚重缩影。保持日常对话吧,也许有一天它会石破天惊,也许有一天它会变成“我爱你”...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