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2009)

战争片美国2009

主演:托比·马奎尔,杰克·吉伦哈尔,娜塔莉·波特曼,山姆·夏普德,梅尔·温宁汉姆,拜莉·麦迪逊,泰勒·吉蕾,帕特里克·约翰·弗吕格,小克利夫顿·克林斯,凯瑞·穆里根,Omid Abtahi,纳维德·内加班,伊桑·苏普利,阿荣·希弗,Ray Prewitt

导演:吉姆·谢里丹

播放地址

 剧照

兄弟(2009) 剧照 NO.1兄弟(2009) 剧照 NO.2兄弟(2009) 剧照 NO.3兄弟(2009) 剧照 NO.4兄弟(2009) 剧照 NO.5兄弟(2009) 剧照 NO.6兄弟(2009) 剧照 NO.13兄弟(2009) 剧照 NO.14兄弟(2009) 剧照 NO.15兄弟(2009) 剧照 NO.16兄弟(2009) 剧照 NO.17兄弟(2009) 剧照 NO.18兄弟(2009) 剧照 NO.19兄弟(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9:29

详细剧情

  山姆(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到监狱接刑满释放的弟弟汤米(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回家后,母亲热烈欢迎,但父亲冷嘲热讽。山姆在美军海军陆战队服役,被派去阿富汗,因此这次聚会除了给汤米接风,也是在为山姆送行。父亲总拿完美的山姆跟差劲的汤米相比,令后者愤然离去。山姆依依不舍地跟爱妻格蕾丝(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和两个女儿告别,奔赴沙场。不幸的是,他所乘坐的黑鹰直升机被击落,他跟下属被俘。慑于阿富汗暴徒的淫威,山姆被迫就范,亲手杀害了下属,此事令他内心充满矛盾。后方以为山姆阵亡,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中。痛醒的汤米决心改变自己,慢慢融入了家庭,不但父子关系有所缓和,而且还跟格蕾丝和孩子们相互抚慰,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此时却传来了山姆幸存的消息……  本片翻拍自2004年的影片《血海兄弟》。

 长篇影评

 1 ) 梦醒之后是现实

梦醒之后是现实
                       ——Three Idiots 叙事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

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Three Idiots(又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蛋》、《寻找兰彻》,由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这是一部喜剧/爱情/歌舞片,更是一部与青春校园有关的励志电影,其让人笑中带泪的大团圆方式,与08年大热的《贫民窟百万富翁》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两方面入手,来解析这样一部有关于理想,回忆,人生价值与梦想的电影,是如何编织与有效运转的。

关键词:Three Idiots、印度电影、结构主义叙事学、意识形态批评


一,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
按照阿尔都塞有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学校从来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象牙塔,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一环,一个按照种种规章制度,将懵懂无知的孩童们规训成为“有用”的社会主体的场所。于是每一个身处校园中的个体,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都不仅仅是学业压力,而是来自校园围墙之外那个巨大社会的压力;每一次有关教育问题的争论与对抗,本质上都是针对这个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所发出的冲击与挑战;而每一部以校园作为背景的电影,都必然在青春、爱情、友谊,追打玩乐的包装之下,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沉郁如《死亡诗社》,优美如《放牛班的春天》,戏谑荒诞如《逃学威龙》等诞生于九十年代香港的校园青春喜剧片,通俗如《麻辣教师GTO》等等日系校园剧,莫不如是。
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对抗背后的真正症结所在,是指向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教育体制本身的,因此这场发生在校园内部的意识形态之战,注定不可能在校园内获得彻底解决。于是,作为另一种意识形态机器的校园青春电影本身,必然要编造一个想象性解决,来试图转移和掩盖这一本质上不可解决的矛盾。
这类影片的叙事模式,往往以如下这样一种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剧方式展开。
第一幕(交代环境、人物与主要冲突):
近乎封闭且自洽的学校,像一个微缩的小宇宙,一切人和事都按照其内部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运行转动,而校长或者教务主任一类的人物,则作为权力和规则的象征,屹立于这一小宇宙的中心。
随着故事开始,一个周星驰式的叛逆人物闯了进来,以其另类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准则,冲撞着一切既定规则。一种对抗性的紧张关系就此形成。
与此同时,其他配角依次登场,依照其各自性格和利害关系,在故事中发展出不同叙事功能。
第二幕(戏剧冲突与支线情节):
随着主人公一路横冲直撞,与其他人物之间发生种种戏剧冲突,在此过程中,友谊、爱情与插科打诨的小人物等等作为支线情节被编织进去,不断发展呈现,对抗与和解,以丰富主线。而核心的矛盾冲突(以学校规则为代表的主流价值与主人公的非主流价值),则愈加尖锐,最终集中在权威人物与主角之间的对抗上。在第二幕结尾处,由于权威人物的强大力量或者不择手段,主人公被逼入绝境。此时两人之间的对抗已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而转化为强大/弱小、正义/非正义之间的对抗。
第三幕(高潮与想象性和解):
主人公无路可退之时,一场意料之外的最大危机到来,将所有人卷入。在大部分电影中,往往是一个来自校园外部的绝对邪恶力量入侵(如不良少年、黑社会、商业大资本,甚至鬼怪、外星人等等),威胁到整个学校师生,而主人公的任务则变成带领所有人同心协力,度过这场危机。于是在故事结尾处,主人公与学校之间原本异质性的对抗关系,在外部威胁的压力之下,被重新整合到一起,在“团结、友谊、忏悔、谅解、人性光辉”等等美好名词的感召下,达成想象性解决。
诚然,这样经典的三幕剧叙事模式,在轻易营造出“青春泪流满面”的大团圆结局同时,也很难避免染上一层虚假做作的白日梦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尝试进入Three Idiots 这一文本,对其进行更加详尽的叙事分析。

二,Three Idiots 的叙事结构分析
Three Idiots在叙事上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双线套层结构,影片开头的一场打赌,将“回忆中美好的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两者连缀了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于是,传统校园青春片中“校园战争只能在校园内部解决”的局限被打破,“校园/社会——理想/现实”被有意构建成一种对应的隐喻关系,伴随几位主人公寻找兰彻的旅途,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对抗绵延到校园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十年之后,一切物是人非,对观众而言,一种“社会现实感”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从“校园/回忆/梦想”这一层面的叙事来看,与上文所总结的经典三幕剧结构完全相符,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异质性入侵者,对皇家工程学院的教授与学生们,以及校长的权威性不断构成挑战,包括校长女儿生产的一场高潮戏,也完全照搬“危机——团结在主角周围——共度难关——和解”这一经典模式。然而,仅仅是这样的大团圆,并不足以说服和感动观众,Three Idiots在叙事上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梦想/现实”两个层面上,设置了双重的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并且巧妙地通过矛盾的转移与错位,将两个层面有效缝合在一起。
首先,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的故事发展中,一组重要的关系是“规则”与“成功”前者是指一套“埋头读书——取得好成绩——顺利毕业——找好工作”的单向度阶梯,而后者则指能否沿着这部阶梯走到尽头,根据此关系,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格雷马斯矩阵:

消音器 校长
规则 ←————→ 成功
落选者 ↑ ↑ 兰彻
↓ ↓
非成功←————→非规则
            自杀者 法函与莱俱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中,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是校长,不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则是主角兰彻,不遵守规则且没有成功的,是因不能顺利毕业而自杀的学生,遵守规则却未能成功的,包括未能考入这所学校的落选者,也即校长所谓被杜鹃挤出鸟巢的竞争失败者。
这里有两组有趣的暧昧元素:一组是“消音器”为代表的模范学生,他们是规则彻头彻尾的拥护者与奴隶。表面来看,“消音器”遵守规则,也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与兰彻的斗争中,他永远都是可怜又可笑的失败者(考试总是第二名,更被兰彻利用其“遵守规则”这一条尽情捉弄)。
另一组是兰彻的朋友法函与莱俱,他们跟随兰彻特立独行的方式,却一路跌跌撞撞,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几乎濒临绝望。直到毕业前夕,奇迹同时发生在两人身上,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了“成功者”。
于是我们看到,“成功”这一概念,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什么样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中其实并未真正解决,而要去“现实/社会”这一层面中去寻找。
在十年之后寻找兰彻的旅途中,有关贫富分化,有关阶级地位与身份问题,有关金钱与婚姻,一系列更丰富的社会问题被展示出来。将校园里的残酷规则沿着时间维度向前延伸,于是我们看到,找好工作之后是挣大钱,买好车好房,娶漂亮老婆,做成功人士,总而言之,沿着单向度阶梯不断向上爬,做金字塔的塔尖,将其他人踩在脚下。当影片二分之一处,兰彻的真实身份揭晓后,似乎有意在暗示观众,校园里特立独行的兰彻,现实中只是个失败者,毕竟,社会阶级的鸿沟不可能被如此轻易地跨越。
这里我们找到了另一组关系:“理想”与“金钱”,画出另一个格雷马斯矩阵:

法函与莱俱 兰彻
            理想 ←————→ 金钱
        ? ↑ ↑ 假兰彻
               ↓ ↓
        非金钱←————→ 非理想
                                  ? 消音器

于是我们看到,在故事结尾处,最坚持理想的兰彻得到了最多的金钱,而兰彻家的主人(那个让兰彻代替他读学位的人),以及校长女儿的未婚夫,则是没有理想的有钱人。有理想却没钱,以及没理想却没钱的人,这里暂且不论。有趣的是,此前的两组暧昧元素这里再次出现了,没有理想的消音器,最初是以有钱人的身份出现的(名车豪宅,带着嘲讽意味展现在几张照片中),最终发现他与身家上亿的兰彻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名。而有理想的法函与莱俱,仅从资产上计算,不过是普通中产阶级,然而对比他们贫困的家庭出身来看,又算是脱贫致富的一群人。

三,意识形态批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本片叙事中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那些表面上被刻画成兰彻对立面的角色(校长或者假兰彻),其实与兰彻始终分享着某些共同的逻辑,一边是遵守游戏规则的赢家,另一边是不那么守规矩却反而赢得更多的赢家,本质上殊途同归。于是兰彻表现出的叛逆与不妥协,都成了其另辟蹊径成赢家的必要前提,而之所以不走寻常路,完全是因为其个人与生俱来的才能。就像人们津津乐道的比尔盖茨退学的故事一样,兰彻的故事最终还是沦为另一个“学以致用”的庸俗版,它告诉你,当学校教给你的知识不能保证你挣大钱的时候,你可以质疑学校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有能力自己找别的路),但是,它绝对没有质疑教育规则里隐藏的那个赤裸裸的信条:“你要竞争,你要赢,你要做有钱人,有钱才是赢。”当这类故事披着“励志”的外衣广为流传时,它实际上是在看似颠覆的假象之下,又一次成功地捍卫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主流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消音器”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他代表的是那些一心一意要在竞争中获胜的家伙,那些不顾一切踩着别人脑袋往上爬还要对下面人呲牙裂嘴怪笑的小人得志,我们最嫉恨这种人,是因为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你竞争的残酷,就好像在马拉松比赛中,我们不会恨裁判,不会恨规则的制定者,不会恨教练,不会恨第一名,而只会恨那些从你身边超过的人。影片对消音器尽极丑化之能事,就是为了让观众宣泄这种恨,于是故意将他安排在兰彻真正的对立面:一个遵守游戏规则,却处处玩得不如兰彻的倒霉蛋。唯有看到他在兰彻面前灰头土脸的惨样,我们受伤的小心灵才能得到一点慰藉。
而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真正代表他们的角色,是法函与莱俱。他们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加入竞争的人,他们是因为资质平平而不得不遵守规则的人,他们是不成功就会连累一家人饿死的人。对他们而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消音器那样不顾一切往上爬,要么被竞争所淘汰。这个对观众而言对惨烈也最现实的创痛,在影片中被巧妙地隐藏在兰彻光芒万丈的成功故事下。因为兰彻的超凡魅力以及所谓友谊,两个普通人也跟着得了拯救沾了光,于是当观众对法函与莱俱移情时,也成功分享了兰彻的荣耀,分享了其对消音器的居高临下的羞辱(单凭法函与莱俱个人所取得的那一点“成功”,是不足以完成这一羞辱的),片名Three Idiots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效地混淆了视听。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Three Idiots展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升学压力、教育弊病、贫富分化、就业问题、商品化与拜金,等等,然而就如同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对这些问题的展现,最终是为了提供某种有效的想象性解决方案。在现实世界这座巨大金字塔中,我们有亿分之一的机会成为兰彻;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像假兰彻那样生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像消音器那样小人得志;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像法函与莱俱那样通过努力奋斗外加运气好最终成功脱贫;除此以外,剩下的十分之九是那些永远与成功无缘的赤贫者,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这部电影归根结底是拍给法函和莱俱们看的,他们需要一个又苦涩又美丽,又真实又虚假的故事,才能慰藉自己那颗看不到希望的疲惫心灵。
如果影片结尾处,兰彻的身份仅仅停留在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小学校长的话,那么我们依稀还能从中感到一丝希望,一种另类的价值观尚能获得合法性叙述的可能;然而当他宣布自己正是那个科技致富的亿万富翁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是金钱的逻辑而不是“理想”获得了最终的也是唯一的胜利——只有金钱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为观众达成最终的想象性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彻动人的成功故事,既是再虚假不过的白日梦,也是再赤裸不过的“现实”。

 2 ) 韩寒一样的印度电影

        我向来对字幕组充满崇敬之情如滔滔不绝江水,他们是为丰富中国人民精神生活而奋斗的默默奉献者。但是在迅雷上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神似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译名有理由让很多人错过这部天才作品。没关系,神都有犯错的时候,闹太套~~~

        没有莫名其妙的爆乳,没有制造噱头的床戏,没有壮观的场面,没有高科技3D,宝莱坞说,我们同样可以紧紧抓住你的眼球两个半小时。文化差异并未给观影带来任何阻碍,中国人民反而觉得,印度人民的话真他妈说到咱心坎里去了。原来除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是可以相通的,譬如国情。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一个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居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那真是教育的失败。
        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的时候发现试卷上所有的题目都做过,就行了。
        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韩寒
        
        只能感慨英雄所见略同,只能说有些人就是天才,父母老师社会是教育不出来的。兰彻和韩寒一样,你是什么,我看的真真切切;你框不住我,得不到你的认可更影响不了我。拿不拿得到高中文凭学士学位,无所谓。这部电影和韩寒一样,华丽丽的黑色幽默,笑完又觉得疼。犀利,每一鞭都抽在最痛处。

        我儿子会是个工程师。
        法涵•库雷希,技术工程学士。
        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
        至于我想做什么。。。从没人过问

        高一下学期,班主任通知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文理分科。当时的我,物理化学已经快考不及格了,听课如天书。我喜欢写东西,作文曾经全班朗读过,也被复印后发给同学们看过,我要学文科。没想到我的选择和父母的想法形成交锋,没办法,长大后理解了他们,这个社会理科生好考大学好找工作。我一度搬出老班的话“作文写那么好,去学文吧。”这个论据被妈妈一把抓住:“我说怎么想学文,原来班主任让的。你以为他为你好,去学文科的同学太少,他肯定多鼓励几个过去,完成学校的任务。”

        我很是郁闷,虽然最后父母非常不情愿地尊重了我的选择。从家里跑出来气愤地走了好一段路,找了个小铺子用公共电话打给一个同班的女生,数理化基本处于不开窍状态的她竟然在另一头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学理。极度震惊的我讪讪挂掉电话,一度质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分科后老班又找到我,说理科班还有几个名额,可以转回来。我欣喜若狂地打电话回家,老爸说,你想学文就别转了。
非常感谢英明的爹,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帮我稳住船头。如果学了理,我不知道能不能撑过高三。若干年后我再次欣喜地打电话给担心我跨校跨专业考不上研的老爸,说不如换考山大英语,他再次“放任”我:“做你想做的,考不上也没关系。”

前半部分爆笑,后半部分又让人流泪。热闹的歌舞场景,依然是宝莱坞最拿手的。

Give me some sunshine
Give me some rain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anna grow up once again

ps 有木有人觉得男主像是印度版的克洛泽

 3 ) 校长“病毒”其实是个好人

校长病毒可以定义为好人,他儿子进他们学校都被拒绝三次。 他不是不想让他儿子进,他非常希望他儿子能进去,可惜考不上,没办法的事。 他其实也有权利让他儿子进去,身为校长它却没有这么做,如果在XX国,压根不会这样。 他精力旺盛,老当益壮吧,不偏不倚、 双手写字、休息时间很短、争分夺秒、他也很喜欢他的学校,很照顾他的学生,虽然照顾的方法不太对 他所说的道理很有道理,虽然说的次数太多,连门童都能记住,但是无法否认,确实很有哲理。 他去学校的工具是辆很老的自行车,那么优秀的一所院校,身为校长没有公车和司机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被束缚着、他认同了这种束缚、连同他以往的教育、他也是个教育的牺牲品。 他就是个顽固的老好人。

 4 ) 理想主义者的意淫

前几天在看一篇关于1992年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竞选的文章,其中提到这么一句话:虚构般美好的事情,只能在虚构的媒介中达成。说的是共和党提倡的家庭观念导致选票下滑,以至于败给民主党的事情。不免在论述中提到政治概念隐性灌输的方式,其中最行之有效又不容易引起抵触心理的媒体,就是电影。紧接着我就想起了这部据说是横扫印度票房,IMDB评分超过【阿凡达】的【三个白痴】。

无论怎么说,教育题材的片子一直是屡试不爽的。因为在教育问题上,观众最容易被粗陋的反抗和片面的胜利所煽动。不论是前几年的【录取通知书】【自由作家】,还是更早一些口碑颇好的【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无一例外在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题材中得胜。

若说抨击,这当然是万没有错处的事情。但如若抨击的对象被描述的千篇一律,不外乎领导刻板,教学死板。甚至连反面人物的造型,说话语气以及举手投足都一模一样的话,那么抨击本身也会同样显得没有力量。更何况在流水线一样的剧情设置中,一定会出现那么一个千年难遇的正面人物,一出手就能让民不聊生的学校化腐朽与神奇。不打针不吃药,不流血无疤痕就能够把平时那些被称作朽木不可雕或怀才怀成了大肚腩也不遇的人救出水火。不免显得有些过于神奇,而近乎于意淫一般狂热的杜撰了。

【三个白痴】虽不至于是同类型题材的垫底之作,但也没有逃出前人不吃力且讨好的制作模式。电影长度大约接近三个小时,穿插几场舞蹈片段。内容可谓是非常丰富。并且在故事的中段对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天翻地覆的反转,也不至于让观众觉得时间过长而趋于乏味。但可惜偏偏是这个反转,让电影更是沾染上了为了好看而好看的嫌疑,并且显得不太合乎逻辑了。

诚然,作为异类出现的主角的确有些传奇。不仅相貌英俊,家世不凡,并且极其热衷和擅长所学习的专业。常常让老师哑口无言,让同学佩服。并且让同居室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行动出格引起了校领导的不满。屡次处罚,屡次冒犯。家境贫寒的室友被勒令退学,且自杀未遂。救活之后,为了让他顺利过关毕业,主角甚至做起了偷卷子的勾当。给钥匙的当然是爱上他的校长小女儿。最后事情暴露,硬是碰巧帮校长突然生产大女儿接生,才免去处罚。

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剧情够离奇了。已经离奇到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人物而让一大堆戏剧化的事情围绕他,方而显出他的特别。并且他的言谈举止也丝毫不像一个该有的革命性人物。说谎,偷窃,不负责任的让同学激怒老师而不在意他尚有需要侍奉的父母,借敌对的同学之口嘲弄老师并让他人承受处罚。我并不觉得他正面,相反我觉得他是打着改革的幌子,做着荒唐的事。甚至还不如一个校领导的刻薄来着坦诚。

剧情偏偏要来一个翻转,说他原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喜欢读书,才被富豪看重替自己的儿子考一个学位。如果照他的出身来看,他断不会为了逞一时之气差点被学校开除。更何况原因竟不是为了反教条,而是偷卷子。既然如前篇说的那么不齿于学校的制度,那偷卷子是为何?如果是为了让同学毕业,那让同学陪他一起潜入院长家向小女儿表白又是为何?这不是全然没有头绪么。

到了末尾,当然是大团圆结局。阔别十年,隐姓埋名不联系旧友。找到以后,彼此雀跃不已。十年不联系的女人也可以不计前嫌,好的如从前一般。主角也成了富豪。当然,他不富,观众怎么会觉得励志。他的女人不等,观众怎么会觉得过瘾。我虽然不愿意相信,但这片子就是火了。

有时候电影就像菜一样,虽然好吃的不得了,但不过是多放了点味精和罂粟壳子。消化之后什么都没有,空落下得病了。如果喜欢,这样题材的片子,看看当然没什么。可如果当了真,让你的恋人等你十年,就可以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了。

酷六劲评团:付玲

 5 ) 如果有十星,我想给十星;如果有一百个星,我就给一百个!

All is well! 口音很重的英语,听久了,却能给人会心的微笑。 当我们的导演都在铺张大场面,玩特技的时候,看看印度,这个一度,甚至现在,都被我们嘲笑的国家,这个落后,贫穷,拥挤的国家,生产出了怎样的艺术,生产出了怎样的激动人心的作品。 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颂扬了什么吧,乐观,努力,积极,热爱自己所学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利用一切去排除困难;再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讽刺了什么,呆板,一成不变,应试教育,追逐名利,滥用职权。 为什么我会感触这么深呢,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亲爱的祖国,就像是这部电影里,就是这样,就是这个熊样,而且,我还看不到改观,看不到像这部电影结局那样的改观。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也许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而成为了一种宗教。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来谈谈印度,他们穷不穷?穷。他们落后不落后?落后。但是,他们拥有希望,始终在变好,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缺陷,认识它,然后才能克服它。然而我们呢,活在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迷梦里,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污染环境,泯灭人性为代价。活在我们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里,妄想着我们称霸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一个人,伪装自己,欺骗别人,追名逐利,并引以为荣,我们的民族的灵魂去了哪里?我们祖国的博大精神的文化又去了哪里? 弘扬一种正气,也许并不需要板着脸,摆着高姿态,去教育别人。弘扬一种正气,也许只需要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为了一个朋友去偷试卷,拿回来的时候,那个朋友说:“有的人先教会你正直,然后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帮你,我不能作弊,我要凭借我自己的力量,那样,我失败了,也无所谓。”然后,三个人会心的微笑。也许,你会说他傻,片名不就叫三个傻瓜嘛,但是,聪明人,我告诉你,我实在是对你恭维不起来。 看看我们的国家都在做什么,地沟油,假鸡蛋,毒奶粉,我们考虑的不是通过努力争取提高自己来超越别人,来获取利益,而是通过不择手段来压低价格,牟取暴利。想想吧,这些东西,都在毒害谁?毒害我们自己,毒害我们自己的民族,毒害我们自己的同胞。然而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在毒害我们自己的精神,我们自己的灵魂,让它臣服于利欲熏心,让它对这一切开始习惯,开始麻木,开始认为理所当然,渐渐的,也许就没有人来问个为什么了。 我想当一个傻瓜,我想想这部电影里的那三个人一样,做一个傻瓜。但是,看看我祖国虚伪的面貌,我不得不说,我扭转不了它,我只能适应它,然而我又不想这样,所以我也许只能郁郁寡欢,做一个有良知,但是又不断违背自己良知的伪君子,一直折磨自己,直到死亡。 我要给这部电影满分,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又让我有了做梦的机会,又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一切都可以改变,并且是变好。 这部电影在谈教育,也在谈人生,也在谈社会。我们就是身处这样的教育,理想缺失,我们已经没有了理想,我们每天都听着别人说:现实点吧,现实点吧,也没有去想想这个现实,它到底合不合理,它到底对不对。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人生,害怕失败,害怕面对,害怕追逐梦想,被一切的一切所牵绊,无法成长,无法成熟。我们就身处这样的社会,比你强大的人说做你就做你,没有商量,强者压迫弱者,弱者向更弱者挥舞屠刀。 我并不是想扬善除恶,但是起码,这两者应该让我感到平衡。偶尔,我也能够做做梦,而不至于被人唾弃,被社会淘汰。也许应该让我看到善,也让我看到恶,不然,我会善恶不分。 我所纳闷的一点是,为什么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却没有诞生出同样的作品??为什么呢?有关部门,你来告诉我。 是啊,你们肯定把我看成了抱怨社会的落魄学生。恰恰相反,我虽然不是什么大企业家,大富豪,但是我也是高材生,我也在努力奋斗,某种意义上讲,我正在走向成功,所以,我没有抱怨的理由,那我为什么要抱怨。因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话越来越演变为现实,作为深爱着祖国的公民,我要抱怨,我要不满,不然,这国家就像是要沉入到无尽的黑暗里,这国家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是要遭殃的。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考试有很多,老爸却只有一个,只要你在,我们就在。”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他就要去你的姐姐了,而且不要嫁妆,他只是爱她。”尽管只是谎言,但是,这样的话,怎能不为之感动。“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标价签,他跟你结婚,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爱。”这样的话,即使是夺人所爱,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然而每天做梦就够了吗?不够,远远不够,也有奋斗,也有努力。永远做一个努力的人,去追求卓越。这样才能够在因为大雨交通不便的时候,利用一切资源来拯救一个孕妇和她的孩子,才能够改变人的一切。孩子生下来了,没有哭声,一句“All is well”竟然把他唤回来,我承认,也许这有点假了,也许有点过于皆大欢喜了,也许有点不符合一些现实论者,不符合一些悲剧控的审美了,但是,让我们见到美好的结果,始终怀抱梦想,难道有错吗?非得把孩子弄死,然后拍拍我的肩膀,才能说:“这就是现实,年轻人。”装什么深沉呢,为了装深沉去扼杀一个生命,我看你们才该醒醒。 也许有人会说,只是个电影,别激动过头了。是啊,我也不想激动过头,但是,你来告诉我,我为什么就他妈的就看着印度阿三的电影激动过头了呢? 落后不要紧,这个世界不公平也不要紧。至少,要给我正直的机会。要给我做好的机会,而不是龌龊的机会。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批判,批判,莱辛告诉我们说知识分子的一个使命就是批判,然后我又想起了明朝的那些舍身的言官。 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美好,让我感觉我的祖国也能够变好,也能够面对自己的丑恶,去努力进步,而这一切,都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一点让我无比欣慰。 当你垂首泥泞的时候,不妨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说一句: All is well

 6 ) 该努力还是要努力的

法罕,拉加,兰彻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阿呆——绰号“消音器”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剧情不得不说稍显无聊。但是剧情在这里并不是关键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欢乐的舞蹈,印度式幽默桥段构成了影片的精彩,顺便审视一些争议性社会问题,包括填鸭式教育。 虽然影片抨击了死板的应试制度,但它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呼吁大家去批判,死读书的确并不一定有用,但读书读到无可匹敌一定可以换来相对更好的机会。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平民现状在某种程度类似,除了通过努力学习以改变人生,也没有什么别的正常途径了。 阿呆做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影片里被三傻嘲笑戏弄,很大程度上只是人设需要,毕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除了天生含金钥匙,哪个不是奋力拼搏才得来呢?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啊喂。

 短评

这几个月来看过的最好的片——”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别总嘲笑印度人”阿三“,他们已经追上来了,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我们一贯认为只会跳舞唱歌的宝莱坞电影。盛赞!5+1星!

6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奇怪的家伙,生活于恐惧和虚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语“All is well”,狠狠地给这个世界一脚!对鼓励别样人生价值和给人梦想的片子我是举双手赞成,何况从头到尾都拍得这么欢乐。台词:“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道理浅显但知易行难——试问有多少人在择业上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填鸭式教育,在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一百年都不会改变的基本法。节奏感很好的精良商业片。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活在当下,不记得失,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你收获的会是比物质更珍贵永恒的生命体验。

12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中国导演和中国教育者最应该看的电影!

17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一部讽刺社会现象的电影都可以拍的这么轻松,喜剧里还可以有这么多闪光的慧言慧语。情节确实太过随意,下一秒的夸张总是来的让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中却仍旧乐呵呵的接着看下去。 末了的那段风光让我无比钟情!★★★★★

22分钟前
  • Q。
  • 力荐

1.开始笑了,然后哭了,又笑了,又哭了,最后还是哭着笑了。2.可以看作是反映现当代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现状的电影一枚。3.印度的歌舞传统还是没有丢掉。4.当中国电影还在发愁的时候。印度已经开始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及特色。5.男主让我想起了印小天= =他笑的太用力了眼珠子都要飞出了

25分钟前
  • Muggle、佑。
  • 力荐

明明是喜剧,还哭了好几次

2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看了这部电影是我2010年最幸运的一件事 力荐!

31分钟前
  • 私喜
  • 力荐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心很脆弱,我们要学会哄它。鸡不会知道蛋的前程。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只为生命而感激。朋友失败,你难过,朋友成功,你更难过。一切顺利。

33分钟前
  • 玲珑
  • 力荐

六星都不够。最后男主角戴眼镜那个形象好像吴彦祖!

38分钟前
  • 朴九月
  • 力荐

我们有很多考试,可爸爸只有一个

40分钟前
  • Suave
  • 力荐

很棒的印度电影,这当中一样的可以看到中印相似的教育体制与贫富阶层问题。轻松、暴笑、热泪中感受积极人生的力量。梦想与事业,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是成就的不变真理。

41分钟前
  • 天问
  • 力荐

该片的中文翻译太烂了,差点就错过欣赏一部好作品了。兰彻一直在给大家灌输的一种理念就是:简单生活,遵从心声,为自己而活。 的确,他让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所要坚定的方向。很喜欢片尾的那片湖泊,不知道是在哪里呢?

44分钟前
  • 烨色正浓
  • 力荐

三个白痴,这是讽刺,不过讽刺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绝对可以在将近3小时的电影中拼凑出好莱坞喜剧片的种种元素,并对这些老套的剧情不屑一顾,这没问题,这“三个白痴”明摆着一副受人奚落的姿态。但是你被耍了,这些桥段只不过是影片内核外的闪光弹,酣畅淋漓的绝对是你一直错过的东西——爱

45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温馨提示:请忽略这傻逼名字.不然你会错过一部好电影】1、病毒的鸟巢飞来了一只自由之鸟;2、Ta有没有告诉你,朋友就是给你一枚硬币教你自己独立做出选择的那个人.这个人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

50分钟前
  • Piper
  • 推荐

如果这辈子能有过wangdu这样的同学,也值了~

52分钟前
  • 易水寒
  • 力荐

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剧情前后呼应之巧妙值得称奇。好电影不一定要苦大仇深,能真正愉悦观众,那也是一种巅峰。“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很幸福……紧跟你的天赋。” 温暖励志美妙如2010年的《天堂电影院》+《阿甘正传》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阿米尔·汗你是个天才!!!

59分钟前
  • 大力麦
  • 力荐

它又吵又闹、又臭又长,但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给它五颗星。

1小时前
  • 妖灵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