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爱情片美国2008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詹妮特·海因,苏珊娜·洛塔尔,Alissa Wilms,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弗里德里克·贝希特,马蒂亚斯·哈比希,Frieder Venus,Marie-Anne Fliegel,Hendrik Arnst,Rainer Sellien,托尔斯滕·米凯利斯,Moritz Grove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播放地址

 剧照

朗读者 剧照 NO.1朗读者 剧照 NO.2朗读者 剧照 NO.3朗读者 剧照 NO.4朗读者 剧照 NO.5朗读者 剧照 NO.6朗读者 剧照 NO.13朗读者 剧照 NO.14朗读者 剧照 NO.15朗读者 剧照 NO.16朗读者 剧照 NO.17朗读者 剧照 NO.18朗读者 剧照 NO.19朗读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8 20:55

详细剧情

  15岁的少年米夏·伯格(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偶遇36岁的中年神秘女列车售票员汉娜(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后来两个发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关系。汉娜最喜欢躺在米夏怀里听米夏为他读书,她总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年轻的米夏沉溺于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同时,却发现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汉娜。忽然有一天,这个神秘女人不告而别,米夏在短暂的迷惑和悲伤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德国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还在继续。成为法律学校的实习生的米夏,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已经事隔8年,但米夏还是一眼便认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汉娜。而这一次,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然而,米夏却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搭上性命也要隐藏秘密。  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而此时米夏(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与汉娜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2009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温丝莱特凭借该片折冠当年奥斯卡影后。

 长篇影评

 1 ) 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深夜又看了一遍《朗读者》,内心惶惶。很想写点什么,但是已经很久没写字了,有点怕。我没有揣好答案就提笔了。因为我想,有时,写下来,也是一种提问。

从什么地方说起呢?从我没有想象过,一个文盲女人是什么样子开始吧。当她出现在电影里,成为一个形象,一个人物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没有知识的女人是这个样子的。她脚步沉重,举止笨拙,表情呆少,在很多时刻,她聚拢脑门上的皱纹,懵然不知又带着怒意。这世界对于她来说,有太多不可解。她的情爱里不带着一丝浪漫的情调,直接而动物。粗鲁,直率,然而熟练,热气腾腾。在夏日阳光下她的皮肤粗糙,像布满了细密金色汗毛的母兽。她用力洗刷他的身体,像洗刷一匹幼马,像洗刷冬天的靴子,像一个洗衣女工。

但是,不正是因为这些,所以才变得动人的吗?当这样的一个女人,脑子里没有一个精巧零件的女人,聚精会神的聆听朗读,为小说里的情节热泪盈眶,对文学饥渴强烈得一如肉欲,为乡村小教堂里的童声颂唱感动万分,那才是一幅好画面,悄然打动了少年的心。是的,我想,从床上拿出那本书朗读的时刻,情爱变成了爱情。他们是完美的老师和学生,她教授他性爱,他教授她爱情。起码,少年是这么认为。他一定以为,他的爱就像一层金粉,细细的揉搓过这个坚硬粗粝的女人——在很多时刻,她还显得专断和暴戾——淘涣出一个新人,一个带着温柔感官和细腻之心的女人。她是为他重生的,这个想法让他奋不顾身。正因为如此才动人,才比那金色头发红色泳衣的美丽少女,更动人。

看到这里,我心里很悲哀,为少年而悲哀。很年轻的时候,或者很愚蠢的时候,我们都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只看到自己所相信的。就比如,我们相信,美即是好,爱即是善,直即是真。少年看见粗鲁女人的眼泪,相信她的纯洁,就像她的无知,相信她的朴实,就像她的双手。他相信这位粗陶捏就的女神,有一颗未被发掘的高贵之心,就凭她如此向往知识,懂得羞耻,感受光明。我不想苛责他,每个人都一样,都有美化爱人的能力。爱的结晶能力——就像将一根树枝丢进了盐矿,再捡出来时,结满了洁白晶莹的晶体。于是少年忘记了,那只是一根树枝而已。

然而,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的。一件事看起来美好得不像真的,那么它就不是真的。这桩恋情永远的摧毁了这个人,我们看见,就像暴风雨撼动了一棵栎树,将它粗暴地揪出地面。最可悲的是,我们会变得像伤害我们的人。疼痛是一枚烙印。疯狂的疼痛之后,往往不是自愈,而是,我们从疼痛里学会了某种东西:烙印自己。那个女人将自己的生活切割成不同部分,工作和情爱,过去和现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她永远只归结给自己。而少年长成的男人也如此。他精细的为床伴煮好一个鸡蛋,恰似她有条不紊的清洗牛奶瓶。他将爱情切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温柔,做爱,尊重,早餐,争吵,洗澡。但是,这一切不会组成一个“爱”字。他对于“爱”已感陌生,就如同多年前,那个少年,对中年女人提到爱,你爱我吧?女人皱着眉头,懵然无知,这个字就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从天花板冷凝成一滴水滴落下来,激得她一哆嗦。她躺在浴缸中,说,爱吧。

斯蒂芬 戴德利基本上是我最爱的导演,因为他拍的另外两部电影,也是我的最爱。《比利 艾略特》和《时时刻刻》。后者,我从水木丁老师写的影评中,终于听见了那句我想说但是说不出的话:“爱的牢笼”。在《时时刻刻》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囚笼,以爱的名义。那么,在《朗读者》中,自己就是牢笼。

摧毁少年的当然不是失去爱情本身。很多时候,毁灭我们的,并非爱情破灭这件事。而是对人性本身的破灭。那个朴实,率直,渴望阅读的漂亮女人,怎会是残酷,冷血,毫无怜悯也绝无反省的纳粹刽子手?而恰恰人性就是如此的复杂。拍温情电影的小津和充军中国的小津是一个人,热爱艺术的希特勒和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是一个人。暴虐和善良,冷酷和多情,精美和粗鄙,忠诚和放荡,充满信仰和毫无底线,往往都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当你发现她完全不是你所幻想的那一个人,那么,你还爱她吗?如果说爱真实的她才是真爱,那么你还敢爱吗?

好的电影,不仅仅展示出人性之复杂,还赋予这份复杂以单纯和统一的气质,让一个人物并不断裂,而是完整。那份复杂于是并不浑浊,而是丰富。是的,对那个女人来说,就是那份懵然无知。无知者无畏,她供认不讳。当她直视着法官,问:“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办?”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她。那份坦荡的无知,简直让她无辜。没有人知道那份羞耻从何而来,宁可失去自由也不愿失去尊严。文盲是一个秘密,为此她囚住了自己。她是自己的囚笼,自己的地狱。但是,某种可悲是,正是这个囚笼,正是这份尊严,让她赢得了我的敬意。一个人最黑暗的部分,却也恰恰是她最闪光的部分。懂得有时才是最深的无奈,因为懂得才会明白,她是不可分,不可解,不可改的。

但是爱她的人不会接受这一点。我们看见,男子颠沛流离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因为他的灵魂里有了一个永恒的黑洞。他填补黑洞的方法是朗读,为她朗读。他担心她连数字也看不懂,于是在磁带的脊背上画点示意。他又有了少年时集邮的疯狂。我理解成,少年时,那种重塑她灵魂的冲动,此时又回到了他的心头。他们不知不觉成为某种罪恶的同谋。救和赎,是他们共同的功课。洗刷她,即是洗刷自己,她得救,即是他得救。教堂里的那一幕,她蒙恩的面容,就像圣灵感动,他相信她天性中良知未泯。只要点亮那盏灯,自学即自救。知识即是福音,不,爱即是福音。不管男子出于什么考虑,只有一点毋庸置疑:动机只可能是爱。虽然,背负上她的罪,是他为自己设置的囚笼。

那么,她爱他吗?我看见很多影评都在分析这一点,大多数人倾向于不爱。起码,不是他的那种爱。但是,曾经被打动过吧。被那些亲吻,那毫无一丝杂质的坚定眼神,道歉和泪水,朗读的迷人嗓音,被那年轻的肉体。虽然她知道,她必须把他还回去,还给那个道貌岸然的家庭,还给他的学校和同伴,还给那个夏天水池边某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她分割得很好,直到在监狱中再次听到他的朗读。她一定从中感受到某种力量,一种迫切的向上的力量,拽着她冲破了多年的羞耻,战栗着拿起第一本书,拿起了铅笔。

We found love in hopeless place.

在绝境之地,她感受到了爱。她没有被放弃,被忘记。仅仅如此,她走出了内心的囚笼,敢于重新面对自己。她盼望他的一点点回音,不仅仅是朗读,而是笔迹。她盼望他的宽恕。没有人能审判她,但是他能。因为他已经变成了她的福音和圣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不断的反刍往事。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觉。她泅回时光,重新爱上那个少年。是他教会了她爱情,就像多年前他渴望的一样。她索求浪漫小说,索求那份原本不属于她的精细幽微的情感,那曾经依稀甜蜜过的温暖,那落在腰间的吻。就像女狱卒说的,她不再“坚强”,她变得放纵自己了,她变得像一个解放了的人。是的,这不是那种爱,但是更大更本质。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上麦基老师的课,他也最爱《朗读者》。提起在监狱里碰面那场戏,他说:“高潮不是充满了动作,而是充满了意义。”你注视过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吗?容貌已经枯槁,头发已经灰白,只有眼睛变成鲜绿色,还没有枯萎的颜色。简单的对白。只是放开了握住的手,只是眼神,但是她明白了,她的答案不是他想要的。她明白了,他的爱,是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她以为二十年的牢狱已经为她赢得了赦免,但是在那张桌子上,她明白,远远不够。他守着那个黑暗的秘密二十年,他站在深渊边上二十年。他是她的行刑人。他的爱就是刑具。无知者无罪,他教会她自学,自知,自察,也教会她审判自己。她原本是一个不懂爱的人,所以她也不懂疼,不懂罪,不懂死。她终于学会了爱,明白了爱,也懂得了世间的一切。原来懂爱,是以生命为代价。她为自己设置的囚笼已经打破,但是他的那一个,未曾打破。她的死,是为了释放他们两个人,而不是为了释放她自己。

她做到了。电影结尾,男人将秘密告诉自己的女儿。有了分享,秘密才成为往事,牢笼才变成栅栏。













 2 ) 爱情的长和人性的宽

      大家都说从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出“真爱”,我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有没有真爱不重要,因为本也不是爱情片。在一部经典爱情片里我们总是看到爱情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妄,使生命的意义得以长存,借由爱情,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成为史诗性的人物。可是本片显然不是这样。
      迈克初见汉娜时,迷恋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女性气质,汉娜也总是叫他“Kid”,可见她始终是把他当作孩子的:迈克放学后和同学游泳来晚了,汉娜没有不悦;迈克发脾气说一切都是你来操纵,汉娜说我没有逼你来。可见,汉娜对迈克从来就没有要求,他只是她的孩子,她也不会像对恋人一样,对他有期望。汉娜对迈克没有那样的幻想。或者后来,当她开始产生幻想时,她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可能,就离开了,离开一场做不成的梦。
      而迈克,或许我们可以把他对汉娜的感情称为爱。他思念她,为她的受难(受审)感到疼痛,他为她读一箱一箱的书,而他为她读书这一事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项壮举,我们都能看到他读得字字真诚。可是他没有去看她,在监狱工作人员通知他汉娜即将出狱时,他迟疑了,或许他从没想过汉娜有一天会出来,因为当初汉娜判的是终生监禁,或许汉娜的出狱超出他原来的想象。他撂下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最后说:“如果你不帮助她的话,她将没有任何未来可言”。他最终还是来了,汉娜见到他时是那样难以置信的表情,那样又惊又喜。当汉娜满怀感情的伸出手,对他说“孩子,你长大了”的时候,他慌张地缩回了手。大概是他预先演练得太多,他说会为她介绍工作、为她找了个住所、报名社区活动——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汉娜的眼神颤抖了,“我还是喜欢别人为我读,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是吗?”他无语。然后他问她有没有想到过去,她说:“关于你的?”他摇头,是关于奥斯维辛,她的眼神冷下来了,说:“人死不能复生。我学会了阅读。”这两个人纠结一生的不是一件事。
      汉娜一辈子在意的是她会不会阅读,还有书里的浪漫,当她会写字以后,她写信给他,要求他多寄一些爱情小说来。这个被她称为孩子的人如今变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撑,对她来说,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了。他长大了,她可以爱他了,她还学会了阅读。
      迈克一辈子纠缠的是法理和柔情。是他无法爱一个女刽子手,可他确实又爱了。所以他日夜不息地为她朗读(磁带),但他的感情表达到此为止了,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当他为她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哭了,我想汉娜也知道,那是怎样的深情。于是本来对他没所求的她,感动了:这个男人,值得爱。
      直到他们相见,一切才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不能跨越的还是不能跨越,无法战胜的还是无法战胜。他能做的,只是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内心的深处保留一份对她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可是对汉娜来说,这不是爱情,这是拒绝。
      一个人总是要有些年纪,才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懂得别人的有限。我们的有限就在于我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自私、懦弱、贪婪、对世俗观点的屈服、对自身完美的苛求……。爱情的无限性其实并不存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其实是“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真正超越一切的爱,只有到宗教里去寻找。
      这让我想起我的爱情。丘丘说我每次爱的人都差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每次吸引我的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我不喜欢英雄气质,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人,喜欢不吹牛、平实善良又温柔的人。可是我的爱情也都失败了,因为靠近了之后,对方的“有限”就变成了铜墙铁壁,使我感觉不到他的温暖,就爱不起来了。
      也许我要的是太过完美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其实本来也不存在。也许是我的假设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我假设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自私者永远都自私、崇高者永远都崇高,我要寻找的是这众多人性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儿的那个人。
      也许真正正确的假设是: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那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性里面有爱、有温柔、也有自私和冰冷,都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恒定、稳定的之说。所以人性,人人皆有,根本用不着费力去寻找,也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信仰。
      这部影片里的汉娜,本来不识字,可是她喜欢书本这种让思想永恒下去的形式。迈克则是在心灵的深处保留那个15岁少年的深情。你问他们爱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我们的爱都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爱情的长度总是在人性的宽度内。没有超越一切的人性就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

 3 ) KID

可以说这是一部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姐弟恋,可是影片的主题不单单是爱情,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汉娜对于伯格来说是爱情的启蒙者,而伯格使汉娜对于文学充满好奇与渴望。她是个文盲但羞于启齿,不敢向人说出这一事实,点餐时不敢注视菜单,听到孩童的颂歌会流泪。她和伯格有过一段欢快的年少时光,可是汉娜因为工作原因不告而别,一走就是八年,两人再次见面是在法庭上。

电影的基调前半段很法国,浪漫,唯美,是情欲与爱情的混合,后半段更像是电影的核心,缓慢而又充满韧性地点题。 八年后的汉娜作为纳粹被指控谋杀三百名犯人,孤口难辩,当法官让她对比是否二十年前和现在笔迹的时候,汉娜恐慌畏惧不敢承认自己并不识字的事实,被判定终身监禁。作为法律系的伯格一边震惊两人再次重逢,一边想要说出汉娜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说出口。 汉娜进入监狱之后,伯格仍然不曾忘记她,他给他用磁带录下一本本书籍,希望这些能够让汉娜振作起来。汉娜明白他的用心良苦,开始学着识字,朗读声断断续续回荡在监狱里,伴随汉娜吃饭入睡,小小的房间充满回声,像一声声对爱人的呢喃。这是影片中最令人深刻的一段,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段。

后来,结局并不好啊。出狱前汉娜和伯格沟通过一次,但结果并不理想。两人都是将真实想法藏的很深的人,话语表面并不能代表什么。两人生疏又有距离感,这,很不妙。汉娜最后还是选择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一丝丝的期盼和遗憾走了。 忘不了的是她对于伯格的称呼:小伙子,kid。这是话语的最初,也是话语的终结。

影片中还是有些地方没看太懂,有机会再刷一遍,不可否认影片中一些镜头尺度略大,如果你能欣赏肉体的美,那么很值得一看。

 4 ) 十六岁那年的夏天

虽然标题这么写了,但如果这仅仅是一出十六岁夏天的故事,那么Oscar的挑剔的评审们也不会把它列入最佳影片的角逐名单。 当初我在一所美国大学学习日本历史的时候,一个韩国助教这样问我们,亚洲战场的元凶到底是谁:是天皇还是政府,是国民还是军队,亦或是,如日本右翼认为的,是欧美列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迫使日本不得不走上绝路?也许在欧洲,诸如很多对于这一部分历史存在盲区的朋友们来说德国人并没有回避这个责任。我们看见的是勃兰特(感谢jade同学的更正)在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的双膝跪地;以及在柏林,以Gretel Bergmann命名的体育场馆。这个国家是要以总理下跪来认错,以拥抱所有族裔的运动场来纪念当年希特勒千方百计要封杀的德国犹太裔女子跳高世界冠军,如此的胸襟和海量,难道还不能打消那些怀疑者的顾虑吗?我说,仅仅是这些,还远远不够。2008年有两部杰出的电影,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从内向外来重新看待这一场60余年的灵魂救赎。 Valkyrie让德国人第一次几乎可以用自豪二字来向这个世界呼唤,在德国内部,也有反对独裁,反对屠杀,反对战争的正义之士。他们的计划如果实现,数以百万的生命就可以从枪口下被救回。值得关注的是,当这部"德国爱国影片"即将上映的时候,德国媒体却开始闹得沸沸扬扬,因为男主角Tom Cruise的信仰,Scientology,在德国是不被承认的,是违反德国宪法的"邪教" (Sekte)。 这从一个局部反应了德国主流社会在战后的普遍心理。他们在战战兢兢中度日,唯恐被邻国认为检讨得不够彻底,这不仅是一种对于战争本身的检讨,推而广之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德国人认为可以检讨之处。 本片中的Michael在首次踏入法院之前与教授的一番对话,讲述了警察戒备森严,防范的是支持或者反对这六个受审的女守卫的舆论双方,就充分说明了以上的观点。然而这里有一个很浅显而又深邃的问题,也许很多人在观看本片时已经发问,或者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或者仍然困惑于Hanna的选择。为什么,她在法庭上,不肯低下头颅,承认自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这难道,比承认自己是一个杀害了300多名妇女和儿童的凶手,要来得更为艰难吗? 我觉得这才是原著作者所希望读者们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一点也不复杂,就如同今年早些时候德国老太太Angela Merkel呼吁国民要放弃民族仇视和岐视一般,德国人在自己最需要检讨的环节上居然掉了链子,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颗民族高傲的头颅 德国人在一战前的识字率就超过了90%,一个如此“高贵”的民族,怎么可能在连导弹都研制出来的年代里,还存在着目不识丁的人?这个畸形的社会能容忍这样的一员吗?这位曾经进入西门子,转而进入SS ,战后在公交公司晋升,一直优秀地工作着的Hanna,到底是为了什么才频繁地更换职业?作者恐怕不仅是要抨击纳粹当局疏忽了千万个Hanna的小学教育而把心思都用在战争机器上那么简单吧。 德国人,你们何时才能低下那颗高贵的头颅? 政治上所要披露的问题,其实已经借由Michael法学院的同学,在观摩了第一次审判后宣泄殆尽了。错的,显然不是千万个在集中营里本分工作的Hanna。她如果良心泯灭,那也是一个时代的泯灭,一个国家的泯灭。沙丘之中,如何开出洁白的莲花?一个时代的过失,不应该只交由几个Hanna去抵罪。以五步笑一百万步,把没有开启教堂大门的Hanna换做开启了整个东亚战争的东条英机,恐怕很多人的风度就不会如片尾的女作家那样儒雅含蓄了。 ------------------------------政治和爱情的鸿沟线------------------------------ 这部影片,以及原著,假如只是要讲述以上这样一个"富有政治教育意义的革命故事",那么片名就可以简化成,Reading,而忽略了爱情这条主线本身。我们在钦佩Kate Winslet醇酒般的演技时,也不要忽略了第一人称,Michael,the reader。在这个从十六岁的夏天所展开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他夜以继日地录制着一卷卷卡带,当Hanna在狱中打开那第一盒包裹时心中的五味杂陈,这个设计,可谓巧夺天工。这里省略了多少不必要的语言文字,你只需要看见这些卷卡带,一切就都尽在不言之中。这才是伯牙子期的故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明白的Hanna的苦楚。 我知道那份记录不是你写的。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没有变心。 现在我能做的,也就只有念书给你听了。 你最喜欢听我念书,不是吗? 我会一直默默地念书给你听。 然而当男女主人公在监狱里重逢时,当我落下大颗的眼泪时,Michael将手局促地回抽,这映衬了他在22年前的那个下雪天,在监狱门口扭转的身躯。这是多么无助的一个转身,在一个雪天,虽然雪并不大,气氛尴尬;再往前8年,他16岁的那个初春,也是一场小雪,天作之合,被她拥抱在无助的一刻。24岁的Michael,有着一颗和他在46岁时一样,渐老的心。 他为什么不当庭作证?他为什么探监途中折返?他为什么要把手抽回?他又为什么,在对他的挚爱做出以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举动时,更不可思议地,经年累月,一卷接一卷地默默地录制着读书的声音? 这是一份尴尬的爱情,而它终将在一个无奈的寓言里做终: The Lady with the Dog,契科夫让对于婚姻不忠的男女主人公坠入了彼此的爱河,却最终对于两人的未来一筹莫展。 16岁时的他,可以近乎毫无顾忌地当街拥吻35岁的爱人,回击店员对于他"母亲"的祝福;可以在小教堂里和她相视着孩子们,露出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却不知Hanna泪水的深意;可以放弃美貌的同学和生日宴会去为她朗读下一本书。当这颗心看见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时,他就开始渐老了。自此之后,他始终没有释怀。他所不能释怀的,是震惊于审判席上的恋人,居然在父辈的战争里(他不去参加父亲的葬礼,暗示了他父亲在战时的作为,以及他对于这一部分的是非曲直的困扰),是这台机器中的一枚螺丝;更多的,也是,他对于一直以来,她把这一切的秘密掩埋在心底的一种谴责。 然而很多年之后,经历了婚姻挫折的他,以及那颗渐老的心,始终不能放下的,还是那个在诀别前用肥皂为自己搓背的Hanna。当镜头切换到监狱里,裸背的Hanna用同样的手势给自己搓背时,我的眼泪夺目而出。正是这颗挣扎在渐老中的心,让审判时绝望与无助的Hanna,在狱中重新燃起了爱与生的希望。在这十数年的狱中生活里,所能支持她的生命的,唯有爱人的声音,仅此而已。 Hanna在最后的见面时对Michael说,在审判之前,她从未审视过过去。在22年的囚禁生涯中,她所学会的只有阅读而已。 这真是一个弥天大谎。她至少,也学会了拼写(这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观众们只是认为,她终于醒悟了读书识字的必要,以弥补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那这充其量也就是一部三流剧本。Hanna所迫不及待地,在她学会认字之后,便是辛苦地一笔一划,用粗陋的字体,给爱人捎回她的心声。 她以前总是被动的,紧闭心房。她聆听他的读书声,聆听他出游的计划,聆听他点的午餐,聆听他的诉苦和抱怨。她很少用语言去表达她的感情,因为她做惯了一辈子的听众。即使偶尔开口,仅也只掷出You don't matter enough to upset me这样恶毒的字眼。这是一个时代的罪孽,造就的是只需要聆听和顺从的机器! 那么信纸上这几个苍白无力,蹩脚丑陋的字母,所连成的恐怕连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写得更为高明的句子,所要发出的讯息,就比千金还重。她曾经无奈地不辞而别; 但现在,她回来了。是他的声音,彻底打开了她的心扉。 然而,出狱时的Hanna已经66岁。她在狱中度过了生命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光。这也许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时光。Michael的猝然抽手,让她从美妙的回忆中回到无奈的现实。再出去,做一个裁缝,接受社区救济,去图书馆阅读,与她都毫无意义。审判之后,对于战时自己的作为,她一定是有了不少的悔悟;更多的自我审视,恐怕来自于她对于最后十几年之内两人之间爱情的感悟。她也许不能原谅自己在战时的所作所为,更多的不能原谅,也许是她在多少个瞬间与这一份可贵爱情的失之交臂。于是她用这些本教会她读写的言情小说,做了她黄泉路上的垫脚石。这些字,她曾经镌写在信纸上,也永远铭刻在两个人的心里。 犹太女作家毕竟不是被一名只在审判时诚实到近似张狂的纳粹女凶手所感动,才接受了她的小茶叶罐,而是被Michael眼神里的那份至真的感情,以及夺眶的泪水。 这一颗渐老的心,终于在片尾,面对曾经疏远的女儿,在挚爱的墓前,又焕发了新生。 I'm not frightened. I'm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I suffer, the more I love. 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 will sharpen it, will give it spice. I w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 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 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5 ) 罪与罚

大约是1999年的夏天,我那时正在北京一所法学院做大二学生。一天晚上,学校4号阶梯教室有一个日本青年学者来做讲座,讲的课题是战后日本司法改革。演讲完毕后,照例是讨论时间。不知道怎么的就扯到了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战争罪行,不肯谢罪的问题上了。一时间学生群情激奋,大有这个“日本鬼子”说个不爽的字眼就要揍他的架势。这时这个“日本鬼子”问了那个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请问这位同学,您是那一年出生的?”
“1980年”学生回答道。
“哦,那么您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喽?”,
“是的”学生。
“那么我请问您,您会因为贵国建国以来的文化浩劫向陈寅恪、熊十力、老舍等许许多多知识分子谢罪吗??”
“不会。”学生
“为什么?”鬼子
“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学生
“我今年44岁,是昭和30年(应该是1955年)出生的,离战争结束已经10年了,现在主导日本的人大多都是战后出生的,即使是战前出生的,在战争中也都是小孩子。请问我们这些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为什么要谢罪。我们这些战后一代人有罪吗?”鬼子
“你们的民族犯了罪,所以你们。。。。。”学生
“那么贵国的文化浩劫不也是一个民族犯下的罪行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只是那么4个坏人(大概指四人帮)创造了可以说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吗?”
当时对我的震撼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真的没有从这个角度审视过文革。是啊,我们这些80后、乃至90后有罪吗?这个问题荒谬吗?
去年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发现一本叫《朗读者》的小说。当时这本书还没有火爆起来,我看了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简介——法学博士、德国北莱茵威斯法伦州宪法法院法官。可能由于相似的学术和职业背景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刚好这本书也在打折,我就买了一本回家。等我一气看完这本书,我突然回忆起了前面那件往事。这本小说可以说是一本二战反思的力作。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爱欲、实证法哲学与新自然法哲学的冲突,但最根本的是讨论了一个古老的话题“罪与罚”。
昨天在电脑上看完了电影《朗读者》,我觉得拍的很好,把小说的精华拍出来了。本来早就想写一篇《朗读者》读书笔记了,今天在电影的感动下,我结合电影和小说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想。

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讲述爱情故事的小说,它讲了少年伯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偶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在3次短暂的接触后,他们发生了关系,成为了情人。有朋友问我伯格为什么喜欢汉娜,他们之间有爱情吗?朋友的观点是,汉娜爱上了突然闯入她生活的阳光男孩,而伯格对汉娜可能更多的是生理性欲使然。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是汉娜突然闯入了伯格的生命中,伯格被汉娜独特的生命气质所吸引。是伯格爱上了汉娜,而且从此再也没法从这种爱中自拔出来,他生命从此再也没有为其他女人敞开过。
我这么说有证据吗?有的,电影里面伯格偷看汉娜穿丝袜那一幕,很多人认为伯格是被肉欲所吸引,但小说明明白白的把伯格的心理写出来的,只是电影不容易表达而已——
“另一个谜是在厨房与门廊之间所发生的那一幕情景本身。为什么我不能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她的身体很强健,极富有女人味,比我曾喜欢过的、博得我的青睐的姑娘们的身体丰满。我相信,要是我在游泳池看见她的话,她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她也不像我曾经在游泳池见过的姑娘们和妇人们那样裸露。另外,她也比我梦想的姑娘们年纪要大得多。她有三十多岁?人们很难估计出自己还未曾经历过的,或尚未达到的年龄段的人们的年龄。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并不是因为她的身体本身,而是她的姿势和动作让我目不转睛。我请求我的女友们穿长统袜,但我不想解释我的请求,我不想告诉别人那个令我迷惑不解的、发生在厨房与门廊之间的那一幕情景。这样,我的请求就成了寻求肆无忌惮的情欲、寻求高潮的一种愿望。一旦我的这种请求得到了满足,它也是以一种卖弄风情的姿态出现,并非那种让我目不转睛的姿态。汉娜并没有拿姿态,没有卖弄风情,我也不记得她曾拿过什么姿态、卖弄过什么风情。我只记得她的身体、她的姿势和动作,它们有时显得有点笨重。但那不是真的笨重,那是她让自己回到了内心世界,那是她不让由大脑所支配的任何命令来干扰她这安静的生活节奏,那是她完全忘却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样的忘却外部世界的情形还体现在她那次穿长统袜的姿势和动作上。但那一次,她的动作并非慢慢腾腾,相反,它非常麻利、妩媚和具有诱惑力。但诱惑人的不是乳房、屁股和大腿,而是吸引你进入她的内心世界而忘却外部世界的一种力量。”

对汉娜来说,一开始伯格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男人。汉娜对伯格反而是从性欲开始的,因为“小家伙”什么都不懂,也没必要和他谈了自己的过去。汉娜害怕谈论自己,但她又渴望爱欲。伯格这样的小男生无疑是最佳人选。
那么汉娜爱伯格吗?汉娜爱伯格的。她的爱应该始于收到伯格的录音开始,当她觉得自己被世人抛弃,生命枯萎的时候,“小家伙”没有忘记她,他的爱依然是那么炙热,虽然伯格从来不来看她,给她写信或打电话。“小家伙”重新点燃了她生命的热情,让她看到了救赎的希望。
影片还有一个让人不容易看懂的地方就是——汉娜为什么要离开。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可能都不明白,电影把这个细节表现的很隐秘,可能导演觉得大家应该都读过小说。小说是这么说的——
“游泳池里又变得和往常一样:做作业,打排球,聊天,调情。我已记不得了,当我抬头看到她的时候我正在做什么。
  她站在离我二十到三十米远的地方,穿着一条短裤,一件开襟的衬衫,腰间系着带子,正向我这边张望。我向她回望过去,离得太远,我看不清她的面部表情。我没有跳起来向她跑过去,我脑子里在想,她为什么在游泳池里?她是否愿意被我看见?她是否愿意我们被别人看到?我是否愿意我们被别人看到?因为我们还从未不期而遇过,我该如何是好?随后,我站了起来,就在我没有注视她的这一眨眼的工夫里,她离开了。
第二天她不在了。”
电影里是有这个场景的,但是没有出现汉娜的镜头。汉娜是因为伯格没有在公共场所和她打招呼而离开了。很显然,汉娜认为伯格害怕别人知道她和他在一起。汉娜受到了伤害。
那么伯格的犹豫,是不是伯格对汉娜的爱有所保留呢?我认为不是的,小说写的很清楚,一个从来没有恋爱过,对汉娜生活、经历、喜好一无所知的15岁的男孩,他在突然与汉娜不期而遇,“我该如何是好?”。各位回忆一下自己的初恋,这种复杂的心理,应该不难理解。
如果我喜欢的女孩突然和我说“你嫁给我吧”,那一刹那我也会有“该如何是好?”的问题。不是我有所保留,而是我与生俱来的生命气质决定的,但凡生命感觉比较敏感的人可能都会在爱中“犹豫”。最典型的就是卡夫卡,这位先生订婚——解除婚约,来回折腾了好几回。爱的“犹豫”不是保留,而是敏感的心感受到那喷薄欲出的激情的巨大能量,他被这种力量所震慑,在爱的力量面前短暂的晕眩。
那么汉娜为什么会怀疑伯格的爱呢?这一误会为何发生?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本片的核心问题“罪与罚”
小说很大一部分讲审判,汉娜因为在纳粹统治时期做过集中营的看守,因此在战后被审判,这场审判在法哲学领域是非常著名的,他直接促成新自然法哲学的复兴。电影中,汉娜以执行当年的法律来抗辩,她认为自己无罪,因为当时的法律就是这样的,她只是执行法律,维护当年法律所确定下来的秩序。这也就是法哲学中实证法哲学主张的 “恶法亦法” 。然而通过纳粹的暴行,人们开始反思,难道大量屠杀犹太人的法律有存在的理由吗,难道法律可以无视正义、自由、人权等理念吗?19世纪被“奥卡姆剃刀”剃除的形而上的概念重新回到法哲学领域。大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国家法律之上依然有法律也不可剥夺的权利,如自由、平等、公正等等。
汉娜正是因为执行了违法自然法的法律,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小说的作者虽然是法学家,但他并不是想用小说来讨论法哲学的问题,他不是在这个层面讨论“罪与罚”。他探索的是更为深沉的“罪与罚”。
集中营的经历时刻的压迫着汉娜,她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经历(包括她不识字,这个问题我以后再说)、她不敢和什么人深交,因为那不可避免的让他人看到她的过去,因此她独居寡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电影结尾监狱长给伯格的电话可以知道)。这种压抑让她时常产生自己被人抛弃歧视的感觉。在游泳池汉娜认为伯格疏远她,这不是偶然的事件。汉娜的历史包袱即使没有这次的相遇,迟早有一天也会发生同样的误会。即使永远没有这样误会的事件出现,汉娜知道伯格永远深深爱上了自己,她也会离开伯格。因为她背负着历史的包袱是没法和伯格在一起。爱代表着相契,而这是汉娜害怕的。她的过去犹如让自己染上了麻风病。
影片的结尾,伯格终于来到监狱,看见了白发苍苍的汉娜。汉娜抬头看见伯格,眼神中流入出被爱所救赎的生命之光。那一刻我眼睛湿润了。而伯格更多的是压抑,当汉娜伸出手,想让伯格握住她的时候,伯格再一次“犹豫”了。是啊。这个从他15岁就开始让他魂萦梦绕的女人在又次出现在他面前。他再一次遇到了“该如何是好?”的问题。朋友说这证明伯格的虚伪。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伯格已经不在乎汉娜,他有必要这么压抑吗。就我的经验来说,如果我不在乎一个女孩了,我反而可以和她很好的沟通,因为放下了所以就不在沉重。然而伯格始终在一种让人窒息的压抑中艰难的靠近汉娜,这种阻力恰恰来至于伯格对汉娜不可抗拒的爱。
汉娜再一次误会了,原本被燃起的生命之火在汉娜的眼神中暗淡下去。伯格走了之后,汉娜选择了自杀。
我看网上有评论说,汉娜通过坐牢和自杀,最终得到了救赎。虽然这种乐观给人带来一种安慰,然而我认为汉娜恰恰是因为失去了救赎的希望而自杀的。伯格从15岁就爱上她,在她被所有人抛弃的时候,一如既往的给她寄送朗读小说的录音带,有这样一个男人用这样一种巨大的爱(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一直支撑着她,为什么汉娜不敢相信?还是前面说的“历史的包袱”,她自己就没有原谅她自己,所以她不相信还有人能原谅她,爱着她。
这应该才是作者所要表述的“罪与罚”。

 6 ) 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对我的影响有多深

他们之间的感情,真正的说起来只是年少时侯的一场荒唐性游戏而已,如果单纯的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一种行为,就是一个16岁的少年和一个36岁的妇女的不断做爱过程。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么美丽,因为男主角是英俊的,女主角是美丽的?因为在他们做爱过程中他们朗读的那些世界名著,荷马的《奥赛罗》,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

那个激情的夏天,游泳池,文学名著,一间卧室和客厅在一起的屋子,一个美丽的女人。
这就是machael的16岁的夏天。

每次他们吵架都会是machael先道歉,因为他爱她,他离不开她,“光是想想就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这种激情的爱让machael饱受折磨和痛苦,HANA说她并不在乎他,一点也不,在他生日那一天,并且偷偷的收拾东西离开。
导演并没有说明machael到底是怎样的痛不欲生,他只是让machael在那个天然游泳池边,慢慢的脱掉自己的衣服,并且将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那里,然后跳了下去。

当十年后,machael再见HANA的时候,他已经是法学院的实习生了,英俊挺拔而又才华横溢,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并且和一起学习的tuerbeg暧昧着。
可是当再一次见到HANA时他彻底傻掉了,那是在审判纳粹的法庭上,Machael是去旁听的实习生,而HANA却是作为被审判的纳粹战犯,法庭指控她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时杀害了300名犹太人。

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那时候的machael在角落里不停的抽烟,他那深邃的眼神中全是忧郁,像是一个王子。人声嘈杂,来来去去,全部知道他心理的悲伤。

他掌握了她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关乎到她的审判结果,所有的那些看守都指责那封关于烧死犹太人的报告,她也最后承认了,而这无疑将证明,她是杀害犹太人的主谋。
可是他知道,她根本不识字,她是个文盲,所以才要求她在做爱的时候给她读那些名著。

他老师说,单从道德的角度,他也必须向法庭说明这些信息,这是必须的。
可是他知道,她不会愿意的,这有关于她的尊严,她不会愿意的。

最后她被判终生监禁,而他和tuerbeg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可是他甚至不愿意在做爱之后和tuerbeg睡一起呢,他并不爱她。

七年后,他和妻子还是离了婚,让女儿和母亲一起生活。
而他自己则在一个大房子里,孤独一人,里面放满了书,所有的文学名著,希腊的,俄罗斯的,英国的,他在每一个晚上读着那些文字,录下来,放在那些磁带里,然后寄到看守所里,给她。

她开始时是觉得惊讶,然后慢慢的对这些文字形成了依赖。她在那个鸽子笼一样的小监牢里一遍遍的听着那些朗读,并在每时每刻回忆起这些情节而觉得生动。
她甚至也开始自己学习读书,第一次去阅览室借的是《带着狗的女人》,那时候她还很羞怯,胆小,但是拿到那本书时,她很兴奋,对着MACHAEL的朗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学习着。
她学习得很辛苦,但是这成了她单调的监狱生活的唯一动力。
慢慢的,她甚至能给Machael写信了,虽然只有一两句话,字母拼写也有错的。
而在每一封信里,她都称呼他Kids,就像她称呼十六岁的他一样。
可是她不知道,他已经梳着背头,脸上满是沧桑,已经是一个大律师了。她不知道他已经长大了,长的得她也认不出来了。
她只是还记得那个羞涩的生气的,给她念书的十六岁青年,那个青年是她在监牢里坚持下来的动力。

二十年后,她出狱了,监狱里的人希望他能把她领回去,因为她唯一的联系人就是他了。坚持了一个人生活了这么多年,以给她念书作为生活全部内容,可是,到了这里,他却怯弱了。
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么多年之后的她。

当他们在餐厅见面时,冷淡客气得就真的像一般朋友,那时候的她满头白发,脸上也全是皱纹。
而她也不认得他了,他的精明干练也许让她觉得可怕,他再也不是n那个青涩少年了。
对于他的安排,她说,谢谢,十分感谢。

但是那个晚上,她却自杀了,对于machael她只是希望他能把自己留下的钱交给那个犹太女孩,那个写了一本书,然后让她入狱的女孩。

machael顿时哭了,一个四十岁的大律师,哭得泪流满面。

后来他用这些钱捐了一个读写机构,帮助那些人读书识字。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人性,还不如说讲的是文学的重要性把,那个编剧或者说那个导演是在让大家回忆起那些文学名著,那些小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这个女人HANA,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我们怎么忍心责备她呢,她是一个慈悲的人,将一个呕吐的男孩送回家,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不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她都需要文学,文学是她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在集中营,她还是让那些犹太人去给她念书。
一个文盲,却这么热爱文学,是不是让我们这些识字的人汗颜呢。

导演,是在向那些他热爱的名著致敬吧,
奥赛罗,带小狗的女人,
我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了,时间的坚持,一辈子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为这个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总有一种紧迫感,总有一种珍惜感,谁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空空的思念着一个十六岁的女人。
每天给她念书,然后寄给她。
不要家庭,不想别人的看法,只是在孤枕难眠的时候,想念起那个十六岁的夏天。
谁能做到这样?
时间和坚持,让一切沉淀下来,让这个浮躁社会的人们从心里感动,就象我。
我计算着时间,并且相信着时间。

王菲问我,你相信时间吗?
我说,我信,时间培养出来的是感情,是切切实实的感情。
也许我可以尝试着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爱一个人,去永远坚持着爱那么一个人,不要改变,即使为此付出所有,我都愿意。
可是,首先是那个人的问题,我会找到那个值得的人吗?我会怀疑吗?我会倦怠吗?
我想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我永远好奇,永远期望着另一个人的出现。
对于此,我无话可说。

只是见到张时,我还是会心里头悸动一下,事后还是会记得当时我们在哪儿遇见的,当时的天气,当时我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
虽然,只是匆匆的那么一过。
我会记得那种感觉的,但是我不会做什么了,不会做什么的。




 短评

要不是那天的呕吐,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爱情。

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2008剧情类年度最佳!“我什么都不怕,越是痛苦,我越是喜欢,危险只能让我更加爱她,能让爱升华,带给爱趣味…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肥温演技的完美之作,史蒂芬·戴德利没有让人失望。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可以讲述的如此曼妙与深刻,爱真的可以超越一切。

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又一部性启蒙电影,探讨了战争和人性,罪恶与救赎。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11分钟前
  • 小儿勾
  • 力荐

上、下部跳tone太厉害。影片末尾真是累赘至极。有一个镜头很美,汉娜离开后,麦克在湖边,他脱了衣服,把脚放到湖中,幽幽的湖水裹住他苍白的脚。这个镜头很独特。(为什么独特我说不上来,我只能感觉到。应该要把抽象的感觉化为理论的东西,我仔细想想。)还有,汉娜到底有没有罪?虽然良知薄弱,但片中教授说到,主导我们生活的是法律,法律要的是证据。道德虽广,但毕竟抽象;法律狭隘,但约束力强。在当时法律来看(纳粹时期),汉娜没罪,她遵守规定,以看守犯人为责任,但是泯灭良知。

14分钟前
  • 苏更生
  • 推荐

终于有从另一个角度看纳粹的电影了。人性的愚笨,执着,甚至荒谬,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这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里面我认为最有深度和内涵的片子。Winslet的表演也相当棒,把一个低层劳动妇女的善良与粗犷刻画得入木三分。

1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以为了保守它而付出一切,而这些做法经常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1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我看这片时心态很恶俗。

24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男孩流着泪的脸经过隧道的阴影,变成了男人,但对她的爱从未消逝,从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死。甚至他死。

2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们最终原谅那个少年,因为知道那也是我们人性同样存在的软弱。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在他渐老的心里永远住着那个15岁的朗读少年,如果生命可以定格在那个夏天该有多好。之前的任它错过,之后的不重要了。文学部分略单薄...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爱煞凯特逐渐老去的眼角与眉梢。情恋与爱欲,唯有她的眼角眉梢才能将闪现的一切不可能全然变成了一种可能,即便面如枯槁,依旧是迷住少年人的优雅与魅力。

4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文盲的悲剧

4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看了爱乐之城,毫无感觉,还以为自己麻木了呢,翻到这部片子,一对比,才知道不是我的问题

44分钟前
  • 阿妩
  • 力荐

人因羞耻感而保有秘密,却又因秘密而困锁,但又因坚守秘密,留有一份尊严。难以言述的电影。

46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51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Hanna其实不在乎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乎的东西,也不在乎她自己的时候,真正了无牵挂,她就可以非常决绝。她的自杀应是情理当中的而michael这个角色让我觉得他怎么这么糊涂,一直与两人见面时,那番犀利的话还有沉迷的糊涂的一生,到了女猪脚死后的最后才真正觉醒....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还好她选择了自杀……

55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对于失望这个东西,除了无奈还能抱有什么。

57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她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名女管理员,她喜欢听别人朗读,她宁愿背黑锅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她在20年的牢狱生涯里听着录音带一个字一个字地自学。她在被刑满释放的前一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因为不识字放弃了公交车办公室的工作,误入纳粹歧途。抛开所做之事来说,她确实只是在做一份她觉得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可以说她也很有责任心。只是这份责任心用错了地方,而她全然不自知。她在法庭上也诚实地说出一切,却被坏心的同事共同指责为祸首。或许她认罪,也是一种自我的惩罚。我们都该庆幸在酿成大祸前知晓世事,庆幸平安地活过了这么些年。火车通过黑暗隧道转换了男主年岁,此去经年凯特苍老花白。你一生平淡婚姻不幸,我一生辗转牢狱未嫁他人。岁月弄人。以我的离去,将故事停留在遥远的美好。

1小时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