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剧情片大陆2010

主演:张艾嘉,范冰冰,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刘洁,鲍振江,沈文,李迪,袁泽,陈宇,史敏芳,王国裕,丁娟,黄公望,段博文,李斯丹妮,谢添,李惠娟,向雪,黄鹰,吴小蓉,朱平康,衡文萱,王婷,胡攀科,关越,印一唯,刘文广,曾剑

导演:李玉

 剧照

观音山 剧照 NO.1观音山 剧照 NO.2观音山 剧照 NO.3观音山 剧照 NO.4观音山 剧照 NO.5观音山 剧照 NO.6观音山 剧照 NO.13观音山 剧照 NO.14观音山 剧照 NO.15观音山 剧照 NO.16观音山 剧照 NO.17观音山 剧照 NO.18观音山 剧照 NO.19观音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48

详细剧情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范冰冰。韩寒和范晓萱两个重量级人物携手助阵为影人创作主题词曲。

 长篇影评

 1 ) 青春终将化乌有,热血尽撒观音山。

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据传在唐代前一直是观世音菩萨修炼的道场,所以当李玉决定将“观音山”作为片名时,有人在豆瓣电影的短评里开骂说青春电影以这三字作为片名是对观音山的侮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能把对一部电影的骂点上升到如此莫名其妙的地步,但好在,《观音山》并不能全算作是岩井俊二式样的青春电影——甚至也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剧情片。

因为没有看过李玉导演的其他作品,所以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属于她本人的导演风格所致。但或许女性导演总是有着比较细腻的心思,所以在这个归类为剧情片的电影里,无意义却颇具美感的影像以及偏灵修性质的思考也不时穿插其中。这样前半部分偏青春热血后半部分却又心灵修行的电影作为剧情片来看着实不太连贯,也难怪从电影院出来后听到身边有人一直在抱怨“这都是在演些什么呢”。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演员名单中有“范冰冰”名字的电影,前一部是《非常完美》。相比范冰冰在那部神经兮兮的电影里同样神经兮兮的表演,即使《观音山》在情节和镜头处理上有一些转折略显突兀,但我仍然为这部电影没流俗成狗血青春片感到一丝丝庆幸。至少可以看出李玉导演想要承载在这部电影中的东西有很多:热血又拼命的青春;人与人间刺猬式的相处以及人生最终的意义和只言片语间的感悟。

若是作为青春片来看,前半段的残酷青春估计在影像史来说也不算陌生了。不同年代的人虽然拥有不同年代的回忆,但是对于青春回忆从本质来说却又都如此共通。郭敬明《小时代》里奢华糜烂的上流社会青春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又有几人有这样的青春经历?大家的青春莫不过于《观音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吧,好像在做着什么事但这些事好像又毫无意义;好像在期待一些什么但这些期待却又从未发生。勇敢却又茫然,孤单却又相拥着的青春。

而全片里我最爱的张艾嘉所代表的应该就是“青春已经化为乌有”之人的景象吧?从情绪上放不下过去颇具戏剧张力的生活姿态,到坦然接受人事乃至淡定了解和用心感悟的姿态,这一个状态的转变其实也算是人这一辈子的小缩影。高楼大厦大都如此,回归到巍巍雄山间才能感知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青春也是一样的东西,只有过尽铅华后才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想,如果有什么让我在这部原本只想给三星的电影上加上一星,那么约莫也就是对于“青春”二字还放不下的那一颗心吧。

 2 ) 孤独是永远的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菩萨倒了,碎了。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尤其是死。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她是否找到了信仰?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3 ) 穿过幽暗的岁月

      首先说真的,不是因为范冰冰,我不会看这部电影。这是我为电影加上第五个星的理由。
      其实这不是个影评,只是个剧透。绝对不是评论。

     电影的开始,南风正在利落的为自己“打扮”,不过与其说是打扮,倒不如说是装扮更为合适。一切妥当之后,她拿着扩音器纵情放歌。随意,张狂。二位男主出场。

    很快,或许因为南风的失误,或许是那男人有心找茬。

   “你...那儿没事儿吧?”我很不厚道的笑出声来。男人叫嚣之时陈柏霖挺身而出,很快就被大家拉开。
    
    原谅我真的看完了电影也记不起来陈柏霖在电影里叫什么。OTZ

   第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好的镜头出现了,肥皂的电动车没电,在后面一直艰难的骑着,陈柏霖则载着南风骑着摩托吹着晚风。很生活,又很艺术的一幕。
   
  这是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青春的故事。

  南风是个性格很强烈的人,耍狠真是比不过她。带着肥皂去帮他出头,啤酒瓶一下就给砸头上,血流了下来,抓住那个女生就狠狠的吻下去。好不容易将她俩拉开,南风满脸的血,“你还挺享受啊。”当时欺负肥皂的人都“受到惊吓”。
  另一次就是在病床前,“你不是爱喝吗?我喝!”两瓶白酒灌了又砸了。吓的老人家哭着让她停下来。我相信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解都有用。
  因为这股子狠劲儿,我脑中那一刻居然出现了李米...

  南风在电影里两次哭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得知被伤的人求偿两万。她没办法继续在店里呆。第二次是看见陈柏霖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开始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肥皂不让她看。她出了酒吧,晚上却在常老师的床上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

  我想或许,我再也看不到范冰冰在大荧幕上那如此销魂的酒红色长发了。

  常老师是电影里的另一条主线。房东,总是找南风他们的岔,让人觉得这个中年老女人性格古怪,简直没办法好好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和常老师几个回合的互相整蛊。其实也让我看到她其实也是个可爱的人。比如拿了陈柏霖的牛仔裤做成了置物架,比如看手相一直唱衰肥皂今后的人生。这一段笑点颇多,很轻松。
   对了,陈柏霖拿报纸递给在洗手间的南风让她揉揉再用的那一刻我真的笑了。

  南风他们发现了常老师的秘密,开着那辆事故车出去。

  “穿过那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中间唱片跳针了,南风关掉了它。他们都无法知道,就是在这跳针的一瞬,常老师失去的她的儿子。

  张艾嘉这个角色有很多场哭戏。第一次的爆发就是南风他们开着车回来的时候。她连说了好多个滚字,生气的把南风推倒在地。
  晚上一个人总是坐在事故车里哭泣,抽着烟听着蓝莲花,默默的思念着故去的儿子,她的生活,是没有颜色的。
  这三个孩子,就是这样硬闯进了她的生活。而她自己用力的抗拒,却也是徒然。

  带着蛋糕的独腿女人出现的时候,验证了之前我们一切的猜测。三个孩子识趣的避嫌了。可是接下来就是陈柏霖背着常老师,南风握着她受伤的手臂,三个人慌慌张张的把她送进了医院。

  第二次,血占据了镜头。在陈柏霖打赤膊的身上,南风的手上。

  三个傻孩子穿着肥皂买的“一直掉毛”的羽毛衣cos天使,安慰刚醒的常老师,这一刻,她的世界不同了。
  “你们得赔我床单..."

  "赔!我赔您床被子!”
  “上帝说了,只要你没事。”孩子们这样安慰着她。

  终于看到了这个中年女人,发自内心的笑。

  这之后,电影则有一长段三人乘着火车,穿越各种隧道的镜头。私以为,这一大段是李玉导演专门为范冰冰准备的。这一段所呈现的,就是范冰冰的各种姿态的美。属于青春,属于范冰冰的美。

  观音山,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

  其实我并不懂为什么陈柏霖就这样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了。他是爱南风的,却这样伤了南风的心。

  只有半夜的一条短信,我走了,不回来了。

  南风回到老家,和爸爸耍狠,和同学聚会。最终却也无法填补内心的遗憾。
  ”城市这么大,我们算什么。“KTV里,南风的同学如此感叹着。
  陈柏霖整天闷闷不乐,肥皂也生他的气,两个人气氛古怪也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这两个人真像小孩子啊。
  直到陈柏霖在换灯泡,低头的一瞬,看见了南风的笑脸。他默默的帮南风把行李放进房里。一切,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他对南风说“我总觉得,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拥有他爱的女人。可是我不知道,很多东西到底是什么。”他说南风不是男人,不懂得他的心情,可是南风反驳说他也不是女人,无法体会女人的心情。两人在铁轨上聊着这个话题,直到火车要碾来的前一刻才跳出铁轨。两个人的都笑了。这或许就是青春吧。“不怕死”的青春。

  512地震终究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在电影插入当时的影像时,我还是无法平静。孩子们为常老师修好了那辆事故车,带着她去灾区。想必她看到废墟的一瞬间,内心一定也是有着很大震撼的。其实,失去家人的人又岂止她一个呢。

  正打算把私房钱捐庙的常老师发现钱变成了假的,一怒之下把钱都烧了,很傲娇,南风她们喊着里面有真钱的时候,这又烧钱戏码顿时喜剧了不少。老人家像妈妈一样捶打着孩子,“要钱不会跟我说啊?!要钱不会跟我说啊?!“然后几个人又把真钱挑出来,收拾残局。

  四个人留在了观音山,帮助修葺了观音庙。常老师也就此永远的留在了观音山,记得她说过,“多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长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了快乐,虽然“早晚”自己都是要离开的。但是最后她选择留在观音山的心情,和之前割腕时候的,完完全全不同了吧。
  “他的那个世界,一定是很快乐的。”所以,最后常老师也在心中保留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的快乐,去到了那个世界,寻她的儿。

  最后三人乘着火车,继续穿越着长长的隧道,在观音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青春是自由的,青春是狂乱的,青春也是无奈的...

  但终究,这一切都是美好的...
 

  


 

 4 ) 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

面对《观音山》,看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终于坐不住了。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台词欲言又止,受持摄影晃得头晕恶心。出场后自然要骂骂咧咧,可骂起来毫无快感,火力不够,全然不同于喷那些华语大导演和古装大片。也是亲眼看到微博上的观后言论,我终于明白主创为什么要加入浅显的汶川大地震了。如此简单的对比参照,普通观众也无动于衷。毕竟国人就是如此擅长遗忘的一个群体,跟他们说残缺与不足、生死和信仰,还不如摆放上一台电视机。

电影本不该有商业文艺之分,《观音山》也却难逃文艺片的标签烙印。好在三月影市低迷,滥竽充数的破片不少,电影逆流而上,居然有了一个不错开头。当然了,无论是主动进场还是冲动选择,许多观众肯定是冲着范冰冰和张艾嘉入场,这宣传策略,《观音山》是作对了。

月初,台湾影视大佬杨登魁重返电影圈,想起他对玉女红星留下的如是评价:都是装出来的。一说到这个,又会想到了《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范冰冰头顶“蛇蝎女”的称号多年,坊间更是流传有各种八卦,她也不做回应。观众越是恨她,她就变得愈发强大,一直到《观音山》,她终于有了颇具分量的作品。

如果不计作品质量,范冰冰在2010年居然上了五部作品,再算上2009年的四部,2011年与韩国大导演姜帝圭合作的《登陆之日》等作品,范冰冰的勤奋程度在国内女星中当属第一,可与急于掏空自己、挥霍身体的甄子丹并提。东京电影节前,《观音山》剧组去东京,因为金马奖女主角中了张艾嘉,范冰冰提名落选,心灰意冷,结果没去。不想电影节更愿意发掘年青演员,评委会给予最佳女主角肯定,范冰冰当下是喜出望外,回国庆功时与李玉乐作一团。

一直到国内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范冰冰依然是亲力亲为,毫不推辞。话说,这有着风尘气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走秀在行,混剧组更行,做起事情也是豁出去。认准一条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艾嘉那边,由于她是编导演一体,拍摄过程中难免蹦出个人意见。比方说人物结局,她就难以接受,做了好多工作。至于不过问内地宣传,那得另说。

与我所看到的粗剪版本相比,现在的《观音山》换掉了开头,原先是张艾嘉在剧团里失去位置,现在换成了范冰冰准备去上班工作,此举改动了女主的归属。但看到有人说张艾嘉在《观音山》演得太过或者是不好,我可不那么认为。第一遍看时,觉得镇得住电影的就他们两位。陈柏霖是难当大任,而肥龙和金晶这样的,我只能视他们为特型演员。

顶着玉女头衔头年,岁月流逝,张艾嘉渐又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无限魅力。看到她被几个年轻人带去酒吧乱舞的一幕,不禁又想起胡金铨说的一个段子。其实张艾嘉才不是什么乖乖女,她十二岁就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后来也有去混酒吧当歌手的经历。所以,面对《观音山》的年轻人,她应该是压力全无,演得洒脱。

看这部电影固然可以专注于摄影、配乐乃至于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而对我来说,要让《观音山》做到“不厌”,那没有演员这一环是绝对不行的。好在得益于范冰冰和张艾嘉的存在,一个有年轻的冲劲,一个有成熟的底蕴,电影做到了。【玩家惠 专栏】

 5 ) 我们天上人间见

在看《观音山》之前,我回想了一下,忽然发现李玉此前拍的三部剧情片我竟然都看过,但每部看完都比较失望,尤其是《苹果》,当时看完我还说过那部电影就像一个“打擦边球的怪胎”。
今天去看了《观音山》,也许是因为我对李玉这位导演的期待值比较低,所以看完这部《观音山》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点。
我想李玉可能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艺术片导演,但她对于自己的导演水平也挺有自知之明的,估计她也知道自己的电影很难像国内的某些艺术片导演那样拿个金棕榈、金狮或金熊之类的大奖,然后通过赚老外的钱来帮投资人先收回成本再大赚一笔,所以她只能在拍艺术片的同时瞄准国内电影市场。但你也知道,大多数国产艺术片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收回成本几乎比登天还难。所以李玉将自己最近的两部电影都搞成了话题之作,而她的立场则是伪文化精英式的擦边球立场。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要怪只能怪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太畸形了,而李玉的这种尝试,某种意义上也给国产艺术片导演指出了一条新路,即拍一种中国特色的国产商业艺术片,然后想办法用相对比较省钱但又很管用的方式大力营销。
《观音山》在公映之前,营销工作做得还挺成功的,尤其是本片的主题曲由范晓萱作曲,韩寒作词,他们的这一招儿狠狠地扼住了无数豆瓣文艺青年的七寸,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还挺大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看完电影,我还跟张胖儿开玩笑说:高考落榜何处去,韩寒遥指观音山……

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片中的人说方言呢?听着陈柏霖和范冰冰扮演的外省青年操着一口多少有些港台腔和北京腔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乱编的故事。
看《观音山》的前半段,感觉导演讲述的那个残酷青春的故事实在有些小儿科,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而张艾嘉在本片中的“绝望表演”也因为过于用力而有煽情之嫌。如果你看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艺术片,你会发现那些艺术片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是隐忍而节制的,他们更倾向于让观影者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真正残酷且绝望的那些东西,这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而李玉在本片中过于用力且不知节制的叙事,也让本片丧失了成为经典艺术片的可能。

如果说《观音山》这部电影和国内同类电影相比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要说本片最后通过宗教完成了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升华。对于本片的这种升华,我在看完电影后跟张胖儿开玩笑说:“蒋雯丽拍了一部《我们天上见》,我觉得李玉的这部电影也可以命名为《我们天上人间见》,这个‘天上人间’不是北京朝阳区的那个‘天上人间’,而是天上的极乐世界,估计这部电影里张艾嘉演的那个人最后就去了我说的这个天上人间了,在那儿她就能跟她死去的儿子以及她老公团聚了……”
都说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导致自己的心灵居无定所,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现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孔子又给搬出来了,看来当初的新文化运动是白搞了。爱因斯坦曾说佛教是最契合现代科学的一种宗教,真是这样吗?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商业艺术片,将残酷青春和佛教嫁接在一切,倒也算搞出了一点新意。

另外在《观音山》的结尾,导演让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并暗示观影者:被过去那个时代洗脑的父辈现在过得也很苦啊,他们也是受害者。
一个人一旦原谅了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希望这一代告别了青春的人在当了父亲之后,能更合格一点,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这样他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应该就能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了吧。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你看李玉虽然到目前为止,电影拍得还是不怎么样,但你想一想,她现在才37岁,在她不到2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然后一部接一部地拍到现在。她这么拍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她没准儿真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师也说不定。估计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其中大多数人会苦苦思索所谓的实现梦想的秘诀,他们可能会一直思索到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还有一些人,则像李玉那样,他们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梦想给供起来,他们对待梦想的方式是霸王硬上弓,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开始乱搞,没准儿搞着搞着就把梦想给搞定了。

 6 ) 朱颜终将辞镜,莲花永不凋零

      韩寒给《观音山》主题曲写的词中有这么一句:热血,撒哪里,青春都会落幕;来吧,撒这里,反正一起上路;就像,花辞树,总是留不住。“花辞树”的前半句是“朱颜辞镜”,而张艾嘉在《观音山》中就有好几次出现在镜中,一次是在家平常的对镜自照,一次是在车中的后视镜里,还有一次是对镜自残。那张素淡悲戚的脸孔,在镜中慢慢残破,终于凋零。
    于是我知道,这仍然是那个拍《红颜》的李玉。在《苹果》里关注过北京这个喧嚣纷乱的大都会之后,她又回到了湿润松软的四川小城,回到了那些风雨飘摇的“红颜”们身边。我也相信,《苹果》中由范冰冰饰演的刘苹果,应该就是从四川走出去的姑娘。
    最最真切的现实,依然是李玉执着追求的表达方式。既不刻意美化,也不嗜痂成癖,这劈面而来的汹涌现实,也许并不能用残酷来形容,却能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悲从中来。活着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能感受到,但很难将其装进镜中反观自照。而电影,帮我们做到了。

一 时光

    2005年,我在学校旁边的录像厅偶然看到了《红颜》,很快又找来碟看了第二遍,那个有一道坝上桥的四川小镇从此印入脑海;2007年年末,《苹果》在一片争议中上映,我在电脑上看完枪版后不能自控,在网上和人猛烈掐架,要捍卫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久,学校会堂在门口贴上放映海报,却因为一道禁映令很快被撤下;2011年初春的深夜,我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了李玉的作品,却并没有预想中陷入震恸,只有平静中挥之不去的惆怅。和之前两部相比,《观音山》显得有点虚、有点空、干净而散淡。但仍有许多元素一脉相承,带有导演李玉鲜明的个人印记。
    《红颜》的核心情节是一对不曾见面的母子在相遇后的情感递进,《苹果》讲的则是两对分属不同阶层的夫妻展开的夺子大战,这两个故事都很奇情、很纠结,剧情本身就足以牵动人心,甚至稍不注意就会滑向狗血。于是在影片宣传上,前者被强调为“母子乱伦”,后者则主打“激情牌”,可这都远非李玉的本意。虽说可以借此吸引到一批缺乏分辨力的观众,却也让电影本身遭遇误解,乃至终于被禁。
    到了《观音山》,李玉干脆放弃了完整故事的叙述,转而围绕一群人和一个地方渐次展开。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情节的推进,而只是人物的层层剥开、状态的叠加渲染。几个有爆发力的场面都是一带而过,然后很快归于平静。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各自离开不完整的家庭,一起莽莽撞撞地走入社会,并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家。这位以不近人情的面目出现在年轻人面前的女人,原来身处一个更为破碎的世界中。这两组人经历一系列的小摩擦,最后竟奇妙地相互融入。南风从一开始称常月琴为“有毛病的老女人”,到后来依偎在常的胸口寻找安慰,这一幕多么像《苹果》的结尾,一直争吵的两个女人终于并肩而坐、相看泪眼。
    如果说《红颜》展现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冲突与和解,《苹果》展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与和解,那么《观音山》展现的就是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南风以自残式的行动向酗酒的父亲示威,丁波在父亲的婚礼上为难自己的继母,常月琴对死去儿子的女友大爆发。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分属两代阵营的这些人,每个人都卑微而善良,但因为拒绝沟通,隔阂无以消除。年轻人只能以离家出走来对抗,老人却只能在离去亲人之后痛悔。三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女人,隔着一条时间河好奇地张望。因为有了一份距离,反而得以融洽起来。而亲人的代际之间因为过于紧密,却没有了这种可能。
    片中有一个细节:丁波坐在电脑前,对正与他说话的房东常月琴置之不理。常月琴就跟他说:我儿子以前也是这样,这电脑有什么迷人的,你们怎么就能一坐几个小时都不理人呢?不如这样,你教我玩电脑,我教你唱戏吧。说着,就对着丁波唱起了《白蛇传》中白素贞对儿子诉说的一段。
    张艾嘉的几场哭戏告诉我,常月琴其实就是《红颜》中晓云的母亲:一样的封闭于牢笼,郁积于心胸,对年轻一代手足无措。只不过常月琴更加绝望,失去的也更多。而南风就是年轻时的晓云,已经有了那种倔强和自立,也还有天真的气息。或者,南风也是还未出走的刘苹果,即便头破血流了几次,也还未见得外面世界的残酷。只是跟朋友们爬上火车,却没有涉足远方。时光还在远方守候,并未纵身她的额头。

二 旅行

    2008年,我才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离开家来到贵州。从湖北到湖南境内,隧道就多了起来。入黔地之后,隧道更是一个接一个,我手里的书刚看不到半页,世界就陷入完全的黑暗,我只好抬起头,也不知道看什么地方,只能听火车的颠簸摇晃,并等待着光线的回归。那时,我没有想过可以爬上车顶,感受黑暗中呼啸的风声。就在这模糊的明暗交替之间,我终于踏足了社会。
    《红颜》的最后一幕就是在火车站。晓云在得知小勇就是她儿子后,终于决定离开家,小勇穿着鲜绿的毛衣,打着鲜红的领巾,含着泪目送着晓云离去。而在《观音山》中,火车更是反复出现的事物场景。虽然丁波的职业是摩的司机,摩托车却仅仅出现了一次,后来就为了帮南风还钱被卖掉了。摩托车已经成为不了年轻人的梦想寄托,而只能充当糊口的工具。和压抑憋屈的市内不同,只有在铁轨旁,年轻人才终于朗声大笑,打闹追逐嬉戏。三个人勇敢地爬上火车,在成昆铁路上的隧道里钻进钻出,却并没有勇气彻底离开。在“观音山站”,他们等着回程的车,这辆不行,就继续等下一辆。
    他们还对常月琴车库内的那辆破车起了兴趣,甚至开出来上街溜达了一圈。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辆车给常月琴造成了多么大的痛苦。车几乎已经不成形了,看上去随时都有再次撞毁的可能,可他们并不在意,而且还无比欣喜。当然,不久以后,他们一定还会开回来。
    常月琴对儿子的女友说:我求求你了,不要再玩浪漫好不好,我儿子就是被这浪漫给害死的。可是对于年轻人,怎么可能不玩浪漫?不玩浪漫,他们还能玩什么?既然已经一无所有,浪漫就是唯一的玩法。可只有浪漫当然不够,所以丁波在铁轨上向南风解释,为什么和别人可以一晌贪欢,却惟独与南风不行。因为一无所有的他,并不能给南风带来新的生活,“你不是男人,你不会懂”。可南风并不在乎这些,甚至在火车将要开过时玩“卧轨”。也只有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才敢玩这种游戏。
    人生的悖论正在于此:年轻时有多么美好的生命,却在物质和精神地位上一无所有,只有一股冲动飘散在铁轨与火车上方。年纪大了以后,渐渐拥有了一些东西,却要么很快又失去,比如已经失去一切的常月琴;要么受困于自己,比如《苹果》中梁家辉饰演的洗浴城老板林东。而《观音山》中,三人在常月琴的病床前假扮成天使,后来又将那辆老破车修葺一新,期待常月琴能放下过去,重新生活。可惜这个愿望,终未能实现。
    年轻人都有一股去远方体会未知世界的冲动,可是真要成行,必须要达到各种条件。最后你终于远走高飞,却会无奈发现,他乡也不过是另一个牢笼。在还未得到和将要失去之间,我们永远惶惶终日,无法逃脱。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忘了自己的初衷。

三 蓝莲花

    常月琴的破汽车里,还能播放儿子生前听的音乐,是许巍的《蓝莲花》。这首歌已经被太多电影采用过,而且大都是作为汽车音乐。时尚潮人会在车里听,中产阶级会在车里听,叛逆青年同样会在车里听。《观音山》中的南风就数次随意哼起这首歌,“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蓝莲花》之于《观音山》,除了表达年轻人对自由的向往,当然还可以与其表达的禅意相契合。电影后半段进一步从叙事上推开,试图探讨一些大的话题,比如生与死、无常、信仰重建等。
    自“5•12”大地震后,四川成都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好几次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但是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要么是赤裸裸地揭开还未愈合的疮疤,要么是将重建之成功刻意拔高和美化。《观音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有地震元素的电影,它完全没有正面去讲地震这件事,而只是用了几段地震现场的视频录像。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也都与地震本身没有联系,他们只是踏过震后的废墟,然后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这样体现在人物脸上,就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想李玉要说的是,创伤恢复并不只是经历灾难的人才需要的事情。我们要面对的并不是只有特大自然灾害,一个因为地震失去亲人的人,和一个因为车祸失去亲人的人,他们的疼痛是同等的,他们都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不要让“地震”这样一个宏大的词汇,去遮蔽每一个细小幽微却深不可测的伤口。这应该也是李玉淡化叙事的原因所在,因为什么而陷入悲伤,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不需要去追索背后的曲折原因,而只需要感同身受。
    当主人公带着各自的伤痛,走到四川的深山老林、大渡河畔,看到一座因地震而倾塌的寺庙,还有庙旁正在做重建工作的老僧,脸上的变化就不只是微妙,而是豁然开朗了。电影中关于山中寺庙的这部分非常好,甚至好过了关于火车的那部分,因为这样的场景是在之前的中国电影中是绝少看到的。谁说深山古刹只能当做古装武侠片的背景?为什么神佛与自然交融之处要有暴力的滋扰?这部分满眼青翠的镜头,再加上空灵辽远的音乐,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一种冥想的情境,使得这部文艺小片在大银幕上也熠熠生辉起来。在李玉前两部故事性十足的作品中,就常常会有刻意的宕开一笔,去长时间地关注环境本身。《红颜》中川西小镇的静美远景一再出现,《苹果》则有一段北京街头纪录片式描画,长达数分钟。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被强调了。到了《观音山》,这种影响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就在这情境里,常月琴和僧人展开了一段对话,并演变为自问自答,将“无生无死”、“孤独”、“永远”等玄而又玄的概念和盘托出。很难说这样直接的讨论究竟适不适合电影的表达,但张艾嘉的表演至少让这一段不至于突兀,而且能够尽可能地让人进入这些话题。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好看,很大程度要归于演员的表演,几乎所有的表演都有一种充分的现场感,没有“演”的痕迹。比方说,张艾嘉在自言自语时有好几处磕巴的地方,这要在别的电影,导演肯定会喊重来一遍,但《观音山》的气质就是这样的,浑然天成,自然生长。这也是和电影的主题相契合的。
    《观音山》要说的并不只是残酷青春,而是各种对应关系、各种状态描绘:过去与未来、生与死、苦与乐、希望与绝望、世俗与信仰、人类与自然。如此庞杂的主题,100分钟当然是涵括不尽的。据说影片的原始素材长达八小时,可以有很多种毫不相同的剪辑版本,如果能见识多几个版本,应该可以与电影靠得更近。
    常月琴在与僧人的一番对话后,得到了她自己的答案。可是如此深渺的题目,哪是几句问答就能看清的?《观音山》最终起到的还是一面镜子的作用,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曾理会的问题,也见识到了平时难以见得的生命全景。“孤独不会永远,在一起才会永远”,这句话对于我们,不是答案,而是一根引线。一定会有一些可以永远存在的事物,在引线那头,在镜子背后,在朱颜改后的心中驻留。


评《红颜》(写于2007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55167/

评《苹果》(写于2007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55161/

 短评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5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中国诗意现实主义力作……

10分钟前
  • 滕雅望
  • 推荐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15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17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19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21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2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33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4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41分钟前
  • Q。
  • 还行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46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4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49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50分钟前
  • 不知不知巷
  • 还行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51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52分钟前
  • 无夜
  • 力荐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56分钟前
  • Sisse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