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战争片美国2006

主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妮·林斯基,汤姆·麦卡锡,克里斯·鲍尔,朱迪思·爱薇,Myra Turley,约瑟夫·克罗斯,本杰明·沃克,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斯塔克·桑德斯,乔治·格里扎德,哈威·普雷斯内尔,乔治·赫恩,兰·卡琉,克里斯托弗·柯里,巴伯·路易斯,贝丝·格兰特,安·唐德,玛丽·贝丝·派尔,大卫·帕特里克·凯利,乔·鲍里托,内德·艾森伯格,戈登·克拉普,迈克尔·昆普斯蒂,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8

详细剧情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长篇影评

 1 ) 有点伤感,有点煽情(07.03.09北飞观影笔记)

  曾经看到有影评说,这是一部“精彩但不深刻”的电影。
  的确,战争电影已经经历了《拯救大兵》和《黑鹰坠落》的真实、《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的自省、《全金属外壳》和《锅盖头》的尖锐,有太多太多的珠玉在前,留给后人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但是,伍德爷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多个角度去审视战争,单凭这一点,《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足以光荣地载入电影史册。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因此,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来说,真实就足够了。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足够了。
  影片共分为三个部分。战争部分很精彩,但对于经历了无数战争电影洗礼的人们来说,也只是精彩。英雄回归的部分感情色彩过于明显,破坏了导演原本诚实的基调。最后生还的三人为观众重现插旗一幕时,想起了另外三人的阵亡,这种煽情的手法和剧中安排这一表演的财政部官员一样恶俗,所以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身为医护兵的约翰救助另一个医护兵或是美日士兵同躺在一个战壕里等死时的感动和震撼;而一直回避荣誉、视阵亡将士才是真正英雄的艾拉却一再纠缠于为真正参与插旗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哈伦正名,也让其成为一个左右摇摆的矛盾体。到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以约翰之子的口气将各主人公在战后的生活娓娓道来,影片才真正回归了“重现历史”的基调,平实的镜头和表演,反让我顿生感触。纪念碑建成典礼上,曾经对生还的战士趋之若骛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艾拉的离去,很妙。影片中拒绝晋升、誓与战士同生共死的中士贡献了全片的最佳表演,该演员在战争电影《细红线》和《拯救大兵》中同样有出色演出。
  电影结束后,我查看了影碟上的OST,结尾响起的吉它乐的名字叫做“告别艾拉”。从影片介绍中得知OST是导演亲自操刀的,不禁欣然。告别,的确是对一场战争的最佳态度。

 2 ) 被牢记的和被遗忘的

     《父辈的旗帜》,高中看的次数最多的电影。而每一次把碟片放进托盘,窗外的天气似乎都是阴沉沉的,就像今天。

    全片叙述很琐碎,但故事却并不复杂。
    惨烈的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奋力将国旗插在了岛上的制高点,并拍得了一张至今赫赫有名的照片。由此,美国军方和政府要求幸存的三名插旗士兵立即返回国内,以“英雄”的形象为战争筹集捐款。

   “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老兵对记者说。

    登录前,舰队司令吼着:“我不管什么十天的炮击...告诉孩子们到了岛上就得靠他们自己!”
    战斗一触即发,死亡在每一寸土地上叫嚣。年轻的士兵们很快接连死去,血浆和残破的身躯混杂在榴弹掀起的尘土中,弥漫在整个战场。子弹洞穿着进攻者的身躯,火焰灼烧着防守者的尸体。刺刀染上红色,或是泥土的黑色,没有仁慈。

    一个漫天飞舞着照明弹的夜晚,军医doc和一直跟随他的iggy躲在散兵坑中。黑暗处传来惨叫“corpsman(医务兵)!”doc告诉iggy呆在原地便出了散兵坑。那名伤兵已是肚破肠流,无生还的可能,doc给他注射了些吗啡便返回散兵坑。但iggy却失踪了,doc焦急地寻找中发现,他们的散兵坑竟在日本兵的地道口上方!doc向着黑洞洞的地道喊叫着,“iggy!iggy!”,没有回答。第二天,其他士兵在一个洞穴里找到了iggy,已经被残忍虐待致死的iggy。doc沉默的站在洞穴的门口,无法说出一个字。
    
    战争结束后,过着平静生活的doc常常被噩梦惊醒,梦里他听到“corpsman”的叫喊,他寻找着iggy,不停地呼喊着,焦急的,却无力的呼喊着。

    这就是“英雄”,照片中的英雄,油画里的英雄,雕塑中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举枪射击,看着战友死去,他们年轻的岁月里已承受了太多可怕的阴影。他们知道这战役的重要,占领了这岛,B-29才能直飞日本列岛进行轰炸。而他们也同样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易逝,弹片横飞的战场,那将是带给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伤痕。谁可以理解?只有他们的战友,那些在战场死去的,或是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们。这些,都是他们无法忘记的。

   除了doc,还有两名幸存的插旗士兵同样令人关注。始终反感四处宣传的印第安士兵Ira Hayes和处处拉拢势力的Rene Gagnon。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士兵,在面对如明星版光环笼罩的待遇时也是矛盾频发。对于ira而言,作为印第安人的他本来就处处遭讽刺和歧视,他酗酒癫狂,因为脑海里无时无刻不是那些战场的零碎记忆。那些记忆如电闪雷鸣般敲击着他的灵魂,让他痛苦不堪。于是,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ira重返战场并音讯全无。而rene在战争结束后,头顶的荣誉却顷刻烟消云散,空有一枚勋章的他也注定平凡的活着,在一家公司做门卫。许多年后,有人再看到ira,他已是贫穷潦倒,最终因酒精中毒躺在了牛棚里。

   始终是被遗忘的人吧。被战争的残酷割伤心灵,又被社会的现实碾碎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无法言喻的悲怆?或是消沉在老头旧色调的镜头里,那走在德州农场荒凉道路上的萧瑟背影。

   片尾淡淡忧郁的钢琴声响起,插旗的士兵们到山峰后的海滩玩耍。iggy和其他士兵们叫喊着,doc,快来啊!海浪扑在年轻的人们身上,溅起雪白的水花。镜头摇向远方,密密麻麻的舰队上空,满是云朵和阳光。

   即使此片在上映时的评价并不高,而人们更乐于推崇它的姊妹片《硫磺岛家书》,我仍然一次一次的为那些台词和画面感动。老头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我知道这不是一部让你热血沸腾的电影,这是一部需要你静静的去欣赏和感受的电影。选择一个平静的天气,偶遇一个平静的心情,然后再去观看。那么我就没有浪费时间。

 3 ) 父辈的旗帜

战争画面和巡回演讲回忆不断交替制造大反差,突出硫磺岛战役的残酷与血腥,反而作为英雄巡回演讲变得无力而可笑,以至于在和平年代,这些所谓的英雄已被遗忘,仅仅只能出现在一张照片里,最后风餐露宿而亡。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明白,战场上的人就像等待宰杀的牲口,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愿世界和平!

 4 ) 父辈的旗帜

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惨象?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5 ) 父辈的旗帜

    当打开《Flags of Our Fathers》时,并未对该片抱有多大希望,感觉会是一部和《珍珠港》差不多的影片。尤其贯穿全片的血腥镜头差点没让我关掉电脑,直呼:战争太残忍了,太残忍了。一个个被剖开的肚膛,大肠、小肠、盲肠,还有不知名的器官,顺着血一起流出来,前一分钟还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这一刻只剩脑袋和那双圆睁的眼睛--身体已经不知在何处,更别提那一排排的尸体,犹如那几乎望不到尽头的大海,悲伤却也无能为力。
    庆幸自己坚持下来,看完了这个二战时期的故事。由于战地记者的照相机问题,登上高地插上胜利旗杆的那一瞬间未能拍下来。于是,另外四个士兵接受了再次插上旗杆的任务,这一刻,被相机记住,也被历史记住。也因这一刻,他们成为美国的战争英雄。他们提前从战场上退下来,回到祖国,在军方、在政府的策划下,他们成为插旗英雄。掌声雷动的演讲、五光十色的宴会,人们为之欢呼,美女为之倾倒,一瞬间,财富、荣誉接踵而至。
    对于这几个“插旗英雄”,有人欣然接受这一切突入而来的荣誉,自如地面对各路记者,带着漂亮女友出席各种聚会、演讲;有人为此感到战战兢兢,将这所有一切活动当作军令,虽然也会为自己并非真正的插旗英雄感到难过,却也无奈地接受政府的一切安排,包括名利!也有人为此不安,每当他站在演讲台上讲述着战争中的一切见闻感受时,便如同重新回到了战场,他看到了战争,更看到了战争中死去的兄弟。他为自己所得的荣誉感到不安,仿佛欺骗了奉其为英雄的国民,更因为,每一杯美酒都让他想起战场上兄弟们留下的血,每一次掌声都让他想起不断的枪炮声和兄弟痛苦的哀嚎。他觉得自己这个英雄如此卑劣,而那些真正的英雄却被人们所遗忘。于是,他选择重新回战场,回到那个让他成为英雄也让他不安的血腥之地,向真正的英雄致敬,也希望成为真正的英雄......
    影片的镜头在美国国内各种聚会和前方战场之间切换,歌舞升平的后方和炮火连天的血肉模糊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心情也随着主角一起沉浮,或许和他一起隐隐作痛。
    也许有人要为军队和政府如此卑劣的造假行为而愤怒,为第二次插旗的幼稚行为感到荒唐。可是,当看到成千上万国民因为这四个人而欢呼,而骄傲,甚至为他们而重拾生活勇气时,政府的行为真的错了吗?事实上,他们四个也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英雄,虽然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大众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偶像,无论对象是谁,只要能给大家勇气,便已足够。只是,这么巧,他们四人拥有一张可以成为英雄的照片,于是,政府便策划了这起对民众善意的欺骗。
    也许,对和错真的没有界限,历史没有真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如同影片结局所言:hero is something we create, and hero is something we need.
 
P.S. 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传统能教会我们接受、歌颂,美国电影告诉我们思考,战争不是像地道战一样,只有勇敢的八路、人民群众,和残忍的日本兵和汉奸。战争有太多让人无能为力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如果你还小,看国内红色片,小孩子怎能承受这么多,如果你已成人,学着像美国电影一样思考,当所有事情都变成历史的尘埃,一切都将成为事件,而非历史。因为,历史没有真相!

 6 ) 电影忽视了升起第一面旗的英雄

这部电影上映时我还在读高一,出于对历史细节的爱好,当时我特别关注了这部电影,尽管看完后感觉电影在叙事线索方面欠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四星。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忽视另外7位英雄。 本片根据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同名著作改编,他的父亲约翰·布拉德利就是升起第二面国旗的6位旗手之一,把他父亲作为故事的主角无可厚非,只是,原著和电影里都过于突出他父亲和另5位升起第二面旗帜的士兵,而对于升起第一面的旗帜的士兵们,居然连姓名都没有完全列出,这一点非常令人失望。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第一面飘扬在硫磺岛上空的旗帜远比第二面旗帜更有意义,而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时候山顶还有部分日军,第一批旗手们升旗时冒着生命危险,而升起第二面旗的时候,山顶上的日军已基本被消灭。相对来说,第二批旗手安全多了,然而升起第一面旗帜的士兵们却没能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只因为他们没能出现在那张由罗森塔尔拍摄的著名照片中。 不过,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在电影里看到部分第一批旗手的身影,登陆开始后,美军遭到日军痛击时,手持火焰喷射器烧日军地堡的士兵是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在后来的战斗中接电话时被日军击毙的是恩斯特·布茨·托马斯(Ernest Thomas),而汉克·汉森(Henry Hansen)牺牲的镜头也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旗手们的名字,共7人,他们是: Col.Charles Lindberg Sgt.Howard Snyder Pry.Phil Ward Sgt.Ernest Thomas Sgt.Henry Hansen Pfc.Raymond Jacobs Lt.Harold Shrier

 短评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多是黑白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10分钟前
  • Wayne
  • 还行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

1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15分钟前
  • 观天
  • 推荐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非常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1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蠢片子,我还以为是中央电视台投资的

20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较差

【A】切入点实在是太好太好,最后半小时无懈可击,又一次被东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调性给无情击穿。反英雄、反宣传、反主旋律,用沉重的战争创伤去戳破众生相的虚伪,然后又将这一切交给时间,在无尽的阴霾中缓缓步入荒诞而静寂的结局。东木一如既往地把质问抛向政府,用愤怒发难高层,把最珍贵的温情留给镜头下那些被聚焦的个体。

21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26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力荐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2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能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31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3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41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先生。”“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的确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受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风格,几乎与胡拍无异。

4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但是这部影片依旧算是精彩,由于过于的尊重事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三个士兵对英雄的认识上,这部战争片并不精彩激烈,但是内在的分析却弥足精彩,《硫磺岛的来信》因为虚构,所以好看而人性,但是战争并无人性。

49分钟前
  • 力荐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54分钟前
  • 八月槎
  • 力荐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表现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血肉横飞。

5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1小时前
  • 小黄豹
  • 还行

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实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1小时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那么多飞机战船不知道是不是都真的,导演真牛逼,两部电影一起拍,看过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两部影片的镜头被放了许多次。

1小时前
  • Seamoon
  • 还行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1小时前
  • 粉红色大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