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

剧情片大陆2005

主演:宫哲,金雅琴,张淑芳,孙捷,罗忠学,强爽,刘正亮

导演:马俪文

 剧照

我们俩 剧照 NO.1我们俩 剧照 NO.2我们俩 剧照 NO.3我们俩 剧照 NO.4我们俩 剧照 NO.5我们俩 剧照 NO.6我们俩 剧照 NO.13我们俩 剧照 NO.14我们俩 剧照 NO.15我们俩 剧照 NO.16我们俩 剧照 NO.17我们俩 剧照 NO.18我们俩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5-23 04:48

详细剧情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长篇影评

 1 ) 记一位还没被租房毁掉的年轻人

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

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钱,房租,中介费

[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

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

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

小马咬咬唇,160吧。老太太不松口。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生活,不是租来的

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

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

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

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

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2 ) 我们长大了,有些人变老了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奶奶指指电视,
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3 ) 人间最贵是真情

    在前些年的国产电影中,《我们俩》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这部电影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设定,没有宏篇巨制的场面铺陈,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以一个北京四合院为场景,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年迈老人从冬到秋短暂相处的情感故事。
  这是一部描述年轻人和年老的人不同内心世界的电影,是一部讲述青春与衰老的电影,是一部记录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
    故事开始在冬天,女孩要租住老人的房子,因而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并与老人因琐事而不断产生磨擦。开始的时候,老人对女孩是苛刻的,她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两个人的交流充满了不合谐,女孩也曾因老人的不近人情而委屈、气愤和无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老一少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老人对女孩变得关心、认可,甚至依赖,女孩对老人,也由疏远、抵触,渐渐变为适应、接近,她开始帮助老人洗头,为老人摄像,记录她一天的生活,设法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她甚至依照自己的喜好,为老人在斑驳的墻壁上贴满了明星照,尽管因为老人的不适应而最终还是被拿下来。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为老人单调灰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老人不断加深的情感投入也在女孩的生活中増添了温情。
  度过了冬天,送走了春夏,秋天来了,女孩搬到了别处,也同时带走了老人的情感寄托。。。。。。。
   影片临近结尾,老人因孙子结婚而搬离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屋。女孩到老人的另外住处去看望她时,病得已经无法说话的老人,用一双苍老的手紧紧地抓住她,似乎想说出万语千言!
  金雅琴饰演的片中老人,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她同女孩的对话,流露出她作为老年人老小孩的一面,她还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出了一个年迈老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在年迈的时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令人心疼的内心孤单、渴望关心的老人形象。
  宫哲饰演的外地来京求学女大学生小马,有着干净的外形和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她具有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活力和不服输的劲头,还有难能可贵的对老年人的爱心。
  年轻的女导演马俪文,用女性细腻的视角去描绘生活、揭示人性、展示真情。她的表现手法很安静,镜头却很有张力,无论是人物的特写,还是季节变换的交代,很多时候,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生活在人海,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便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或长或短地停留,在你的生活留下印迹,使你投入了情感,成为对你的生命产生过影响的人!影片中的女孩和老人彼此就是这样的人!她们各有各的生活道路、各有各的情感需求、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但是,她们有一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重感情的一面,都在不知不觉间,把彼此当作了亲人!
  生命就是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步入老年,人进入老年后,身体要逐步衰老,但是老年人仍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仍有精神上的需求,仍然希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渴望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为他人所关心!
  人间最贵是真情!真情是人生的亮色,是生命的寄托!这是曾获得国际大奖的《我们俩》这部影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4 ) 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我想起我的姥爷了。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5 ) 一些小bug,和电影里电影外的时间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电影里面的有关时间的地方有点吊诡,猛的一琢磨有点晕,再仔细琢磨琢磨的话,意思就出来了,想想挺有趣的。

电影应该是在2002年-2005年的时候拍的吧,日历上被撕掉后来又补上的那一天,也就是孙子结婚的那一天是“2002年11月10日”。

完了小马姑娘门上贴了一张《Piglet's Big Movie / 小猪大电影》的海报,这个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完了比较吊诡的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个除夕夜,也就是小马姑娘玩儿失踪的那个晚上,隔壁老太太给金雅琴老太太端来一盘糖醋大鲤鱼的时候,背景声音里传来的却是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那个相声演员武宾和李伟健表演的相声《咨询热线》,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春晚上出镜。

完了更吊诡的是,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没收小马姑娘电暖气的时候,门上贴的封条上却分明写着“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封”,。

我想应该是导演马俪文的这段经历是在1994年左右,但是电影拍摄却是在2002-2005年左右,这么解释这些bug的话就说的通了。

小成本电影,耗时三年的痕迹都滴水不漏的融进了电影里,想想剧组,可真够不容易的。

一点感触:闻名已久,一直到今日才一睹佳容,反倒觉得效果更好。就像这个电影一样,越是好的东西,越不能着急,该来的时候自然就在准确的时间来了,一切感觉由心而生,如涓涓溪流,余味隽永,悠远悠长。

 6 ) 因为简单所以感动——《我们俩》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短评

想外婆/奶奶了,有没有?! 2005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少见

7分钟前
  • 孟克依
  • 推荐

让我想起我的姥姥

11分钟前
  • A
  • 推荐

我宁愿花钱看这种所谓的低沉本电影,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是华语电影人文价值观的精华。8.5

1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灵魂深处的琴弦被拨动了。

18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TMD我什么时候能住上四合院。

20分钟前
  • 大飞
  • 推荐

90分钟的电影 哭了40分钟。第一段是等年夜饭 老人家孤身一人 平常那么节俭这天却做了那么多菜 孤零零毫无指望地等到晚上11点 明明菜都凉了 和小马还是能吃得那么开心 因为缺的就是陪伴。第二段是老奶奶挂灯笼这 颤巍巍的拄着拐杖 知道自己怪错了人家 那种煎熬等待她原谅的心 真的折磨。还有是老奶奶说 每天就盼着收破烂的 收电费的来 她都90多了 要的就是可以和人说说话 想想小马来之前她该是多么孤独啊!最后小马搬走后我哭得眼睛都快看不清屏幕 了 我一定要对奶奶好一点 多陪陪她说话多带她吃好吃的看好玩的 不然我就枉为人了。

22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一个人的好天气?

24分钟前
  • 张大水
  • 推荐

国产5星片

28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力荐

质朴真切,感人肺腑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多好的本子,有观察、有良心、台词写得接地气,却拍成了学生作业水平,尤其末尾一段,简直看不下去。这么生人勿近、不好相与的老太太,算计、抠门、又事儿妈,被金雅琴演得入木入骨,那念词儿的功力,真是现在许多年轻演员比不了。小姑娘相比就别扭多了,除了跑,就是喘和喊。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下午接到奶奶的电话~口吃不清的喊我乳名~顿时泪如雨下~

40分钟前
  • 亂馬2/1
  • 力荐

女主很傲娇很清纯。话说10年前北京的房租也不应该那么便宜啊。2014.9.14成都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少有的国产好片,后来才知道是根据马俪文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难怪能有如此强的代入感。影片没什么故事性,全是一些生活中的片段却极其感人。可令我最为费解的是那个内心如此细腻,感情如此真挚,拍出过《我们俩》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样佳作的马俪文最后为什么会迷失在商业片的道路上?

42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资料馆留影#绝对的女人戏,金雅琴出神入化的演技让人动容,倔强丫头遇到毒舌老太太,这出戏就很接地气了。老北京胡同里的琐碎往事,也是马俪文的青春回忆。最打动人心也殊为可贵的是,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情感羁绊(如今除了金钱利益还剩什么呢?),怎么看寡居老太太与女大学生之间都像是祖孙俩,虽然并无半点血缘关系。无论时代再变迁,无论社会再薄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永远最美。ps 窦唯为本片作的原声,缅怀金雅琴这些离我们而去的“老戏骨们”。

43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我想外婆了

44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我想念我的外婆。谨此悼念,愿她仍好。

4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外婆,我想你了

49分钟前
  • 力荐

还是老人与小孩或年轻的冲撞,但这是现实时特别突出的一个情况,孤单与陪伴的话题,我们总是能说,但不会做。

53分钟前
  • 炫3D
  • 推荐

[想看2008-12-17]其实早就听熟了窦唯的配乐,一直等到资料馆有了胶片才去看。老太太自然是神了,小姑娘从姓名看是有导演自身经历在里面的,只是可惜拧的缺少些层次。剧作上前头铺得慢了点,后面就着急了。当然豆瓣上此片高居top250真是不意外。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