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情怀

剧情片美国1973

主演:芭芭拉·史翠珊,罗伯特·雷德福,洛伊丝·奇利斯,詹姆斯·伍兹,苏珊·布莱克利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往日情怀 剧照 NO.1往日情怀 剧照 NO.2往日情怀 剧照 NO.3往日情怀 剧照 NO.4往日情怀 剧照 NO.5往日情怀 剧照 NO.6往日情怀 剧照 NO.13往日情怀 剧照 NO.14往日情怀 剧照 NO.15往日情怀 剧照 NO.16往日情怀 剧照 NO.17往日情怀 剧照 NO.18往日情怀 剧照 NO.19往日情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1

详细剧情

  本片以美国5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为背景,围绕女主人公凯蒂·莫若斯凯(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饰)与男主人公哈贝尔·加德纳(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饰)讲述了一段由相识到相知相恋,却因彼此间个性和政治立场的差异而分手的爱情故事。凯蒂,性格倔强浓烈的左翼女生,在校担任青年政党联盟主席;而主张明哲保身的哈贝尔则是学校有名的运动和写作才子。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也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许多年以后,哈贝尔在街头与凯蒂重逢,往日情怀,不禁涌上心头。  由著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执导的影片《往日情怀》,根据阿琴·劳伦茨的小说改编而成。导演波拉克十分擅长反映当今社会的政治问题和揭露一些社会现实,而这部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好莱坞爱情片,更成为当时具有知识分子味道的代表作。波拉克一生导演了19部影片,共获得46项奥斯卡提名。本片则荣获1974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剧情类最佳配乐及最佳女主角提名等多项大奖与提名。

 长篇影评

 1 ) 基本上,这是一部爱情片

基本上,这是一部爱情片。说“基本上”,是因为,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爱情片多少有点不太一样。

芭芭拉·史翠珊所饰演的女主Katie是个聪明、严肃、坚守原则的左翼活动家,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而罗伯特·雷德福出演的男主Hubbell则是个更加聪明、热情乐观、略有些玩世不恭的保守派,一个不拘小节的现实主义者。与普通爱情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两人的从相识、相恋再到冲突、分手的整个过程,都被置于一系列的历史背景之下。

西班牙内战期间,Katie支持共和派反对弗朗哥,在大学讲坛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只迎来一片嘲笑,Hubbell则并不关心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纷争,忙于恋爱、运动、写出并卖掉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二战末期,听闻罗斯福的死讯,身着军装Hubbell和朋友们依旧开着在Katie看来不合时宜的愚蠢玩笑,以至于双方一言不合、不欢而散;在战后经济腾飞的年代里,Hubbell经历着从作家到好莱坞编剧的身份转变,但在这个过程里,不可免俗地要向市场做出种种妥协,而Katie却痛恨Hubbell如此挥霍自己的天赋,轻易作践自己的作品;随后,两人的关系在麦卡锡时代经历了最严苛的考验:许多持左翼立场的好莱坞编剧被政府窃听和打压,Katie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DC出席国会听证会,去捍卫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而Hubbell则认为如此不合时宜的坚持实属不智,除了伤害家庭之外,别无用处。因为最终,无论多么保守的好莱坞资本仍会雇佣无论多么激进的编剧,一起合作来完成一部部电影。简而言之,市场与现实而不是政治原则或任何原则,才是维持这个世界运转的亘古不变的铁律。

恐怕通过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样一部爱情电影实在是古板、别扭到了好笑的程度。我们似乎更习惯于认为,为是否要贷款买下市区的大房子、用什么牌子的奢侈品才是成功的证明、银行账户里有多少个零才算财务自由、甚至牛排几分熟最好吃等等这些事情争论,才是足够精致而体面的中产烦恼。而所有衣着光鲜的爱情故事,都应该发生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理所当然、才不会显得幼稚而突兀。

在电影的结尾里,Katie和Hubbell之间的冲突最终被证明是不可调和的,以至于除了分道扬镳再无它途。Hubbell继续当他的电视编剧,Katie继续站在街头散发反对核武器的传单。有趣的是,尽管如此不同,他们却始终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态度,甚至在这份理解里或多或少还掺杂着一丝欣赏,但无论他们彼此多么相爱,他们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改变the way we were,因此也就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难以调和、不可消弭的冲突,是古希腊以来,所有悲剧的核心要素。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而且尽管失败,它也总是赋予主人公们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勇气与尊严。这或许是因为,真正的选择从来不会一举两得,而真正值得过的生活也从来无法靠清空购物车来轻易实现。

因此,当我们逐渐变得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爱情故事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价值冲突时,或许也应该自问,我们是否已经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问题愈行愈远了。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汶霖FM ——

 2 ) 曾经沧海难为水——<The Way We Were> 转 水银灯下死

片名:往日情怀 The Way We Were 1973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主演: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Sex and the City〉第二季中,Carrie在Mr. Big订婚后仍不死心,拉着三个好朋友钻牛角尖:“新娘为什么不是我?”最后回忆起电影〈The Way We Were〉,对比Barbra Streisand扮演的Kattie和Robert Redford出演的Hubbell的关系,Carrie才终于释然,三个女生(Samantha根本没看过)无限走音却深情款款地唱起:“Memories light the corners of my mind…”。在被这样温情的场景打动之余,我也记下了让她们爱得要死的电影〈The Way We Were〉。直到不久前,我才终于找到这部片子,听到了那句“Your girl is lovely, Hubbell”的出处和Streisand原版的“The Way We Were”。

 

毋庸置疑,〈The Way We Were〉(《往日情怀》)是好莱坞出品的爱情片,遵循着俊男美女这一永恒的模式。但是,假如你以为这部电影又在老调重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Kattie和Hubbell的爱情不是童话,更像是私人的回忆录,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曾经在真实世界里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地方上演。

 

虽然Barbra Streisand是好莱坞出名的才女,唱歌、演戏具佳,不过我从来没有对她感冒过,也不觉得她长得美,倒觉得她长得一脸后妈的样子,只有〈The Way We Were〉中的Katie是个例外。Ka…Ka…Ka…Katie,同学喜欢这样叫她的名字,调侃这个有共产主义倾向,左翼的卷发女生。她总是一脸严肃,对周围那些中产阶级出生只顾享乐的同学置之不理,当然偶尔也会看一两眼擅长各项体育运动,总是被女生簇拥着的帅哥Hubbell,即便他和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在写作课上,Katie花费了许多心血的小说没有获得老师的青睐,反倒平时吊儿郎当的Hubbell的作品更能打动人。于是,Katie明白了帅哥原来不止长得帅而已,脑筋也很好(只不过平时懒得用),而Katie在台上热情洋溢的演说也让Hubbell对他另眼相看。两个眉来眼去一番,碍于身处完全不同的人群,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纸窗户。没过几年,二战爆发,Kattie和Hubbell在一个酒会重逢,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然后,不可避免的,两人全然不同的朋友圈和价值观的碰撞,虽然几近分手,但最后在Kattie的妥协下,关系还是渐趋平和,Hubbell成了编剧,Kattie尝试着融入Hubbell的朋友圈。时代的风云突变终究没有放过他们,在麦卡锡主义的肆虐下,Kattie重新成为与政府抬杠的斗士,而Hubbell主张明哲保身。Kattie和Hubbell都明白分手的时候到了,虽然此时Kattie已经怀孕。许多年以后,Hubbell在街头与Kattie重逢,她依旧坚持自己的事业,顶着一头被风吹乱的卷发……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我们总是在电影中看到一对相爱的男女因为门第悬殊不得不被拆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情侣们往往是因为彼此的性格或者思想不合而分道扬镳。〈The Way We Were〉这个没有happy ending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在时代、阶级、信仰的面前,爱情的力量是有限甚至脆弱的。其实在Hubbell的心中,他一直都明白自己和Kattie是不合拍的,所以大学里他明知Kattie对他有好感,也没有追求的意思;战争中的重逢,以及酒醉后的一夜,他依旧没有明确表态;在感到Kattie难以融入他的朋友圈时,他毅然向她提出分手;在两人一起生活之后,每当Kattie要发表过激的政治言论时,他往往像防火墙一样过滤掉她的话。在两人的交往中,Hubbell一直处于被动的关系,不是因为他对Kattie的爱不深,而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结局。他不但清楚两人的关系,也很了解Kattie,甚至比Kattie本人更了解(他评论Kattie“一旦你爱上某个人,不论是罗斯福还是我,就会变得盲目起来”可谓一针见血)。可惜他也十分了解自己,虽然他爱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人,但他的爱还没有强烈到让他背叛所属的阶级教给他的为人处世的准侧和惬意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Hubbell始终是冷静的,那么就像他说的那样,Kattie的爱则始终是盲目的,除了最后的分手。事实上,对Kattie而言,Hubbell最主要的是性的吸引力。从一开始还不了解Hubbell,甚至讨厌他的时候,就不由得被他英俊的外表吸引(那可是Redford最好的时光!);在写作课上见识了Hubbell的才华之后,她愤怒地边哭边撕自己写的小说,不是为才华不及他而伤心,而是终于明白自己喜欢上一个不应该喜欢的人,对自己感到生气,以前还可以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理由稳住自己,现在连这样的理由也没了。而她在偶尔重逢的当晚,趁着Hubbell醉得不省人事和他巫山云雨,可谓一尝多年前的心愿。Hubbell想要分手,她又拼命挽留,不惜远离政治运动,扮起了小鸟依人的小妇人。然而,在性和信仰的角力中,胜者最终还是后者,毕竟这才能让她成为主角,才能让她感到自己的价值,何况爱人会背叛你,但信仰永远不会。

 

除了爱情之外,政治也是〈The Way We Were〉的一大主题。原本已经打算去法国做个贤妻良母的Katie就是因为咽不下麦卡锡主义的恶气才功亏一匮,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正是麦卡锡主义帮她重新找回了自我。这段情节无疑是往好莱坞和美国政府脸上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要知道麦卡锡主义是标榜自由精神的美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最污秽的一页,即便是现在,美国政府和许多美国人对此的态度仍是讳莫如深,所以乔治·克鲁尼情节并不精彩,叙事技巧并不高明的《晚安,好运》凭借它的前无古人的勇气横扫各大电影奖。而〈The Way We Were〉(1973)在美国因为越战国内政治局势极度紧张时,重新揭开旧伤疤,这何尝不需要勇气?

 

 

The Way We Were

 

memories light the corners of my mind
misty water color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scattered picture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e the way we were

can't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maybe beautiful and yet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so it's the laughter, we will remember
whenever w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3 ) 《52倍人生——戴锦华讲电影》<note>

《往日情怀》 ——西德尼·波拉克

《往日情怀》

这是一部1973年拍摄的爱情故事,西德尼·波拉克是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之一 ,他是在同期当中少有的电影电视的两期导演。他指导了大量的电视剧集,因此他在影坛当中反而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一部著名的作品,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西德尼·波拉克

在《往日情怀》和《走出非洲 》当中,我们能看到有一些共同之处,也能看到西德尼·波拉克所擅长的一种路径,就是通过好莱坞的情节剧作为一个非类型的类型写作,通过爱情故事当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命运转折,包括多数的非戏剧事件所逐渐累积出来的一种情绪,来传达作者自己人生、社会的思考,同时用几组人物关系来展示美国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西德尼·波拉克跟他的同代人相比,不是那么的前卫和激进,或者说不是那么具有独创性,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他比他的同大人更直接的 直面美国社会现实,直面呈现出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西德尼·波拉克

《欲望都市》当中不断提及到此篇电影,说明当时这部电影也是打动了那一代的美国人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标记了美国历史一个非常极端的年代,就是60年代,因为越战所引发的和平运动,造成美国一代人走上街头并且高度的激进,而这部电影的制作年代也显得非常意味深长,是在1973年,美国被迫从越南被迫撤军的那一年,在这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云激荡,美国社会曾经深深的陷入到宪政危机当中,在美国社会短暂的历史当中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年代。前所未有地受到欧陆,第三世界的文明和反抗,冲击了美国传统的主流社会,也不可逆转的改造了美国社会,某种意义上,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美国社会正式60年代的结果。

戴锦华选择这位影片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又远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又是那一代人的情感操守和情感逻辑以及情感结构 。这部爱情故事打动了戴锦华,一方面她当时还比较年轻,也有一些浪漫的梦想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影片当中,很少有故事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情感经历以及最终所做出的选择,是被大时代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冲击、所改变、所渗透的。 这可能也是戴锦华和大部分我们的一些区别,我们置身于一个小时代,而(戴)他们别无选择地置身在一个大时代的孩子。大时代和小时代主要的一个区别,大时代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时刻,都深深的冲击着和涌向着你的个人生命。

这是没有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可以独活的时代 ,没有个人主义可以放置自己,隔绝社会和空间,而在影片当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走向本身就是被重大的历史和社会的转折点残酷地所影响和改变的。它表现的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想象就是:跨越阶级的爱。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的信念 ,爱情作为一种超越性性的情感可以超越各种鸿沟。

相信爱情是可以愉悦任何鸿沟,可以超越种族,可以超越隔绝,这是一种爱情观。相信爱情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生存当中的一种情绪,并且不具有巨大改变和超越力量的情感 ,这是另一种爱情观。我们可以用这两种爱情想象,来区别我们身置的两种时代。

关于阶级的想象、思考和研究,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社会的禁忌,人们极少的去讨论阶级。有一本曾经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学著作就叫《class》阶级,而我们把它翻译成了《趣味》,这可以说成是一种文化误读,。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个准确的对美国社会内部阶级想象的描述,阶级的差异不是表现在社会地位的落差,更多是由趣味所呈现的不同的选择。可能有两种重要的原因,一种重要原因就是在战后美国社会在世界霸主的位置确立过程中迅速形成了中产阶级主体的状态,两头小中间大,最好的时候美国中产阶级占整个社会比例可以占到80%以上,贫富的差距,阶级的事实就显得分外的不清晰 。另一个原因美国的社会整体地拒绝去讨论它的社会现实 ,整体形成了一种更共识层面,就是对阶级话题的回避。

这部电影与其说它是跨越阶级的爱情,不如说是穷家女爱上富家子,跨越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偏见以及生活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的落差。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基本的事实和这个爱情故事的重要基调 。

戴锦华说:如果你们爱电影,想用一个专业的方式去研究电影,享受电影的更多乐趣,请你们千万不要忽略电影片头字幕,很多电影的叙述和电影意义的确立,电影艺术的挑战和视听结构的确立都是从片头衬底的那个时刻就开始了 。

整个片头的字幕伴随着女主角歌声出现的是一组平行蒙太奇段落,分别聚焦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上 。平行蒙太奇的交替剪辑当中,展现了他们两种不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态度 ,向我们展现了影片最后所触及的,也是一种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极少碰到的,就是对成功学的反思。

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阅读了男主人公哈伯的写作,最后一段话“美国人总是微笑 ,因为成功来得太容易了。 ”有两个重要关键词,也是形成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政治立场严重 冲突,以致于爱情最终褪色,关系最终流产。 一个词是成功,对应的是失败,在美国英语中loser是一个很脏的很脏的字,很恶毒的一种诅咒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容易,另一种语意就是轻松、游戏、娱乐,与女主人公的严肃的生命态度相对的是极端充满游戏精神的,把很多东西都轻松的置身事外,报着一种调侃的,优越的去评判和言说的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终是优秀的,成功的,在这些以上他始终都是easy的 。影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时刻,女主人公问男主人公有没有什么事对你是困难的,男主人公没说话,迟疑了片刻最后亲吻了她, 爱这个女孩对他来说就是不轻松的。

影片在对于爱情故事的讲述当中同时处理战前 战后的美国历史,同时尝试去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议题和冲突,就是左翼和右翼,激进和保守 ,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 。

爱情高度的个人性和社会政治群体性在这部电影当中有相当完美的结合。包含了几重的叙事空间,第一层叙述空间就是二战进行时的纽约,男女主人公的重逢。然后闪回把我们带入到了30年代整个欧洲处在一处激发的紧锣密鼓当中 ,共产主义正面迎接法西斯主义,而自由主义袖手旁观的紧张时刻 。再又回到了二战进行当中 ,最后又转向了战后生活的50年代 。

影片当中与主人公命运紧密相关的是50年代 后期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性的丑闻 ,麦卡锡主义,非美活动委员会对公民政治信仰和政治抉择进行大规模粗暴的干涉 ,普遍的监视侵犯的行为,为美国生活当中难以容忍的日常事实,也正是在这个严酷的时刻,故事发生了反转,影片的结尾又到了女主人公在街上散发传单的时候就是反对核战,也就是影片拍摄年代(1973)的一个起点型的时刻,就是越战引发的反战即将席卷美国社会,改写美国社会的时刻。 这部电影当中从来没有设定纯粹的爱情 ,它只是表现了一种充满强度的爱情 ,男女主人公为了持有这个爱情,享有这个爱情,做出妥协和改变,但是有些底线是不可突破的,不可能被改变的,因为改变这些东西就被意味着背叛了自己。

这个影片当中,导演处理的最为微妙的把握就是一种差异,社会阶层的落差同时造成了某些理解的不可能 。比如男主人公曾经总问女主人公你总是这么忙吗?你非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显然不明白一个纽约贫寒家庭的女孩是不可能有那么多自主的悠闲,除了她的信仰和选择之外,还有最基本的生存。

穷家女与富家子是通过几层几重身份来完成的, 包含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犹太女孩与非犹太裔的白人男孩这样的修辞在他们的玩笑当中,这个身份是不断被强调的。另一个就是美国的校园文化,对运动竞技获胜者的尊崇。男主人公非常easy的享有这份荣誉,擅于掌控这个游戏的全过程。而女主人公在打工,在坚持,在说教,故事一开始设定男主人公就是才华横溢的,女主人公是认真刻苦但仍然不能改变她没有天分的事实 。

第一幕戏剧性的冲突就是女主人公用了非常多的心力去撰写一篇小说,而相反男主人公却漫不经心。当老师说要宣读一篇优秀作品的时候 女主人公紧张以及产生巨大的失落,因为读出的作文是男主人公的作品。由此引申出的就是有情趣和乏味,男女主人公通过非常微妙的细节向我们勾勒出的阶级差异的具体呈现。

影片用两个城市象征 两种不同的系统一个是洛杉矶和纽约,洛杉矶对应的就是好莱坞 ,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吞吐着大量资本的流动,也是美国社会主流当中从不掩饰的用金钱吞噬的成功人生 。纽约对应的是文学,纯正的关于文学的理想,对社会正义和责任的坚持。这也是男女主人公紧密交错到最后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参数 。

有趣的是这个在1973年,新好莱坞导演制作的电影中它的认同在女主人公那边 ,这是爱情故事的有趣选择,包含艺术的选择,认同的选择。当男女主人公一经相遇导演刻意地在他们两人之间用了对称对切镜头。这个镜头在好莱坞电影规范性语言当中并不常见,对称对切镜头所呈现的双方势均力敌,或者生死与共的朋友,更经常的是注定要相爱的情侣。影片中一开始就给两人对称的对切镜头,给两个人稳定性构图,双人中景从视觉上比剧情更紧密的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挑明他们命中注定的爱 。这样的构图方式和和表现人物的惯例会渐次发生 。

麦卡锡的黑暗已经投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中 ,当屏幕刚放下屏幕的时候 一阵刺耳的声音毕加索的名画被撕裂,漏出藏在画后面窃听器 ,公民的生活和自由被严重的侵犯,对于相信自由民主的美国社会,对于相信公民权利不可侵犯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创伤性的事。戏剧性的转折开始出现,已然放弃自己政治理念的女主人公在这个时刻面临抉择 。即使年长的女人问女主人公 “他和理想你选谁?”女主人公选择是“他”,可是仍然有一些基本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是别无选择,无法弃置的。

知道女主人公正在筹备前往华盛顿的抗议活动,男主人公故意在家里装作不知,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妥协,当他不得不去面对和说服他的妻子的时候,电影的视觉选择第一次出现了反转——也就是凯蒂开始出现在更小的景别,处于更大的视觉呈现当中。如果女主是中景,男主就是小全。女主是近景,男主就是中景。女主是大特写,男主就是特写。清晰的景别的不同设置,开始表明了导演的视觉在对女主人的认同。

从始至终女主人公都是一个追求者,因为爱情而卑微和妥协。男主人公成功来得太容易的天之骄子,在社会暴力、社会现实和成功者的诱惑当中,选择了妥协和放弃。一系列转折因素开始出现男主人公出轨,男主人公的漠视,他目睹其他同事在政治迫害下纷纷丧失工作,而仅仅要接近保住自己,作为一个富家子,作为一个成功来的太容易的人,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想要保住它。这个时候两个城市开始出现了对立纽约还是洛杉矶,文学还是电影 其实根本意味着高额的报酬,成功的外在标志 令人羡慕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地位 ,为此不惜付出基本的道义和立场 来作为代价。

而女主人公仍然是爱的卑贱的一个人。但她却不能在这个底线上做出妥协,在产房之后 纽约的水浪叠在凯蒂的大特写之上 ,而后出现了纽约的城市街景,故事过渡到了最后女主人公的卷发变成了外在的犹太女孩的形象,从优雅的 上流社会的家庭主妇之间的变化到回归,成为了故事意义上的一个回归。在影片当中女主人公一次一次的为男主人公过马路 ,而最后一次 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穿过了马路 。从她的手里主动抽取了一张传单 ,表明了男主对不同生活的敬意,对坚持自己所不具有的勇敢的敬意 ,认证了最后的对白就是

男主: “一切对于你来说太容易了” 女主:“我输得起,因为我输的太多了,所以我有经验 ” 是成功者向失败者的致敬 ,失败者表现的勇气表现了坚持,表现的另外一个层面上的美国精神 。

 4 ) 爱情绵延不绝

似乎不需要多余的情节 单是老片子画面的质感就已经十分动人

我看过的片子中几乎没有Robert Redford年轻过的时候

他总是很英俊但并不年轻

有迷人的皱纹

沧桑么?也不觉得

只是一贯的自由惬意



Katie的世界没有灰色地带,不论对爱情或政治都勇猛如小兽

她总有旺盛的精力,只带着瘦小的身子就大刀阔斧的横劈过去

Hubbell怎么逃得过这样的女子呢?又怎么能跟她长久?

在这硝烟弥漫中,你不较真,战争也逼得你不得不严肃

Hubbell更乐意过单纯调侃的日子

可katie说“不行”,即便怀着孩子,她心中的使命感也召唤她一定要站在第一线与不正义作斗争

没办法了,我们都不是坏人,可我们不相容



Ka…Ka…Ka…Katie啊,请再摸摸Hubbell漂亮的刘海

 5 ) 好的影片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发现

去年第一次看这部片给的三颗星,那个时候真的搞不明白为什么它能成为一部经典影片。
直到前几日遇到一些事,蓦然回首脑海中闪现的竟然是它。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一次这种经历,我们在喜欢与艳羡心中那个强大的人时,偶一深思,发现他同时竟也是我所蔑视与幻想推翻的那个特权阶层中的一员。我们痛苦而无奈,是放弃追求继续依附于他,或忍痛离开去追寻心中的理念。不管选择何者,你总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
特意修改评价多加一颗星,好的影片真的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发现。有些感情必须要经历过,才能引起共鸣。
或许你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也和当初的我一样,那么别放弃它,总有一天你会惊觉它的光芒。

 6 ) 原來是世間太荒謬 你我分的手先最合理與溫柔

香港把这部电影the way we were翻译成俏郎君,我私心特别喜欢。Katie从长相到性格都并不讨喜,但到结尾处看到Hubbell还是那个什么都来得很容易的Hubbell,而Katie却不再是那个继续卑微强求的Katie,我还是哭了出来。

少女时代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的爱人,第一次肌肤之亲时她的表情带着战士英勇就义般的决绝,一直进攻的是她,一直为这段关系妥协的也是她。我们常认为战胜一切的爱情最浪漫,没想到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因邂逅你才看透我終身志願 為所愛認命”或许更浪漫。命运、战争、政治、前途渺茫都无法打倒我,但为了爱人甘心认输,放他走,祝福你后来没有我的人生过得好,这是Katie的成长。也是我的。

 短评

凯蒂很爱哈伯,可是她无法违背自己的信仰。哈伯很爱凯蒂,可是他永远驯服不了凯蒂…… 欲望都市编剧也太爱这个电影了,Carrie遇见big订婚的一幕简直就是电影最后一幕的翻版加注解

5分钟前
  • stargazer
  • 力荐

正写爱情,侧写政治,作为时代背景,也是爱情因观念不合的因素。写爱情:其实两人一开始就不合适,只是一个主动,一个妥协,观念的不合,最后的分离几乎就是注定的。政治:西班牙佛朗哥独裁,美国光荣孤立,罗斯福,绥靖政策,麦肯锡主义,反共调查委员会,白色恐怖

7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跟你试过迁就,痛也不分手,先至悟透人世里有一些价值,是比爱恨大,要补这个深沟,凭着爱不足够...”“祝你与我此后,各有新出口因邂逅你才看透,我终身志愿 为所爱认命,或为所信分开,如没法可兼有...”

8分钟前
  • 又双叒叕
  • 推荐

感触最深的是Hubble说的"you push too hard. you expect too much."还有最后最经典的那句"Your girl is lovely, Hubble." 为了satc而看的,Carrie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是这么的KKKKatie.

12分钟前
  • 尼尼微的花园
  • 推荐

我相信男女主人公是真心相爱的,其实他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重逢的那一幕,真是感慨万千啊,看一次哭一次。

13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sex and city>第二季18集里面让三个女人兴奋不已的电影"ur girl is beautiful"好奇整来看看,女主角长的有点奇怪……

15分钟前
  • Singgie
  • 力荐

因那首动人的歌和罗伯特雷德福的颜,找这片找了很多年,资源难找、找到了又下不动(原来是因为不好看没人下!)... 好不容易看到了却是大失所望。芭芭拉·史翠珊长得实在不好看这还罢了,优秀的人格更有魅力。政治斗士本是好人设,对麦卡锡主义的抗争本是令人欣赏的,可片中刻画得却让人讨厌,开篇因罗斯福总统去世的悲伤让观众难以共情,不许人讲笑话大吵大闹更是神经,恨不得他俩赶紧分,丑女半夜求怜惜更是烂梗,恨不得扯着雷德福耳朵拎出去大喊快跑。两主角之间全无化学气场,颜值差异让雷德福看起来像是为了钱娶了富家女的帅气穷小子(芭芭拉长相造型还那么像希尔顿大小姐),眼神全无爱意,满身写着不情愿,这对于爱情片来说简直是灾难。简方达更适合这个女主的角色,她本身就热心政治,长得漂亮气质也适合,芭芭拉只唱歌就好了。

19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较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有爱不足以支撑两个人过一辈子,还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波拉克用随时代而变换的政治背景串联起了片中男女主角纠缠了大半辈子的爱情故事。如果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恰恰偏执的爱着对方,最终结果是否只能是两败俱伤。看的时候湿了数次,史翠珊不管是表演还是歌声都太抢眼了,确定皮特和雷德福没有血缘关系么?

26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谈情在这刻太荒谬 转个时代跟你相厮守”

27分钟前
  • Yuziao
  • 推荐

一直好想看看satc里面girls们所钟爱的Katie是个怎样的女子。但是陈旧的画面和背景让我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等到那一句“Your girl is lovely,hubbell"也没有想象的激动。但是那狂野的卷发深入我心

31分钟前
  • 酚酞
  • 还行

It's no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nor being too young. It's just that we both are those who would give up anything to fight for our dreams.

3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这算是第一部反映麦卡锡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了,把政治事件融入到男女主角分分合合的爱情里,但故事本身又没有完全讲明(比如她是赤色分子),导致男主变成大渣男。故事本身又略矫情,走向实在摸不透啊… 只能专心欣赏歌声和雷德福的颜,可惜史翠珊的浓妆手指甲又让我出戏到九霄云外…

3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男主角真像布拉德皮特,哦哦我说反了,是皮特好像他

3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A very intelligent movie made by two very intelligent people: Barbara and Robert. A romantic movie that has a heart.10 out of 10

38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留不住的往日情怀。女主这样太认真较真的女人爱情生活不太如意。看她轻轻摆弄男主头发的小动作跟表情,就能看出这个女人有多爱她面前的这个男人。

41分钟前
  • 紫松
  • 推荐

勇敢而立场坚定的平民姑娘爱上了中产阶级的英俊小生,相爱而不能相守,即使有过妥协也只能相聚而后分手。政治从来都不会向爱情低头。

45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推荐

说实话,这片子就剩下这首歌和罗伯特雷德福了。在片子里,他们俩真不是一类型的,爱情戏很牵强。anyway,有爱总是好的。

47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从satc追来~哈

52分钟前
  • 小啤能
  • 还行

麦卡锡时代的爱情片让我流泪不止。往昔甜蜜徒留心碎。她左可他右,哪里只是冷战的片子呢。一个执着,一个妥协,一个凡事easy,一个事事hard,分明就是爱情里最无解也浓度最高的状态。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就像这个世界的观念分野,永无相通的可能。只在某些时刻,瞬间偶然共舞,注定分道扬镳。然而世事又是如此讽刺,最刚强的就最脆弱,最不羁的也最需要捆缚。为原则而忽略人性的人能够不顾一切重来,在涅槃中发光。深谙人性而可以变通原则的人,反而因为看透一切而甘心黯淡。那么,谁比谁更智慧,谁比谁更动人,左与右永恒的对峙,男与女永远的张力。

55分钟前
  • Berlink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