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终点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保罗·贝坦尼,山姆·克拉弗林,阿萨·巴特菲尔德,托比·琼斯,汤姆·斯图里奇,斯蒂芬·格拉汉姆,罗伯特·格林尼斯特,西奥·巴克利姆-比格斯,迈尔斯·贾普,奥利弗·迪姆斯戴尔,杰克·库兰,安迪·加什古德,尼古拉斯·阿格纽

导演:索尔·迪勃

 剧照

旅程终点 剧照 NO.1旅程终点 剧照 NO.2旅程终点 剧照 NO.3旅程终点 剧照 NO.4旅程终点 剧照 NO.5旅程终点 剧照 NO.6旅程终点 剧照 NO.13旅程终点 剧照 NO.14旅程终点 剧照 NO.15旅程终点 剧照 NO.16旅程终点 剧照 NO.17旅程终点 剧照 NO.18旅程终点 剧照 NO.19旅程终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0

详细剧情

  一战法国战场,18岁的新兵中尉(阿萨·巴特菲尔德饰)靠童年旧友、现英雄长官斯坦霍普(山姆饰)的关系来到前线。但斯坦霍普已经被战争改变得面目全非,他患上了幽闭恐惧症,且狂躁易怒。

 长篇影评

 1 ) 请不要成为我

记者和作家的公路之旅中,他们之间亲密又矛盾的关系发展实在迷人。
他们之间是采访和受访者,即刺探者和讲述者,也是读者和作家,更是作家和作家。
于是双方对彼此的情感都十分复杂。
于记者而言,我渴望成为你,成为那个成功的受万人拥戴的畅销作家,但我又明了你成功的秘诀源自痛苦,那迷人的让人心碎的孤独和痛苦。
作家何不也羡慕记者,他帅气,口灿莲花又精于社交,不会被敏感的痛苦所击倒。
所以记者最后爆发了愤怒,任何自卑的人在被点破自己是普通人时,都会爆发出如此的愤怒。
所以作家深夜才会对他如此灵魂表白,我的创作,源自我无法被拯救的痛苦,那随时可能再度吞噬我的痛苦。
所以作家最后才要对记者说,你不要成为我。
他俩骨子里拥有同样的孤独和自卑,所以你会被我触动。
但请不要成为我。

记者深夜听完作家的自我剖析留下眼泪的细节太打动我了。
我俩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们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敏感的关系,就是因为太害怕会爆发出这样的情绪。
因为任何真正的灵魂自白,都是手术刀刺到心脏深处导流出的血液。
而能和你产生共鸣的人,在听到你的灵魂自白时,何不也在忍受和你同样的痛楚呢。

 2 ) 越现代越孤单。

    看这片得找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起先我一边在网上聊天一边观看,不断的话唠让人兴味索然。隔天无事,正经的把这片消化掉,意外的感觉到很多来自话唠中的触动。随着网络的延伸,如果你想要,来自互联网的讯息几乎可以告诉你任何你想知道的。这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人几乎可以和神一样的全知(狭义的理解)。这种优越感左右了我们的情感支配方式,更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自己和上一代的差异,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代沟,时代进步。实则不然,在讯息时代之前。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做的情感支配,是带着迁就和无选择性的,所以人类显得保守和相对忠诚。而现在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表演自己,主动发现更多的选择性。在无限空间里,得到的越容易失去的也很容易,我们变得个性突出且毫无忠诚。我们的迷失是整个时代的迷失,越现代越孤单。情感这种东西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当自己理解到这种孤单感的原因后,才慢慢理解了作家和他的几乎在矛盾中丧失自我的纠结。

 3 ) You can be me, but not necessarily

HIMYM完结后再看到Marshall的脸是惊喜的 但是这部片子却严肃很多 怎么说呢 着重人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深沉却不沉重吧 非常subtle的感动 如果你不喜欢日出日落三部曲的话痨风的话 这部你可以pass了 但如果你喜欢人性思考不一定依赖于情节跌宕 go watch it.

一开始catch到我的是他说 人类的各种进步 各种新颖的设备 各种看似promising的可能性其实都是在适应feel more comfortably being alone 想想是的 PS啦XBOX啦有一台陪伴你可以忘却时间 还有虚拟现实甚至可以在自慰的时候幻化出一个不存在的亲密对象 略荒诞又可怕 社会性是不是会受到挑战 人类是否还需要交流 当时想Wallace想得也够多的 这都是现实要解决的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命题

然后就安静的看下去 感觉对话里充满了不经意的张弛和让我心亦有戚戚焉的很多点 在judge别人的同时也更看清楚自己 有时会心地笑出声来 直到我看到Lipsky流泪的时候 我也哭了 It feels like you are so close to someone's soul once and suddenly all of those special moments just vanish into nothing. You lost it. You can't help applying all those perspective to yourself and judging yourself. You realize how similar you are but you fear that the same time you get the fame you get all those trapped feelings and those parts would drag you into an bottomless hole.

参与这场旅行本身就是矛盾的 你作为个人想离他再近一点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你又要用媒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你个人感同身受甚至为他精神世界里不得解的纠结隐隐作痛 你不想再听下去 但是在感觉overwhelming的同时又雀跃得到了富有争议性话题性的信息 矛盾但还是要动笔把这些复杂的深刻的自白用一种大众希望看到的方式曝光 作为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 你不知是该保持距离还是relax 甚至不清楚你们算不算朋友

"I'm not so sure you wanna be me". When David said this to you, you said you don't. 在那一瞬间 你已经下定决心不走这样的路 你意识到会有这样一种结局而你不必选择它 能够拨开那些你所仰望和追逐的愿景 这也许就是这段旅程最大的意义 而假设没有做这段采访日后trap yourself into the same difficult situation 谁来拯救你呢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他曾经说能读下来1000多页书的人内心毕竟是有点孤独的 我想起老爹说书有的时候毒害人 他反对我读太多书可能就是怕我太感同身受而失去方向吧 思想空灵的人尤其不要想太多 会开始质疑一切的意义 然后不经意间毁了自己

人 毕竟要活着 与其思考虚无 不如踏踏实实游戏红尘

还有最近才发现自己这么喜欢arthouse类别的电影 以后要多去电影节了

 4 ) 《旅行终点》:从未是朋友

在第三次观看《The end of the tour(旅行终点)》的时候,我仍旧会把影片的中文名错记成《旅程尽头》,细微差别或许体现着对这部影片不一样的理解。

“The End”最常出现在影院大荧幕黯淡下来的那一刻,它代表着落幕,这部影片的开端也是一个人生命的落幕,David Foster Wallace——因长篇巨作《Infinite Jest(无尽的玩笑)》在文坛名声大噪的一位美国作家。

他的去世也是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David Lipsky开始创作《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的契机,十多年前Lipsky随Wallace宣传新书,短短5天的旅行中的对谈和采访成就了这本书,又在2015年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可以想见,读者购买那本书多半是出于对Wallace的崇拜或者好奇。他们也许会将自己代入,幻想自己与Wallace在冰天雪地的伊利诺伊州,一同走进一家饮品店,点一支烟谈天说地。

这么说或许对于同样是作家的Lipsky不太公平,但这部影片的观众眼中,两个David是绝对的平等地位,即使带着仰望的目光,重要的是Lipsky自己已入画。

由此引出的是影片中的多重观察关系:Lipsky对Wallace的观察,Wallace对Lipsky的反击与反观,以及影片中其他配角对二人的观察。在复杂交错的互相凝视中,人会不自觉的开始扮演,和伪装不同,扮演似乎是类似“今天穿蓝衬衫”的一种选择,唤醒某一部分的自己,真实且可以共存.

没有人想一直默默无闻,Lipsky总是逐个字母的报出自己的姓氏,下意识与女孩们调情(compulsively flirtatious),或是又是忧心地对Wallace说“我的女友好像爱上你了…她更欣赏你的作品”,他显然隐藏着自己的焦虑。

Wallace似乎对被人关注这件事保持着警惕,但当他发现Lipsky在人群中更游刃有余,他渴望被关注的欲望已然浮出水面,幼稚地、近乎示威一般地与Lipsky的女友通话了近半个小时,他警惕着,更像是在与自己的欲望进行着斗争。

影片中关于中产阶级的虚无与荒诞的讨论,借由Wallace的自言自语、他的书和生活延伸着: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不错的工作,却为何在精神上陷入空虚,日复一日要与失落共处。

Wallace自是没有答案,否则也不会在12年后依然选择了自尽。但他擅长剖析自己的困惑,毫无保留的展示着自己的绝望。无论是滥交,还是沉迷酒精或者电视节目,都只是麻痹的手段,连他自己也知道这无法解决问题,甚至都不享受麻痹的过程,毕竟失控感本身就会带来痛苦。

那么努力工作和生活就会好吗?在飞机上,Lipsky提醒Wallace,看看你,现在正在给自己的新书做宣传,也不赖呀。可Wallace却回答“这是不错,但它不是真实的”,是的,因为迟早要结束,他最终要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再次迎面撞上自己的虚无与失落,继续手足无措着。

Lipsky理解他,但自己却没有陷入这个漩涡,可他意识到Wallace的困惑既是诅咒也是祝福,因此也引向了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Lipsky和Wallace的关系。

如果你曾“不幸”被一个你并不认为是同类的人称作知己,你便知道这样的关系有多么微妙。

毫无疑问Lipsky欣赏Wallace,但从质疑到欣赏,他有一个接受周围人对Wallace赞美的合理性的过程,这与他一开始就自发赞美Wallace有着本质不同,意味着他的欣赏尚存一丝理智,而这仅有的理智却又给了他“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的错觉。

可二人精神世界的共鸣始终是单向的,Wallace的语言像尖锐的银针一般准确的刺进Lipsky思想的最深处——“他说出了我的想法”。但与此同时,Lipsky也不断地感受着在自己悄悄靠近时被轻轻推开,Wallace曾两次提及自己很难相处(hard to be around),于自己、于他人都是。Lipsky听着Wallace对着电话那头对自己的描述只是“Rolling Stone guy”,他临走前赠予Wallace自己写的书,期待着能收到些短评,可打开快递盒里面却只有自己遗落的一只鞋。

人的确可以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不倾注真心,自我表露的时刻都是肺腑之言,也十分享受对谈时刻的身心放松,可说到底,他们从未是朋友。

欢迎关注公众号“光影时分”

 5 ) 谈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貌似每一个文青都会梦想着邋里邋遢地坐在电脑前,当一个作家,满世界飞,去签售,去接受敬仰,然后再回到家里,邋里邋遢地随性生活。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而已。并不是有思想的人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个人认为,能够写的好文章的人,并不仅仅要求对生活有细心的观察,还要有那种从正常的生活中短暂地甚至是长时间地抽离的过程。真正看透生活的人,我指的不是那种享受生活的人,而是看透生活的人。并不是每一个看透生活的人都热爱生活,这种人是英雄。也并不是每一个享受生活的人都能够看透生活。能看透生活,不仅仅需要天赋过人,还需要教育和契机。真正看透生活的人,是聪明而敏感的。
     毫无疑问,我认为旅程终点里面的两个作家是看透了生活的人们。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说不定也和家庭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那种潜移默化的指引和教育。他们拥有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有那种敏感的心灵。他们有敢于打断别人说话,敢于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坦荡。他们有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经历。他们惺惺相惜……
      他们惺惺相惜!
      他们知道,这种敏感,聪明的人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即使表现地很坚强,生活得很悠闲。正是因为敏感,他们知道人们真正在想什么;正是因为聪明,他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在想其他的。这种洞悉人们想法的能力,进一步,这种洞悉生活的能力是恩赐的也是苦恼的。这样的人不好相处,浑身棱角。然而,两个浑身棱角的在一起,虽然有刮蹭,但就是有时候会契合的。会互相指着自己的伤口,然后相视一笑。
      其实,谈话对于普通人是必要的,对于精英,也是必要的。只是每个人对于谈话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仅仅是想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或者从别人那里了解一些东西。而有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和自己水平相当的谈话质量。长时间的得不到这种高质量的谈话,就像是败血症一样,是不健康的心灵和肉体。在这种意义上说,令人愉快的谈话时可遇而不可求的。遇上了,就好好珍惜吧,全神贯注的去谈话吧。在谈话中,我们不仅仅在上传,我们也在下载。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被以同自己一样的苛刻的方式被审视着,这种惺惺相惜之感是多么能让人会心一笑啊。
       特别喜欢这种话痨的电影,爱在三部曲,年轻气盛,旅程终点。当然是在心情好,平和的时候。哈哈。这种电影有一点好,就是根本没有剧情,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期待。说不定哪一句话就触动了我的神经。哎,对,就像是随着电影中的人一起对话,不过当然了,看他们的对话以我的水平是不敢妄称相称的,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逻辑跟不上了还需要倒回去看。不过我很享受这种过程。就像是在读某一本你根本不会懂的书一样,说不定哪句不着边际的话就击中你了,说不定的。比如这次的旅程终点,小david就为什么自己三十岁不结婚说了说关于婚姻的看法。我觉的就挺对我口味的。他说,结婚的那个人是要在一起三十年四十年的,这就需要那个人能够接受或者包容我的各种状态,生理的,心理的。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也都在改变着。他说出了,我认为很对的,婚姻的两个要素,包容和改变。只有长时间的相处,在一起生活,才能知道这个女人是否和我相适应。当然了,婚姻这东西是相互的,我也要适应那个女人。但是这是我自己的影评,我想从哪个角度写,我就从哪个角度写,哈哈哈~
      依旧,我还是喜欢话痨片~

 6 ) The Big Ship

還記得兩三年前走進這個城市的任何一間書店都能看到一藍一紅兩部磚頭書:David Foster Wallace的'Infinite Jest'和Roberto Bolaño的'2666'。後者已有中譯版,更成為一個文化地標和文藝同人們互相識別的記號,而前者似乎還沒有任何中譯。 還記得幾年前不斷見到讀到聊到這兩部話題之(巨)作的時候,我也沒有產生要立即去讀的衝動,雖然家裡兩本書都買了,但也只是存著,想:就算現在不讀,但以後總有一天會的。前陣子,D開始讀2666,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受了最近結識的一位著名策展人/文化實踐者的影響。這些日子D時常會給我念書裡的一些精彩片段,已然被征服。 繞了一個彎兒,其實我想說的是,DFW說的那段話(大意為):在你僅僅只是一個寫作者的時候,你總是用「那些出了名的寫的都是垃圾」來安慰自己,後來你成了名作家,大家都說你真牛逼的時候,你卻發現這件事的弔詭之處:你自己寫的東西是不是也只是垃圾呢?看到這裡我哈哈笑了出來。 是啊,那些書展、發佈會、朗讀會、採訪、駐場、研討會;那些頭巾、鬍子、圓眼鏡、油膩的長髮,髒的棉大衣,都在閃著雪花點不停跳頻的電視屏幕上。那些可樂、爆米花、麥當勞、pop-tarts, m&m's, licorice and lollies...是無處不在的雪,是結冰的河面,是因為你把牠們丟在家裡一個禮拜不管於是在你地板上拉屎的狗,是教堂裡人們跟著70年代的音樂和舞步踏起的灰塵,在陽光下跳著。 是在一個最冷的冬天的早上,背起行李,打開房門,走到灰藍的街景裡,一切還沒有甦醒,但你卻因為這件要做的事,這個要見的人,而清醒而雀躍。 註:中文簡體版'Infinite Jest'將於2017年由世紀文景出版,譯者為俞冰夏。(至2018年12月尚未出版)[ 2023年初在網上看到review copy, 期待出版]

 短评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聚焦滚石记者对作家Wallace的跟踪采访。本以为会很闷,但通过两人对话,完成对Wallace的内心剖析到主角的自身映射,进而促成两人关系的微妙发展,竟颇有吸引力,每个对话每段冲突都值得细品。当然电影精彩的核心还是Jason Segel对自卑又自我,自闭又渴望陪伴的孤独作家的传神演绎,极具突破,深入人心

8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话唠电影,米国文化人物,也许米国人挺喜欢,但无关人物与剧情,只有对一个米国作家的素描而已。闲的挠墙的人可以看,大家请躲。

11分钟前
  • burble
  • 很差

感觉可以作为“如何写机智而自然的人物对话”的教学材料。

16分钟前
  • \t^h/
  • 还行

那首big ship真是赞

18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还行

补标。wallace的孤独和坦白我深深理解,他对生活的悲观见解更是见微知著。毕竟站在长路终点回望,一切都只是无尽的玩笑。

19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情节对话据说基本很忠实录音内容,鸡汤不鸡汤的作为一部大众名人电影做的已经足够好了,真实的Literary上的华莱士,就像Jesse片中女友说的得自个儿读才行。Wallace说电视机是他最大的addiction,但即便是这种高度简单化即时娱乐化的影像作品,晚场电影院里也只有四个人观看

24分钟前
  • Ziggy
  • 力荐

让我难过一会,"This idea that if i could just achieve X and Y and Z,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

29分钟前
  • Muli
  • 力荐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body cause you can see how this is just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wors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it's really horrible.

31分钟前
  • 推荐

滚石记者和大卫·华莱士的公路之旅,这种纯话唠缺剧情的电影真需要倚仗对话的智慧,好在剧本好!相信不仅有原著的功劳,改编者也厉害,编剧好像是个教授... 本是两个作家的对话,却完全不掉书袋,从很普通人的角度入手,慢慢深入。不过华莱士在自杀前的心境,应该和当时有很大不同吧。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让你恐惧的是,你感到你能听懂他说的每句话,你们确凿无疑是同类,经历过同样的痛苦,有过同样的希望。然而他却死了。死于自杀。你还要发现多少次这样失败的证明?你还剩多少次机会证明前无后路,后不见归途?

36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片子以对白主导,两个男人的聊天大多数时间很随意,但你一不小心就会被一些小细节击中,比如暗示大卫·华莱士抑郁症的地方,比如人生的孤独,漫不经心的对话,仔细去听了,就很容易感同身受。有些人在生命中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但在相交的那个点上,他们知道那一刻彼此不是孤独的。★★★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让人很emotional的一部电影抽烟喝酒聊天写作阅读………但愿能够存在于自己的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现实中 没有选择

41分钟前
  • 必胜
  • 力荐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记者觉得自己也是个作家,一直表现出一种不同,而被采访者当然会忍不住的表演,这种关系某种时刻很和谐因为是虚假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双方根本不可能平等。这种虚假被戳穿的时候,是这部电影最好看的一刻。

44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让人想到林克莱特的几部话唠片。两个作家絮絮叨叨的边走边聊,充满深度的对话就像时断时续的水流,既有尖锐试探又有理解包容。一直觉得卷毛是那种和男星对戏才更有火花的演员~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错的话痨片,这样的片子只要遵循对白出色,能催发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并适当推动情节就能及格。卷毛演谁都还是卷毛,神经质语速快眼神闪烁表情尴尬,这让席格尔的表演有一种压倒性的出色和可信。说到David F Wallace,很久前想看oblivion和infinite jest,一直没动手,看完电影后是真的好奇了

46分钟前
  • headradio
  • 推荐

纪德说:“你永远也不会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产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短暂的交集却奇妙地揭露出了福斯特的孤独,对人生虚无的恐惧,对生活的不安。对话漫长琐碎,但那些突然乍现的真诚是会让人感动深受而不禁黯然的。福斯特曾有演讲关于面对琐碎生活,关于面对人生,他最终选择另一条路。

49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David说“You feel like you a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because you see that all these are delusions. You feel you are so much worse than everyon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 之后脑中一直在回放。再听到他说"I've exhausted all the ways of living." 哭了。

51分钟前
  • fugue
  • 力荐

很喜欢这样的话唠片,不过很多句子翻译成中文也会失去那种会心一击的触动。我们总是说人生而孤独,但其实最深的孤独往往来自于永恒的社交。我们说话,只是没有真的说话;我们倾听,只是没有真的倾听;我们相信,只是没有真的相信。关掉影片的那一刻,忽然就想哭了。福斯特说,我感觉我的人生在28岁戛然而止。我的28岁有一半时间活在被疫情困住的愚人节玩笑里。

56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3.5 整体不如前作,不过仍然有例如酗酒例如成功与失败等元素和主题,且仍然很善于给电影一个完整且动人的情绪,于是又感同身受了一回。下一部是导演自己编剧的科幻惊悚题材,很期待。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